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乐线水土保持方案(报批稿).doc_第1页
上乐线水土保持方案(报批稿).doc_第2页
上乐线水土保持方案(报批稿).doc_第3页
上乐线水土保持方案(报批稿).doc_第4页
上乐线水土保持方案(报批稿).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乐线水土保持方案上乐线水土保持方案1 前言#省*市上乐线*段一级公路是#省重点公路建设项目,是320国道与206国道以及梨温高速公路与九景高速公路的重要连系线。本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开发中西部地区的战略决策和#省干线公路网规划(199l2020年)的基本要求,对完善#省交通网络体系,缓解省道317线的交通紧张状况,改善*市到上饶市的交通条件,加快*市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步伐,加强*市与上饶市及周围各县市区域间的横向联系,改善沿线投资环境,促进沿线的经济发展,开发沿线的旅游资源,形成区域旅游经济圈,都将起到重大的作用。本项目路线起点位于*市206国道*大连路与金源路交叉口,起点桩号K0+000,途经*市金鹅山、浯口镇、临港镇古田、高家镇桐林街、官庄、洪岩镇吴家村,终于省道317线*市与德兴市香屯街镇交界处,终点桩号K36+440;路线全长36.440km,全部位于*市境内。项目建设占用土地总面积170.54hm2(其中征用土地125.80hm2,租用土地34.21hm2,原有土地管辖范围10.53hm2);拆迁建筑物1.05万m2,拆迁电力、电讯线15.45km;路基土石方214.33万m3(其中土方178.61万m3,石方35.72万m3),水泥砼路面715.26千m2;大桥105.04m/1座,中小桥313.520m/7座,跨铁路桥250.080m/2座,涵洞138道,挂线5.000km,平面交叉8处,管理服务设施1处。项目建设总投资估算30702.52万元,平均每公里造价842.55万元。计划于2004年1月开工建设,2005年12月底建成通车,总工期24个月。本项目地处我国南方红壤侵蚀区,土壤侵蚀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路线穿越区域属于平原微丘区,地貌类型以岗地、平原为主。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划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公告,本项目沿线经过的*市为#省水土保持重点预防保护区和重点监督区。本项目建设过程中,将对原地貌、土地和植被造成较大面积的扰动和破坏,很有必要采取合理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否则,将有可能造成新的水土流失,不仅会影响到公路本身的运行安全,而且会对公路沿线的生态环境和景德镇市花园城市建设和*市经济建设造成一些不利的影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管理办法和#省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及落实“三同时”制度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和文件的有关规定,*市上乐线公路改造工程领导小组委托我所编制#省*市上乐线*段一级公路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接受委托后,我所迅速成立项目组,项目组以#省*市上乐线*段一级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和#省*市上乐线*段一级公路工程有关初步设计资料为依据,紧密结合项目区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和工程项目建设特点,在对工程建设现场进行勘察调查的基础上,编制完成了#省*市上乐线*段一级公路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2 方案编制总则2.1 方案编制目的#省*市上乐线*段一级公路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的编制,是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省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和有关文件的精神,更好地加强#省*市上乐线*段一级公路工程的水土保持管理,预防和治理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保护沿线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保障公路运行安全,防止和避免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给公路沿线工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以及下游防洪带来不利影响。2.2 编制依据2.2.1 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3)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第253号令);(4)#省实施办法。2.2.2 规章文件(1)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2)水利部、国家计委、国家环保局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管理办法(水保1994513号);(3)水利部办公厅关于水利建设单位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水保监199534号文);(4)水利部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审批管理规定(水利部第5号令);(5)水利部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管理办法(水利部2002第12号令);(6)水利部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管理办法(水利部第16号令);(7)水利部、交通部公路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规定(水保2001112号文);(8)水利部关于加强大中型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理工作的通知(水保200389号);(9)#省人民政府关于划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公告(1999年2月);(10)#省计委、省水利厅关于生产建设项目申报水土保持方案的通知(赣计农字199443号、赣水水保字1994014号);(11)#省计委关于进一步做好基本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赣计投资字1994114号);(12)#省计委、省环保局、省水利厅#省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及落实“三同时”制度管理规定(赣计投资字200033号);(13)#省计委关于上饶至*公路*段一级公路改建工程立项的批复(赣计基础字2003820号);(14)#省*市上乐线*段一级公路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编制委托书。2.2.3 技术资料(1)#省*市上乐线*段一级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2)#省*市上乐线*段一级公路工程有关初步设计资料。2.2.4 采用的技术规范和标准 (1)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SL204-98); (2)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技术规范(GB/T16453-1996); (3)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验收规范(GB/T15773-1995); (4)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效益计算方法(GB/T15774-1995);(5)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规划通则(GB/T15772-1995);(6)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277-2002); (7)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98);(8)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 水土保持图(SL73.6-2001)。3 项目及项目区简况3.1 项目概况3.1.1 地理位置#省*市上乐线*段一级公路位于赣东北腹地,景德镇市南部,途经景德镇市所辖的*市,路线起点位于206国道大连路与金源路相接处,路线终点位于省道317线*市与德兴市香屯街镇交界处,路线呈东西走向,基本沿省道317线东行,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171011730,北纬28582901之间。3.1.2 路线走向及主要控制点路线起点位于*市206国道*大连路与金源路交叉口,起点桩号K0+000,途经*市金鹅山、浯口镇、临港镇古田、高家镇桐林街、官庄、洪岩镇吴家村,终于省道317线*市与德兴市香屯街镇交界处,终点桩号K36+440。路线全长36.440km,全部位于*市境内。路线布设主要遵照利用与改造相结合的原则,基本上利用现有的省道317线的路基裁弯取直进行改建。路线的起点和终点分别受*市的城市规划和德兴市境内的省道317线的控制和影响;路线的局部地段主要受浯口镇和官庄的城镇规划以及复杂地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3.1.3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需要 “十五”期间,*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国民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为到201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奠定坚实的基础;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工业经济实力明显壮大,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服务水平明显提高,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健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迈出实质步伐,对外招商引贸工作有新的进展,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就业渠道进一步拓宽,城乡居民收入有较大幅度增加,物质文化生活有较大改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得到加强,科技教育发展加快,市民素质进一步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明显进步。 根据以上原则和要求,“十五”期间*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到2005年达到52亿元: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0,到2005年达到3.34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6.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以上。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以上,三次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为18:48:34。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程度明显提高,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6以上。 “要想富,先修路”,为达到“十五”*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当前建设上乐线一级公路显得十分重要。(2)是全省公路网络建设的需要 根据#省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交通运输发展战略的要求,#省(199l2020年)干线公路网规划总目标是:干线公路网的发展基本适应于全省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干线公路网络的布局方案是结合全省公路网的现状和生产力布局,经过充分研究论证,提出以#境内的全部国道主干线、国道、省道共同组成干线公路网,共计里程11149km,占全省公路网的23.23,交通量占总交通量87,干线公路网的实施方案,结合区域的经济发展,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期安排,以提高为主,全面提高干线公路网的技术等级水平,通过干线公路网的实施,实现高起点、上水平、安全、畅通、高效的四通八达的干线公路网。 本项目上乐线*段,为省道317线的一段,是干线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设可使*及其以北景德镇广大地区与上饶及其以东的江浙、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于完善高速公路的辐射功能,更直接带动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是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第三产业的兴起以及乡镇企业的高速发展,使得公路交通灵活、直达、快捷方便的优越性得到了越来越充分的体现。和全省一样,*市的公路运输量占综合运输量的比重逐年上升,公路运输在综合运输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但是,和日益增长的公路交通运输需求相对照,*市的公路基础设施很不相称。首先是公路里程增长速度较慢。“九五”期间,尽管全市加快了公路建设的步伐,但公路通车里程年均增长率远远低于公路客、货运输量和民用汽车保有量的增长率。其次是技术等级低,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要;第三是通行能力弱,100公路为混合交通。*市的公路交通是从206国道、上乐公路、乐江公路为主骨架的交通,上乐公路是连接206国道与320国道、九景高速公路与梨温高速公路的纽带,现有上乐公路基本为油路,路基宽8.5m,路面宽67m承担了非常繁重的交通任务,是*通往浙江省、福建省和长江三角洲发达地区的最近通道,2000年,上乐线*境内官庄观测站(桩号为K120+400)的年平均日机动车交通量为644辆(折合成标准中型车,下同),年平均日混合交通量为835辆,而在1990年官庄观测站的年平均日机动车交通量为1029辆(折合成标准中型车,下同),年平均日混合交通量为1255辆,1998年官庄观测站的年平均日机动车交通量为1062辆(折全成标准中型车,下同),年平均日混合交通量为1404辆;2000年德兴市香屯观测站(桩号为K108+500)的年平均日机动车交通量为1606辆(折合成标准中型车,下同),年平均日混合交通量为1931辆,因上乐线多年超期服务,大部分地段路面老化、路基下沉,导致众多车辆绕道而行,形成影响*市经济发展的“瓶颈”,根据*市以及沿线区域的经济发展速度对交通的影响,全线交通量增长速度20052010年将在12以上,2010年后全线交通量增长速度在10以上,以如此迅速的交通增长速度发展,现有的上乐公路显然是不能适应的。 根据交通量预测,2025年通道交通量折合为小汽车将达到17670辆,现有公路显然不能适应未来交通量发展的要求,现有道路大部分路段将达到饱和,迫切需要建设新的公路项目。 (4)是加快沿线欠发达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资源开发的需要 *市为赣东北革命老根据地,系革命老区和欠发达地区,本项目的建设可以使广大农民在发展农业的同时,进行多种经营,搞活经济,增加收入。沿线地区资源丰富,但由于交通不畅,使许多资源得不到更好开发和外运,这也是沿线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所在。修建高速快捷的一级公路,将加快沿线地区信息流、资金流、物质流的流动速度,极大促进资源的开发利用,带动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条件和奠定基础。 (5)旅游大发展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意识的转变,国内旅游人数的增长迅猛。景德镇、*、上饶旅游资源丰富、独具特色,开发潜力巨大。区域内有中外著名的千年瓷都、千古流芳的革命史迹和遗址,三清山、婺源等自然风景区和人文景观,具有观光游览、避暑疗养、科学考察和传统教育等多种旅游功能。九景高速公路、梨温高速公路的建成,使从湖北、安徽和江浙一带的游客能更快捷地来#旅游,建设本项目,将解决两条高速公路间旅游通道的“瓶颈”路段,大大缩短相互间的时空距离,对于进步开发区域内丰富的旅游资源,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该路全线建设完成后,将对*市、景德镇市乃至#省的旅游业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并且将有力推动当地企业、厂矿及农产品基地的发展,为当地经济发展、招商引资创造良好的氛围环境。同时,对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综上所述,拟建项目必要可行,投资拟建项目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3.1.4 建设规模及主要设计标准3.1.4.1 建设规模本项目路线全长36.440km,项目建设占用土地总面积170.54(其中征用土地125.80hm2,租用土地34.21hm2,原有土地管辖范围10.53hm2);拆迁建筑物1.05万m2,拆迁电力、电讯线15.45km;路基土石方214.33万m3(其中土方178.61万m3,石方35.72万m3),水泥砼路面715.26千m2;大桥105.04m/1座,中小桥313.520m/7座,跨铁路桥250.080m/2座,涵洞138道,挂线5.000km,平面交叉8处,管理服务设施1处。项目建设总投资估算30702.52万元,平均每公里造价842.55万元。项目资金筹措采用银行贷款和地方政府其他资金相结合的办法,银行贷款额度为总投资估算(不含建设期贷款利息)的60.82%。3.1.4.2 主要设计标准(1)主线按一级公路标准进行布线,计算行车速度为100km/h。(2)路基宽度为25.5m,双向4车道,横断面布置:0.75m(土路肩)+3.25m(硬路肩)+23.75m(行车道)+2.5m(中间带)+23.75m(行车道)+3.25m(硬路肩)+0.75m(土路肩),桥梁与路基同宽;行车道横坡度2%,土路肩横坡度4%。(3)平曲线一般半径700m,极限最小半径400m,最大纵坡4%;竖曲线最小半径6500m。(4)路面采用水泥砼路面,设计使用年限20年,设计标准轴载BZZ-100KN。(5)路面结构:机动车道:15cm厚级配碎石底基层+17cm水泥稳定碎石基层+25cm厚水泥混凝土;非机动车道:15cm厚级配碎石底基层+17cm水泥稳定碎石基层+20cm厚水泥混凝土。(6)桥涵及构造物设计标准:设计荷载为汽超20级、挂车120。(7)设计洪水频率:特大桥为1/300,其他桥梁及路线为1/100。#省*市上乐线*段一级公路工程特性表详见表3-1。#省*市上乐线*段一级公路工程特性表表3-1序号指 标 名 称单 位数量备注1公路等级级一级公路2计算行车速度km/h1003路线总长km36.4404交通量(折合小客车)辆/日176702025年远景交通量5工程建设占用土地hm2170.54(1)征用土地hm2125.80(2)租用土地hm234.21(3)土地管辖范围hm210.536拆迁建筑物m2104867拆迁电力、电讯线km15.458总投资估算金额万元30702.529平均每公里造价万元842.5510建设工期月2411路基宽度m25.5#省*市上乐线*段一级公路工程特性表续表3-112平曲线(1)一般半径m700(2)极限最小半径m400(3)最大纵坡%413路基土石方数量万m3214.33(1)土方万m3178.61(2)石方万m335.7214路面类型水泥砼路面15路面工程千m2715.2616路基排水防护工程千m396.9917大桥米/座105.04/118中小桥米/座31.520/719跨铁路桥米/座250.080/220涵洞米/座13821挂线km5.00022平面交叉处823管理服务设施处124绿化和美化工程km36.44025取(弃)土场个5(1)3.1.5 工期安排及施工进度计划于2004年1月开工建设,2005年12月底建成通车,总工期24个月,主要分项工程进度安排为:2003年第2季度2003年第4季度完成前期工作及施工前的准备工作;2004年第1季度2005年第2季度完成路基工程;2004年第1季度2005年第2季度完成桥梁工程;2004年第1季度2005年第2季度完成涵洞工程;2004年第1季度2004年第2季度完成排水及防护工程;2004年第1季度2005年第2季度完成平面交叉工程;2005年第2季度2005年第4季度完成路面工程;2005年第2季度2005年第4季度完成交通工程;2005年第2季度2005年第4季度完成其他工程。#省*市上乐线*段一级公路工程概略进度见图3-1所示。#省*市上乐线*段一级公路工程概略进度概略进度图图3-1序号时间工程名称2003年2004年2005年二季度三季度四季度一季度二季度三季度四季度一季度二季度三季度四季度1前期工作及施工前准备2路基工程3路面工程4桥梁工程5涵洞工程6排水及防护工 程7平面交叉工程8交通工程9其他工程3.1.6 项目施工工艺、采挖及排弃固体废弃物的特点本项目建设拟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择优选择具有一级资质和资信、社会信誉良好、施工经验丰富的施工单位承建,施工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进行。本项目建设所需土石方进行全线远运调配利用,土石方跨公里调运,但一般不作跨河和跨铁路调运。项目建设遵循多利用少弃方、力争经济合理、尽量节约用地的原则,综合考虑取土运距、运输条件、对环境的影响等因素,按规定到指定的取土场所取土;需弃土处,亦选定在地势低洼,且对周围环境影响尽量小的地方作为弃土场所,弃土(石、渣)量通过线形优化降至最低。全线土石方经远运调配利用后,项目建设还需借方109.00万m3,产生永久性弃方6.00万m3;全线布设取土场5个,弃土场1个。弃土场的安排结合古田大桥施工场地和预制场的布设进行。工程所需的石料、砂砾料均从沿线料场购买。片石料场主要分布在*市双田乡和高家梅岩村一带,主要有双田乡上河村料场和乐河镇梅岩村料场,石质为石灰岩,储量丰富,质量较好,尤以上河村料场质量最优,并可加工成碎石。砂砾料场主要位于乐安河,河中盛产砂及砂砾石,质地洁净,质量较好,运输方便。项目建设采用级以上的石灰,公路沿线附近产地较多,可直接购买;所需的钢材由南昌市和新余市供应;水泥从#水泥厂和当地水泥厂购买;木材和燃油均由当地物资部门供应;沥青从九江市采购。项目建设区域公路、铁路和水运发达,运输条件便利,项目所需的砂、石、土料以及其他建材均可利用现有的道路运输至工地,运输方式以汽车运输为主。3.2 项目区自然、社会经济概况3.2.1 自然概况3.2.1.1 地形、地貌*市地形属于赣东北丘陵山区西端和鄱阳湖盆地东缘之间的过渡地带,境内以丘陵岗埠地貌为主。山脉与主体构造一致,呈北东走向。山势一般不高,山脉也较为缓和,断续分布,间有孤山突起。境内地势大致周高中低、东高西低,北、东、南三面多丘陵起伏,间杂少量低山,境内最高峰海拔789m,中部和西部广布低丘岗地,海拔在60100m左右;乐安河及其支流两岸有较宽狭不一的冲积平原,海拔在2050m左右。全市地貌:平原占总面积的12%,低丘岗地占67%,丘陵占19%,山地占2%。项目建设区位于*市中部腹地,路线穿越区域属于平原微丘区,地貌类型主要以岗地、平原为主,地形特征东高西低,地势平缓开阔,地面最低高程13.20m,地面最高高程67.80m,地面高程变化差异不大。3.2.1.2地层、地质*市地质构造位于北东向*、*坳陷带的东北端。地质构造单元属于赣北扬子准地台江南台隆丰城至*凹断束,晋宁期基底褶皱多属紧密线型褶皱,褶皱轴线为北东向,地层由中元古界双桥山群构成,是*市经境内的基底构造。加里东期及华里西印支期盖层褶皱为宽型褶皱,褶皱轴线为北东向,由震旦纪至中三叠世地层构成。本地质构造单元大致西以新干湖口深断裂为界,东经余干、*至婺源一带,南北两侧均为深断裂所限,呈一近北东西向的狭长地带。本地质构造单元断裂较发育,以北东向断层为主,且多成组、成带出现,断层走向与盖层褶皱轴基本一致,多属走向逆冲或斜冲断层。*市境内出露地层由古到今有前震旦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和第四系。前震旦系以浅海沉积的千枚岩为主,石灰系、二叠系以浅海相沉积结核灰岩和炭质泥岩为主,三叠系从浅海相泥质灰岩和海陆交替相的砾岩、炭质页岩为主,侏罗系以内陆湖泊相沉积砾岩和火山碎屑岩为主,白垩系以湖泊相沉积紫色砂质岩为主,第四系以沉积相粘土、亚砂土和网纹状红土为主。路线穿越区内出露的地层由老到新有中元古界双桥山群板岩夹变沉凝灰岩、粉砂岩,石炭系下统华山岭组砂砾岩、砂岩夹少岩及页岩和大塘组灰岩、泥质灰岩及白云岩,二叠系上统灰岩。穿越区域内无新构造运动,地质断裂构造不发育,区域地质情况基本稳定,工程地质条件属于简单类型。3.2.1.3 气象、水文*市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具有四季分明,冬冷夏热,春秋温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梅雨连绵,秋季干燥,伏秋常旱,无霜期长,冰雪少见等特点。全年平均气温为17.6,以1月份气温最低,平均温变为5.1,最热月份为7、8月,平均温度为29.5。区域内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693.4mm,年降水量最大为2561.1mm(1983年),年降水量最少为1204.5mm(1978年),日最大暴雨量为288.1mm,且四季雨量分布很不均匀,36月雨量最多,占全年降水量58,10月至翌年2月,雨量较少,仅占全年降水量的22。区域内风向随季节变化,风向以东风为主,但冬季西北风较多。79月偶有几次台风波及,形成强风和暴雨;秋冬两季风速较大,一般为57级,8级以上大风在南部地区偶有发生;四季平均风速变化不大,年平均风速1.8ms。区域内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9左右,春夏季节较大,秋冬季节较小,年平均绝对湿度(水汽压)为17.7毫巴,月变化和气温变化相似。年平均蒸发量为1542.8mm。*市属于饶河水系,位于饶河水系一级支流乐安河的中游。乐安河发源于赣皖边境婺源县的五龙山、大余山麓、流经德兴市的海口、潭埠桥、香屯镇,进入*市境内,在戴村与来自德兴市的洎水汇合后始名乐安河,沿途穿越众埠、鸬鹚、浯口、接渡、*镇、镇桥、观峰等,经前坂出境,流经万年县,在波阳县姚公渡与昌江会合,最后注入鄱阳湖。乐安河全长279km,流域总面积为9615km2,*市境内长83.2km,河床宽度为300400m,河床一般稳定,流域控制面积1944km2,其最高水位30.73m,最低水位19.53m,一般水位为20.2020.94m(黄海水位)。3.2.1.4 土壤、植被沿线区域成土母质以第四系红色粘土、泥质岩、碳酸盐类风化物为主,并分布有较大面积近代河积物。地带性土壤类型以红壤为主,红壤多分布于公路沿线的丘陵和岗地。非地带性土壤类型有水稻土和冲积土,耕作土壤以水稻土和冲积土为主。水稻土主要以黄泥田为主,熟化程度较高,氧化还原作用明显,保水保肥性能好,宜种性广,土地生产力高。冲积土主要分布于谷地平原地带,土层深厚,肥力较高,土质疏松,粒状结构,多具有返潮、性暖,肥效大,宜种性广等特点。公路沿线土壤耕作历史悠久,土壤肥沃,水足粮丰,农业生产发达,是#省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公路沿线区域自然条件优越,植被类型多样,由于长期的人为干扰,公路沿线区域的原始植被破坏殆尽,现状植被主要是天然次生、半次生和人工林木,及其伴生的下木和地被物,现状植被类型主要为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灌丛和荒山草甸,主要树种有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湿地松(Pinus elliottii)、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甜槠(Castanopsis eyeri)、苦槠(Castanopsis sclerophylla)、木荷(Schima superba)、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黄连木(Pistacia chinensis)、小叶栎(Quercus chenii)、麻栎(Quercus acutissima)、白栎(Quercus fabri)、茅栗(Castunea seguinii)、南方泡桐(Paulownia australis)、乌桕(Sapium sebiferum)、苦楝(Melia azedarach)、杜鹃(Rhododendron simsii)、乌饭树(Vaccinium bracteatum)、白檀(Symplocos paniculata)、继木(Loropetalum chinense)、枸骨(Ilex cornuta)、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六月雪(Serissa serissoides)、牡荆(Vitex cannabif olia)、野蔷薇(Rosa multiflora)、野山茶(Camellia cordifolia)、苦竹(Pleioblastus amarus)等;荒山草甸的植被组成,主要以禾本科的高草和中草组成,其次有蕨类(Filicales)、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刺芒野古草(Arundinella setosa)、黄背管草(Themeda triandra)、芒(Miscanthus sinensis)、铁芒箕(Dicranoptoris dicholoma)等。垦殖利用后的人工植被主要有各种农作物和油茶、果树、茶叶等。公路沿线区域的植被较好,林草覆盖率约为70%,路线所在的*市森林覆盖率达54.0%。3.2.2 社会经济状况#省*市上乐线*段一级公路位于景德镇市管辖的*市境内。景德镇市位于#省东北部,地处浙、赣、皖三省交界处,坐落在黄山、怀玉山余脉与鄱阳湖平原过渡地带,东与上饶市婺源县和安徽省休宁县接壤,南与万年县为邻,西与波阳县毗连,东北倚靠安徽省祁门县,西北与安徽省东至县交界。景德镇雄踞长江之南,素有“江南雄镇”之称,历史上与广东佛山、湖北汉口、河南朱仙镇并称全国四大名镇,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和国家甲类对外开放城市,是中外闻名的瓷都,是全国最大的“绿茶三角”和全国唯一的“鸳鸯三角”地带。景德镇市土地总面积5256km2。2002年末,全市总人口为150.64万人,人口密度287人km2;国内生产总值1162452万元,其中第一产业116291万元,比上年增长6.36%,第二产业619476万元,比上年增长14.09%,第三产业426685万元,比上年增长9.33%;工农业总产值1234739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071131万元,农业总产值163608万元。*市位于赣东北腹地,景德镇市南部,东邻上饶市婺源县和德兴市,西毗波阳县,南接弋阳县和万年县,北靠景德镇市昌江区和浮梁县。*素有赣东北“聚宝盆”和“江南菜乡”之称,是国家粮油生产大县(市)、华东地区最大的蔬菜产销基地和赣东北农产品集散中心。*市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石灰石、大理石、石英石、海泡石、陶粒岩、花岗岩、锰、金、瓷土、陶土和膨润土等矿,其中尤以煤的储量多,质量好,在地质上自成“*煤系”,探明储量27亿t,是我省重要的煤炭基地之一。境内旅游资源丰富,山川钟秀,风光旖旎,以洪岩风景名胜区景观最为独特,是#省重点自然风景区和省级森林公园。辖区内交通便利,皖赣、乐德铁路,206国道纵贯全境,省干线和县乡公路四通八达,乐安河水运上溯名口,下抵鄱阳湖至长江口,境内通航里程约90km。*市土地总面积1983km2。2002年末,全市总人口77.6万人,人口密度391人km2;国内生产总值416223万元,其中第一产业68033万元,比上年增长10.75%,第二产业205401万元,比上年增长16.73%,第三产业142789万元,比上年增长9.77%;工农业总产值246503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50255万元,农业总产值96248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9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607元。本项目所在的*市2002年主要经济主要指标详见表3-2。*市2002年主要经济指标表表3-2地区土地面积(km2)人 口(万人)国内生产总 值(亿元)工业总产值(亿元)农业总产值(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农民人均纯 收 入(元)*市198377.64162231502559624872942607景德镇市5256150.6411624521071131163608占景德镇市比重%37.7351.5135.8114.0358.83注:1.资料来源#省统计年鉴(2003年);2.国内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均为当年价格。3.3 项目区水土流失现状及防治情况3.3.1 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本项目建设共占用土地170.54hm2(其中征用土地125.80hm2,租用土地34.21hm2,原有土地使用管辖范围10.53hm2),其中:水田34.23hm2,旱地58.44hm2,荒地17.85hm2,林地47.77hm2,房、场地1.72hm2,交通用地10.53hm2(详见表3-3)。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表表3-3 单位:hm2途经县(市)水田旱地荒地林地房、场地交通用地小计*市34.2358.4417.8547.771.7210.53170.54合 计34.2358.4417.8547.771.7210.53170.543.3.2 项目区水土流失现状根据全国土壤侵蚀类型区划,#省*市上乐线*段一级公路沿线区域地处南方红壤丘陵区,土壤侵蚀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据调查,本项目建设占用土地现有水土流失面积13.00hm2,占项目建设占用土地总面积(170.54hm2)的7.62%。其中:轻度流失面积6.73hm2,占流失总面积的51.80%;中度流失面积5.52hm2,占流失总面积的42.45%;强度及其以上流失面积0.75hm2,占流失总面积的5.75%。本项目建设占用土地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463t/km2.a,年均土壤侵蚀总量为790t(详见表3-4)。项目区水土流失现状表 表3-4途经县(市)用地面积(hm2)水土流失面积(hm2)水土流失面积占用地面积(%)各级水土流失面积(hm2)平均土壤侵蚀模数(t/km2.a)年均土壤侵蚀总量(t)轻度中度强度及其以上*市170.5413.007.626.735.520.75463790合 计170.5413.007.626.735.520.754637903.3.3 水土流失防治情况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划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公告,本项目所在的*市属#省水土保持重点预防保护区和水土保持重点监督区。多年来,在各级党政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通过广大干部群众的艰苦努力和大胆实践,本项目所在*市的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该市坚持“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方针,坚持生态优先,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大力推行山、水、田、林、路、草统一规划,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相结合,治理与开发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优化配置,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集中投入,连片开发,规模治理,水土保持工作走上了依法防治、综合治理的轨道。1998年,*市被列入鄱阳湖流域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而且还被列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督管理规范化建设示范县(市)。据统计,截止到2002年底,*市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4.7km2,其中:兴修梯田7.6km2、沟坝地5.4km2,营造水土保持林46.5km2、经济果木林25.4km2,种草2.0km2,其它7.8km2。项目所在地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和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工作的蓬勃开展,加快了水土流失综合防治的步伐,有效地提高了水土流失综合防治的质量和效益,为切实制止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将不合理人为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项目所在地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将会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4 工程建设过程中水土流失预测4.1 预测时段划分 根据工程的性质、特点以及对水土流失的影响程度,本项目的水土流失预测分为建设施工期和运营期两个时段来进行。在建设施工期,由于土料的开挖、弃土的堆置以及工程施工等对原有地貌、土地和植被的大量扰动和破坏,在降雨和重力的作用下,极易造成新的人为水土流失;而在运营期,不存在原地貌、土地和植被的扰动和破坏现象,不会继续增加新的人为水土流失。因此,本方案重点对建设施工期的水土流失进行预测。4.2 预测的内容及方法4.2.1 预测内容 根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的要求和本项目建设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因素,本项目建设水土流失预测的内容包括:(1)扰动原地貌、损坏土地及植被情况的预测;(2)工程建设弃土、弃石、弃渣量的预测;(3)损坏水土保持设施的面积和数量的预测;(4)可能造成水土流失量的预测。4.2.2 预测方法 本项目建设过程中水土流失的预测,根据不同的预测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对于项目建设扰动原地貌、损坏土地及植被情况和损坏水土保持设施的面积、数量,通过查阅项目建设的技术资料,利用工程设计图纸,并结合实地调查和勘察进行预测;对于项目建设弃土、弃石、弃渣量和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面积,通过查阅项目建设的技术资料进行预测;对于项目建设过程中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量,采用类比预测法分区分时段进行预测。4.3 工程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预测4.3.1 工程建设扰动原地貌、损坏土地和植被情况预测本项目建设对原地貌、土地和植被造成扰动和损坏的面积总计为170.54hm2,其中:水田34.23hm2,旱地58.44hm2,荒地17.85hm2,林地47.77hm2,房、场地1.72hm2,交通用地10.53hm2,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路基、桥梁、涵洞等永久建筑物对原地貌、土地、植被的永久性占压。共占压土地135.58hm2,其中:水田33.73hm2,旱地49.16hm2,林地40.44hm2,房场地1.72hm2,交通用地10.53hm2。(2)土料开挖对原地貌、土地、植被的损坏。共损坏土地面积27.88hm2,其中:旱地4.20hm2,荒地17.35hm2,林地6.33hm2。(3)工程永久弃土(石、渣)堆置对原有地貌、土地、植被的占压。共占压土地2.00hm2,全为旱地。(4)管理服务设施的建设对原地貌、土地、植被的永久性占压。共占压土地0.75hm2,全为旱地。 (5)施工场地对原地貌、土地、植被的占压。共占压土地4.33hm2,其中:水田0.50hm2,旱地2.33hm2,荒地0.50hm2,林地1.00hm2。本项目建设扰动原地貌、损坏土地和植被情况详见表4-1。工程建设扰动原地貌、损坏土地和植被情况预测表表4-1序号项目名称占用土地(hm2)备注水田旱地荒地林地房、场地交通用地小计一合计34.2358.4417.8547.771.7210.53170.54二主体工程建 设33.7349.1640.441.7210.53135.58路基、桥梁、涵洞永久占压使得原有地貌、土地和植被全部损坏三土料开挖4.2017.356.3327.88土料开挖使得原地貌、土地和植被全部损坏四弃土堆置2.002.00弃土堆置占压使原地貌、土地和植被全部损坏五管理服务设施建设0.750.75管理服务设施占压使得原地貌、土地和植被全部损坏六施工临时占 地0.502.330.501.004.33施工临时占用使得原地貌、土地和植被全部损坏4.3.2 弃土、弃石、弃渣量预测本项目建设将产生弃土21.69万m3,其中永久性弃土6.00万m3,临时性弃土15.69万m3。永久性弃土来源于项目建设挖方进行全线远运调配利用后产生的弃方;临时性弃土来源于工程沿线取土场土料开挖时达不到路基填筑土质要求、但可用于取土场取土结束后土地整治利用的表层剥离土,或为了保护土地资源、重建土地生产力而在取土场取土时预留的表层剥离土。永久性弃土集中堆置于工程专用弃土场,临时性弃土堆置于取土场取土后形成的工作台面,取土结束后用于土地整治。项目建设取、弃土场的弃土(石、渣)量预测情况详见表4-2。项目建设弃土(石、渣)数量预测表 表4-2 单位:万m3堆放地点弃土(石、渣)数量备注永久性弃土临时性弃土小计弃土场6.006.00永久性弃土集中堆置于工程专用弃土场,临时性弃土堆置于取土场取土后形成的工作台面取土场15.6915.69合 计6.0015.6921.694.3.3 损坏水土保持设施的面积和数量预测经现场调查与勘测,本项目建设损坏的水土保持设施均为水土保持生物设施,面积共计65.62hm2(详见表4-3)。其中:主体工程建设损坏水土保持生物设施面积为40.44hm2;土料开挖损坏水土保持生物设施面积为23.68hm2;施工临时用地损坏水土保持生物设施面积为1.50hm2。损坏水土保持设施面积和数量预测表表4-3 水土保持设施类型类型区域水土保持生物设施备注荒地林地合计主体工程区40.4440.44土料开采区17.356.3323.68弃土堆置区管理服务区施工临时占地区0.501.001.50合计17.8547.7765.624.3.4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量预测 采用类比预测法,对本项目建设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量进行预测,类比工程选用项目毗邻地区条件相近、特点类似的206国道洪源至杨家岭段二级公路*段新建工程和南昌至峡岭二级公路,类比条件对照详见表4-4。通过类比预测,本项目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情况具体如下:(1)土质裸露路面、施工场地土质裸露地表和管理服务设施建设形成的土质裸露地表的土壤侵蚀模数为60008400 t/km2.a;(2)路堑、路堤裸露边坡的土壤侵蚀模数为965010750 t/km2.a;(3)取土场开挖后形成的裸露地面的土壤侵蚀模数为1215015600 t/km2.a;(4)弃土(石、渣)堆置场地的土壤侵蚀模数为1660020850 t/km2.a。根据我所在径流泥沙方面的长期观测成果和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监测的成果,经比较分析,本工程建设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量的年内分布情况如图4-1所示。图4-1 水土流失量年内分布图类比工程条件对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