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移动技术发展路标网络和安全领域(2015版)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2015年8月87 / 91目 录1综述12接入网32.1无线接入网32.1.1四网协同32.1.2TD-LTE42.1.33G122.1.42G132.1.5WLAN142.2C-RAN142.3有线接入网152.3.1接入光缆网络162.3.2PON接入网163传送网和IP承载网183.1骨干传送网183.1.1100G WDM/OTN和超100G传输技术183.1.2ASON/GMPLS控制平面193.1.3PTN203.2城域传送网203.2.1城域传送网IP化演进213.2.1城域传送网带宽能力提升213.2.2城域传送网可靠性及管理能力提升223.2.3PTN网络智能化提升223.3同步网223.3.1频率同步网223.3.2时间同步网233.4IP骨干网243.4.1CMNet243.4.2IP专网263.5城域数据网273.6业务系统接入层283.7IPv6294核心网314.1电路域314.1.1软交换演进支持CSFB324.1.2软交换演进支持VoLTE324.2分组域334.3CM-IMS域354.3.1CM-IMS网络架构演进354.3.2CM-IMS网络能力提升364.3.3CM-IMS服务能力提升374.3.4SIP协议一致性优化394.4用户数据管理404.5智能网414.6信令网434.6.17号信令网434.6.2Diameter信令网444.7VoLTE474.7.1总体策略474.7.2用户卡474.7.3用户码号484.7.4VoLTE IMS组网484.7.5VoLTE承载策略494.7.6xSRVCC494.7.7紧急呼叫策略504.7.8业务触发策略504.7.9容灾策略514.7.10IP短信网关524.7.11VoWiFi方案534.7.12融合通信544.8智能管道554.8.1PCC564.8.2CDN/IDC/Cache574.8.3统一DPI594.8.4网络能力开放594.8.5流量交易604.8.6流量统付业务614.9核心网云化625终端635.1通信承载636网络与信息安全656.1网络与信息安全现状656.2网络与信息安全防护技术构建676.3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发展策略696.3.1基础架构安全发展策略696.3.2基础安全防护手段发展策略706.3.3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支撑平台736.3.4通信系统、业务系统和支撑系统安全发展策略776.3.5安全服务发展策略787基础通信资源817.1码号资源817.2IP地址资源827.3域名资源827.4频率资源837.4.1频率总体资源837.4.2GSM频率使用847.4.3TD-SCDMA频率使用857.4.4TD-LTE频率使用851 综述中国移动技术路标(2015版)网络和安全部分以公司发展战略和公司“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为指导,综合分析我公司当前面临的竞争环境和业务需求,在技术咨询委员会指导下编制完成,为我公司当前的各项技术工作提供战略指引。本路标依据网络的结构将中国移动的通信网络划分为五个部分,它们是接入网、传送和IP承载网、核心网、网络与信息安全管控系统、终端,网络总体结构如图1.1所示。 图 1.1 网络总体结构各部分的定义和内涵如下:接入网:用户终端或用户网络接入到中国移动网络的各种接入方式的总称,包括移动接入网、无线接入网和有线接入网。其中移动接入网包括GSM/GPRS/EDGE、TD-SCDMA、TD-LTE等,无线接入网包括WLAN等,有线接入网包括PON、PTN、MSTP、以太网等。传送和IP承载网:中国移动的传送网包括省际骨干传送网(一干)、省内骨干传送网(二干)和城域传送网。中国移动现阶段主要有CMNet和IP专网两张IP承载网,CMNet分为CMNet骨干网和CMNet省网/城域网。同步网是通信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频率同步网和相位/时间同步网,同步信号主要通过传送网进行传递。核心网:承载于传送网和IP承载网之上,为业务提供承载和控制的网络。中国移动核心网包括电路域、分组域和CM-IMS域三部分以及PCC等策略控制部分。网络与信息安全:以保护通信网、业务系统、支撑系统安全运行为目的,侧重防黑、防毒以及防垃圾邮件、垃圾短信、非法VoIP等内容安全,逐步建立安全技术防护体系、安全标准体系、安全运行维护体系。终端和用户卡:中国移动网络中用户持有的各种终端和使用的各种用户卡的总称。另外,为了实现全网的运营和发展,还需要基础通信资源的支撑,包括频率、码号、IP地址和域名。2 接入网中国移动的接入网主要包括移动(蜂窝)接入网、无线接入网和有线接入网三部分。2.1 无线接入网 中国移动的商用移动蜂窝网络目前处于4G规模发展、2G/3G存续发展的阶段。2G主要采用的是GSM/GPRS/EGPRS标准,主要工作在889MHz909MHz / 934MHz954MHz、1710MHz1735MHz / 1805MHz1830MHz两个频段。3G主要采用的是我国自主研发的TD-SCDMA/TD-HSPA标准,主要工作于A频段15M(20102025MHz)。4G当前主要采用TD-LTE标准, 目前已部署的频段包括Band 41中的60MHz频段2575-2635MHz、Band 39中的20M频段(18801900MHz)和Band 40(23202370MHz)频段,其中Band 40仅用于室内覆盖。目前随着4G用户数的快速增长及TD-LTE在全球的逐步部署,应在建设4G精品网络的同时,着力推动TD-LTE与FDD LTE技术融合发展与应用,加速设备及终端成熟,为未来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做好技术准备。2.1.1 四网协同现阶段移动接入网和无线接入网共包括GSM、TD-SCDMA、LTE和WLAN四张网络,其中LTE当前为TD-LTE网络。四网分别具备不同的覆盖能力和业务承载能力,其中GSM与TD-SCDMA网络以承载语音和低速率业务为主,LTE和WLAN以承载高速数据业务为主。未来,GSM网络将逐步向FDD LTE演进,TD-SCDMA网络将逐步向TD-LTE演进,最终形成TD-LTE与FDD LTE融合网络。目前随着4G网络投入运营及用户数的快速发展,移动互联网业务呈现爆炸式增长。4G网络是满足用户大数据流量需求、应对竞争的主力,是未来融合通信的承载网,需“做广、做深、做厚”以实现“三领先、一确保”,打造4G精品网络。2G是广覆盖的基础网,是重要的语音承载网络,是2G用户的数据承载网络,需严控投入,动态调整,保持2G覆盖和语音数据质量的良好客户感知。3G网络需动态调配、稳定质量,并做好存量业务的保障。WLAN是蜂窝移动通信网的有益补充,需强化运营、发挥效益,把已有资源的作用发挥出来,提升WLAN网络的承载效率和价值。2.1.2 TD-LTETD-LTE主要用来承载高速移动数据业务和VoLTE语音业务。TD-LTE经过技术标准形成阶段、验证阶段以及产业化之后,现已大规模商用,4G用户的快速增长。2.1.2.1 覆盖增强当前,TD-LTE已基本实现城市和乡镇的基础覆盖,但由于工作频段较高,TD-LTE室内深度覆盖、特殊场景连续覆盖和广域覆盖面临较大的挑战。主要体现在密集居民区、隧道、铁路、高速公路、CBD等区域。因此迫切需要引入覆盖增强方案。覆盖增强主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1) 增强深度覆盖可以通过引入灵活小站或特型天线等方式,改善室内深度覆盖。在传统宏基站解决基本的室内外TD-LTE网络覆盖和容量的基础上,提前规划小站站址资源,推动引入微站、Relay中继站、分布式皮站、一体化皮站和微放器等小站,逐步实现分层立体式网络覆盖。具体的,微站、Relay中继站属于室外站型,可通过室外打室内的方式,改善室内覆盖;一体化及分布式皮站和微放器属于室内站型,主要用于增强室内深度覆盖,其中一体化及分布式皮站也可用于增加容量。对于一些特殊场景,也可通过引入特型天线,更有针对性地适配场景特点要求。具体的,对高层楼宇场景,可考虑应用垂直面大张角天线保证高低层覆盖;对电梯场景,可考虑应用所需天线数量较少的高增益天线;对室分场景,可考虑应用可增强边缘场强的室分天线,以达到改善边缘覆盖,减少所需天线点位,降低成本的目的。(2) 增强广覆盖对农村、山区、海域等广覆盖场景,可通过特型天线或新站型等扩展覆盖范围,降低组网成本。具体的,如可选用高增益智能天线,改善单站覆盖范围;而对某些传输建设困难、或成本较高的基站,则可通过Relay进行无线回传,以降低部署成本。(3) VoLTE覆盖增强保证VoLTE语音业务的连续性对上行覆盖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应在引入小站完善覆盖的同时,引入VoLTE覆盖增强功能进一步提升覆盖效果。主要包括开启包头压缩(RoHC)功能和TTI Bundling功能。对于TTI Bundling功能,由于标准目前不支持在上下行配比为1:3时开启,因此建议仅在2:2配比且存在上行覆盖受限时开启。同时,可通过网络优化手段提升VoLTE覆盖。因VoLTE业务对无线链路失败较敏感,可通过优化X2接口建立及邻区配置以避免因缺乏邻区关系引起的掉话或重建;可通过开启“RRC多小区重建”功能以提高RRC重建成功率;可通过精细化配置2G邻区,以提高eSRVCC成功率;由于当前网络不支持,发生振铃前SRVCC(bSRVCC)时会导致掉话,可通过避免空闲态/数据业务互操作门限与语音业务切换判决门限之间出现较大差距(例如数据业务重定向门限可配置为-122dBm,语音切换判决门限配置为-118dBm),在确保语音切换成功率的前提下降低发生bSRVCC的概率。2.1.2.2 基站及天线建设为了满足快速商用的需求,初期主要以升级现网设备加新建的方式推动TD-LTE网络快速建设。升级主要采用TD-SCDMA F频段RRU软件升级并在BBU中增加TD-LTE主控和基带板的方式进行。对于D频段,主要采用新建设备方案。基于8通道设备在覆盖和网络性能方面的优势,主要使用8通道设备进行城区/郊区室外连续覆盖,2通道设备进行补盲/补热、以及室内覆盖。新建基站的天线选择上,建议室外覆盖优选8天线,其中单独建设时建议采用FAD超宽带天线;对于共站建设场景,为实现TD-SCDMA/TD-LTE共天馈下两个网络能够独立优化,进一步推动FA/D可独立电调智能天线的应用,并提供远端电调控制能力、天线信息化管理能力,以及垂直和水平方向电调能力。在热点地区、高速场景或者不具备施工条件的场景,也可部署2天线MIMO进行热点补盲。对于2天线宏蜂窝覆盖,可采用DCS1800/F/D多频双极化电调天线实现TD-LTE和GSM共天馈建设。若天面极其紧张,可考虑采用GSM900与TD-LTE F/D共天馈建设。对于室内覆盖场景,进一步推动支持GSM900/DCS1800/F/A/E/WLAN等通信频段的室分双极化天线,实现单一天线点满足室分系统MIMO的应用需求。2.1.2.3 网络性能提升为满足数据激增需求,提升用户感受,充分应对FDD竞争,建议引入载波聚合以提升峰值速率,同时根据终端发展情况,适时引入其它上下行性能提升新技术,并保障大话务场景下的用户体验。在4G技术已成熟并逐步商用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开展4G演进新技术试点。(1) 引入载波聚合a) 为保持TD-LTE 与FDD LTE对标竞争,需根据网络频段使用情况,适时开展载频扩容,并引入载波聚合。依据产业成熟顺序,载波聚合引入顺序可为下行2CC/3CC载波聚合、上行2CC载波聚合。 b) 近期重点考虑引入下行2CC载波聚合。在产业成熟的基础上规模部署频段内载波聚合,目前网络侧已支持频段内(D频段、E频段)下行40MHz载波聚合功能,正推动更多终端加快支持。目前网络侧已支持F+D跨频段40MHz载波聚合,后续推动终端支持。大部分网络主设备已支持F频段下行30MHz载波聚合,可开展测试验证工作。c) 为提升1UL:3DL子帧配比下的用户上行速率和上行峰值速率,应推动端到端产品加快对频段内(D频段和E频段)40MHz上行载波聚合技术、F+D跨频段上行40MHz载波聚合和F频段上行30MHz载波聚合的支持及验证。d) 具体部署上,应结合现网频段实际使用情况及产业成熟情况考虑应用相应方案。由于跨频段载波聚合技术引入的前提是不同频段的载波帧头同步,当部署F+D跨频段40MHz载波聚合时,当前存在F频段和D频段帧头不对齐问题,建议相应部署区域采用D频段帧头提前与F频段帧头对齐的方案解决,并注意与其他运营商的干扰协调。针对同时支持Band38+41的高端手机暂无法配置D频段相关载波聚合的问题,待相关解决方案完成验证后统一部署。(2) 引入更多下行性能提升新技术a) 为提升宏站边缘用户吞吐量,解决小区间同频干扰问题,加快下行非相干CoMP的现网部署应用,对下行八天线非相干与相干CoMP联合发送开展方案验证及试点。b) 为提升下行频谱效率和下行峰值速率,积极推动主设备和终端厂商支持TM9基于码本的下行单、双流波束赋形,并对TM9下行四流波束赋形开展方案验证及试点。(3) 引入更多上行性能提升新技术a) 当前TD-LTE峰值速率相比FDD LTE的劣势主要在上行能力受限,需加快推动端到端产业链成熟。b) 为提升上行小区吞吐量,扩大上行八天线MU-MIMO部署比例。c) 为了提升宏站边缘用户吞吐量,解决小区间同频干扰问题,扩大上行两天线及八天线CoMP的部署比例。d) 为提升上行频谱效率和上行峰值速率,可引入上行64QAM技术,目前需加快相关射频标准化工作,并推动终端产业链成熟。e) 为提升上行频谱效率和上行峰值速率,可基于行业应用需求,推动行业应用终端引入上行双流(上行MIMO)技术。(4)干扰协调为减少TD-LTE系统外干扰,需应用工具对带内外干扰信息进行更精确的分析和定位,并采取相应措施以规避干扰。对于D频段的带外干扰,主要是指现网D频段和下端的北斗系统及上端的雷达系统间的干扰,可通过遵循无委制定的共存指标来解决;D频段带内的干扰,包括带内异运营商间的邻频交叉时隙干扰和MMDS广播同频干扰。运营商间的邻频交叉时隙干扰可依靠无委协调统一时隙同步和时隙配比来解决。MMDS问题主要通过地方无委和广电协调解决。对于F频段的带外干扰,由于其它运营商已在全国范围内部署1850-1880MHz的FDD LTE网络,且现网部分DCS1800基站在F频段内的杂散较高,导致对F频段产生了较为严重的杂散干扰、阻塞干扰和互调干扰。由于现网DCS1800和TD-LTE F频段基站共站址情况较多,因此是F频段面临的最主要干扰来源。另外,GSM900基站产生的互调信号,也是不容忽视的主要干扰来源。为了解决DCS1800基站对F频段的干扰,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研究:a) 频谱应用方案:将现网F频段从1880-1900MHz频段逐步调整为1885-1905MHz频段,新建基站直接使用1885-1905MHz频段,同时按各地业务发展需要可将1905-1915MHz用于TD-SCDMA容量补充或TD-LTE扩容(载波聚合)。b) 新设备要求:对于新入网设备,包括1800设备和F频段设备,都按无委最新的指标进行要求。c) 现网解决方案:对于现网当前的干扰,可通过给主设备加装或更换滤波器、更换高质量天线、工程隔离、政府协调等方法消除各种类型的干扰。d) 若发现其他运营商的1850-1880MHz FDD LTE设备未达到无委提出的设备指标要求而对我公司F频段TD-LTE造成干扰,或者小灵通设备对我公司F频段TD-LTE造成干扰,应及时上报无委来协商解决。另外,为有效解决未来分层组网中宏站和小站间的同频干扰问题,需对同厂商/异厂商干扰协调技术方案(含eICIC、FeICIC等)进行积极研究和验证。(5)提升空口资源利用率a) 对于数据热点区域可采用多个频点或多种站型提供更高容量,进一步推动同厂家设备间负载均衡的试点工作,并在部分热点区域内开启该功能;视各省设备部署实际情况,推动主设备支持异厂家间负载均衡并进行技术验证。b) 在共性业务密集区域(如大型场馆、校园、交通枢纽),开展eMBMS技术试点。研究市场需求和业务设计、探索商业模式和网络部署经验。(6)TD-LTE演进新技术试点及引入在4G技术已成熟并逐步商用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开展TD-LTE演进新技术试点,如3维空间多天线波束赋形(3D-MIMO)、基于小站的LTE-Hi增强技术等,进一步提升TD-LTE网络覆盖和性能。3D-MIMO通过大规模天线和垂直维可调波束,可有效提高频谱效率,是贯穿LTE演进/5G的重要技术。近期可大力推动3D-MIMO的标准化、原型机与现网试点验证,明确部署场景、产品形态和增益等;后续可考虑更高频段上的波束赋形与硬件产业推进。LTE-Hi是基于小站的一系列增强技术的集合,包括256QAM高阶调制、动态小区开关、空口同步增强、双连接、动态TDD时隙配置等室内、热点小站增强方案。需针对不同站型及应用场景,分阶段和优先级逐步引入LTE-Hi增强技术,同时加快终端芯片及产业链成熟,积极开展试点验证。2.1.2.4 网络间互操作TD-LTE引入初期必然存在覆盖不足的问题,需要考虑与2/3G系统间互操作来提供连续的网络覆盖并保障用户业务体验。对于数据业务,TD-LTE与TD-SCDMA之间采用空闲态小区重选,基于异系统测量上报的数据连接态重定向(终端需支持TD-SCDMA连接态测量TD-LTE并上报和TD-LTE连接态测量TD-SCDMA并上报);TD-LTE与GSM之间采用空闲态小区重选,数据连接态TD-LTE到GSM采用盲重定向,数据业务连接态GSM到TD-LTE采用终端自主重选返回的方式(终端需支持NC0模式小区重选)。对于语音业务,VoLTE是目标方案,需加大推进实现2015年年底商用,在LTE覆盖边缘需通过eSRVCC到GSM保证语音业务连续性。CSFB是过渡方案,目前全网已部署CSFB到GSM提供语音业务,考虑降低网络改造代价,采用了R8优化方案实现回落(网络下发R8重定向消息,终端回落2G接入时缓读SI13缩短起呼时延),终端通过自主实现的快速返回或通过2G到4G的小区重选实现通话结束后重回LTE。双模双待终端将作为一种终端形态长期存在,主要基于2G/3G提供语音,基于4G提供数据。数据业务和VoLTE语音业务的互操作门限可区分设置,为保证语音业务连续性,eSRVCC切换的本系统门限不低于4G到3G/2G数据业务互操作的4G门限。2.1.2.5 网络智能优化传统的移动通信网络优化和运维方式需要大量的人工投入,给运营商带来了巨大的成本压力。为降低网络优化和运营维护成本,LTE标准中引入了自组织网络(SON)技术。同时,在丰富数据源大背景下,基于大数据挖掘与分析是未来网络优化方向,可基于LTE网络全量信息的获取,采用大数据分析方法,实现个体用户的全量性能跟踪与网络整体性能分析。SON技术由三部分组成:自配置、自优化和自治愈,具体功能点包括:基站自启动、自动邻区关系(ANR)、PCI自配置自优化、移动鲁棒性优化(MRO)、移动性负荷均衡(MLB)、随机接入优化(RO)、最小化路测(MDT)、自治愈(SH)和节能(ES)。其中基站自启动、自动邻区关系(ANR)、PCI自配置自优化已在部分省公司完成大规模现网试点,基本具备现网商用条件,可视需求引入。MRO和SH功能产业已支持,可进行现网试点验证。其余SON技术点尚未成熟,暂不具备引入条件。基于LTE网络全量信息的网络智能优化,可进行多接口(包括Uu、S1、X2、S11、SGs、S5/8、Mc、S6a)采集数据融合处理、存储、查询和订阅,支持用户地理位置精确定位,形成端到端完整信令流程和用户数据记录,并运用大数据分析和挖掘技术,实现精细化网优,达到提供数字化、智能化网优服务的目的。2.1.2.6 频段应用方案我公司目前已有F(18851915MHz)、A(20102025MHz)、E(23202370MHz)、D(2575MHz2635MHz)四个TDD频段,其中E频段仅能用于室内覆盖,A频段作为TD-SCDMA的主频率一直使用,F频段与D频段可用于室外或室内覆盖。此外,正在积极为TD-LTE争取用于热点覆盖的3.5GHz频段。频段应用建议: (1) F频段:将现网F频段从1880-1900MHz频段逐步调整为1885-1905MHz频段,新建基站直接使用1885-1905MHz频段,用于TD-LTE室外宏基站覆盖或封闭室内场景(如地铁)的覆盖,同时按各地业务发展需要将1905-1915MHz用于TD-SCDMA容量补充或TD-LTE扩容(载波聚合)。上下行配比采用UL:DL=1:3;在同一覆盖区域内,当TD-S与TD-L同厂商,采用9:3:2的特殊时隙配比,其他区域(例如不同主设备厂家交叠区域),采用6:6:2的特殊时隙配比。(2) D频段:Band 41(25752635MHz)可用频率带宽为60MHz,3个可用频点。2个频点用于室外宏基站进行蜂窝组网,1个频点用于补盲、补弱,进行底层覆盖。上下行配比采用UL:DL=1:3,特殊时隙配比采用10:2:2。(3) E频段(2320-2370MHz):用于室内覆盖,需在综合考虑LTE/WLAN间干扰后,再确定频点上下行配比采用UL:DL=1:3或2:2,特殊时隙配比采用10:2:2或12:1:1。2.1.2.7 未来演进发展坚持TDD和FDD融合发展,需加强研究TDD和FDD融合组网方案,目前重点试点验证基于覆盖的互操作性能以及负载均衡的性能,并为后续实现FDD和TDD联合传输做好技术储备。对LTE/WiFi融合发展,将通过试点验证,标准化跟进等方式积极跟踪研究包括松耦合、紧耦合、网络间聚合等WLAN蜂窝网融合发展技术。2.1.3 3G现阶段TD-SCDMA网络已成为TD-LTE网络成熟之前承载数据业务的重要补充。为此,TD-SCDMA网络先后大规模部署Cell-FACH承载小数据业务功能、HSUPA功能、载波压缩及控制信道帧分复用等系列网络拥塞解决方案,从而大幅度提升TD-SCDMA网络数据业务承载能力和效率。随着TD-LTE网络的规模部署和应用,TD-SCDMA网络向TD-LTE系统演进是公司未来网络发展的重要工作,需满足TD-LTE网络建设和优化的要求。2.1.3.1 TD-SCDMA持续向TD-LTE演进TD-SCDMA 设备主要通过BBU新增板卡、RRU软件升级和光纤接口替换的方式实现向TD-LTE演进。对于BBU部分,仅需增加LTE关键处理板卡,并共用同一机框内的主控、传输、时钟等,实现TD-SCDMA与LTE双模工作,目前现网绝大部分产品均具备该能力。对于RRU部分,新部署的室外F频段多通道设备及室内E频段单/双通道设备均应具备升级至TD-LTE或双模同时工作的能力。自TD-SCDMA四期工程开始部署的F、E频段RRU均具备升级为TD-SCDMA/TD-LTE双模的能力。此外在具体升级实施中,还应注意规避F频段干扰影响。2.1.4 2GGSM是中国移动规模最大的基础网络,是公司当前语音业务的主要承载网络。目前,中国移动在GSM网络上业务增长速度放缓但是随着多模智能终端的迅速普及,仍需承载大量的回落业务流量,仍需确保网络质量。目前,2G网络还需要在保证网络质量不下降的前提下,进一步将数据业务分流到3G和4G,以释放更多的频段用于升级到FDD LTE,提前做好TDD/FDD融合组网的准备。2.1.4.1 GSM网络质量保证GSM网络主要定位于语音业务承载,应优先保证语音等基础业务的接入成功率,并通过适度引入的网络质量提升技术(数据业务下行功控功能,AMR功控优化算法和更高可靠性的AMR信令优化方案等),保证网络质量。2.1.4.2 GSM未来演进发展 GSM需具备向FDD-LTE演进能力,在农村未来数据业务增长潜力较大、且目前尚无TD-SCDMA或TD-LTE有效覆盖的区域,演进需求较为迫切。在城区无法用常规手段解决TD-LTE深度覆盖的场景,需研究通过将GSM升级至FDD-LTE完善4G语音业务覆盖的可行性。2.1.4.2.1 GSM/LTE多模基站基于宽带多载波基站技术,通过新增BBU板卡或模块、软件升级RRU以及共用天线可实现GSM/FDD-LTE双模工作。目前多载波基站已在现网规模应用,且站型也日渐丰富,能较好满足各种部署场景需求。可重点基于已有站型,开展上述试点工作。2.1.5 WLANWLAN是蜂窝移动通信网的有益补充。强化运营、发挥效益,把已有资源的作用发挥出来,提升WLAN网络的承载效率和价值。关于WLAN的技术路标主要分为网络建设与维护和未来演进与发展两大部分。网络建设与维护:(1) 综合分析考虑蜂窝网络负荷情况、业务特性及终端能力,作为WLAN建设选择的依据,提高热点选择的精确性。(2) 进一步提高网管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提升网络管理水平和网络管理效率。(3) 针对WLAN使用共享频率干扰严重的现状,在密集场景下通过管理帧优化等手段提升网络容量。(4) 针对WLAN上下行链路覆盖不平衡问题,通过Beacon帧速率优化方案实现用户看到信号及接入网络能力相匹配。(5) 建立无线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丰富故障定位手段,提升网络维护能力。未来演进与发展:(1) 新建网络原则上应采用802.11n 瘦AP设备,以提升网络的承载能力和效率。同时应积极跟踪评估802.11ac产品的性能,并推动其成熟。(2) 5GHz新频率(5.155.35GHz)引入可以有效缓解目前2.4GHz频段易受干扰的现状。新建AP设备已具备支持条件,建议积极开展5G频率应用的准备工作,并加快推动手机终端的支持。(3) 跟踪研究WLAN与LTE协同发展技术,推进网络协同发展。2.2 C-RAN考虑到GSM和TD-SCDMA基本上不会再大规模建设,因此建议C-RAN主要基于新建的LTE站址按需部署。具体操作上,建议视光纤资源情况适量部署,即在光纤资源相对充裕的区域以汇聚机房为集中点,采用有源传输网络实现小规模的C-RAN,通过BBU集中化部署应用实现基带处理的集中化和协作化,有效降低小区间干扰、提升网络性能,同时减少在远端新建机房、减少空调等配套,并相应减少运维和能源消耗。2.3 有线接入网 传统的接入网由业务节点接口(SNI)和用户网络接口(UNI)之间的一系列传送实体(例如:线路设施和传输设施)组成。随着数据业务的发展和新技术的不断引入,一般可根据网络地域特征和功能特征定界接入网。根据中国移动的接入需求和网络结构,汇聚节点以下到基站和各类客户侧接入节点之间的一系列传送实体可称为接入网。对于有线接入网,其接入对象主要为基站、重要集团客户、普通集团客户、WLAN和家庭客户。对于基站回传、重要集团客户、普通集团客户和WLAN回传,应以光纤接入为主,微波、Mcwill、LMDS等无线接入为辅。对于家庭客户,主要采用FTTH光纤接入为主,FTTB+LAN有线接入为辅,TD-LTE、TD-SCDMA和WLAN等无线接入方式可以作为补充。根据接入对象的安全性、可靠性、QoS等要求和组网模型的不同,采用不同接入技术:(1) PTN/MSTP:主要面向基站和重要集团客户接入,以环网结构为主,采用1+1、1:1或环网保护,提供高安全性、可靠性和QoS的接入能力。(2) PON:主要面向普通集团客户、WLAN回传和家庭客户接入,也可接入小基站(Small Cell),采用星形组网,一般不提供保护。(3) 其它:对于零散的普通集团客户和WLAN回传,可采用光纤直驱、以太网交换机等接入方式做为补充。在没有光纤和以太网线的场景下,可以考虑采用双绞线和同轴线等接入媒质作为补充,分别采用xDSL和同轴电缆以太网(EoC)等接入技术,家庭内部组网可考虑电力线通信(PLC)等技术。2.3.1 接入光缆网络目前,中国移动的城域网光纤已经覆盖了大部分基站,基站光纤接入比例达到95%以上,在密集城区基站光纤接入点距离用户约200500米,基本能够满足2G、3G和TD-LTE基站发展需求。随着TD-LTE和全业务的深度发展,接入管线资源匮乏成为瓶颈。(1) 基于综合业务接入区完善光纤基础网络资源,满足基站、WLAN、集团客户和家庭客户等需求,综合业务接入区应根据业务量、地理位置、用户数、接入节点等诸多因素,综合考虑进行设置,原则上应遵循大覆盖、大局所思路。(2) 接入光缆采用两级结构:主干接入光缆应采用环网结构保证可靠性,负责基站、重要集团客户等高等级业务接入;末端接入光缆应采用星型结构提升接入效率,负责WLAN、普通集团客户和家庭客户接入。(3) 采用带状光缆、微缆等技术,提升光缆容量。(4) 随着智能ODN设备和技术基本成熟基础,发展智能ODN商用示范城市积累经验,适时规模引入以解决海量光纤管理问题。尽快规模应用智能ODN部署,新建时电子标签选择eID,网改时优选eID。以地市为中心建设智能ODN管理系统,并通过北向接口接入资源管理系统,实现光纤等哑资源的精确和高效管理。(5) G.652光纤是主流的光纤类型。考虑到接入网可能引入CWDM应用,有线接入网原则上应采用G.652D无水峰光纤。驻地网布线环境复杂,为减少弯曲损耗,可考虑采用G.657A2低弯曲损耗光纤,并探索G.657A3/B3光纤应用可行性。2.3.2 PON接入网PON具有传输距离远、高带宽、低成本和易于维护管理等优势,是宽带接入的主流技术,主要用于QoS和可靠性要求相对不高的普通集团客户接入、WLAN接入、家庭客户接入、小基站(Small Cell)接入等。(1) 对于家庭客户和普通集团客户,PON网络应采用FTTH/O模式为主,FTTBLAN主要用于扩容和光纤接入困难小区;对于WLAN的AP接入应以PON技术为主,主要采用具备远端供电能力(POE/POE+)的MDU(多住户单元)接入,在AP分布较分散时可采用SFU(单用户单元)接入(可增加一级交换机提供远端供电功能)。(2) PON技术选择应遵循“优选GPON”的原则,在FTTH模式下应采用GPON技术提高分路比。(3) FTTB模式下ODN网络应采用一级分光;FTTH模式下,在用户较为分散、改造困难、末端接入纤芯数量较少等场景下可采用两级分光。(4) PON采用点对多点星形组网,光纤保护部署困难。可根据用户、业务需求适当采用主干光纤保护,一般不采用全光纤保护。(5) PON的用户端设备ONU(光网络单元)具备多种设备形态:MDU(多住户单元)型ONU具有多个FE、POTS、E1等接口,可实现密集用户接入,适用于FTTB+LAN组网;SFU(单用户单元)和HGU(家庭网关单元,集成SFU和家庭网关功能)型ONU的用户侧接口数量较少,适用于FTTH/O组网。HGU丰富业务接入和感知,可接入更多终端,提供全新商务模式,打造家庭互联网业务入口,目前FTTH模式应推广HGU应用。(6) ONU可集成IAD功能,接入CM-IMS提供VoIP类业务。OMCI(ONT管理和控制接口)和TR-069是该情况下VoIP类业务的两种主流的管理技术。近期应采用OMCI方式管理ONU内置的VoIP类业务。(7) 在FTTH模式下,应推动GPON的SFU互通商用和HGU互通成熟,。适时引入TR-069技术实现跨厂家设备管理。(8) FTTH模式下GPON能够满足单用户100Mbps带宽需求,分路比是组网的主要限制,应推动Class C+技术(32dB功率预算)引入。(9) 根据业务需求近期暂不引入10G PON技术,未来10G PON时期建议优选10G GPON。3 传送网和IP承载网传送网包括省际骨干传送网、省内骨干传送网和城域传送网,应采用光纤传输媒质为主,卫星和微波等为辅来构建传送网。传送网有两类传送平台组成,OTN/WDM是大颗粒业务传送平台,负责承载CMNet、IP专网、集客专线和PTN业务;PTN和SDH是小颗粒业务传送平台,PTN主要承载基站回传业务和重要集团客户的以太网/TDM专线业务,SDH主要承载TDM专线业务。IP承载网是在传送网和业务网之间的业务承载网,负责承载各种业务网。中国移动主要有两张IP承载网:CMNET和IP专网,CMNET采用三层二域的架构包括CMNET骨干网、CMNET省网和城域数据网。IP专网采用三层一域的架构,包括骨干层、汇聚层和接入层。同步网是通信网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保证网络定时性能质量。同步网分为频率同步网和时间同步网,同步信号可由传送网承载。3.1 骨干传送网骨干传送网包括省际骨干传送网和省内骨干传送网。OTN省际骨干传送网主要为CMNET的骨干网、IP专网的核心层、IP专网的核心层和汇聚层节点之间互联提供电路,完成骨干节点之间的业务承载。OTN省内骨干传送网主要为CMNET省网、IP专网的汇聚层、IP专网的汇聚层和接入层节点之间互联提供电路,完成出省业务的承载和省内不同地市之间的业务承载。骨干传送网也可直接为集团客户提供GE以上颗粒的专线业务。为适应大颗粒IP业务发展,骨干传送网采用IP over WDM/OTN架构,省去SDH层面,简化网络结构、节省投资。PTN省际和省内骨干传送网为集团客户提供省内和跨省传输专线,PTN省内骨干传送网为TD-LTE核心网提供跨城域回传。针对目前仍有TDM专线需求,仍然保留SDH小颗粒传送平面。3.1.1 100G WDM/OTN和超100G传输技术对于省际骨干传送网,以业务为导向、以技术为驱动、以效率为目标,建设100G OTN高速直达平面,满足网络扁平化需求:需进一步优化100G传输性能组建高速直达系统,引入具备智能控制功能的大容量OTN交叉连接节点技术,提升业务调度组网和管理能力。同时关注超100G技术,例如400G传输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逐步实现高速、智能、高效的传输网络。(1) 对于FEC存在硬判决和软判决两种方式,目前硬判决较成熟且成本更低,软判决性能更优。为满足长距传输需求干线层面应以软判系统为主。(2) 目前OTN采用电交叉技术为主,需进一步降低功耗,可采用光电混合技术或集群技术实现更大交叉容量设备。在节点设计原则上,将逐步与IDC设备部署在同一机房。(3) 目前,100GWDM/OTN功耗大集成度低,近期推进客户侧采用CFP2/4光接口,将来可采用光子集成(PIC)、硅光(SiP)等技术,同时推进线路侧CFP接口技术的进展。(4) 为提高100G信号的传输距离,干线主要采用G.652D标准的低损耗光纤,并积极推进超低损耗光纤的研究和应用,考虑现网部署少量超低损耗光纤推进相关产业进展。(5) 结合400G实验室和现网试点测试,采用超低损耗光纤或拉曼放大器提升400G传输性能,推进技术成熟和标准的统一。3.1.2 ASON/GMPLS控制平面目前骨干光缆网已经是格状网结构,节点光缆出口平均为4个,具备组建网状网的基础。为提高网络稳定性,保障业务安全,加强资源共享,可以引入恢复机制,组建自动交换光网络(ASON)。目前在100G WDM/OTN国际传输网络(ITMC)已引入单厂家GMPLS控制平面组建了ASON网络;中期在省际骨干层面分区分厂家引入ASON组网,如果条件允许可结合光复用段保护共同应对光缆故障;省内采用单厂家ASON组网;将来推进ASON控制平面互联互通,实现多厂家组网。随着灵活栅格、光模块速率/码型可调等光层物理器件技术的成熟,SDN有望服务于400G/1T时代,实现物理层可动态配置功能,同时考虑现有ASON向SDN的演进。3.1.3 PTN目前在省际和省内骨干传送网引入PTN实现集客业务承载,并在省际层面采用双平面组网,提高网络的可靠性。对于部分重要用户(如金融、党政军)要求必须使用SDH/MSTP承载其专线业务(包括TDM类业务和以太网业务),以及对STM-1/4业务及时延要求严格的E1业务,建议近期用SDH/MSTP承载,远期过渡到PTN承载,并推进PTN的CEP电路仿真功能和NNI互通技术成熟。面向多种业务,建设“直达+小区域汇聚”PTN/SDH系统,减少路由绕转、降低时延,逐步实现网状网。对于容量大于5G的局向,建设直达系统。容量在2G-5G间的局向,建设小区域环,实现邻近省份转接。为满足TD-LTE 核心网集中化需求,应在省内骨干层面采用OTN直连L3 PTN的方式实现跨城域回传。省内层面的TD-LTE业务和集客业务分别承载在L3和L2层面,PTN可共用设备,采用独立系统分别承载。3.2 城域传送网城域传送网采用PTN、MSTP、OTN等多种传送技术,实现综合业务传送平台,向上与省内骨干传送网相连,向下与接入网相连,主要负责将接入网的流量进行汇聚并传送到核心节点。从端到端组网和维护管理的角度,可以将PTN和MSTP接入网看成城域传送网的接入层。城域传送网按照核心层、汇聚层、接入层三层架构进行组网,为基站、重要集团客户提供城域范围内的接入、汇聚和传送,同时为PON接入网提供城域汇聚和传送。城域核心层若大颗粒度业务占比较高或带宽需求较大时,应引入OTN技术。对于大型城域网,在光纤或局房资源受限时,可将OTN延伸到汇聚层。为实现在城域环境下复杂组网的需求,在具备统一交叉和混合线卡传输技术的基础上,完善POTN设备功能实现,实现与SDH/MSTP、PTN和PON网络的融合组网。3.2.1 城域传送网IP化演进现阶段应采用PTN承载各类基站和重要集团客户专线业务,并逐步替代MSTP,原有MSTP可用于满足集团客户TDM专线业务,或者自身必须使用MSTP承载其以太网专线业务重要用户(如金融、党政军)的需求。对于集团客户业务接入,应推进低成本、小型化GE PTN客户端设备成熟并尽快引入,逐步取代MSAP。2G/3G和重要集团客户业务,应采用L2 PTN承载;对于TD-LTE业务,应采用核心层PTN升级支持静态L3 VPN的方式,满足S1 Flex和X2接口的横向转发新需求。积极推进SPTN的技术发展,采用SDN的架构实现城域网的智能化,提升整个城域网的业务开通速度、资源利用率以及管理和运维效率。在需要快速业务开通或者难以铺设光纤的场景下,可使用微波技术作为有益补充。现网主要使用TDM微波,当前应大力推动基于PTN技术的分组微波成熟,加强微波传输的研究和产品化工作,解决目前微波传输存在的稳定性低和受天气影响大的问题,并尽快引入。3.2.1 城域传送网带宽能力提升面对TD-LTE和重要集团客户等业务流量快速增长,在核心层和汇聚层,应引入40GE/100GE接口PTN,当核心层业务密集时,应采用640Gbps以上大容量PTN组网;在接入层,应推进低成本、小型化10GE PTN成熟。TD-LTE以突发性数据业务为主,当前,PTN网络应按照接入层、汇聚层、核心层 4:3:2实现带宽收敛。PTN现网应启用 QoS机制,按照基站类型配置保证带宽(CIR)和峰值带宽(PIR),实现统计复用。对于2G/3G基站承载,应配置为保证带宽等于峰值带宽,确保业务高质量传送。对于IP化业务,尤其是峰值带宽与均值带宽差别较大时,合理配置QOS将有效降低传输投资;传送网为轻载网络,拥塞的概率极小、且仅可能发生在局部或极短时间段内,短期内可以通过扩容解决。推动E-Band微波频谱申请,展开大容量E-Band微波的试点,满足光纤不到位的LTE基站快速接入需求。3.2.2 城域传送网可靠性及管理能力提升PTN主要采用环形组网,在各环层之间,应采用双节点互联,保证网络的可靠性。当前PTN主要采用1:1 LSP线性保护,但无法解决网络多点故障、配置复杂的问题,应推动高效的环网保护技术成熟并尽快引入。当核心层引入L3 PTN时,应支持VPN FRR、VRRP、PW双归等L3 保护功能,并实现与现有的PTN保护方式协同。PTN应采用更成熟的ITU-T G.8113.1的OAM标准,满足管理维护要求。3.2.3 PTN网络智能化提升 L3 PTN网络引入集中动态控制,优化回传网络资源配置,全局视角实现LTE回传配置自动化,简化运维,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TD-LTE回传网络生存性。在提供政企专线业务时,引入SPTN实现多域跨厂家端到端资源控制及性能可视化,实现集客业务的快速开通及客户化定制服务。3.3 同步网同步网是通信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频率同步网和相位/时间同步网。3.3.1 频率同步网频率同步的目的是使网中所有节点的时钟频率都工作在确定的容差范围内,以保证各交换节点间时钟同频。目前中国移动已经基于SDH传送建设了频率同步网,分为三层:骨干网、省内网和本地网。骨干网负责给移动通信的省际骨干层业务节点提供频率同步信号,并给省内网提供频率同步基准源,骨干网频率同步基准源分为PRC和LPR。省内网主要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上接收骨干网PRC和LPR传来的频率基准源信号,对下为本地同步网BITS设备提供频率基准源信号。本地网负责给移动通信的本地层业务节点、时间服务器、基站等设备提供频率同步信号。本地网内频率同步传送可基于SDH物理层频率同步或者基于OTN/PTN同步以太技术实现。普通精度时间服务器和高精度时间服务器应直接连接BITS设备溯源到频率同步网,提高守时性能。目前2G基站通过SDH设备获取频率同步,当2G业务的承载技术发生变化时,获取频率同步方式需要相应调整。TD-SCDMA和TD-LTE基站通过1588v2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健康防预知识培训总结课件
- 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开学历史试题(含答案)
- 俄国农奴制改革
- 伤寒护理课件
- 2025-2026学年辽宁省铁岭市高三物理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 广东省汕尾市2025年物理高三上期末综合测试模拟试题
- 安徽省安庆市2025-2026学年物理高三上期末联考试题
- 金融总工委管理办法
- 企业疫情安全培训课程课件
- 淘宝代收评价管理办法
- 教学质量分析与教学反思改进教学
- 碳纤维行业培训课件
- 2025至2030中国无针注射系统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战略咨询研究报告
- 感染性休克护理
- 儿童过敏性紫癜饮食护理讲课件
- 肝脏的解剖和分段分叶
- 校外集体配餐管理制度
- 2025至2030年中国口腔喷雾剂行业市场竞争态势及发展前景研判报告
- 关于卫生院“十五五”发展规划(详细版)
- 送气工配送管理制度
- T/CECS 10163-2021纤维增强聚氨酯复合材料杆塔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