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docx_第1页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docx_第2页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docx_第3页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docx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旅游业发展的swo t分析何雨 , 贾铁飞 , 王云龙 , 王春雷(上海师范大学 旅游学院 ,上海 200234)摘 要 在分析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旅游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 ,着重对鄂尔多斯市旅游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和劣势 、发展机会和竞争威胁 ( swo t)进行了综合分析 ,提出了实现鄂尔多斯市旅游业发展目标的途径 ,认为构建旅 游创新体系、加强旅游环境建设 、实施精品带动工程 、着力人力资源素质提高是今后鄂尔多斯市旅游业持续健康发 展的必由途径 。关键词 鄂尔多斯市 ; 旅游业发展 ; swo t分析中图分类号 f592. 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1 27623 ( 2005 ) 0220101 205鄂尔多斯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 ,西 、北 、东三面由黄河围限 ,南越长城与黄土高原毗邻 。在 自然概念上 ,鄂尔多斯市主要以鄂尔多斯高原为独 立的地域结构单元 ,并以丰富的地下能源矿产资源和地上生态资源而驰名中外 ;在社会文化概念上 ,鄂 尔多斯市以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著称于世 ,早 在 35 000年前 ,中国北方三大古人类文化起源之一 的“河套人 ”(又名“鄂尔多斯人 ”)文化就发祥于境 内 ,到现代形成了以蒙古族文化为主导 ,以蒙、汉文化融合为特色的地域文化景观。独特的自然和人文 环境造就了鄂尔多斯市丰富的旅游资源 ,同时 ,近年 来全市社会 、经济的迅速发展也为旅游业的发展奠 定了雄厚的基础。但从发展水平上看 ,鄂尔多斯市 旅游业目前的发展状况与其城市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和所拥有的丰富旅游资源极不相称 ,距离旅游业成 为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这一预期目标还 有相当的差距。本文拟在分析鄂尔多斯市旅游发展 现状的基础上 , 对鄂尔多斯市进行旅游业发展的 swo t分析 ,并探讨实现鄂尔多斯市旅游业发展目标的途径 。一 、鄂尔多斯市旅游业发展现状伴随着全国以及内蒙古自治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鄂尔多斯市旅游业发展在 20 世纪 90 年代之后 明显加快 ,尤其是“十五 ”以来 , 鄂尔多斯市旅游业 呈现多渠道投入、多元化发展势头 ,旅游业产业地位 逐步提高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产业结构趋向完善。 概括起来 ,鄂尔多斯市旅游业发展主要呈现如下几 个特点。1. 旅游客源市场不断扩大 ,旅游业收入水平大 幅提高。在接待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方面 , 1996 年 至 2002年 ,鄂尔多斯市累计接待海外游客 38 700 人次 ,年均增长 16 % ,国内游客 680 万人次 ,年均增 长 28. 5 % , 旅游 业总收 入 13. 5 亿 元 , 年 均 增 长40 % 。在客源结构方面 , 国内游客占绝对优势并且来源地逐渐增多 ,国内游客已从自治区内游客为 主扩展到周边的宁夏 、陕西、山西和北京、天津等省 (市 、自治区 ) ;海外游客目前以日本 、蒙古两国游客 为主 ,其次为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等国家的游客。2. 旅游资源开发成效显著 ,主题旅游产品体系收稿日期 2005201 220基金项目 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局旅游规划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 何雨 ( 19672) ,女 ,湖北黄冈人 ,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 ;贾铁飞 ( 1966 2) ,男 ,河北邢台人 ,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教授 ;王云龙 ( 1971 2) ,男 ,湖北黄冈人 ,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讲师 ; 王春蕾 ( 1977 2) ,女 ,湖北潜江人 ,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讲师 ;101已初步形成 。近年来 ,鄂尔多斯市在重点加强成吉思汗陵、响沙湾等景区建设的同时 ,相继开发建设了 恩格贝沙漠生态综合示范区、世珍园旅游区、鄂尔多斯文化村等旅游景区 (点 ) ,以成吉思汗陵为代表的 鄂尔多斯蒙古族文化风情游和以响沙湾为主的沙漠 旅游两大主题产品在全国形成较高的知名度 。截至2002 年底 ,全市共有 a 级景区 10家 ,占自治区 a 级 景区总数量的 1 /6 强 ,其中 aaaa 级景区 2 家 ,占自治区 aaaa 级景区总数量的 1 /3。3. 旅游接待条件明显改善 ,旅游服务质量不断 提高。截至 2002 年底 ,全市拥有规模以上饭店 140 家 ,其中星级饭店 11家 (包括三星级饭店 4 家 ,二星 级饭店 5家 ,一星级饭店 2家 ) ,旅游汽车公司 2家 ,国内旅行社 14家 ,持证导游员 32 人 ,旅游从业人员6 500 人。4. 旅游交通通讯条件不断改善 。目前 ,鄂尔多 斯市已实现乡乡通黑色路面公路 , 90 %的旅游景区 (点 )实现了公路交通畅通无阻 ,景区的可进入性条件明显改善 。同时通讯业发展迅速 ,所有景区均有 通讯信号的覆盖 ,覆盖率达 100 % 。(其中特品级旅游资源 1 项 ,占总量的 1. 0 % ) ; 普通级旅游资源共 52 项 ,占资源总量的 52. 5 % (表 1 ) 。 鄂尔多斯市已经形成在国际 、国内知名度较高的资源品牌。表 1 鄂尔多斯市旅游资源构成表各主类拥有的基本类型各主类拥有的旅游资源单体主类名称数 量占基本类型 总数量的百分比 ( % )数 量占旅游资源单体 总数量的百分比 ( % )地文景观511. 977. 1水域风光生物景观 天象与气候景观 遗址遗迹 建筑与设施 旅游商品 人文活动总 计34057. 19. 5011. 910901410. 19. 1014. 11228. 63838. 437. 155. 11023. 81616. 24210099100二 、鄂尔多斯市旅游业发展的 swo t分析2. 区位优势。在自然区位方面 ,鄂尔多斯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构造单元 ,西、北、东三面由黄河环绕 , 南面的万里长城与其紧紧相连 ,形成“黄河环抱、长 城相依 ”之势 , 地理标志显著夺目 。在经济区位方 面 ,鄂尔多斯市地处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发展的重 心 (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 )“金三角 ”地区 , 该地区是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经济社会最为发达的地区 ,区域内有自治区最大的工业城市包头市和自 治区的首府呼和浩特市。近年来 ,鄂尔多斯市凭借 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异军突起 ,工业经济建设发展 速度处于自治区各盟市的前列。在交通区位方面 , 呼和浩特、包头、乌海 、银川和榆林五座城市的民航 机场环绕在市域四周 ,且从五个机场进入鄂尔多斯 市区车程均在 1 2小时 ,它们与即将开工建设的鄂 尔多斯机场 ( 3c 级 )将共同形成便捷的区域航空网 络 ;南北向 贯 穿 市 域 的 包 (头 ) 西 (安 ) 铁 路 与 (北 )京 包 (头 ) 、包 (头 ) 兰 (州 ) 等铁路干线相 连 ,地方性的东 (胜 ) 准 (格尔 ) 、准 (格尔 ) 丰 (镇 ) 、呼 (和浩特 ) 准 (格尔 ) (在建中 ) 铁路即将 贯通 ,形成局部密集的铁路网 ; 109 国道和 210 国道 呈东西横穿 、南北纵贯之势 ,并与周边 110、307 等国 道相连成网 ,再加之 214 省道和 306 省道等 ,市域内 公路网络已经基本形成 。swo t分 析 即 是 对 区 域 旅 游 业 发 展 的 优 势( strength s) 、劣 势 (w eakne sse s) 、机 会 ( oppo rtun i2 tie s)和威胁 ( th rea ts) 的综合分析 ,是区域旅游业发 展的常用分析方法 。通过 swo t分析 ,可以构建对 区域旅游业发展的自身条件和相关条件的系统认 识 ,为确定区域旅游业发展模式和战略目标奠定基础。(一 )优势 ( strength s)分析 鄂尔多斯市旅游业发展的优势主要表现在资源优势、区位优势 、体制优势和后发优势等方面 。1. 资源优势。特殊的地理环境特征和悠久的文 明历史造就了鄂尔多斯多样的旅游资源 。概括而 言 ,鄂尔多斯市的旅游资源既有沙漠瀚海 ,又有森林 草原 ;既有湖泊峡谷 ,又有山地高原 ; 既有古老文化 遗址 ,又有现代建设成就 。按照旅游资源分类、调 查与评价 (国家标准 )的划分 ( 8 个主类 、31 个亚类 和 155个基本类型 ) ,鄂尔多斯市拥有除天象与气 候景观类之外的 7 个主类的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亚 类的数量也占到全部亚类数量的 67. 7 % ,对于市域 面积 8. 7万平方公里的区域来讲 ,其旅游资源的类 型应属于丰富级。同时 ,对上述旅游资源评价的结 果为优良级旅游资源共 32项 ,占资源总量的 32. 3 %1023. 体制优势。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而言 ,政府的有限投入往往跟不上旅游业形势发展的需要 ,使 投入不足常成为制约旅游业加快发展的瓶颈 。鄂尔多斯市率先在全自治区开展旅游投资体制改革 ,尤 其是非国有经济介入旅游业步伐的加快 ,将非公有 制经济的资金引入旅游发展 ,为旅游业加速发展增 添活力和后劲。4. 后发优势 。鄂尔多斯市旅游业发展起步较晚 ,并且直至 20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才逐步受到重 视。一方面 ,鄂尔多斯市没有尽早把旅游资源优势 转化成经济优势 ,旅游发展呈现落后之势 ;但从另一 方面看 ,这也给鄂尔多斯市旅游业发展带来了难得 的后发优势 ,它可以借鉴先进 、发达地区旅游开发的 经验教训 ,也可以充分接受旅游先发地区的带动作 用 ,享用全国旅游业发展进步的各项成果 。(二 )劣势 (w eakne sse s)分析1. 旅游交通条件较差。首先 ,铁路 、航空等大交 通的直达性较差。虽然鄂尔多斯市的交通地理位置优越 ,距离我国一些主要交通干线和重要的交通枢 纽较近 ,但目前市域范围内还无航空交通 ,铁路交通 线的里程较短、布局狭窄 、客运能力小 ,与自治区外 周边城市银川、榆林等交通不够畅通和快捷 , 与北 京、西安等中心城市交通的直达性较差 ,成为制约全市外部可进入性的重要因素 。其次 ,市内公路交通 等级偏低 ,部分路段两侧生态景观破坏 、污染严重 , 一些以运送煤炭为主要功能的公路难以承担旅游交 通的功能。目前 , 鄂尔多斯市主要是通过 109、210 国道和 214、306 省道实现内部主要城镇之间的连接 ,还未形成市域内高效、快捷的网络化交通运输体 系 ,大多数景区和市内交通干线之间的连接性较差 。2. 现有旅游产品内涵不足 ,类型单一 ,未形成适 应现代旅游需求的旅游产品体系 。目前 ,鄂尔多斯 市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旅游产品是以成吉思汗陵为代 表的蒙古族文化风情游和以响沙湾为代表的沙漠观光娱乐游 ,尚缺乏当代社会时尚性较强的度假旅游 、 会展旅游、生态旅游、探险旅游、科考旅游等产品 。 另外 ,现有旅游产品对鄂尔多斯的历史和文化挖掘 不够 ,缺乏反映当地资源特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节 事活动 ,这与当今旅游市场需求多元化和个性化的趋势有所背离。3. 整体旅游形象不够鲜明。长期以来 ,鄂尔多 斯市在旅游促销方面未把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 资源的综合优势结合起来 , 区域旅游形象长期“淹 没 ”在整个内蒙古“草原 ”形象之中 , 整体旅游形象不够鲜明 ,造成旅游者对鄂尔多斯市旅游资源认识的片面和模糊 。区域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发展宣传 的严重滞后 ,极大地削弱了全市整体旅游形象的传播 ,而整体宣传促销力度的严重不足 ,也使鄂尔多斯 旅游在国内外远未形成应有的广泛影响。4. 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 ,旅游经营管 理较粗放 ,旅游市场化运作程度较低 ,旅游行业管理 法规建设相对滞后。5. 旅游需求季节性强 ,存在明显旅游淡旺季变 化 。鄂尔多斯地处中纬度 ,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 候区 ,适宜旅游季节短 , 旅游需求存在明显的淡旺 季 。最适合旅游的黄金季节为 6 9 月份 ,每年 5 月 之前和 10月之后的大半年时间属于旅游淡季 ,旅游活动季节性强的特点成为鄂尔多斯旅游发展的一个 客观制约因素 。(三 )鄂尔多斯市旅游业发展的机会 (oppo rtu2n itie s)分析1. 国内外客源市场的需求潜力巨大。在海外客 源市场方面 ,自 20 世纪 50年代以来 ,全球国际旅游业的发展盛况空前 ,同世界经济及世界工业的增长率比较 ,始终保持了一种高速发展的态势。尤其是 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经济迅速崛起 ,国际旅游接待人 数比重不断上升 ,已成为继欧洲 、美洲之后的重要国际旅游目的地 。据世界旅游理事会 (w ttc ) 的预 测 , 2020年中国将接待 1. 37 亿人次的入境旅游者 , 占世界总量的 8. 6 % ,将成为世界第一旅游目的地 国 。在国内客源市场方面 ,近年来 ,我国旅游业一直 保持持续、稳定、快速的增长态势 ,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休闲时间的增多和各项刺激旅 游经济的政策措施的逐步到位 ,国内旅游还将持续 升温 ,市场开发潜力巨大 。根据中国国家旅游局的 客源增长预测 , 2020 年我国国内游客数量将达到17 20亿人次 。不断走强的旅游市场需求 ,将为鄂 尔多斯这个尚处于旅游开发“深闺 ”之中的处女地 ,提供全面的发展机会。2.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西部大开 发战略有关城市化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整 治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等主要内容均与旅游发 展息息相关 。同时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 ,一项 重要的任务就是开发西部特色旅游资源 ,这将促使 形成西部地区旅游业联动发展的格局 ,推动内蒙古 与周边省区全面规划、联片开发 ,推出和谐互补的高 品位旅游产品 。3. 内蒙古自治区和鄂尔多斯市对旅游业发展的103重视。自 1999 年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颁发了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定 以来 ,内蒙古旅游业 进入了加速发展的时期 。内蒙古自治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十五 ”计划 ,从战略高度强调旅游业是带动内 蒙古自治区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的重要渠道 ,并明 确提出将旅游业培育成为自治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的战略目标 。与此同时 ,鄂尔多斯市政府也非常重 视旅游业的发展 ,明确了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提出到 2010年将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 支柱产业的目标。4. 内蒙古正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旅游业发展 可以搭上文化产业发展的“快车 ”。近年来内蒙古 实施建设文化大区战略 ,文化产业发展将为鄂尔多斯市旅游业发展注入丰富的内涵 ,也将为独具特色 和无以替代地位的鄂尔多斯蒙古族文化与旅游文化 的相结合开发 ,提供新的、不可多得的机遇。(四 )鄂尔多斯市旅游业发展的威胁 ( th rea ts)分析1. 来自周边地区替代性产品竞争的威胁 。内蒙 古草原风光和蒙古族文化旅游资源具有一定的遍在 性 ,使得此类资源依托型旅游产品在全区范围内雷 同现象严重 ;另外 ,鄂尔多斯市的沙漠旅游资源和产 品也与周边地区存在竞争之势。草原观光产品 : 鄂尔多斯草原景观主要属温带 干旱草原和荒漠草原 ,并非为典型草原景观 ,与自治 区内的呼伦贝尔草原 、锡林郭勒草原等典型草原景 观相比较 ,景观产品缺乏竞争力。蒙古族文化旅游产品 : 蒙古族文化是内蒙古的遍在性旅游资源 ,全区的所有盟、市都将其作为特色 旅游产品 ,因此 ,在这方面也存在产品雷同的威胁。 沙漠旅游产品 : 鄂尔多斯市内虽有库布齐和毛 乌素两大沙漠的分布 ,虽然距离我国东部发达地区 较近 ,但沙漠旅游产品的开发程度较低 ,还未形成鲜 明特色 ,与内蒙古西部、宁夏 、甘肃等周边地区的沙漠旅游产品也将形成竞争之势。2. 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矛盾的威胁 。鄂尔 多斯市大约有 48 %的面积被沙漠覆盖 ,还有约占总 面积 l /4 的丘陵沟壑 区内水土流失严重 , 总体而 言 ,全市生态环境脆弱 ,极易造成环境破坏。近年来 全市经济发展迅速 ,尤其是能源 、化工、建材工业发 展 ,对生态环境形成巨大的压力 ,对旅游资源开发和 保护也形成了巨大的威胁 。同时 ,旅游开发也必将 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程度不同的影响 ,大量游客的进 入 ,尤其是旅游流量超过了旅游环境容量时 ,将对旅104游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3. 民族与民俗传统文化的失传威胁。在鄂尔多 斯地区 ,以成吉思汗蒙古族文化为代表的鄂尔多斯 蒙古族文化和长期演绎形成的地域民俗文化 ,多为 民间口口相传的无形文化 ,未经过在内容和形式上 的系统整理 ,在旅游开发中极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冲 击与融合 ,民族与民俗文化旅游资源面临消失与失 传的威胁。三 、实现鄂尔多斯市旅游业发展目标的途径综上所述 ,从宏观角度分析 ,鄂尔多斯市旅游业发展即受到旅游业自身发展素质的限制 ,也受到旅 游业外部环境因素的制约 。按照内蒙古自治区旅游业发展给予鄂尔多斯市的定位和鄂尔多斯市确定的2010年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的发展目 标 ,在近期的旅游业发展过程中 ,应着重注意以下 几个方面。1. 构建旅游创新体系 ,实现旅游业跨越式发展。按照鄂尔多斯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计划 ,旅游业 已被列为全市第三产业发展的龙头产业和国民经济 新的增长点 。但是 , 2002 年鄂尔多斯市旅游业的总 收入仅相当于全市国内生产总值 ( gd p ) 的 2. 3 % , 远未达到产业发展目标要求。鄂尔多斯市如按常规模式发展旅游业 ,旅游产业地位不易提高 ,必须采取 跨越式发展战略 ,即实施两个超前 :一是超前于当地 国民经济发展速度 ,二是超前于全国和内蒙古自治 区旅游业发展速度。实现上述超常规 、跨越式发展 , 主要靠新的思路、新的模式、新的方法来达到 ,主要包括。 用全新的思维定位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产业地位。即 ,近几年内全市要逐渐将经济发展的中心 由传统的能源 、化工、建材等耗资大 、污染强 、流程 长 、低附加的产业 ,向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高附加 值 、服务性强的第三产业转变 ,而旅游业应当成为这一转变的关键性产业。 用全新思维构建旅游管理创新体系。要进一步加大力度 ,在旅游投融资渠道、产业体制改革 、行业 管理方式等方面 ,构建可与全国及国际接轨的信用 管理体系。用全新思维统领旅游产品创新 。即 ,在旅游产 品开发方面不囿于传统观念的束缚 ,以市场需求指 导产品开发 ,以区域旅游产品结构指导产品开发 ,以 深厚的文化 、生态内涵指导产品开发。用全新的思维推进旅游宣传和促销的创新 。尤其是在我国旅游市场发展已经显示出较为强劲的转型趋势时 ,传统的旅游宣传和促销方式已经大大制 约了鄂尔多斯市旅游业的全面发展 ,需要构筑全新 的旅游宣传和促销体系 。2. 加强旅游环境建设 ,丰富旅游产品内涵 ,促进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对于鄂尔多斯市而言 ,旅游环 境建设主要包括 :旅游生态环境建设、旅游文化环境 建设、旅游政策与管理环境建设等。3. 实施精品带动战略 , 杜绝旅游发展中的“一 哄而上 ,一散了之 ”的现象 。近期 ,全市应在重点旅 游资源基础上 , 强化重点品牌旅游产品系列建设 , 即 :以天骄文化品牌产品 、民俗风情品牌产品、产业 观光品牌产品、生态科考品牌产品、水域度假品牌产品和沙漠游乐品牌产品为重点 ,带动全市旅游业有 序发展。4. 着力于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 ,提高旅游管理 、 服务的规范化水平。旅游业发展兴衰的关键在于人 才建设 ,旅游业超常规发展必须有高素质的旅游人力资源与之相匹配 。因此 ,鄂尔多斯市必须加速构 建旅游人才的培养体系 ,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创新能力 ,以支持全市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注释 :本文数据来源 :鄂尔多斯市旅游局旅游统计年报 ; 伊克昭盟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 国家旅游局、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旅游资源分 类 、调查与评价 (国家标准 ) , 2003年 。 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鄂尔多斯市旅游局 :鄂尔多斯 市旅游发展规划 , 2004年 。 参考文罗明义. 国际旅游发展导论 版社 , 2002.献 m . 天津 : 南开大学出 1 刘锋. 中国西部旅游发展战略研究 m . 北京 : 中国旅游出版社 , 2001.何雨. 内蒙古旅游客源市场分析 j . 上海师范大学 学报 (自然科学版 ) , 2003 , ( 12) : 33238.贾铁飞. 鄂尔多斯地区旅游资源配置与旅游发展增长 极问题 j . 人文地理 , 2000 , ( 5) : 78 280. 2 3 4 a naly s is o f sw o t o f to ur ismd evelo pm ent in the c ity o f o rto s, inner m o ngol iah e yu, j ia tiefe i, wan g yun l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