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化视野下的介休地名研究.pdf_第1页
语言文化视野下的介休地名研究.pdf_第2页
语言文化视野下的介休地名研究.pdf_第3页
语言文化视野下的介休地名研究.pdf_第4页
语言文化视野下的介休地名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语言文化视野下的介休地名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c i a s sj f i e d i n d e x 0 93 u0c 8 1 s o u t h w e s tu niv e r sit y 0 fs c i e n c ea n dt e c h n o i o g y m a s t e rd e g r e et h e sis s t u d yo nt h ep l a c e n a m eo fj i e x i ui n l a n g u a g ec u l t u r e g r a d e c a n d i d a t e a c a d e m i cd e g r e ea p p ii e df o r p e c i a ii t y s u p e r v i s o r 2 0 0 9 s o n gy o n g m a s t e r o h ir l e s ep h ii o i o g y p r o fh a oz h i i j r l j u n42 0 1 2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 成果 尽我所知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 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 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也不包含为获得西南科技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 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率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 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名 采勇 嗍 铂悟ip 关于论文使用和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西南科技大学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即 学校有权 保留学位论文的复印件 允许该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学校可以公布该论文的全部 或部分内容 可以采用彩印 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签名 家勇 铷签名 翻雅f i 期 却m f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 页 摘要 地名是语言 地理 历史 文化等各种因素的综合体 被誉为 活化石 通 过研究介体地名 可以清晰直观地了解介休地名的构词方式和特点 明了介体地 名的命名规律 也可以掌握介休本土的自然地理和社会人文的变迁情况 从而为 介休文化底蕴的挖掘和今后地名的命名提供一些参考 论文主要分为五部分 绪论对介休地名 选题的缘由 我国地名研究的现状 做了简单的介绍 并说明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 第二部分对介休地名构 词进行了专门研究 探讨了介休地名的命名规律 第三部分从语言 地理 历史 等多角度追溯了介休地名的得名渊源 并归纳了其命名方式与特点 第四部分主 要考察了介休地名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包括地理 历史 政治 军事 民俗 宗 教等六个方面 第五章指出了介休地名存在的问题 并为介休地名的标准化提出 了些建议和思考 关键词 介休地名 语言文化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 1 页 a b s t r a c t h a c e n a m e w h i c hi sc a l l e d l i v i n gf o s s i l i sm i x e dw i t hm a n yf a c t o r ss u c ha s l a n g u a g e g e o g r a p h y h i s t o r ya n de u l a n ea c c o r d i n gt os t u d yt h ep l a c e n a m eo fj i e x i ui n t h i sd i s s e r t a t i o n w ec o u l dc l e a r l yu n d e r s t a n dt h ew a y so f p l a c e n a m e sw o r d f o r m a t i o n t h er u l e so ft h ep l a c e n a m e sn a m i n g a n dm o r e w cc o u l dk n o wm o r e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i n f o r m a t i o no f p h y s i c a lg e o g r a p h ya n ds o c i a lc u l t u r ei nj i e x i us ot h a tt h i sd i s s e r t a t i o n c o u l do f f e rs o m ei n f o r m a t i o nf o rf u r t h e rs t u d y i n gt h ec u l t u r ea n dn a m i n gp l a c eo f j i e x i u t h i sd i s s e r t a t i o nc a nb ed i v i d e di n t of i v ep a r t sf i r s tp a r ti st h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w h i c h e x p l a i n st h er e a s o n so fs e l e c t i o nt h i ss u b j c c t t h es i t u a t i o no fs t u d i e so np l a c e n a m ea t h o m e a n dt h ea p p r o a c h e sa n d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t h i sp a p e r t h es e c o n dp a r ts t u d i e st h e p l a e e n a m e sw o r d f o r m a t i o ni nj i e x i ua n dd i s c u s s e st h er u l e so f n a m i n gt h et h i r dp a r t s t u d i e st h er e a s o n st h ep l a c e n a m ec o m i n gf o r mi nt h ef i e l do fl a n g u a g e g e o g r a p h y h i s t o r ya n do t h e r s a n ds u m su pt h ew a y sa n dc h a r a c t e r so f n a m i n gt h ep l a c et h ef o u r t h p a r te x p l a i n st h ec u l t u r a lm e a n i n go f p l a c e n a m eo fj i e x i ui nt h ef o l l o w i n gf i v ef a c t o r s t h ec u l t u r em i n do fd e n o m i n a t o r t h ea r c h m ca d m i n i s t r a t i v e d i v i s i o n t h em i l i t a r y a c t l i t mt h er e la i i o nb e t w e e nh u m a nb e i n ga n dn a t u r ea n dt h ec h a n g eo ft h en a t u r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t h ef i f t h p a r tp o i n t so u tt h ep r o b l e m so ft h ep l a c e n a m ei nj i e x i ua n d o f f e r ss o m ea d v i c e sa n dr e f l e c t i o n so i lt h ep l a c e n a m e ss t a n d a r d i z a t i o n k e yw o r d s j i e x i u p l a c e n a m e l a n g u a g e c u l t u r e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第1 i i 页 目录 第一章绪论 1 一 介休地名简介 l 二 选题缘起 1 三 中国地名研究概述 2 四 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 3 一 研究方法 3 二 研究意义 4 第二章介休地名的词类研究 一 地名的构词分类 5 二 地名的造词分类 1 0 第三章介休地名的命名研究 1 4 一 得名渊源 1 4 二 命名方式与特点 3 0 一 地名与语言因素 3 0 二 地名与自然因素 3 3 三 地名与人文因素 3 5 第四章介休地名的文化研究 3 7 地名与介体地理文化 3 7 二 地名与介休历史文化 3 8 三 地名与介体政治文化 d o 四 地名与介休军事文化 叫0 五 地名与介休民俗文化 q 2 穴 地名与介休宗教文化 4 5 第五章关于介休地名的一些建议和思考 4 7 一 地名标准的含义 4 7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 v 页 二 介休地名中存在的问题 4 7 三 介休地名的规范与管理 4 9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叫砣驺弱的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l 页 第一章绪论 一介休地名简介 介休市地处山西省中南部 太岳山北侧 汾河南畔 北起义安镇任家堡村 南至绵山顶端艾蒿坡 西起义棠镇圪塔头村 东至张兰镇南窑头村 东北与平遥 汾阳接壤 西南与灵石相连 东南与沁源毗邻 西北与孝义相望 东西睦约3 8 5 千米 南北宽约3 8 千米 总面积7 4 4 平方千米 现辖7 镇3 乡5 个街道办事处2 8 5 个自然村 总人口近4 0 万 介休历史悠久 因史出春秋时期 割股奉君 的 介子推 东汉时期博通典籍的郭林宗和北宋时期出将八相五十载的文彦博三 位贤士名达 素有 三贤故里 之称 目前 国内史籍中关于介休的最早记 载为鲁隐公五年 公元前7 1 8 年 据 左传 隐公血年 载 时 曲沃庄伯 伐翼 晋翼侯奔随 随 即今介休城东 当时为晋大夫士会食邑 公元 前6 3 6 年 晋文公返国赏随臣 介子推功不言禄 携母归隐绵山 晋文公焚 林求贤 子推竞与其母抱树而死 后人嘉美他的行谊 称绵i l l 为介山 春秋晋 顷公十二年 前5 1 4 年 始置邬县 l 啦国初 韩魏赵三家分晋 邬县隶属魏 国 秦置界休县 新莽改为界美 东汉复名界休 西晋始称介休 介休因介 山而得名 唐刘知几 史通 书志 然而古之国史闻异则书 未必皆审其休咎 详其美恶也 将 休咎 和 美善 对举 故 休 有 美善 义 将该地命 名为 介休 以此来表示对介子推的景仰 隋 唐时设介休鄂 介州 兼领平遥 县 孝义历史上曾几度并入介休县 宋 元 明 清时期 介休县域和领属关系 基本保持不变 1 9 9 2 年2 月 经国务院批准下文 介体撤县改设县级市 行政区 域不变 隶属晋中市 二选题缘起 虽然介休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壮丽的山岳河川 这些也都在介体地名中留 杨们眭 眷秋i 传注 中 局1 9 8 1 年版 第2 8 1 页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2 页 下了深深的印迹 然而顾盼当下关于介休地名的文章 却多为故事性小品文 而 鲜见专论介休地名的学术论著 这与介休作为文化名城的地位极不相称 故本文 选取介林地名作为研究对象 力求将介休离析分崩的文明碎片整合 使之名符其 实 三中国地名研究概述 地名是指一定的社会群体为特定的地域所约定的争有名称 我国的地名研究 源远流长 春秋时期的 春秋彀粱传 首先提出了 山南为阳 水北为阳 的命 名原则 东汉初年 班固的 汉书 地理志 详载全国各地山水物产 郡县人口 以及各地历史和风俗 收录地名4 5 0 0 多条 开地理总志先河 北魏时期 郦道元 的 水经注 已载水道1 3 8 9 条 对其中的1 0 5 2 处地名作了渊源解释 标志着我 国的地名研究开趋成熟 唐代李吉甫的 元和郡县圈志 是一部全国性的地图和 地理总志 除收录郡县名 说明其建置沿革之外 还标明了大小山水以及有历史 意义的地名 并探讨了部分地名的命名缘由 明代郭予章的 郡县释名 是专门 阐释地名渊源的集大成著作 该书不仅汇集了明代及其以前我国地名研究的重要 成果 且第一次将敞见于全国总志 府志 县志以及各种官 私修史书的地名渊 源解释汇集为一编 并从整体上对复杂纷繁的地名现象进行综合研究 从中探索 地名发展的某些规律 此外 北宋的 太平寰宇已 长达二百卷 旁征博引 清 初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 则着重于考订古今郡县的变迁以及各地l u 川险要 名 称的变革 也有相当的历史价值 尽管古代的学者们对地名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索 但从保存下柬的研究成果 来看 材料罗列者众 理论概括者稀 个别地名考证的多 地名系统探索的少 新中国成立之后 我国的地名研究取得了更大的发展 1 9 7 9 年 1 9 8 0 年召开 了两次全国地名工作会议 确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地名普查 t 9 8 6 年1 月2 lh 国务院颁柿了 地名管理条例 1 9 8 8 年成立了中国地名学研究会 这一时期的论 车如龙 汉语地名学论稿 1 坶教育出版朴1 9 9 8 版 第6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3 页 文成果主要有曾世英等 试论地名学 杜样明 地名学概述 史念海 论地名 的研究和有关规律的探索 陈桥骚 论地名学及其发展 史为乐 谈地名学与 历史研究 周振鹤 古越语地名初探 王际桐 中国地名标准化雏沦 等 专 著和文集主要有曾世英的 中国地名拼写法研究 褚亚平的 地名学论稿 王 际桐的 地名学概论 李如龙的 地名与语言学论集 牛汝辰的 中国地名文 化 郭锦俘 汉语地名与多彩文化 等 上述研究成果虽然丰富 但在各省市地名研究中 对各地地名与当地文化展开 研究的却为数不多 介休地名是一个复杂的地名系统 具有悠久而丰繁的文化特色 但目前关于 介休地名的研究 却只有 介休县志 介体市地名志 等极少成果 2 0 0 7 年1 月 伽1 0 年1 月 王祖川曾在 介休报 刊登了 晋用湖畔船只停泊之所 连 福镇船窟村 等关于介休村落的一系列文章 介绍了介休部分村落的历史人文情 况 但三者都没有就介休市的地名文化做出系统 全面的理论研究 由于在介休地名文化研究方面还存在着大量的空白 尚需多角度的研究和挖 掘 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以介休市的乡镇名和村落名为研究对象 从语 言文化的角度 探寻其得名渊源 命名方式 把介休市的地名与其特有的文化结 合起来 研究地名中所反映的介休市的地理文化 历史文化 政治文化 军事文 化 民俗文化 宗教文化 并从中总结规律 归纳在介休地名文化与其他地方的 不同之处 力求为弘扬介休文化尽绵薄之力 四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 一 研究方法 1 文献考i 证和i q 野调查相结合 2 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 3 历时研究和菇时研究相结合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4 页 二 研究意义 l 地名是一种语言现蒙 它作为语言词汇的专有名称 有其特殊的读音 字 形 字义和构词方式 通过对介休地名得名缘由的追溯和考证 可以为方言学 文字学 训诂学 语法学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一些翔实的历史资料 2 地名是一种社会现象 通过对介休地名进行穷尽式地论述和分析 有助于 探索介休地名的一些命名规律 为今后地名的命名和管理提供一些参考 3 地名是一种文化现象 通过研究介休地名 可以了解当地的扛l 土人情 挖 掘当地的文化内涵 从而为提高介休的知名度和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新的 角度和视野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5 页 第二章介休地名的词类研究 一地名的构词分类 地名作为语言r 的词或词组 和其他语词一样 有一定的结构方式 介休地 名 按照汉语的构词法 主要有单纯词地名 复合词地名和词组地名三类 一 单纯词地名 单纯词地名就是由一个语素单独构成的地名l 词 这种单纯词又有单音词和双 音词两类 介休地名中 主要是双音节的单纯词地名 共4 个 其中 圪上达 龙 风 义棠属于双声叠韵单纯词 泉泉则属于叠音单纯词 二 复合词地名 复合词地名是由两个语素合成的多音节地名 介休地名中 复台词地名共有 2 1 2 个 其中取音节词1 2 5 个 三音节词8 3 个 四音节词4 个 地名的合成方式 主要有偏正式 附加式 联合式 主谓式 动宾式等等 1 双音节复台词地名 1 偏正式复合词地名 最常见的偏正式是 专名十通名 专名在前 通名在后 通名一般是名词 专 名大多数也是名词 属 定中型 偏正结构 也有一些是形容词或动词 属 状 中型 偏正结构 其中 定语 中心语 定中型 结构的地名有4 6 个 如城寺 河村 席村 董村 霍村 盂村 靳凌 侯堡 马堡 靳凌 秦树 谢峪 神湾 坂地 兴地 船窟 术壁 柳沟 苗沟 里屯 仙台 张原 板峪 史村 张村 孙村 用堡 杏坡 枣湾 麻凹 郭壁 田村 龙头 石屯 洪山 温村 张壁 逭壁 韩屯 花园 石河 白岸 大埝等 状语 中心语 状中型 结构的地名有1 1 个 如堵淘 洪庄 小畅 汪沟 高堰 旺村 桃坪 野庄等 专名为动词的比较少 但绝非仅有 如 自h 村 那 安也 沙堡 钦屯 马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6 页 山等 2 附加式复合训地名 所谓附加式地名是指在通名的前后加上方位词 形容词 名词或词尾等构成 的地名 地名是用米给大大小小的地域定位的 因此用方位词前后附加就成了常 见的构词方式 方位词附加式地名 方位词前置的地名共2 7 个 如 北堡 中堡 南堡 南村 北村 南坡 北 坡 南庄 北庄 南岭 南沟 南庄 南街 南贾 东堡 西堡 东孤 西孤 东欢 西欢 后庄 西关 上站 下站 下庄 上粱 下梁等 方位词后置的地名有4 个 如沟南 河东 堡上 强南等 形容词通常附加在通名前面 如大靳 小靳 旧寨 新寨 旧堡 新堡等 名词附加式地名3 个 如沟口 沟底 涧里等 词尾附加式地名仅有峪子 庄子2 个 3 联合式复合侧地名 这类复合词地名比较少见 常见的是由两个较小的地名合并组成一个新地名 如 城关乡的梁吉是由粱家堡和吉那村两村各取村名首字而成 义安镇的 千i 李村 由原田家湾 李家湾两村在合作化时期合并而成 而札世村则是由礼城村和罩世 村合并为一个行政村而得名 4 主谓式复台词地名有4 个 如洪相 堡和 宋安 万安等 5 动宾式复合词地名3 个 如祟贤 漏土 保和等 2 三音节复合词地名 1 偏正式复合词地名 这类地名又细分为单一式偏正 联台式偏正 动宾式偏 f 三类 其中单式偏币地名有5 8 个 如降家寨 刘家寨 孙家寨 白家堡 孔家堡 任家堡 杨户堡 焦家堡 柳树坪 粱家村 吴家山 岳家湾 团枣湾 樊家湾 盯家湾 陶家庄 董家庄 刘家庄 冀家庄 红泥湾 梨树园 化家窑 赵家窑 神光窑 刘家山 焦家山 薛家岭 关于岭 赵家庄 陆家庄 郝家堡 穆家堡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7 页 朱家堡 粱家庄 孔家山 刘家山 温家沟 段家巷 梁家园 沙木塥 刘家岭 朱家庄 杨家庄 李家堡 赵家堡 郭家村 大胆地 甘草岭 鳖子岭 龙须泉 养麦庄 庙圪鞑 南依泉 黑雨坪 红花掌 花石板 张良村 樊王村等 联合式偏j 下地名 如盂王堡 田岳堡 桑柳树 义和堡 德安堡 利贞寨 阎冀堡 罗王庄 马女村 宋古村等共计1 0 个 动宾式偏 f 地名5 个 如迎远堡 庆丰堡 靠龙庄 红卫庄 顺城关等 2 附加式复合词地名 三音节附加式复合词地名 主要是由词尾 头 则 后置构成的 如小山头 夏庄头 窑则头 北山头 后崖头 南窑头 北角头 南窑头 南园则 圪堪头 等 3 四音节复合词地名有4 个 如宋家圪 达 杏树圪鞑 宋家虼嘴 大郎神村 等 其中 作为通名的 圪醚 或 圪嘴 系当地的方言连绵词 三 词组地名 由干人v 1 的不断增多 居民点只益密集 介休地名的语词结构呈现复杂化 不论通名还是专名部分 都可以另加修饰成分 甚至多层附加 造成三音节或四 音节的多层词组地名 尽管词组地名词形较长 字数较多 但是关系清楚 结构 严密 在地名复杂化的同时也做到了葙确化和序列化 一方面说明介休社会的发 展加快了步伐 另一方面也说明介休地名在命名方法上闩趋科学化 词组地名有 三音节的和四音节的 各有偏正式和附加式两种 1 三音节词组地名 1 偏正式 偏正式词组地名的结构依然是 专名 通名 通名 专名都可单说 但组合 成词组后表示的是某个地域概念 如 碱场沟 邬城店 王寺庵 石场坊 义安 镇 绵山镇 连福镇 张兰镇 义棠镇 洪山镇 龙风镇 宋古乡 城关乡 三 佳乡等 2 附加式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8 页 三音节附加式词组地名一般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前置式附加 一种是后置式 附加 前置式是山方位词 形容词等附加在复合词地名之前而构成 前簧方位词的有5 0 个 如东大期 西大期 东内封 西内封 东河底 西河 底 东湖龙 西湖龙 东宋壁西宋壁 东宋丁 西宋丁 东湛泉 西湛泉 南两 水 北两水 东刘屯 西刘屯 东杨屯 西杨屯 东武屯 西武屯 东段屯 西 段屯 西靳屯 南靳屯 东北里 西北早 南王早 北王里 南槐志 北槐志 南盐场 北盐场 南桥头 上西垫 下西壁 上岭后 下李侯 上曹麻 下曹麻 上城南 下城南 静山庄 后山庄 前党峪 后党峪 东圪 达 西圪士达 北辛武 等 前置形容词的有4 个 如大褚屯 小褚屯 小宋曲 旧新堡等 后置式一般是由方位词 名词等附加在复合词地名后面构成的 方位i 司后置的地名有师屯南 师屯北等 名词后置的地名 如沙堡庄 孟村湾等 部是在原地名基础上再附加通名 构成具有双重通名的词组地名 另外 三音节词组地名还有一些是由数量词短语构成 如 步崖 三道河 四家窑等 2 四音节词组地名 1 偏正式的结构只有一种 即以 汉语姓氏 复合式双音节词 构成的地 名 如 宋家小庄等 2 附加式的结构有三种 其一 在双音节的复合词地名之前附加双音节的姓氏词 如冯家南庄等 其二 在三音节词组地名之前附加单音节的方位词 如 南张家庄等 其三 在双音节地名之后附加双音节的名词 如洪相园子等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9 页 介休地名构词统计情i 兄简表 类 音节个数构词形式个数总计直分比 连绵诃 3 单纯诃烈音节4 盘音词 l 3 6 俯正式 附加式 烈音廿 士谓式 动宾式 3 复台词 联台式2 6 64 4 三音廿 偏正式 7 3 附加式 四音节 偏正式 偏正式 二音甘9 0 附加式5 8 诃组 短语9 5 偏正式 1 四音节 附加式 3 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可以得知 在维成音节上 介休地名以双音节和三音节为主 在介休2 9 5 个地名 p 双 音节地名i l o 个 占总数的3 86 4 三音节地名1 7 3 个 占总数的5 86 4 四音 节地名8 个 占总数的27 2 由此可见 四音节不是介休地名的主要音节形式 有些四音节的地名会缩略成双音节或三音节 如北万户堡 现已简称北堡 南张 家庄 人们口头常叫南家庄 宋家小庄 也因繁琐习惯称为米庄村 在地名结构上 介休地名以复合词地名和词组地名为主 从上袭的统计情况 来看 复台词地名1 9 9 个 占到总数的6 64 4 可以说是占大多数 而在具体的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 0 页 构词方法上 偏正式和附加式构词成为介休地名的主要构词形式 分别占到5 56 0 和3 8 6 4 二地名的造词分类 构词法是对地名语索结构关系的横向平面的静态的分析 属于语法学的研究 范畴 造词法是对地名的扩充方式的纵向平面的动态的考察 属于词汇学的研究 范畴 著名的语法学家任学良先生最早提出了造词法的概念 他认为 研究用什么 原料和方法创造新词 这是造词法问题 后来 刘叔新在 汉语描写词汇学 中明确指出 造词法是 从动态的角度考察新词产生的方式或途径 把这种 构 造新词的方法 界定为 共时范畴 地名造词法研究地名用什么原料和方法创造出来 着重考察地名产 的方式 依据或途径 对地名的扩充方式傲纵向的动态分析 从造词法角度看 介休地名 可分为原生地名和非原生地名 一 原生地名 原生地名是地名中摄古老的部分 包括单纯词地名和最简单的复合词地名 如 龙风 圪垛 泉泉 义棠等等 原生地名往往只标记着较小范围的地域 这是因为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 人 们的活动范围总是有限的 需要辨别和命名的也只是较小的地域 就具体的村落 而言 总是先有小的自然村名而后才有乡镇名 这正如百姓传唱的那样 先有邬 城店 后有介休县 原生地名的另一个特点是常常以山水等地理实体为命名的依据 冈为人类社 会早期 自然环境对人类的活动有很大的制约作用 人们的聚居所虬沿江河 避 i 蒜籀 i 端 嚣 i 嚣臻嚣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l l 页 山石 趋草木 正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和利用自然环境 小山头 泉泉 河东等就 属于此类地名 二 非原生地名 非原生地名多数是由原生地名衍生而来 1 派生地名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口同益增加 新的居民点不断涌现 为了便于 记 人 们在给新村落命名时 往往以旧村落为参照 即在原生地名基础上附加某种派生 成分 用这种方法命名的地名就叫做派生地名 上一节提到的三音节和四音节的 附加式词组地名多属于这一类型 如南两水 北两水 东圪堪 西圪地 洪相园 子等 2 转类地名 所谓转类地名 是指由专通名组成的地名转用作专名 另加其他通名组成的 新地名 有这么两类 一是因自然环境得名的聚落名和行政区划名 如石河村 洪山村 绵山镇等 二是因行政区划的变动而通名转化为专名的 如南街 义棠镇等 3 转化地名 有些地名是由别的名称转化而来的 并未加上一定的通名 这种复合词地名 和非地名的复合词形式上并无区别 因而有时难免造成含混 细分起来 主要有 以下几类 由人名转化而来的地名 如张良村 即因汉刘邦谋士张良在此为民除狐患而 得名 有的从物名转为地名 分为两类 从植物转化的 如秦树 因该村有一秦时 古柏而得名 从人文建筑转化而来 如大郎神 困村西有犬郎神庙而命名 另外 还有一些地名是由名词或形容词转化而来 如东m 花园 k 寿等 4 移用地名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 2 页 所谓移用地名 就是用原来居住地的地名为新居住地命名 主要有两种 一 种是直接搬用原先地名 如南庄 一种是以原先地名为参照 命名新地名 如后 庄 介体地名造词分类情况统计简表 类别 小计 总计所占比例 原生地名 5 45 8 派生地名1 0 73 62 7 自然环境 转类 转类地名行政区划 5 7 6 转类 1 3 1 e 原生 人宅转化 地名 植物名转 化 转化地名 物名转化建筑名转 化 其他 移川地名 06 8 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可以得知 介休地名中 原生地名晟多 达到1 6 1 个 占总数的5 45 8 派生地名1 0 7 个 占总数的3 62 7 转类地名1 7 个 占总数的57 6 转化地名8 个 占总数 的27 1 移用地名最少 仅有2 个 占总数的06 8 显然 派生地名是介休地 名的主要造训方式 综上所述 介休地名的演绎变化 大体有三个舰律 西南科技丈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l3 页 一是地名的结构由简单到复杂再到简单 比如 介休的姓氏地名 最初为 姓 氏 村 如董村i 后束发展为 姓氏 家 村 如粱家村 之后又演变为 姓氏 家 庄叶寸 如杨家庄村 现在又变为 方位词 姓氏 家 庄 村 如南张家庄村 等 而在人们的口语交际中 杨家庄村 如今已简称为杨家庄 南张家庄村 亦 常说 南家庄 二是地名的数量越来越多 新增的地名以派生地名为主 以合并地名为辅 据笔者统计 因合并而得名的地名仅有4 个 分别是礼世村 阳李村 梁吉村 阎冀堡 而因派生得名的地名却多达6 6 个 且有许多地名历史上经历了多次演变 如宋曲 大 小宋曲 小宋曲 东堡 西堡 辛武 南 北辛武 北辛 武 孟王堡 岳堡 杨户堡 贾村 南 北贾 南贾 旧堡 新堡 旧新 堡 樊王 前 后樊王 樊王 樊王沟 东圪 达 西圪堪 三是新派生地名的命名通常以姓氏命名或以方位命名 如由小靳派生的陶家 庄即以村内多陶姓而得名 三佳乡的湛泉镇因派生出新的村落而据方位分别命名 为东湛泉 西湛泉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 4 页 第三章介休地名的命名研究 一得名渊源 一 义安镇 1 义安 据传 该村初称凤凰村 后据某巨户堂名 义安堂 改名 义安 2 席村 早年该村地处平川 土地下湿 地多盐碱 村人种植苇子 编席谋生 故名 3 那村 村名取于 诗经 j 雅 鱼在在藻 依于其蒲 王在在镐 有邪其届 安 即安居的意思 4 洪相 因毗邻汾河 地势低洼 夏秋之际 多方洪水在此相汇而得名 5 洪相园子 原为洪相巨户的菜园子 6 东大期 明束清初 清军入关建立王朝 村内曾住旗人 他们妄自尊大 称村为 大 旗 该村居东 叫 东大旗 旗 期 谐音 后讹传为 东大期 7 北辛武 该村原称辛武村 因历史上这里有个辛武将军而得名 后分治 据方位称作 北辛武 8 孟王堡 据孟 王两巨户姓氏而名 9 沙堡 该村位于天峻山北麓狐岐山下 山洪经此缓流积沙 为防南山洪水 民众堆 沙筑堡 故名沙堡村 月振甫蝣 详n 十牛 月2 0 0 2 年版 第3 7 l 贞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5 页 l o 盂村 原址在今孟王堡村东北l 千米许 初建村时无村名 某年 村人要报名晋考 便入籍孟王堡 后为示区别 取名孟村 沿用至今 l 南盐场 该村位于汾河南岸 原与北盐场为一村 称 仁安里 据 介体县志 载 北辛武 撬场等村 滨河之阳遇旱生碱 居民取土煮盐 以供民食 盐 场 由此而来 后由于汾河改道 将村分为两截 分称南北盐场 据方位这里称 南盐场 1 2 礼世村 早在清术时以十字街为界 东为 扎城村 为平遥县所辖 西为 里世村 归介休县所辖 民国初 为便于管理 统一划归介休 后取名 礼世村 寓意礼 仪闻名于世 1 3 中街 该村仅有条东西走向的正街 将整个村庄从中分割为南北对称的两部分 故称 中街 1 4 任家堡 据传 该村原名 常安村 以村民常姓 安姓居多而名 后任姓迁入 带领 大家兴修水利 广作善事 为感任姓之思 人们将村名改为 任家堡 1 5 田李 由原 j f 家湾 李家湾 两村合并而成 1 6 北堡 原与南堡 中堡统称为万户堡 后分治 该堡位置靠北 遂称北万户堡 现 简称北堡 1 7 宋家圪埏 该村所处地势较高 形似圪坫 宋姓最早在此定居 故名 1 8 乐善 舟休市忠 犏饕委员会编 升休市 b 潍湖 版扯1 9 9 6 版 第3 7 颤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 6 页 旧名骆驼村 俗称骆驼圪堪 因所处地形有两处凸起 形似骆驼背上的肉峰 后百姓嫌 骆驼 一名不雅 更名 乐善 取意村人心地善良 乐于施舍 1 9 桑柳树 自明朝迁民束此后 始建村落 并在村西北角修庙堂 名叫三教堂 庙后植 有桑柳树各一 村人视为神灵 村名由此而来 二 绵山镇 2 0 南靳屯 旧时浚村位居介休城之南 村民靳姓居多 隋术唐初曾为秦王李世民屯兵积 粮之地 所以得名南靳屯 2 1 团枣湾 原名团枣凹 凼地处山凹 出产团枣得名 后因 凹 字书写不易 据谐音 更名团枣湾 2 2 柳树坪 本村位于土山塬上 东邻小河 早年河旁绿柳繁茂 故名 2 3 东内封 据传 东内封原名东旺村 后因庙更名 据 介体县志 载 唐太宗讨刘武 周 粮运弗继 有耕女馈浊酒 脱粟饭数同 太宗即位后 访诸境内 不得此人 贞观十五年 敕封助国圣母 建庙以祀 村居庙东 故称 东内封 2 4 坂地 春秋时期 介子推背母上绵山 为避晋文公的寻觅 曾减于一坂壁之后 后 此处建立居民点 取名坂地 2 5 后党峪 位于山谷问 原名党峪村 释名 党 所也 在于山上 一清术民初 派生新的居民点 据方位改称后党峪 饿i 超i i i i i 豁篇船i 嚣 裟 嚣磊 瑚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 7 页 2 6 吴家山 地处土山高阜 据传早年吴秉奎一家捐银二百两建关帝庙 村民念其功德 遂取名吴家山 2 7 西河底 村址依山临沟 侯堡河流经村东 故名西河底 2 8 谢峪 地处山谷问 得名于谢谷泉 清嘉庆 介体县志 山川篇 载 谢峪村在 县南十罩 源自谷中流出 2 9 靳凌 斯处原为靳氏坟地 始称 靳陵 后村民嫌 陵 字不祥 遂更名 靳凌 3 0 西欢 唐朝之前 西欢村与东欢村为一个村 原名风凰村 相传 唐太宗李 i 民巡 游绵山 路经此地 村民闻讯欢天喜地夹道欢迎 于是 依村所居道的方位 改 称西欢村 3 1 常乐 村民意愿长治久安 丰衣足食 成为常乐之乡 故名 3 2 秦树 据 介休县志 载 秦柏在柏树岭 周遭五丈 高六尺 铜柯霜干 嫩枝亦 大十围 相传为秦时物也 旁有村 日秦树村 今秦柏仍存 3 3 四家窑 据传 早年此处地广人稀 四家农户分住在四个窑凹 故名 3 4 南槐志 昔时山洪暴发 村舍淹没 唯一株大槐树幸存 后重建家园 以槐树为志 树南为南槐志 第 第 版 敝 愀 椭 占 占 帖 妣 怖 觫 鳙 鳙 燧 嬗 劬 锄 酬 戤 雌 屿 徘 悱 尝 会 弛 础 黼 螽 蚍 妣 斛 斛 页 页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 8 页 3 5 万果 原名万光村 后村民忌 光山秃岭 之意 切望本村成为果术之乡 遂改名 为万果村 3 6 大胆地 斯处山深林密 人烟稀少 野兽出没 伤害人畜 取名 大胆地 意即没有 斗大的胆 莫能经斟此地 3 7 岳家湾 地处侯堡河下游 河水在此折转 早年村民多岳姓 故称 岳家湾 三 连福镇 3 8 连福 原名焦寺 据传因西汉时樊哙在村北 三教寺 火烧盗匪而得名 明朝年间 村内有人省外为官 某年回乡 大兴土木 修建寺院 遂取 一村行事 共享洪 福 之意 改村名为 连福 3 9 张良 据传旧称 银星寨 后因汉刘邦谋士张良在此为民除狐患 更名为张良村 4 0 大许 原名槐柳村 位于洪山源种水下游 早年各村因争水纠纷不体 经官断众议 用鼎盛油煎沸 放入铜钱 以抓铜钱为誓 敢先抓者 许为首水 该村村民跃先 抓得 众服 许为首水 村名遂呼之日 大许 4 1 义和堡 相传 乾隆年问七姓人家合伙修堡建庄 意愿 义气相处 和睦团结 遂定 村名为 义和堡 4 2 大埝 埝 闭罩用来挡水的土埂 缘此地段筑有较大的土埂 俗称 大埝 清朝术 年 山东水患 灾民逃难至此 落户建村 取名 犬埝 4 休市忠 编譬委员会编 舟体市忐 海湔出版札1 9 9 6 版 第s 8 再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 9 页 4 3 邬城店 春秋时期 介休县邑在邬城店 称邬县 介休县志 载 邬城在县东三t 里 即春秋晋弥牟邬大夫时故城 邬城为县邑 位于官道旁 供过往客商行侣饮 水歇脚之铺店林立 后县邑废胃 称之为店 4 4 南王里 原名王旱村 分别取自干 孟子 以德行仁者王 和 论语 里仁为美 后派生新的居民点 据方位改称南王里 4 5 东杨t e 因隋朝大将杨素曾屯兵于此而得名 4 6 东湖龙 原名东胡龙 村西有沟一条 呈龙形 叫龙头沟 早年沟内有泉 凹地积水 成湖 清道光年删改 胡 为 湖 因之称作东潮龙 4 7 夏庄头 原为里屯巨户的夏收场地 后建立居民点 命名为夏庄头 4 8 东圪堪 该村位于河沟之东的土丘陵圪琏上 因此得名东圪堪 4 9 红泥湾 村庄坐落在一红胶泥土丘侧面 取名 红泥湾 5 0 船窟 该村地处土石山区 地势较高 相传 古时介休为晋阳湖址 该处位于湖岸 往来船只停泊于此 又因村居山凹 形似山窟 故名 船窟 5 1 一步崖 因居天峻山崖 傍山临沟 山路险峻 小路仅有一步之宽而名 5 2 关了岭 孩村与沁源接界 山峻林密 地僻人稀 i h 时为防兵匪盗贼出没 曾设关扼 l 越川i 姑早的舟休县邑业制 邬县 舟体搬 2 0 0 7l 1 2 4 们 盂t 详洼 中 书目1 9 8 8 年版 第7 4 厦 中o 书目1 9 8 0 年版r 嬉3 5 页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2 0 页 守 故名 5 3 神光窑 据传 汉朝年问 一遭难农家来此挖窑定居 为得安宁 不再遇患 即以占 p 先生 神光普照 之言 取名 神光窑 5 4 赵家窑 该村有煤窑 因最初为赵家开采而得名 5 5 前山庄 地处丘陵地带 和后山庄以建庄先后而分称 5 6 上西茔 该村与下西垫原统称 西茔 汉初有盗匪 土语 野人 在此为非作岁 周围百姓深受其害 称之为 西野 清末民初 两村分称 该村居高 遂称作上 西垫 5 7 东狐 东孤村因狐岐山而得名 四 张兰镇 5 8 张兰 古名张难堡 明清时称张南镇 介休方言中 难 南 兰 谐音 现称张 兰 5 9 郝家堡 位于张兰村东 是张兰村派生的一个小堡 早年村民郝姓多 故名 6 0 旧寨 原系桑儿峪七庄之一 解放后分治 相传 隋末程咬金部先在此安营扎寨 后又在来面山头设新寨 浚村村名即以 旧寨 相称 6 l 千 堡 早年村民多为田姓 鸟瞰村庄为一个 开字 由四个堡组成 遂取名m 堡 t 舟休市志 编纂委员台编 介件市忠 海潮h l 版 1 9 9 6 版 第3 7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2 l 页 6 2 南贾 因位于原北贾村 现分称旧堡 新堡 旧新堡 之南 又据贾侯庙得名 南 贾 6 3 东北里 原名北里村 后因派生新的居民点 据方位称作东北里 仙台 旧称l t 1 1 1 村 据传该村早年有一挑水夫 颇懂医术 行医裕民 一日坐化与 桶担上 村民念其恩德 建小庙 塑肉身泥像以祀之 村名由此而来 6 5 上梁 村子建于土山梁上 据地势称作上梁 6 6 下李侯 原名下岭后 因汉李陵葬于此地 更名为下李侯 据 介体县志 载 李侯 墓在县东四十里下岭后村 陵卒塞外 单于递送陵尸于氏安 至此马不行 遂葬 焉 宋天禧二年 1 0 1 8 乡民因墓建庙 6 7 强南 原名搿男 搿9 6 土音q i a 指抱孩子 以意愿得名a 后因 掰 字生僻 书写不易 清术民初 据村民意愿和村落方位更名为 强南 6 8 沟口 地处一山沟口 取 沟深藏龙卧虎 口大出将入相 之意 6 9 东风 原名孔家障 以姓氏得名 1 9 6 6 年 社教 运动时 为纪念毛主席 东皿l 压 倒西风 之论断 遂更名为 东风 7 0 板峪 地处山谷问 早年南山坡上松柏成林 伐木者始住此地 以加工板材为生 故名 舟休市志 编纂委员仝编 舟体市志 海潮小版社1 9 9 6 版 第3 7 页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2 2 页 7 1 堡和 原名张家庄堡子 系张家庄派生的居民点 后分治 取名 堡和 意愿和睦 相处 7 2 泉泉 因泉水多而得名 五 义棠镇 7 3 义棠 相传 介休古为晋阳湖址 此出漫水成泥潭沼泽 后疏通河道 泥潭千涸 形成居民点 人们便以泥潭之谐音取名 义棠 7 4 汪沟 该村地处山沟 沟内泉水常流不息 故名 汪沟 7 5 东堡 原与西堡统称 大束曲 因地形和姓氏得名 解放后 两堡分治 据方位称 作东堡 7 6 段家巷 早年村民段姓居多 因地处山沟e l 房舍分散 行路狭窄 遂取名 段家巷 7 7 西刘屯 隋米唐初 刘武周曾屯兵于此 由此得名 7 8 利贞寨 该村始建于山顶 以梁姓巨户堂名4 利贞堂 而名 7 9 郭壁 i l t 宅 隔壁 因地形得名 后郭姓者起家立业 管理村事 更名 郭壁 8 0 要里 原名 要力 因道路崎岖险要 欲达必须用力而得名 明代实行 坊早都甲 制 遂改称 要里 8 i 白水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2 3 页 该村原名泉村 据传清朝年间 有村民因事到县衙打官司 因当时字为竖写 呈文时疏忽将泉字写得阃隔过大 县太爷错念为 白水 批复时即以 白水 定 为村名 将错就错 沿用至今 8 2 沙木垢 建在沙石沿之上 大佛寺坐落于此 寺内木鱼声声 称作沙木鱼村 后改名 沙木园 经口语相传 便有了今天的沙木塥村 8 3 白岸 古称北岸 因建村时位居汾河以北而名 后讹传为白岸 8 4 m 村 据传 北宋术年 农民起义军首领田虎曾在此驻足 并向村民传授武艺 为 念其情 取名隔堡 后为与张兰镇的 田堡 相区别 遂改名为 f t i i 8 5 万安 原名 南岭壁 俗称 南官道 后村民忌讳 南官 的谐音 难关 遂 更名为 万安 寓意 万事平安 8 6 麻凹 凌村位居山凹 早年曾有麻姓者在此占山为王 故名 8 7 膳圪 达 此处为制高点 原建有龙王庙 后建立居民点 取名 庙圪堪 8 8 后庄 早年 从桑平峪 今属临石县 迁来部分居民在此建庄 取名后庄 注 后 庄村民习惯称桑平峪为日口庄 8 9 梁家园 原以姓氏取名 后虽无梁姓 仍沿旧称 9 0 野庄 因地处偏僻 人烟稀少 举日荒凉 故称 野庄 六 龙凤镇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2 4 页 9 l 龙风 俗称瓦瓮村 据传因烧制瓦瓮得名 该村地处蚕蔟山下 龙风河畔 每当山 洪暴发 河水奔腾如蛟龙飞舞 山峰似风凰展翅 故更为今名 9 2 桃坪 远望村庄所处地形 好似桃状 故名 9 3 圪垛 地处天峻山脚下 山高地险 整个村庄坐落在七沟八梁上 沟壑与l i i 丘连绵 不断 地形凹凸不平 村民居住分散 故以居住地形象得名为 圪垛 9 4 鳖子岭 地处土山梁之上 俯瞰其所处地形 恰似墼鳌 9 5 河东 因地处龙风河东岸而得名 9 6 龙头 俗称缩头村 龙风河水至此分流减速 似蛟龙缩头 故名 9 7 峪子 该村三面环山 村头至村尾处在一条狭长的山谷中 故名 峪子 又谐音 育 子 喻指养育儿女的福地 9 8 北庄 明朝嘉靖年问 南庄张姓巨户为耕种方便将部分佃农移住这里 遂形成了新 的居民点 据方位称作北庄 9 9 遐壁 据 介休县志 记载 该村旧有爷爷沟 沟壁掘出石孔 中有佛像五尊 建 字供之 村名 遐壁 即村远处有一崖壁 壁中有佛 故称之 遐 者 远也 壁者 崖壁也 舟休市地名志 编辑委蛄台 舟休市地名委员会办2 宣编 晰体市地名o 内部资料 2 0 1 i 版第 页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2 5 页 1 0 0 宋家圪嘴 该村位于一山沟尖端 形似圪嘴 因宋姓最早在此定居而名 1 叭 渠池 旧名全家寨 以姓氏得名 明嘉靖年间 巨户仝九绍出资筑池蓄水 开渠灌 田 据此更名 渠池 1 0 2 漏土 地处土石山区 地势较高 据传古时为晋阳湖南岸 村庄所处土坡露出地丽 故称 露土 后因水土流失严重 改名为 漏土 1 0 3 龙颁泉 斯处有泉 多龙须草 故名 1 0 4 黑雨坪 地处绵山脚下 石口子沟口 每当大雨降临 黑云从沟内涌出 故称黑雨坪 七 洪山镇 1 0 5 洪山 地处狐岐山麓 当地俗称之为洪山 故名洪山村 1 0 6 石屯 原名石洞村 后因北魏时期曾在此屯兵 遂改称石屯 1 0 7 大褚屯 该村原名褚屯 因唐朝著名书法家褚遂良曾在此撰写碑文而得名 后派生新 的居民点 据村域大小 称作大褚屯 1 0 8 上曹麻 原与下曹麻统称曹麻村 当时辖数个小堡 解放后分治 该村居高 取名上 曹麻 1 0 9 高堰 清乾隆年 白j 一次山洪暴发 村人遭难 后百姓在村南筑堰防洪 故名 1 1 0 刘家岭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2 6 页 该村位居土山岭上 以刘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