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农村人情消费的调查报告和经济学分析 -以福建省仙游县溪埔村为例摘 要中国作为礼仪之邦,其独特的人情文化在我国广大农村根深蒂固,以默认的形式规定了农民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俨然成为农村人际关系发展与维持的准则。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农村人情文化呈现明显的异化特征,人情交往范围逐步扩大, 逐渐由传统的互保、互助功能转化为投资功能。本文以福建省仙游县赖店镇各村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展开实证调查,对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当前农村人情消费异化的主要表现为人情消费货币化且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名目繁多且消费频率增加,同时人情圈出现明显外延,“工具性”消费比例增加。当前人情消费有扩充社会资本、风险管理、不定期储蓄和定期融资等经济功能,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都产生了明显的经济学效应。本文还进一步探讨了异化的主要成因,并从国家、社会和农民三个角度提出了引导农民合理进行人情消费的若干建议。关键词:农村家庭 人情消费 异化 经济效应和功能 abstract china is a country paying attention to etiquette, there is the most unique human relationship culture, which says the standards and values of farmers behavior, so the human relationship culture has become a way of maintaining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other.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in our country and the unceasing enhancement of economic level, rural human relationship culture in our country is showing the feature of alienation. the human communication scope expand gradually and its function shifts from the traditional mutual insurance into investment.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economics, we focus on expressions and reasons of alienation of human consumption, function and effect, and influence on rural and villagers. the object of this study is a rural village, which is located in fujian province. in the investigation, we used depth interviews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and questionnaire method in 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we investigated the village household human consumption deeply and analysed the expression and reasons of alienation of human consumption, then propose the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guiding farmers to carry on rationalize human consumption. keywords: rural household, human consumption, economic effect and function, alienationii 目 录摘 要iabstractii第一章序言61.1研究背景61.2文献综述61.2.1基本概念阐述61.2.2国外相关研究71.2.3国内相关研究71.3研究目的81.4研究方法8第二章农村人情消费现状92.1案例村介绍92.2.1研究地点的选择92.2.2研究地点的自然经济状况92.2当前农村人情消费的主要异化表现102.2.1人情消费的形式货币化且消费水平不断提高102.2.2人情消费的项目目日益多元化,消费频率增加112.2.3“人情圈”逐渐外延,“工具性”消费比例上升112.3当前农村人情消费的主要经济功能112.3.1扩大社会交往网络,增加创收机会122.3.2风险管理功能122.3.3不定期储蓄功能122.3.4定期融资功能132.3.5涉及长远利益的低风险投资,利于增强社会资本132.4当前农村人情消费异化的主要成因132.4.1市场经济在农村社会中的渗透132.4.2农民家庭收入的普遍提高142.4.3社会关系网络的复杂化142.4.4消费心理的牵制152.5农村人情消费异化的经济学效应152.5.1宏观效应152.5.2微观效应16第三章引导农民合理化人情消费的建议173.1国家层面173.2社会层面173.3农户层面17第四章结语184.1研究结论184.2研究不足18附 录19附录1:调查问卷19附录2:访谈提纲20参 考 文 献21致 谢2221中国农业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序言第一章 序言1.1 研究背景人情交往是人类社会中重要的社会交往方式之一。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人情传统在我国尤其有着悠久的历史,人情在我们的社会交往结构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人与人之间的礼尚往来在中国人的观念中是人之常情,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地区。礼记曲礼中写道:“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情文化经过长期的积淀,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人际交往伦理模式和世俗伦理文化。现代农村社会,传统文化印记和现代文明气息并存,二者杂糅成人情消费现象具有明显的异化特征。不可否认,人情交往是人与人情感交流的有效方式,适当的“随礼”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互动,营造和谐融洽的乡村氛围,同时也是资源有效配置的渠道之一,有利于建立和维护平衡的社会网络,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收入有了大幅度提高,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也带动农村居民人情消费的增长,逐步导致了人情消费的泛滥,即农村人情往来越来越频繁,支出数额增加,涉及的项目繁多,这种异化所衍生出的功能进一步导致了农民人民人情消费的动机变动和心理变化,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农民的生活负担和心理负担,从而影响了村民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长此以往,必将约束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影响了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基于这样的背景,本研究选择福建省仙游县赖店镇溪埔村为个案进行实地调查,试图了解农村人情消费现状,从而探讨人情消费异化现象,寻求解决之道,这些在现实层面的意义是迫切和必要的。1.2 文献综述1.2.1 基本概念阐述人情:“人情”这个词语有三层涵义: 礼节应酬和礼物馈赠、人之常情、情面和恩惠。1第一层涵义在农村又叫“随礼”、“随份子”或是“凑份子”,本文将以这一层涵义为重点来展开讨论。人情圈:张艳玲和曲锡华在研究农村人情消费时提出“人情圈”的概念。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他们把村民的人情圈划分为三个层次:核心亲属、外围亲属、不属于亲属范围内的其他人。2互惠原则:英国功能学派大师马林诺夫斯基通过对特洛不列恩群岛居民的人类学考察,提出了礼物交换的互惠原则。他认为,一个人给予是因为他对回报有预期,而一个人回报是由于其伙伴可能中止给予的危险,“一切权利和义务都被置于互惠性服务的均衡链之中” 3,马林诺夫斯基的互惠原则,长期以来一直占据着礼物研究的主导地位。社会交换理论:社会交换指的是人们被期望从别人那里得到的并且一般来说确实也从别人那里得到了的回报所激励的自愿行动。布劳指出社会交换过程中,参与交往的各方都期待着他人的回报,一旦他人停止了所期待的回报,这一交往关系便会中止。社会交换是一种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的资源性活动,只有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才能维持某种稳定的交换模式。4礼物交换理论:马塞尔莫斯提出的“礼物交换理论”,他认为,交换的过程赋予了礼物以存在的意义,礼物的交换存在三种特性:义务性、超越性、不可让渡性。51.2.2 国外相关研究西方对人情交往的研究是从人类学角度开始的。著名人类学家摩尔根发表了古代社会,在古代社会一书中,摩尔根涉及了当时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随礼行为,这在很大程度上为马塞尔莫斯提出“礼物交换理论”提供了理论前提。但是与摩尔根不一样的是,莫斯把“礼物经济”与社会经济结构的关系作为侧重点。他认为,交换的过程赋予了礼物以存在的意义,礼物的交换存在三种特性:义务性、超越性、不可让渡性。约翰.利普指出:“马克思和莫斯都关心人们因他们劳动创造的物品而异化的问题。马克思关心的是现代社会中商品交换体系的问题,并发现了剩余价值的秘密;而莫斯关心的则是原始社会的礼物交换,并从天生的信仰体系中寻找答案。”而英国功能学派大师马林诺夫斯基则持不同观点,他通过对特洛不列恩群岛居民的人类学考察,提出了礼物交换的互惠原则。他认为,一个人给予是因为他对回报有预期,而一个人回报是由于其伙伴可能中止给予的危险,“一切权利和义务都被置于互惠性服务的均衡链之中”,马林诺夫斯基的互惠原则,长期以来一直占据着礼物研究的主导地位,但是他提出的互惠原则也明显存在着不足之处:首先是过于强调互惠的均衡性,其次,过于强调理性的作用。而美国人类学家萨林斯则强调互惠原则的计算性,并提出了三种互惠类型:概化互惠、均衡互惠和负化互惠。萨林斯对互惠的三分法,为对礼物交换的经济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分析工具。1.2.3 国内相关研究国内对于人情消费的研究相对于西方较晚。费孝通、杨惫春和林耀华等学者对中国人情消费进行了一系列的学术研究。费孝通先生主要以宏观的角度来研究人情消费现象,“差序格局”的概念就是费先生的理论。他认为,中国社会的人情消费具有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传统,所以应放在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进行研究。6杨懋春以他的家乡山东省台头村为基点,以一个农村社会参与者的角度,运用社区研究方法来展开。林耀华选取了福建玉田县黄村的两个家族作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了这两个家庭之间的人情往来,用以点及面的研究方法推论分析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当地的村落文化。7在所有的研究中,阎云翔的礼物的流动最具有代表性。阎云翔选择黑龙江下呷村作为研究地点对其展开实地调查。他的调查内容包括该村村民间仪式性的人情往来和非仪式性的人情往来,然后根据下呷村的实地研究对礼物理论进行了验证。3张艳玲和曲锡华运用“差序格局”解释了农村的人情消费现象,提出了人情圈的概念,指出农村的人情往来与人情圈有关。人情圈以自己为中心,随着关系的远近不断向外辐射扩散。近年来,一些学者引入经济学视角,把随礼界定为个体在经济理性视野下的市场行为,刘军、陈云等一些经济领域的学者尝试着运用博弈论的理论知识深入分析人情消费中的随礼和回礼两种行为,孟涛更侧重于农民随礼行为在经济层面的后果,在礼金循环过程及特点上有一定的研究。通过对这些理论研究的整理,笔者发现中国农村的人情消费现象最复杂也最异化,甚至令西方学者又羡慕又难以理解。而对于中国农村人情的功能及其演化,现在的学术研究多集中在社会学和人类学的领域,经济学领域的研究资料并不多,金融视角的解读更是稀少。本文将从金融的角度,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研究对中国农村的人情消费,探讨在当前人情消费的异化表现,分析造成如此异化的原因,侧重说明人情消费这一社会现象异化后所引发的经济效应和经济功能,并寻求引导农村人情消费合理化的解决之道。本文将以福建省仙游县赖店镇溪埔村为个案,以小见大。1.3 研究目的人情交往是人类社会中重要的社会交往方式之一,在我们的社会交往结构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的研究目的为:以经济学的维度,在社会交换理论、互惠原则以及“人情圈”等理论的基础上,分析我国农村居民人情消费的现状,呈现当前农村人情消费异化的主要表现,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当前农村人情消费的主要社会功能以及造成异化的主要成因,同时探讨其在农村的经济和社会效应,进而提出促使人情消费由负功能向正功能转变的建议与对策。1.4 研究方法经典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定量研究是关于事物数量方面的研究,强调其信度和效度;而定性的研究是关于事物性质和构成的研究,强调对事物本质和特征的描述和理解。本文以福建省溪埔村家庭为研究单位,方法上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原因在于人情消费属于具有强烈主观性的社会现象,单一的定量研究会造成调查的深度不够,简单的定性也将造成调查的广度缺陷。在具体的方法运用上,主要为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在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进而查阅相关文献,从而研究该村村民的人情消费问题。问卷法:研究选取福建省溪埔村村民为调查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从302户家庭中抽取60户家庭作为样本,由于村民文化所限,部分被调查者需要间接作答,即由调查者逐一翻译提出问题,再由调查者代替记录答案;另有部分被调查者直接作答,填答完毕后回收。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0份,回收有效问卷48份,有效回收率80%。深度访谈:采用深度访谈是为了更为准确了解被调查者的心理状态以及现实情况。访谈以家庭为访问单位。个案研究的方法有助于我们对某一类别的现象进行定性认识。文献法:查阅学术界与人情消费相关的研究资料,并搜集该村统计年鉴、县志等,经过理解、筛选和融合,为本次调查提供相关的理论准备。中国农业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 农村人情消费现状第二章 农村人情消费现状2.1 案例村介绍2.2.1 研究地点的选择研究地点的选择是此次实地调查的首要环节,关系到调查代表性以及后续分析的可信度和准确度。研究地点选择的原则是选择既与研究问题密切相关,又易于观察和取证的地点。本文选择在福建省溪埔村展开相应调查,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量:首先,福建省溪埔村是笔者家乡,对该村庄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情况比较熟悉,而且在语言沟通上有共通性,有利于克服因为陌生而产生的误解;其次,对于任何一项实证调查研究, 进入现场是取得预期的效果的前提条件,因此以笔者家乡作为调查地点是一个优势,笔者的身份和所具有的社会关系有利于快速进入现场和营造轻松的调查氛围,这为接下来的调查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再者,福建省溪埔村是一个传统的农村,村中自然经济状况、风俗习惯与周围其他村落具有较大的相似性,是福建省仙游县农村的典型代表,福建省溪埔村所具有的现代农村典型的人情交往模式,一方面保留传统农村的特征,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转型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也逐步发生变化。2.2.2 研究地点的自然经济状况溪埔村地处福建省仙游县赖店镇南部,位于寨岭头山北麓。之所以叫溪埔村,是因为整个村庄是由地下溪流冲积沙石泥土而形成的形成,与前埔村、张埔村毗邻,属三埔基点。地域面积3平方公里,辖2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302户,1336人,耕地面积1125亩,山村面积3000亩。在解放前,溪埔村的教育情况很差,村民的整体受教育程度低下,有“瞎眼村”之说。1938年由印尼侨胞捐资创办私塾,教育渐受人们重视,村庄教育情况才逐渐好转,当下村部旁有1所小学,教学楼2座,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在校学生600人。每年有26名学子进入高等学府,众多人才脱颖而出。溪埔村水源丰富,雨水丰沛,适于种植多种农作物,曾作为省、县农业科学生产的综合试验地,是仙游县著名的农业生产典型示范村。溪埔西瓜、花生等特种作物、龙眼、柑桔等都是很有口碑的高质量农产品,还有烟叶基地。溪埔还是有名的鳗鱼养殖基地,现有4家养鳗场,养殖鳗鱼出口创汇。有个体商店30家,外出经商310人,50%以上群众住上砖混结构新房,境内有硬化村道6条,长1000米,投资100万元,有160口沼气池,300口化粪池。本段数据来自溪埔村宣传海报中国农业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 农村人情消费现状2.2 当前农村人情消费的主要异化表现笔者查阅了与人情文化相关的经典著作和文章,在理论基础上为文章的写作做好准备,并通过对访谈和问卷资料所得的数据加以分类、整理、分析,提取有用的变量,描述该村人情消费现状的轮廓。2.2.1 人情消费的形式货币化且消费水平不断提高表3-1 溪埔村人情消费形式的调查结果礼物形式现金实物其他总计人 数471048百分比97.92%2.08%0100%从上表的数据来看,将近98%的受访者在人情交往中会选择现金作为人情消费的形式,这给出了人情消费形式货币化的信号。早期在农村,类似于婚礼、老人过寿、生孩子等情况,亲戚朋友大都赠送一些实物以表达祝福之心,如新婚时的新棉被、洗脸盆等生活用品,老人过寿时的寿桃、鸡鸭,生孩子时的鸡蛋面条等,这个时期村民彼此之间看中的不是礼物的轻重,而是其中包含的心意。但是近年来,因为货币的媒介作用和价值尺度作用,人情消费的形式逐渐偏向货币化,人们在进行人情消费时选择最多的是货币,有学者对鄂北农村的调查显示有47%的人表示送礼使用最多的形式是“现金赠送”10。这些都意味着,货币已成为更强有力和无处不在的力量。11表3-2 溪埔村随礼金额的调查结果 (单位:元)随礼金额5000总计人 数01612139647百 分 比02.13%12.77%25.53%27.66%19.15%12.77%100%注:问卷中有一人该题未填,故有效人数为47人。表3-3 溪埔村随礼占家庭年收入比重的调查结果随礼占家庭年收入的比重15%总计人数481415748百分比8.33%16.67%29.17%31.25%14.58%100%由表3-2可以看出,53%左右的受访者每年人情消费金额在10003500之间,30%的受访者人情消费大于3500元,大于5000元的受访者占到12.77%;由表3-3可以看出,约75%的受访者的人情消费占到家庭年收入的6%以上,比重10%以上的受访者达到45%以上。由这两组数据可以得出结论:随着经济发展,人情消费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从过去的二三十到现在几百元,甚至几千元。不仅仅是溪埔村特有的现象,我们还可以查到,2009年南京城市居民人均捐赠支出为1677.19元, 比上年增长24.4% ,增幅高出可支配收入增幅14.1个百分点, 高出家庭总支出增幅9.1个百分点。122.2.2 人情消费的项目目日益多元化,消费频率增加20 世纪 90 年代以前,人情消费的项目主要是红白喜事、过节问候,名目较为单一。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形形色色的人情消费项目层出不穷,除了传统项目外,盖房子、乔迁、子女升学、过生日、门面开业、工作变动等等都被列入人情往来的名单中,更有甚者,“师出无名”的灰色人情消费也广泛存在。这些名目繁多的仪式性和非仪式性的消费共同导致村民人情往来周期缩短,消费频率增加。表3-4 溪埔村2012年人情消费频率的调查结果 (单位:次/年)人情消费次数20总计人数19281048百分比2.08%18.75%58.33%20.83%100%表3-4中,有79%的受访者2012年人情消费次数达到10次以上,20次以上的占到20.88%。湖南省安乡县接受调查的90户农民2006年1-9月份的人情支出共1549 笔,每户平均17.2笔,单户平均每月最高两次。14综上,当前农村人情消费的频繁可见一斑。2.2.3 “人情圈”逐渐外延,“工具性”消费比例上升传统上,村民的“人情圈”里涵盖的事亲戚朋友,彼此之间的往来建立在血缘和亲缘关系之上,也就是说传统的人情往来是村民之间增进和交流感情的方式,礼轻情意重。而当前农村人情往来的传统意义在逐渐弱化,农村社会人际关系也逐渐由单纯走向复杂,基于很多功利性目的,村民的“人情圈”出现明显的外延现象。在问卷调查和访谈中都可以发现,同事和领导这两类人员也以成为“人情圈”一员,且地位逐渐提高,流向这两个终端的现金流在总的人情消费支出中占了很大的比例,而这部分消费大多属于“工具性”消费,也就是说“工具性”消费比例逐步上升。在当下农村,对农民来说,诸如宅基地的划分、计划生育、工作分配、工资的提高、村干部的任免等都要通过“工具性”人情消费来解决。此外,由于名目的增多和消费标准的提高,人情往来被越来越多的村民用来进行敛财,这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村民之间的算计,原本村民之间淳朴的人际关系被扭曲,农村社会风气也受到了一定影响。由此可以推论,目前农村的人情消费主体正在由 “仪式性”消费向“工具性”消费转变。2.3 当前农村人情消费的主要经济功能陈志武在金融的逻辑一书里提到了农村的人情功能,“农业社会里,人际金融交易是以人格化的隐形金融交易方式实现的,其交易范围多在家庭、家族这些血缘体系内。亲戚间的礼尚往来就其实质是跨时间的价值交换的代名词。送人情与回人情在这种金融交易的安排下, 交易头寸以人情记下, 而不是显形的金融合约形式。”15当前农村的人情往来实质上形成了一个以农户为主体的“隐形金融交易关系”,由此村庄内部相当于成立了一个隐形的金融交易市场。基于陈志武的研究,本文将大胆赋予人情以金融的内涵,采用金融交易行为理论,把人情的“份子”类比为金融市场上的“头寸”,把人情往来作比于为金融交易,是因为 “凡是涉及货币,又涉及信用,以及以货币与信用结合为一体的形式生成、运作的所有交易行为的集合”。 16农村人情消费是在农村邻里之间这天然的信用机制下所进行的货币需求方与货币供给方之间的货币流动行为,当然这种货币流动并没有媒介,甚至没有进入资本市场,而是直接交易,但是流动还是有凭证的,如实物化的或是农民心中的“人情账单”。基于这些类比,我们可以探讨一下当前农村人情的金融功能。2.3.1 扩大社会交往网络,增加创收机会在访谈中,很多受访者提到,通过人情交往,可以认识更多的人,特别是在仪式性场合,可以获取很多信息资源。有个村民说:“吃酒(该村对宴请的叫法)时,大家聚在一起,说到这一年来的经历,各种的都有,这个时候你会知道很多新闻,比如说去东北打面条很赚钱,仿古家具也很有发展等等,这些平常是大家的秘密呢!”所以说在当代的农村,人情往来是扩大村民社会关系网络的必要渠道,人情圈的扩大可以带动社会关系网络的扩大,这意味着有更大的可能性获得社会资源和机会,例如劳务、信息等,而这些信息对普通的农民来说是难得的创收机遇。正常来说,人们如果在基于人情消费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交网络中互惠互助,互相信任并且共同遵循这个圈子中约定俗成的规则,这将在很大程度上维持农村社会和谐的公共秩序,为农村居民创造和谐的生活生产环境,从这个方面来说,人情消费就是一种对农民的社会福利。当然,这是一种理想状态,即每个人都遵守规则,且人情消费适度合理。2.3.2 风险管理功能农村人情的功能之一是通过在人情圈中“随份子”来达到转移风险转移的目的。当前农村社会仍然具有典型小农社会的特征,精耕细作、生产较为封闭,所以生老病死、婚丧嫁娶这等人生大事对于单个的农户来说是具有很大的金融风险,这个风险来源于预期不确定性、信息不充分等客观因素和主观认知能力的有限性。在金融学上,优化配置是规避风险的策略之一,具体表现为“其一将损失在对象与时间方面进行最宽泛的分配;其二将损失分配于最具有支付能力的特定的人活动之上”。 17斯科特认为,由于农民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农民贫穷,他们承受风险的能力较弱,因而他们都倾向于厌恶风险,即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重大短期损失而愿意牺牲某些长期利润。18以此作为理论基础,我们可以这么解释,就是单个的家庭把生老病死的风险和婚丧嫁娶的费用,在人情圈内进行最广泛的分配,当风险出现时,就可以从人情圈内其他有经济能力和权力的家庭中获得帮助,通俗来说,就是“破财免灾”。当风险的转移(包括对冲、投保和分散化)和风险的降低同时发生的时候,这实际上是一个互利的过程,原本处于风险当中的人可以通过向某人付费的方式,使他人与自己共担风险。192.3.3 不定期储蓄功能“随礼”和“回礼”是对应的,人情圈中的支出和收取实际上类似于储蓄和取款的过程。当“随礼”时,就相当于在对方那里不定期储蓄了一笔钱,礼金的支出是长期的并且持续性的,累积下来就是不小的数目。当收到“回礼”即是定期支取行为,是一次性的集中的,这样就可以筹集资金以解燃眉之急。在这一储蓄和提款的过程中的货币差额或实物差额就是利息,就是货币的“时间价值”。 20金融学上储蓄的涵义是正储蓄者( 资金盈余一方) 将盈余资金转移给资金短缺的负储蓄者(资金短缺的一方)使用,然后由后者的收入流量来偿还正储蓄者。21农村人情交往实质上是跨时间的价值交换。2.3.4 定期融资功能学者陈建功指出,“单个家庭在举行重要的仪式性典礼的时候往往可以获得一次性的大数额的礼金回流,这笔钱可以缓解村民的家庭经济危机,解决燃眉之急。”22一方面,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农村社会里没有完善的市场体系,另一方面农民很少参与商品经济,且一般无法提供抵押资产,这导致农民很难从银行获得融资,换句话说现在银行在农村所提供的业务并未起到很好的作用。于是导致农民从外部市场融资困难,只能诉求于熟人社会。正是通过各种名目的“事儿”,人情费用在短时间内实现了流动性集合,这是一笔笔的人情债务在短时间内集聚,农民由此获得融资解燃眉之急,在自己家长期没有仪式性场合时,村民一般会减少参加仪式减少礼金的支出或制造名目举行仪式来促使礼金回流,就像村民说的那样,“别人办事,我们送钱,如果我们不办,这个钱难道就白扔了?没有这个道理嘛!”一句话,温情脉脉的人情背后是关系借贷和货币资本的流动。2.3.5 涉及长远利益的低风险投资,利于增强社会资本在溪埔村的调查数据显示,有78.7%的家庭在经过人情往来后社会关系往好的方向发展,60.6%的家庭表示人情往来后,办事变得容易多了。由此可见在日常生活中,人情往来不仅可以沟通交流联系感情,还能帮助人们完成人际交往的目的。其中的资金支出是一种建设社会关系网络的投资,人们在支出的同时也对回来的回报抱着明确的预期,这个过程是在累积自己的社会资源,所以尽管很多时候交换并不等价,但大多数的人愿意遵守这样的交换原则,因为人情上的部分亏欠实质上是转化为自身未来可利用的社会资本。农民天性是讲求实际的,所以农民之间建立信任或是加深关系,最有效和最便捷的方式就是人情消费,这是以较小资本投入获取较大收益的可靠途径。2.4 当前农村人情消费异化的主要成因2.4.1 市场经济在农村社会中的渗透首先,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市场经济的触角已伸向传统的相对封闭的“三农”领域,农村越来越趋向开放化。劳动力的流动赋予了新时期的农民城市居民的部分特点,农民行为中市场经济的理念和逻辑渐浓。“不管人们是否情愿,如何感怀,由于市场经济导向的改革,中国的农村和城市的关系变得更紧密了,农村对城市更依赖了,城市与农村的生活方式更加接近了,许多农业户口的人实际上已经成为市民。” 23市场经济瓦解了农村社会的“差序格局”,这为农村“人情圈”提供了新型的交易主体,竞争机制的嵌入和市场经济逐利的理念使得农民从“生存小农”向“理性小农”转化。24其次,农村正式金融市场所提供的金融服务的功能存在缺陷。一方面,正式金融市场在农村运行成本高,运行效率低下,使得正式的金融制度无法在农村社会背景下下很好地运作,需求者和供给者缺乏良好的沟通平台。另一方面,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民间金融由于信息充分、效率高、运作灵活、交易成本低等优点使得民间金融有其自身存在的合理性”。 25依靠正式制度获取资源的成功几率远远小于与有权有势的人建立良好的关系,给社会上层送礼来换取照顾和资源分配的倾斜,所以长期以来,村民早已习惯找各种关系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是依靠制度化的程序。2.4.2 农民家庭收入的普遍提高鉴于经济收入调查的难度,本次调查退而求其次,仅调查经济收入的相对区间,这样会使村民更愿意回答。调查结果显示,收入落在3000150000元区间的村民占52.08%,而5000170000元区间也有27.66%,而且和人情消费情况相对照,可以发现收入不同的家庭的人情消费情况是具有差异的。总体来说,家庭年收入越高,人情消费支出总额就越大。中国百村调查表明,家庭纯收入与人情支出呈现正相关关系。26当下的农村,农户一般兼有在家务农和在外务工两份收入,农民逐渐富裕起来,但是农村金融市场还没有完善,如保险、证券和基金都没有在农村出现,农民还不能有效地进行投资,货币资本不得不在非正式金融市场中游荡。所以当下人情消费的动机不再是维持基本的互助功能,而更多地表现出投资的功能。2.4.3 社会关系网络的复杂化张艳玲和屈锡华提出,“人情圈”以自己为中心,随着关系的远近不断向外辐射扩散2。由此可见,村民的人情往来其实就是在一个人际交往关系圈子里进行的。传统上,村民的社会地位划分明显,村民的社会关系网络成分单一,这个时期的人情消费大都依赖血缘关系和人缘关系,即往来范围限于联系密切的亲属或是邻居。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一方面农村居民不再仅仅从事耕作,各种副业应景而生,外出打工更是普遍现象,这就导致了村民社会关系网络成分的快速复杂化,于是村民的人情往来已经不仅仅局限亲戚朋友,而是沿着各方面外延。随着这种趋势的发展,我们可以预见,村民“人情圈”将会面临大换血,甚至随着业缘关系逐渐扩展到城市。另一方面,农村村民的社会身份也趋向多元化,村干部、医生、教师等在村里具有重要功能的社会角色成为人情往来的热门终端,萨特认为,人的异化源于“在一定的社会范围内, 居民或集团数量一定的情况下,某种具体的自然物(或产品)的数量上的不足”。 24这意味着如果你想在未来某个时候被关照,就得在平时加强联系。长此以往,势必会形成礼金不断由社会地位低的家庭流向社会地位相对较高的家庭靠拢的趋势,这样进一步加剧了社会资源分布的不均。基于这样的社会现象,村民们不再按照制度化程序办事,而是走人情“后门”,这种功利的往来动机为人情消费提供了进一步泛滥的空间。2.4.4 消费心理的牵制从众心理。在访谈过程中,笔者深感疑惑,大多村民对愈演愈烈的人情往来表示出不同程度的反感,但是却在行动上背离这种情绪,继续进行各种各样的人情往来。正如哈耶克认为:“个人几乎像遗传的本能那样无意识地习惯于遵从习得的规则。”27调查中可以得知大多数村民“心口不一”,是因为“这是迫不得已的,所有人的眼睛都在看着,大家都随礼,一旦有人例外,势必会成为邻里的谈资,一传十,十传百,说不定就会被孤立,农村人在这方面记性很好。”这是一个村干部告诉笔者的。所以为了体现自己很“合群”,很多村民都选择“跟风”,有时候甚至不顾自己的经济实力,在这个过程中,村民其实是在寻求一种社会归属感。这种从众心理一定程度上也促成了目前人情消费现状的滋生。所以别看人情往来热闹异常,底下暗潮汹涌,矛盾不可避免。攀比心理。如果说从众是一个被动的不得已的行为,那么攀比就是村民为了“面子”主动参与人情消费比赛。当前,村民已经不再注重的不再是“礼轻情意重”而是礼金的金额,甚至以此为标准来衡量感情亲疏和人缘好坏。正因为如此,村民哪怕是打肿脸充胖子,也得体体面面地随礼,不管是谁家办事儿。你来我往,标准一次比一次高,谁也不愿意第一个降低标准,这就形成了人情消费的恶性循环。2.5 农村人情消费异化的经济学效应2.5.1 宏观效应在宏观经济领域,在溪埔村里,每当筹办各种名目的“事儿”时,必然要购买大量的消费品,如服饰、烟酒、食品、仪式用品等,还需要频繁的交通运输服务,由于封建传统,婚礼等喜事仪式上还会请唢呐队助兴,葬礼会有哭丧队或是送葬乐队等,各种流水席都需要请厨师,从这些现象似乎得出“人情仪式”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给部分村民提供了就业的机会,但是这个结论显然是片面的。农民的总收入是固定的,顾此就会失彼,人情消费多了,则生产投资势必减少,考虑到机会成本,仪式消费对宏观经济的拉动作用也因此而削弱或抵消。从长期来看,由于农村生产工具得不到及时的更新,新的科学技术没有资金引进和推广,畜牧养殖业、商业、运输业等行业也将因缺乏资金而无法长足发展,农村将丧失一些投资机会和就业机会,农业的长期发展也将受到影响。24再者,农村的仪式浪费现象十分严重,很多产品甚至是一次性使用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成是对社会财富的浪费。另一方面,我国的受礼者地位关系要高于送礼者,这个观点是在阎云翔的研究中提取的,尤其是在工具性送礼中,马克思认为, 那些控制资源的人对那些未控制资源的人拥有权力,拥有资源的受礼者可以凭借手中的名权利等资源从其他角度回报送礼者,满足他们的需要,所以礼金成为一种变相的行贿手段。一些干部正是利用各种名目宴请,大肆敛财、变相腐败,这就是由人情消费引发的“权钱交易”,它会使“寻租活动”大行其道,钻了制度的空子,滋生大量的腐败,败坏社会风气。2.5.2 微观效应不合理的人情消费增加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负担和心理负担。据有关数据显示,5年来温州市城乡居民人情支出保持快速增长,农村居民婚、丧支出由 2007 年的人均406元上涨到2011年的人均760元,约增长了87%。我们再看另一组数据,吉林省白山市江源区2010年进行的百户农民家庭抽样调查显示,2010年1月到10月,人均人情费支出达686.39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了103.28 元,增长幅度为17.71。28这些数据充分反应了人情消费在农村的泛滥,从数据的攀升不难看出农民生活和心理上的负担。在这种负担下,隐藏的农民之间、收入与支出、不同阶层之间日渐深刻的矛盾。一方面,人情消费所占农民收入的比例越高,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就越高,这对送礼者会造成很大负担;另一方面,对于操办者而言,一件事办下来会消耗巨大的人力、财力和精力,耽误的生产劳动时间更不用说,这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劳动的各方面投入,从这个角度来讲,人情消费多少影响了农民的正常生产活动。同时农村宴请的不合理性也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助长了奢侈铺张之风,使农民勤俭节约的观念受到污染。中国农业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 引导农民合理化人情消费的建议第三章 引导农民合理化人情消费的建议“事无美恶,过则为灾”,厉以宁指出:“所谓科学消费观是指那种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能够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和谐发展和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的消费观念、消费结构、消费方式和消费行为。”我们要做的不是彻底遏制人情消费,而是将其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所以,笔者认为国家、社会和农民自身都要做出努力。3.1 国家层面一是进行制度创新,改进农村公共管理,提高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权益保障,创造一个不过分依赖人情圈的客观环境。二是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这是最根本的解决之道。加大对“三农”政策的倾斜,因地制宜制定合理可行的种植方案,加大科技投入,促进增收。此外还应积极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发展副业,合理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三是改善农村教育条件, 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促进农民传统观念的转变,移风易俗,扭转农民人情消费中不合时宜的从众心理和攀比心理,倡导淳朴的人际风尚。四是拓宽农民投融资渠道, 加快健全适合农村发展、农民需要的金融市场体系,引导多种金融机构分工协作,平等竞争,丰富可供农民选择的投融资金融产品。3.2 社会层面民间组织或是学者可以开展广泛的调查,了解农民的现状和需求,询问他们的意见,并整理成册,在此基础上提倡合理的人情消费的标准,并给以政府合理的建议。媒体应响应号召,帮助广泛宣传正确的人情消费观,对奢侈浪费的现象予以抨击, 提倡勤俭节约,营造健康社会风气。3.3 农户层面首先,积极配合当地政府组织开展的各种活动,从根本上转变自己的消费观念,克服盲目攀比、从众的心理,树立科学和谐的消费观念;其次,农民自身要做到自我认真反省,科学规划家庭资产的利用,充分投入再生产创造财富;再者,对于非办不可的事儿要坚持从简原则,控制在自己能够承受的经济能力之内,不铺张浪费。中国农业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第四章 结语第四章 结语4.1 研究结论本研究立足于我国东南地区的一个农村村庄的实地调查,运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获得了一手资料,分析了现阶段农村家庭人情消费异化的主要表现、原因、主要经济功能以及对农村社会和村民产生的不良影响。通过调查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目前农村社会的人情消费异化现象主要表现为:人情消费的形式货币化且礼金数量不断增加、人情消费的项目目日益多元化,消费频率增加、“人情圈”逐渐外延,“工具性”消费比例上升。原因涉及到农民家庭收入的普遍提高、社会普遍消费心理的牵制,包括从众心理和攀比心理,当然,社会关系网络的复杂化也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农村人情消费异化的进程,异化的人情消费也催化出了现代农村人情消费的新的经济功能:1.扩大社会交往网络,增加创收机会,并维持社会公共秩序;2.是一种长期投资,有利于增强社会资本;3.成为民间融资的有效辅助方式。不可避免地,日渐泛滥的人情消费对农村社会以及农民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如不合理的人情消费增加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负担和心理负担,影响了农民正常的生产活动,抑制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不利于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降低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同时也长了奢侈铺张之风,造成了资源浪费。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人情消费异化这一社会现象,辩证地分析这一问题,不可掉以轻心,克服不良影响,发挥其独具的积极作用。由政府宏观调控,集结社会的力量积极采取措施与行动来实现这一目标,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添砖加瓦。4.2 研究不足本文是对福建省的一个村落进行调查后成文的,由于该村庄具有传统封闭的特点以及区域特征,并不具有十分的代表性。因此,本文所得出的结论一定程度上不具有普适性。此外,由于一些客观因素主观能力的制约,本研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还需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改善加强。第一,由于人力、物力和财力的限制,没有进行大量的问卷调查和定量分析,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研究结果的解释力度;第二,农村人情消费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特征和功能,由于笔者专业水平受限以及研究时间不足,本文在对农村人情消费分析不足,并未进行古今对比和城乡对比;第三,在传统农村地区,农户家庭的人情消费仍是一个隐私,因此在收集资料过程中,有些资料存在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对研究对象的调查也难以深入探讨,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本文分析的进一步展开。中国农业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附 录附 录附录1:调查问卷福建省农村人情消费状况调查问卷尊敬的朋友:您好!我是中国农业大学的学生郑晓敏,为了解农村人情消费状况和功能,我们组织了这次调查,希望得到您的支持和帮助!此次调查的结果只用于本次论文,所以您的选择没有对错之分,请就您的实际情况在合适的答案上划。我们会对调查结果严格保密,谢谢您在百忙之中帮忙填答问卷,祝您阖家幸福,身体健康!调查人:郑晓敏 调查时间:2013年2月04日一、基本情况1.您的性别:a.男 b.女2.您的年龄:(1)1544周岁 (2)4559周岁 (3)60周岁以上3.您的文化程度:(1)小学及以下 (2)初中 (3)高中 (4)中专 (5)大专及以上4.您的职业:(1)农业劳动者(种植、养殖农民) (2)企业管理者 (3)企业工人(4)农村个体户 (5)村干部 (6)知识分子(7)外出务工人员 (8)其它(请注明)5.2012年,您家庭的年收入大约是多少?(1)10000元以下 (2)1000130000元 (3)3000150000元(4)5000170000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 2025年全国起重指挥作业人员Q1证考试题库(含答案)
- Unit 1 Welcome to the unit 说课稿-2024-2025学年译林版(2024)七年级英语下册
- 常州工业二轮考试题型及答案
- 常德事业单位考试真题及答案
- 向量大题目及答案
- 先态生态实验题目及答案
- 曹县二年级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 沧州初中联考试卷真题及答案
- 2025短期贷款人民币借款合同(官方范本)
- 2025年秋季新学期第一次全体教师大会上校长讲话:四重人生境界一颗育人初心-新学期致每位教书人
- 精英人才管理办法
- 2023年经济法基础第四章税法概述及货物和劳务税法律制度课件讲义
- 摩托训练考试题及答案
- 蚊虫消杀培训课件
- 秋季行车安全课件
- 贝尔面瘫个案护理
- 急性主动脉综合征非外科强化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2
- 检测机构强制性标准规范执行措施
- 2025年驻村帮扶培训课件
- 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