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ppt课件.ppt_第1页
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ppt课件.ppt_第2页
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ppt课件.ppt_第3页
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ppt课件.ppt_第4页
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 中国古代农业 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 耕获图 宋代江南 2 3 农业的起源 农业包括 作物栽培 采集 培植牲畜养殖 狩猎 驯化 五谷丰登 六畜兴旺 4 一 神农的传说 农业的起源和地位 1 农业的起源 神农氏的传说 炎帝号大庭氏 下为地皇 作耒耜 播五谷 曰神农也 谓之神农何 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 至于神农 人民众多 禽兽不足 于是神农因天之时 分地之利 制耒耜 教民耕作 神而化之 故谓之神农也 思考 神农为什么受到后人尊敬 制耒耜 教民耕作 5 神农氏 即炎帝 远古传说中的太阳神 传说炎帝神农 人身牛首 三岁知稼穑 长成后 身高八尺七寸 龙颜大唇 神农氏本为姜水流域姜姓部落首领 后发明农具以木制耒 教民稼穑饲养 制陶纺织及使用火 以功绩显赫 以火得王 故为炎帝 世号神农 曾建都山东曲阜 并被后世尊为农业之神 神农氏又曾跋山涉水 尝遍百草 找寻治病解毒良药 以救夭伤之命 后因误食 火焰子 肠断而死 神农本草经 即是依托他的著作 炎帝神农在位120年 传七代世袭神农之号 共计380年 6 一 神农的传说 农业的起源和地位 1 起源 2 地位 1 农业的经济主导地位 2 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 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 3 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 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 7 二 古代农耕技术的演进 1 原始社会 2 商周时期 3 春秋战国 4 汉代时期 刀耕火种 耜耕 石器锄耕 青铜农具少量使用 铁器农具使用 牛耕的采用 牛耕逐渐普及全国 铁制农具的数量也大大超过前代 刀耕火种 石器锄耕 铁器牛耕 8 石锄 石斧 刀耕火种时期 9 制造工具的材料 铁制农具 3 石 骨到铁 铁器农具始于春秋 骨器 2 石器 1 10 耕作技术 二牛一人 A 刀耕火种 刀耕火种到牛耕动力 人力到畜力 一牛一人 春秋 牛耕开始出现 B 铁犁牛耕 二牛三人 2 3 1 二牛二人 11 犁的改进 唐曲辕犁 汉直辕犁 直犁到曲辕犁 12 牛耕 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使用畜力 13 翻车 三国时期马钧发明的灌溉工具 把低处的水引到高处 使用人力 14 筒车 筒车是唐朝时期发明的灌溉工具 利用水力 15 灌溉动力 唐朝筒车 人力到水力 三国翻车 槔桔秋春 16 工具的多样化 耧车 秧马 17 劳动组织形式 集体协作到分散个体生产 18 拓展 为什么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 古代中国的农业一直都使用牛耕 而没有得到突破性的进步呢 中国古代传统农业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 19 农业生产进步的表现1 工具材料 石 骨器铁器耒耜犁 2 耕作技术 刀耕火种铁犁牛耕3 生产动力 人力畜力自然力4 组织形式 集体协作分散个体5 工具类型 因地制宜 形式多样 6 生产经验 总结与推广 幻灯片8 20 三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变化1 原始社会 2 奴隶社会 3 封建社会 土地公有 井田制 封建土地私有制 21 影响农业因素之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 溥天之下 莫非王土 富者田连阡陌 贫者无立锥之地 甲骨文中的田字 22 探究1 关于奴隶社会的井田制 1 特点 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 西周时期 耕地阡陌纵横 形同 井 字 称为井田 诸侯 卿大夫强迫奴隶集体耕种 并支配所有的劳动产品 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 甲骨文中的 田 字 23 2 瓦解 春秋时期 瓦解原因 根本原因 生产力发展 铁犁牛耕的出现 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 成为私田 不向国君缴纳赋税 私田大量增加 公田 井田 日益减少 井田上的劳动力也日益减少 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 进行税制改革 鲁国初税亩制的规定 无论公田 私田 一律按亩纳税 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 新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了 24 3 废除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 废除井田制 例如 秦国商鞅变法 就有废除井田制的内容 商鞅 25 探究2 关于封建土地所有制 1 形成原因 生产力发展春秋时期 铁器牛耕使用 使个体劳动成为可能 2 形成 战国时期 各国变法 承认土地私有 26 3 特点 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 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 封建政府和皇帝直接掌握一部分土地 地主土地所有制 私有制 小农土地所有制 私有制 封建国有制 实质是私有制 4 明清时期 封建土地制度逐渐成为农业发展的桎梏 明朝后期 土地高度集中 酿成明末农民战争 李自成提出 均田免粮 反映了农民获得土地愿望 说明封建土地所有制已成为农业发展的桎梏 27 探究3 关于土地兼并 贫者无立锥之地 1 根本原因 封建土地私有制和封建自然经济 2 危害 解决措施 土地兼并 地主官僚 小农丧地破产流亡 赋税减少 阶级矛盾 改革 抑制兼并 农民起义 改变所有权 28 影响农业因素之 土地 赋税问题 徭役兵役 封建政权 佃农 抑制兼并 地主 自耕农 田赋人头税 田赋 地租 土地兼并 农民起义均田免粮 激化矛盾 新王朝 新的自耕农 统治者 被统治者 29 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组织方式 家庭为单位 男耕女织 经营方法 农民有少量的生产资料 精耕细作 主要内容 以种植业为主 家畜饲养业为辅 经济类型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0 五谷 五谷丰登 31 六畜 六畜兴旺 32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33 剩余部分出售 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的产品 农户的副业 家庭手工业 在市场流通 民间消费的产品 民间私人自主经营 民营手工业 不在市场流通 武器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品 政府直接经营 集中于大作坊 官营手工业 流通方式 产品 管理方式 经营形态 34 享誉世界的手工业成就 1 衣被天下的纺织业 2 巧夺天工的陶瓷业 3 素称发达的冶铸业 4 门类齐全的其它行业 35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36 37 1 纺织业 a 丝织业 b 棉织业 上古黄帝时期发明养蚕缫丝 两汉出现陆海丝绸之路 唐代出现缂丝技艺 织品极具艺术神韵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唐花鸟纹锦 47 48 49 50 51 52 2 陶瓷业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 a 陶器 始于新石器时代 商朝 创造了黑 彩 白陶等制陶工艺 唐代名陶 唐三彩 青黄绿主色 制陶和雕塑艺术的结合 秦代出现大型 俑制品 53 半坡出土人面鱼纹盆 54 55 56 57 58 59 骆驼载乐佣 60 b 瓷器 东汉末烧青瓷 唐朝形成北白南青两系 秘色瓷 北宋五大名窑 瓷都 景德镇 元首烧青花瓷 极品釉里红 北朝制出白瓷 明朝创斗彩 五彩 清创造粉彩 珐琅彩 商 东汉 陶器向瓷器过渡时期 61 62 63 64 65 66 67 定窑 孩儿枕蕴含捏塑手法 68 钧窑 青中带红又称钧红 69 70 哥窑冰裂双耳洗 71 b 瓷器 东汉末烧青瓷 唐朝形成北白南青两系 秘色瓷 北宋五大名窑 瓷都 景德镇 元首烧青花瓷 极品釉里红 北朝制出白瓷 明朝创斗彩 五彩 清创造粉彩 珐琅彩 商 东汉 陶器向瓷器过渡时期 72 青花瓷壶 73 元 极品釉里红 74 75 明五彩 红黄青白黑又称 青花五彩 76 清珐琅彩 77 78 3 冶铸业 a 青铜冶炼 b 铁钢冶炼 商代技术比较成熟 c 燃料和供风动力的变化 酒器 角 尊 爵 觥 卣 斝 温酒用 冶铁 百炼钢 战国后期 块炼法 生铁春秋 炼钢 灌钢法 南北朝 人力鼓风 人力皮囊鼓风 水排 水力鼓风 79 4 门类齐全的其它行业 三国出现水军 吴国派卫温万人船队出访夷洲 唐 创建水密舱 宋 使用指南针和罗盘 明 郑和七下西洋 元 漕运海运发达 80 三 古代手工业发展特点 1 起源较早 历史悠久 3 与农业发展相结合且受其制约 2 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 4 规模大 分工细 部门不断增加 6 明中后期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5 布局随经济重心南移而相应变化 81 古代商业的发展 82 我国古代商业的起源 商代货币 贝 为什么我们把做生意的人称为 商人 传说周武王灭商后 商朝的遗民为了维持生计东奔西跑地作买卖 日子一长 便形成一个固定的职业 周人就称他们为 商人 称他们的职业为 商业 贩卖的物品为 商品 这种叫法一直延续到今天 商朝商业初具规模 已经具备了商业的一些基本要素 如出现了职业商人和商业活动的交换媒介 货币 贷 财 债 83 一 先秦时期 商业兴起 商人 出现货币为贝壳 表现 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 特点 商业由官府控制 官府控制局面被打破 一 古代商业在各历史时期发展概况 1 商周 2 春秋战国 84 与西施一起泛舟齐国 至陶 操计然之术以治产 因成巨富自号陶朱公 民间有尊陶朱公为财神 85 二 秦汉时期 商业初步发展 逐渐艰难 问题1 秦汉时期商业为什么得到初步发展 秦始皇统一中国 统一货币 度量衡 修建驰道 两汉农业 畜牧业 手工业的发展 实行 开关梁 驰山泽之禁 政策 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开通 问题2 为什么会艰难发展 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86 三 隋唐时期 商业进一步发展 表现 原因 出现了繁荣的商业城市 如长安 洛阳 扬州 益州 城市繁荣 市场 金融 对外贸易繁荣 成为重要外贸港口 政府设 出现柜坊 飞钱 农村集市贸易发展 广州 市舶使 农业 手工业的发展 大运河的开通 87 四 两宋时期 空前繁荣 原因 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社会经济发展 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纸币的出现便利了商业活动 水陆交通便利 表现 商品种类迅速增加 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交子 商税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88 五 元朝 商业繁荣 原因 国家空前统一 重新疏浚大运河 开辟海运 广设驿站 陆上丝绸之路重新繁荣 表现 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89 六 明清时期 商业进一步繁荣 明清时期 商业发展出现了哪些新现象 城镇商业繁荣 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出现商帮 徽商和晋商 农副产品进入市场 90 明代 会馆 商帮 形成原因 1 明清时期 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2 由于商业竞争加剧 商人按地域结成群体 形成商帮 实力最强的如晋商 徽商等 河南南阳的山陕会馆 徽文化是 滋养 百年徽商 91 山西商帮徽州商帮福建商帮广东商帮山东商帮宁波商帮龙游商帮洞庭商帮江西商帮陕西商帮 明清十大商帮 商业道德 商业竞争激烈 义中取利 信誉第一 贾而好儒 财自道生 自强不息 爱拼会赢 敢想敢干 敢为人先 重土乐安 诚实守信 灵活善变 开拓创新 海纳百川 宽以待人 审时度势 稳中求胜 广泛从业 小本经营 追求厚利 既和且平 92 二 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市 商品交换的商业区 坊 城市居民的住宅区 城市由来 古代的 城 是统治者居住的地方 是政治中心 市 是商品交换的场所 以后 城 市 结合 成为社会的中心 商业的繁荣也就总是与城市联系在一起 历史概念 探究一 市 的形成与发展 93 读图导史 东市买骏马 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 北市买长鞭 北朝 木兰辞 问题1 从上述诗句中我们能得到哪些历史信息 南北朝时期 市已经普遍存在 与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 2 木兰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把东西配齐 反映什么历史现象 各种商品都有固定的场所 说明当时商业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 94 西市 东市 两京诸市署 令一人 从六品上 丞二人 正八品上 掌财货交易 度量器物 凡市 以日中击鼓三百响 而众以会 日入前七刻 击钲三百声 而众以散 唐六典 卷20 唐朝对市的设置有什么限制 95 北宋东京城 想一想 与唐朝相比 北宋时期市出现了什么新变化 坊和市界限被打破 突破了市在时间上的限制 商业活动突破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96 1 商业活动打破时间和地点的限制2 政府不再直接监管 1 商业活动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2 官府设官员进行严格管理 宋朝以前 市 的特点 唐为例 宋朝以后 市 的特点 宋为例 97 北宋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 局部 98 99 100 101 102 1 古代的大城市 长安 洛阳 开封 临安 大都等 政治中心 军事重镇 商业中心 2 繁荣的南方城市 扬州 成都等 问题1 为什么会在南方出现这些繁荣的大都会 问题2 城市发展有何趋势 探究二 城市的发展 由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 经济职能逐渐增强 丝绸之路的开通 大运河的开凿 经济重心的南移等 103 中国四大名镇 河南朱仙镇 广东佛山镇 湖北汉口镇 江西景德镇 冶铁业 航运业 制瓷业 棉纺业 104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趋势 不断发展但缓慢范围 不断扩大 国内 边境 对外 媒介 不断丰富 柜坊 飞钱 纸币 政府政策 逐渐放宽 105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106 一 重农抑商政策 雍正的保守传承 农为天下本务 而工贾皆其末也 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 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因此要 使民知本业为贵 雍正 107 门前冷落车马稀 老大嫁作商人妇 108 1 重农抑商的含义是什么 谁最早确定该政策 109 拓展探究 资本主义在古代中国自然经济的汪洋大海里 没有养分 没有阳光 最多只能长成萌芽 始终是萌芽 姜戎 狼图腾 110 积极影响 经济上 稳定农业人口 促进农业发展 巩固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 政治上 稳定民心 稳定社会 维护封建国家的政治稳定 消极影响 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压抑 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总结 古代社会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111 天朝物产丰盈 无所不有 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乾隆 二 海禁 政策 乾隆的愚昧选择 112 拓展探究 图二 清代马嘎尔尼访华 图一 明朝日本倭寇骚扰东南沿海 1 结合材料分析明清实行 海禁 政策的原因 客观原因 西方殖民者和倭寇骚扰沿海 威胁统治 明清统治者天朝上国的傲慢心理 根本原因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主观原因 113 3 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约自16世纪 明后期 起 资本主义发展较早的西欧国家一反农本的传统 采取重商主义政策 借以促进海外贸易和殖民活动 鼓励资本原始积累 扶植为适应国外市场的工业生产 在同一时期 亚欧大陆东部几个发展水平即使不超过但也绝不低于西欧的国家 包括中国和日本却固步自封 限制甚至放弃海上活动 以闭关自守为国策 维护本国的农本经济 吴于廑 齐世荣 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