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 试论孟子对孔子孝道观的贡献.doc_第1页
【word】 试论孟子对孔子孝道观的贡献.doc_第2页
【word】 试论孟子对孔子孝道观的贡献.doc_第3页
【word】 试论孟子对孔子孝道观的贡献.doc_第4页
【word】 试论孟子对孔子孝道观的贡献.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论孟子对孔子孝道观的贡献2009年12月总第189期第12期学术交流academicexchangedec.,2009serialno.189no.12试论孟子对孔子孝道观的贡献刘忠孝h,薛文礼,杨洋岫(1.哈尔滨师范大学a.研究生学院.b.文学院,哈尔滨150025;2.黑龙江科技学院人文学院,哈尔滨150027)摘要孝道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之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提出了事亲的孝道思想,孟子在此基础上予以继承并发展,由事亲推广到亲民,为政.孔孟的孝道思想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执政为民都有所借鉴.本文将从中华孝文化的发展与内涵,以及孟子对孔子孝道观发展的五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期在孔孟孝道观的研究上有所收获.关键词孝,孝道观,孔子,孟子,当代价值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284(2009)12004604孝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悠久,最基本,影响最深远的文化理念之一,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孝文化长期有力地维护着中华民族的和谐发展,凝聚着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氏族关系,对维护家庭和谐和社会稳定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儒家文化十分重视人伦关系的和谐完整,十分重视孝文化.孔子提出孝为德之本的思想,并把孝与为政之道联系在一起,用”孝”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孝道思想,并把“事亲”发展为”仁民”,提出了”民贵,君轻,社稷次之”的光辉命题,并由”事亲”升华到”事君”,提出了为政富民的“仁政学说”.孟子在哪些方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孝道思想,又在哪些方面升华了孝的历史地位,学术界对此意见颇为相左.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就是要把先秦儒家的孝道思想和仁政思想传承下来,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使之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我国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都有独特的作用.本文试图对此予以解析,并求教于各位同仁.一,孔子和孟子孝道观1.孔子的孝道观孝亲是炎黄子孙最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由此,”父母在,不远游”成为中国人的基本人生准则.据考证,甲骨文和商周铭文中都出现过”孝”字.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释为: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孝”是一个会意字,意子搀扶着长着长长胡须的老人,儿女善事父母为孝.孝作为伦理观念是在西周时期形成的.周初指定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使孝成为一种正式的人伦规范和礼仪制度,诗经中多次提及.那时,孝已成为普遍的社会观念.传统”孝”的内容基本上已经初具雏形.儒家学派中的代表人物孔子继承了西周乃至以前的孝文化思想,创立了以”仁”为基本内容的人文化体系.“孝”成为这一体系的核心.孔子用较多的笔墨论述孝道思想,论语阐述孝道的有14处,孝经中有多处引用孔子的论述论孝道的原文.论语?学而更是把孝放在开篇的位置进行详细的解释:”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也”,将孝道看作”仁”的根本,也是做人的根本.子日:”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经?三才章第七).即孔子认为孝道犹如天体日月星辰的更迭运行有着永恒不变的法则一样;犹如地有它的规律,山川湖泽提供物产之利有着合乎道理的法则一样;孝道是人的一切品行中最根本的品行,是人民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人间永恒不变的法则.孔子认为人们孝敬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是人的本能,不需要任何理由,把孝当作人性中具有自发性,自觉性等原发因素的品性,视孝行或孝道为人的基本德性,从人的道德生活出发规定,阐发孝伦理的涵义.从人性自然情感出发,孔子针对流行的赡养父母就算孝的观念和行为,主张孝不仅仅是从物质上满足父母,更主要的是尊敬,善待父母,满足父母的精神层次需要,收稿日期20090912作者简介刘忠孝(1953一)男,黑龙江宾县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46?做到”无违”,”承教继志”.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充分强调尊敬父母的重要性.孔子主张”义以为上”(论语?阳货)即不违背父母的意愿,听从,顺从父母的意志,但不是无原则,无选择的顺从,在父命和道义两者之间发生冲突的时候要讲道义,委婉耐心的劝止父母的过失,但是不能触犯他们,”父苟有过,子为隐之,则孝也”(论语疏).孔子还提出”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要求子女要接受父母的教育,继承父母的事业,进而做到”立身扬名,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经)保全自己的身体,不生病从而不让父母担心是孔子孝道思想的另一个重要内容,”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就是讲的这个道理,”父母在,不远游”(论语?里仁)是要求子女不应让父母担心.礼记?祭义中讲:”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也”,孝经?开宗明义中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在我国古人的观念中,子女的身体是父母的,因此孝的首要是保护好自己的身体,不要使父母给予的身体受到侮辱.对于不孝,孔子深以为耻.当他的学生宰予对三年之丧表示疑问时,孑l子大骂宰予不仁.“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阳货)孑l子孝道思想更深层次的剖析,是倡导由孝心到孝行,推广及仁.子日:”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这里首次将孝,悌两个概念合称”孝悌”,并将它们与仁相联系.仁在孝的基础上发展了恭,宽,信,敏,惠诸德,进而”泛爱众而爱人”(论语?学而),”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孔子在孝道思想和仁政理论的支持下,发展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人伦规范.孑l子的孝道思想在政治上表现为仁政理论的”爱民”,孔子说:”夫孝.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以德义,而民兴行.”即以孝为基本德性,不需要采取严肃的手段和严厉的办法就能管理好人民,治理好国家.由孝推广及仁,从家到社会,国家,由近及远,由内到外,孔子循序渐进的扩展孝道,其理论表明了孔子的以己之仁推己及人的深意,及其以孝之情”成仁”,施政而及于天下大公的宏大志愿.孔子更多地是把自己的视野限于伦理道德范畴.因此,孔子被称为道德先师.2.孟子的孝道观在儒家中,思孟学派以继承发扬孔子学说”内圣”的一面而着称.在孝道观上,孟子是比较注重孝道哲理方面的建设,并作出了较深入的探讨.首先,孟子对孝道伦理进行了理论上的证明.子思在中庸里引孔子的话说:”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具体表现为:”所求乎子以事父”,”所求乎臣以事君”,”所求乎弟以事兄”,”所求乎朋友先?”也就是说,人希望自己的儿子孝敬自己,首先要孝敬自己的父亲;要想使臣下忠于自己,首先要忠于长上.孝道不仅出于血缘亲情,也符合于社会生活中的相关逻辑.那么,人为什么能够具有这种反思的能力呢?子思,孟子进一步对人性问题进行了研究,子思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他认为人心中有一种上天赋予的先验本性,即天命在人身上的表现.孟子则具体对这种先验的人性进行了说明.他说:”仁,义,礼,智,非由外烁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四端”善根就是人”不学而知”,”不求而能”的”良知”,”良能”.”孝悌之道”,即始于这种”良知”,”良能”.他又说:”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孟子?尽心上)所以,人只要反思自己的本心,即可以获得一切道德伦理的依据.”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同上)这样,就使内心的仁爱和神圣的天命结合了起来,实现了伦理领域的”天人合一”.其次,孟子对孝道的行为规范进行了详细的论证.孟子活动于战国中期,当时大型的宗法氏族已经趋于崩溃,大批个体家庭相对独立,敬养老人已成为每个家庭的责任.因此,这一时期的思想家论述孝道,总是对孝亲的具体事宜讲得十分周密.如孟子说:”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财货,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离娄下)不仅要养亲,还要尊亲,他说:”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万章上)这种尊敬,必须是发自内心的爱慕,”大孝终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同上)孝亲还必须守礼,”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孟子?滕文公上)为了保证家族香火不断,祭祀有时,孟子指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离娄上)除了祭祀祖先,怀念祖先,更重要的是把祖先开创的事业继承下去.中庸说:”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也.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上述论述,涉及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为整个传统社会孝道深入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奠定了基础.再次,孟子强调了孝道教育的重要性.他虽然认为孝道发自人内心的先验本质,同时又指出,是社会生活中各种物质欲望的诱惑,使一部分人丧失了善良的本性.“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伐之,可以为美乎?”例如在对待父母问题上,”人少,则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有妻子,则慕妻子;仕则慕君,不得于君则热中.”(孟子?万章上)所以像大舜那样,终生爱慕父母,孝心不变的人是很少的.因此,为了保证家庭的安宁和社会的稳定,必须进?47?行孝道观的教育.孟子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梁惠王上)全社会提倡孝道,就可以使老人得到良好的供养,不仅如此,孝道教育甚至是立国,强国之本,他说:”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同上)在中国古代的宗法社会里,父权制的家庭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君主专制的社会就是个体家庭的放大,国与家有同步的结构.所以儒家认为家中的孝子,就是国家的忠臣,提倡孝道教育,就可以使国家强大.最后,孟子坚持孝大于忠的宗法原则.在战国中期以前的儒家思想中,君臣关系是相对的,而宗法血缘关系则是绝对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儒家对传统宗族社会继承性的一面.在孝与忠之间,孝大于忠;在国家与宗族之间,宗族重于国家.孟子继承并发挥了子思的思想,他说:”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孟子?离娄上)这是对孔子”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的发挥.在家庭的利益与社会的利益,私法与公法发生矛盾的时候,家族的利益高于一切.孟子又说:“责善,朋友之道也,父子责善,贼恩之大者也.”(孟子?离娄下)如果在家庭中讲社会之义,家庭就会崩溃了,所以说”责善”是家之隐患.思孟学派坚持的家族利益至上的原则,是于当时社会建立中央集权的帝制国家的大方向是背道而驰的,自然也难以见重于诸侯.但是,这一思想又充分反应了儒家中庸,平衡的倾向.在儒学孝道的体系内,亲亲和尊尊是保持一定张力的,这对君主专制制度又是一种制衡,也是中国封建社会能够长期维持稳定的重要机制.二,孟子对孔子孝道观的理论和实践发展在中国历史上孔子是较为系统地对孝进行阐述的第一人.他对于孝的观点泽及千古,其后的亚圣孟子在继承孑l子孝道观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征又有了新的发展.孟子对孔子孝道观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着眼点从操作层面到理论层面的发展孔子通过他的理论告诉人们”应该孝”,孟子在继承孔子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孝的观念,告诉人们应该“如何孝”.从不同的侧重我们可以看出,孟子的孝道观实现了从理论层面到操作层面的发展.孟子一书中,”孝”字共出现29次,涉及到孝的观念有50多处.孟子在论述孝的基本思想时,强调对父母的尊敬,他把物质上的侍奉父母作为孝的重要内涵.对父母的孝应至少体现在”敬亲”和”养亲”两个方面.(1)敬亲“敬亲”是在思想上对父母尊敬,发自内心地认识到因为父母对自己有养育之思而毕恭毕敬.”敬亲”的终极目标是”悦亲”.孟子在提出养亲的同时,还提出了”得亲”和”顺亲”?48?的重要命题,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悦亲”,这也是孟子孝道观的操作层面理论之一.孟子说:”信于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于友矣.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孝所包括的大多数行为都应追求悦亲的效果,孟子在孝道问题上十分重视子女对父母精神上的慰藉.孟子提出的”得亲”,”顺亲”,”悦亲”等概念,丰富了孝道观中精神抚慰方面的内容,突显了在操作上实现这一孝行的重要性.孟子曰:”人则孝,出则悌,守先王之道.”(孟子?滕文公下)即对父母的尊敬称为孝,对兄长的顺从称为悌.孟子告诉我们操作的方法是:对父母要尊敬,对兄长要顺从.”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孟子?离娄上)”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论语?颜渊)”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离娄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梁惠王上)孟子的孝道观是要将对自己亲人,长辈的尊敬,扩大到泛爱众,爱其他的人.如何操作,不言而喻.(2)养亲“养亲”是指子女对父母的赡养等实际行为.孟子将“养亲”分为三个方面,即:对父母生时的奉养,死后的丧葬和祭祀,以及娶妻生子延续香火.孟子认为对父母生时的奉养包括”养口体”与”养志”两方面.所谓”养口体”,就是对父母在物质生活上的奉养,要尽量满足父母的口腹之欲,使其衣食无忧.孟子认为为人子者既要帮助父母摆脱沉重的体力劳动,又要尽自己全力满足父母物质的需要.所谓”养志”,就是对父母在精神生活上的奉养,要尽量满足父母情感的需要,使其心情愉悦.孟子认为物质上的奉养很重要,但是更应该注重父母的精神生活,不能忽视父母精神生活的关照.他主张奉养双亲,当以曾子为楷模,”养志”,勿只做口体之养.孟子论孝日:”孝子之志,莫大乎尊亲”,”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诚身以事亲,守身以事亲”.他强调感情在奉养父母中的重要作用,并不是将孝作为单纯的道德规范.孟子认为,父母死后的丧葬和祭祀非常重要,甚至超过了对父母生时的奉养.”养生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足以当大事”,”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孟子?滕文公上)孟子坚持”三年之丧”,但与孔子稍有不同,他认为如果受礼制的限制或者其他因素的影响,确实不能守完三年之丧,可以变通,缩短守孝的时间,但绝不能私自无故缩短丧期.孟子强调娶妻生子,延续香火是孝子的职责,他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也就是说,没有后代,家族断了香火,祖先无人祭祀是最大的不孝.这种思想成为两千年来中国古代家庭宗族关系的主导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男尊女卑”的社会现实状况.2.角度由单一层面向多方层面的发展孔子认为,奉行”敬亲”和”养亲”的人具备敬养之德.孟子将这一理论继续发挥.他把孝从敬养之德的层面推而广之了,他指出,孝是其他德性的基础.孟子提出五种人伦,即: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这在孔子理论的基础上增益”夫妇”和”朋友”两伦,使”孝”和”悌”一起构成”仁义”.也正是由于孟子将孝从敬养之德推广为众德性的基础,就更加强调了”孝”的重要性.人们理解孝的角度也不仅仅是一个单层面的行为了,孟子的理论发展更加夯实了中国人心目中”百善孝为先”的观点.夯实了理论基石,我们就更不能否认孟子对孔子孝道观的发展了.3.出发点由个人转向社会从个体人性角度出发,孔子建立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学而)的人伦秩序,使孝与这一人伦秩序的基本规则”礼”相呼应.孔子告诉世人:人,应该恪守对父母的孝道,进而维护各种人伦秩序,这样做才符合人性.孟子则从社会人伦关系的角度出发,根据人伦价值的要求来界定孝的普遍人道性.他明确提出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人伦规范,将孝的思想纳入到社会人伦的范畴.孟子的理论是说,孝,应是全民践行的规约,是社会范畴的行为准则,没有人可以有理由地不服从.他以义,理为旨归,深刻阐发和揭示了孝的人伦意义和社会意义,将孝提到社会性的高度上来.至此,孝道观在应用的层级上又上了一个台阶.4.双向互动从”慈”到”亲”体现孝之必要性加强从孔子的”父慈子孝”到孟子的”父子有亲”体现着对这观念上的倾斜.子女对父母”孝”,另一方面,父母对子女呢?孔子强调,”父慈子孝”,在这种双向互动中侧重于强调主体间权利与义务的差异性.而孟子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他的”父子有亲”观点是在社会人伦网络中着重说明主体间的融合性对于整体关系的意义.这种由”慈”到”亲”的变化,也体现了孝道的普遍性增强,也体现了孝的必要性越来越不容忽视.5.目的从无功利性到功利性孔子是从人本性的角度出发来阐述孝道的,因此,是纯粹而无功利的.与此不同,孟子的孝道中是有着功利色彩的,这里的功利色彩并非贬义,而是只将孝道推广至社会的政治目的性.这是孟子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具有开阔视野的体现.孟子的功利是达到”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孟子?梁惠王上)是实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比及孔子想通过恢复周礼在道德上倡导孝道,孟子在行为范式上的社会约束就要有力的多了,这也更适合即将到来的封建社会.因此我们说,由无功利性到有功利性的演化是孟子道德观发展的重要体现.孔孟的孝道观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孔孟思想中的积极因素与劳动人民,进步知识分子相结合,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优良传统和社会风尚.孔孟的孝道观更广泛地渗透到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之中,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心理基因和性格特征.他们强调的以”敬亲”,”养亲”为标准的孝道观,使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八德”成为实际生活中社会道德的基本规范,使得”百善孝为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以民族国家的前途命运为重的忠孝观念,成为千百年来中国人的人生价值准则,因而孝敬父母和爱国主义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tentativelyonmenciuscontributiontoconfucianviewsoffilialpietyliuzhongxiao,xuewenli,rangyang(1.graduateschool,harbinnormal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