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审稿 中国通信企业协会通信工程建设分会.docx_第1页
送审稿 中国通信企业协会通信工程建设分会.docx_第2页
送审稿 中国通信企业协会通信工程建设分会.docx_第3页
送审稿 中国通信企业协会通信工程建设分会.docx_第4页
送审稿 中国通信企业协会通信工程建设分会.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yd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yd/t 50882013数字微波接力通信系统工程设计规范(送审稿)specificationsof engineer design fordigital microwave relay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20xx-xx-xx发布 20xx-xx-xx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数字微波接力通信系统工程设计规范(送审稿)specificationsof engineer design for digital microwave relay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yd/t 50882013主编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通信发展司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施行日期:20xx年xx月xx日xxxxxx出版社20xx 北 京前 言本规范是根据工业和信息产业化部工信厅通函【2013】536号“关于印发2013年度通信工程建设标准编制计划的通知”的要求, 在原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标准yd/t 5088-2005同步数字系列(sdh)微波接力通信系统工程设计规范基础上修订制定的。本规范的主要内容有: 数字微波系统分类、系统构成、数字微波传输系统工程设计一般技术要求、设计原则等。本规范仅对原规范的部分内容进行了修订,并增加了有关ip微波相关的条款。本规范中用黑体字标注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本规范由工业和信息化部通信发展司负责解释和监督执行。规范在使用过程中,如有需要补充或者修改的内容,请与部通信发展司联系,并将补充或者修改的意见寄部通信发展司(地址:北京市西长安街13号,邮编:100804)。主编单位: 中讯邮电咨询设计院有限公司主要起草人:李建路 参编单位: 上海邮电设计咨询研究院有限公司主要参加人:许锐、荆雷、吴炯翔、叶长青、李舒楠目 次1总 则12引用标准、缩略语22.1引用标准22.2缩略语33设计基本技术要求53.1业务映射模式和设备组成53.2数字通信网和数字通道73.3假设参考通道73.4数字微波接力通信系统的差错性能指标83.5数字微波接力通信系统的不可用性指标103.6数字微波接力通信系统的允许干扰容限103.7数字微波接力通信系统的工作频段及波道安排133.8数字微波接力通信系统的调制方式及容量性能133.9数字微波接力通信系统的业务接口153.10分组数字微波接力通信系统的业务性能173.11数字微波接力通信系统的网路同步173.12数字微波接力通信系统的保护倒换183.13数字微波接力通信系统的网路管理194路由、断面设计技术要求224.1断面和站距224.2余隙标准224.3线路的分支、转折与越站干扰234.4天线高度和空间分集间距244.5频段的选择和极化配置255微波站设计要求265.1站址选择265.2微波机房265.3供电系统275.4微波天线塔、天线、馈线285.5设备安装设计要求295.6防雷与接地295.7电磁防护与抗震加固31附录a 本规范用词说明32条文说明351总 则353设计基本技术要求354路由、断面设计的基本要求395微波站设计要求4142 1 总 则1.0.1 本规范适用于我国新建的数字微波接力系统工程设计。其扩建、改建工程设计也可参照执行。 1.0.2 数字微波通信工程设计必须贯彻国家相关的通信技术政策、技术体制以及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同时应密切结合我国通信发展的实际,合理利用频率资源,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确保质量。1.0.3 工程设计中采用的电信设备应满足工业和信息化部设备入网标准。未获得工业和信息产业化部颁发的电信设备入网许可证的设备不得在工程中使用。1.0.4 设计应满足用户和业务发展需求,充分考虑微波传输空间传播特性和系统的干扰协调特性,对拟用的设计方案应认真进行技术经济比较,推荐优化方案,努力降低工程造价,提高技术经济效益。1.0.5 设计应与通信发展规划相结合。技术方案、设备选型、建设方案应以近、远期发展规划为依据,以近期为主,兼顾远期发展和扩容的可能。1.0.6 对扩建、改建数字微波传输工程和移动基站接入回传的数字微波工程,应充分利用已有站址、机房、设备和器材等设施,不轻易改变路由、新选站址,以节约投资。1.0.7 电信基本建设中涉及国防安全的还应执行工业和信息化部颁发的电信基本建设贯彻国防要求技术规定。1.0.8 在我国抗震设防烈度7烈度以上(含7烈度)地区公用电信网中使用的数字微波设备,应当经过电信设备抗震性能质量监督检验机构进行抗震性能检测,未获得工业和信息产业化部颁发的通信设备抗震性能合格证的不得在工程中使用。1.0.9 本规范与国家有关标准(规范)、法律法规相矛盾时,应按国家标准(规范)、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执行。特殊条件下执行本规范个别条款有困难,应充分论述理由,呈主管部门审批。 2 引用标准、缩略语2.1 引用标准2.1.1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范,然而,鼓励根据本规范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2.1.2 本规范的引用标准如下:1 itu-t g.826end-to-end error performance parameters and objectives for international, constant bit-rate digital paths and connections(12/2002)2 信部无2000705号关于调整1-30ghz数字微波接力通信系统容量系列及射频波道配置的通知及附件1-30ghz数字微波接力通信系统容量系列及射频波道配置方案3 工信部无2008353号关于发布7ghz频段数字微波接力通信系统容量及射频波道配置规定的通知的要求4 yd/t 2374 分组传送网(ptn)总体技术要求(2011)5 gb 8702-1988电磁辐射防护规定6 yd 5003-2005电信专用房屋设计规范7 yd 5040-2005通信电源设备安装工程设计规范8 yd 5098-2005通信局(站)防雷与接地工程设计规范9 yd 5059-2005电信设备安装抗震设计规范10 yd/t 1099-2005以太网交换机技术要求11 2010-2282t-yd_分组数字微波通信设备和系统技术要求及测试方法 2.2 缩略语英文缩写英文全称中文全称acapadjacent channel alternate polarization相邻波道异极化accpadjacent channel co-polarization相邻波道异同极化aclaccess control list控制访问列表amcadaptive modulation control自适应调制控制apskamplitude phase shift keying振幅移相键控berbit error rate比特误码率bberbackground block error ratio背景块差错秒比bitsbuilding integrated timing supply大楼综合定时供给系统ccapco-channel alternate polarization同波道异极化dccdata communication channel 数据通信通道eplethernet private line以太网专线eplanethernet private lan 以太网专网evplethernet virtual private line以太网虚拟专线evplanethernet virtual private lan以太网虚拟局域网esrerrored second ratio差错块秒比fskfrequency-shift keying频移键控gui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图形用户终端iginternational gateway国际接口局ipinternet protocol因特网协议itu-t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telecommunication standardization sector国际电信联盟标准化部门itu-r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radio communications sector国际电信联盟无线通信部uniuser-to-network interface用户-网络接口macmedia access control媒体访问控制mpls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tp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transport profile多协议标记交换-传送子集nenetwork element 网元nninetwork-to-network interface网络-网络接口hsbhot standby热备份oamoperation, administration and maintenance操作、管理与维护pcmpulse code modulation 脉冲编码调制pdhplesio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准同步数字系列pskphase shift keying相移键控ptnpacket transport network分组传送网pwe3pseudo wire emulation edge to edge端到端伪线仿真qam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正交幅度调制qosquality of service服务质量qpskquadrature phase shift keying正交相移键控ricradio interface capacity射频接口容量tdm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时分复用sesrseverely errored second ratio严重差错秒比sdh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同步数字系列3 设计基本技术要求3.1 业务映射模式和设备组成33.13.1.1 数字微波传输系统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基于tdm业务映射模式,一种是基于ip业务映射模式。1 tdm业务映射模式,是基于传输tdm业务的一种系统组成,原pdh和sdh的tdm业务直接映射到微波帧,ip业务通过分组报文方式映射到微波帧,其系统组成如图3.1.1-1所示。图3.1.1-1 tdm业务映射模式2 ip业务映射模式,是基于传输ip 业务的一种系统组成,tdm业务和ip业务通过统一分组处理后映射到微波帧,其系统组成如图3.1.1-2所示。图3.1.1-2 ip业务映射模式3.1.2 数字微波传输设备共分为三种结构类型:1 全室内设备结构类型:该类型设备结构除天馈线系统在室外,其他的射频、中频和处理单元均在室内。2 分体式设备结构类型:该类型设备结构其天馈线和射频单元部分在室外,其中频和处理单元部分在室内或室外封闭式机柜内。3 全室外一体化设备结构类型:该类型设备结构是天馈线和射频、中频、和处理单元均在室外构成一体。3.1.3 设备类型的使用设计中应根据实际工程应用的场景、业务承载和系统容量的要求来选择。3.2 数字通信网和数字通道3.23.2.1 数字通信网是指使用数字传输与交换,在两个或多个规定点之间提供数字连接,实现数字通信的数字节点和数字通道的集合。3.2.2 在数字通信网中,基群及以上恒定比特率的数字通道由图3.2.2所示的假设参考通道组成。其中包括2个终端国和最多四个中间国,每个中间国可具有1或2个国际接口局,假设参考通道的端到端全长为27500km。终端国中间国(最多4个) 国间部分(例海缆) ig ig igpep国内部分国内部分国内部分m终端国中间国(最多4个) 国间部分(如海缆)国内部分国际部分国内部分假设参考通道27500km终端国pep图3.2.2 数字通信网的假设参考通道3.3 假设参考通道3.33.3.1 用于传输基群及以上恒定比特率的微波接力国家一级干线的国际电路转接长度为5000km。3.3.2 每个射频波道传输基群及以上恒定比特率的数字微波接力通信系统按其在传输网中的位置分为省际干线(一级干线)、省内干线(二级干线)、本地微波传输、接入微波传输。3.3.3 省际干线用于任何长途交换中心之间及长途交换中心与国际接口局之间;省内干线连接省内的长途交换中心;本地微波传输用于本地网核心层与汇聚层之间的连接;接入微波传输用于本地网接入层之间的连接。3.3.4 对ip传输业务模式数字微波接力通信系统的假设通道,宜根据其实际工程传输容量参照3.3.13.3.3条的规定来划分。3.4 数字微波接力通信系统的差错性能指标3.43.4.1 在考虑到系统内部的衰落、干扰及其它各种恶化因素的影响下,第3.3.2条规定的省际干线通道的差错性能指标,在每一个传输方向任何月份应不大于表3.4.1的规定值:表3.4.1 省际干线通道的差错性能指标通道速率(mbit/s)1.555151555551601603500比特数/块8005000200080004000200006000200001500030000 esr0.04a 0.05a 0.075a0.16a(未定义)sesr0.002a 0.002a 0.002a 0.002a 0.002a bber210-4a210-4a210-4a210-4a10-4a表中:a=12%l/5000 l:电路实际长度3.4.2 在考虑到系统内部的衰落、干扰及其它各种恶化因素的影响下,第3.2.2条规定的省内干线通道的差错性能指标,在每一个传输方向任何月份应不大于表3.4.2的规定值:表3.4.2 省内干线通道的差错性能指标通道速率(mbit/s)1.555151555551601603500比特数/块8005000200080004000200006000200001500030000 esr0.04b 0.05b 0.075b0.16b(未定义)sesr0.002b 0.002b 0.002b 0.002b 0.002b bber210-4b210-4b210-4b210-4b10-4b表中: b=1%l/500+2.5% l:路由长度化整到最接近的500km的整倍数3.4.3 考虑到系统内部的衰落、干扰及其它各种恶化因素的影响下,第3.2.2条规定的本地微波传输通道的差错性能指标,在每一个传输方向任何月份应不大于表3.4.3的规定值:表3.4.3 本地微波传输通道的差错性能指标通道速率(mbit/s)1.555151555551601603500比特数/块8005000200080004000200006000200001500030000 esr0.04c 0.05c 0.075c0.16c(未定义)sesr0.002c 0.002c 0.002c 0.002c 0.002c bber210-4c210-4c210-4c210-4c10-4c表中: c=5% 3.4.4 考虑到系统内部的衰落、干扰及其它各种恶化因素的影响下,第3.2.2条规定的接入微波传输通道的差错性能指标,在每一个传输方向任何月份应不大于表3.4.4的规定值:表3.4.4 接入微波传输通道的差错性能指标通道速率(mbit/s)1.555151555551601603500比特数/块8005000200080004000200006000200001500030000 esr0.04d 0.05d 0.075d0.16d(未定义)sesr0.002d 0.002d 0.002d 0.002d 0.002d bber210-4d210-4d210-4d210-4d10-4d表中: d=8% 3.4.5 实际通道的差错性能设计指标,对于省际干线和省内干线,应分别根据表3.4.1及表3.4.2的规定值按实际通道长度成正比分配。3.4.6 对ip传输业务模式的微波传输通道,其系统差错性能指标宜根据其实际工程传输容量参照3.4.13.4.5条的规定值。3.5 数字微波接力通信系统的不可用性指标3.53.5.1 长度为500km的假设参考转接通道(双向)的不可用性指标,在任何一年内应不大于0.006%。3.5.2 实际电路的不可用性指标按电路长度作线性分配。3.5.3 对于系统不可用性指标,tdm业务模式和ip业务模式两者均应遵循3.4.1和3.4.2的要求。3.6 数字微波接力通信系统的允许干扰容限3.63.6.1 在建立微波接力链路或网的过程中,应采取一切必要的预防措施,以使得在严重衰落期间由干扰源(见15款)所产生的恶化不会突破第3.6.3节所规定的网络性能指标。1 由工作于同一频段的微波接力系统来的发射(见图3.6.1)2 由共用频率配置的其它主要无线电业务来的发射(见图3.6.1)3 由共用频率配置的非主要无线电业务来的发射4 非共用频率中的无用发射(即带外和杂散发射)5 无用辐射图3.6.1 射频干扰源示意图3.6.2 在采用二频制的无线接力通信系统中,数字微波通道的干扰源应考虑的具体内容分类如下:图3.6.2 微波线路系统内部干扰途径示意图1 系统内部干扰(参见图3.6.2):1)向发射干扰a2)反向接收干扰b3)越站干扰c4)侧向接收干扰d5)侧向发射干扰e6)反向发射侧向接收干扰f2 系统间干扰:1)相邻线路中系统间干扰;2)汇接点系统间干扰;3 其它系统干扰:1)卫星通信系统干扰2)雷达干扰3)广播干扰4)散射系统干扰3.6.3 每个射频波道传输基群及以上恒定比特率的数字微波接力通信系统与其它业务系统共享同一频段时,第3.4.2条所定义的四种基本通道在每一个传输方向任何月份的差错性能指标所允许的来自其它业务系统的干扰恶化量,不应超过其通道指标值的10%,其中来自固定业务部分干扰引起的恶化量不应超过89%,来自共用频率的其它主要业务引起的恶化量不应超过10%,来自所有其它干扰源所引起的总恶化量不应超过1%。3.6.4 对处于卫星地球站协调区的数字微波接力通信系统,应根据干扰协调的程序,把对卫星通信系统的干扰限制在允许的范围之内。1 对8bits脉冲编码调制(pcm)固定卫星业务假设参考数字通道64kbit/s输出端所引起的干扰应符合下述要求:1)在任何月份20%以上的时间内,任一分钟射频干扰功率不应超过相当于产生110-6平均误比特率的解调器输入端的总噪声功率的10%。2)在任何月份0.003%以上时间内,射频干扰引起的1秒钟平均误比特率不应超过110-3。3)任何月份由射频干扰功率引起的误比特秒累积时间不应大于0.16%。2 对调频固定卫星业务假设参考数字通道任一话路相对零电平点上引起有噪声计加权一分钟平均干扰功率应符合下述要求: 1)在任何月份20%以上的时间内不超过1000pw。 2)在任何月份0.03%以上的时间内不超过50000pw。3.6.5 与固定卫星业务共享频段的数字微波接力通信系统的最大等效全向辐射功率应满足下列要求:1 共享1ghz10ghz频段的新建微波站,当发射机的最大等效全向辐射功率超过35dbw时,天线的最大辐射方向应离开同步卫星轨道2以上,如果这一要求难以实现,则每部发射机的等效全向辐射功率应符合下列规定:1)在同步卫星轨道方向0.5内的等效全向辐射功率不应超过47dbw。2)在同步卫星轨道方向(0.51.5)内的等效全向辐射功率不应超过47 dbw 55dbw(每度8db)。2 共享10ghz15ghz频段的数字微波接力系统,当发射机的最大等效全向辐射功率超过45dbw时,天线的最大辐射方向应离开同步卫星轨道1.5以上。3 共享15ghz以上频段的数字微波接力系统,发射机的最大等效全向辐射功率,在任何情况下不应超过55dbw。3.6.6 微波接力系统应避免与地球站之间产生相互干扰,二者之间必须进行区域协调或频率协调,并由后建者承担协调工作。3.7 数字微波接力通信系统的工作频段及波道安排3.73.7.1 数字微波接力通信系统的工作频段应符合信部无2000705号关于调整1-30ghz数字微波接力通信系统容量系列及射频波道配置的通知及附件1-30ghz数字微波接力通信系统容量系列及射频波道配置方案和工信部无2008353号关于发布7ghz频段数字微波接力通信系统容量及射频波道配置规定的通知的要求。3.7.2 对于30ghz以上数字微波接力通信系统的工作频率和波道安排应根据实际应用情况可参考itu-r相关建议来配置。3.8 数字微波接力通信系统的调制方式及容量性能3.83.8.1 tdm业务模式数字微波系统的传输容量与波道带宽和调制方式有关,它们之间的关系应符合表3.8.1。表3.8.1 传输容量与波道带宽和调制方式的关系 波道带宽(mhz)波道容量(mbit)调制方式举例及说明3.52、42fsk、2psk、4psk74、8、164psk14/158、16、344psk、8psk28/29139.264、15564qam、128qam2*15564qam(ccdp)、128qam(ccdp)40139.264、15516qam、32qam、64qam2*155512qam5515516qam、32qam2*15516qam(ccap)、32qam(ccap)、256qam110155qpsk、4qam2*15516qam、32qam4*15516qam(ccap)、32qam(ccap)、256qam3.8.2 ip 业务模式数字微波系统由于技术上采用了amc调制方式,频谱利用等级和调制状态之间的关系应符合表3.8.2-1,而单波道最小ric速率与波道带宽和调制方式之间的关系应符合表3.8.2-2。当采用accp/ccap方式时,ric容量翻倍。表3.8.2-1 频谱利用等级与调制状态的关系调制状态频谱利用等级调制状态举例212fsk、2psk424fsk、4qam、qpsk838psk164l16qam、16apsk324h32qam、32apsk645la(acap)64qam5lb(accp/ccap)1285ha(acap)128qam5hb(accp/ccap)2566la(acap)256qam6lb(accp/ccap)5126ha(acap)512qam6hb(accp/ccap)10247a(acap)1024qam7b(accp/ccap)20488a(acap)2048qam8b(accp/ccap)表3.8.2-2 频谱利用等级与波道带宽最小ric速率之间的关系频谱利用等级单波道带宽最小ric速率(mbit/s)3.5mhz7mhz14mhz28/30mhz40mhz55/60mhz110/112mhz124816326424816326412836122448962914l81632641282564h2448961963925la29581171682354705lb5ha34681371962745485hb6la39781562243136276lb6ha881762523527056hb7a981962803927847b8a1072153084318628b3.8.3 分组数字微波系统承载的tdm业务误码性能要求常温24小时无误码;一跳端到端时延要求不超过3.3毫秒。3.8.4 分组数字微波以太网业务吞吐量和性能要求如下:1 系统的最小吞吐量符合表3.8.2-2的要求;2 系统在最小带宽、最低调制模式下的设备延迟应小于3.3毫秒;3 在流量小于设备宣称的吞吐量的情况下,不应产生丢包。3.8.5 分组数字微波系统应支持以下qos功能:流分类和流标记、流量监管(policing)、拥塞管理、队列调度、流量整形(shaping)、acl功能等。其中,uni接口的qos功能包括流分类和流标记、流量监管、队列调度、流量整形、acl功能等,nni接口的qos功能包括拥塞管理、队列调度等。3.9 数字微波接力通信系统的业务接口3.93.9.1 数字微波接力通信系统的业务接口主要包括网路节点接口、外同步接口、公务接口和网管接口。3.9.2 数字微波接力通信系统的网路节点接口分为电接口、光接口。1 电接口的基本参数见表3.9.2-1。表3.9.2-1 电接口的基本参数接口速率(kbit/s)接口码型误差容限备 注2048hdb35010-6其它接口参数应符合gb7611-87的规定34368hdb32010-644736b3zs2010-6139264cmi1510-6155520cmi2010-6应符合itu-t建议g.70310/100base-t/fx应符合yd/t 1099-2005注:全室外分组微波不要求支持e1和stm-1接口。2 光接口应符合itu-t建议g.957的规定,其基本参数见表3.9.2-2:表3.9.2-2 光接口的基本参数 接口速率(kbit/s)接口码型误差容限备 注155520加扰nrz码2010-6其它参数应符合622080加扰nrz码2010-6itu-t建议g.9572488320加扰nrz码2010-6ge应符合yd/t 1099-200510ge应符合yd/t 1099-20053.9.3 数字微波接力通信系统的外同步接口(包括输入和输出)应符合itu-t g.703和g.704对2048kbit/s接口及2048khz同步接口的规范要求,并优先选用2048kbit/s接口。外时钟接口的漂移容限应符合g.823定义的mtie/tdev要求。3.9.4 数字微波接力通信系统的公务接口分为数字接口和语音接口,数字接口应符合itu-t g.703的接口规范;语音四线二线接口应符合itu-t g.712、g.713的规定;它们的传输速率为64kbit/s。全室外分组微波不要求。3.9.5 数字微波接力通信系统的数据通信通道(dcc)接口应符合itu-t g.703的同向接口规范或itu-t v.11反向接口规范。3.10 分组数字微波接力通信系统的业务性能3.103.10.1 系统以原生以太网方式和端到端伪线仿真(pwe3) 两者之一承载以太网专线epl和以太网虚拟专线evpl业务;应支持以太网虚拟专线evpl业务的不同vlan的业务隔离。3.10.2 系统应支持多点到多点的以太网专网eplan和以太网虚拟专网evplan业务。3.10.3 系统应支持以太业务和tdm业务同时在微波空口传输。默认情况下,tdm业务优先级应该高于以太业务。更改射频接口容量中以太业务和tdm业务数量时,都不应影响未更改的tdm业务和未更改的以太业务,符合表3.10.3的要求。表3.10.3 以太业务与tdm业务混传要求射频接口容量(mbps)最大e1个数(个)最大以太容量(mbps)配置e1个数(个)配置以太容量(mbps)不受影响业务初始值mnm-n*e1nm-n*e1n/a扩容e1mn+im-(n+i)*e1n+im-(n+i)*e1tdm:n,(以太:m-(n+i)*e1)减容e1mn-im-(n-i)*e1n-im-(n-i)*e1tdm:n-i,(以太:m-n*e1)3.11 数字微波接力通信系统的网路同步3.113.11.1 对于全国数字同步网已建到的局(站),数字微波接力通信系统应采用“外部定时”工作方式,并从综合定时供给设备(bits)上引接所需定时信号。3.11.2 对于全国数字同步网尚未建到的局(站),若该局长话交换设备时钟符合itut建议g.812,且已直接或间接同步于基准时钟,数字微波接力通信系统可从该时钟引接定时信号。3.11.3 每个数字微波接力通信系统,至少应自两处具备第3.10.1条或第3.10.2条规定条件引接所需的定时信号。3.11.4 对于不具备第3.10.1条和3.10.2条规定条件的局(站),数字微波接力通信系统应自stmn码流中提取定时信号,并应根据网元(ne)的不同配置,分别选用“线路定时” 或 “通过定时”的同步工作方式。3.11.5 数字微波系统应至少支持一种频率同步或时间同步技术,包括基于外时钟接口的频率同步、基于外时间接口的时间同步,分组数字微波系统还可支持基于同步以太技术的频率同步、基于1588v2的时间同步。3.11.6 网元的外时钟输入、输出口性能,应符合itut建议g.703的2048kbit/s接口,或2048khz同步接口的规范要求,并优选2048kbit/s接口,时间同步精度绝对值应小于1us。3.11.7 网元的内部时钟性能,应符合itut建议g.813规范要求。3.11.8 应避免定时信号构成环路。3.11.9 分组数字微波网络基于同步以太技术进行频率同步时,应支持基于ssm的时钟源选择算法,ssm信息在同步以太网链路上的承载方式见g.8264标准。时钟漂移性能应满足g.8261中的定义。3.11.10 分组数字微波系统采用基于1588v2的时间同步机制时,时间同步精度绝对值应小于1us,符合yd/t 2374分组传送网(ptn)总体技术要求的规定。3.12 数字微波接力通信系统的保护倒换3.123.12.1 数字微波接力通信系统除有网路保护外,还应有本身的微波波道保护倒换。3.12.2 数字微波接力通信系统的波道保护倒换,对tdm 传输业务模式,应根据实际选定的波道容量确定;对ip传输业务模式,可依据实际单波道最小ric速率来确定。3.12.3 分组数字微波系统至少应支持以下分组保护方式中的一种:1 以太网环保护,符合g.8032标准,以太业务中断恢复时间应小于100 ms。2 以太网线性保护,符合g.8031标准的1+1/1:1以太网线性保护,倒换时间应小于100 ms。3 mpls线性保护,支持mpls双向1:1路径保护,支持符合g.8131的mpls 1+1/1:1线性保护或支持符合rfc 6378标准的mpls-tp 1+1/1:1以太网线性保护;倒换时间应小于100 ms。4 mpls环保护。3.12.4 数字微波系统宜支持hsb保护,即通过对每跳微波链路两端的中频单元和odu进行热备份实现保护。3.12.5 分组数字微波接口应支持在业务层进行链路聚合,工作方式支持负载分担或非负载分担模式。负载分担模式可以基于mac地址、ip地址或mpls标签等一种或多种方式进行分担;非负载模式提供一种1+1的业务保护,倒换时间应小于500ms。3.13 数字微波接力通信系统的网路管理3.133.13.1 本地维护终端(lct)本地维护终端应是一个便于携带、主要用于系统初始化及网元的日常维护操作的系统。lct应能直接接入网元并实现ems管理单个网元的全部功能。3.13.2 数字微波系统网管应具备如下功能:1 被管理的网络应由一个管理软件平台进行管理。人机接口应为wimc(窗口、图标、菜单、光标)方式;应有网管名称、硬件配置、软件版本;2 当网管和一个或多个图形用户终端(gui)共同管理时,应能灵活划分其管理区域,其中包括网络区域的划分和管理功能、权限的划分。3 应有管理目录,目录中至少包括拓扑管理、网元管理、告警管理、性能管理、配置管理、通信管理、安全管理、时钟管理等功能;4 应有用户名、密码等输入区域。5 应能对所有试图介入受限资源的申请进行监视和实施控制。网管系统的ip地址可按用户要求修改。6 网管系统应具备与上级网管系统、x终端连接的接口,应采用开放的接口协议。7 网管系统应可以对所有微波通道、数字通道、倒换段、数字段、业务及网元端口等进行有规则的命名。3.13.3 数字微波系统网元管理应具备如下功能:1 实现网元的登录与退出功能;2 实现网元的时间管理。3.13.4 数字微波系统网管应具备如下安全管理功能:1 只有输入正确的用户名、正确的密码才能进入系统下一层,非授权者不能访问;2 用户分等级,如超级用户、普通用户等,不同等级用户操作权限不一致。3 符合身份的操作者可以删改和增添新的内容。3.13.5 数字微波系统网管应具备如下配置管理功能:1 有所辖范围的系统框图、设备配置,设备名称、型号、序号、生产厂家、生产日期等资产信息可查看;2 能对工作的信道频率、带宽、发射机功率、atpc门限、调制方式、辅助业务、备用倒换、远端发信频率、功率等进行设置,设置结果应能清楚的显示在网络图中;3 可以对配置进行修改。 4 网管应支持各种拓扑结构的网络配置,并能在屏幕上显示实际的网络配置。5 网管应能对网元进行初始化、交叉连接等设置。3.13.6 数字微波系统网管应具备如下性能管理功能:1 能采集和保存当前工作的信道频率、发射机功率、接收机输入电平、差错性能;2 能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保存和报告;3 性能数据不可修改。3.13.7 数字微波系统网管应具备如下故障管理功能:能监视和测试工作状态,当同步丢失、信号中断、频率失准、功率不足、ber高时,应能对传输系统进行故障诊断、故障定位、故障隔离以及路径测试、告警事件应能追踪至每个网元的单块插板,要求能记录(包括发生的时间、到板级的位置)并告警、生成故障报告单并打印。3.13.8 网管应具有外部事件告警的管理功能(如无人站的开门告警、火警告警等)。3.13.9 网管应具有告警统计功能。3.13.10 网管应能按照itu-t建议g.826、m.2101对差错性能参数进行自动采集和分析。分组业务系统应支持对丢包和延时性能的测量和统计。3.13.11 网管系统自身的故障不应影响传输系统的正常工作。3.13.12 在具有外部通道的情况下,网管对其网元的管理不应因微波系统故障而中断。3.13.13 分组数字微波网络的oam功能应至少包含基于mpls-tp/mpls和基于以太网的两种类型oam要求之一。3.13.14 基于mpls-tp/mpls的oam应支持隧道层和链路层的连续性检测/远端故障指示和告警指示信号、业务层和隧道层的环回检测和路径跟踪、客户信号故障指示、以太网接入链路oam功能,宜支持业务层的连续性检测/远端故障指示和告警指示信号、锁定、丢包测量、延时测量功能。3.13.15 基于以太网的oam应支持连续性检测/远端故障指示、告警指示信号、环回检测、路径跟踪、以太网接入链路oam功能,宜支持锁定、客户信号故障指示、丢包测量、延时测量功能。4 路由、断面设计技术要求44.1 断面和站距44.14.1.1 数字微波接力通信线路接力段的断面根据地形、气候等电波传播条件,可分为四种类型,其主要划分条件应符合下列要求:a型:其断面由山地、城市建筑物或两者混合组成,中间无宽敞的河谷和湖泊。b型:其断面由起伏不大的丘陵地带组成,中间无宽敞的河谷和湖泊。c型:其断面由平地、水网较多的区域组成。d型:大部分跨越水面或海面的电路。对长距离数字微波接力段的断面应尽量选择a型和b型,避免或尽量减少c型和d型。4.1.2 站距的选择1 数字微波接力通信线路的站距应根据所用设备的各项参数、所经地区的地形、气候条件、天线高度、电波传播及所采取的技术措施等因素来确定。2 站距较长或较短的接力段应采取技术措施,以保证接收机输入口的自由空间接收电平与标称接收电平值之差不超过3db。3 各接力段原则上都应满足系统误码性能指标要求,个别特殊段允许比指标稍差一些,但各通道段及全电路的误码性能指标应满足第3.3节相关条款的规定,否则应考虑调整相应接力段的站距或采取其它技术措施。4.2 余隙标准4.24.2.1 数字微波接力通信线路的每一个接力段,在所考虑的等效地球半径系数k值变化范围内,电波直射线与下方障碍物之间应有一定的余隙值。单一障碍物接力段的余隙值h,宜满足表4.2.1的要求。多障碍物接力段的余隙值宜按k=kmin时,由障碍物引入的电波绕射损耗值不大于10db,k=4/3时,保证不衰落时的接收电平值不小于自由空间接收电平值的要求。表4.2.1 数字微波接力段余隙取值标准余隙 k值kmin4/3说明 要求障碍物类型刃 型h0h0.6f1k:等效地球半径系数;kmin:0.1%所对应的统计k值;f1:第一菲涅尔半径(米)平滑地面及其它h0.3f1h0.6f1(注)注:在满足kkmin余隙的条件下,同时应尽量避免在k=4/3时工作在高次干涉瓣。4.2.2 需采用空间分集接收的接力段,主天线路径余隙应满足表4.2.1的规定,分集天线路径余隙应满足k=kmin时,障碍物引入的绕射损耗不大于15db(对于单障碍物或多障碍物)。4.2.3 微波接力段电波射线除满足下方余隙要求外,其余各侧在 范围内的余隙值必须不小于f1 在 范围内的余隙值必须满足第4.4.2条规定的天线近区的净空要求。4.3 线路的分支、转折与越站干扰4.34.3.1 在二频制多段数字微波通信线路中,出现在一段上的同波道干扰,应满足有用信号与干扰信号之比不小于系统的允许值。因此,线路的转折角或分支角的大小,由系统允许的信号与背向和分支干扰比值决定。对于采用同波道异极化的频率复用方式的系统,应合理安排波道,并且必须采用xpic(交叉极化干扰消除器)技术,以减少同频干扰。4.3.2 对由多段组成的数字微波接力通信线路设计时,其线路应成折线型,以减少越站干扰的影响。要求等效地球半径系数k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