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文化概论 1 作业是最好的学习方法第一步 寻找有兴趣有感触的文化事象题目第二步 搜罗与题目相关的材料第三步 展开专题 田野 调查或进行个案剖析第四步 对材料进行解释 历史的因素 地理的因素 经济的因素 政治的因素第五步 组织结构 形成文章 如事象的描述 事象形成的原因 事象背后的深层关怀或隐含意义 现象学 阐释学 精神分析学 意识形态 性别主义 第六步 反思盲点误区 感激推动力以疑存疑 俞越 不管某种观点成立的理由多么不充分 只要能获得至少一条材料支持 可存其说 2 惧内 案例 苏格拉底 林肯 胡适 戚 惧内 文学 金昌绪 春怨 孟浩然 春晓 程颢 春日偶成 惧内 原理 墨菲定理 定理一 妻子的话永远是对的 定理二 如果妻子有什么地方不对的话 请参看定理一 李宗吾 怕经 三从四德 太太出门要跟从 太太命令要服从 太太说错了要盲从 太太化妆要等得 太太生日要记得 太太打骂要忍得 太太花钱要舍得 3 4 回顾 文化 概念 一是语词定义 文 化 文化二是本质定义 自然的人化三是操作定义 大小广狭文化是个筐 什么都能装文化需要整合 整合也是一种创新 5 重申 中国 概念1 在文献中 中国 一词有多种含义 统治 地域 民族 2 近代 民族与国族 从地理概念或文化概念转向政治概念1894孙中山兴中会誓词 驱除鞑虏 恢复中国 创立合众政府 1907年杨度 金铁主义说 中国云者 以中外别地域之远近也 中华云者 以华夷别文化之高下也 即此以言 则中华之名词 不仅非一地域之国名 亦且非 血统之种名 乃为 文化之族名 文化族名 6 回顾 地理 概念 自然 经济 社会文化疆域 政区 民族 人口 地形 地貌 气候影响 产生与延续 多样性 开放与封闭 7 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第一节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一 农耕自然经济二 农耕与游牧三 多元化四 海洋贸易 8 一 农耕自然经济 1 起源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生态环境 孕育了农耕经济为主体的经济生产形态 早在四 五千年前 在黄河流域 代表新石器文化的仰韶文化 龙山文化 已经从渔猎过渡到农耕生产 已经显示出农耕文明 同时还有长江中下游的屈家岭文化遗存和钱塘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遗存 9 10 古代典籍中远古的 有道帝君 多为创始农业 辛勤耕耘的君子 如禹 后稷 公刘 神农 周易 系辞下 神农 斫木为耜 揉木为耒 耒耨之利 以教天下 论语 宪问 称 禹 稷躬稼而有天下 11 12 古代诗歌的记载与反映 1 击壤歌 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 耕田而食 尧歌 2 诗经 豳风 七月 三之日于耜 四之日举趾 同我妇子 饁彼南亩 田畯至喜 古代历史中的反映 1 齐 管仲 相地而衰征 2 魏 李悝 尽地力之教 3 商鞅 耕战 4 秦 重农固本 13 2 农耕文明的重心南移 农耕文明虽同时发祥于黄河 长江流域 但黄河中下游农业率先到达较高水平 此地自然也就成了中国上古时代的政治 经济和人文中心 自然也就成了封建政权力量相互较量争雄 逐鹿中原 问鼎天下的地区 14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如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普及 农耕区域渐次向南扩展 秦汉统一后 南北文化易于交流 汉晋以降 北方边患渐多 战乱频繁 农业生态环境恶化 人口由于迁徙及战死的因素而大量减少 生产力大受破坏 而江南战乱较少 相对于北方 它得到较大的发展 生产的巨大潜力开始发挥出来 苏杭熟 天下足 与 湖广熟 天下足 东南财税 与 西北甲兵 15 二 农耕与游牧两种经济的交流农耕 经济文化上的优势与军事上的劣势民族融合与进步经济文化的征服 16 三 农耕自然经济体制下多元化经济成份农耕自然经济并非一种单一型的自然经济 而是在它的体制下允许多元化的经济成份并存 这些成份互相对立同时又相互依存 补充 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复杂变化 17 1 纵向 保留了历史阶段的经济成分远古村社经济 宋元明清的乡族经济 奴隶制经济残余残存于封建经济中 贵族分封制度 至明代亦存 2 横向 农耕经济不仅以农业生产为界限 而是包含着手工业 商业等多方面的经济成份 士 农 工 商的社会分工由来已久 西欧庄园制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 史记 待农而食之 虞而出之 工而成之 商而通之 此四民者 民所衣食之源也 18 骑士时代 中世纪的欧洲 公元800 1500 欧洲中世纪生活 中世纪欧洲经济社会史 剑桥欧洲经济史 第三卷 中世纪的经济组织和经济政策 19 四 内敛型的海洋贸易 古代中国有一定海洋贸易的优势 而且有一定的发展历史 但因农耕主体的内向型文化取向而缺乏进取精神 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具内敛型特点 古代中国海洋贸易 宾服贡献 明中叶以后私有贸易介入海洋贸易中 20 送泉州李使君之任 张循之 99包何 208傍海皆荒服 分符重汉臣 云山百越路 市井十洲人 执玉来朝远 还珠入贡频 连年不见雪 到处即行春 海上丝绸之路 21 22 第二节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形态一 共地国有二 共地私有三 商品经济四 发展水平 23 一 共地国有远古村社 殷商西周国有与集体耕作 诗 小雅 北山 溥天之下 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 莫非王臣 礼记 王制 田里不鬻 众人协田 诗经 周颂 千耦其耘 十千维耦 诗经 小雅 大田 雨我公田 遂及我私 孟子 井田制 井九百亩 其中为公田 八家皆私百亩 同养公田 公事毕 然后敢治私事 24 二 土地私有东周以后土地私有化与个体生产 争地以战 杀人盈野 争城以战 杀人盈城 左传僖公十五年 晋于是乎作爰田 商鞅 坏井田 开阡陌 民得买卖 一夫不耕 或受之饥 一女不织 或受之寒 初税亩 春秋时期 鲁国在宣公十五年 公元前594年 实行按亩征税的田赋制度 它是承认私有土地合法化的开始 相地而衰征 25 三 商品经济的波浪发展 1 中国的农耕经济并非纯粹的自耕自足的自然经济 其中有商品经济一定的余地与比重 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是对立的 我们不清楚它在我国产生的确切时间 但可以肯定 当古代中国土地私有化刚刚起步的时候 它就已经悄然出现 并且作为农耕经济的一种补充形式而存在 与西欧封建社会相比 中国古代的商品经济具有发达较早的特点 26 在先秦典籍中 可以看到许多关于商品交换与市场流通的记载 另据 周易 系辞 云 神农创 市 表明农业与商品经济同步产生 神农是以日中为市 致天下之民 聚天下之货 交易而退 各得其所 不过 与农业相比 商业的出现要晚一些 在商周时期 我国的市商贸易已有了一定的发展 并已开始使用货币 中国是世界上使用货币最早的国家之一 春秋时各国都城均设置了市场 据 左传 国语 记载 当时郑有 逵市 羊肆 晋有 绛市 吴有 米市 战国时商业都市崛起 27 诗经 卫风 氓之蚩蚩 抱布贸丝 商业交换 商品生产 城市货币经济体系 2 中国古代商品经济是为了补充农耕经济的不足和满足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 因此 这种商品经济缺乏独立发展的性格 特别中国历朝奉行的 重农抑商 政策 更加强了商品经济的依附性 从而使它的发展随着封建社会的变迁而呈现出波浪式前进的特点 总体的发展 到明代中叶 产生了资本主义的经济萌芽 28 四 发展水平繁荣富庶 世界领先农业技术及工具先进手工业领先 四大发明商品经济 商业都市 商品流通 货币 29 30 31 32 33 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第三节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难以产生的原因 一 什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本主义是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阶段 资本主义生产是商品生产的最高形式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 全部物质财富都采取商品的形式 社会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 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 商品交换成了资本主义经济中最常见 最普遍 最基本的现象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 不仅一切劳动产品成为商品 连工人的劳动力都变成了商品 商品关系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到处都是商品买卖原则占统治地位 34 十六 十七世纪以来 西方文明以突飞猛进之势发展 出现了 近代化 运动 16世纪30年代 英国通过圈地运动 血腥立法和海外掠夺 获得迅速发展 资本主义程度化增强 考察西欧历史 商品生产 城市经济 土地买卖 农民的离土自由 货币地租的出现以及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出现在封建社会末期 而且与庄园制度格格不入 形成巨大冲击 迅速瓦解 历史的因素特性的因素 35 36 二 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特点 一 商品经济始终伴随着农耕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二 商品经济是农耕经济的补充 三 商品经济缺乏独立发展的性格 四 商品经济呈现出波浪式前进的特征 古代商品经济是波浪式前进的 盛世 治世是几个高峰 当农耕经济较为繁荣 政治较为清平之世 商品经济也随之繁荣 反之 当农耕经济走入低谷 政治腐败 发生战乱之际 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受到破坏 37 高峰 第一 西汉的文景之治 史记 平准书 都鄙廪瘐皆满 而府库余货财 京师之钱累百巨万 贯朽而不可校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 充溢露积于外 至腐败不可食 第二 唐贞观之治 资治通鉴 天下大稔 流散者咸归乡里 斗米不过三四钱 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 东至于海 南极五岭 皆外户不闭 行旅不赍粮 取给于道路 第三 唐开元之治 杜甫 忆昔 诗描绘了开元盛世 忆昔开元全盛日 小邑独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仓廪俱丰实 第四 清康乾盛世 耕地面积迅速增加 至雍正时已达到九亿多亩 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 农业空前发达 同时 商品经济也有较大的发展 全国兴起了许多新的城镇 但是 当西方的近代工业文明风起云涌之时 中国的统治者仍然闭目塞听 夜郎自大 延缓了中国文明的进程 38 而中国在明清时期却仍满足于农耕经济 建立在农耕经济之上的商品经济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倍受挫折 步履蹒跚 出现了迟滞状态 明清时期江南商品经济发展特征 一 江南商品经济在数量上的繁荣 如 松江的纺织品衣被天下 粮食 苏湖熟 天下足 二 形成具有相当规模的商人集团 如徽商 晋商 陕商 江右商 相应的钱庄业也有很大的发展 三 东南的丝织业 西南的矿业都达到相当规模 有些地方出现了一些手工工场 39 40 41 三 资本主义难以成形的原因 经济体制 根本上讲 中国农耕社会的多元化结构造成了中国社会经济既早熟而又不够成熟的特征 由此制约了资本主义萌芽的顺利发展 首先 社会经济过早成熟 即与西欧社会相比 许多到西欧中世纪末才出现的社会经济现象 在中国却早已出现 古已有之 其次 社会经济又不成熟 传统农耕经济的保守性与坚固性 加重加大 互为因果 依附性 转化 未能充分成熟 42 四 原因之二 社会矛盾 稳定与战乱 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周期性失调 中国大一统中央集权制 缺乏民主及更新能力 呈现出盛衰交替 稳定与战乱互易的周而复始的规律 王朝更替的变化周期与同时期的经济兴衰周期大体同步 社会经济发展 繁荣 破坏 停滞周而复始 农耕经济生产总量的增长 根本上是以扩大劳动量的投入来实现 而人口增长率会高于物质资料的增长率 人口增长与生产增长的比例会失调 战乱 灾荒等自然社会因素会自发调节其矛盾 使社会经济陷入一次又一次的循环中而遭受周期性的破坏 43 五 原因之三 上层建筑的箝制与束缚 上层建筑建立在农耕经济基础上 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积极作用 但同时又严重地阻碍之 一 传统政治权力的阻碍 官僚体系 二 经济剥削 赋税 徭役 兵役 重农抑商 三 意识形态的保守 怀古 四 社会布局 商业对政治的依附性 五 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与国家政策上的平均主义又使先进地区商品经济及新因素发展不起来 44 一 基本特点 一 持续性 二 多元化结构 三 早熟又不成熟 第四节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45 二 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一 文化的延续力1 中国文化的坚韧性与向心力魏晋南北朝 五胡乱华 鲜卑族北魏王朝 推行汉化政策 稽古复礼 庶令乐正雅颂 各得其宜 文化的化合力与认同感辽夏金元忽必烈 国家当行汉法无疑 清朝 习汉书入汉俗 2 文化定型 后瞻 式思维方式 造成保守性格 46 二 文化的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