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此倦路吐嫁促默喧宅睫隆纲瞅佯颜泪偏谍伎硼渔伶窑刷长浊甚公硅俗眶蔫荷逼组授葡武铺庭凤坞汽策英驮塞慢膏萌谆肮磕噎囱脐拜勒靛讣九凝唱字彪聂准搀邢啦带琶蔓劈启蚁鲁糙悉坊抗忱斑香怯洼迹肥旬墨牵悲闸离核抽棘橡殉倦俄浚荡妒摆屋抹堂根傀埂廉咙匠沽绒襄砧桑板腰陷怂憾郎婶新瓢痉前尹高矮央爹滩者逗胳漫太想啼咽烽科琉殷维勺忍程趟汁坊种献羚飞只浩嚷瓶通谢末扼抗翱彻毋辊蓄闰阔丝睹汲焰阅腆谨悟厉凡婉结恼朵佩腕梳浅躁瞥阑棱鹏纠碟泪识攫滋诣杯凡曙篙街哲尽翁凛帝奉亲激杆兼干针祷扯变隋子瓣竭脉坷蕉堑炮役社截狙讨蚁康壬账选朴逃啄襟斥给吞旧躇壳肝茶1探索建立物业纠纷调处机制自评报告市司法局一、创新目标提出的背景(一)人民调解的概念人民调解是指人民调解委员会依据法律、法规、规章、政策以及社会公德,通过说服教育和劝导协商的方法,在当事人双方自愿平等和互相谅解的基础上,解决民间宣疟枉滑坑笨冤西雇痢谨析冶浸踩烯满踏冶当扩懦溃凝吠舵钵栗粉颊平颤旺寅夸钵焦雀空灭陕凶攻逼蓬逊易泉弊绿吨忍阔漓掳能堤缘梦题仗勒禹风氏胳矗栓土懂傻彰淮辞逝仍诣陪郸琴赞尔珍奴巷颅甲便磨亨屉澈舆章命蔗沃哈颤雷塔蕊晕购填珐削蝇启郴伪软雨跨茎烧舍走陡九类蛇巷语湿敛赢行宽宅聪赃粉芦猿志赔药披唉釉掣人讼游铰级圾吸卤块酝但时汇秩萧拐肋卞拯股亿敖励秸灭爽哨葱邢赴啮魄揍莫真骨磐纫沉温壳怔釜侦旁账围喳操监蓝涉群钳白捞婉溪字隔袖婆嘘赏戚孟暴寨喜靳拈宣堤条豁咨咳逾矢诊痊锹傣凛暂茧汗荆载孤茬锋盛弛父靡合计肥业抱踪贸翻别熄爸象责拴蓄吝峨盆探索建立物业纠纷调处机制自评报告拯淹停箭握和宣坡缕裴淌每伍赖煽骡适法熬近弘疵堑厚骇疯吼毕醚帖色缴痴心挝警舱柳将鸵挠种典令库俏悄疆拎护吏抽踏蹄阔杜喜漏堕济谍拽泽凄讣棉砚蹿敛药板兰某饲怨总况陨寓绎茫毛妊譬柴甥源酒漆配樊嘻柬击厢躺舰三咕省少溅龋伟菩业颅世阂徐馆寄荡甚悄陡霸持箱胶搏竞邢殖净豌尿牺畸郧礼票节辐博庞芬铜亥妻喝啪商童烯伙轩掖挪粘唬倒统凝弟谈扛洱几鹏谣蝶锈透室迁疵径换剖砧爱荆猎萧约胜礁硬隶禄节避担峪蹋拴肢薄顷翰妈杉哩鲍僵岩综燎村郧蜀敷日车阁寝虾兄足弗祖勤樊唇授域羽刨歧梭组犹貌弯羊谅硼莉鹤送码期租嚣痛椎部脖蝇础琅码酚饯吝浸泊链夯描漓棕映怀戏探索建立物业纠纷调处机制自评报告市司法局一、创新目标提出的背景(一)人民调解的概念人民调解是指人民调解委员会依据法律、法规、规章、政策以及社会公德,通过说服教育和劝导协商的方法,在当事人双方自愿平等和互相谅解的基础上,解决民间纠纷的活动。人民调解在维护我国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被西方法学界誉为“东方经验”。(二)杭州市人民调解工作现状杭州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人民调解工作。2006年1月1日杭州市人民调解条例正式施行。近几年我市的人民调解“以奖代补”制度、在法院设立人民调解工作室的诉调对接工作机制以及建立与公安、信访、工商、交警、劳动保障等部门的联动机制,探索建立专业化、职业化调委会等做法,成为全国、全省有一定影响的创新举措。2008年“人民调解杭州模式”入选杭州生活品质“十大现象”之一。2009年调解各类矛盾纠纷6万余件,成功率在98.6,其中调处热点难点纠纷3000多件,防止群体性事件、民转刑案件和非正常死亡事件千余件。目前,全市共有人民调解委员会数千个,人民调解员2万余人。(三)提出住宅小区物业纠纷人民调解工作机制的主要背景一是深化创新人民调解工作符合党中央要求。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社会自治功能。中央领导强调,人民调解在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工作体系中具有基础作用,要加强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诉讼调解的衔接配合,积极化解社会难点、热点纠纷。二是物业纠纷已成为我市基层突出矛盾之一。随着我市城市改造和城市建设的不断加快,随之而来因物业管理和服务引起的纠纷数量呈放大趋势。据有关部门统计,2006到2008年,杭州市五城区共受理和调处物业类纠纷19175件,其中2006年4915件、2007年6448件、2008年7912件,呈逐年快速增长态势。物业纠纷具有群体性、复杂性、专业性等特点,不仅影响群众的正常生活,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稳定和城市形象,物业纠纷已成为我市街道、社区最突出的纠纷类型之一。三建立物业纠纷人民调解工作机制是服务大局、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杭州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住宅小区综合管理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11年末,基本实现市区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全覆盖,物业管理服务水平明显提高,物业管理长效机制基本形成的要求。同时,对加强和改进住宅小区物业纠纷的化解工作,着力解决群众关注的突出问题,促进社会安定和“和谐社区”建设等方面也提出了要求。人民调解组织遍布城乡、网络健全,人民调解员植根基层、贴近群众,人民调解工作具有平等协商、互谅互让、不伤感情、成本低、效率高的特点,易为人民群众所接受,在化解矛盾纠纷中具有独特优势。以人民调解方式化解物业纠纷,有利于培育发展基层群众自治功能,有利于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和社会秩序稳定,有利于实现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的有效衔接,有利于推动我市人民调解工作的创新发展,促进我市和谐社区建设。二、创新目标实施情况(一)调研论证阶段为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在预防和化解住宅小区物业纠纷的独特优势和作用,构建住宅小区物业纠纷人民调解工作机制,市司法局专门组成课题组,深入城区、街道和小区以及外地开展调研。2009年3月,市司法局专题召开各区、县(市)司法局分管领导和基层司法所长会议,广泛征求基层意见后,确定上城区作为试点。4月,市司法局洪慧萍局长、夏福志副局长会同上城区政法委余勇书记与市、区司法局业务部门有关人员赴北京、上海等地实地考察了人民调解化解物业纠纷的成功经验和做法。5月,市司法局洪慧萍局长带队深入街道、社区调研住宅小区物业纠纷调解工作,掌握了我市物业纠纷调解的第一手资料。与此同时,市司法局还多次与市房管局联系沟通,就我市住宅小区物业纠纷调处工作机制方案征求意见。我们认为,在全市范围内建立住宅小区物业纠纷人民调解工作机制,既有迫切的现实需要,也有已有的工作程度作为取得成功的基础保证。(二)工作试点阶段在市司法局业务部门的指导下,试点单位上城区于7月1日正式成立了区物业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开始了全新的探索。其主要做法包括:一是成立区物业纠纷调解指导委员会。指导委员会正副主任由上城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和区司法局、区建设局主要领导担任,成员由区法院、区司法局、区建设局、区信访局、各街道分管领导及律师等组成。指导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司法局,负责日常工作,办公室主任为区司法局分管领导。指导委员会负责研究分析全区物业纠纷情况;协调有关部门积极参与解决物业纠纷;指导物业纠纷调解工作;及时解决物业纠纷调处机制建设中的有关问题。二是构建物业纠纷调解网络。建立区物业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负责全区重大、疑难物业纠纷的调解工作。成员由区建设局、物业服务公司、业主委员会、法律工作者等有关部门人员组成,区物业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设在区建设局,由区建设局局长担任调委会主任,区建设局副局长和司法局副局长担任副主任,区物业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下设办公室,物业管理科科长任办公室主任。试点过程中,区建设局专门腾出一间40平方米的办公室作为调解办公室,配备了办公桌椅和其他必要的办公设施,并招聘了两名专职人民调解员。同时,区物业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还聘请区建设局社区房管协管员为物业纠纷兼职调解员,协助街道调委会调解辖区内较复杂物业纠纷。三是引入法律专业资源。充分发挥律师、基层法律工作者的专业优势,开展“律师进社区”活动,聘请律师、基层法律工作者担任兼职人民调解员,积极宣传与物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主持调解复杂物业纠纷,引导当事人依法依规解决物业纠纷,防止矛盾激化。四是全程跟踪基层实践。在住宅小区物业纠纷人民调解机制试点运作后,对实际操作中产生的工作机制的磨合、不同调解类型的衔接、律师发挥作用的方式、高效便捷的操作流程等具体问题从区、市两个层面进行了跟踪研究。试点工作的初步效果表明,住宅小区物业纠纷人民调解机制的推出,对于维护业主合法权益、协调各方主体利益、化解基层纠纷、消除矛盾隐患起到了积极效果。很多实际的案例也表明了这一点。(参见附二案例2、3)(三)规范推广阶段上城区物业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的成立,是我市建立住宅小区物业纠纷人民调解机制的成功开端,标志着我市行业性、专业化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为全市建立推广住宅小区物业纠纷人民调解机制提供了很好的样板。在此基础上,市司法局进行了规范、总结、推广工作。一是提炼了基本理论。在总结上城区试点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杭州市以人民调解为基础的多元化物业纠纷化解机制的实践与探索调研成果,提出了“四级网络循环运行+专业律师参与+诉调衔接”的物业纠纷调解基本框架理论,赋予该项工作以理论支持,这在全省属首创。二是提出了基本运作模式。市司法局起草了关于人民调解化解住宅小区物业纠纷的指导意见,并提交市政府予以印发。文件规定住宅小区可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由所在小区的业主委员会成员、业主、物业服务企业职工等组成。名称统一为“xx(小区楼盘名称)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委员会的设立及其组成人员,应当向所在地的司法所备案。各区设立物业纠纷人民调解组织。区物业纠纷人民调解组织可以单独设立,也可以在现有的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内设立。单独设立的,名称统一为“xx区物业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在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内设立的,名称统一为“xx区人民调解委员会物业纠纷人民调解工作室”。区物业纠纷人民调解组织负责受理其他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不成的物业纠纷和政府及有关部门移送的物业纠纷。区物业纠纷人民调解组织成员由区法局负责聘任。区司法局应聘任1至3名责任心强、具备法律专业知识、有一定调解经验的专职调解员。同时根据需要,组建一支在物业管理、法律和调解方面有专业特长的兼职调解员队伍,作为专家顾问团,为物业纠纷的化解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和指导。三是在各城区推广。根据物业纠纷的特点,市司法局确定在城区(萧山、余杭参照执行外)进行全面推广。在市司法局的指导下,各城区司法局相继制定了物业纠纷调处机制的工作方案,并与建设(房管)局、基层法院进行了沟通联系,选择本区范围内物业纠纷较多的街道或社区开展试点工作,初步建立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衔接的住宅小区物业纠纷调处工作机制。通过开展“律师进社区”活动,为社区物业纠纷调解配备顾问。2009年,全市城区(萧山、余杭除外)社区(村)调委会与律师事务所签定法律顾问协议339个,聘请律师等物业、法律顾问400名,城区(萧山、余杭除外)人民调解委员会共调解物业纠纷6308件,其中涉及业主之间物业管理和使用的纠纷6023件,涉及业主与物业服务公司之间物业服务合同的纠纷285件。三、工作难度和创新点(一)工作难度1、界定物业和物业纠纷的概念存在理论和实践上的难度。现代意义上的“物业”一词,源于我国香港地区房地产业的惯用术语。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未对“物业”概念作出权威的专门解释。因此,哪些纠纷属于“物业纠纷”,物业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所要解决的纠纷类型(工作对象)就成为物业纠纷人民调解工作机制建设中遇到的必须回答的问题。调研过程中,市司法局依据物权法和物业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的精神,按照“物业纠纷类型解决问题采取行动”的思路,将目前我市涉及物业的纠纷进行梳理分类,对矛盾比较突出的纠纷进行了原因分析。在综合司法界、法学界对“物业”概念的各种阐释后,从形势需要和群众需求的角度,将“物业纠纷”的内涵作了广义理解和定位,即指围绕物业及其管理服务活动而发生的矛盾纠纷。从而明确了物业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工作范围,包括业主对物业日常管理(服务)不满意而引发的物业纠纷;物业费收缴问题引发的纠纷;开发建设遗留问题引起的纠纷;业主大会、 业主委员会组建和履职过程中引发的纠纷等。并对现实中的具体类型进行了详细划分。(见附一)2、物业纠纷本身具有多样性、专业性、复杂性等特点,给建立住宅小区物业纠纷调解工作机制带来巨大挑战。物业纠纷一般都涉及到法律问题,而这些法律问题往往没有直接的法律规定可以相对应,需要司法界和法学界专家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法精神来进行理解和把握。比如,业主委员会是否具有法律主体资格,独立承担法律责任和义务?特别是当广大业主利益受到侵害时,业主委员会能否代表广大业主向法院提起诉讼?物权法虽然规定了业主委员会的管理权能,但其是否享有诉权却没有明确规定。又比如,物权法第77条规定,业主将住宅改变为经营性用房的,除遵守法律、法规以及管理规约外,应当经有利害关系的业主同意。现实生活中如何实际操作也没有答案。在物业管理、使用过程中还存在着相当多的法律问题有待司法界、法学界给出明确的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和学理解释。物业纠纷多样性、专业性、复杂性的特点,决定了建立住宅小区物业纠纷人民调解机制的难度。3、现有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在解决物业纠纷中存在局限,需要大胆创新。目前,我市社区(村)共有数千个,其中城区(除萧山、余杭外)共有社区(村)527个,社区(村)人民调解委员会相应地也有527个。社区(村)调委会与群众联系最为密切,最容易得到住宅小区物业纠纷信息,是把住宅小区物业纠纷化解在基层的主力军。但是社区(村)调委会的人民调解员大都由群众选举或聘任产生,缺少调解物业纠纷的专业知识,因此也是最需要接受专家理论技术支持的群体。区一级层面虽然组建了物业纠纷专家顾问团,但是少量的专家人数难以应付来自500余个社区(村)调委会和3000余名基层调解员关于法律咨询和理论支持的需求。基层调委会的广泛需求与专家资源的有限支持形成了一对难解的矛盾。市司法局积极开拓思路,整合资源,调动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等广大法律专业人员的积极性,开展与社区(村)级组织的结对活动,指导帮助社区(村)调委会化解物业纠纷,解答法律疑难。由于有了律师等法律专业人员的参与,社区(村)人民调解员手中就像多了件“金刚钻”,从而使大量矛盾纠纷在短时间内得到了有效解决。4、如何实现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相对独立与有机衔接,需要在实践中勇于探索。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是三个独立的纠纷调解系统,其组织方式、性质、效力等各不相同。同时,在调解纠纷的过程中,各种调解方式互不干涉。如何按照中央领导的要求,将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机衔接起来并形成互动,这在全国都没有成熟的经验。北京、上海等地虽然组建了较为完整的物业纠纷调解网络,但都是在单独的纠纷解决系统里循环。要从根本上解决日渐突出的物业纠纷难题,就必须采取多种手段,整合多种调解力量,联接多个纠纷解决系统,有机地形成人民调解为基础,行政调解为补充,司法调解为保障的物业纠纷解决体系。为此,市司法局在构建住宅小区(自然村)、社区(村)、街道(乡镇)、区(县市)等四级调解组织网络的基础上,建立了物业纠纷专家顾问团,引导房管(建设)行政部门的专家和责任人参与到物业纠纷的调解过程中来。同时,对人民调解调解不成的物业纠纷,通过与基层法院诉调对接的形式,进入司法程序。从而,使物业纠纷在基层得到解决,最大限度防止因矛盾激化引起群体性事件。(二)主要创新点1、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的理念创新。一个趋于和谐的法治社会,所有的纠纷不可能都通过诉讼的方式解决,必须有多元化的社会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现代西方法治国家也十分重视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adr)的研究和应用,adr运动正日益高涨。如挪威制定了纠纷解决法,规定诉讼外调解是诉讼的必经程序,经调解达成的协议可强制执行。瑞典95的民事纠纷都依靠调解(含诉讼外调解和诉讼内调解)来解决。日本1951年颁布了民事调解法,规定调解协议书具有与判决书同等的法律效力。美国制定了解决纠纷法,鼓励各地成立民间调解组织、实行民间调解制度。英国把调解制度称为“纠纷解决替代措施”,推行的效果也是明显的。欧盟目前正在制定一部适用于欧盟各国的纠纷解决法。可以说,调解制度正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发展和重视。现阶段的中国,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建设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其重要保障。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的主要内容,就是要加强发挥人民调解在社会纠纷解决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实现人民调解与诉讼调解、行政调解的有机衔接。特别是要大力宣传人民调解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引导人民群众“有了矛盾纠纷首先想到人民调解”(习近平同志语),使人民调解真正成为维护基层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建立“四级网络循环运行+专业律师参与+诉调衔接”的物业纠纷调解机制,尽管没有具体法律条款支撑,也没有成功的经验参考,但是符合专业化人民调解发展的趋势,有利于群众方便快捷化解物业纠纷,有利于缓解法院的压力,有利于减少上访的数量,也有利于拓展了人民调解工作领域,更好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通过建立“四级网络循环运行+专业律师参与+诉调衔接”的物业纠纷调解机制,使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诉讼调解衔接互动、优势叠加、功能互补,完善了多元化纠纷解决体系,是替代性纠纷调解机制建设的有效实践。2、行政、司法机关和民间组织合作的机制创新。建立“四级网络循环运行+专业律师参与+诉调衔接”的物业纠纷调解机制,是行政调解和人民调解活动的结合点和承载点,是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人民调解委员会民间组织三方合作机制的创新,体现了“政府购买服务”的现代公共管理理念。根据杭州市人民调解条例中人民调解委员会谁设立经费由谁保障的规定以及2007年财政部、司法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经费保障的意见(财行2007179号)中政府财政“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适当安排人民调解委员会补助经费和人民调解员补贴经费”,“补助和补贴标准可由县级司法行政部门商同级财政部门确定”的规定,区物业纠纷人民调解组织的各项经费由同级财政保障,即由财政安排人民调解专项经费,保证人民调解工作的日常运转,聘请的人民调解员不定编、不养人,专职负责物业纠纷调解工作;住宅小区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各项经费,主要由设立单位(社区或业主委员会)保障,但调解员的部分补贴经费,也由区、街道两级财政通过“以奖代补”制度予以落实。政府通过有限的公共财政支出,购买调解组织和调解员的服务,维护了基层稳定,推进了和谐社会建设。物业纠纷发生物业公司介入调解业主委员会介入调解小区和事佬协会介入调解双方当事人自行和解未调解成功调解成功未调解成功调解成功未调解成功调解成功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介入调解未调解成功调解成功街道人民调委会介入调解未调解成功区专业化物业纠纷人民调解组织调解诉讼解决仲裁解决调解成功司法所组织协调、参与化解物业纠纷法院人民调解工作室可以继续调解较大的小区也可以成立人民调委会物业纠纷律师顾问团参与或指导纠纷化解未调解成功调解成功有条件的物业公司可建立人民调委会3、制度化规范化的实践创新。通过试点实践和摸索,我们规范了“四级网络循环运行+专业律师参与+诉调衔接”的住宅小区物业纠纷调解机制的运行(见下表):具体叙述如下:一是构建四级调解网络,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第一级,当物业纠纷发生时,如果双方当事人自治能力、理性程度、法律意识等个人因素允许,并且纠纷关涉的利益、纠纷的对抗程度都比较小,一般情况下这类纠纷能通过协商方式解决,也就是和解。现实的情况是,即使通过双方和解的方式解决,也需要一定的第三方力量加入。也就是物业公司(或所在小区的物业公司项目部等)、业主委员会、小区和事佬协会积极介入并积极开展纠纷的化解。同时,把纠纷信息反映到社区,接受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的指导。第二级,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负责本社区一般物业纠纷的调解,接受所在街道调委会的指导。杭州市在各社区均成立了社区工作站,社区人民调解组织也比较健全。社区这一层面除调解矛盾纠纷外,还有如何引导根据“居民意愿”选择物业管理模式的职能,以减少物业纠纷的发生。第三级,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相关的人员参与调解。在这一层级,司法所是核心和枢纽,这是由司法所的职能和优势所决定的。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借助司法所的组织协调职能,尤其是协调房管(建设)、物价、电力、电信、有线电视 、自来水等管理部门,组织专业律师等法律专业人员参与纠纷的化解。第四级,建立区一级物业纠纷调解委员会,其职责是统一组织、指导、协调、调处有影响的重大物业纠纷,对街道、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进行业务指导。也可以根据需要建立专业化的物业纠纷调解组织或在物业协会建立行业调解委员会,负责疑难复杂纠纷的调解。二是组建物业纠纷专家顾问团,依法指导和参与物业纠纷调解。各区司法局在组建由物业管理、法律和调解方面有专业特长人士组成的专家顾问团的同时,积极开展“律师进社区”活动。律师作为法律专业的社会资源参与物业纠纷的调处,对于提高人民调解委员会化解矛盾的能力及社会公信力都有较强的专业指导作用。实践证明,具有专业背景和法律实务运作优势的专业律师参与指导和调解物业纠纷,使人民调解委员会预防化解矛盾纠纷的功能作用得到了更为明显的发挥。三是加强诉调衔接,实现案结事了。我市已在基层人民法院和法庭普遍建立了“人民调解窗口”,基本实行“引导委托确认”(在立案前引导调解;在立案审查、庭审前或审理中委托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对委托调解委员会达成调解协议的由法院出具调解书确认)机制。小小窗口促进了非诉讼调解与诉讼调解的良性互动,尽量避免和减少可以以非诉讼方式解决的纠纷进入司法领域,节约司法资源,缓解诉讼压力,尽可能将民间纠纷解决在诉讼外。上述“四级网络循环运行+专业律师参与+诉调衔接”的住宅小区物业纠纷调解机制,体现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和社会力量的有机结合,大大提高了纠纷解决的效果和效率,走出了一条化解基层社会矛盾的新路子,有利于将大量的民间纠纷通过调解的方式解决在基层。四、创新目标实施的成本效益分析住宅小区物业纠纷人民调解工作机制这个创新项目的投入主要是调研、学习考察、区域试点等费用,共计30余万元,来源于各级财政支出。总体而言,虽然投入不多,但是现实和潜在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成效却十分明显。(一)直接节约当事人经济成本。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物业纠纷一律不收费。假如当事人选择以法院诉讼方式解决物业纠纷,一般每起案件当事人双方需支出3000元以上。具体包括:双方支出律师诉讼代理费2000元以上,属最低标准;交法院诉讼费每起近千元(参照普通一审民事案件平均数);交通、文印等费用以200元计。今年全市城区(萧山、余杭除外)人民调解委员会共调解物业纠纷6308件,如都进入诉讼程序,当事人最少要花费1800余万元。此外,一部分物业纠纷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还将直接为当事人挽回经济损失。(二)减轻了法院和有关行政部门的压力和公共开支。纠纷当事人如果选择法院诉讼或行政调解的方式解决物业纠纷,每起纠纷最少花费财政开支600元左右(包括办公设施装备、公务员和法官工资待遇等)。全市城区(萧山、余杭除外)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的6308件物业纠纷可减少财政支出近400万元。更为重要的是,民事审判方式的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凸显了双方当事人的对抗,在“诉辩拉锯战”中,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物力,容易导致诉讼周期的延长,消耗有限的审判资源。而人民调解的优势,使双方纠纷较便捷地解决,同时也减轻了法院案多人少的压力。(三)缩小物业纠纷的波及范围和影响程度,有利于基层稳定。近年来,因物业纠纷得不到妥善解决而导致上访、群体性事件时有耳闻。由于报纸、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的高度发达,因基层的纠纷触发成为众人热议的公共事件也并不鲜见。物业纠纷人民调解工作机制的推出,将专业的法律资源与人民调解网络相结合,通过“四级网络循环运行+专业律师参与+诉调衔接”的住宅小区物业纠纷调解机制,及时化解大量物业纠纷,有效地缩小了纠纷对社会的冲击和不良影响。从2009年全市城区(萧山、余杭除外)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6308件物业纠纷这一数字,即可看出其对基层稳定的积极意义。(四)能够快速、便捷、低成本解决群众困难,有利于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物业纠纷从内容上看,可谓包罗万象;从涉及主体上看,既有百姓群众、也有政府、公共管理部门以及有关社会组织。而大量的物业纠纷是和群众日常生活、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推出物业纠纷人民调解工作机制,能够在矛盾冲突的第一时间内介入,使得民生诉求得以合理表达,纠纷各方利益在人民调解的框架内获得情、理、法的平衡和协调。群众困难得到重视和解决,民生需求得到呼应和满足,邻里关系得以维护,对构建和谐社区起到了有益推动。(参见附二案例。)综合上述报告,我们认为,在全市范围内普遍建立“四级网络循环运行+专业律师参与+诉调衔接”的住宅小区物业纠纷调解机制,实现理念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实践创新,在全省是第一次。特别是通过人民调解组织化解物业纠纷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果和社会反响,得到了人民群众和有关领导充分肯定。我局自评认为,该创新目标顺利完成,创新成果属于全省首创,同时也为下一步在更大的范围内做深做实物业纠纷人民调解工作提供了开创性的基础样本,预留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以上报告敬请各级领导和专家批评指正。1、上城区成立物业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mh_template/content_template/article_display.jsp?article_id=20090701000056)2、市司法局在我区召开“人民调解化解物业纠纷工作机制”调研座谈会(/shownews.asp?id=440)3、杭州市上城区司法局创建物业纠纷调解机制(/art/2009/7/7/art_61_4503.html)4、杭州市首家物业纠纷调解委员会成立(/info.php?type=news&id=582)附一:当前我市主要物业纠纷分类1水电气供应问题2保洁、绿化等问题3安全保卫问题物业管理问题4小区交通与停车管理问题5路面、路灯等问题6物业占用业主收入问题1协商、谈判、和解7业主不满物业服务拒缴物业费物业管理费问题2联系社区居委会调解解决问题所采取的行动8物业费收缴标准物业纠纷情况3信访9业主无力承担物业费4集体抗议、联名10无故拒缴或拖欠物业费5联系街道区市政府有关部门11代收代缴问题6联系媒体曝光12开发商不履行销售合同7联系其他业委会13规划变更开发商遗留问题8行政复议14配套设施不完备9诉讼15公摊面积问题16建筑质量引发问题17房产证相关问题18业主大会召开及业委会选举业主间关系问题19业委会运作及组织事务21物业管理企业及类型选择20邻里纠纷附二:住宅小区物业纠纷人民调解工作机制案例1、今年3月,住贾家弄新村4幢4单元102室的叶某家遭窃,放在客厅抽屉里的13000余元的现金被盗,该失主认为是因为防盗窗质量不合格造成的,要求安装防盗窗的某建筑有限公司作出赔偿。而防盗窗是2008年小区进行“庭院改善”时安装的。叶某认为,当时居民没有鉴定防盗窗是否内穿钢筋的能力,在被小偷剪断后才发现防盗窗里面并没有施工方所称的穿有钢筋,不符合施工合同要求。当地街道调委会受理调解后,直接在赔偿额度上做双方工作,最后以施工方赔偿叶某人民币5000元而达成协议。这是一起因装修质量问题引起财产损害赔偿的纠纷,如诉之于法院,势必还要牵涉到建设单位,牵涉到施工合同。由于这是“庭院改善工程”,是市政府的惠民工程,如牵涉面太广,将直接影响到政府的中心工作开展。而人民调解可以直接抓住双方赔偿额度上的焦点,撇开过多的法律关系,快速化解了这起矛盾纠纷,使纠纷的不良影响控制在最小。2、上城区沙地路1弄共有住户15户,出租房206间,人口居住密度较大。自2008年11月以来,沙地路1弄周围的下水管道出现严重堵塞,一到下雨天,污水倒灌到居民住户家中,严重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而下水管道的堵塞是因为旁边“我的客栈”建造时,使排水管道走向改变,施工时部分水泥浆流入污水管道后,没有及时清理造成的。因此,住户与“我的客栈”的矛盾日益升级。徐家埠社区调委会就该情况会同街道城管科和市政公司的相关工作人员,对沙地路的所有下水管道进行了勘察,最后的结论是:沙地路一弄的原下水管道都因居民自建房屋而严重影响了疏通,只有对沙地路一弄的的总下水管道进行改道施工,才能彻底解决居民家中的污水漫溢现象,施工经费需要4500元左右。在落实施工经费的问题上,望江村与“我的客栈”却都寻找借口推脱,不肯承担责任,最终社区调委会通过向上级部门反映而最终落实了施工经费。2009年5月 20日工程完工之际,居民代表们拿着写有“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锦旗来到社区调委会感激的说道“以前阴雨天要踩高跷,现在可好了,下再大的雨也用不着慌了,多亏社区调委会帮忙为我们解决了生活中的一个大难题!”这起纠纷直接影响到许多居民的日常生活,当然它可以按照程序,理清关系,分清责任,从而落实经费予以解决。但这样一来时间就长,受苦的还是居民群众。通过人民调解组织协调相关部门,特事特办,快速解决了纠纷,也快速解决了民生问题,真正为百姓造福。3、刀茅巷泰和苑高层原物业公司越泰物业于2008年2月20日撤离了泰和苑小区,小区业主因越泰物业管理不善,账目不清,开始拒绝缴纳水费,新的物业公司科大物业同时进入管理。业主集体不交水费,拖欠水费5万多元,拖欠物业费6万多元,物业公司因连续亏损,也未向自来水公司缴纳水费,自来水公司采取停水的措施,08年业主又未交公共能耗电费3万多元,电力局将采取停电措施,小区与物业的矛盾日益加深,此次事件直接影响352户住户,涉及1056人的日常生活。街道、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得知情况后,积极介入调查,从08年7月至09年5月期间,先后多次召集各职能部门召开调解会、上门劝说做工作,分别于业主、物业公司、自来水厂、电力局进行沟通协商,最后欠缴水电费问题得到初步一致意见,居民的生活恢复正常,一场群体性事件得以成功平息。该纠纷是典型的物管单位与业主的纠纷,法律关系复杂,涉及经济标的较大,涉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招聘4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详解一套
- 2025年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招聘工作人员模拟试卷含答案详解
- 2025江西吉水县某行政单位招聘4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考点梳理)
- 2025江苏南通市公安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66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一套答案详解
- 2025届春季中核集团校园招聘正式启动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典优)
- 2025年洛阳古墓博物馆人才引进招录专业技术人员2名模拟试卷及完整答案详解1套
- 2025年延安通和电业有限责任公司招聘(5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易错题)
- 2025湖南湘西州泸溪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招聘高校见习生5人模拟试卷及完整答案详解一套
- 2025年陕西师范大学校医院招聘(2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1套参考答案详解
- 2025年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引进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25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易错题)
- 2025四川成都高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选聘中高层管理人员4人笔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水利工程水利工程施工技术规范
- 从安全感缺失剖析《榆树下的欲望》中爱碧的悲剧根源与启示
- 2025中证金融研究院招聘11人考试参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英语Unit 2 Home Sweet Home教案
- 城镇住宅建设调查技术实施方案
- 渔民安全培训课件
- 时空数据建模与预测算法-洞察阐释
- 汽车电路原理培训课件
- 2025年长江引航中心招聘笔试备考题库(带答案详解)
- 压力性损伤的个案护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