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进口协调性评价模型构建及其应用_第1页
能源进口协调性评价模型构建及其应用_第2页
能源进口协调性评价模型构建及其应用_第3页
能源进口协调性评价模型构建及其应用_第4页
能源进口协调性评价模型构建及其应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能源进口协调性评价模型构建及其应用基金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2006BAB08B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1003091)通讯作者:李建平,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作者简介:杨玉英,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硕士研究生杨玉英1,2,汤 铃1,2,孙晓蕾1,陈建明1,李建平1,*(1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北京 100190)(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39)摘 要: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能源进口的协调性,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主要途径之一。对此,本文构建了能源进口协调性评价模型。首先,鉴于资源国国家风险对能源进口安全的重要影响作用,该模型着重关注对资源国的能源进口份额与其国家风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确定能源进口的理想协调状态。在此基础上,引入距离协调度模型,构建能源进口协调度模型。以我国原油进口为例,实证研究评价了我国2000-2009年的原油进口综合协调状况,以及2007年的分国别原油进口协调状况,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关键词:石油进口;能源安全;国家风险;协调性Energy Importing Coordination Evaluation Modeling and ApplicationYang Yu-ying1,2, Tang Ling1,2, Sun Xiao-lei1, Chen Jian-ming1, Li Jian-ping1(1. Institute of Policy and Management,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90, China)(2. Graduat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39, China)Abstract: According to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coordination of energy importing is crucial for Chinas energy security. A novel model of energy importing coordination evaluation i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Since the important impacts, country risk is especially considered to determine ideal coordination state of energy importing, evalu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imports and country risk of resource nations. Furthermore, the coordination degree model for energy importing is built based on distance coordination degree model. For illustrative purpose, the proposed model is applied to evaluate the coordination of Chinas crude oil importing, and some interesting policy implications are revealed. Keywords: oil import;energy security;country risk; coordination1 引言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能源对外依存度日益增长,能源进口安全备受关注1。据中国海关统计年鉴,近十年来我国的油气资源进口量逐年增加。其中,2002-2009年,我国原油进口量平均年增长16.85%,原油对外依存度平均年增长9.32%。我国原油进口量在2010年达23931.14万吨,石油净进口量占石油总消耗量接近60%。因此,为确保国民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发展,能源进口安全意义重大2。能源进口风险主要涉及能源进口中断或减少的可能性风险,安全的能源进口意味着能源进口的可靠性与持续性3,4。目前,对能源进口安全性的评价研究,大多集中在能源进口的多元化上5-7。例如,基于HirschmanHerfindahl index (HHI)指数,Wu等(2005)对评价指数进行了改进,并评价了我国原油进口的多元化情况8。He等(2009)引入资源国国家风险构建了OICR指数,对石油进口风险进行估计9。然而,基于科学发展观中的基本要求,能源进口的协调性问题也不容忽视10。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要促进现代化建设中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协调是两种或两种以上子系统间配合得当、和谐一致、良性循环的关系,已达到减少系统运行的负效应、提高系统的整体输出功能和协同效应的目的11。因此,能源进口协调性评价,应着重关注能源进口决策与相关风险因子间的相互关系,以确保能源进口风险的最小化。在诸多相关风险因子中,资源国的国家风险,是影响我国能源进口安全的关键风险要素之一12。资源国的国家风险指,由于石油资源国的某种特定的政治、社会、经济、金融等政策、体制等因素而导致石油进口国石油进口中断或减少的可能性,是石油进口经济活动中不容忽略的风险要素13。因此,本文将着重关注资源国国家风险,作为衡量我国能源进口协调性的一个关键性风险因子,构建能源进口协调性模型。基于此,本文将构建能源进口协调性评价模型,对能源进口协调性进行评价。鉴于国家风险在能源进口安全中的重要作用,本文在模型构建中将着重关注资源国国家风险与能源进口决策之间的互相关系。 2 能源进口协调性评价模型构建协调性评价的关键是理想协调状态的确定14。因此,本节将首先确定能源进口的理想协调状态,然后相应地构建能源进口协调度模型。2.1 能源进口理想协调状态根据能源进口安全内涵,协调的能源进口方案,应使能源进口中断或减少的可能性风险最小化3,4。因此,能源进口的理想协调状态,应着重对能源进口的决策变量与相关风险因子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协调性评价。而涉及资源国诸多风险因素的国家风险,是影响能源进口安全的主要风险因子12。因此,本文将着眼于资源国国家风险,将其作为能源进口协调性评价的一个关键性因子,构建能源进口协调性评价模型。为最小化能源进口风险,能源进口决策应该与各资源国的国家风险相协调,提高国家风险较低的资源国的能源进口量,而减少国家风险较高的资源国的能源进口量。具体而言,当能源进口处于理想协调时,我国对某一资源国的能源进口占总进口量的份额,与该国的国家风险成反比,即与该国的国家风险评级得分成正比。一般地,国家风险评级得分越高时,其国家风险越低。综上所述,模型设定对资源国的能源进口份额为能源进口的决策变量,其无纲量化的理想值等于该资源国国家风险的无纲量化数值。基于理想协调状态,构建能源进口协调性评价模型框架,如图1所示。协调度模型,主要反映评价对象实际状态与理想协调状态的差距14。因此,在能源进口协调评价中,对某一资源国能源进口份额的无纲量化数值与其理想值(即该资源国国家风险的无纲量化数值)之间的距离,反映了对该资源国能源进口的协调状态。而各分国别的能源进口协调状态将进一步合成反映能源进口综合协调状态。图 1 能源进口协调性评价模型框架2.2 能源进口协调度模型协调度模型是系统协调评价的核心,许多学者曾对此做了大量相关研究11,14-16。汤铃等(2010)在总结了协调度模型的本质基础上,构建了距离协调度模型评价经济与科技系统的协调性。相比其它协调度模型,距离协调度模型具有意义直观、计算简便、运用灵活,以及普适性强等优点14。具体而言,该模型利用欧氏距离公式来度量实际状态与理想协调状态的差距,并除以实际值与理想值的最大可能距离si,以消除量纲的不一致: (1)其中,Ct为t期的协调度指数,xi,t和xi,t分别表示评价系统中决策变量的实际值与协调理想值,为调节系数,m为决策变量个数。不难证明,其值越大,xi,t和xi,t越接近,则评价系统的协调程度越高。在能源进口协调性评价中,从资源国i的能源进口份额OIi,t为决策变量,其理想值与该国国家风险评级得分CRi,t成正比。其中,国家风险评级得分CRi,t越高,代表该国的国家风险暴露越低。因此,基于距离协调度模型,有能源进口协调性评价模型: (2)其中,TOIi,t和TCRi,t分别为对资源国i的能源进口份额OIi,t与其国家风险评级得分CRi,t的无纲量化数值,其区间处于0,1。其中,去除量纲公式有: (3) (4)令,调节系数为2,则t期的能源进口的综合协调度评价模型为: (5)根据式(5),能源进口协调度值越大,表明能源进口的协调性程度越高。此外,令m为,有t期对资源国i的进口协调度: (6)3 实证研究基于所构建的能源进口协调性评价模型,实证研究将以我国原油进口为评价目标,对其进行协调性评价。具体来说,实证主要分为两个部分。首先,实证将对我国近十年来的原油进口综合协调状况进行评价,其结果见3.1小节;其次,以2007年为例,实证将详细评价我国对31个主要油气资源国的原油进口的分国别协调状况,其结果见3.2小节。3.1 我国原油进口综合协调性评价(2000-2009年)首先,实证将对我国2000-2009年的原油进口进行协调性评价。其中,由于近十年来我国原油进口主要源于沙特阿拉伯、安哥拉、伊朗、阿曼、俄罗斯、苏丹等6个国家,对它们的石油进口量占总进口量的份额约70%。因此,在计算我国原油进口综合协调度时,本文主要关注这6个油气资源国。我国对资源国的原油进口份额数据,来源于中国海关统计年鉴。而资源国的国家风险评级得分,源自国际国家风险指南(ICRG)的综合评级结果。ICRG是目前最为权威的国家风险评级机构之一,ICRG风险指数越高表明该国的国家风险越低,其评级结果被广泛应用于国家风险研究领域9。在模型中,各资源国的年度国家风险评级得分被设定为ICRG月度综合指数的年度平均值。根据综合协调度公式(5)及相关数据,得出我国2000-2009年的原油进口综合协调度评级结果,如图2所示。图2 我国原油进口综合协调性评价结果(20002009年)评价结果表示,近十年来,我国原油进口协调程度呈曲折上升趋势,表明着我国原油进口方案不断的调整与改善。具体而言,2000年,我国原油进口综合协调度仅为0.45,2001年为0.32。而2007年之后,我国原油进口则达到一个较高的综合协调水平,其综合协调度均在0.5之上。例如,2007年,我国原油进口综合协调度为0.57,2008年为0.58,2009年为0.56。3.2 我国原油进口分国别协调性评价(2007年)为了对我国原油进口进行更深入的协调性分析,本小节将以2007年为例,对我国对31个主要的油气资源国的原油进口进行协调性评价。值得注意的是,在分国别协调性评价中,资源国的国家风险评级得分来自文献9。文献9通过构建一套涉及资源国各种风险因素(包涵油气风险因素)的指标体系,对油气资源国国家风险进行了评级。根据分国别协调性评价公式(6),得出我国2007年原油进口分国别协调度评价结果,如图3所示。图 3 我国原油进口分国别协调性评价结果(2007年)评价结果表明,我国对沙特阿拉伯、阿曼、苏丹、哈萨克斯坦、刚果、委内瑞拉这6个资源国的原油进口协调度值均大于0.6,说明我国从这些国家的原油进口份额与其国家风险相对而言较为协调。然而,原油进口协调度低于0.6的资源国包括:文莱、挪威、利比亚、科威特、安哥拉、卡塔尔、加拿大、伊朗、加蓬、阿联酋、阿尔及利亚、澳大利亚、阿塞拜疆、马来西亚、苏丹等国家。其中,对文莱的原油进口协调度最低,仅为0.015。进一步分析可知,对这些国家的原油进口协调度偏低的原因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文莱、挪威、利比亚、科威特、卡塔尔、加拿大、加蓬、阿联酋、阿尔及利亚、澳大利亚、阿塞拜疆、马来西亚等国家的国家风险评级得分较高,属于低风险国家。然而,我国对这些国家的原油进口却十分有限。另一方面,我国对部分高风险国家的进口却偏高,如安哥拉。以科威特和安哥拉两国为例,对它们的原油进口协调评价结果相差不大,其协调度分别为0.32和0.34,然而科威特属于低风险国家,安哥拉却为高风险国家。中国从低风险国家科威特进口的石油份额相对较少,而从较高风险国家安哥拉进口石油份额却过大。综合来看,我国主要的原油进口国的国家风险得分都较低,属于较高风险国家,特别是伊朗、安哥拉、苏丹。因此,从风险较高的国家进口较大份额的原油,成为我国的能源安全问题中较大的威胁,是值得高度注意的问题。另一方面,适当降低对高风险国家的原油进口份额的同时,应该充分发展与低风险国家的油气贸易,适当提高对它们的进口份额,如:文莱、挪威、利比亚、科威特、卡塔尔、加拿大、加蓬、阿联酋、阿尔及利亚、澳大利亚、阿塞拜疆、马来西亚等国家。这些国家的国家风险较低,具有较大的油气进口潜力。4 结语鉴于资源国国家风险对能源进口安全的重要影响作用,本文建构了能源进口协调性评价模型。该模型着重关注能源进口份额与资源国国家风险之间的协调关系,即:能源进口协调时,对资源国的能源进口份额应与该国的国家风险相一致。在其理想协调状态确定的基础上,本文相应地引入距离协调度模型,构建了能源进口协调度模型。基于所构建的能源进口协调性评价模型,本文以我国原油进口为评价目标,进行实证研究。评价结果表明:)从综合上看,由于进口决策的不断调整与改善,近十年来,我国原油进口综合协调程度呈上升趋势。)从分国别来看,从风险较高的国家(如:伊朗、安哥拉、苏丹)进口较大份额的原油,成为我国的能源安全问题中较大的威胁,值得高度注意。)文莱、挪威、利比亚、科威特、卡塔尔、加拿大、加蓬、阿联酋、阿尔及利亚、澳大利亚、阿塞拜疆、马来西亚等国家的国家风险较低,具有较大的油气进口潜力,应适当提高对它们的进口份额。实证研究同时表明,本文所构建的能源进口协调性评价模型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能从协调发展角度上为我国能源进口安全提供相关的政策建议。然而,该模型重点关注资源国国家风险对能源进口的影响作用,而其它因素(如能源进口成本、能源合作与竞争等因素)将是后续研究的工作。参考文献1 江泽民. 对中国能源问题的思考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82 庄芮. 石油进口持续增长对我国经济安全的影响J. 世界经济研究,20053 A. F. Alhajji. What isenergy security?Definitions and Concepts J.Middle East Economic Survey,vol. 50,no. 45,2007.4 J. Dorian,H. Franssen and D. Simbeck. Global challenges inenergy J.Energy Policy, vol. 34,no. 15,2006.1984-1991.5 S. Lesbirel. Diversification and Energy Security Risks: The Japanese Case J. Japanese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 5,no. 1,2004.1 -22.6 V. Vivoda. Diversification of oil import sources andenergy security:A key strategy or an elusive objective? J.Energy Policy,vol. 37,no. 11,2009.4615-4623.7 孙晓蕾,王永锋. 浅析我国石油进口运输布局与运输安全J. 中国能源,2007 8 Wu Gang, Wei Yiming, Fan Ying, et al.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risk of cru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