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名单(按姓氏拼音顺序排列)名誉主任委员:张玲霞主任 委员:王 豪副主任 委员:陈新月 刘 庄 徐小元 杨永平委员 兼 秘书:刘晓清 辛绍杰委 员:鲍中英 丁惠国 郭利民 马 红曲 强 闻 炜 王志强 徐有青周 平 张 卫专 职 秘 书 :郭乡平青 年 委 员 :段雪飞 房继莲 胡谨华 陆海英徐 斌 姚 鹏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感染专业委员会委员名单(按姓氏拼音顺序排列)名誉主任委员:盛瑞媛主任 委员:李兴旺副主任 委员:孟庆华 王慧芬 于岩岩委员 兼 秘书:赵 敏 张 杰委 员:陈志海 曹 斌 刘正印 刘 钢刘运喜 闫惠平 王 红 吴 疆 徐 潜 胥 婕专 职 秘 书 :郭乡平青 年 委 员 :范洪伟 闾 军 吴赤红 邢卉春 赵 军137 / 145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2008年北京地区肝病、感染学术年会日程时间:2008年12月14日(星期日)8点30分 至17点地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科教楼三层多功能厅8:30-8:40 大会开幕式 主持人:盛瑞媛 张玲霞 大会 致辞 致 辞:李兴旺 陈新月8:40-10:30 大会专题报告(每人20分钟) 主持人:王慧芬 孟庆华 于岩岩1、艾滋病影像学的病理基础研究李宏军2、结核病细胞免疫学进展刘晓清3、手足口新发传染病陈志海4、抗真菌药治疗进展王 红5、耐药菌临床变迁及对策郭利民10:30-10:45 卫星会10:45-12:00 大会发言(每人8分钟) 主持人:赵 敏 张 杰1、1831例宋内志贺氏菌流行分布及药敏结果分析鲍春梅2、严重浓毒症的中西医结合诊治王 超 3、脂肪因子与HAART相关脂肪异常分布及糖脂代谢异常的相关研究李太生 4、EV71感染及相关手足口病的危险因素研究张 卫5、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周志平6、228例发热门诊流感样病例抗生素应用情况分析李晓光7、院内感染的控制徐 潜8、中国人群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抗MRSA的PK/PD研究范洪伟9、免疫预防不同时期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动态分析马燕玲12:00-13:00 午餐13:00-14:40 大会专题报告(每人20分钟) 主持人:徐小元 刘 庄 杨永平1、酒精性肝病进展徐有青2、原发性肝癌非手术治疗的现状和进展杨永平3、改良TIPS在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并发症中的应用李常青4、美国肝病年会的信息-药物性脂肪肝进展于岩岩5、自身免疫性肝炎临床与基础闫惠平14:40-14:55 卫星会14:55-17:05 大会发言(每人8分钟) 主持人:刘晓清辛绍杰1、我国丙型肝炎病毒核酸扩增荧光定量试剂盒检测值的标准化饶慧瑛2、肝移植的乙型肝炎复发的临床表现与预后王笑梅3、自体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抗乙型肝炎病毒与树突状细胞功能恢复的相关性研究王福生4、干扰素信号传导通路与其基因组态性网络模型的建立崔建军5、核苷(酸)类似物加干扰素延长疗程对HBeAg阳性患者HbsAg转换的初探陈新月6、特发性门脉高压症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兰孟东7、174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替诺福韦酯耐药可能相关突变的分析宋兆登8、门脉系统血流与肝硬化门脉高压的相关性研究陆海英9、PD1高表达影响急性乙型肝炎患者HBV特异性CTL细胞凋亡的研究徐 斌10、肝炎肝硬化患者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303例临床分析崔思博北京肝病感染网站网址(即Beijing Association of Infection and Liver Diseases的简称)目 录大会专题报告1、艾滋病影像学的病理基础研究李宏军(1)2、结核病细胞免疫学进展刘晓清(7)3、手足口新发传染病陈志海(11)4、抗真菌药治疗进展王 红(16)5、酒精性肝病进展徐有青(19)6、原发性肝癌非手术治疗的现状和进展杨永平(22)7、改良TIPS在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并发症中的应用李常青(28)8、自身免疫性肝炎临床与基础闫惠平(29)大会发言1、1831例宋内志贺氏菌流行分布及药敏结果分析鲍春梅(33)2、脂肪因子与HAART相关脂肪异常分布及糖脂代谢异常的相关研究陶梅梅等(36)3、EV71感染及相关手足口病的危险因素研究张 卫等(36)4、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周志平等(39)5、228例发热门诊流感样病例抗生素应用情况分析李晓光等(42)6、免疫预防不同时期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动态分析马燕玲(48)7、我国丙型肝炎病毒核酸扩增荧光定量试剂盒检测值的标准化饶慧瑛(52)8、肝移植的乙型肝炎复发的临床表现与预后王笑梅等(56)9、自体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抗乙型肝炎病毒与树突状细胞功能恢复的相关性研究王福生等(57)10、干扰素信号传导通路与其基因组态性网络模型的建立崔建军等(62)11、核苷(酸)类似物加干扰素延长疗程对HBeAg阳性患者HbsAg转换的初探陈新月等(66) 12、特发性门脉高压症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兰孟东等(69)13、174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替诺福韦酯耐药可能相关突变的分析梁兆玲等(69)14、门脉系统血流与肝硬化门脉高压的相关性研究陆海英等(72)15、PD1高表达影响急性乙型肝炎患者HBV特异性CTL细胞凋亡的研究徐 斌等(74)16、肝炎肝硬化患者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303例临床分析崔思博等(80)分组交流1、55例中国成人HIV相关脂肪营养不良综合征研究张 璐等(83)2、101例患者颈内静脉插管在人工肝中的应用及护理王 岩等(83)3、乙肝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外周血免疫活性细胞特点及与预后的关系孙 颖等(83)4、乙型重型肝炎伴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临床分析白文林等(84)5、新发传染病病毒性脑炎及出血热的鉴别诊断及临床诊断辅助识别系统研究荣义辉等(84)6、肝细胞癌中HBV基因型及VEGF和VEGFR(fLt1 fLK1)表达的临床意义陈 艳等(84)7、肝炎肝硬化患者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303例临床分析崔恩博等(85)8、更昔洛韦和阿昔洛韦治疗成人水痘的疗效比较范 荣等(86)9、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免疫功能低下肺炎小鼠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影响李 辉等(86)10、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主蛋白上调硫氧还蛋白还原酶1基因的表达韩 萍等(87)11、布洛克兰沙门菌肠炎9例姜天俊等(87)12、肝癌相关标致物高尔基体蛋白GP73的基因序列的克隆、表达、抗体制备及初步应用李伯安等(88)13、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与肝癌的相关性研究李伯安等(89)14、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相互作用蛋白基因的克隆化及功能的初步研究李伯安等(89)15、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10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肝素对凝血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刘鸿凌等(90)16、成人肝细胞的分离及培养的初步研究刘鸿凌等(91)17、肝动脉造影CT对肝细胞癌TACE治疗计划的影响王华明(91)18、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抗体复合物(HBsAg-IgM)检测的临床意义初步探讨马洪滨等(91)19、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中浸润淋巴细胞中免疫活性细胞的研究邹正升等(92)20、汶川抗震救灾官兵主要感染性疾病分析秦恩强等(92)21、S-腺苷蛋氨酸治疗急性胆汁淤积性肝炎的临床疗效观察卿 松等(93)22、人工肝治疗及并发症预防的护理王 岩等(93)23、958例乙型肝炎患者HBV 前C/BCP区变异检测及其意义分析任晓强等(93)24、手足口病轻症患者与重症患者的比较罗 玲等(94)25、40例乙型肝炎患者HBV逆转录酶基因耐药突变分析与表达载体构建苏何玲等(94)26、经皮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王春平等(95)27、射频凝固肝组织的酶组织化学研究王春平等(95)28、急性乙型肝炎患者HBV特异性CD8 T细胞的快速诱导扩增王 琳等(96)29、肝癌肝切除术后死亡危险因素肖朝辉等(96)30、新发传染病鉴别诊断及临床诊断辅助识别系统的初步应用王业东等(97)31、新发传染病可查询数据库的建立李庆虹等(97)32、乙型肝炎患者HBV前S/S蛋白特异性CTL表位变异分析许智慧等(98)33、APOBEC3G基因多态性与HBV感染后疾病转归的关系田 地等(98)34、我国某地区HIV感染者体内病毒细胞嗜性研究马素珍等(99)35、宿主遗传易感性与慢性乙型肝炎干扰素治疗反应的相关性石 英(99)36、四类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转归分析曾 珍等(100)37、阿德福韦酯片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张 昕等(100)38、中空纤维生物反应器的建立及其功能的初步鉴定游绍莉等(100)39、氩氦刀冷冻治疗原发性肝癌初步临床研究周 霖等(101)40、经皮经脾途径栓塞治疗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张 强等(101)41、复方牛胎肝提取物减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肝脏脂肪变性及炎症阎海燕等(102)42、H2S对大鼠肝星状细胞内Ca2+浓度变化及细胞增殖的影响王利军等(102)43、Glypican-3蛋白与AFP对原发性肝癌诊断价值比较李 鹏等(103)44、慢性丙型肝炎非器官特异性自身抗体及其临床意义单 晶等(103)45、HBV变异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变化及其临床意义韩 莹等(104)46、霍乱病人20例流行病学和临床特点分析鲍中英等(104)47、无症状性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早期诊断周 平等(105)48、30例儿童巨细胞病毒性肝炎临床特点分析杨洪玲等(105)49、儿童戊型病毒性肝炎10例临床分析顾 燕等(105)50、小儿肝豆状核变性9例回顾性临床分析曾慧慧等(106)51、EV71与其他肠道病毒所致的手足口病临床特点差异研究王凌航等(106)52、3-磷酸甘油酸脱氢酶的克隆表达及其抗体对自身免疫性肝炎的向代军等(107)53、70例手足口病病原学检测和临床分析张 欣等(107)54、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对不同Child-Pugh分级肝硬化血清胆碱酯酶的影响王 帅等(108)55、老年肝细胞癌患者切除术后的预后影响因素周 立等(108)56、NRTI对HIV/AIDS患者血细胞线粒体DNA数量和HR 2的影响初步研究吴亚松等(108)57、北京市戊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林长缨等(109)58、农村地区散居儿童EV71感染引起手足口病发病因素调查吴 钶(109)59、15岁以下儿童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和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现况调查苏彦萍(110)60、北京市通州区重点人群肠道传染病知识、态度、行为调查陈立新等(110)61、应用趋势面模型监测暗娼人群分布趋势的探讨邓鹏翔等(111)62、652例临床诊断细菌性痢疾的流行病学特点李晓光等(111)63、北京市延庆县被监管人员HIV抗体筛查分析刘振红(111)64、不同结局暴发性肝衰竭小鼠模型的血浆代谢组学分析封 波等(113)65、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预测指标郭 芳等(114)66、国产阿德福韦酯胶囊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8周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多中心临床研究郭 芳等(114)67、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阿德福韦酯治疗后免疫功能变化的研究张恒辉等(115)68、衰老标志蛋白SMP30在急性肝衰竭中的表达吕 飒等(116)69、干扰素-2b治疗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马 慧等(116)70、出疹期反体温降至正常的不典型成人麻疹一例刘春灵等(116)71、Keratin 18 phosphorylation in the progression of HBV hepatitisShi Ying.(118)72、ALT and viral load decline during PEG-IFN alpha-2b treatment forHBeAg-positive chronichepatitis BM.J. ter Borg a.(122)73、随机研究对比派罗欣+利巴韦林和佩乐能+利巴韦林在慢性丙肝初治患者的疗效:Milan安全性、耐受性研究(MIST)的最终结果(127)74、联合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2a(派罗欣)与阿德福韦(贺维力)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体内的高比例HBsAg消失和血清转换:HBsAg的滴度能够预测HBsAg的消失或血清转换(129)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2009年北京地区感染、肝病学术年会征 文 通 知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感染、肝病专业委员会定于2009年9月共同举办2009年北京地区感染肝病学术年会,现将征文有关事宜通知如下:1、 征文内容:有关感染疾病、传染病、肝病、艾滋病等相关临床及基础研究未公开发表的论文。2、 论文要求:摘要一篇(800字以内),全文一篇。论文首页 请注明单位、姓名及联系方式。3、 截稿日期:2009年7月10日4、 来稿请寄:电子邮件发到会员专用信箱:注明“肝病感染年会征文”hy;5、其 他:此次年会仍将安排大会专题报告,请各位会员将感兴趣的专题选题来函告诉我们,我们将组织有关专家充分准备,在年会上报告。6、特别提醒:北京肝病感染网新网址 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艾滋病影像学的病理基础研究李宏军北京佑安医院影像诊断中心艾滋病的概况艾滋病,即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1981年国际报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983年分离出HIV病毒。1985 年,中国发现首例AIDS患者。全球每天平均新增AIDS者6800人。截至2007年底,全球感染人数高达3,320万人.2007年12月底,我国累计报告HIV/AIDS 230,643例。艾滋病被称为20世纪末的新瘟疫,是国务院确定两大传染病之一(艾滋病、肝病)。研究原因、方法、意义研究原因:HIV破坏人体免疫功能,致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AIDS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合并症的发生。AIDS合并症影像是影像学的新领域,是对医学影像学内容的补充,病变具有多重性、复杂性的特点。研究方法:对AIDS全身各系统合并症的影像学、解剖、病理对照。研究意义:对疾病早期诊断、鉴别诊断、防治效果和提高病人生存质量,减轻经济负担,维持社会稳定有重要价值。研究条件具备CR、DR、CT和MRI等影像设备。具备筛查和确诊AIDS资质的专用实验室 。具备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处理传染病人尸体的病理解剖实验室和技术人员。具有设备完善、能够完成AIDS确诊的检验科和病理科。具有诊治AIDS病人的传染科病房。具有团队精神和年富力强的科研队伍。研究内容研究对象:中国艾滋病患者。总结AIDS合并症疾病谱系及影像学特点。对AIDS影像学、病理学、解剖学比较研究。评价影像学在艾滋病诊断、治疗中的价值。国外研究现状、水平2001年荷兰雅克.W.A.J.里德和加拿大约翰.R.马西森主编世界上唯一专著“AIDS IMAGING ”。目前欧美发达国家对AIDS的预防和控制措施相应到位和成熟,减少了合并症的发生几率。国外目前缺乏研究资源,缺少大样本全面系统对比研究。国内研究现状、水平总结出艾滋病合并症疾病谱系及建立影像学病理基础资料数据库。人民卫生出版社系列出版相关研究专著5部,英文原著被美国NIH收录并被全球医师协会网站登载,受益于全球160个国家,260万医师协会成员。不足之处:AIDS合并症影像诊断及病理基础研究未充分引起人们的重视艾滋病影像表现是复杂多重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比较困难。需要进一步整合全国资源,制定符合我国艾滋病合并症疾病谱系的影像学诊断参考依据或标准。项目实施的组织管理措施采集、资料方法、研究结果总结符合我国艾滋病人群的合并症疾病谱系。总结全身各系统艾滋病影像学的病理基础,揭示损害规律和特点。出版专著,发表论文,申报科研成果。AIDS眼部病变AIDS眼部病变:包括眼眶病和眼底病。眼眶病(眶内肿瘤、眶内炎症等),眼底病(微血管病变、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卡氏囊虫视网膜炎、弓形体视网膜炎、白内障等)。美国CDC(1987)把CMVR作为的艾滋病诊断指征。眼眶病变眼内、眶内可发生结核、真菌感染等病变,可致明显眼球突出。卡氏肺囊虫也可使眼部受累,导致脉络膜炎。梅毒性视神经炎。恶性淋巴瘤也可发生于眼睑、皮肤和结膜部位,若视神经受累可导致视力迅速消失,念珠菌和曲霉菌也可累及眼部及眼眶深部。在晚期HIV感染患者中,神经系统B细胞淋巴瘤可累及眼部。眼眶受累时引起眼球突出,眼睑水肿,上睑下垂等表现。眼底病变HIV微血管病变:4060%HIV阳性患者可出现此并发症,89%的尸检标本中可检出微血管病变。HIV直接感染血管内皮层或者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视网膜小动脉引起血-视网膜屏障破坏。巨细胞病毒(CMV)感染:15%艾滋病患者发生CMV性视网膜炎,而尸检可高30%。CMV视网膜炎是播散性CMV感染的局部表现之一,特征为慢性、进行性全层视网膜坏死。神经系统病变神经系统病变包括:HIV脑炎或脑膜炎、周围神经病和肌病等。相关机会性感染包括:原虫、真菌、病毒、梅毒螺旋体和细菌等。相关性肿瘤包括:原发性淋巴瘤、KS肉瘤和转移瘤等。相关性脑血管疾病及脊髓病等。相关婴幼儿及儿童相关性疾病。HIV脑炎或脑膜炎HIV具有嗜神经细胞的特性,直接侵犯脑实质和脑膜引起脑炎和脑膜炎;病理上为微小的胶质结节、胶质增生和脱髓鞘,进一步发展为脑萎缩。机制:HIV可随感染的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越过血脑屏障直接感染脑实质,尤其是胶质细胞、星形细胞,甚至小胶质细胞,从而使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尸体解剖资料显示,约75艾滋病患者存在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神经系统合并症的发生多在CD450cells/ul以下。周围神经病HIV直接感染所致,以轴索变性为主的远端对称性感觉性多神经病多见。临床过程为亚急性、进行性无力、神经反射减弱和肢体疼痛等。15%的艾滋病晚期患者合并周围神经损害。肌肉活检血管周围、肌束膜或间质有炎性侵润,组织化学检查偶尔可见收缩蛋白的原始结构受累。相关机会性感染弓形体感染:是神经系统常见的机会性感染,发生率15%。常呈多灶性或局灶性病变,也可表现为弥漫性脑膜炎。临床上常有发烧、神经症状及精神异常等症状。真菌感染无强化.因为艾滋病人机体免疫低下,缺乏炎症反应的结果。免疫正常的人脑隐球菌感染CT及MRI增强扫描可显示强化表现。艾滋病病人尸体解剖7%的人有颅内感染,其中20%的病人可无神经疾病的体征和症状。脑内病毒感染病毒性脑炎:艾滋病人病毒性脑炎系脑实质内的急性炎症,多见于巨细胞病毒及疱疹病毒感染感染。病理学特点:是侵害大脑深部,短时间内造成脑组织坏死、液化,这可能与HIV病毒引起的血管炎性狭窄,脑组织缺血缺氧有关系。早期:脑沟消失、血管源性水肿、斑片状坏死、斑点状出血、软脑膜强化等表现。晚期阶段感染2周:坏死中心周围形成较厚囊壁,病灶逐渐缩小。周围可有胶质增生。尸解发现巨细胞病毒性脑炎。CT和MRI增强扫描,多显示室管膜炎性增厚而强化。 脑梅毒瘤 (Gumma)梅毒:艾滋病病人的梅毒发病率在增高.。艾滋病病人由于免疫介导能力差,所以很少形成脑内梅毒瘤。因为梅毒瘤的形成是由细胞免疫介导对病原体反应的一种标志,有助于限制感染的扩散。脑内主要表现为树胶肿,脑血管狭窄、闭塞,进一步导致脑梗塞、软化灶或出血。艾滋病中枢神经系统结核的发病率约为510%。中枢神经系统结核感染大多是结核分支杆菌自原发肺结核感染灶经血液播散至脑脊膜或/和脑实质所致。脑部相关性肿瘤淋巴瘤:AIDS发生率约510%。病变常在脑室周围或基底节区,亦可见于视丘、脑干和小脑。临床表现:亚急性起病,精神状态改变、头痛和肢体无力。CT表现:单发低密度圆或卵圆形占位病变,可呈结节或环形增强。淋巴瘤常与弓形体原虫感染并存,MRI发现孤立肿块应先考虑原发淋巴瘤,多发者多为弓形体原虫病,但不能排除二者并存。进行性多灶性脑白质病进行性多灶性脑白质病:由JC病毒和SV-40(Simian Virus猴病毒)导致。临床上病毒携带者是否发病还与机体的免疫反应障碍有关。病理上大脑白质有广泛多发脱髓鞘改变,呈散在不对称性分布,小脑、脑干与脊髓病变比较少见。 因吸毒感染HIV的病人多见.可能与海洛因性脑病有关,HIV感染加重大脑损害过程,这是一个对大脑双重的损害。CD4cells 100/ul.常在发病9个月死亡。鉴别点:海洛因性脑病,HIV脑病,JC病毒感染,动脉硬化性脑病等。脑梗塞AIDS脑梗塞:约1220伴有脑血管并发症。脑梗塞原因多为HIV感染引起的血管内膜炎、机遇性感染或滥用药物的并发症。脑总量减少,多发性局灶性脑梗塞和局部脑萎缩,也可表现为脑出血和短暂脑缺血发作。艾滋病合并脊髓周围神经病变关于对艾滋病合并脊髓病变的报道很少。McArthur在1987收集了186例艾滋病累及大脑和周围神经损害的病例中占7%。Levy等在1985年对文献统计的病例中,脊髓损害为2%到22%。Peter及其研究人员发现在178例中有50%的艾滋病患者有脊髓损害,其中,脊髓变性占29%,HIV脊髓炎5%,病毒感染占8%,其他感染占7%,淋巴瘤2%。Budkal 1997年回顾475例尸体病理检查结果,脊髓变性占22.5%,脊髓炎占6%,病毒感染占58%,4.1%为真菌、细菌和原生动物感染,淋巴瘤占2.3%。 脊髓细菌性感染结核分支杆菌属造成脑脊膜神经根炎或髓内的结核瘤。经常静脉吸毒的患者,频繁发生菌血症,可发生硬膜外脓肿,脓肿可蔓延到椎旁,葡萄球菌感染是硬膜外脓肿最常见的病因。文献中也有结核分支杆菌属,诺卡氏菌属,和曲霉菌属感染,导致患者发烧,并在24-72小时发展到瘫痪的报告。病变也可呈亚急性,发病一周或数月内出现神经症状。髓内感染是由于细菌菌落闭塞静脉管腔,引起脊髓静脉性梗死。艾滋病合并脊髓损害的病人常伴脊髓变性、外围神经疾病和痴呆,约20%的病例有共济失调,并出现括约肌损伤。由于艾滋病患者有高度免疫缺损,脊髓损害多与继发性改变有关。常见合并脊髓病变包括病毒性脊髓炎,脊髓细菌性感染与脊髓肿瘤等。多发生在病变晚期。病毒性脊髓炎常见病毒:巨细胞病毒(CMV)、水痘带状病毒(VZV)、人合胞体病毒(HSV)。感染后继发脱髓鞘改变,病变也可累及灰质,呈弥漫性分布。临床起病急,病前1-2周内发热、头痛、恶心、呕吐,随后病人出现烦燥不安、谵妄、嗜睡、木僵与昏迷。AIDS肺部合并症常见的合并症: PCP、TB分支杆菌、细菌性肺炎、真菌性肺炎、CMV肺炎等、 相关性肿瘤:淋巴瘤、KS、肺癌等。卡氏肺囊虫肺炎卡氏肺囊虫肺炎(pneumocystis Carinii pneumonia,PCP) 是人畜共患的一种疾病,当其宿主免疫功能减退时得以繁殖、发病。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由于对HIV合并机遇性感染的认识局限,PCP很少被诊断。多发生在CD4计数通常低于100cells/ul。临床上以干咳、气促、胸痛、发热为主,约95%的艾滋病患者合并不同菌种或多菌种肺部感染。可并发气胸、囊性变、结节、团块样致密影,甚至空洞。卡氏肺囊虫感染占艾滋病患者的60-85%,是艾滋病患者主要死亡原因之一。PCP肺部CT表现多为非特异浸润阴影,呈斑点状、片状,边缘模糊,部分融合成大片状,呈磨玻璃状改变;并可见明显的支气管征,可合并肺气囊肿,囊壁薄而清晰,内无液气平面。病变由肺门区向肺野辐射发展,在早期弥漫性渗出病灶呈肺腺泡状分布,类似于肺间质性改变,以往一直认为是间质性肺炎,但实际上,急性PCP主要是肺泡和含气间隙的渗出,实变伴有少量的浆细胞浸润。大约3-4周后,病变融合才出现典型的肺泡渗出性病变的特征。双肺呈网格状改变,肺透亮度降低,小叶间隔增厚。PCP组织病理包括轻度和中度以淋巴细胞和肺泡巨噬细胞为主的间质炎症反应。虽然卡氏囊虫感染通常限于肺部,但最近报道有肝脾、淋巴结、肾上腺、眼睛等全身性肺囊虫病。与PCP相关的急性呼吸道衰竭的死亡率大于80% ,系统治疗死亡率减到50%。PCP复发率很高,在18个月内超过65%,所以,HIV感染者,当CD4细胞计数低于100/UL,都应该做PCP预防治疗。PCP pathology组织学上感染表现为多种形式,最常见为肺泡间隙内有细小空泡的噬酸物质充盈并伴有相邻间质内不同程度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渗出泡沫状物质有孤立的,囊内的病菌与宿主产生的表面活性物质与纤维蛋白原等物质混合而成。光镜照片显示cells浸润导致肺泡间隔增厚与含细小空泡的噬酸性物质充满肺泡。高倍镜显示银染阳性(黑色)圆形或草帽形结构,为。真菌感染AIDS真菌感染较常见,主要以肺念珠菌,隐球菌,曲霉菌多见。累及一个肺段、肺叶或数个肺叶。甚至可经淋巴管或直接侵犯引起胸膜炎和胸腔积液。实验室可从痰和支气管吸出物中多次找到大量白色念珠菌的菌体和菌丝即可确诊。马尼非青梅菌感染1.由马尔尼菲青霉菌引起,属少见的深部真菌感染性疾病。2.1956年Capponi等从越南捕获的竹鼠肝脏中首次分离出马尔菲青霉菌,确诊在鼠类的致病性。3.1988年Piehl等首次报道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Tinfection in lung根据疾病控制中心(CDC) 1993对HIV疾病的分类,结核被列为HIV感染者提示AIDS诊断的疾病。AIDS多以粟粒性结核和淋巴结肿大形式多见,前者甚至可以通过血液循环侵入大脑或其他器官导致结核脓肿。一旦其他定义性疾病PCP出现,肺部结核病灶往往被掩盖。由于HIV感染的途径、地区不同而使结核的发病率也不同,在中国的广西发生率也比较高。发热,疲劳,四肢无力,盗汗,体重减轻等很常见。X线表现包括肺门和/纵隔淋巴结肿大,淋巴结归宿坏死液化形成囊状,穿刺可见大量黄色液体。根据我们的研究资料:到病程后期, 100%的结核与PCP并存。结核菌素试验往往阴性,TB抗体30%可为弱阳性。心血管系统艾滋病晚期病人常出现心血管系统的损害。最常见的心血管表现是心包炎或心包积液,可伴有心脏压塞症状。在成人或儿童AIDS患者中,20%40%发现有心包炎。据尸检报告心包病变的发生率为3%37%,而超声心动图确定的心包病变发生率为30%38%。AIDS合并心脏病是一类非炎症性的心脏损害,与代谢障碍有关。心肌是心脏舒张与收缩的基本动力结构,对感染、缺氧、药物、毒素等因素都特别敏感。AIDS患者中,扩张型和肥厚型心肌病比较多见。心肌培养发现HIV。尸检:5%患有心肌炎,但其中仅20%经病理证实有扩张型心肌病。30%45%的艾滋病心脏损害病人有心电图异常。AIDS病人中,可发生非细菌性心内膜炎和感染性心膜炎,感染心内膜炎可由细菌、真菌、分枝杆菌、原虫等感染引起。消化系统AIDS相关的肠胃疾病分为炎症、肿瘤两大类。CMV感染和KS、可累及消化系统各个组织。念珠菌主要累及口腔及食管,而原虫感染则主要累及结肠,引起慢性腹泻。消化系统的炎症疾病白色念珠菌:是导致艾滋病病人食管感染的最常见原因。早期病变表现食管黏膜上小的斑片样充盈缺损,并顺着食管长轴分布,黏膜水肿,进一步发展食管出现“毛刷”状改变。痉挛性食管炎:临床以食管痉挛病变为依据,表现为多发散在的表浅溃疡,分布于正常的黏膜间。巨细胞病毒性食管炎:是AIDS中常见的病原体。结肠和小肠感染较食管和胃更多见。溃疡是由于CMV引发的局部组织缺血所致。CMV食管炎:正常食管黏膜间的不连续的溃疡,常侵及胃窦,呈结节样增厚,及胃窦腔的环形狭窄,伴扩张性减弱。结核菌性食管炎:常由食管中段附近的纵隔内坏死的淋巴结结核扩展而来。影像学表现:局部外在性肿块压迹、深的溃疡,窦道及瘘管形成。肠结核主要累及回盲部,造影可见回盲部肠壁的环形增厚、管腔狭窄。有时可见窦道形成,如:尿道直肠瘘等。卡波济氏肉瘤(KS):是一种源于淋巴网状内皮细胞的肿瘤。多发生在同性恋及双性恋艾滋病人群中,多达50%。一种名为卡波济氏肉瘤相关性疱疹病毒(KSHV)已从不同人种的KS中分离出来,说明KSHV已存在于KS之中,累及部位顺序,依次皮肤、淋巴结、胃肠道、肺、肝脏、脾脏。胃肠道是KS常见部位之一,典型的KS常表现为光滑的黏膜下结节,伴或不伴有脐状回陷。AIDS相关性淋巴瘤:10%的AIDS病可发生NHL,常发生于非常见的淋巴结外部位,尤其见于食管内,且常无周围淋巴结肿大,胃,小肠和直肠淋巴瘤在钡餐剂造影下表现为黏膜皱壁不规则增厚。肝脏病变艾滋病病人肝胆、胰脾是经常受累的器官。6084%的艾滋病病人可能出现肝脏肿大伴肝功能异常,可伴有黄疸、肝KS、肝囊肿。60%的病人有转氨酶和碱性磷酶酸增高。同时,胆囊及胆管系统,胰脾均可受到累及。肝脏的合并症巨细胞病毒感染:通常为播散性。肝实质内亦可有弥漫分布的微脓肿。分枝杆菌感染:据文献报道,感染率可大于46%57%,以鸟胞内复合型分枝杆菌(MAC)较多见。影像学表现为肝实质内有局灶性损伤,其病变特征为组织细胞增生形成肉芽肿样病变。也可有脓肿形成。寄生虫感染:弓形虫感染可引起肝细胞变性坏死,淋巴细胞浸润或肉芽肿形成。真菌感染:常引起肝脏肿大,肝脏肉芽肿形成,念珠菌伴肝内微脓肿亦偶有报道。卡氏囊虫:肝内感染率约35%,影像学检查可见肝内有弥漫性小结节,常伴有营养不良性钙化。细菌感染:较少见。肝脏肿瘤:以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多见,其次为卡波济氏肉瘤(KS)。艾滋病合并肌肉骨骼病变艾滋病人肌肉骨骼系统受累不是发生在艾滋病病变早期,而常在晚期.。缺血性坏死、关节炎、淋巴瘤及卡波济氏肉瘤也时有发生。由于HIV感染后因子免疫问题,血管炎和血管受累等情况导致骨质缺血坏死的发生。 风湿性疾病:风湿性关节炎、非化脓发生的炎症与HIV感染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文献上尚有争议,尽管此类关节炎病变的诱因仍有争议,但是对骨科医师,风湿病专家,肌肉骨骼放射学医生有一点是十分重要的,当病人患有Reiters病,或表现为皮肤或骨骼的牛皮癣病变。血清学阴性的脊椎关节炎或者脊椎骨关节病及难以解释时的小关节病变时,要考虑到HIV感染的可能。肿瘤:HIV感染者随着免疫的抑制,肿瘤的发生率就提高了,卡波济氏肉瘤是较多见的一种,它侵犯多器官,骨骼与骨髓常不累。HIV/AIDS相关皮肤表现艾滋病相关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毛囊炎皮疹,见于CD4 200/ul,躯干、面部、头部及颈部多见,外周血噬酸性粒细胞增多,血清IgE水平增高。组织学上皮脂腺水平及毛囊上部周围有单核细胞 及噬酸性粒细胞浸润。隐球菌病直接镜检(墨汁染色)。小结艾滋病患者免疫缺陷,病原体乘虚而入,各系统器官均可累及,多以一个系统或器官感染为主,可以反复感染,可以多病原体感染。在患者晚期病理可以多病原体同时出现,影像表现多元化,可谓“雪上加霜”,增加了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难度。艾滋病治疗分两个部分:1 、HAART治疗,2、合并症治疗。我国HAART治疗已经普及,可以提升免疫及免疫重建,但HIV不是AIDS直接死亡原因。合并症是AIDS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但临床对合并症治疗尚缺乏对治疗前明确诊断的重视与丰富的经验,原因是对我国艾滋病合并症疾病谱系不了解,治疗前的影像诊断和实验室诊断不明确,造成HAART治疗效果差,人力、物力、财力浪费。实际上存在一些盲目用药,盲目治疗现象。建议两手抓,一手HARRT治疗,一手合并症治疗;二者必须明确诊断在前,治疗在后。应根据合并症与CD4之间的关系可以早期预防合并症发生,不要等合并症发生时再去治疗,一旦出现合并症时,不主张HARRT治疗,应以合并症治疗为主。怎样降低病死率?最重要是做好合并症的正确诊断与治疗。结核病细胞免疫学进展刘晓清北京协和医院结核病一直是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1/3的世界人口为潜伏结核感染者,每年有约2百万人死于结核病。我国是结核病大国,结核感染导致的死亡人数是其他传染性疾病总死亡人数的2倍以上。2000年第四次全国结核病抽样调查显示我国活动性肺结核的患病率为367/10万,其中77%为涂阳或菌阳病例,PPD皮试阳性率为44.5%。结核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可以累及全身各器官系统,病变可能十分隐匿,加之结核杆菌生长缓慢,培养时间长,为临床正确诊断结核病带来困难。一个世纪以来, 结核菌素皮肤试验,即PPD皮试,是人们运用免疫学理论诊断结核的主要手段。然而,PPD皮试存在很多主要缺陷。在活动性结核病的病例中,PPD试验仍有25%的假阴性率。当被试者免疫力低下时,与明显增高的结核病风险相反,PPD的敏感性会进一步降低。同时,PPD的结果受到BCG和其它分枝杆菌的干扰,我国卡介苗(BCG)免疫的覆盖率很广,由于交叉反应,严重影响了PPD结果的特异性。此外,PPD结果读取时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需要患者复诊,降低了检查的准确性和便捷性。诊断上的困难可能导致在结核病的处理上过度治疗或治疗不足、无谓的药物副作用、预防性治疗不及时、院内结核传播威胁到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等一系列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用于结核病诊断的酶联免疫斑点技术(enzyme-linked immunospot,ELISPOT)应运而生。原 理用于结核病诊断的ELISPOT技术出现于20世纪末。它的产生基于基础医学领域的多个重要进展。第一,在分子生物学领域,结核分枝杆菌的基因组被克隆,与BCG和其他分枝杆菌基因组进行比较,发现了结核分枝杆菌特有的片段(Regions of Differente, RD), 包括RD1-RD16,除少数分枝杆菌外(M.kansasii,M.marinum,M.szulgai), RD1片段表达的蛋白为结核分枝杆菌特有,不存在于结核疫苗BCG中, 因此不会与BCG接种后的免疫反应发生交叉反应;第二,免疫学的研究发现效应T细胞被近期暴露的抗原在体外再次刺激后会释放g干扰素,而这个过程在记忆T细胞中少见,因此通过体外检测针对某一抗原的效应T细胞,可以借以判断近期体内的抗原暴露的情况。结合上述原理,英国学者Lalvani领导的研究组,经过反复的实验,确定了使用RD1编码的6KD早期分泌靶向抗原(early secretory antigenic target-6, ESAT-6)和10KD培养滤过蛋白(culture filtrate protein-10, CFP-10)作为抗原,体外刺激从外周血中分离的单核细胞,计数释放g干扰素的细胞数,以诊断结核感染的存在。ELISPOT分析技术通过显色反应,在细胞分泌某种可溶性蛋白的相应位置上显现清晰可辨的斑点,可直接在显微镜下人工计数斑点或通过ELISPOT 分析系统对斑点进行计数,1个斑点代表1个细胞,从而计算出分泌该蛋白的细胞的频率。它可以从20万-30万细胞中检出1个分泌某种细胞因子或抗体的细胞,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经过近10年的研究与大量的临床试验,应用ELISPOT 体外检测经结核分枝杆菌RD1抗原刺激后释放g干扰素的细胞技术(RD1-ELISPOT)日趋完善,试剂盒(T-SPOT.TB)已经上市,在欧洲、加拿大被批准使用,美国FDA的审批也即将完成。根据相同的原理,可以不分离细胞而直接抗原刺激,后用ELISA法测定干g扰素的浓度。已有相当的研究数据表明,ELISPOT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优于ELISA法,而且相关的研究更加全面。近年来关于RD1-ELISPOT的研究数据迅速增长,展示出这项技术明显的应用优势。近期结核病领域的重要期刊上均发表了相关综述,对其进展进行了总结。活动性肺结核的诊断根据结核感染的状态,人群可以分为无结核感染、活动性结核病、潜伏结核,和治愈,即活动性结核病或潜伏结核疗后细菌已被清除。人初次感染结核菌后多数进入潜伏状态,约5%的潜伏结核感染在两年内复发表现为活动性结核病,另有5%将在此后的时间内复发,由于潜伏感染者的体内长时间存留活菌,当出现各种原因导致机体的免疫力低下时,结核病复发的风险显著增加。临床上,及时、明确地诊断活动性结核病以便及早治疗,以期达到最佳的疗效。诊断潜伏结核的目的是找到需要预防性治疗的人群。是否存在感染后结核杆菌被清除的非潜伏状态?目前尚无定论。自2001年起,学者们首先以病例对照研究的方式测试在确诊的活动性结核病患者中ELISPOT的阳性率。仅以ESAT-6肽段作为抗原,Lalvani等的研究报道47名活动性结核患者中ELISPOT的阳性率为96%,与Pathan等报道的92%的敏感性相近。类似的研究迅速增加,多数联合使用ESAT-6和CFP-10,ELISPOT对于活动性结核病的阳性率为90.1%-100%。病例对照研究属于回顾性研究,如果要证明RD1-ELISPOT的确有助于提对活动结核病的诊断,更直接的证据来源于前瞻性研究。自2005年,先后发表了3个相关前瞻性研究。在明确诊断前进行RD1-ELISPOT检测,发现其对此后确诊的活动结核病的敏感性分别为83%,97%和95%。报道敏感性最低的前瞻队列中共有活动性结核病24例,远少于其他两研究的病例数,如将3个研究合并后,前瞻性研究中RD1-ELISPOT的敏感性为95% (173/183)。可见对于成年人群发生的活动性结核病,RD1-ELISPOT是一项敏感的检查,假阴性率约为5%。关于在免疫力低下的人群,RD1-ELISPOT对活动性结核病的诊断价值与PPD皮试的比较,目前相关研究较少,主要的数据来源于HIV感染者和儿童。Chapman等的研究中,39名HIV阳性的结核病患者中RD1-ELISPOT的敏感性为90%,而PPD皮试的阳性率仅为72%。Liebeschuetz等在2004发表的前瞻性研究报道了对293名怀疑结核病的非洲儿童的随访结果,这些儿童的平均年龄为3岁,约46%HIV阳性,多数合并营养不良。对于确诊结核或高度怀疑结核病的病例,RD1-ELISPOT的阳性率为83%,PPD皮试的阳性率为65%,两者差异显著(P0.001)。在57名确诊结核病的儿童中,RD1-ELISPOT阳性率为81%, PPD皮试阳性率仅有35%。数据分析显示年龄、HIV感染状态和营养不良的严重程度对RD1-ELISPOT结果无影响,但均能导致PPD皮试结果的显著差异,提示个体的免疫功能低下对PPD结果的影响较大。Richeldi等先后报道了两例活动性结核病患者同时合并导致免疫低下的情况,PPD皮试阴性,RD1-ELISPOT结果对及时诊断提供了帮助。与肺结核相比,肺外结核的诊断通常更加困难。RD1-ELISPOT对肺外结核有较高的敏感性。Ferrara等和Lee等报道的两个前瞻性研究中,共包括18例肺外结核患者,RD1-ELISPOT的阳性率为100%。Kim等随诊72例怀疑肺外结核患者的前瞻性研究显示,对于活动性肺外结核,RD1-ELISPOT和PPD的敏感性分别为94%和47%,差异显著(P0.001)。47%的随诊对象合并有导致免疫低下的情况,包括HIV感染、肿瘤、移植、糖尿病以及自身免疫病等,可能是导致PPD皮试的阳性率显著降低的原因。鉴于效应T细胞有向疾病部位移动的特性,2005年Wilkinson等对8名确诊结核性胸膜炎(1例合并结核性腹膜炎)患者的胸水单核细胞(1例腹水)以及外周血单核细胞进行了RD1-ELISPOT检测,结果显示胸腹水和外周血细胞的RD1-ELISPOT检测均为阳性,同时胸腹水中的阳性细胞计数远高于外周血,平均为外周血阳性细胞计数的15倍。这与Losi等在2007年报道的研究结果相近,其中95%(19/20)的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胸水单核细胞的RD1-ELISPOT阳性,同时胸水中阳性细胞计数远高于外周血的阳性细胞计数(4.2-7.5倍)。该研究中,以胸水细胞的RD1-ELISPOT结果诊断结核性胸膜炎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5%和76%。这些结果无疑为我们在临床中遇到的不明原因胸腹水的病例提供了新思路。Kosters 等报道一例怀疑结核性脑膜炎的患者,首诊时外周血和脑脊液细胞中的RD1-ELISPOT均高度阳性,4周后脑脊液培养出结核杆菌,作者认为RD1-ELISPOT技术有助于的缩短对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时间,降低死亡率。Jafari等在2006年发表的前瞻性研究中,37名痰涂片阴性的患者中12人最终诊断为肺结核,25人除外肺结核,其中结核患者肺泡灌洗液单核细胞对ESAT-6和CFP-10的ELISPOT计数远大于非结核患者(P0.01),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潜伏结核的诊断潜伏结核感染的诊断至今仍然没有金指标,因此很难确定某种检查对潜伏结核感染的敏感性或特异性。在RD1-ELISPOT研究的早期人们依然采取病例对照研究的方式,把有结核接触史、无临床表现、胸片正常、PPD皮试阳性的人群作为潜伏结核感染的模型,RD1-ELISPOT的阳性率为85%。这些数据的意义很难评价,无论是接触史或临床指标都有假阳性和假阴性的可能,PPD本身固有的缺陷也会使潜伏结核诊断感染的准确性降低。作为一种通过空气传播的疾病,结核的感染风险决定于距离感染源的远近和接触时间的长短。而且敏感性或特异性更高的检测与暴露风险有更高的相关性。这使比较两种检查对潜伏结核感染的准确性成为可能,即准确性更高的检查方法与暴露强度的相关性更高。至今已有共包括1136人的5个前瞻性研究表明RD1-ELISPOT与暴露强度的相关性好于PPD皮试,P值有显著性差异。RD1-ELISPOT的结果不受人群BCG状态的影响,特异性更高。对于免疫低下人群,Richeldi等在一个包括41名婴儿的结核暴露研究显示RD1-ELISPOT与暴露风险相关(P=0.003),而PPD皮试没有。该研究中RD1-ELISPOT检测共发现17人阳性,包括2名婴儿,而PPD阳性者仅4人且均为成人。18个月后其中一名RD1-ELISPOT阳性的婴儿出现活动性结核病。Ravn等也报道一皮肌炎患者,PPD皮试阴性但g干扰素试验阳性,未予处理,在此后免疫抑制治疗中出现活动性结核病。RD1-ELISPOT的准确性,尤其是它能区别BCG接种后的免疫反应与自然感染的优势为研究潜伏结核感染提供了有力条件。通过对979名有接触史儿童的随访,Soysal等报道接种过BCG的儿童中ELISPOT的阳性率为53%比未接种的儿童中40%的阳性率降低了24%(P=0.003),提示BCG在儿童中不仅降低活动性结核病的风险也可能预防潜伏感染。同时,RD1-ELISPOT的使用也拓展了人们对潜伏结核感染的认识。Ewer等对暴露后人群进行了18个月的随访监测,其结果显示14名结核菌素皮试阴性但RD1-ELISPOT阳性的学生中7人(50%)RD1-ELISPOT出现阴转,出现阴转的人群有较低的RD1-ELISPOT基础值。作者就此推测结核感染感染可能存在自愈的现象。大量研究显示,对于没有结核暴露的人群,无论是否接受过BCG免疫,RD1-ELISPOT的特异性均接近100%。另外,有研究对44名RD1-ELISPOT阴性者进行随访,其间3次重复PPD皮试,2年后复查RD1-ELISPOT全部保持阴性。RD1-ELISPOT可以精确量化的特点是否有助于区分活动性结核病和潜伏结核感染是人们关注的问题之一。早期,Pathan等的研究提示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的RD1-ELISOPT计数比潜伏结核感染者低。然而,该研究的缺陷可能影响结果的偏移:第一,潜伏结核组均为PPD强阳性,具有选择性偏差;第二,27%的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是经过治疗,可能使RD1-ELISPOT值降低。2007年,Janssens等再次研究了RD1-ELISPOT在鉴别潜伏结核和活动性结核中的作用。与Pathan的研究不同,在这个研究中潜伏结核感染的定义为RD1-ELISPOT阳性的无症状接触者,活动性结核病患者在治疗2周内进行RD1-ELISPOT测试,减小了治疗对检测的影响。可以看到:RD1-ELISPOT值在活动性结核病患者中明显高于潜伏结核感染人群(P15mm)的潜伏感染者给予异烟肼加利福平3个月的预防性治疗,发现R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地下排水系统智能调度方案
- 排水管网施工质量管控方案
- 铝幕墙项目数字化协同平台方案
- 城市森林公园游步道规划建设方案
- 铁矿地下采矿开拓方案设计
- 建筑垃圾处理过程粉尘治理技术方案
- 酒店机电安装工程方案
- 提升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策略及实施路径
- 2025年电大税收会计题库及答案
- 产科护理面试题及答案解析
- Unit 2 We are family Section A 1a-1d 课件【人教新目标(2024)七年级上册】-1
- (完整版)国际疾病分类ICD-10-培训
- 全运会转播制作标准
- 2024年新人教版8年级上册物理全册课件
- 2024年11月-矿山隐蔽致灾因素普查
- 上海市建设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勘察设计质量疑难问题汇编(2024 版)
- 《电力线路安规培训》课件
- 安宁疗护临床实践
- 陶瓷柔性化制备工艺-洞察分析
- 老旧装置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 2024年高中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总结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