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的主要内容_第1页
《礼记》的主要内容_第2页
《礼记》的主要内容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文档礼记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高徒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阐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划,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对中国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各个时代的人都从中寻找思想资源。因而,历代为礼记作注释的书很多,当代学者在这方面也有一些新的研究成果。我们这里选录的原文依据清代阮元校刻的十三经注疏,注释和译文则广泛参阅了各种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力求做到准确简明易懂。选录的篇章由作者加上标题(原文只有篇名,每篇原文都较长),原则上采用选文的首句作标题,注释中只说明选自某篇。 礼记由多人撰写,采自多种古籍遗说,内容极为庞杂,编排也较零乱,后人采用归类方法进行研究。东汉郑玄将49篇分为通论、制度、祭祀、丧服、吉事等八类。近代梁启超则分为五类:一通论礼仪和学术,有礼运经解乐记学记大学中庸儒行坊记表记缁衣等篇。二解释仪礼17篇,有冠义昏义乡饮酒义射义燕义聘义丧服四制等篇。三记孔子言行或孔门弟子及时人杂事,有孔子闲居孔子燕居檀弓曾子问等。四记古代制度礼节,并加考辨,有王制曲礼玉藻明堂位月令礼器郊特牲祭统祭法大传丧大记丧服大记奔丧问丧文王世子内则少仪等篇。五为曲礼少仪儒行等篇的格言、名句。梁氏的归类划分,对我们有一定参考价值。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得名,即对“礼”的解释。到西汉前期礼记共有一百三十一篇。相传戴德选编其中八十五篇,称为大戴礼记;戴圣选编其中四十九篇,称为小戴礼记。东汉后期大戴本不流行,以小戴本专称礼记而且和周礼、仪礼合称“三礼”,郑玄作了注,于是地位上升为经。书中还有广泛论说礼意、阐释制度、宣扬儒家理想的内容。 宋代的理学家选中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把他们合称为“四书”,用来作为儒学的基础读物。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礼记反映思想理论性的集中在礼运礼器学记乐记大学中庸儒行等篇,还有借孔子的答问而发挥儒家学说的篇章,如曾子问哀公问表记、坊记孔子闲居仲尼燕居等。在这些篇章中,可以看到孔子后学的不同派别思想观点的留存,包括有子游学派、子夏学派、曾子学派、子思学派、孟子学派、荀子学派等儒家内部的诸多派别。从中还可以看到有墨家、道家、农家、阴阳家等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学说渗透于其间。由此而反映出礼记辑成的时代是一个对儒家各派求同存异,对诸子百家加以融合吸收和改造的时代。礼记中的思想理论性内容深厚而丰富,它以礼乐为核心,涉及到政治、伦理、哲学、美学、教育、宗教、文化等各方面的思想学说。因此,在中国古代传统思想中,是不能不研究礼记中所包含的思想学说的。教育思想介绍了教育目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学习过程五步骤: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人的完善八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齐家、治国、平天下;教育教学九原则:教学相长、豫、时、孙、摩、长善救失、启发诱导、藏息相辅、因材施教;教学三方法:讲解、问答、练习;学者有四失: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礼记之孝道思想是丰富而全面的,既论述了孝之起源、地位与作用,孝与忠、礼、政、教的关系等宏观理论问题,又有关于孝道本身的总体与个别义项和孝行的微观具体论述。据此,笔者认为,礼记在中国儒学发展史上,完成了孝道的理论创造并达到其顶峰。得出这样一种评价,就必然涉及如下问题:礼记之孝道思想与孝经是何关系?讨论这一问题,首先要对两书的时代有个讨论,其次,要从对二者内容的比较中探讨它们的关系。礼记成书于西汉,但其中各篇写作年代不尽一致,一般认为,大学中庸为曾子、子思所作,所以,本文未把上述两篇作为论述之对象。除有些篇章作者、时代有定论外,礼记之绝大部分篇章皆为秦汉时期儒者所著,似乎亦成为定论。至于孝经的作者、年代,有多种说法,笔者同意为汉代儒者作品之说。由此,可以断言,礼记或早于或与孝经为同时代之作品。从内容上看,孝经雷同于礼记之处甚多,以致梁启超说孝经“书中文义皆极肤浅,置诸戴记四十九篇中,犹为下乘,虽不读可也。”(经籍解题及其读法)的确,从本文的上述论述中,我们大量可见孝经雷同于礼记之处。如:孝经:“以孝事君则忠。”礼记祭义:“事君不忠非孝也”;孝经:“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礼记丧服四制:“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礼记祭义:“天之所生,地之所养,无人为大。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不亏其体,不辱其身,可谓孝矣。”即使是孝经以五章专门论述的五等人之孝的思想,也可在礼记中看到其理论源头:“君子之孝也,以正致谏;士之孝也,以德从命;庶人之孝也,以力恶食;任善不敢臣三德。”(大戴礼记曾子本孝)任善:指君王之孝。三德即三老。汉代设“三老五更”之位,以养老人,三老五更各一人,天子以父兄养之,因此说,君王之孝在于“任善不敢臣三德”。当然,不可否认,孝经作为一篇专门论孝的文篇,较之礼记虽在理论建树上没有多少新的创造,但在系统性上、易于传播推广方面,要优于礼记。两者同列十三经,在历史上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过两者的影响各有其不同的特点。孝经不足两千字,专题专论,加之历代统治者的大力推广,影响面要大得多,不管是知识分子还是布衣庶民,均可能读到孝经,而礼记只能影响有一定儒学文化修养的读书人。但由于孝经无限制地将孝道泛化,又一开始即以“经”立论,可能不屑于“形而下者谓之器”之类细微末节吧,倒使孝的好多具体道德要求如本文中所述之“孝行”部分疏于论述。总之,由礼记创造,而由孝经系统化的孝道理论问题与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