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侦查学教案.doc_第1页
刑事侦查学教案.doc_第2页
刑事侦查学教案.doc_第3页
刑事侦查学教案.doc_第4页
刑事侦查学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刑事侦查学第一章 导论第一节 新中国诞生以前我国警察职能机构的犯罪侦查活动的历史概况我国刑事侦查活动是随着奴隶社会的阶级形成、国家与法的产生而出现的,是一种阶级对抗行为,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一、奴隶制警察职能机构的侦查活动 夏:兼有警察职能的司法官称作“士”或“理”,中央最高司法官则称“大理”。在尚书、国策、论语、左传等典籍中,都有关于官吏、士卒“昼夜巡逻”,逮捕破坏社会安宁的“作恶者”的活动记述,对“流氓乞团”的杀人案件要及时审理,“三日”内侦破,“捕获凶犯”以“严明法治”。 商:司法官兼有侦查权、拘捕权、审讯权和处罚权。采取了极端残酷的镇压措施,刑罚有“族诛”、“斩戮”、“炮烙”、“剖心”、“流刑”等。 族诛 中国古代因一人犯罪而诛灭其亲族的刑罚制度。起源较早,在秦代施行较多。族诛包括夷三族(即父母、兄弟、妻子或父族、母族、妻族)、诛七族(一说上至曾祖下至曾孙)、诛九族(一说上至高祖下至玄孙)、十族(一说宗亲九族外加门人)等。是一种十分残酷的刑罚制度。 周:周王是最高司法官,下设司寇专门负责司法工作,兼有侦查权、拘捕权、审讯权、处置权和行刑权。周朝警察办案有一个侦查的阶段,进行必要的调查和勘验。礼记月令孟秋之月中记载:“命理瞻伤、察创、视折”。审讯犯人重口供,强调“听狱之两辞”,而不轻信“单辞”。主张观察当事人的心理活动,来帮助确定口供的真实性,即所谓“以五听狱讼,求民情”。五听:一是辞听,二是色听,三是气听,四是耳听,五是目听。 二、封建制警察职能机构的侦查活动 春秋战国时期:加强了对社会治安的治理。十分重视擒拿罪犯,惩罚盗贼、谋叛、污吏的罪行。特别是在“除奸反间”和排除暗探方面,各国诸侯都极为重视。 秦:1975年12月,云梦秦简中的封诊式很像现代的刑事案件现场勘查笔录,记载了案件现场勘查的情况,证明我国在秦朝就已经有了专职的刑事技术人员,并且有了相当成熟的刑事检验技术。当时的刑事侦查和技术工作已同一般的行政系统分开,“求盗”是刑事警察性能的官吏,“令吏”是刑事技术的主管官员,“牢隶臣”是进行技术检验和刑事案件现场勘查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 汉:把惩治盗贼与侵害官私财物的行为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之一。隋唐:专门制定了有关法规,如唐朝制定了盗贼律、擅兴律、斗讼律、杂律、诈伪律等,盗贼律把“贼”、“盗”作为主要打击对象,加以残酷镇压;斗讼律规定严禁斗殴,对斗殴者视情节严重,地位尊卑,予以惩罚。宋:残酷镇压农民革命斗争,保护地主阶级的利益,它的斗争策略主要有“严捕贼之令,重捕贼之赏”出现了许多案例记录和分析的著作:赵仝的疑狱集以及后来的续疑狱集、内恕录、结案式,郑克的析狱龟鉴、桂万荣的棠阴比事对侦查破案和刑事技术进行了广泛的探讨。检验格目、检验正背人形图对当时的命案检验和侦破杀人案件起了重要的参考作用。宋理宗淳佑七年(1247年),湖南提点刑狱官宋慈编著了洗冤集录五卷,是世界最早的法医学专著,在世界刑事侦查和刑事技术发展史上有着重大影响。 元:在办案中滥施酷刑,轻杀无辜的现象非常普遍。明:仍以审代侦,采用刑讯逼供的审讯方法,而且刑讯的手段发展到了极其野蛮残酷的程度。 清:不仅继承了明朝警察职能机构的手段,而且提出所谓“弭盗安民,乃为治之首务”,把镇压“盗贼”提到首要政治任务的高度。不仅严惩,而且还要在面部(满人则在臂部)刺上“强盗”、“窃贼”、“抢劫”等字样。这样做的目的是“差役易于侦缉”。 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警察职能活动 反动腐朽的清政府,看到帝国主义租界内的警察,是维护反动统治、压迫人民的有效工具,便积极仿效举办。从光绪24年开始建警,到宣统3年清朝崩溃,先后建警13年,但进展迟缓,收效甚微。北洋政府的侦查侦缉活动,主要是侦查革命党和人民的革命活动,缉捕革命党人、进步人士和革命人士,以及侦破一些重大刑事案件。侦缉执行任务时,多穿便衣,所以又称为便衣警察。国民党政府的警察,种类很多。担负“犯罪”案件侦查的,主要是司法警察。国民党政府还制定了一套法西斯侦查“理论”,就是或从有罪方面侦查,或从无罪方面侦查,全以反动侦查机关的意志而定。 第二节 刑事侦查学的产生和发展第一次用“刑事侦查学”这一术语的,是奥地利地方检察官,后来的大学教授汉斯格罗斯(1847-1918)。他于1892年出版了检察官手册一书,后又译为犯罪侦查。他在书中将他的前辈们和他自己在同犯罪行为作斗争中所用的技术、策略手段和方法,加以综合和系统化,主要汇集了一些能应用于侦查工作的自然科学资料。格罗斯不是第一个注意到用科学分析方法进行侦查工作的人,但却是头一个提出这种侦查方法体系的人。因此,人们一般都将他视为资产阶级刑事侦查学的创始人。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英、法、日、俄、美等国都在本国司法实践的基础上,相继确立了各具特色的刑事侦查学体系。20世纪初,欧美各国的资产阶级政府相继对警察机构作了彻底的改组,并用刑事侦查学的成果来武装它。20世纪初,法国著名学者艾罗卡尔在总结了法国警察部门与犯罪斗争的经验和方法的基础上,编纂了6卷巨著犯罪侦查学教程。日本犯罪侦查学专家南波查三郎出版的犯罪侦查法在引用心理学方面作了大胆的尝试。1935年前苏联学者安杨维辛斯基主编的高等法律院校应用的第一部犯罪侦察学教材出版。从七十年代开始,犯罪侦查数学化和控制论的问题得到广泛的重视。 第三节 我国社会主义刑事侦查学的发展概况一、刑事侦查学的萌芽时期 建国前后至五十年代初期(1949-1953)。1949年10月15日,第一次全国公安工作会议召开,罗瑞卿在会上强调公安工作要密切配合全国的解放战争,加强反特斗争。1950年8月5日,公安部召开了全国第一次侦查工作会议。这个时期刑事侦查学基本上是解放区侦查工作经验的总结,批判的吸收了日、伪的有关专业资料,刑侦与政保、技术、治安工作等方面的内容融为一体,刑事侦查学教材尚未形成科学体系。 二、刑事侦查学的初创时期五十年代中期至六十年代初期(1954-1965)。1953年1月4日,罗瑞卿部长向周恩来总理提出将干训班形式的中央公安干部学校改建为调训全国公安系统中级领导骨干的综合性公安保卫专业学校的报告。经党中央和毛主席批准,将原中央公安干校改为中央人民公安学院(罗瑞卿兼任院长)。 1958年六大行政区相继撤销,8月,中央公安部决定将设立在沈阳的原东北公安干校改为公安部第一民警干校,12月,有决定将原大区分别在上海、西安、重庆、武汉等地设立的公安干校改为中央人民公安学院分院。从此,全国公安教学和研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兴起。具有独立体系和内容的刑事侦查工作教材也相继产生和形成。特点:总结我国建国初期的刑事侦查工作经验,使之逐步系统化、理论化;学习苏联的犯罪侦查工作经验,借鉴苏联的犯罪对策学理论;刑事侦查工作专业教材已初步形成完整体系,刑事侦查学已具雏形。 三、刑事侦查学的停滞时期 六十年代后期至七十年代中期(1966-1977)。1958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始的大跃进,也同样的冲击了公安工作,1959年反右斗争全面展开,9月罗瑞卿同志离开公安部,谢富治开始主持公安部工作。后来,谢富治等人开始推行极“左”路线,公安工作开始削弱。1965年2月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刑事侦查工作会议,错误地取消了某些刑侦专业工作,把专业工作与群众路线对立起来,特别是“十年内乱”期间,“四人帮”砸烂公检法、公安院校、民警学校停办,刑事侦查教学和研究工作完全停止。 四、刑事侦查学的重建和空前发展时期七十年代后期至九十年代初期(1978-1994)。1978年公安学院和政法干校合并的中央政法干校恢复开办,1979年公安部委托西南政法学院开办刑侦专业,这是建国以来第一次培养公安刑侦专业本科大学生。1981年,公安部在沈阳民警干校的基础上建立中国刑事警察学院,这是公安部第一所部属的开始刑事侦查专业的正规大学。从1983年开始,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大学、西南政法学院先后开始招收刑事侦查学硕士研究生。1984年2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成立。1984年6月,北京市法学会刑事侦查学研究会成立,这是我国第一个刑事侦查学学术研究组织。1979年9月,公安部三局写出刑事侦察学,这是我国建国以来第一本成体系的刑事侦察学专著。特点:反映了我国现阶段刑事犯罪和刑事侦查活动的规律、特点;刑事侦查学理论正在逐步形成和完善;各种刑事侦查学教材、专著如雨后春笋;刑事侦查学已基本上形成理论体系。第二章 刑事侦查学的对象和体系第一节 刑事侦查学的对象刑事侦查学是以侦查机关在同犯罪做斗争中所采用的各种侦查措施、技术手段和策略方法为研究对象的科学。简而言之,刑事侦查学是一门研究侦查犯罪的措施、手段和方法的专门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由刑事技术手段、侦查措施和侦查方法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构成的。一、刑事技术手段所谓刑事技术手段,是指为了发现、提取、固定、检验物证和防范控制犯罪而采取的各种科学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刑事照相、痕迹检验、枪弹检验、文书检验、笔迹鉴定、指纹鉴定、物证化验、外貌识别和人像鉴定,以及指纹档案管理和犯罪防范技术,等等。二、侦查措施所谓侦查措施,是指侦查机关对犯罪案件实施侦查所采取的各种策略方法。是侦查部门在同刑事犯罪活动的斗争中,依据法律法规所采用的具体方法,实施侦查活动达到侦查目的所必须借助的专门工具和手段。分类:广义:包括发现收集犯罪证据的措施和检验鉴定犯罪证据的措施。狭义:发现收集犯罪证据的措施。根据侦查活动实施的过程、方式、规模、动机、机密程度,以及对侦查对象的控制形式等来划分(6类): 常规措施:现场勘查、专案侦查、摸底排队、查访询问、物证识别、侦查实验、公开辨认、公开搜查和侦查讯问等方法。使用率高。收集证据的直接性较强,准确性高。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重大措施:针对某一时期或某一类犯罪活动的突出问题所采取的涉及范围较广的打击犯罪的斗争方式。并案侦查、专项斗争、破案战役、办案协作。打击对象的重点明确;阶段性强;涉及范围广泛。 紧急措施:侦查部门针对那些必须在既定时间内查获案件线索、犯罪证据和捕获犯罪嫌疑人的刑事案件所采取的战机性强的行动措施。通缉通报、追缉堵截、解救人质、控制赃物和警犬追踪搜索。时间紧迫,时机性强。 秘密措施(含技侦手段):侦查部门在绝对不被犯罪嫌疑人或有关其他人员察觉的情况下,发现搜集犯罪证据,打击犯罪活动的隐蔽性侦查措施。刑事秘密力量、内线侦查、秘密辨认、秘密逮捕和外线侦查等。 特点:组织设计的周密性。高度隐蔽性。实施对象的特殊性。所获材料的非直接证据作用。技侦手段,是国家侦查机关利用特定的科学技术手段,秘密控制、监视与犯罪有关的人或发现、获取与犯罪有关的信息资料和痕迹物品,从而采取的一种特殊的秘密侦查措施。监视窥视、邮政检验、密搜密取和密拍密录。 强制措施: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逮捕。依据法律对有关的人身实行强制性。 防范措施:侦查部门为及时发现、制止、控制和打击犯罪,以及预防刑事案件的发生和紧密配合侦查破案工作而采取的主动进攻的侦查措施。控制阵地(包括特种行业控制)、刑嫌调查控制、联防堵卡、巡逻盘查和技术预防。主动性强。获取犯罪信息的途径较为广阔。功能具有综合性,集打、控、防、建于一体。 三、侦查方法 所谓侦查方法,是指各项侦查措施和技术手段在侦查破案中的综合运用。包括侦查破案的一般方法和侦破各类案件的具体方法。侦查破案的一般方法,是指侦查机关侦破各类犯罪案件所采取的侦查步骤和一般的策略方法,诸如有关立案、制定侦查计划、发现和审查犯罪嫌疑线索、搜集证据以及破案和结束侦查等整个侦查活动的程序和策略方法。侦查破案的具体方法,是指根据各种不同种类犯罪的特点而采取的有针对性的策略方法。如杀人案件的侦查方法、抢劫案件的侦查方法、盗窃案件的侦查方法,等等。 在侦查实践中,侦查措施、刑事技术手段和侦查方法三者是有机结合、密不可分的。 第二节 刑事侦查学的体系 刑事侦查学的体系包括刑事侦查学的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两种含义。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课程体系是以学科体系为基础的,但是学科体系的范围要比课程体系广泛的多,它包括各个分支学科。课程体系的范围比较窄,仅限于学科的某一部分内容,但其结构要比学科体系严谨。 刑事侦查学的学科体系是由各分支学科构成的。它能够反映本学科的当前水平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刑事侦查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又可分为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两大部分。刑事侦查学的基础理论部分的分支学科主要包括:刑事侦查原理,刑事侦查学总论,刑事侦查心理学等等。刑事侦查学应用理论又分为刑事侦查策略方法与刑事科学技术两个部分。刑事侦查策略方法部分的分支学科主要包括:刑事侦查学,现场勘查学,预审学,杀人罪的侦查方法,盗窃罪的侦查方法,经济犯罪的侦查方法等等。刑事科学技术,又称刑事鉴定学,其下属分支学科主要有:物证检验学,痕迹学,指纹学,枪弹痕迹学,工具痕迹学,足迹学,断离痕迹学,文书检验学,笔迹学,司法化学,司法会计学,法医学,司法精神病学,等等。 刑事侦查原理 基础理论 刑事侦查学总论 刑事侦查心理学 现场勘查学刑 学科体系 预审学事 刑事侦查策略方法 各种案件的侦查方法侦 应用理论 查 物证检查学学 痕迹学体 课程体系 刑事科学技术 法医学系 笔迹学 司法会计学第三节 刑事侦查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刑事侦查学是法学与自然科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相互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一门法学边缘科学,属于边缘法学。刑事侦查学作为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产物,与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犯罪学、证据学等学科有着密切联系,而且涉及自然科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的许多门类。 一 刑事侦查学与刑法学的关系 刑法学所研究的基本内容是关于犯罪与刑罚问题,刑法学的任务,简言之,就是研究如何运用刑罚的方法同犯罪作斗争的问题。刑事侦查学并不直接研究犯罪与刑罚问题,而是专门研究如何开展侦查活动,及时、准确地揭露犯罪和查获罪犯。但是,刑事侦查学在制定和运用侦查策略和方法时,必须是以某种行为构成犯罪为前提的;另一方面,刑法所规定的目的和任务也需要通过一系列侦查活动来实现。由此可见,刑事侦查学所研究的侦查策略和方法是实现刑法规范的重要工具,而刑法学所研究的犯罪与刑罚问题,则是制定刑事侦查策略方法的法律依据。 二 刑事侦查学与刑事诉讼法学的关系 我国刑事诉讼法是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应当遵守的原则、制度和程序,以及公安、检察、法院三机关的关系和诉讼参与人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律。侦查机关为了准确地查明犯罪事实和查获犯罪人,在侦查破案过程中,必须严格依照刑事诉讼法规定的程序进行活动。但是,侦查工作所包括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刑事诉讼法作为一门程序法,它只规定进行侦查活动的程序、规则、制度,并不具体规定进行侦查活动应采取的各种策略方法和技术手段。 三 刑事侦查学与犯罪学的关系 犯罪学是研究犯罪原因和犯罪预防的科学。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犯罪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探求预防、减少以至消灭犯罪的途径。刑事侦查学也是研究犯罪现象的科学,它的任务是研究如何运用有效的侦查措施、手段和方法,及时、准确地侦破犯罪案件,抓获犯罪人,以实现保护人民,惩罚犯罪和预防犯罪的目的。犯罪学的研究成果,诸如犯罪人个性特征,犯罪环境的特点,犯罪动机等等,为刑事侦查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事实材料和理论依据。另一方面,刑事侦查学在研究各类案件侦查方法时所形成的各种典型案例和经验总结等,也为犯罪学研究提供重要资料。 四 刑事侦查学与证据学的关系 证据学是以诉讼证据为研究对象的专门科学。它的基本任务是研究有关诉讼证据的法律制度和司法机关运用证据的实践经验。刑事侦查学作为侦查犯罪的科学,其核心问题,是研究在刑事案件侦查过程中,如何运用技术手段发现、固定、提取和检验证据,以揭露和证实犯罪,查获犯罪人。但是,刑事侦查学和证据学研究诉讼证据的角度是不同的,证据学侧重研究证据的概念、种类、作用及收集、运用证据的法律制度和基本原则;而刑事侦查学则着重研究收集证据的策略方法,以及如何利用自然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发现,固定、提取和检验痕迹物证,同时,刑事侦查学仅研究刑事诉讼中的证据。证据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刑事侦查学提供理论依据,而证据学在研究司法机关运用证据的经验时,可以汲取和借鉴刑事侦查学的理论和方法。 五 刑事侦查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心理学是以心理现象及其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犯罪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与刑事侦查学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犯罪心理学把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及其客观规律作为研究对象;广义犯罪心理学把与犯罪有关的心理现象作为研究对象。在对犯罪实施侦查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各种不同的人员,出现各种不同的心理现象,研究这些人的心理现象产生、发展的规律,并且根据这种规律制定影响侦查活动中各种人心理活动的方法,有针对性地优化和强化侦查破案的心理对策,就能够有效地提高侦查破案的能力。 六 刑事侦查学与自然科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在侦查过程中所遇到的技术问题是形形色色,复杂多样的,涉及到自然科学的所有门类;另外,社会科学中的哲学、逻辑学、社会学、管理学、伦理学、教育学、统计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于研究刑事侦查学也有重要意义。 第四节 刑事侦查学的研究方法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研究刑事侦查学最基本的方法。在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指导刑事侦查学研究时,还应采取以下具体方法: 一、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刑事侦查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它的各项侦查措施、技术手段和策略方法都是在总结侦查实践的基础上制定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刑事侦查的理论和方法是否正确有效,就看它是否正确地反映我国刑事侦查实践经验,并且能否经受住刑事侦查实践的检验。对侦查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通过深入系统的调查研究,切实摸清情况,确定对策,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作出科学的回答。 二、案例分析方法 各种案件的破获为刑事侦查学的研究提供了及其丰富生动的实际资料,通过对大量典型案例的分析研究、归纳综合,就能够从中具体了解犯罪活动的规律特点,总结出侦查破案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这是从个别到一般、从个性到共性的方法。 三、科学实验的方法 在侦查实践中经常会遇到复杂多样的技术性问题,仅凭一般的调查研究和实地观察是不可能找到答案的,而需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进行科学实验,以揭示事物本身的各种矛盾及其内在联系,为查明案情提供依据。四、与有关学科相联系的方法 研究刑事侦查学决不能孤立地、封闭式的研究,而应当与其他各有关学科联系起来研究,广泛地吸收和运用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五、比较借鉴的方法 刑事侦查学作为我国法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当然应当以研究我国刑事侦查实践为主,同时,有决不能闭目塞听,对外国和我国历史上的侦查制度及其有关理论和方法采取一概拒绝的态度。 第三章 刑事侦查的任务和原则第一节 刑事侦查的概念一、侦查的定义 侦查,是指侦查机关为了收集证据,揭露和证实犯罪,查获犯罪分子,依法进行专门调查和实施强制性措施的活动。侦查是刑事诉讼的一个重要阶段,通常是从立案后开始进行,到案件事实全部查清,作出起诉、不起诉或撤销案件的决定时终结。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82条规定:“侦查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在办理案件过程中,依照法律进行的专门调查工作和有关的强制性措施”。 二、侦查与侦察的区别 侦查与侦察是两个含义不同的法律术语。侦查是刑事诉讼法的专用名词,是刑事诉讼程序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侦察一般是指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为了发现、揭露和证实犯罪,依据行政主管机关制定的行政法规而秘密进行的专门调查工作,如跟踪守侯,秘密搜查,秘密取证、窃听等。 三、刑事侦查的含义 在我国,刑事侦查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广义的,指对我国刑法所规定的各种犯罪的侦查;一种是狭义的,指对危害国家安全罪以外的其他刑事犯罪的侦查。 第二节 刑事侦查的任务刑事侦查是同犯罪作斗争的重要武器。它的基本任务是:收集证据,查明犯罪事实,查获犯罪嫌疑人,制止和预防犯罪,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一、收集证据 证据是指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它在刑事诉讼中占有及其重要的位置,是司法机关正确处理案件的最基本的依据,是刑事侦查的一项重要任务。在侦查实践中,收集证据的内容通常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发现证据 犯罪事件是已经发生的事实,那些能够证明犯罪事件的事实,经常是零散的,淹没在许多其他事实之中,而且很容易遭到破坏,不易被发现。因此,在侦查破案的过程中,首先必须采取各种有效的策略方法和技术手段,及时准确地找到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即发现证据。(二)固定和收取证据 要想使被发现的证据能够在刑事诉讼中真正起到证据的作用,还必须把这些事实材料加以固定和收取下来。方法通常有照相、绘图、制作模型、制作各种笔录,以及录音、录像等等。(三)检验和审查证据 对于各种证据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检验证据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除了运用痕迹检验,枪弹检验、物证化验、法医检验、文书检验等刑事技术手段外,对于某些具有证据意义的痕迹物品,还可以聘请有关科学部门的专家进行鉴定。办案人员对各种证据材料必须认真地进行审查判断,以鉴别其真假,查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每个证据材料对证明案件事实的实际意义。最后,还应当在综合分析研究证据材料的基础上对案件情况作出正确的判断。 二、查明犯罪事实,认定犯罪人 实践表明,只有把案件事实查清楚了,才能正确地使用法律,真正做到定性准确,量刑适当,使犯罪分子受到应得到的惩罚,使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所谓犯罪事实,就是指犯罪分子实施犯罪行为的时间、地点、手段、动机目的、侵害的对象和所造成的危害后果,以及作案人实施犯罪行为时的年龄、精神状态等。三、查获犯罪嫌疑人 刑事侦查的另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对犯罪分子或重大犯罪嫌疑分子适时地采取必要的强制措施,以防止他们逃避侦查、起诉、审判和继续进行犯罪活动。四、制止和预防犯罪 通过侦查活动总结刑事犯罪活动的规律特点,发现和堵塞某些地区、部门工作中存在的漏洞,健全制度,加强防范工作,教育公民增强法制观念,自觉遵守法律,并作好对违法犯罪人员的监督和帮教工作,制止和减少犯罪的发生。 第三节 刑事侦查的原则 刑事侦查的原则,是指刑事侦查人员进行侦查活动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其目的是为了保障刑事侦查活动的正确进行。刑事侦查作为刑事诉讼活动的一个重要阶段,它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严格遵守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基本原则,此外,还要遵守以下原则:一、依靠群众,实行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二、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三、积极侦查,及时破案。四、正确执行法律,严格依法办案。 肇东市“11.18”结伙持枪杀人案1995年11月18日,黑龙江省肇东市18:40分:四站镇派出所接报:李兵被枪杀家中,两名犯罪人又持枪(双筒猎枪和小口径步枪)打死打伤48人,其中32人死亡,16人受伤,有37家受害,肖伟、白臣两家7人全部被打死,还抢劫七七式式手枪一支,北京吉普车一台.19:10分:上报市局,途中调集120多名警力,20多台车,设卡,到达现场立即了解案情,寻找踪迹。20:40分:两名歹徒在西八里乡杀人。21:10分:到达西八里乡,犯罪分子刚走5分钟-追-距三站镇1.5公里处栽入沟中-搜索-100米枪战。21:40分:冯海被击毙。22:00分:姜明腹部中弹。22:30分:姜明自毙。第四章 刑事照相第一节 照相机的基础知识一、照相机的发展历程 (一)第一阶段:1839年至1924年 一个不透光的盒子,这就是照相机。照相机是用感光胶片反景物拍摄下来的摄影器材。它的发明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我国对光和影像的研究,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前四百多年,我国的墨经一书就详细记载了光的直线前进、光的反射,以及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的成像现象。到了宋代,在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1031至1095年)一书中,还详细叙述了“小孔成像匣”的原理。 在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出现了供绘画用的“成像暗箱”。法国人尼普斯开创了人类摄影术的先河 1826年,法国人尼普斯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架照相机:由两个木箱构成,镶有毛玻璃的后一个木箱,能在包括镜头架的前一个木箱内滑动。 1826年的一天,法国人尼普斯花了8个小时的时间,拍下了世界上第一张照片。这张照片是从尼普斯工作室的窗口拍摄的,左边有一座鸽笼,中央有仓库倾斜的房顶,右边可以看到建筑物的一角。尼普斯称这张照片为“日光绘画”。以后,曝光时间降到了36分钟。到了1840年,曝光时间降至20分钟。1840年9月,巴黎的摄影师为一些小姐拍照,她们被要求一动不动地在阳光下站立20分钟,这种摄影过程真有些可怕。后来,感光材料化学显影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曝光时间越来越短。 银板照相法是由法国的尼普斯和达盖尔共同发明的。1839年,当银板照相法公布于世时,尼普斯已经去世多年。 银板照相法最初使用一块镀银的铜板,把这块铜板放在一个盛碘的盘子上方,碘的蒸汽在铜板表面形成一层碘化银薄膜而成为感光板,最后变成深金色。把遮盖好的底片托上的铜板放入照相机内进行曝光,然后再把铜板放入冲洗箱内,用一杯加热的水银蒸汽这块板。在感光后的碘化银处凝聚水银蒸汽,光越强,凝结得越多,于是在板上逐渐显出像来,把板泡在盐溶液里即可制成永久性的相片。使用银板照相法拍摄的照片,只能洗印一次,除了翻拍和第二次用银板拍照外,它是不能复印的。这种照片极易损坏,也不能用手指去触摸。拍摄的曝光时间需要5分钟或更长。 1839年8月19 日法国画家达盖尔公布了他发明的“达盖尔银版摄影术”,于是世界上诞生了第一台可携式木箱照相机。 1841年,33岁的维也纳大学教学教授匹兹伐(JoiefMax petz-val)用计算方法设计出了著名的匹兹伐镜头。1841年光学家沃哥兰德利用匹兹伐镜头发明了第一台全金属机身的照相机。该相机安装了世界上第一只由数学计算设计出的、最大相孔径为1:3.4的摄影镜头。 1845年德国人冯马腾斯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可摇摄150的转机。 1849年戴维布鲁司特发明了立体照相机和双镜头的立体观片镜。1861年物理学家马克斯威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张彩色照片。 1866年德国化学家肖特与光学家阿具在蔡司公司发明了钡冕光学玻璃,产生了正光摄影镜头,使摄影镜头的设计制造,得到迅速发展。1888年美国柯达公司生产出了新型感光材料柔软、可卷绕的“胶卷”。这是感光材料的一个飞跃。同年,柯达公司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安装胶卷的可携式方箱照相机。 (二)第二阶段:1925年至1938年 这段时间内,德国的莱兹、罗莱、蔡司等公司研制生产出了小体积、铝合金机身等双镜头及单镜头反光照相机。 在此阶段,照相机的性能逐步提高和完善,光学式取景器、测距器、自拍机等被广泛采用,机械快门的调节范围不断扩大。照相机制造业开始大批量生产照相机,各国照相机制造厂纷纷仿制莱卡型和罗莱弗莱型照相机。黑白感光胶片的感光度、分辨率和宽容度不断提高;彩色感光片开始推广,从而使摄影队伍迅速扩大并走向专业化。 (三)第三阶段:1939年之后 此阶段的前半期即本世纪六十年代之前,黑白、彩色胶片的质量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光学工业制成了含有稀有元素的新型光学玻璃,如镧、钛、镉等玻璃。从而更好地校正了摄影镜头的像差,使镜头向大孔径和多种焦距的方向迅速发展。因而,出现了变焦、徽距、折反射式、广角等多种摄影镜头。镜头单层镀膜得到普遍推广。照相机出现了计数器自动复零、反光镜自动复位、半自动和全自动收缩光圈等结构。照相机的质量、产量开始飞速发展。 从本世纪六十年代初至今为第三阶段的后期。这期间,日本的小西六摄影公司生产出世界上第一台自支调焦照相机柯尼卡C35A型135照相机.接着日本又生产出世界上第一台双优先式自动曝光照相机-美能达XDG型135单镜头反光照相机。开创了一台相机具有多种曝光功能的先例。 1947年,美国人埃德温赫伯特兰德发明了拍立得相机。首批面世的这种相机是拍立得95型(Polaroid 95)。拍立得相机使用起来非常方便,成像原理用的是兰德发明的反转转印法,即在白色片基上涂上一层感光膜充当正片,并使它同曝了光的负片贴在一起,在构成夹层的两种胶片之间加进粘液试剂,正负片的背面均不透光,数秒钟之后,正片就冲洗完毕,可以与负片分离。 1972年,埃德温赫伯特兰德又推出了拍立得SX70型相机。SX70是一种比以往的同类型相机更加轻巧的小型一次成像照相机,它配有反光取景镜头,并由于电子技术的进步,实现了全部自动化。此外,摄影者可以立即得到一张干净的彩色照片,它可以强光下或黑暗中自动显影,影像很快可显现。 这期间,光学传递函数理论进入了光学设计领域,出现了成像质量高,色彩还原好,大孔径,低畸变的摄影镜头。同时,镜头向系列化发展,由焦距几毫米的鱼眼镜头到焦距长达2米的超摄远镜头,并有了透视调整、 变焦徽距、夜视等摄影镜头。电子技术逐渐深入到照相机内部,多种测光、高精度的电子镜间快门、电子焦平面快门以及易于控制的电子自拍机等都纷纷出现。曝光补偿、存储记忆、多纪录功能、电动上弦卷片、自动调焦等各种功能得到愈益精美的应用,高度自动化、小型、轻便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电子式照相机是采用微电子技术的机电一体化自动照相机。它是从1963年美国推出的拍立得100型一步成像照相机上采用电子快门开始的。随后,照相机产品的发展实际上就是电子技术逐步深入地应用于该类产品的过程。目前,在高级单镜头反光照相机上都使用了专用微处理器,中,高档照相机已全部实现了自动曝光。电子技术的应用,使照相机产品的性能日臻完善,从测光,曝光,调焦,卷片倒片,闪光,乃至照相机附件的控制都实现了自动化,产品性能可靠,使用方便。现代照相机的发展已经离不开电子技术,并已成为照相机技术发展的关键所在。日本理光(RICOH)公司于1981年推出世界第一部使用太阳能电池的相机。随后又推出全新设计的第二代太阳能相机XR SOLAR型。这种相机采用全手动控制,由机顶的三块太阳能电池供给测光表电流,而且还会将多余的能量储存于电容器之内,黑暗时仍然可以如常使用。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的新闻摄影记者开始使用电子静止照相机拍摄照片,并把数字图像直接传送到计算机化的出版系统中。随着一种新的数字式电子静止照相机的出现,几乎任何与照片打交道的人都可在几秒钟内把数字图像传送到遥远的地方。日本的奥林帕斯公司生产的VC1100IIHS型号新相机不仅是首架与NTT系统兼容的相机,而且是首架在移动电话网上既可发送文件也可接受文件的相机。NTT系统可大大节省传输时间和成本,在移动电话网上,30秒钟可传送一帧图像。美国柯达公司开发出一种能同时拍下声音的照相机。使用这种相机拍照后,用一台专门设备,在实验室里把底片上的信息处理进密纹磁盘,再用一个照相CD系统,在一台普通的计算机CDROM驱动器运作下,即可在其屏幕上或电视机上再现所摄图片效果。拍摄图片和声音的软片是用传统的银卤化物软片,用通常的方法曝光就能得到图片。在拍摄图片的同时,照相机记录下15秒种拍摄现场的声音,声音是暂存储在照相机里的,以便摄影者认同或更换,一旦确定后,声音信息便由存储器经发光二极管记录在紧跟着图片后的一段空白软片上,对于每个镜头,摄影者可根据需要选择长,短或不要声音背景。经过处理后,软片上的信息加工后送到CD。人们在屏幕上观看图像的同时可听到附加在每幅图片上的声音。二、照相机的结构原理 最简单的照相机就是由下面几个部分组成的针孔照相机:1、一个不透光的盒子;2、在盒子的一面开一个允许光线通过的针孔;3、 将一张胶片放在针孔相对的另一面。 即使现在最精密复杂的照相机也不过是在简单的针孔照相机基础上苦心经营的结果。它们通常包括聚焦光线、控制曝光持续时间和曝光强度、输送胶片等一些机构;但是就其本质来说,仍然像一架针孔照相机,有一个不透光的盒子并允许某些确定的光到达胶片。 根据结构上分为机身和镜头两部分,机身主要起记录影像作用,镜头则起对被摄景物成像的作用。根据作用及性能上,照相机可以分为以下七个部分:摄影镜头:取景器:调焦机构:快门:自动控制系统:包括测光系统、自动曝光系统、自动对焦、自动卷片、倒片、自动变焦、自动日期打印、自动闪光灯。卷片、计数、上弦机构:机身: (一)摄影镜头:一、镜头的结构:摄影镜头主要由成像镜组、镜筒、光阑和调节机构组成。 (一)标准镜头的结构1、镜组:有多片透镜组成,分成几组。如海鸥DF相机的标准镜头为6片4组,美能达标准镜头为7片5组。2、镜筒:分为外镜筒和内镜筒两部分。3、光圈:又称孔径光阑,起控制参与成像光束孔径的作用,在摄影中影响通光量、景深和成像质量。4、调节机构:用来调节镜头焦点和光圈的装置。5、联接机构:镜头与机身的联接部分。有固定式、可拆卸式、卡口式和螺纹等方式。6、电子控制部分:实现镜头的自动调焦、自动测距、自动光圈控制等功能。(二)变焦镜头的结构变焦镜头的结构与标准镜头的结构类似,不同的是变焦镜头中镜组是由多个分镜组组成的,在变焦的过程中,各镜组间的相对位置是变化的。二、镜头的光学特性(一)焦距: 焦距是指镜头焦点至镜头第二节点之间的距离,是衡量透镜对光线会聚或发散能力的量。镜头的焦距决定了该镜头拍摄的被摄体在胶片上所形成影像的大小。假设以相同的距离面对同一被摄体进行拍摄,那么镜头的焦距越长,则被摄体在胶片上所形成的影像就越大。如图2.33所示,一般情况下焦距越长,镜头筒也越长。成像大小:焦距越大,成像越大。作用距离:焦距越大,作用距离越远。视觉效果:焦距长,则远处景物得到夸张,近处景物被压缩,反之亦然。景深:焦距大,景深小,焦距小,景深大。成像范围:焦距大,成像范围小,焦距小,成像范围大。 镜头的焦距决定了胶片给定的画面区域所适合的场景大小.较长的焦距会产生较大的影像.影像越大,适合画面区域的场景部分就越小.正像我们看到的这组使用不同焦距的镜头在同一拍摄位置所拍摄的同一场景照片. 应当注意,影像的大小与焦距成正比,即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焦距加倍.例如,使用50mm镜头在10英尺的距离拍摄被摄体,如果现在换用100mm镜头,则被摄体看去像2倍那么大,如果换用25mm镜头,被摄体则只有一半大小了.(二)视场角 是指镜头调焦至无穷远时所能拍摄下的景物的空间角度范围。用2W表示。它受镜头焦距影响,视场角的大小与焦距成反比,焦距越长 ,视场角越小。三、镜头的种类普通镜头分为定焦镜头和变焦镜头。 定焦镜头根据视场角的大小不同分为三类:1、标准镜头: 摄影上我们把焦距与所摄底片对角线大致相等的镜头称为标准镜头。普通人眼的视场角约为45度,对于135相机来说,50毫米镜头为标准镜头。其透视效果与人眼睛直接观察一致,画面不变形,适合于大多数场合拍摄,特别适合于中近距离拍摄,其最佳摄影距离为2.5到4米。 2、广角镜头:广角镜头是指视场角大于人眼视场角的镜头。(1)准广角镜头:焦距范围在35毫米左右,视场角在60度左右,适合拍是集体像、大场面,现场摄影中的方位摄影和概貌摄影常用准广角镜头;(2)广角镜头:视场角在60度到80度,适合大场面摄影,如风光、体育摄影等;(3)超广角镜头:视场角在90度以上,画面变形严重,照度变化大,适合于抽象摄影,建筑表现摄影; (4)鱼眼镜头:视场角在180度左右,可以拍摄半球面的摄影。 广角镜头的摄影特点:可拍摄下广阔的景物空间范围,易于表现被摄景物的全貌和气势。景深大,具有强烈的视觉空间效果,突出前景,压缩后景。 3、望远镜头:视场角小于人眼视场角的镜头。(1)中焦镜头:视场角为40度左右,适合人像摄影,特别是室内人像摄影,拍半身像或头像;(2)长焦镜头:视场角约为10度到30度,作用距离远,适合拍摄远距离景物;(3)超长焦镜头:视场角在10度以下,特别适合拍摄不易接近的物体,如体育摄影、动物摄影,也常用于偷拍和抓拍。(4)望远镜头的摄影特点:对表现被摄景物的局部特别有利,放大率大,可使微小物体或物体最富表现力的细微局部充满画面,景深小,易于突出被摄主体,夸张远景,压缩近景,有利于表现远处景物。 变焦镜头:有两种变焦方式,一种是推拉式,操作简便,可以边调焦边改变焦距,一环两用,但它有容易“滑”焦的缺点;一种是旋环式,调焦与变焦分别使用各自的调节环,但焦点一旦固定,不容易滑动。变焦镜头是一种很有魅力的镜头。它的镜头焦距可在较大的幅度内自由调节,这就意味着拍摄者在不改变拍摄距离的情况下,能够在较大幅度内调节底片的成像比例,也就是说,一只变焦镜头实际上起到了若干只不同焦距的定焦镜头的作用。变焦范围从变焦范围的角度看,基本种类有:2035mm左右的广角变焦镜头,3570mm左右的标准变焦镜头、70210mm 左右的中远变焦镜头,200400mm左右的远摄变焦镜头等。(二)快门 快门的作用:控制成像光线对胶片平面的照射时间即曝光时间;拍摄运动物体时的成像模糊量;可靠的阻拦非曝光用的光能量,使之不致重复曝光或漏光。1、快门的参数:曝光时间:又称快门速度,用字母T表示,国际上一般以一秒为基准,上下成倍增减,圆整后为:2,1,1/2,1/4,1/8,1/15,1/30,1/60,1/125,1/250,1/500,1/1000B门(直到松开为止)和T门是手控曝光时间。 快门主要有两种类型:(1) 镜间快门镜间快门由一系列薄钢叶片组成,放置在镜头的单元之间。快门释放按钮触发一根弹簧使叶片在曝光期间开启,然后闭合这种类型的快门又叫做叶片快门。中心快门的优点:闪光同步不受快门速度限制,各速度档均可闪光同步;拍摄运动物体时,影像不变形;快门在镜头之间,受意外破坏影响小。中心快门的缺点:快门速度不高,最高只能达到1/500秒左右;快门效率低,高速曝光时仅为50;更换镜头方面也比较麻烦。2 焦平面快门焦平面快门位于照相机里,正好在胶片的前面。由于它就在焦点平面,也就是胶片位置的前面,因此而得名.焦平面快门具有如下两个优点:首先,因为平面快门是装在照相机里面的,而不是装在镜头里,所以其可互换的镜头往往并不是太昂贵。但对于叶片快门来说,快门就是镜头的一部分。而对于焦平面快门,镜头并不包括快门,因此镜头或许不是太昂贵。其次,焦平面快门能够具有更快的曝光速度,为了了解其中的原因,有必要知道一点焦平面快门的工作原理,焦平面快门的运转有些像一对卷轴式的窗帘。首先,第一副帘拉起,快门打开并允许光线照射胶片。然后,当预定的若干分之一秒结束之后,第二副帘跟随第一副帘运动并阻挡住光线。这就是焦平面快门工作时幕帘越过胶片的速度具有上限的原因。在大多数SLR照相机上,这一限度大约是1/60秒或1/125秒。快门速度的选择(1)1/60秒适于照明条件不太理想,如多云的天气、在阴影处等户外日光下拍摄照片用。对使用小光圈以增大景深来说,该速度是很有用的。在较明亮的现场光照明的场所也使用这档快门速度。使用这档快门速度,相机意外地受到震动而使拍摄失败的情况要比使用1/30秒快门速度时来得少些。适用于单反相机的闪光灯同步。(2)1/125秒户外日光下拍摄照片最好的快门速度。在明亮的照明情况下,使用中等大小的光圈到小光圈能产生很好的景深。使用这档快门速度,能使来自相机本身的微弱震动减到最小。能抓住一些中等速度的动作。如走动着的人,儿童的游戏等。对于手持相机并安装上焦距小于105mm的中焦镜头进行拍摄,该速度具有一定的保险性。这档快门速度被推荐用于某些单镜头反光照相机使用闪光灯拍摄。(3)1/250秒适合抓住一般速度的运动体。例如以中等速度跑动着的人、游泳运动员、自行车运动员、在一定距离外奔跑着的马、检阅活动、奔跑着的小孩、帆船、棒球运动、以中等速度比赛的足球运动员。当你并不需要大景深,而主要是想抓住动作的时候,可以在户外日光照明情况下用这档快门速度,以使相机的震动程度减至最小。适合于手持相机安装上250mm焦距镜头进行拍摄。(4) 1/500秒适合抓住运动速度较快的动体。例如中等距离外的运动员、奔跑着的马、跳水运动员、快速骑驶着的自行车运动员、行驶着的轿车或跑动中的篮球运动员。这档快门速度能用来抓住除了最快速度外的所有动体。(三)取景器取景器是用于观察被摄景物和确定景物拍摄范围的装置。1、视场率视场率是指取景器内看到的景物范围占相机实拍范围的百分比。视场率(取景范围/实拍范围)1002、视场率分类横向视场率和纵向视场率两种,它们是长度之比,两者之积为视场率(范围面积视场率)。不同形式的取景器,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