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依依教案.doc_第1页
往事依依教案.doc_第2页
往事依依教案.doc_第3页
往事依依教案.doc_第4页
往事依依教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往事依依导学案 课题:往事依依课型:新授 主备:_王娟_ 审核:_李军荣 使用时间: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解选材的精当。 2、体会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 二、课前预习 预习内容及要求: 1、 给下列词语注音: 徜徉 浩淼 绚丽 雨晦 镌刻 雕镂 婵娟 感慨万端 谆谆教导 搜索枯肠 2、作者简介 于漪,江苏镇江人,全国著名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在38年的教学生涯中,努力探索语文教学规律,坚持教语文育人,在报刊上发表文章160多篇,总计50万字。 本文是于漪应河南中学生阅读编辑部一再邀请而写的,刊登在1999年第七期(初中版)的“追忆黄金时光”栏目上。 3、搜集写春、夏、秋、冬的诗句 三、导入 每个人都拥有一个金色的童年,每个童年都有令人难忘的岁月。今天,我们就到于漪老师的依依往事中感受童年的人、童年的事、童年的一切 四、预习展示 1、展示预习笔记,检查预习效果 2、作者及背景介绍:(学生课前搜集) 五、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了解内容,能复述出所回忆的四件事。 (1)学生自由朗读。(朗读要求:准确、流利,尽量做到有感情。) (2)概括文中所写四件事: 2复述四件事: 方法指导:复述事情大体过程,抓关键语句。 小组交流、补充,推举一人,准备全班复述。 全班交流。 3理解作者写作思路: 结合所选四件事,你认为课文选材精当在何处?作者是怎样把这几件事串联起来? 六、小结 于漪老师满怀深情地回忆了童年时期读书的几件小事,这些“往事”常常激起“我”青春的激情: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对生活、对家乡的赞美,无不溢于言表。至今,老师的谆谆教导依然激励着“我”: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七、课堂检测 1、在自己的经历中,是否有些书籍对你的成长产生了一些影响?是哪些书籍?产生了什么影响? 2、作者的经历,对你现在的学习、生活有什么启迪? 八、学后记: 九、教后记: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体会并学习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 2、品味精彩的语句,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导入 1、过渡: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下面,我想请一个同学把这篇文章的第1段朗读一遍,要带着感情读。在听读的过程中,同学们想一想:这一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生朗读课文第1段) 2、阅读思考: (1)题目中“依依”的含义是什么? 2)结合作者的经历,说说读书为什么“使我一生受用不尽”?(学生畅言)(借此体会作者提倡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的用意) 三、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 1、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感情: 文中哪些词用得好,哪些句子写得美?哪些语句引起了你的联想,让你想起曾经看过、听过或经历过的类似的情景。 方法:默读、勾画、联想、评注 (1)小组交流,互相补充,分工协作,力求完整 (2)小组中心发言人交流本组意见 2、体会描写方法: (1)重点阅读文中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的部分。品味其描写的语句、方法。点拨:文中对老师讲课的情状的描写,相同与不同之处,可细细品读。(本段的写法表现了选材的什么?) (2)全班齐读,说说描写这些情状的可借鉴之处。 感受作者从两位老师身上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四、课堂检测 1、训练仿照作者的写法,写一段话,描绘老师讲课的情状和自己听课的感受。 2、写作后选35位朗读所写内容,全班点评。 五、有感情的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六、课后作业 1、将文中优美语句摘抄在积累本上,并加以点评 2、制订一份初一读书计划,按计划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 七、学后记 八、教后记 附板书设计: 六、往事依依 于漪 引出回忆 看 读 品 听 登 选材精当 山 水 千 国 北 回忆往事 = 水 浒 家 文 = 固 语言优美 画 传 诗 课 楼 前后照应 蕴含哲理 篇末点题特点?) 往事依依导学案一 作者文集:会员 类型:初一教案 加入时间:2010年4月24日17:33往事依依导学案一执笔人 审核人 2009年 月 日课题往事依依课型精读课课时1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2、学习文中的优美字句,语段。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重难点:反复诵读,提高审美情趣。课前预习学法指导1、读书学习是一辈子的事,从现在开始多读书、读好书仍然可以丰富自己的情感,提升个人修养,成为一位像于漪老师那样酷爱文学的人。2、不动笔墨不读书,养成勤积累的习惯。知识构建积累关运用常用词语。相关链接【作者简介】于漪,1929年生,现年76岁,江苏镇江人。1951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现任全国中语会阅读研究中心理事长。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1978年被评为语文特级教师。作为中国特级教师群体的优秀代表,当代汉语文教育界具有鲜明学术个性和广泛影响的标志性人物之一。关于语文在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她这样作比方:基础教育是“树”,语文是“根”。她寄语语文教学:“语文姹紫嫣红,春色无限:多彩的语言,丰厚的人文,绵绵的情思,深邃的哲理,对青春年少的学生而言,能启心智,长见识,陶冶性情,诱发不尽的遐想。教师要与学生一起走进语文,激情点击,心领神会,共同欣赏这无边春色。”于漪主要著作有:著作有于漪语文教育论集、于漪教育文丛、于漪文集、追求综合效应、语文教学谈艺录、教你写作文中学生作文指引、学海探珠、作文讲评五十例、语文园地拾穗集、语文教苑耕耘录、于漪文体教学教案选、于漪教案选、明清的故事、春秋战国的故事等是10余种。她一心着力于学生的发展,把语言教育和思维锻炼、情感熏陶、人格培育化为一体,实践和理论两手都硬朗,一步一步,趟出了一条承前启后、沟通中外的宏富之路,站在了中国语文教育研究的前沿。她的语文教育观概括为五句话:胸中要有教文育人的蓝图,培养学生语文的好习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进行多种能力训练,开拓视野,课外延伸。这五句话表述的是以目标、习惯、感情、能力、视野为基本发展要素的立体的教书育人的思想体系。知识预习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涟漪(liny)徜徉(chngyng) 水浒(h) 浩淼(mio)雕镂(lu)镌(jun)刻谆谆(zhn)雨晦(hu)婵娟(chn) 歌咏(yng) 绚丽(xun) 素娥()风骚(so) 水泊(b) 停泊(p) 感慨(ki)二解释词语及加点字。1、依依:形容留恋,不忍分离。题目中是“萦绕胸怀,十分留恋”的意思。2、年华:时光,年岁。华,指时光。3、搜索枯肠:形容竭力思索。4、历历在目:(物体或景象)一个个清清楚楚的呈现现在眼前。5、徜徉:安闲自在地步行。6、记忆犹新:过去的事,至今印象还非常清楚,就象刚才发生的一样。7、百看不厌:怎么看也不厌烦。8、烟波浩淼:形容水面辽阔。淼:形容水大。9、走投无路:形容无路可走,陷入绝境。10、逃窜:逃跑流窜。11、津津有味:形容有滋味,有趣味。12、气象万千:气象:情景。形容景象或事物壮丽而多变化。13、美不胜收:胜:尽。美好的东西很多,一时看不过来。14、非凡:出色的或突出的。15、风物:一个地方特有的景物。16、沉醉:(1)大醉(2)比喻沉浸在某事物或某境界中17、绚丽:灿烂美丽。18、意境: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19、眼花缭乱:眼睛看到纷繁复杂的东西而感到迷乱。20、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21、五彩缤纷:五彩:各种颜色;缤纷:繁多交错的样子。指颜色繁多,非常好看。22、雕镂:雕刻。23、油然而生: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24、滚瓜烂熟:形容读书或背书流利纯熟。25、依稀:模模糊糊。26、寂寞:冷清孤单,清静。27、凝注:凝聚、凝结。28、鸦雀无声:形容非常静。29、镌刻:雕刻。30、谆谆:形容恳切教导。31、铭刻:铭记。32、万端:(头绪)极多而纷繁,各种各样。33、身历其境:亲身经历过。课堂探究一、导入1、同学们,第一单元,赵丽宏的为你打开一扇门,把你带进了亲近文学、走进文学之门。但我们一踏进大门去就觉得眼花缭乱,似走入仙境,又似走入迷宫,近处是弯曲盘旋的山路,远处是波澜壮阔的天海。这浩如烟海的文学世界,让人痴迷又让人不敢涉足。没关系,这节课,于漪老师用她曾经跋涉过的脚印,指引我们拥抱文学,用她曾经渡过这雾海小船载我们去遨游五彩斑斓的文学海洋。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请简要概括出作者回忆的几件依依往事:(训练学生概括能力,可讨论)回忆一:小时候看画和水浒传插图,犹如身临其境。(以趣动人)回忆二:学生时代读千家诗,编织了童年美丽生活的花环。(以美动人)回忆三:两位国文老师颂读诗歌的情状,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以情动人)回忆四:老师关于读书的教导,铭刻在心,一生受用。(以理服人)找规律2、作者回忆的几件往事都与什么有关?答:与读书(画)有关。读书,编织了“我”童年生活美丽的花环,开阔了“我”的眼界,开启了“我”的心智,给“我”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使“我”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正因为这样,“我”才对学生时代有关读书(画)这些往事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了依依之情。3、“往事依依”应该有许多件,为什么作者的往事都是与“读书(画)有关”?答:因为作者回忆的是学生时代的生活,学生时代是读书学习的时代,回忆起来,当然离不开读书。 再说,读书,编织了“我”童年美丽生活的花环,开阔了“我”的眼界,开启了“我”的心智,给“我”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使“我”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正因为这样,“我”才对学生时代有关读书(画)这些往事留下深刻印象,产生了依依之情。4、作者回忆这些往事对我们青少年有什么启迪?(练习第一题) 从作者的依依往事探寻她成长的源头:少年时代多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5、课文的层次及大意:第一部分(1)引出往事 第一层(2):看画的乐趣第二部分(26):金色的回忆 第二层(36):读书的乐趣第三部分:往事给我的鼓舞巩固训练当堂练习一阅读第2自然段:1、概括这段文字的内容。答:看画可以在作者脑子里形成生动的形象。2、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答:“我”是一个想象力非常丰富的孩子。3、作者所说的“形象思维的作用”具体指的是什么?答:看评注图像水浒传所形成的生动的形象。二阅读36自然段1、选文主要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答:学生时代读千家诗的体会,国文老师教辛弃疾的词,诱发爱国情感 代课的国文老师教白话文,引发对新文学的兴趣 受到老师的谆谆教导,铭刻在心。2、为什么作者说“编织我童年美丽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家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答:因为“祖国的大地山川气象万千,家乡的山山 水水也美丽非凡,一年之中,风光流转,阴晴雨晦,丽日蓝天,风云变幻”在这本书中都有反映。3、千家诗主要描写了什么内容?答:千家诗主要是歌咏祖国的风物,按春夏秋冬时序编排。 课后作业一积累四字词语:搜索枯肠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雄伟险峻烟波浩淼无边无际 茫茫荡荡 走投无路狼狈逃窜 津津有味气象万千眼花缭乱 心旷神怡油然而生滚瓜烂熟鸦雀无声谆谆教导 百看不厌 身历其境二填空。往事依依的作者是( ),通过对( ),( ),( ),( )等几件往事的回忆,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深情。三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有很多描写春夏秋冬、四季风采的诗句,试将下列诗句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排列,将序号填在括号内。A、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B、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C、五月榴花照眼明D、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E、绿树阴浓夏日长F、梅花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G、春城无处不飞花H、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I、千山鸟飞绝,万惊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J、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K、天接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L、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M、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N、.山舞银蛇,原弛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春:夏:秋:冬:四问卷调查:1、你最喜欢什么书?2、书中的故事、情感、形象为什么会使你着迷,令人陶醉。3、回忆你印象最深的一段读书经历,并生动地写下来。4、许多名著拍成了电影、电视,你认为读书好,还是看电影、电视好?纠错释疑小结课后反馈已经掌握尚有疑问格言警句语文姹紫嫣红,春色无限:多彩的语言,丰厚的人文,绵绵的情思,深邃的哲理,对青春年少的学生而言,能启心智,长见识,陶冶性情,诱发不尽的遐想。教师要与学生一起走进语文,激情点击,心领神会,共同欣赏这无边春色。 于漪往事依依导学案二 作者文集:会员 类型:初一教案 加入时间:2010年4月24日17:34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公开课教案及配套课件+单元测试往事依依导学案二执笔人 审核人 2009年 月 日课题 往事依依 课型 精读课 课时 2 学习目标 1、 欣赏本文优美的语言,提高欣赏散文的能力。2、体会文章的情感,认识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的习惯。重难点:1、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2、 对自己喜欢的句子谈出自己的感受。 课前预习学法指导 如何品味文章语言内涵好的文章往往通过一些精彩的语句来表达感情,认真默读课文,感受文中哪些词用得好,哪些句子写得美,哪些句子引发你的联想,哪些句子引发你的共鸣,让你想起曾经看过、听过或经历过的类似的情景。档例: (词或句子)用得好,好在 这段写得好,使我想起了 1、抓住富有表现力与感染力的动词、形容词。2、抓修辞手法的运用。 知识构建 分门别类积累春夏秋冬的诗句。 相关链接 1、千家诗是由宋代谢枋得重定千家诗(皆七言律诗)和明代王相所选五言千家诗合并而成。它是我国旧时带有启蒙性质的诗歌选本。因为它所选的诗歌大多是唐宋时期的名家名篇,易学好懂,题材多样:山水田园、赠友送别、思乡怀人、吊古伤今、咏物题画、侍宴应制,较为广泛地反映了唐宋时代的社会现实,所以在民间流传非常广泛,影响也非常深远.千家诗实际只有122家。按朝代分:唐代65家,宋代52家,五代1家,明代2家,无从查考年代的无名氏作者2家。其中选诗最多的是杜甫,共25首,其次是李白,共8首;女诗人只选了宋代朱淑真2首七绝。千家诗雅俗共赏、老少咸宜,现在仍然可以作为我们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读物。希望同学们在阅读与欣赏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2、辛弃疾和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辛弃疾: 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著有稼轩长短句 知识预习 1、“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读书的(益智)作用。2、“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与“让人看不上眼”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显示了石印本千家诗的魅力3、一篇好的文章,往往用一些精彩的语句来表达思想感情。请大家阅读课文,感受一下哪个词用得好,哪个句子写得美。请用笔把它画下来,并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课堂探究 一品味欣赏于漪的这篇散文,用一个字来评价就是:美。美在哪里:形美、神美。形美语言风格、词语优美、神美思想内涵有深度和广度。1、文中哪些词语、句段最能打动你的心,为什么?要求:1、独立阅读、思考。 2、在书上做好圈点、批注。教师范例:2段写看画入了神的几个词语用得准确贴切:“凝视”、“进入画中”、“徜徉于山水之间”。寥寥数词,就把一个痴迷于想像的小学生形象勾勒出来。阅读文章,要学会扣住关键字词来把握主要内容。2、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作者在对下列往事的描写中,分别侧重于哪个字,请填出:回忆一:小时候看画和水浒传插图,犹如身临其境。(以趣动人)回忆二:学生时代读千家诗,编织了童年美丽生活的花环。(以美动人)回忆三:两位国文老师颂读诗歌的情状,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以情动人)回忆四:老师关于读书的教导,铭刻在心,一生受用。(以理服人)3、下面我们逐一来感受:二以趣动人作者能这样做,她用什么方法,你会吗? 凭借联想和想像产生的。艺术欣赏的最高境界,就是与艺术品产生共鸣。方法是:一、培养兴趣;二、融自己于其中(转换角色、角度、时空)去联想、想像,去探求、去感知。(须笔记)请同学们静下心来把课文再默读一遍,然后以“我最喜欢的词句是它让我仿佛看到、听到、感受到”的句式来说说自己的理解。今后在阅读、写作、鉴赏艺术作品中,要运用这种方法去训练自己,相信每位同学都能够在艺术的天空中得到陶冶,逐渐脱离低级趣味,提高自己生命的质量。三以美动人1、全班齐读P37作者列举的诗句分别是:春夏秋冬,分别用括号括起来。(见课本)2、课件展示春、夏、秋、冬图片,学生用课本上的诗句或者自己知道的诗句乱猜。3、“春草嫩绿夏草青,秋草枯黄冬草尽;春雨绵绵夏雨急,秋雨凉爽冬夹雪。”除课本上的诗句外你还能说出描写四季景物的诗句吗?春天: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咏柳)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夏天: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秋天: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冬天: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四以情动人1、欣赏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创作背景】北固亭在镇江北固山头,下临长江,形势险峻。作者晚年任镇江知府时,登北固山,感慨历史的兴衰,因写此词。诗人登北固亭极目远眺,只见滚滚长江,却难见中原故国,不禁心潮起伏,思绪万端。他从京口曾是三国东吴都城,想到当年孙权仅十九岁便统帅万军坐镇东南,多次战胜强敌的英雄业绩,对比眼前只图苟安的南宋小朝廷的昏庸无能,感慨系之,便写下了这首南乡子。黄自选用这首著名的辛词,显然也有寄托爱国情怀的意思。词中借登亭遥望中原并追忆三国时期孙权旧事,含蓄地讽刺了南宋统治集团的昏庸和软弱无能,表达了他对时局的忧虑。上片写登亭所见景色,抒发“兴亡”之叹。下片歌颂孙权的英雄业绩,含蓄地讽刺南宋最高统治集团的昏庸和软弱无能。全班模仿跟读,抽查效果。2、田汉的南归 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稀/还辨得出/五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 这首诗抒发的感情:孤独、惆怅、感伤的感情。(诗中的人如果是男的,他回来找什么?故乡、姑娘。结局会怎样?(家园破败、姑娘嫁人或是死了)学生个人朗读训练四、以理服人理教我们读书明理,明做人的道理。4、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语段,各取所需,自由朗读,再次品味了文章优美的语句。5、本文主旨创设情境:设想一下:于漪老师今天也来到了我们的现场,她会对我们说些什么呢?作者少年时代为什么会爱读文学作品呢?(真正根源)这就要具体从课文中去寻求答案了。她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她明白要去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青少年应该:一是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二是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本文主旨:这篇课文的内容我们应该认识到的两点。五延伸拓展1、创设情境:通过刚才的品味、朗读,我们可以发现:阅读课文,犹如走进了色彩斑斓的文学天地,处处是名言佳句,令人目不暇接。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这是否是一日之功呢?作者从小酷爱读书,几十年如一日。青少年时代的所受的文学熏陶促使她不断奋进,终于成为了当今著名的语文教育家。那么在你的生活中,是否也有过像作者一样的经历?你能否能举一例来谈一谈文学和你的成长有什么样关系?(提示:结合自己想一想,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或电影。)六结束语我希望大家做人就要做像于老师这样的人,从小热爱自然,热爱读书,热爱文学,把握现在,创造明天,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但愿在以后的日子里,同学们能一如既往地与我一起走进语文,体味语文的独特魅力。希望20年后的你们回忆起今天的依依往事时,依然会热爱语文。 巩固训练 当堂练习 、第段作者写了些什么?回忆了初中读书时代听两位国文老师讲课而怡情明理,激起课外阅读兴趣的情景。2、两位国文老师有何共同点和不同之处?相同点:讲的内容都是抒情诗,诗词的作者都是爱国诗人,讲课时老师都采用诵读,都入情入心,激发了我喜读诗词,爱好文学的激情。不同之处:一个是国文老师,一个是代课的国文老师。所讲的内容是一古一今。、找出描摹老师情态的句子,并谈一谈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一位老师情溢于胸,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晃。一位则是情满双眸,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好处:形象生动地描摹了老师上课时的情态,表现了老师的情态在“我”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充分展现了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对“我”的重要影响。4、从“依依往事”中寻找作者成长的源头:答:正是学生时代所读的书编织了“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开阔了“我”的眼界,给“我”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对自然、对生活、对家乡、对祖国的情感),使“我”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课后作业 1、CCTV-10有一个系列访谈节目言,“探访名师的金色年华”,今天就请4个组根据你对课文最感兴趣的一件往事,选择一个角度来制作本期节目。请各组组长先推选代表充当于漪、主持人,其他同学帮助代表们准备好发言提纲,交给组长要以课文为主要依据,参考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揣摩人物情感,设计人物语。我们将评选出最佳节目2、出示活动要求:你还知道哪些名人的有关文学的往事,请试着模仿课文,用第一人称叙述他的一件事例,并能模拟名人的语气有感情地娓娓道来。请各组在课外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按以上要求一一在组内交流,并选出代表准备全班交流。评出“最打动我的发言”。3、于漪深情地追溯了少年时代的“依依”往事,无论是看一幅画,读一本书,还是听一堂课,登一座楼,我们都能从这些往事中探寻到她成长的源头。可见,少年时代所受的文学的熏陶,是于漪成长为一代名师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原因。 你还知道哪些名人的有关文学的往事?你自己呢,是否曾经也有被文学名人的作品(可以是受某本书、某句诗、某本书的插图等等的影响)感染的经历与体验吗?请结合自身实际写一篇小作文。 纠错释疑小结 课后反馈 已经掌握 尚有疑问 格言警句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往事依依导学巩固案 作者文集:会员 类型:初一教案 加入时间:2011年8月3日8:37往事依依导学案 姓名 一、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绚 丽( ) 徜 徉( ) 浩 淼( ) 雨 晦( ) 雕 镂( )慷 慨( ) 婵 娟( ) 镌 刻( ) 谆 谆( ) 铭 刻( ) 二、下列词语中共有四个错别字,先用横线标出,再将改正的字写在横线上:风雨如晦记忆尤新津津有味走头无路 红紫芳菲心旷神贻油然而生谈笑风声 三、选词填空:吟诵这些诗句,春花秋天,夏云冬雪,一年四季都(沉醉沉浸)在诗的意境中 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缤纷的世界,(沉醉 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绪郁郁 教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视凝注)在眼睛里 有时(凝视 凝注)久了,自己也仿佛进入画中 四、赏读下面这首诗并按要求完成相应内容:雪梅二首(其一)(冬)宋 卢梅坡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冬天,那漫天飞舞的雪片和雪中俏立的梅花,引起了诗人的兴趣他出神地望着它们,觉得梅和雪好像是为了争得春色才出脱得如此精神于是诗人放下笔,认真地评判起来他认为梅花虽白,终归逊雪三分;雪花虽白,却缺少梅花的一种清香梅雪均佳,各有千秋其实何止梅雪?任何事物都各有所缺,各存所长从他的评判,我们似乎看到了诗人对着梅雪,仔细端详,反复推敲的形象回忆其它千家诗中歌咏祖国四季风光的优美诗句和精妙词语:绘春:( )( )绘夏:( )( )绘秋:( )( )绘冬:( )( )五、课前准备:1.上网或查阅课外资料,了解作者 2.回忆自己读书学习的经历 六、感知课文思考题:1.作者回忆了少年读书生活的哪几件往事? 2.哪几个词表达作者对这些往事追忆之情? 3.这几件事分别对作者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尽量用课文中的话回答 4.文中哪些词语、句段最能打动你的心,为什么? 往事依依巩固案 七( )班 姓名 得分 阅读文段内容回答相应问题:(50分)(一)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稀是十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教师朗读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1.能概括语段内容的中心句是 (5分)2.作者所写的两位国文老师在讲课上有何不同?(5分) 3.文中加点的“这种感情”所指的内容是什么? (5分)4.如何理解“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5分) 5.于漪老师就很善于观察,她写两位老师,一位抓住了“左右摇晃的身子”,一位抓住了“注满情思的眼睛”你的老师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呢?请用一句话刻画(5分) (二)人生有许多事要学;人生有许多事要做一生教你学做事的人,便是老师人生有许多难做的事,而最难的事是做人在这世上首先教你做人的人,便是老师人生有许多东西令你珍重而当你双鬓堆雪,归于宁静,你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