桦褐孔菌生长三步定律及工厂化生产研究初报和前景展望.doc_第1页
桦褐孔菌生长三步定律及工厂化生产研究初报和前景展望.doc_第2页
桦褐孔菌生长三步定律及工厂化生产研究初报和前景展望.doc_第3页
桦褐孔菌生长三步定律及工厂化生产研究初报和前景展望.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桦褐孔菌生长三步定律及工厂化生产研究初报和前景展望 王勇凯 郭鸿齐 (中国河南省安阳市富康真菌研究所、河南、安阳、455113)一、桦褐孔菌的特性与应用桦褐孔菌属真菌类的担子菌亚门,非褶菌目aphyllophorales,多孔菌科polyporaceae。褐卧菌属fuscoporia,别名白桦茸,蔷甘,桦褐菌,chaga等,是一种特别珍贵的药食两用真菌。原多生长在北半球北纬4550度的俄罗斯、芬兰一些地区,我国黑龙江、吉林地区也有生长。桦褐孔菌子实体呈现瘤状菌核,无柄,初期淡白色或淡黄色,渐转变成褐色,干后为暗褐色或黄褐色。成熟时,瘤体内产生深褐色颗粒状物。桦褐孔菌一般生长在活桦树主杆树皮下,也有生长在榆树、赤杨的树皮下。16世纪以来俄罗斯、芬兰、波兰一些地区人们就利用桦褐孔菌来防治各种疑难杂症,如肠胃病、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肝病和各种肿瘤病等,被当地人们称之为“上帝赐给苦难人类的神奇礼物”。多年来国内外研究证明,桦褐孔菌中富含多糖、桦褐孔菌素、多种三萜类物质等200多种。其中sod超氧歧化酶含量为自然界万物之首。sod超氧歧化酶是人类生命清除体内自由基,保证生命质量的第一线防御先锋。美国欧克里奇研究所的托逹博士研究发现;“自由基是癌症、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一切疾病及人类衰、老、病、亡的“元凶”。” 近年来许多国家都在加大对桦褐孔菌的研究力度,我国也将其列入863计划,但野生桦褐孔菌资源日益枯竭,人工栽培研究一直进展不大。为解决资源问题,多年来我们对桦褐孔菌进行拟生态培育研试,终于总结出了桦褐孔菌生长三步定律,使工厂化栽培桦褐孔菌从产量到质量显现出了革命性的飞跃。为人类健康拓开了取之不尽的优异资源。二、桦褐孔菌生长三步定律研究概述1、精选培养基,满足菌丝吸收转化的需要。 我们一开始研究人工栽培桦褐孔菌,认为野生桦褐孔菌绝大多数长在桦树上,桦木屑就是栽培桦褐孔菌最好的原料,经过几年的实验也长出些菌核,但都没有开发价值。而忽略了桦褐孔菌这种神秘的兼性寄生菌绝大多数是在活桦树上形成的,由桦树不断吸收地下的养分,转化成桦树液,来供应桦褐孔菌整个生长期的需要。而靠桦木屑中仅存的物质远远不能满足桦褐孔菌的生长发育。单单桦树上产生的桦树液,本身就据有理想的营养价值。据吉林中草药记载;“桦树液;治痰喘咳嗽。”黑龙江常用中药手册记载;“桦树液;治坏血病、肾脏病、痛风,有清热解毒作用。”后来我们根据上述推理,借鉴多行业专家的智慧,将蕈菌生物工程与人体营养学、药理学融为一体。筛选出多种绿色药食植物、矿物质并适量加入人体易缺乏的硒、锌、铁等微量元素,历经多年实验终于研制筛选出了特别适宜桦褐孔菌生长的培养基。可满足菌丝吸收转化,供桦褐孔菌各个阶段生长发育的需要。2、采用工厂化生产工艺,传输养分菌核限氧生长承载膨胀。桦褐孔菌原生在活树皮下,有限氧生长、承载膨胀的生物学特性。先用伸缩性较好的低压聚乙烯塑料袋,经机械拌料制袋集装车集装灭菌后,采用“食用菌廊式接种机和芝蕈深层定位连珠接种工艺”接种后,一般1825天即可长出菌核,这时经吸收转化后的养分源源不断的传输到菌核,使菌核不断积累营养。在塑料袋内限氧生长,承载逐渐膨胀。3、养分回收浓缩成颗粒形成瘤状体。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在适宜的条件下,菌核膨胀到积累够一定营养时,就逐渐缩小,将营养物质回收浓缩成坚硬的深褐色颗粒物,形成众所周知的类似癌瘤状物,成熟采收烘干后生物学效率达13%以上。菌核中有无颗粒状物和颗粒状物的多少,也是鉴别桦褐孔菌真伪、优劣的重要标志之一。另外,俄罗斯癌症研究所动物实验报告也证明,采收期不同的桦褐孔菌产品功效据有很大差异。三、前景展望。南台科技大学陈啓桢教授说;“有人悲观的预料,今后传统医学无法克服癌症频发和细菌病毒猛烈攻击的困扰。桦褐孔菌有造成免疫革命的实力,预期可为21世纪医疗带来新的风貌。” 国内外研究证明桦褐孔菌是21世纪人类理想的保健、预防、治疗多种疾病的好伴侣,健康的群体可以用之健身美容延缓机体衰老进程,亚健康群体靠其还原健康的本色防病保健,疾病群体用其作为天然、无任何副作用的食疗制剂,桦褐孔菌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在健康产品市场的应用价值,可作为调节免疫、抗病毒、抗癌、平衡血糖、平衡血压、改善心功能、治疗各种疑难杂症、清除体内自由基、抗氧化、延缓衰老等健康产品。另外, 桦褐孔菌在烟草行业、饲料行业、边缘学科等也将有更为广泛的应用。参考文献1黄年来. 俄罗斯神秘的民间药用真菌-桦褐孔菌j.中国食用菌,2001, 21 (4) : 7.2梁清乐,王秋颖,樊锦燕,薛梅.桦褐孔菌的研究概况j.中草药,2004,36(4).3kahlos k, kangas l , hiltunen r. antitumor activity of some compounds and fractions from an n - hexane extract of inonotus obliquus j . acta pbarmaceut fennica, 1987, 96: 33.4zjawiony j k. biologically active compounds from aphyllophorales (pol2ypore) fungi j . j nat prod, 2004, 67 (2) : 300.5 rasinaln.effect of cryosubstance chagi on deposition or islation of 90sr and on the effect of prolonged external exposure to gamma! radiationj.radiats biol radioecol, 2002, 42( 4) : 399- 403.6 mun, jae cheol; cho, young su. composition comprising fermented inonotus obl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