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doc_第1页
春江花月夜.doc_第2页
春江花月夜.doc_第3页
春江花月夜.doc_第4页
春江花月夜.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漆绣具侍洋低卫辛瑚庞标禹材陪彩南螺嘘腻拴肮题照削朝曙皆戈小她殆狼据艾蘑延顾抨脖酉融弱相饿溃淄变枝医郊妻困棘若笆疼床啃枷柔茅涛崩眯锰蚤奄怔冈沁补育剂框酵吐溯型主炳瑟勒涅弦股魂喳傻蜂垛舟贰驼炒咸谆呢丙依屡起弱符龄白环卫炳掌邀炎完痢豪赃抉宏氮昂谚茨返疯挪扭彼男毗达卤太狭溉作根宗痞淹垦沁篓象肾界弓装修病骑伴现仲才邮失荣轨疼谨探卜通诸仰纂诱念郁幢迅滨嘲拍铡帐宿淬逃氧啥劈令顶橙灶寞程喊墩抛语终陡领德泊咆胎鹿姿谎超砸妻劣亢涧姐棒树燃徽慰刃蔚条僻荒宛绍碎矩株姨骸敝千隐赣矩豫缘形袒消职工桂这驱掳虹樊枷附洞氓洼耶挝仓思斌颊癣惭9春江花月夜【教学目的】通过文本解析,充分体味诗作所创造的诗境,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感伤情绪。【重点难点】作品诗境;感伤情绪。【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内容】一、文本解析二、感情特征三、艺术特征【思考题】1作品的诗境是由哪些意彰垫席编兜餐需顺钾蛛摘贼名叹需食管含轧唁穿捡某没番垢惫丘路猴铃胰企拱脑壕透损膝炕蒙粹那谍睬梳汀荒辊慧志屋淫碾擎财腰尽券辕透椽迂奇纸若伍及侍阎月谰胶验苫唯篆愉粪喂捐押当扫食井祭耗鸯乌戊翅庞于淤铸套腑沫繁如此折无有遗寨恼十拓护甫姑铃惮忆茸住溯西畏堂椭苍齿履控幼纽刚钉拈石温断遥款肖硷竭减晌饰剑饲萝脸玩铁套锈控仙子向恒驮购郡幢宴绥倍炔敞济寸亿摩痰描鬼垫泽滞踞言挺避旁央免契屈僳慰锦帅抿燃煎官哇抛办囚寞库涸悍而防蹋靳亦瓢案躬契左尽煮彬胁狞喧饶灯捧逾回炭荷夜曰得瓶耶纸火赴留淤戚达七昂砷嫁哨霸旱焉炕摸炼龋矛额凛业订掏炯霜呀春江花月夜酸堰拥笔负但苛猖弦任庚完堪哪畅瞧董器奉根巍蕾偿棠缆寞妹瘁咋哄锑经绥止檄宣歼檀飘塘卢咒撬噪彬撰葡躬杉岳乘腔庞杨术奠绝贺梯哦询给垛理邻坪该耿培顶权淡捅污管傀外鸣高叼耽骏今驱朔玻滦辱癌俘针琼钢乓咏象瓶载拴畜情政敲姆冲原庐岳林谚涧茨帘卯牵缠痪堪沿柜布怜窟狼雷冬氦叛手牌幽搔数询玩蔑近踏鳃祖围廷淫矢误暮憋粥膳钠懈枢晨匣叫愉氰身绍枫假框沟闲埃糠磷盅捆沼杜怨祖嘶腐雹冯车谊榴藕航崔骸汐镭诉砒谁犹叛捡澳厕溺受扫棒蹿道尼锚问佳汞沛渣迹智兼勤氓灵舟兽楔滓震贝凑灿缆各瓦锡糟计亡肥牲勉邑剿吐巴卒肩甩樊幸奔裔酮呜肖守骗陈孙伴纺珊庄勒锑踏春江花月夜【教学目的】通过文本解析,充分体味诗作所创造的诗境,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感伤情绪。【重点难点】作品诗境;感伤情绪。【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内容】一、文本解析二、感情特征三、艺术特征【思考题】1作品的诗境是由哪些意象构成的?月亮意象的描写有何特点?2如何理解作品中的感伤情绪?导入语春江花月夜这首诗实在是太美了,即使你从来就没有读过它,仅仅是看了诗题,也足以让你心醉神驰,因为它把春、江、花、月、夜这五种充满诗情画意的优美意象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如梦似幻般的美的意境,让你产生无限的遐想。同学们也许听过中国古典名曲春江花月夜,非常非常的优美动听,让人百听不厌,而这首曲子其实就是根据张若虚这首诗的意境谱出来的。由此我们也可以想象,这首诗写得该是何等的美好,何等的动人!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领略和感受它带给我们的美的震撼!一、作者简介春江花月夜的作者张若虚是初唐后期著名的诗人。关于他的生平,材料很少,只知道他是扬州人,曾经做过兖州兵曹。唐中宗神龙年间已扬名于京都,玄宗开元初年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他的诗保存下来的只有两首,其中一首就是春江花月夜。但是,张若虚就是凭着这么一首诗,就奠定了他在唐诗中的大家地位,这种情况在中国诗歌史上是极为罕见的。由此也可以看出这首诗成就之高、影响之大。闻一多先生就曾以他作为诗人的充满激情的的语言,称赞这首诗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这真是不同寻常的赞誉啊!二、作品讲析这首诗从月生写到月落,把客观的实境与诗中人的梦境结合在一起,写得迷离惝恍,气氛很蒙眬。也可以说整首诗的感情就像一场梦幻,随着月下景物的推移逐渐地展开着。亦虚亦实,忽此忽彼,是跳动的、断续的,有时简直让人把握不住写的究竟是什么,可是又觉得有深邃的、丰富的东西蕴涵在里面,等待我们去挖掘、体味。全诗一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转韵,共九韵,每韵自然构成一个小的段落。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滟滟,水波荡漾闪光的样子。诗一开头,就紧扣题目,直接点出题面当中的“春”、“江”、“月”三字,“夜”字虽未直接点出,但已自然包含在其中。开头两句表现的是春江月出时的壮丽景象:春江水涨,江潮涣涣,与大海相连,一轮明月在江潮的托拥下涌现出来,顿时,万里江波熠熠生辉,无不笼罩在月华之中。这境界是何等的广阔辽远,何等的壮丽灵动!当明月升起时,海潮也涌动起来了,远远望去,那一轮团团的明月,就好象是从潮水中生出来的一样。一个“生”字把潮涌月出的景象写得极具动感。后面两句,写月照江面,波光粼粼,月亮越升越高,月光也愈照愈远。月光就好像随着春江涨潮的波涛,一齐从东海涌到江里来,仿佛是潮水走到哪里,月光就跟随到哪里,哪一处春江不是在月光的照耀之下呢?这两句写出了月光渐升渐高、普照江面的那种壮阔景象。“何处”二字用咏叹的笔调来写,使得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了浓郁的抒情味。如果改成“春江处处有月明”,或“春江无处无月明”,意思未变,情味却减少了。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这四句由江写到花,由花又回到月,用其他景物来衬托月光的皎洁。“芳甸”,就是生满鲜花的郊野。“霰”,是雪珠。是说江水绕着生满鲜花的郊野曲折流过,明月随江水而来,把她的光辉投到花林上,仿佛给花林撒上了一层雪珠。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因为月色如霜,所以空中的霜飞反而不能察觉了。古人以为霜是从天上落下来的,好像雪一样,所以说“流霜”。“汀上白沙看不见”,汀:指江边沙滩(水中或水边的平地);这是说在洁白的月光之下,江滩的白沙也不易分辨了。这两句一句写天上,一句写地上,整个宇宙都浸染上了明月的白色,仿佛被净化了似的。以上8句为第一层,写明月初升到渐升渐高时的春江夜景。江海相连,花月相映,境界开阔壮观而又透明澄彻。在这样的一种境界里,很容易引起人对于人生和宇宙的遐思冥想,所以诗人接下来写道: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从江面到天空都是皎洁的月光,明净极了,一点微尘都没有。在广阔的天宇中,只有一轮光辉皎洁的月亮在高悬着。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久久地站在这明月之下(从月出到月上中天,可见诗人已经在月下站了很久很久了),望着天上那一轮皎洁的孤月,自然而然地会产生痴想:在江边是谁第一个见到这轮明月呢?这江月又是哪一年开始把她的光辉投向人间的呢?诗人好像是在自己问自己,又好像是在和宇宙谈心。这样的问题当然是永远都不会有答案的。因为没有答案,所以,不免有些感伤。这种由自然之谜生出的感伤,接下去演变为诗人对于人生、自然的感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人生易老,一代一代无穷无尽地递变着,而江月却是年复一年没有什么变化,她总是生于海上,悬于空中,好像在等待着什么人,可是总没等到。长江的水不停地流着,什么时候才把她期待的人送来呢?诗人这番想象是从“孤月轮”的“孤”字生发出来的,由月的孤单联想到月的期待。这8句又是一层,写皓月当空时诗人所产生的关于江月与人生的遐想与沉思。无论是用疑问的口吻还是用肯定的口吻,诗人所要表达的主要思想是自然与人生的永恒和在永恒中又有年华似水永不停留。以下为第三层。仍然从写景落笔而以“白云”起兴,因为“白云”给人感觉是飘忽不定的,正好象征着游子行踪的漂泊不定;同时一片悠悠白云本身,就足以令有情人不胜其愁。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悠悠,形容自由自在、缓缓远去的样子。浦,水口,江水分岔的地方,也就是送行时分别的地方。不胜:受不了,不能忍受。天上那白云一片在悠悠地飘来飘去,如同在外漂泊的游子,站在月下的人看得久了,自然会牵动他的离愁,何况他此时所在的地方是浦口,青绿的枫叶点缀其间,更触动和增添了许多离愁别绪。“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诗人在想,在这月光之下,是谁家的游子乘着一叶扁舟在外飘荡呢?那家中的思妇又是在哪座楼上想念着他呢?这两句一句写游子,一句写思妇,同一种离愁别绪,从两方面落笔,颇有一唱三叹的韵味。下面主要从思妇方面来着笔了。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徘徊:指月影移动。玉户,用玉装饰的房子,这是对女子住处的美称。捣衣砧:古代人用来捶打衣料或衣服的石头,很平,设在庭院中。这几句是说,那美好的月光似乎有意和思妇作伴,总在她的闺楼上徘徊着不肯离去,想必已照上她的梳妆台了。月光照着思妇,自然要触动她别离的情怀。因此她希望这引人愁思的月光,不要射进玉户中,不要照在捣衣砧上。可是这月光卷之不去,拂之又来。这里写月光,很具拟人意味。月光似乎有意引人愁思。同时这种卷之不去、拂之又来的月光也象征着思妇心中无法排遣的离愁别绪。“卷”和“拂”是思妇的动作,这两个动作很天真,似乎让人可以看见思妇内心相思离别的愁情。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长飞,远飞。度:超越,飞过。潜跃:在水底跳动;文:通“纹”。既然这恼人的月光卷也卷不去,拂也拂不走,思妇的也就无法抑制自己的离情与相思,无奈之下,只好任思情继续蔓延发展。思妇在想,这一轮明月普照大地,在照着你也照着我,此时此刻,你一定也在望着明月想念我,就如同我想念你一样。可是,虽然我们可以通过月光遥寄相思,彼此的呼唤却是听不到的。我真想随着皎洁的月光飞到你的身边,投入到你的怀抱(思妇因与游子相望而不能相见,所以产生了“愿逐月华流照君”的痴想。这种天真的想象,正见出思妇的一片痴情)。古代可以鱼雁传书,但是,我们相距太远了,即使是那善于长途飞翔的鸿雁都不能随月光飞度到你的身边;潜跃的鱼龙也只能泛起一层层波纹而难以游到你的跟前。连音书都无法传递,我又怎么能够和你相见呢?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潭,指深水的地方。闲潭:幽静的潭水/寂寥无人的深水边(闲潭梦落花:梦见花落闲潭)。“闲潭”又加“落花”,用来渲染寂寞、令人难堪的景象。可怜:可伤。昨天晚上我梦见一潭幽静的春水上面飘满了落花,可是,在外漂泊的游子啊,这美好的春光都过去一半了,你却还不回家。你看,江水流送着春天,眼看着春天就要尽了,要消逝了;江潭边那一轮美好的明月,也已经西斜,快要沉落了。中国古代有用流水象征时光消逝的传统(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所以“江水流春”既指春光消逝,也指青春时光的流逝。下面“落月复西斜”又进一步,说:不但春天将尽,连月亮也要西斜了。这更增加了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惋惜、流连的情绪。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沉沉,形容月亮光线黯淡快要沉没的样子。海雾,指月将落时显得更加浓密、把江海陆地都混成一片的雾气。碣石:山名,在今河北省昌黎县。潇湘,河流名,在洞庭湖南。这两个地名一代表北方,一代表南方,分别指游子思妇所在之地,暗示他们相距甚远。两句是说,斜月的光线已经黯淡下去,迷蒙的雾气笼罩着大地,在层层雾气之中,地南天北、相隔万水千山的游子思妇,似乎离得更远了。唉,不知有几个游子,能够趁着今晚的月光回来,只见落月的余辉洒满江树,牵引着人的情思。这几句照应开头,以月起兴,以月结束。结束时,月已落,春将尽,花已残,夜将晓,只有情未了!以上是第三层,写月亮从中天到落下的景色,写春宵月夜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着重写思妇望月怀人的深情。春、江、花、月、夜五字,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句开始逐字收拾。花可落、春可尽;月可落,夜可尽,但情不可尽,最后用“情”字总结全诗,真是余情不绝,言有尽而意无穷!三、思想感情1诗中春江月色和相思离别之间的关系1)两个方面的内容:这首诗在内容上显然有两个方面,一是欣赏和赞美春江花月(夜)那样迷人的景色(赏春、爱春);一是抒写漂泊在外的游子与闺中妻子的相思之情(惜春、伤春),这两方面是交织在一起的。但不是半斤八两、平起平坐,而是有主有次的。那么,何者为主,何者为次呢?2)各占的比重、位次: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加以讨论:从诗歌意象来看,写相思离别的情感,多用的是人事意象;写春江月夜美景的,多用的是自然意象。这两种意象在诗中占优势的是自然意象,由此可以看出自然美景的描写超过了写离别情感。就段落、层次的划分来看,全诗以明月为线索,分三层:第一层写月初升时的春江夜景,第二层写月到中天时所引起的诗人带有哲学意味的遐想,第三层写月夜所引起的相思离别之情。无论是从全篇看,还是从第三层看,对月亮的描绘都是贯串始终的,而相思离别之情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就全诗感情发展的因果关系来看,相思离别的感情是由春江花月夜那种迷人的景色引起的,而春光引起的相思,又反过来表现了春光的拨动人心、春光的迷人。3)主要思想内容:基于以上讨论,可以看出,这首诗中两个方面的内容不是平起平坐的,更不能把表现离情别绪看作春江花月夜的主题,不能借这种对离情别绪的分析,代替对本诗主题的分析和评价。要看到这首诗的主要之处(即中心思想内容)是:通过对月色中各种景象和如醉如痴的人物情绪的描写,再现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春夜美景与它的魅力。这是一首很美的、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春江月色的颂歌,是生活美的颂歌。接下来,我们看看这首诗主题思想评价方面的第二个问题,即2如何看待诗中的感伤情绪?过去有人认为这首诗中有感伤情绪,不大健康。不错,这首诗中的确有一种感伤气息,说得准确些,是一种惆怅和迷惘。这是客观存在的,无须回避。但它的感伤只是一种表面现象,重要的是,要分清它是在什么样的基础上产生的?包含着什么样的内容?1)从生活背景来看,春的感伤,不是反映为对生活的绝望、颓废,也不是由于生活苦难或贫乏、枯燥,而是产生在对生活、对自然如梦如痴的陶醉和进一步追求的基础上。我们将它与一首民歌比较一下:“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人夫妇同罗帐?几个飘零在外头。”(吴中棹歌)它与春都写了月夜,但总叫人感觉到它们的生活背景不一样。那首民歌是尝够了生活的辛酸、看够了人世的炎凉而发出的慨叹,凄苦而又沉重。而春呢?它的感伤,实质是对辜负良辰美景感到可惜,是要追求与良辰美景相适应的团聚和幸福。这既不表现为凄苦,也不表现为平庸的满足,而是感叹美中不足。这种美中不足是希望生活更加圆满,它给诗带来了一种惆怅,或轻微的感伤。这里包含着一种追求,一种期待,荡漾着对未来生活的柔情召唤。这是从生活背景上来看它的感伤(不是因为生活贫困、悲苦而产生的)。我们还可以再进一步考查,也就是2.从精神实质来看,它的感伤中包含着人对于自身和宇宙关系的认识与思考。唐代处在以新的封建等级制代替旧的封建等级制时代,人对自己的价值、对于人生在宇宙间的地位,有了更多的思考。这些思考,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中,表现得很明显。诗人能够提出这些问题,本身就是了不起的发现;但得不到答案,又有些迷惘、感伤。这些是一种少年式的思考和迷惘,人们或长或短地要经过这样一个时期,人类历史也要经过这样一个时期。但这和实际遭受挫折、打击不一样,也和空虚无聊不一样。这首诗的境界,不仅是美丽的,而且是向外开展的。它即使有叹息,也还是轻盈的;即使有点感伤,也并不沉重,仍然是一语百媚、轻快甜蜜。就其精神实质来看,它不是萎靡,而是面向更高远的人生、面向未来的,显得浪漫而富有展望;它不是消极的,而是特定阶段社会思潮、心理在文学上的反映。这实际上牵涉到本诗所反映的时代气息问题。四、艺术成就1诗情、画意、哲理的统一全诗既出色地描绘了多姿多彩、如诗如画的春江花月夜的美景,又抒写了作者陶醉其中的感情以及人间相思恨别的真情,同时还阐发了有关自然人生方面的哲理,做到了诗情、画意、哲理的统一。其中,美景是基础,无论抒情还是探讨哲理,都是在美景的基础上展开的。如“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这几句,始终没有离开明月这一背景,后面抒写闺中思情,也紧扣着春江花月夜之景。感情是核心,无论写景还是阐发哲理,都一直充满深情,感情贯穿全篇。哲理是在美景基础上充满诗意的遐想,是美景、诗情的升华,表现出一种敻绝的宇宙意识,诗歌的思想内涵因此变得丰富深邃。诗情、画意、哲理的统一丰富和充实了诗歌的内容,为传统的闺情诗开拓了新的境界。2构思:以月为中心,纵横联系,展开描写和抒情这首诗的题目是“春江花月夜”。面对这样一个题目,平庸的诗人可能这样来写把春江花月夜五个方面,平面罗列起来,兵分五路,一样一样地进行铺叙,先写春、再写江、再写花、再写月、再写夜。看起来很切题,但结果只能是平板沉闷,根本不能形成一个春江花月夜的整体形象与意境。这首诗紧紧围绕着“春江花月夜”这五个字布局谋篇,使得“题中五字,安放自然”(唐诗别裁卷五)。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下笔时抓住“春江花月夜”的中心和灵魂一轮明月,作为全篇写景和抒情的贯串线索。从抒情角度说,明月在各种景物中最能打动人的情感,最易引起人们关于宇宙和人生的种种遐想。从写景角度讲,因为“春江何处无月明”,月光无所不及,作者的笔可以随着一轮明月任意转移,跟各种景物、人事结合跟江水结合,跟春天结合,跟花结合,让明月和各种成分结合,情景交融,互相生发,构成一幅色调柔美、富有诗意的春江花月夜的完整图画。没有月,一切都隐没在夜幕中,根本就无法显示出它的美;没有那笼罩一切的月光,春江花夜的景物就彼此孤立,联不成整体。3语言优美,韵律和谐一是章法、句法整齐而又带有变化。因为写春天和平宁静的夜景,所以不能像李白写蜀道难、将进酒那样奔腾跳跃、大开大合,那样就破坏了春夜的静谧;而要给人一种春夜特有的稳定宁静的感觉,在章法、句法上就要追求以整齐为主,但为了不致走向呆板,在整齐中又有变化。章法:全诗36句,每4句用一个韵,自然地形成了9个章节,整首诗就像九首七绝串联起来似的(当然不是标准的七绝),这就显得整齐稳定;但每逢4句就换一次韵,诗意也随着换韵有发展,这就在整齐中出变化,显得摇曳多姿。句法:在句法方面,本诗使用了大量排比句和对偶句,反复穿插在诗中。排比句:“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对偶句:“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这些比较整齐和谐的句子和散句结合在一起,也构成一种既整齐又流美的格调:有春夜的静谧,但其中又流动着春天的旋律。二是语言风格兼具民歌的清新明朗和文人诗的华美婉丽。这首诗大量吸收了民歌中常用的一些修辞手法,如顶针格、双声迭韵、问答、反复等,民歌的情调是很浓的。顶针如“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双声如“潇湘”;叠字如“滟滟、代代、悠悠、皎皎、年年、沉沉”等;迭韵如“宛转、长江、徘徊”;问答句:“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反复如全诗共重复“月”35次,前四句重复“春江”两次,“江畔何人初见月”以下重复“江月”三次。诗中以“江”字开头的句子有七句,以“不知”和“可怜”开头的句子分别有两句。这些修辞手法增强了回环往复感和一唱三叹的韵味。读这首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南朝民歌中的精品西洲曲。它们都是情意缠绵而又清新明朗,也都是四句一组,环环相生,摇曳无穷。春不仅有南朝民歌色彩,同时也吸收了六朝文人诗婉丽华美的语言风格,而且把这二者非常和谐地融合在一起,不露任何痕迹。这是作者善于在语言上吸收的表现,比起当时少数诗人要跟六朝宫体诗划清界限而把诗做得过于质朴、一点文采都没有的做法,要高明得多。朗诵全诗(或播放声音文件,让学生体会诗歌的内在感情。)【研习与思考】一、选择题1春江花月夜的体裁是A七言排律B七言歌行C古题乐府D新题乐府2春江花月夜一诗的创作时期在A初唐B盛唐C中唐D晚唐3春江花月夜中的写景、抒情、阐发哲理,都紧紧围绕一个中心意象来写作,这个中心意象是A春江B明月C花林D夜空4下列诗句中意境与“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两句意境最为接近的是A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B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C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D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二、简析题1春江花月夜中,春江月色和相思离别这两部分内容之间是什么关系?(参考答案:首先,无论是从全篇看,还是从第三层中对游子思妇的描写看,对月亮的描绘都是贯串始终的,而相思离别之情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次,就全诗感情发展的因果关系来看,相思离别的感情是由春江花月夜那种迷人的景色引起的,而春光引起的相思,又反过来表现了春光的拨动人心、春光的迷人。)2如何理解诗中的感伤情绪?(参考答案:从生活背景来看,春的感伤,不是反映为对生活的绝望、颓废,也不是由于生活苦难或贫乏、枯燥,而是产生在对生活、对自然如梦如痴的陶醉和进一步追求的基础上。就其精神实质来看,它不是萎靡,而是面向更高远的人生、面向未来的,显得浪漫而富有展望。)3春江花月夜这首诗在构思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参考答案:这首诗紧紧围绕着“春江花月夜”这五个字布局谋篇,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下笔时抓住“春江花月夜”的中心和灵魂一轮明月,作为全篇写景和抒情的贯串线索。从抒情角度说,明月在各种景物中最能打动人的情感,最易引起人们关于宇宙和人生的种种遐想。从写景角度讲,因为“春江何处无月明”,月光无所不及,作者的笔可以随着一轮明月任意转移,跟各种景物、人事结合跟江水结合,跟春天结合,跟花结合,让明月和各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