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汉语练习册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教研室编 2012年4月102 目 录一、工具书(1)二、文字(4)三、词汇(9)四、语法(22) 五、古书注解(37)六、古书句读和今译(41)七、修辞(48)八、音韵(51)九、诗词格律(56)附参考答案(65)后记 (103)一工 具 书练习一1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是东汉_编著的_,共分为_部首,收_单字,重文_个;主要用于查检字的本义。2_是我国第一部词典,共分19篇,其中前三篇分别是_、_、_。3专门解释唐宋元明人诗词曲中习见语辞特殊用法的辞书是近人_的_;其中提到两类词语需要研究,分别是_的词和_的词。4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书是东汉班固撰的_,其后,较为完善的有_等。 5我国大规模的目录学著作是清乾隆年间永瑢、纪昀等人奉诏编撰的_二百卷,其编排顺序是按 _、_、_、_四部目次;语言文字学属于四部之_。 6清代高邮王氏父子的四部重要文献分别是,王念孙的_,王引之的_。7古汉语常用工具书的检字法主要有_、_和_检字法。8王引之的_、刘淇的_、杨树达的_和今人裴学海的_ _等都是研究古汉语虚词的工具书。9汇集唐以前对古典文献解释的大型古汉语字典是清代阮元、臧庸等编的 ;在此基础上,今人宗福邦等主编的一部汇辑从先秦至晚清的古籍文献中的注释材料的重要工具书是 。10汉代运用“声训”原理而编纂的训诂专书是刘熙的。11第一部研究汉语方言的著作是汉代扬雄的 ,全称是 。目前该书最新、最详的校释本是华学诚著 。12儒家的十三部经典著作称为“十三经”,它们分别是、。13唐代学者陆德明撰写的一部用于解释儒家经典文字音义的著作是 ,后世治文字、音韵、训诂之学者,均十分推崇此书。2006年,中华书局出版该书汇校本,即黄焯 _。14唐代两位僧人编撰的解释佛教词语的音义书分别是_和 。辽代又有希麟编撰的 。15蒋礼鸿所著考释敦煌文献的疑难字词的工具书是 ,是研究敦煌学的必备工具书。16今人所编写的查检汉语字词的大型工具书分别是 和 。练习二一、略述许慎说文解字一书在中国语言学史上的地位及其得失。二、举例说明康熙字典的注音方法及释字体例。三、略述辞源和辞海这两部工具书的主要性质。四、略述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两部工具书的体例和特点。五、分别按形、音、义三种类型举例说明我国古代语文工具书的编排方法。六、简述清代学者顾炎武日知录的主要内容及学术地位。二文字练习一一、“六书”释义:1象形 2指事 3会意 4形声 5转注 6假借二、分别举出五个独体象形字和合体象形字,并指出其本义。三、分别举出三到五个纯指事字和加笔指事字。四、按照要求各举五个会意字,并从古书中各举出用其本义的一个例句:1两体异文会意字: 2三体或三体以上的异文会意字: 3同文会意字:五、形声字的形符和声符有种种不同位置,试根据要求各举十例。1上形下声 2上声下形 3左形右声 4左声右形 5内形外声 6内声外形7特殊结构六、分析下列形声字(查说文),注意其形、声符的位置及隶变、楷化造成的变化。1雖 2垂 3更 4旗 5修6穎 7荆 8強 9徒 10嘗11題12聞 13罕 14急 15粗16春 17賊 18责 19寺 20布七、有关形声字的名词解释:1省声字(并各举两例) 2省形字(并各举两例) 3右文说八、用“六书”理论分析下列各字的结构:豆所承額心息頗肯胡兵交醜暴陽除光旨信亦見聖膏叔歸夫字鄙原郎析眉碧它羔秋恬防解武敗集益朱 大 母 習 卒 弃(棄) 降夜逐封糞甜表莫疫吕队理在前雨姐 甘 讓 來 利 之 佞宅 亭 寒 迪 及 訪 止卽 戍 列 行 綱 果 特 练习二一、解释下列术语,并各举三例:1异体字2繁简字3通假字二、写出下面例句中加点字的今字: 1齐师败绩,知伯亲禽颜庚。(左传哀公二十三年)2不辟死伤,不畏众强。(荀子荣辱) 3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乎?(孟子梁惠王上) 4责收毕,以何市而反?(战国策齐策四) 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6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7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孟子公孙丑上)8昔楚灵王好士细要,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墨子兼爱) 9虽为庶人,取妻必告,死必赴。(礼记文王世子)10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告子上)三、查阅工具书,写出下列各字的异体字,越多越好:啖诉疏奔浚 搜 脉 俯 碗 吻 札 憔 補 球 婿四、查阅工具书,写出下面简化字对应的所有繁体字,并说明各繁体字的本义: 摆 才 丑 冲 复 筑 历 获 台 干五、仔细阅读,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 1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2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论语阳货) 3需弱者用,而健者不用矣。(战国策秦策二) 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5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庄子秋水) 6逝将去女,适彼乐土。(诗魏风硕鼠)7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贾谊治安策)8薄伐玁狁,以奏肤公。(诗小雅六月)9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史记大宛列传) 10老而无妻谓之矜,老而无夫谓之寡。(礼记王制)11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诗小雅棠棣) 12未见君子,惄(n)如调饥。(诗周南汝坟)13齐人多诈而无情实。(史记平津侯主父偃列传) 14君有此士也三万人,以方行于天下,以诛无道,以屏周室。(国语齐语) 15有成德者,有达财者。(孟子尽心上)16倍韩,攻梁,一举不得,前功尽弃。(史记周本纪)17苟富贵,无相忘。(史记陈涉世家)18父去里所,复还。(史记留侯世家)19伊尹之状,面无须麋。(荀子非相)20张良出,要项伯。(史记项羽本纪)练习三一、名词解释:1. 古今字2.亦声字3.六书4.重文 5.说文四大家6隶变7讹变 8战国文字9秦系文字 10今隶 11隶古定(隶定)二、写出下列古文字的楷书,并说明属于六书的哪一书:1. 2. 3. 4. 5.6. 7. 8. 9. 10.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三、回答下列问题:1举例说明假借字与通假字的区别。2举例说明汉隶与小篆从笔形到结构的不同。3试举例说明古今字产生的途径。4举例说明异体字形体构造差异的几种情况。三词汇练习一一、解释下列成语中加点词的意义:1运斤成风2不刊之论3口诛笔伐4家给人足5苟且偷安6不足为训7洞若观火8尾大不掉9日薄西山10比肩继踵二、解释下列双音词中加点的语素的意义:1楷模2逗留3讽诵4树艺5功伐6劝勉7字孕8法则9容止10丰登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根据同义联合的构词方式另写出一个含有其字的双音词:1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孟子公孙丑上) 2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子) 3以防止水,以沟荡水。(周礼地官稻人) 4文繁而义诡,意局而辞野。(晋书潘岳传) 5二人相憎,而欲相贼也。(韩非子内储说下) 6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贾谊过秦论) 7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史记淮阴侯列传) 8郭林宗至汝南造袁奉高。(世说新语德行) 9力不足者中道而废。(论语雍也) 10马逸不能止。(左传成公二年)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孟子梁惠王上)2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孟子梁惠王上)3假令韩信学道廉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史记淮阴侯列传) 4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史记廉蔺列传) 5其后秦稍蚕食魏,十八岁而虏魏王,屠大梁。(史记魏公子列传) 6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柳宗元捕蛇者说) 7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孟子梁惠王上) 8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9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10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庄子胠箧)练习二一、指出下列句中加点部分是一个词还是两个词,并说明理由:1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左传成公三年)2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史记淮阴侯列传)3徐偃王处汉东,地方五百里。(韩非子五蠹)4合散消息兮,安有常则?(贾谊鵩鸟赋) 5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史记项羽本纪) 6数犯主之颜色。(史记汲黯列传) 7安贫乐潜,味道守真。(后汉书申屠蟠传) 8卫将军张世安荐武明习故事,奉使不辱命。(汉书苏武传) 9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三国志吴书周瑜传)10青云动高兴,幽事亦可悦。(杜甫北征)二、说明下列各词在句中的意义:(一)徒1舍车而徒。(周易贲卦)2帅徒以往。(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3倒戟以御公徒。(左传宣公二年) 4是鲁孔丘之徒与?(论语微子)5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离娄上)6齐师徒归。(左传襄公二十五年)7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孟子公孙丑上)8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二人在也。(史记廉蔺列传)(二)卒1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史记陈涉世家)2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史记廉蔺列传) 3鲁肃闻刘表卒。(司马光赤壁之战) 4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战国策燕策三) 5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汉乐府焦仲卿妻) (三)谢1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战国策赵策) 2太后使使告代王,欲徙王赵,代王谢愿守代边。(史记吕太后本纪) 3因之出寥廓,挥手谢公卿。(李白留别金陵崔侍御) 4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否?”(古乐府陌上桑) 5安世尝有所荐,其人来谢。(汉书张安世传)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注意分析偏义复词:1以刺讥国家得失,世传之曰虞氏春秋。(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2观所以得尊宠及所以废辱,亦当世得失之林也。(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3乐必发诸声音,形于动静,人道也。(史记乐书) 4动静有常,大小殊矣。(史记乐书) 5且擅兵而别,多佗利害,未可知也,徒自损耳。(史记吴王濞列传)6今公常从数骑,一旦有缓急,宁足恃乎?(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7游于后园,览于有无。(史记司马相如列传)8举事而候星月,月盛壮则攻城,月亏则退兵。(史记匈奴列传) 9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易系辞) 10大夫不得造车马。(礼记玉藻)四、查阅工具书,说明下列句中加点联绵词的意义,并说明其音节类型:1何有何亡,黾勉求之。凡民有丧,匍匐救之。(诗邶风谷风) 2荒忽兮远望。(楚辞湘夫人) 3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诗豳风七月)4纷緼宜修,姱而不丑兮。(楚辞橘颂) 5观流水兮潺湲。(楚辞湘夫人)6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司马迁报任安书)7罔薜荔兮为帷。(楚辞湘夫人) 8聊逍遥兮容与。(楚辞湘夫人)9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步出夏门行)10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练习三辨析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同义词的差别:(一)观见视 1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左传宣公二年) 2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史记韩非列传) 3目不能两视而明。(荀子劝学) (二)行步趋走奔 1行六十里,夜至张柴村。(司马光李朔雪夜入蔡州) 2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战国策赵策) 3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史记萧相国世家) 4兔走触株,折颈而死。(韩非子五蠹) 5及下廷尉诏狱,平原吏人奔走诸阙讼之。(后汉书史弼传)(三)牙齿 1女子七月齿生,七岁齿龀,三七肾气平而真牙生。(李时珍本草纲目) 2唇亡则齿寒。(韩非子存韩)(四)哭泣啼号1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礼记檀弓下)2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战国策赵策) 3始卒,主人啼,兄弟哭。(礼记丧大记) 4冬暖而儿号寒。(韩愈进学解) (五)伐侵袭1十年春,齐师伐我。(左传庄公十年) 2夏,郑人侵许。(左传庄公二十九年) 3绍为地道,欲袭太祖营。(三国志魏书袁绍传)(六)女一妇 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 2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杜甫石壕吏)(七)畏恐惧1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庄子渔父) 2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七十四章) 3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论语季氏)(八)诛戮弑杀 1周公相武王诛纣。(孟子滕文公下)2及夫李斯受戮,神气黯然。(李白拟恨赋) 3项羽使人阴弑义帝江南。(史记高祖本纪)4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墨子公输)练习四一、根据字形分析,指出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并说明是本义还是引申义:1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易屯)2北山愚公长息曰。(列子愚公移山) 3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陶渊明桃花源记) 4黄河如带,泰山若厉。(汉书功臣表第四) 5非秦者去,为客者逐。(史记李斯列传) 6狄人归其元,面如生。(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7沙鸥翔集,锦鳞游泳。(范仲淹岳阳楼记) 8塞向墐户。(诗豳风七月) 9王子搜援绥登车,仰天而呼曰(庄子让王)10雕题黑齿,得人肉以祀。(楚辞招魂)二、解释下列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哪个是本义,哪些是引申义:(一)间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左传庄公十年)2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史记管晏列传)3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路绝其辎重。(史记淮阴侯列传)4间命工斫木为橱,贮书若干万卷。(汪琬传是楼记) 5至曰:“楚有六间,不可失也。”(左传成公十六年) 6韩信使人间视。(史记淮阴侯列传) (二)发 1发使使燕。(史记淮阴侯列传) 2塗有饿莩而不知发。(孟子梁惠王下) 3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孟子尽心上) 4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战国策赵策) 5夫鹓鶵发于南海。(庄子秋水) 6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告子下)三、解释加点词或词组,说明它们古今意义变化的类型:1饮于河渭。(山海经) 2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论语微子) 3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 4不恨我不见石崇,恨石崇不见我!(洛阳伽蓝记) 5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岳阳楼记) 6鞠狱故不以实。(汉书赵广汉传) 7父母闻之,清宫除道。(战国策秦策) 8下流之人,众毁所归。(杨恽报孙会宗书)练习五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中说,引申是基于联想作用而产生的一种词义发展。甲义引申为乙义,两个意义之间必然有某种联系,或者说意义有相关的部分。从义素分析的角度来说,就是甲乙两义的义素必然有共同的部分。一个词的某一义位的若干义素,在发展过程中保留了一部分,又改变了一部分(或增,或减,或变化),就引申出一个新的义位,或构成一个新词。例如,“信”有这样几个意义:1言语真实。老子:“信言不美,美言不信。”2对人真诚,有信用。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而不信乎?”3相信。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4的确,确实。韩非子难一:“舜其信仁乎?”5凭证。史记外戚世家:“用为符信,上书自陈。”6信使。杜甫寄高适:“书成无信将。”7音讯。杜甫得弟消息:“近有平阴信,遥怜舍弟存。”8书信。白居易谢寄新茶:“红纸一封书后信。”用义素分析法分析如下:1言语真实:言语+真实2有信用:对人的态度+真实3相信:确认+某种情况+真实4的确:某种动作/状态+真实5凭证:用以证明情况真实+物品6信使:携带凭证传递消息或命令+人7音讯:信使传递的+消息8书信:传递音讯的+文字材料综上,“信”的引申图示:3.相信 4.的确 信(1.言语真实,本义) 2.有信用 5.凭证6.信使7.音讯8.书信结合以上例证,分析以下各词词义引申的方式:1.练(1)凡染,春暴练。(周礼天官染人)(练:把生丝煮熟,使之柔软洁白。)(2)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谢玄晖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练:白色的熟绢。)(3)(翟方进)荐宣明习文法,练国制度。(汉书薛宣传)(练:详熟。)(4)篇中练句,句中练字。(张表臣珊瑚钩诗话)(练:琢磨,推敲。)2绝(1)折骨绝筋,终身不可以相及也。(荀子修身)(绝:断丝。)(2)名灭爵绝,国土不传。(后汉书马援传)(绝:尽,断绝。)(3)投笔抽刀而绝。(后汉书束歙传)(绝:自绝,死亡。)(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绝:极。)(5)不远道里,故能威绝域之民。(管子七法)(绝:远。)(6)绝唱高踪,久无嗣响。(宋书谢灵运传论)(绝:高超,绝妙。)3北(1)北,乖也,从二人相背。(说文解字)(2)分北三苗。(书经舜典)(3)食人炊骨,士无反北之心。(战国策齐策)(4)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韩非子五蠹)4错(1)错刀以黄金错其文。(汉书王莽传)(2)剪发纹身,错臂左衽。(史记赵世家)(3)翘翘错薪。(诗经周南汉广)(4)譬如四时之错行。(礼记中庸)(5)刘向治谷梁春秋,与仲舒错。(汉书五行志)(6)江边老翁错料事,眼暗不见风尘清。(杜甫释闷)练习六一、名词解释:1偏义复词 2同源词 3昭穆 4既望 5反训6.大宗、小宗二、归纳下列句中“以”的义项和词义:(1)终不必用兮,贤不必以。(离骚)(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梁惠王上)(3)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左传僖公四年)(4)宫之奇以其族行。(左传僖公五年)(5)夫蜻蛉其小者也,黄雀因是以。(战国策楚策)(6)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战国策赵策)(7)吾宁悃悃款款朴以忠乎,将送往劳来斯无穷乎?(楚辞卜居)(8)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论语微子)三、归纳下钱句中“与”的义项和词义:(1)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孟子滕文公上)(2)天与弗取,反受其殃。(史记信陵君列传)(3)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耳。”(论语先进)(4)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礼记礼运)(5)晋未可与争。(左传成公三年)(6)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论语公冶长)(7)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左传宣公二年)(8)因人之功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武,不整。(左传僖公三十年)三、王力先生说:“汉语的滋生词和西洋语言不同”。谈谈你的理解。四、谈谈词汇的几个基本特性。五、词义的发展演变有哪些情况? 四语法练习一一、请说明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要求说明:(1)活用词原有的词性;(2)是哪一类活用;(3)活用后所表示的意义。1故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曹操论吏士行能令)2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史记留侯世家)3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 4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黄宗羲原君)5是子报仇之时也,而子何故乃肯逃我?(韩非子外储说左下)6夫以曾参之贤与其母信之也,三人疑之,其母惧焉。(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7其被轰击者,则断壁危楼,或黔其庐,或赭其垣。(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8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史记苏秦列传)9孔子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韩愈原道)10古之用兵者,非利土壤之广,而贪金玉之略。(淮南子兵略)11当此三行者,而衣弗友,人君弗臣。(淮南子汜论训)12人貌荣名,岂有既乎?(史记游侠列传)二、请指出下列句中活用为一般动词的名词、形容词,并说明其活用的语法条件。1子股肱鲁国,社稷之事,子实制之。(国语鲁语)2鼷鼠深穴乎神丘之下以避熏凿之患。(庄子应帝王)3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之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史记秦始皇本纪) 4夫以人言善我,必以人言罪我。(韩非子说林上)三、请说明下列句中用作状语的名词、动词或动词性词组的意义。1不如魏其灌夫日夜招聚天下豪杰壮士,与论议,腹诽而心谤。(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2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於智伯,国土遇我,我故国士报之。(史记刺客列传)3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於燕市。(史记刺客列传)4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史记刺客列传)5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四、请指出下列句中活用为名词的动词、形容词,并加以解释。1亦以明死生之大。(张溥五人墓碑记) 2秦北有甘泉谷口之固,南有泾渭之沃。(史记刺客列传) 3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张溥五人墓碑记) 4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水经注三峡)练习二一、请说明下列句中加点代词的用法,并翻译各句。 1赵衰、赵盾孰贤?(左传文公七年)2夫精念存想或泄于目,或泄于口,或泄于耳。(王充论衡订鬼)3孟尝君曰:“客何好?”(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4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左传庄公十年) 5学恶乎始,恶乎终?(荀子劝学)6援乌号之弓,挟肃慎之矢。(马中锡中山狼传)7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左传宣公二年)8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孟子梁惠王上)二、请指出下列各句中“者”、“所”的词性,说明其结构特点,并翻译各句。1人主有诱于事者,有壅于言者,二者不可不察也。 (韩非子南面)2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淮南子天文训)3于是公子立自责,似若无所容者。(史记信陵君列传)4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5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诸葛亮前出师表)6成仓猝莫知所救,顿足失色。(蒲松龄促织)7所听视者近,而所闻见者远。(荀子不苟)8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左传隐公三年) 9凡所应有,无所不有。(林嗣环口技)10. 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孟子梁惠王下)三、请说明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性和用法。1两服齐首,两骖如手。(诗经郑风大叔于田) 2两释累囚以成其好。(左传成公二年) 3一再则宥,三则不赦。(国语齐语) 4及西门,使贰车反祐于西圃。(左传哀公十六年)四、请指出下列数词的类别,并翻译各句。1黄钟长八寸七分一,宫。(史记律书) 2大国地方百里,君十卿禄,卿禄四大夫。(孟子万章下) 3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史记项羽本纪) 4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杜牧阿房宫赋)五、请说明下列句中加点副词的类别和意义。1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蒲松龄促织)2其后秦稍蚕食魏,十八岁而虏魏王,屠大梁。(史记魏公子列传)3于是左右适有衣紫而进者,公必曰:“少却,吾恶紫臭。”(韩非子外储说左上)4受累仅三十口。(韩愈与李翊书)5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史记魏公子列传)6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孙膑兵法)7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8楚考烈王以咎春申君,春申君以此益疏。(史记春申君列传)六、请比较并说明下列各句中否定词的用法,并指出其词性。1弗食不知其旨也。(礼记学记)2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崔瑗座右铭)3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孟子离娄上)4去其刚卯,莫以为佩;除刀钱,勿以为利。(汉书王莽传)练习三一、请说明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性及用法,并译成相应的现代汉语。1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耶?(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以不能取容当世,故终身不仕也。(史记项羽本纪)3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史记项羽本纪)4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李斯谏逐客书)5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史记淮阴侯列传)6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7吾以女为死矣。(论语先进)8能以礼让为国乎?(论语里仁)9二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左传成公二年)10不慕仁义而治强者,秦也;然而未帝者,治未毕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11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孟子滕文公上)12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论语先进)二、请说明连词“而”、“则”在下列各句中的用法(包括:所连接的语言单位或句子成分;所表示的关系)。1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2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史记屈原列传)3今也小国师大国而耻受命焉,是犹弟子而耻受命于先师也。(孟子离娄上)4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6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晏子使楚)7临视,则虫集冠上。(蒲松龄促织)三、请说明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1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左传齐桓公伐楚) 2骨已尽,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蒲松龄狼) 3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列子汤问愚公移山) 4今之于古也,犹古之于后世也。(吕氏春秋长兄)5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庄子逍遥游)练习四一、请说明下列句中语气词“矣、也、耳、焉”所表示的语气。1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则未之学也。(论语卫灵公)2(项)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史记项羽本纪)3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史记淮阴侯列传)4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戚戚焉。(孟子梁惠王上)二、请说明下列句中语气词“夫”、“其”、“唯”所表示的语气。1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左传殽之战) 2且夫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左传隐公四年) 3子其怨我乎?(左传成公三年) 4故敢略陈其愚,唯君子察焉。(杨恽报孙会宗书)三、请说明下列句中语气词“乎”、“与”(欤)、“邪”(耶)、“诸”所表示的语气。1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论语阳货)2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孟子夫子当路於齐)3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使民善盗耶?(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晏子使楚) 4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梁惠王下)四、请分析说明下列各句中连用语气词所表达的语气。1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论语阳货)2然则夫子既圣矣乎?(孟子公孙丑上)3且夫君也者,将牧民而正其邪者也。(国语鲁语)练习五一、请用横线标出下列各句中的判断句、被动句和双宾语句,并指出其结构类别。1既非挺出地上,则为深谷林莽所蔽。(沈括雁荡山) 2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3若变起,足下以军敌彼二军,保护圣主,复大权,清君侧,指挥若定,不世之业也。(梁启超谭嗣同) 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5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论语公治长) 6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魏学洢核舟记)7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8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9对曰:“王遇盗於云中,余受其戈,其所犹在。”袒而视之背。(左传定公五年) 10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二、请用横线标出下列句中的特殊词序,并指出其类别。1天下议归之,其子焉往?(孟子离娄上)2商书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其祁奚之谓矣。(左传襄公二年)3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4今郑人贪赖其田,而不我与;我若求之,其与我乎?(左传昭公十二年)5且晋慼忧以重我,天地以要我。(左传僖公十五年)6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论语先进)7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苏辙六国论)三、请补出下列各句中省略的词语,并说明其省略的类别。1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韩非子喻老扁鹊见蔡桓公)2子山处令尹之宫,夫概王欲攻之,惧而去之。(左传宣公四年) 3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 4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史记陈涉世家) 5人皆有兄弟,我独无。(论语颜渊) 6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韩非子和氏) 7胥靡逃之魏,卫赎之百金。不与,乃请以左氏。(战国策卫策)(注:左氏,卫国地名)8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良说,而搏髀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四、试用加线法分析下列句(符号:主语=,谓语一,宾语,定语( ),状语 ,补语,兼语)。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2楚子使屈完如师。(左传齐桓公伐楚)3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如何?(左传齐桓公伐楚)4夫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荀子天论)5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也。(左传昭公十九年)四、请指出下列句子的习惯句式,说明其用法,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信问曰:“大王自料,勇敢仁强孰与项王?”(史记淮阴侯列传) 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论语述而) 3嫂何前倨而后卑也?(战国策秦策一) 4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论语季氏) 5今有医於此,和合其祝药之于天下之有病者而药之。(墨子非攻中) 6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左传殽之战) 7吾私有讨于午也,二三子唯所欲立。(左传定公十三年) 8婴所不唯忠于君、利社稷者是与,有如上帝。(左传襄公二十五年)9子以逐君成名,子孙不忘,不亦伤乎?(左传昭公十五年)10先生得无诞之乎?(史记扁鹊列传)11除君之恶,唯力是视。蒲人、狄人,余何有焉?(左传僖公二十四年)12鲁侯不亦善于礼乎?(左传昭公五年)13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练习六一、標出下文加點詞的詞性。瓠里子自吳歸粵,相國使人送之曰:“使自擇官舟以渡。”送者未至,於是泊舟於滸者以千數,瓠里子欲擇之,而不能識。送者至,問之曰:“舟若是多也,恶乎择?”对曰:“甚易也。但视其敝蓬折橹而破帆者,即官船也。”從而得之。(郁離子靈丘丈人)二、分析下列句子的結構成分。1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2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3齊人歸女樂,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4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5陳良之徒陳相,與其弟辛,負耒耜而自宋之滕。三、在下面各句的括號中填上“之”或“其”。1知之者莫不稱( )仁厚。2曲而謂( )直,直而謂( )曲,惑矣。3孤( )有孔明,猶魚( )有水也。4我聞( )於吾友,吾友嘗業是,知( )甚審。5物無大小,必有( )性;事無巨細,必有( )理。6( )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7遂散六國之縱,使( )西面事秦。8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 )唯聖人乎?9君子( )愛人也以德,細人( )愛人也以姑息。10子( )勉之,吾不復見子矣。四、說明下列句子中的賓語前置現象。1仲父之病矣,漬甚,國人弗諱,寡人將誰屬國?(呂氏春秋貴公)2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復,何禮之循?(商君書更法)3狂者傷人,莫之怨也;嬰兒詈老,莫之疾也。(淮南子說林訓)4晉居深山,戎狄之與鄰,而遠於王室。(左傳昭公十五年)5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論語衛靈公)6仲尼亟稱於水曰:“水哉!水哉!”何取於水也?(孟子離婁下)7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孟子告子下)8請問天下之賢人,將何自至乎王公大人側哉?(墨子尚賢中)9將虢是滅,何愛於虞?(左傳僖公五年)10先君若問與夷,其將何辭以對?(左傳隱公三年)五、判斷下列哪些是被動句,請指出並說明其所屬類型。1趙嘗五戰於秦,二敗而三勝。2或傳于嵩有田在亳、宋間,武人奪而有之,嵩將詣州訟理,為所殺。3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鬱乎蒼蒼,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4此其患不見於今,而將見於他日。5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6吾嘗三仕三見逐於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7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于思毀於隨。练习七一、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1制,嚴邑也,虢叔死焉。2姜氏欲之,焉辟害?3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4愛共叔段,欲立之。5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6姜氏何厭之有?7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8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9若愛重傷,則如勿傷;愛其二毛,則如服焉。10人不難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詳。二、解釋下面句中加點詞。1用之則行,舍之則藏。2且在邦域之中矣。3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4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5愿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6仲由可使從政也與?7惟我與爾有是夫?8子行三軍,則誰與?9無乃爾是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风光储一体化系统2025年在农村地区电网建设的投资回报分析报告
- 2025年废旧电子产品回收与资源回收行业绿色转型路径与市场前景分析
- 2025年金融数据治理与数据资产化技术变革趋势分析报告
- 2025年氢能重卡在机场货运中的技术创新与市场分析报告
- 2025年新能源汽车电池热失控安全性能测试与评估报告
- 演唱 猎人合唱教学设计初中音乐人音版九年级上册-人音版
- 2025年中国高纯镍丝行业市场分析及投资价值评估前景预测报告
- 2025年中国高纯度碳酸亚乙烯酯行业市场分析及投资价值评估前景预测报告
- 2025年中国甘油三(乙基己酸)酯行业市场分析及投资价值评估前景预测报告
- 2025年深海矿产资源勘探技术深海油气资源勘探设备技术进展与应用前景
- 眉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项目工作推进中心公开选调事业人员的考试参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与生育相关的慢性子宫内膜炎诊治专家共识(2025年版)解读
- 吉林省吉林市第四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第一次月考生物学试卷(含答案)
- 2024年齐齐哈尔医学院公开招聘辅导员笔试题含答案
- 港口码头安全培训知识课件
- 2024义务教育科学新课标课程标准考试真题及答案
- (2025年标准)化妆学员协议书
- DG-TJ08-2461-2024 旧住房更新改造查勘标准
- 闲置资产盘活管理办法
- 中职历史说课课件
- 遥感科学与技术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