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研究综述.doc_第1页
张居正研究综述.doc_第2页
张居正研究综述.doc_第3页
张居正研究综述.doc_第4页
张居正研究综述.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近十年来张居正研究综述韩东杰(历史文化学院历史学08级 080210088)摘要:近十年来,有关张居正的研究著作涉及内容广泛,人们从各个角度去研究这位风云人物,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方面:张居正生前的改革,张居正死后的悲剧,张居正的思想,比较中张居正。近年来的研究成就卓著,但是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关键词:张居正 近十年来 研究综述张居正,汉族,湖广江陵(今属湖北)人。字叔大,少名张白圭,又称张江陵,号太岳,谥号“文忠”。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隆庆元年(1567年)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神宗即位,任内阁首辅。他一生经历了嘉靖、隆庆、万历三朝,正是明朝中后期,各种矛盾层出不穷,内忧外患。明神宗年幼,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居正主持裁决,前后当国10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也就是“万历新政”,对明朝社会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近几年来,有关张居正的研究越来越多,出现了“张居正研究热”。综合研究,可以发现,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第一,中国的国情。近些年来,国内的一系列经济危机以及政治上的腐败,越来越凸显,人们在现实中找不到合适的解决之道,便想从古人身上去找一些蛛丝马迹,去改革现在,努力实现中国的复兴与强大;第二,关注个人。学术发展最终的去向是对个人的研究,只有越来越多的关注个人,从个人推及整个社会,我们这个社会才有进步的可能,张居正这样一个历来颇具争议的人物便在历史的漏斗中来到了现实里;第三,几个人物的影响。万历十五年的作者黄仁宇先生,张居正的作者熊召政先生,以及百家讲坛专题“风雨张居正”的主讲者郦波先生,他们对张居正的研究使得张居正越来越多的出现在现实舞台上,学术界里掀起了一股又一股对张居正的讨论,对其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张居正逐渐从历史的边缘走进人们的生活,走入人们的视线,得到人们的关注。近十年来,有关张居正的研究著作涉及内容广泛,人们从各个角度去研究这位风云人物,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方面:张居正生前的改革,张居正死后的悲剧,张居正的思想,比较中张居正。一、张居正生前的改革中国历史上不乏改革家,可是能把改革措施推行下去,并且是实实在在收到成效的恐怕不多,而张居正即是其中之一。国学大师梁启超先生在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称他是“近三百年大明历史上唯一的一个政治家”,人们总是拿他和商鞅、王安石并列,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改革家之一。明史纪事本末称他为“救世宰相”。就连他生前的一个大对头,明代的一个大思想家李贽在他死后也称赞他是古今“宰相之杰”。清代广阳杂记记载清人蔡岷瞻评价说“明只一相,张居正是也”,也就是说,明朝167位阁臣中只有张居正算得上一位有成就有才能的改革家。由此可见,张居正在十年改革中的不可磨灭的地位,以及改革的卓越成效。近十年来,有关张居正生前改革的研究主要着眼点是改革的背景条件、内容、影响以及其现实意义等。刘志琴在张居正改革的成败这篇文章中提出,张居正在政治混乱、国穷财尽之际临危受命,以其过人的胆识和勇气使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成功;并且认为他推行考成法,提高了行政效率,打击了贪官权贵,通过清丈田亩和一条鞭法,较好的解决了赋役不均与偷逃现象【1】。杨欣的再论张居正改革中认为,张居正出任首辅之后,利用手中权力,在嘉靖、隆庆年间改革的基础之上,大刀阔斧的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整顿吏治、均平赋役,加强边防,重农利商等方面努力,取得显著成效。并且积极赞颂了张居正“通识时变,勇于任事”的奉献精神和积极务实的工作作风,但是改革触动了某些人的利益,“明王朝的衰落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2】。樊树志在晚明史一书中阐述了万历新政的过程及在各地的情况,认为张居正是明代最繁荣昌盛的万历朝的缔造者,他通过新政,整顿吏治,革新政治,培养人才,改变颓废之风;通过丈量土地,推行一条鞭法,改变了赋役不均的现象,成效是显而易见的【3】。在具体的研究方面,学者在不同的方面各有研究。在改革的背景条件方面,杜晓田、李海燕在试析张居正改革的背景及条件一文中,从改革的社会背景、制度条件、个人条件三个方面展开论述【4】。林延清在李太后与张居正改革一文中提出,李太后的支持为张居正改革提供了组织保证,信赖支持张居正,使其能够全力进行改革的事业【5】。龚虹波认为,张居正改革的制度背景是中央集权制,和官僚体系内经过长期权力博弈而形成的“潜规则”,从而也说明了张居正改革失败的必然性【6】。在改革的内容及影响方面,学者们大都集中在与经济紧密相连的几个措施上。廖焕水在明朝张居正费税改革的历史昭示一文中认为,一条鞭法能够化繁为简、费税合一,清丈土地、核定标准,量入为出、控制源头,整顿吏治、裁撤冗员,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和合理性,但是最终未能走出“黄宗羲定律”【7】。李烈辉在张居正与一条鞭法里总结了一条鞭法的优点,并指出它是我国赋役制度史上的里程碑【8】。邹晓涓在“一条鞭法”论析中指出,一条鞭法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兼并,均平了赋役,简化了税制,增加了财政收入,也在一定时期内维护了封建统治的稳定,缓和了阶级矛盾和利益冲突【9】。此外,何宗美分析了张居正改革失败后的社会状况,认为张居正改革失败后,其负面作用就是促进了晚明政派党争和文人结社的进程,催促了党争的激化,并且致使晚明文风大为改变【10】。除了经济措施之外,有些学者还研究了张居正在修撰官史方面的措施。谢贵安在张居正官史修撰的革新措施一文中,认为张居正恢复并改革起居注制度,为官史修撰储备史料,并以此为契机约束日益膨胀的皇权,他在主持修撰明世宗实录、明穆宗实录和大明会典等官史时,将考成法应用其中,极力推广“专任图成,立程责效”的改革措施,使史官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并为后世修史树立典范【11】。展龙在论张居正的史学贡献一文中也谈到了上面两方面,进而说明张居正的史学贡献【12】。在张居正改革的现实意义方面,不少学者在施政策略方面进行了研究,并提我们应该学习的地方。杨秀英在试析张居正施政的策略一文中认为“恪守组训使改革名正言顺,减少阻力;官府一体使得上下一心,君臣无猜;任人唯贤保证了改革措施的顺利推行;严核官员促进了廉政勤政和办事效益的提高。张居正以他杰出的政治才干,妥善处理了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关系,造成了宫府一体,百辟成风的局面,大大加强了自己的权利。然后,凭借这一权利,开始全面推行改革。他的施政策略为后世提供了可贵的借鉴,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13】。荣霞在论张居正改革过程中政治策略的运用一文中认为,张居正改革改革之所以成功,政治策略的运用其了关键的作用,并且贯穿其整个改革,他的一些技巧值得我们去学习借鉴【14】。当然,也有学者从张居正改革中获取其他的有利于现实发展的问题及策略。廖焕水从张居正改革最终进入“黄宗羲定律”, 提出了我们在制定税法制度时应该注意的几点问题:严防乱收费合法化,严格实行依法治税,做到事权财权相统一,坚决克制腐败现象【7】。翁礼华在愿以深心奉尘刹明代张居正改革之反思一文中,对当时的考成法、驿传、官学、一条鞭法锦兴路全面的论述,他结合现实,提出了当代政治改革应当注意的问题【15】。此外,张居正有关处理民族问题,军事边防,以及文化教育制度等也得到了或多或少的关注。二、张居正死后的悲剧张居正死后的悲剧一直是研究张居正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它包含两层意思:张居正改革的失败和死后的清算。关于这位生前地位显赫,而死后却被打击的政治家,学者们总是试图去寻找事件背后隐藏的某些东西,去揭开历史的面目。近些年来,随着对张居正研究的深入,不同的学者的看法也不一,但总结起来,大致有以下五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张居正威权震主,专权独断,导致了张居正改革的最后失败,不得善终。樊树志认为,张居正生前树敌太多,以至于有“宰相之杰”,却又“身死之辱”,这问题要害就在于张居正“威权震主,祸萌骖承”。他指出,张居正推行新政,取得显著成效,深得皇帝臣民的信赖;随着其威权的显赫,内外臣僚争相趋附,权威之盛压过皇帝,到执政后期,虽然他极力避免这种局面,但已骑虎难下;他生前被捧上天堂,死后却被打入地狱,确实是一大冤案【16】。董倩在试论张居正集权与改革一文中,从权利集中的角度剖析了张居正改革失败的原因【17】。第二种观点,认为万历皇帝的态度或性情变化时张居正失败的决定性因素。刘志琴认为,“张居正的失败是他的成功招致的必然结果”,万历皇帝态度的变化起来决定性作用【1】。柯愈春在张居正为何身后被抄家一文中,认为他身后被抄家是因为反贪结怨于天下,以及万历皇帝的嫉妒和报复所致。他认为万历皇帝对张居正的全盘否定直接导致了明帝国的灭亡【18】。李国文在张居正:一代改革者命运的启示一文中,认为“张居正的不幸,是碰上了万历这个精神汴急、性格偏执、缺乏自制力、心理素质不算健全的青年人”,认为“张居正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政治强人”【19】。第三种观点,认为张居正个人人格问题,如迷恋权利、骄横、偏狭、贪污等。王春瑜在历史的警钟长鸣一文中,认为张居正的集权恋权,贪污腐败等劣行是造成改革失败及其死后抄家悲剧的重要原因,并且告诫改革者要严于律己,讲反腐败进行到底【20】。施惠在张居正改革的悲剧中认为,张居正推行改革为明王朝赢得了生存的转机,但他对改革的失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由于他没能以一贯之的坚持廉洁自律,放松了对其家属和自身的约束,私欲膨胀,加上用人上的一己爱憎,误用投机分子,在很大程度上背弃了他的理想和信念,从而使其陷入腐败的泥沼而不能自拔【21】。韩晓洁在政治家的人格与改革者的成败论张居正改革失败之个人因素一文中,认为张居正个人的骄横、专断、偏狭与用人失误是其改革失败的原因【22】。姜少勇在张居正的教训一文中认为,“张居正正在大力反腐的同时,自己也在拼命的搞腐败”,他从张居正的个人生活以及张居正几个儿子的非正常渠道考取功名等方面说明,以至于张居正死后,民愤官怨,下场凄惨【23】。朱丽文在一代“宰相之杰”张居正的另一面一文中从勾结宦官压制高拱、夺情之后独断专行、败坏科举这三个方面阐释了“张居正虽然为明朝立下了许多功劳,但这仍不能掩饰他勾结宦官、为自己的政治道路铲除荆棘,偏信阿谀奉承、独断专行、任用私人,为自己的私利而不惜败坏国家制度的一面”【24】。第四种观点,认为张居正改革期间的弊政导致了其最后的失败。田澎在腐败与弊政:张居正施政的另一面一文中,对张居正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认为在他执政期间存在着严重的腐败与弊政,且愈演愈烈。他指出,在其执政期间,他贪利营私,败坏科举,交接宦官,阻碍了内政改革,这些保守和财政行为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是导致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之一。他特别指出,明朝的内阁改革滞后,专制主义畸形发展,行政中枢软弱,这些都加速了明朝的灭亡【25】。南炳文在论张居正大力裁革冗官及其失败的原因一文中指出,张居正担任首辅之后,大力推行裁革冗官的活动,但是他去世后,其所裁冗官陆续被恢复,并指出张居正裁革冗官失败的原因在于:一是活动本身有过火之处,二是在裁革冗官时对官吏的利益考虑太少【26】。第五种观点,认为张居正触犯和践踏了当时的政治和社会中某些内在的东西,侵蚀了明王朝的合法性基础。邓万青在目标与手段的合法性悖论张居正改革的伦理视角探讨一文中认为,张居正为顺利实施其改革计划而采取的与李太后、冯保结盟,用人及“夺情”等手段,客观上触犯和践踏了当时的政治和社会伦理,侵蚀了明王朝的而合法性基础。张居正强国富民、稳定王朝统治的改革目标,虽然能获得合法性认可,但他为达致这一目标所采取的改革手段却不具有合法性。目标与手段的合理性悖论是张居正改革的悲剧性所在【27】。龚虹波在“制度中人”与制度的较量也说张居正改革悲剧一文揭示了“制度中人”改革制度时无法避免的局限性,以及政治体制本身所具有的抗拒变迁的结构性因素【6】。余树贵在张居正悲剧与明代道德生活一文中认为,偏执时明代政治领域到的生活的基本倾向,由于对祖宗家法的偏执遵守,对儒家道德思想的偏执追求以及对宦官的偏执认识,当然也包括张居正自身所具有的偏执精神,最终导致张居正悲剧的发生【28】。以上五种观点,即是近十年来研究的基本结果,其中有些学者的观点是互相穿插的,以上介绍的是其最主要的观点。三、张居正的思想研究要想完整的系统的了解张居正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改革,不能不对其思想进行深入的探讨。思想是一个人行动的指南,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有什么相应的行动。研究张居正的思想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张居正改革中措施的来源,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张居正。首先,张居正的改革思想研究。龙兴武在张居正行政思想初探一文中,总结了张居正的八条行政思想,并指出,张居正改革受到成效与一套系统全面而敦本务实的行政思想是分不开的【29】。包诗卿在略论张居正的社会政治思想一文中认为,张居正识时通变的社会变革思想,敦本厚实的任人理念,外儒内法的为政原则,使当时官僚政治的行政效率达到声名显赫的顶点,从而挽救了明王朝中衰的颓势【30】。孔华在张居正教育改革思想初探一文中,对张居正教育改革思想进行研究,总结了四条:教育服务于政治、经济改革的思想,注重师资队伍建设的师表思想,强调严格管理的思想,反对空疏讲学提倡经世致用的思想。并提出对我们现代教育的几点建议【31】。徐莉在张居正改革中的而经济措施及其现实意义一文中认为,张居正的经济思想虽然滴油封建主义的烙印,但是其富国思想、理财思想、均赋思想中都有一些积极的值得我们现在借鉴的地方【32】。罗进、陈斌在张居正经济思想初探一文中,从五个方面对张居正经济改革思想做一系统探析,以期对今天的改革实践有所裨益【33】。傅秋涛在试论张居正走向事情本身的政治改革思想一文中认为,张居正以自己对政治几本精神的思考清除了政治自身之外的种种形而上学的虚妄幻想,突显了以富国强兵为最大特征的政治的事情本身,为以维护国家政权的长治久安为目标的政治改革作了思想准备;同时在走向政治的事情本身的前提下,反对把他自己思想重要来源的良知学的学术思想意识形态化,这可以说是留给中国人最为珍贵的精神遗产【34】。其次,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张居正的学术思想研究。蒋明宏在张居正学术思想考论一文中,较系统的阐述了张居正的思想渊源、基本特征、学术思想分期。他认为张居正的思想不拘于经典章句,不满于虚誉空名,以历史进步、民富国强为学术之生命,绝非时人所谓“学术偏颇”、“设施乖张”,不仅学术未偏,而且极富创新,在学术史上的地位应予以充分重视【35】。刘岐梅在论张居正禁讲学一文中认为,张居正严禁违背阴阳讲学宗旨、为自私自利之计的书院讲学,以加强思想统一,维系社稷安定,维护公众安全,捍卫改革成果,从学术立场上说,张居正禁讲学实质上是用程朱理学和经世实学对王学进行的修正。左东岭从心学的角度出发研究张居正,他认为张居正并不是一味的反对心学,而是竭力将心学转化为有助于改革的因素,其思想是对阳明心学的发展;但是他对心学的负面作用较正面作用更大,他为推行新政禁止书院讲学和虚谈“邪说”,剥夺了其他士人的权利和自由,这是他改革失败的必然原因【36】。于树贵在张居正经世实学思想初探一文中认为,张居正的经世实学思想是在批判阳明心学空谈误国的进程中逐步形成的,虽然他的哲学思想缺少理论的创造性,但是他能身体力行地将其付诸实践,确是难能可贵的【37】。四、比较中的张居正 比较是相对而言的,人、事只有在比较中才能见分晓。著名历史学家黎东方先生说:“就执政的成功而言,张居正不仅是明朝惟一的大政治家,也是汉代以来所少有的。诸葛亮和王安石二人勉强可以与他相比。诸葛亮的处境比他苦,不曾有机会施展其经验欲全中国。王安石富于理想而拙于实行,有本事获得宋神宗的信任,而没有才干综核僚属与地方官的名实。”说的确实不错。程志强在海瑞与张居正比较研究一文中,将海瑞与张居正进行比较,认为他俩同为明朝杰出的政治家,却不能合作,原因不在于他们二人的私人恩怨上,而在于他们在政见、策略上的分歧【38】。潭平在论明朝著名政治家徐阶兼与张居正比较一文中认为,徐阶和张居正皆为优秀的政治家,相比之下,徐阶沉稳,张居正则为政果敢;张居正的胸襟气度不如徐阶,而且更迷恋权力【39】。赵淑萍在对于王安石变法和张居正改革成效不同之原因的认识一文中从“改革策略”、“改革步骤”、“改革者的地位与权限”和“改革者信念和毅力”等方面,论述了王安石变法最终走向失败,而张居正改革却带来了明后期的盛世局面【40】。熊召政的张居正一书中,人物描写的都很细致,其实细看,能发现很多比较,比如张居正与高拱在做人以及做事上的种种不同行为,可以看到高拱与张居正想比,确实有点小人【41】。总结关于张居正近十年的研究,成效卓著。学者们从史料中找寻有关张居正的蛛丝马迹,并展开论述,使得张居正的研究大放异彩。但又存在明显的不足之处。王玉德、黄永昌所写的近五年来研究综述20002004总结了21世纪前几年的成果,写的相当不错,但是我感觉没有提出什么新意,而且在结尾的地方特别提到说关于张居正的著作来自湖北的学者与湖北刊物寥寥无几,相当耐人寻味,我感觉那段话简直是画蛇添足,学术无地域边界之分,而作者好像恰恰又着重强调了这一观点【42】。而且,纵观近几年有关的张居正研究,可以发现以下三点问题:一、研究涉及面窄,深入不够。张居正研究基本上都是停留在张居正改革上、张居正的人生悲剧和评价问题以及张居正的改革思想上,少数涉及张居正的学术研究以及和他人比较方面,缺少一个系统的、全面的、深入的了解,而且都只是一家之言,只是在个别史料中得出自己的意见,很容易被找出漏洞,缺乏一个完整的、更深层次的探究。二、未能把握全局,以致得出不公正的结论。历史人物的评价最好的办法是把他放到当时的环境中去体味和感受,张居正当然也不例外,在“明后期积贫积弱”这个前提之下去看张居正及其改革或许能得出更客观公正的评价。三、思维严谨度不够。不少人批判张居正骄横、专断,我想是不是可以去探讨一下张居正性格特点形成的原因。而且,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他的那些性格特点带来的利多还是弊多,试想一下,如果张居正不专断,他怎样掌权,怎样去施行他的改革措施,怎样面对那困难重重的改革呢?可以这样说,历史人物,无论怎样评价都有自己的合理性。可是我们应该明白,我们评价历史人物的目的是什么,是以史为鉴,是指导现实!历史人物的好与坏、公与私,都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我们要努力的是:吸取精华。学习历史人物的好,摒弃他们的坏,以他们的公为荣,从私里面看到公的伟大。黄仁宇先生说“世间已无张居正”,确实没错,而且这是学者们研究张居正最好的也是最重要的前提,把这个大前提放在书桌前,然后再去一点一点从历史中找出可以指导现实的东西,这才是根本!参考文献:【1】 刘志琴:张居正改革的成败EB/OL./poetry/zjzggdch.htm【2】 杨欣:再论张居正改革J. 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04)【3】 樊树志:晚明史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4】 杜晓田、李海燕:试析张居正改革的背景及条件J.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06)【5】 林延清:李太后与张居正改革J.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5)【6】 龚虹波:“制度中人”与制度的较量也说张居正改革悲剧J. 浙江学刊,2002(06)【7】 廖焕水:明朝张居正费税改革的历史昭示J.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2(01)【8】 李烈辉:张居正与一条鞭法J. 湖北档案,2000(10)【9】 邹晓涓:“一条鞭法”论析J. 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5(05)【10】 何宗美:张居正改革对晚明党争及文人结社的影响J. 社会科学辑刊,2003(04)【11】 谢贵安:张居正官史修撰的革新措施J.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12】 展龙:论张居正的史学贡献J.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03)【13】 杨秀英:试析张居正施政的策略J. 福州党校学报,2001(03)【14】 荣霞:论张居正改革过程中政治策略的运用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06)【15】 翁礼华:愿以深心奉尘刹明代张居正改革之反思J. 浙江财税与会计,2000(08)【16】 樊树志:张居正:不得善终的政治家M. 北京:中华书局,2004【17】 董倩:试论张居正集权与改革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3(04)【18】 柯愈春:张居正为何身后被抄家J. 人民论坛, 2002(08)【19】 李国文:张居正:一代改革者命运的启示J. 领导之友,2007(02)【20】 王春瑜:历史的警钟长鸣J. 学术界,2000(83)【21】 施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