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第1页 题目: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民增收问题的探讨(思考)(1农业产业化分析(探讨/探析)以增进农民收入为主旨的研究2。农民增收之路:农业产业化之理论研究/探索)第1章 绪论1.1问题的提出 我国农业自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生产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农村社会经济面貌得到明显的改善,农民的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农业的小规模、高度分散的经营模式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日益显露出来,出现了农业比较利益低和农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局面。农民增产不增收,收入增幅连年下降,“三农”问题成为经济发展和经济改革的瓶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同时,扩大内需的广阔市场也主要是在农村,所以,农民增收的问题,在当前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的要求,其目的就是要全面提高农民的收入。民为国之根,农为民之本,农村稳则天下稳。然而近几年来,我国农民人均收入却一直在迂回爬坡。统计资料显示,1997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率分别为4.6%、3.8%、2%。就是2002年、2003年,也仅仅略高于4%,都远远低于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和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东边日出西边雨”,国民收入苦乐不均的现象,愈来愈突出。一边是国内多数行业增势趋旺,城镇居民收入稳定上升;另一边是山重水复,险象环生,农民囊中羞涩,难以为继。农民增收困难,城乡差距不断拉大,是新世纪中国面临的突出问题。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我国经济已经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面对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如何提高我国农业的竞争力,是今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件全局性、战略性的大事。本文正是基于以上种种情况,以及对当前理论界针对农民增收提出的诸多见解的分析,提出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民增收的根本出路。对农业产业一体化理论进行了理论分析,从经济学和政治学的角度提出了农民增收的重要意义,试图寻求农业产业化道路和农民增收的结合点,并提出一些政策建议。本文就试图在这方面作一些探讨。1.2 相关理论及研究现状 1.2.1产业经济及研究现状著名的二元经济模型在20世纪80 年代曾被广泛用来分析我国经济结构,很多学者利用这一模型对我国经济进行分析之后,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寄希望于工业部门的发展和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经济结构的转变。他们将中国经济描述成相对发达的城市和工业与相对落后的农村和农业并存的二元经济结构。与城市工业部门相比,在农业部门和农村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其边际收益较低,甚至为0。经济学家周其仁从产权经济学入手研究得出,影响产权界定明晰的一系列制度因素越来越阻碍农民收入的增长,要增加农民收入则应从产权明晰入手。经济学家林义夫认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还有很多的经济学家和研究农业经济学者提出了很多的不同看法,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当前解决农民增收难的方法与途径。随着我国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农业发展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已经由解决农产品供给总量不足转为如何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和效益。调整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结构,已成为解决当前农产品卖难、农业增产不增收的重要途径。1.2.2发展经济学及研究现状二战后兴起的发展的经济学,其主导思想之一是工业必须先于农业得到发展,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同意这种思想。有些人认为这种思想是不符合历史的,事实上,在今天的发达国家,农业革命是领先于工业革命的。刘易斯(Lewis,1954)等经济学家认为,农业的家庭劳动可以容纳家庭的所有成员。由于许多农业劳动力的隐蔽失业,发展经济学家一般认为农业劳动的边际产出为零。因此,他们认为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劳动力不会影响农业产出。但有不少经济学家,(如Gottfried haberler,1957和Jacob Viner,1957)反对这种观点。他们认为零边际产出意味着农业家庭爱工作胜过爱闲暇。他们认为只有当农业生产函数不变时,零边际产出才能发生。于是,一些发展经济学家开始提出农业边际生产力低但不为零的观点,这些经济学家倡导市场自由,主张土地私有化或者土地承包,他们列举了我国80年代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成功的例子。发展经济学理论对发展政策的两个对立性观点,即信赖国家的观点和崇尚自由市场的观点,这两种观点都有其片面性、极端性,他们对于国家对农业的干预的讨论,走的是两种相反的道路。而本文作者认为,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根本,既离不开国家的干预,也要有一定的自由度,所以本文在讨论实行农业产业化时,是建立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防止过去“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局面。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探讨农业产业化与农民增收的有力措施。发展经济学属于实证经济学,它研究处于短缺经济中的发展中国家,如何从落后状态发展到现代化状态,研究这个发展的过程、因素、规律、经验与教训、发展模式以及应采取的战略和策略的理论学科。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发展经济学对发展中国家的开放经济发展的战略政策、工业农业、贸易、利用外资、外部科技以及发展障碍等问题都给予了更多更切实际的分析和启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新的实践、新的经验、为发展经济学增添了新的内容。1.3论文逻辑结构论文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介绍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的意义、论文的篇章结构安排以及论文的创新之处。论文的第二部分,分析了目前农民收入的现状,农民目前增收难的原因,以及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意义。第三部分是论文的理论基础,着重介绍了几组概念,全面介绍了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含义及评价体系,对农业产业化道路的实现途径作了较全面和深刻的分析,为下面的行文作了理论上的铺垫。第四部分是“以促进农民收入增长为核心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这一部分是论文的重心,全面介绍了农业产业化在农民增收中的重要地位,农业产业化附带效应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和城镇化,同时分析了农业产业化所需要的内部和外部条件。第五部分进行了实证分析,对农业产业化所带来的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进行了实践意义上的证明。1.4本文的创新点和研究方法 “三农”问题的提出并不是最近才的事,也不是近年才被决策层采纳的,理论界对此的论述也比较早,说远可以追朔到1985年农村政策部门提出“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说近可以从1991年后的关于农民负担的调研和政策讨论算起;说最近,也得从1996年“三农问题”这个概念正式见诸报刊发表算起。但对“三农问题”研究真正的高潮还是1997年后粮食积压、农民收入逐年下降出现的。三农专家温铁军,接连发表了汝欲支农,工夫在农外、粮食问题不是粮食的问题、制约三农问题的两个基本矛盾,后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把课题报告扩充成一本书-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研究。90年代中期,美国世界观察所所长布朗著文谁来养活中国人?是一本较深刻较全面的对我国“三农”进行研究的国外著作。还有李昌平给朱总理的信中发出的感慨:农民真苦,农村真难,农业好危险!特别是今年农村工作会议和两会的召开掀起了对“三农”问题研究和讨论的高潮,大量的文章见诸报刊杂志。但是,从所收集到的文章来看,笔者认为对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增收的问题还有深入研究的可能和必要。以以往文章不同的是,本篇论文的新意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论文关注农民增收和农业产业化这一当前热点问题,将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增收问题结合起来研究,虽然有庞杂之闲,但文章尽量避免空泛的理论研究,而是尽量用实证材料和统计资料进行论证,这样就使论文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试图对农民增收找到新的切入点。第二,论文给出了农民增收的一些有益的意见和建议。这是笔者参阅大量资料,在导师和其他老师(如:)启发下,深入研究和思考的结果。第三,论文对农民和农民增收这两个概念进行了界定,在当前的文献和所能收集的资料来看,还没有文献作过这样的研究。严格意义上说,本文所说的农民应是限制在以一家一户为单位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农民,作农民这一界定,有利于准确把握文章的研究对象,并据以寻找瞄准和解决问题的目标。第四,论文在写作过程中不是就理论谈理论,在写作过程中始终把理论是实践结合起来,对农业产业化理论的分析的也不是呆板和枯燥的教条分析,而是把大量的实例穿插其中。第五,提出了农业企业集聚的问题,并对其进行了一定的分析。笔者在写作过程中,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的手法,这些方法的运用给本文的写作带来了较好的效果,例如:1.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笔者在写作过程中,很注重理论的支撑,对有关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农业经济学作了一定的研究,对当前理论界有关“三农”问题的论述作了比较全面的理论综述。同时,笔者为了使文章更丰满更有说服力,作了一定的调研,收集了较为丰富的实证材料。2.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文章采用了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结合的方法,使得文章更有说服力。3.比较分析与抽象概括相结合。这两种方法的采用,使得一些很容易混淆的概念得到很好的澄清。比如,在说明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产业化时就得到很好的验证。甚至在案例的选择上也是选择了具有可比性的案例。此外,文章还运用了模型法、文献法等方法。这些方法的运用,使得我的文章富于变化。当然,论文也存在它的局限性。首先,我国的农业产业化,不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处于起步阶段,加上我国各个方面的复杂性,如东、中、西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农民收入的差异性等,导致了农业产业化成功的个案不是具有很大的代表性和全面推广性等。其次,论文在农业产业化与农民收入增长的相关性研究方面作的定性研究还有进一步探讨的余地,特别是农业产业化的测评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完善,这些都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的研究和思考。最后,必须要说明的是,鉴于笔者水平有限,论文不完善、甚至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各位老师、专家学者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便于笔者今后更好的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第2章 农民增收:内涵、意义、现状和出路2.1农民增收及其意义2.1.1农民、农民增收概念的界定1什么是农民?辞海上只这样解释的:从事耕稼的百姓。“古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1。现代汉语词典是:长期参加农业生产的劳动者2。这些概括都笼统,没有把农民这个概念的外延和内涵表达清楚。鉴于论文所研究的范围,笔者对农民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这种界定是很有必要的,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民这个词语的含义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过去,一说到农民,人们就会在他的脑海里出现一个这样的印象,满脸灰土,面黄肌瘦,光着脊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修地球者”3。但是,现在农民是一个复杂的群体,既有那些在土地上辛勤耕作的传统农民,也有西装革履、手提密码箱的现代农民;有大城市郊区过着超过真正的城里人的富裕生活,但保留着农村户籍的农民,也有地处偏远山区在贫困线以下艰难度日的农民,如此等等。但本文讨论的农民,是指限制在以一家一户为单位,以土地等自然资源为主要生产资源,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人,对“增收难”群体中的农民作这一界定,有利于文章的准确定位,并据以寻找瞄准和解决问题的目标。当然,需要指出的是,农民这个概念的含义是与时俱进的,农民的身份也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如现在的南京市郊区的农民现在就变成了市民。2有了以上农民概念,对农民增收概念的界定就比较好把握了。长期以来,理论界还没有就农民增收进行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界定。在传统经济学分析中,收入是一个流量的概念,它由每单位时间既定数量的收入流量所组成。在以农户家庭经营为主体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度之下,农户收入的提高本质上应该关注的是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获得收入流的来源问题。早在1964年,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和经济增长理论与农业的获利性等文献中即提出,农民持久收入的增长在于持久收入流来源的供需均衡状态的不断失衡和趋蘅的过程。也就是说所共给的追加收入来源的价格要等于或低于长期均衡价格。根据上面的理论和西方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笔者认为,要全面理解农民增收的概念,应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把握:第一个层面,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即从投入产出角度来分析,传统的习惯是混淆了收益和收入的差别,或者说没有对它们的差别进行细分,论文讨论的农民收入是指农民的投入收益中除去成本、农民留作自己消费和税收之后的商品化的农产品得到的货币收益,用一个简单的公式就是:收入=收益-成本-自留-税费,这样做的好处是,更能从农民可支配收入的角度与城镇居民收入进行比较,其可比性和可信度更大。第二个层面,是农民增收不能仅仅停留在量上,更要注重质。所谓量就是指的是农民收入的绝对增长,这是就农民自己的纵向比较而言,农民货币收入的数量增多;而所谓质,指的是农民收入的相对增长,就是指农民收入和非农行业的从业者收入进行比较,只有农民收入的平均增长速度和非农行业的从业者相当的情况下,即农民平均收入增长的弹性系数大于或等于非农行业的从业者,农民平均边际收益不低于非农行业,农民收入才算真正增长了,否则农民就会走入相对贫困的深渊。第三层面,是从农民的消费的角度进行分析,这个很重要,因为农民的消费习惯和消费传统和城镇居民是有区别的,还有就是根据消费的梯度性和居住地的差别是所导致的消费条件的差异,导致农民的消费支出低于城镇居民,这样当他们拥有相同的可支配收入时,农民的节余要多余城镇居民,所以,如果忽略了这个来谈农民增收是不科学的。所以,本文讨论的农民增收主要是指农民投入收益中扣除税收和留着自身消费的部分,在考虑消费习惯和消费传统的基础上,农民可比性可支配的货币收入增长的速度不低于城市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只有这样,才能说农民增收了。2.1.2农民增收的意义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幅度在逐年降低,远低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农民逐渐陷入了相对贫困的深渊。如果不能很好及时的解决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状况,实现农民的真正意义上的增收,必然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其影响是深远的,尤其是对我国这样的农民大国,正因为如此,实现农民增收的意义是深远的:首先,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改善农产品供求形势。自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的农产品从过去的长期短缺转变为总量基本平衡,为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但农业长期增产不增收,势必影响到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以至出现农民撂荒、退耕等现象,导致农产品的供应减少。特别是粮价的不断下滑,长久下去会影响到我国的粮食供给和国家的粮食安全,进而影响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改革开放的进行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其次,有利于保持农村的安宁和稳定。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首要问题,稳定是压倒一切的大事,近年来,农民的收入在减少,负担却在加重,一些地方和部门在局部利益的驱使下,向农民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激化了矛盾,影响了农村的干群关系和安定团结的局面。因此,只有实现了农民增收才能保持农村安定祥和的局面。再次,有利于市场的活跃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最大的市场在农村,扩大内需的主战场在农村,如果农民的收入和农村的购买力上不去,不仅工业品的市场需求将受到严重制约,而且直接影响到农民对农产品的消费支出,加剧农产品的卖难。同时,影响农民再生产的投入的积极性,影响经济结构的调整。第四,有利于我国共同富裕和现代化目标的最终实现。长期以来,通过“剪刀差”和统购派购等形式,农民对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也由此导致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结构”的产生,至今城乡差距仍在扩大,广大农民仍不能富裕起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受到很大的阻碍,实现共同富裕和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也将难以真正实现。因此,农民增收是实现我国共同富裕和现代化目标的必要条件。第五,有利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边疆的稳定和民族的团结。西部地区基本上是边疆和少数民族聚居区,如云南省有4000多公里的边防线,与越南等3个国家接壤,有26种少数民族,其中有15种特有民族。 而云南省至今仍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省,87的人口在农村、80以上的工业产值、75的国民收入、80的财政收入、60左右的创汇收入都直接或间接的来自于农业和农村。因此农民增收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边疆的稳定,民族的团结,农村经济的发展,始终是云南面临的主要任务。事实证明,民族兴,则边疆兴;民族团结,则边防稳固;农民富裕,则国泰民安4。民为国之根,农为民之本,农村稳则天下稳。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得民心者得天下,要想得到九亿农民的心,从政者要下大力气提高农民的收入,只有占中国70%的农民富裕起来了,才能说国家富裕了。2.2农民收入的现状及经济学分析2.2.1农民收入状况农民收入状况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化程度的综合反映,尤其是对像我国这样发展中的农业大国来说更具典型意义,因为我国拥有九亿的农村人口,既是一个农业大国,又是一个农民大国5。目前,我国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趋缓,进一步增长乏力,其收入现状非常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1.农民收入水平低、增幅连年下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收入不断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自1979年以来的十多年中稳定快速增长,名义年均收入增幅达14.30%。但是,进入“九五”以来,却出现了连续4年增幅下降的现象。“九五”前四年下降8.79%,以后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特别是1999年增长幅度仅为2.22%,大大低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6。如表2-1表2-1 我国农民收入状况年份总收入(元/人)总收入增长率(%)纯收入(元/人)纯收入增长率(%)扣除物价纯收入(元/人)扣除物价后纯收入增长率(%)1995233830.7157829.812865.31996280720.0192622.117209.0199729776.120908.520554.6199829950.621623.421804.3199929870.322102.222443.8200031465.322531.922572.1200133065.123665.023484.2资料来源:根据2002中国统计年鉴第19页和2002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18页的相关资料整理而成2.农民名义收入和实际收入增长持续减缓。近几年,我国农民收入增长,无论从名义收入,还是从实际收入看,都出现了持续减缓趋势。如表2-2。1999年农民人均收入仅为2210元(阜阳市等农业大区仅为2100元),名义收入比上年增长2.2%,实际收入增长近3.7%,均是近几年来增长幅度最低的7。表2-2城镇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变动情况(%)20002001200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累计比上年同期名义值7.59.212.2实际值6.78.513.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累计比上年同期名义值1.95.04.6实际值2.14.24.8资料来源:连玉明:中国国力报告2003 第22页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3-63.农民收入结构发生了变化,但第二和第三产业占的比例不高。“九五”以来,农民的收入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按收入来源考察农民收入结构可以看出,工资性收入显著上升,而家庭经营性收入显著下降。按收入性质考察农民收入结构,可以发现,农民的生产性收入和非生产性纯收入都保持相对稳定,但生产性纯收入的内部结构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一产业生产性纯收入持续下降,第二产业的生产性纯收入总体呈上升趋势,第三产业生产性纯收入大幅上升。如表2-3表2-3 我国农民的收入结构年份纯收入按收入来源划分按收入性质划分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政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生产性纯收入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非生产纯性收入199610023.4170.742.213.6494.1461.9219.3312.895.86199710024.6270.461.133.7995.0860.6620.9513.484.92199810026.5367.811.404.2694.3457.2423.0814.035.66199910028.5165.531.434.5394.0453.3925.5315.125.96200010031.1763.342.003.5094.5049.9421.7022.875.50200110032.6261.681.993.7194.3049.2422.5122.565.70资料来源:根据2002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24、25页资料计算整理而成4.“城乡二元结构”没有改变,甚至有扩大的趋势。如果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则城乡居民收入之比1978年为2.56:1;1982年为1.82:1;1994年为2.86:1;1999年为2.56:1。具体来说:(1)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之间始终保持一定差距8。90年代前期这一差距明显反弹,中期略有缩小,但1998年以后,在波动中呈现扩大的趋势。仅以1999年为2.56:1为准,若按可支配收入计算,这一差距为3:1,若只考虑货币收入,这一差距则为4:1,若将城市居民的各种福利性补贴算进去,这一差距将进一步拉大到5-6:1。(2)生活消费差距扩大。1978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相当于农村居民的2.93倍。20年来,这种局面不仅没有改变,差距还在波动中略有扩大,1999年这一比例上升到3.37倍。(3)储蓄差距拉大。1998年底,占人口总量仅30%的城镇居民储蓄占到总储蓄的80%,人均储蓄达11324元,是农村居民人均储蓄1201元的9.4倍,而1985年是6倍9。5.东、中、西农民收入差距大,并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1997年东、中、西部地区收入差距是2:1.4:1(以西部为1),1999年收入差距比为2:1.3:1,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农户收入差距反而扩大10。见表2-4。中低收入农户和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户基本上都集中在中西部地区。据测算,1999年全国近80%的中低收入户和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纯农户或一兼户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再者,农村购买力对国民经济的市场贡献仍然较小。中国农民约占全国人口80%,他们的购买力对于国民经济的总需求水平,从而对宏观经济景气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1996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农村只占43.5%,不仅与农村人口80%的比重不相适应,甚至与1978年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占全社会总额52%的水平相比还有所下降11。反映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由1998年的0.31、1999年的0.32,上升到2000年的0.46,已超出国际上公认的合理范围(0.3-0.4)。表2-4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及差距 单位:元/人年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部比中部高(%)东部比西部高(%)中部比西部高(%)19962548.91763.41288.644.5497.8036.8519972746.01931.11405.142.2095.4337.4419982853.61986.11474.343.6893.5634.7719992929.32002.91501.546.2595.0933.3920002993.62029.91556.547.4892.3030.4020013266.72165.21662.250.8796.5330.2620023376.02265.01771.049.0590.6327.89资料来源:农村蓝皮书:2002-2003年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第149页2.2.2农民收入状况的经济学分析1。农民恩格尔系数呈下降趋势,但还处于温饱阶段。 联合国粮农组织用恩格尔系数作为制定生活水平发展阶段的一般标准,60以上为贫困,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40以下为富裕。目前欧美发达国家的恩格尔系数一般为2030。我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1990年为54.2,1995年为49.9,1999年为41.9。1999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2.6,比1995年降低6个百分点。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不考虑其它经济学参数变化的情况下,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与农民农产品收入增长率呈正相关关系,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的加速下降导致农民农产品收入增长率加速下跌,特别是以生产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的农民收入增长率下降更为明显。这是因为恩格尔系数下降意味着居民对农产品的边际消费倾向下降所致。2。从基尼系数看农民收入状况。国际上通常认为,收入基尼系数在0.2以下为绝对平均,基尼系数在0.20.3时为比较平均,基尼系数在0.30.4为合理范围,基尼系数在0.4以上为极度不平均。1978年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接近绝对平均。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居民的收入基尼系数基本上在0.30.4之间,为合理范围。同时可以看到,1996年以来基尼系数均在0.4以上,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偏大,表明农村居民的贫富差距偏大,应当引起重视。中国居民收入差距高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中的英国(0.361)、法国(0.327)、德国(0. 3)、意大利(0.273)、加拿大(0.315)、日本(0.249)、韩国(0.316)和经济转型国家中的波兰 (0.329)、乌克兰(0.325)、罗马尼亚(0.282)、匈牙利(0.308)等。中国已经是世界上40个收入差距超过国际警戒线(基尼系数为0.4)的国家之一,这不是一个好兆头。在这40个国家中 ,有17个国家的基尼系数超过0.5,都是政局不稳、社会动荡和经济落后的国家。中国是人 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没有能力建立庞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和救济基金,国民收入分配差距不 宜太大12。19861999年按照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地带考察,总的来看,1986年以来,三大经济地带农村居民在收入增加的同时,分配的不平等程度也在扩大。东部地区经济发达程度最高,基尼系数也最高。1999年东部地区农民收入基尼系数达到0.42;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程度次之,基尼系数达到0.36;经济发展最弱的西部,收入基尼系数达0.39,高出中部0.03。以上数据表明,东部地区农民收入差距最大,西部地区次之,而中部地区农民收入差距最小。3。从农产品需求弹性系数看农民收入状况。一般认为,农产品需求是缺乏弹性的,即需求弹性是小于1的。在产量等于销售量等于需求量的前提下,产量增长的幅度会引起价格下降更大的幅度,从而导致农民收入总量下降。目前我国农产品普遍存在供给的相对过剩情况,由于农产品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农产品产量增加相反会导致农民收入的减少,即所谓的“谷贱伤农”。所以,在农产品供给相对过剩的情况下,政府应该对农民利益给予一定的保护,即通过一定税收转移政策和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使社会绝对受益部分转移到农民手中。因此政府应加强对农业的保护。2.3农民增收难的因素分析 当前,有关论述影响农民收入增长因素的文章很多,这些文章从不同的层面和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论述,这些论述都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对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进行了概括和分析。但笔者认为,从实地考察的结果来看,还有些深层的原因值得探讨。笔者结合别人的研究成果和个人调研后,认为农民近来收入增长难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概括。2.3.1影响农民增收的结构因素以江苏省为例说明1农业结构的层次仍然较低。一是种、养、加比例不协调,江苏省种、养、加比例约为10.654.2,养殖业仅占农业产值的38.3,与发达国家占6080的比例相比,有较大差距。二是粮、经、饲比例不协调。三是农产品结构性矛盾突出,优质农产品所占份额低,特种水产、绿色食品、优质面粉等供不应求。四是调整结构单一,各地主要着眼于蔬菜生产,而蔬菜品种又集中在常规蔬菜上,结构趋同现象比较普遍。2。农业产业化经营整体水平不高,经营机制不尽完善。一是加工流通能力不强,企业少、规模小,带动能力弱。目前,江苏省农产品加工值与农业产值的比仅为1.381,较发达国家的31相距甚远; 同时科技水平较低,出口产品仍然以原料或初加工产品为主。二是加工企业与农民之间的内在关联度低,没有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企业与农民之间是买断关系,农民仅仅是价格的被动执行者。三是农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以及农副产品的流通,在一定程度上还受市场信息滞后的制约。四是农业投资和资本运营机制不健全,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3。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江苏省第一产业比重为1617,与发达国家(低于8)相比偏高,第三产业偏低,全省平均8.4,与发达国家差距更大。从地区发展看,南北不平衡性也较大,第一产业比重,苏南5.5,苏中为20,苏北高达50。2.3.2影响农民增收的国际市场因素农业的对外开放和我国加入WTO进程的加快,使农产品国际、 国内两个市场间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日益加深。 根据中美农业协议, 在2004年前,我国农副产品平均关税从目前的31.5降至17,重点农副产品降至14.5,其中牛肉由45降至12,猪肉由20降至12,家禽由20降至10,葡萄由40降至13。我国还承诺,自加入WTO 之日起,取消农产品进口非关税措施,不断增量配额。而我国的大宗农产品在生产成本逐年递增的情况下,业已失去竞争优势,以粮食为例,小麦的国内价格高于国际市场75.5,玉米的国内价格高于国际大米价格63.0,粳米的国内价格高于国际大米价格9.1, 大豆的国内价格高于国际市场48.6,豆粕的国内价格高于国际价格28.3。因而国内产品面临着国际市场的冲击与挑战。2.3.3影响农民增收的其他国内因素1乡镇企业发展速度趋缓、农民外出打工增收困难是影响农民增收重要因素。目前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下降,使农民非农收入减少。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乡镇企业面临“二次创业”,增长速度明显放慢,从而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相应减弱;同时,乡镇企业为提高市场竞争力,也进行着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出现了资本增密的趋势,这就直接降低了乡镇企业的就业弹性。19801988年,乡镇企业对增加值的就业弹性为0.36,19911996年降为0.19;19801988年对固定资产原值的就业弹性为0.65,19911996年降为0.21。农民乡镇劳动收入也急剧下降,19901998年,农村居民的乡镇劳动报酬收入平均每年增长16.1,而1997年乡镇劳动报酬收入增长幅度下降为11.1,1998年则变为4.7213。 2国家农业投入不足、农业投入的报酬率低。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仍然比较薄弱。一是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足,包括农田水利建设、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和生态保护的投入,使得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薄弱。二是农村公共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包括水、电、路、通讯等方面的投入不足,使得农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不具备良好的外部环境。三是农业科技投入不足,使得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农业经济效益低。四是农业金融服务不到位,金融服务不能很好的支持农民发展生产、搞活流通。五是对农业投入的管理不到位,农业投入得不到好的回报。使得农民收入受损。3农村市场体系发育不完善、农产品流通不畅通,产销脱节,市场信息化程度低,缺少大型农贸批发市场,致使农产品积压或耗费。长期以来,我国流通体制存在严重问题,使农产品流通处处受阻,制约了生产的发展。在农产品贸易上零售网点过少,往返运输频仍,购销渠道单一,有时价格统得过死,加之地方保护主义作祟。另外,农村特殊的客观条件决定农民获取市场信息慢,盲目经营、盲目销售现象时有发生。最终导致农民的收入受到损害。 4农民负担过重、税费制度不合理。据统计,1998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虽然比上年下降了2.36,但农户上缴的“三提”“五统”仍比上年增加了1.4,各种摊派和罚款,比缴纳的税金还多13。对此,农民群众反映强烈。农民负担沉重,不仅直接减少了农民的收入,影响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还影响了党群和干群关系,进而影响到农村的稳定14。过重的负担和不合理的税费制度,使得本来收入不高的农民更加的贫困。5农民个人文化素质相对较低、观念相对落后。现代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劳动力资源是国民财富的最终基础。在经济再生产过程中,对 人本身的投资是最有价值的。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就在长期对农业经济问题的研究中发现,促进美国农业生产的产量迅速增加和农业生产率提高的重要因素已不是土地、劳动力数量和资本存量的增加,而是人的知识、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在我国一方面由于农民整体受教育的程度比较低,另一方面由于非农产业就业收入普遍高于农业就业收入,大批有文化和技能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从而影响了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对农业技术进步带来许多不利影响。加上农民受传统因素的制约,观念相对落后。这样势必影响农业科技的推广和运用,农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改善,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农民的增收。2.4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根本出路:产业化从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出,农民增收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直接因素,也有间接因素。在这众多的原因中,不论是结构性因素,国际市场因素,还是其他国内因素,其根源就是没有把农业当作一个产业经营。因此克服上述不利因素,实现农民增收,首要的是要选择好农业发展路子。就目前理论界观点来说,概括起来提出了这么八种途径:规模经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质量农业或优质农业;农业产业化;农民非农化;给农民减负;新农村运动;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在这八种主要观点中,笔者认为农业产业化道路才是立足农村和农业的根本道路,是解决农民增收难的结构性因素的有效途径。因为农业产业化经营之中包含了规模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结果必然带来农业产业结构的提高,同时也是促使农民非农化的有效途径,产业化过程也是对农村人力资本进行改造的过程,对农产品的品质的提高既是产业化的要求,也是实行产业一体化的结果,给农民减负当然是农民增收的途径之一,但这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所以说,以上所提出的八种方法的其余几种,实际上是包含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之中,所以说解决农民增收的根本出路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具体还将在论文的第四章进行讨论。以呼和浩特市和林县为例加以说明。近年来,呼和浩特市和林县农业发展充满活力,农村经济呈现一派繁荣景象,农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增加,这一切无不得益于农业产业化的实施。农业产业化,开辟出一片农民增收的新天地。就在不远的过去,产粮条件并不十分优越的和林县,由于单纯依赖于粮食生产,一度陷入了农业发展缺乏动力,农村发展缺乏亮点的窘境,农民收入徘徊不前。而农业产业化的实施,找到了解决这一难题的良方。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地区比较优势,该县形成了乳、肉、薯、沙棘、柠条等特色产业。1999年蒙牛乳业公司落户和林县后,在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下,奶牛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产业链条延伸到千家万户。依托蒙牛、伊利两大龙头企业,该县奶牛饲养量由1999年的6000头增加到现在的6万头,鲜奶产量达185万吨。全县有1万多农户、4万多农民直接从事乳业生产,年收入达2亿多元。广大养殖户还得到了政府、企业、金融部门在政策、资金、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强力扶持,养殖积极性空前高涨,在全县兴起了养牛、购牛热。在目前暂时还不具备奶牛养殖条件的山丘区,马铃薯产业和肉食品产业同样为农民兄弟开启了一扇致富之门。依托华欧淀粉公司,该县每年种植马铃薯20万亩以上,向企业交售鲜薯近8万吨,年收入达5000万元。此外,该县每年还育肥羊10万只以上,沙棘种植面积达到40万亩。全县已有90以上的农户被“请”上了产业化经营的联合舰队,从中直接受益。2003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672元,较上年增加617元,比1998年增加1054元。农业产业化的实施,带来了种植业结构的深层次调整。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和林县有近一半的农田成为产业化的原料基地。农产品得以增值转化,粮食流通不畅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告别田地走进车间,成为产业工人,仅蒙牛乳业公司就直接安排就业1万多人。产业化经营使农业的投入产出效益明显提高,农民在增收之后,可以继续放心大胆投入而无后顾之忧,从而进一步调动了务农的积极性,农业和农村经济走上了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轨道15。 以上的例子只是我国许多农业产业化成功例子中的一个,这个案例说明了这么几个问题:第一,在产业化过程中农民的收入增加了;第二,当地的产业结构得到了升级;第三,很多农民成为工人,实现了很多农民的市民化,促进了城镇化进程;第四增加了农业的投入和农产品加工和流通;第五,提高了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品质。由此说明,农业产业化是一条适合我国农业发展的好路子,只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根本出路。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各地的自然条件差别很大,农业产业化的道路不能是种模式,而应根据各地的不同自然条件和传统习惯因地制宜的进行选择。下一章就农业产业化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第3章 农业产业化理论分析农业是其他技艺的母亲和保姆,是人类社会所有经济活动的始祖。从人类的几次大分工可以知道,一切非农业经济部门和社会部门都是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的,或者是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农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之一,是国民经济和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16。农业的发展也走过了曲折的发展道路,从过去一家一户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到今天的产业化、现代化的商品化生产,农业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绚丽的图景。3.1农业产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分析3.1.1 农业产业化的涵义、意义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部门,应该具有相当完善的产业链,应当获得大体相当的平均利润。但是,在传统体制下,农业仅仅是初级农产品的生产部门,担负着为城镇居民提供初级消费品和为城市工业提供原料的任务,农业的产业链被人为的切断了。如何拉长加宽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进而增加农民的收入,成了当前深化农业改革的主要任务。为此,走农业产业化这种更加能适应农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的经营方式,对于稳固和提高农业的基础地位能发挥巨大的作用。但就农业产业化含义,目前有许多不同的理解和提法,但其主要的内核是基本相同的,笔者把它概括起来进行论述。 3.1.1.1农业产业化的涵义 农业产业化,其实质就是农业生产的社会化、集约化、市场化、现代化。但是就目前来说,理论界对于农业产业化的概念尚无定论。概括起来主要有这些观点:1.农业产业化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生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体制。”“简言之,它就是指改造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和市场接轨,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17。2.“农业产业化的基本含义: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整合为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实现产养加、产供销、贸农工一体化经营,提高农业的增值能力和比较利益,形成自我发展、自我积累的良性循环的发展机制。在实践中它表现为生产专业化、布局区域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企业化的特征”18。3.农业产业化是“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形成以市场为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集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农科教为一体的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19。4.“对于农业产业化的含义,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概括。从最一般的意义上,农业产业化就是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农业现代化”20。5.“农业产业化,目前较严谨的说法是农业产业系列化。就是把一个农产品开拓为一系列,使农业成为包括种植、养殖、加工、流通在内的完整的产业系列”21。6. 所谓农业产业化经营,指农业生产者(农户、农场)为了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地位而走向集中和联合的一种新型经营方式,其主要特征是农业生产者之间或者与其产前、产后部门的相关企业签订一个或松或紧的长期合约来代替市场中相应的一系列临时性交易关系22。有关农业产业化的观点除了上述6种主要的观点外,还有很多,但就上述6种主要的观点来看,人们对农业产业化的本质特征的认识应该说是大体一致的,只是强调的重点上有所不同。其共同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专业化;二是农业的市场化;三是农业经营的一体化;四是农业的社会化;五是农业的企业化;六是农业的集约化。其实,笔者认为还要包括农业的信息化。这样我们就可以给农业产业化下一个定义,即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化、专业化生产为本质,以农工商一体的社会化生产为内容,以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集约化经营为目的,以企业化、信息化管理为手段的现代化农业。为了更全面理解和说明农业产业化的含义,在这里提出农业产业化的参评体系(见下表),主要是为了进一步说明农业产业化的外延。也就是要说明从那几个方面去理解、把握农业产业化的内容。在这些指标里面,之所以没有给出标准值,是因为农业产业化是非均衡演进,各地的条件不同,发展时期不同,因而,产业化的指标值也不同。一般认为,下述指标有显著的改善,才算进入产业化经营。但这丝毫不影响我们对农业产业化全面性的认识。 见表3-1表3-1 农业产业化指标评价体系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初中物理特岗教师面试题预测及解题思路
- 2025年供应链经理竞聘面试预测题及应对策略解析
- 2025年炼钢工中级技能考核要点及模拟题解析
- 电力基金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烘焙师中级技能进阶面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酒店管理实习生面试模拟题与答案解析
- 2025年医学影像学诊断技术考试预测题集
- 2025年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初中生物电子版
- 2025年程序员Java开发面试技巧与预测题
- 电信禁毒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SH/T 0358-199510号航空液压油
- DL∕T 722-2014 变压器油中溶解气体分析和判断导则
- 健康保险行业可行性分析报告
- 劳动保障监察业务知识
- 《春》示范课教学课件第1课时【统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 医院检验科实验室生物安全程序文件SOP
- 新入辅导员职员工培训
- IPS内置保温体系施工方案(经典)
- 房屋买卖合同范本Word模板下载
- 授权委托书保险理赔
- 保安公司安全生产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