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板钢筋绑扎质量控制重点.doc_第1页
梁板钢筋绑扎质量控制重点.doc_第2页
梁板钢筋绑扎质量控制重点.doc_第3页
梁板钢筋绑扎质量控制重点.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梁板钢筋绑扎质量控制重点摘要:钢筋绑扎的质量问题直接影响着建筑结构的安全,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施工环节,而梁板钢筋的绑扎,又是在钢筋施工过程中,比较难控制的一个部分,它首先要考虑梁板钢筋受力形式,要在钢筋制作过程中即开始控制钢筋的下料长度、弯钩角度,最后在绑扎过程中,更要严格按照施工图集及施工规范要求,控制好梁板钢筋绑扎的质量,只有把梁板钢筋绑扎的质量控制好了,才能建设出安全的建筑物。因此如何控制好梁板钢筋绑扎的质量,是施工者应该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关键词:钢筋 梁板 质量1 梁受力形式梁是受拉构件,在跨中的时候受正弯矩,故梁下部钢筋受拉,上部受压;但在支座的地方,梁受负弯矩,当然是上部钢筋受拉,下部受压。此外应注意混凝土的受拉能力很弱,一般不予考虑,在受拉时在考虑钢筋的受力,同理受压时,只考虑混凝土的受压。楼板受力形式:四周受向上的负弯矩,中部受向下的正弯矩。板按受力形式不同分类:单向板和双向板。单向板:对边支承的板为单向板。四边支承的板,当长边与短边长度之比3时,为单向板。双向板:四边支承的板,当长短边之比2时,为双向板。当长短边之比大于2小于3时,也宜按双向板要求配筋。单向板受力形式:主要是短跨方向受力,长跨方向的受力可以忽略不计,只有短跨方向钢筋是受力钢筋,分布钢筋配在受力钢筋内侧。双向板受力形式:两个方向的钢筋都是受力钢筋。2 梁板钢筋制作检查重点梁纵向钢筋长度,锚固长度,箍筋长度、宽度、末端弯钩角度、长度。板底排钢筋长度,板负弯矩钢筋长度、端部弯钩长度。3 梁板钢筋绑扎检查重点3.1 主次梁、悬挑梁与被挑梁的钢筋排布。梁纵向钢筋的级别、直径、根数、钢筋间距、二排与一排钢筋间距、端部锚固做法、锚固长度,梁上部非通长筋长度、位置,梁纵向钢筋连接位置、连接形式,绑扎搭接长度,搭接区箍筋是否加密,焊接质量、长度,机械连接质量,检查有无返梁。梁箍筋截面大小,梁箍筋钢筋级别、直径,箍筋间距,框架梁端部加密区是否加密,箍筋与受力筋的绑扣数量,梁底垫块数量。3.2 检查楼板受力钢筋(主要指通长钢筋)级别、直径、间距大小,受力筋的连接位置、端部锚固长度。负弯矩钢筋级别、直径、长度、间距大小,检查阳角处放射筋、阴角处斜向加强钢筋,重点检查悬挑构件,检查绑口数量、垫块数量,马蹬数量。3.3 梁中纵向钢筋间最小净距要求。 梁上部纵向钢筋水平方向的净距(即钢筋外边缘之间的最小距离)不应小于30mm和1.5d(d为上部纵向钢筋的最大直径)。下部纵向钢筋水平方向净距不应小于25mm和d。各层之间的钢筋净距不应小于25mm和d(d为两侧纵筋直径较大者)。3.4 楼层框架梁纵向钢筋锚固长度及连接位置要求。梁上部通长钢筋与非贯通钢筋直径相同时,连接位置宜位于跨中Ln/3范围内;梁下部钢筋连接位置宜位于支座Ln/3范围内;且在同一连接区段内钢筋接头面积百分率不宜大于50%(Ln为左跨和右跨的较大值)。上部纵筋锚固长度当直锚长度不足LabE时,应伸至柱外侧纵筋内侧,且0.4LabE,向下弯折后平直段长度为15d。下部纵筋锚固长度当直锚长度不足LabE时,应伸至梁上部纵筋弯钩段内侧,或柱外侧纵筋内侧,且0.4LabE,向上弯折后平直段长度为15d。当有抗震设防要求时,下部纵向钢筋伸入支座内的长度不小于LabE,且应过柱中心线加5d。纵向受力钢筋连接位置宜避开梁端、柱端箍筋加密区。如必须在此连接时,应采用机械连接或焊接。3.5 非框架梁L连接构造。梁上部有通长筋时,连接位置宜位于跨中Ln/3范围内,梁下部钢筋连接位置宜位于支座Ln/4范围内;且同一连接区段内钢筋接头面积百分率不宜大于50%。非框架梁、井字梁的上部纵筋在端支座的锚固长度要求:直段伸至端支座对边后弯折,且平直段长度0.6Lab,弯折段长度15d(d为纵向钢筋直径)。非框架梁的下部纵向钢筋,在中间支座、端支座的锚固长度要求:对于带肋钢筋为12d,对于光面钢筋为15d。当端支座为柱、剪力墙(平面内连接)时,梁端部应设箍筋加密区。3.6 抗震屋面框架梁纵向钢筋,在端柱或角柱处锚固做法,分为梁锚柱1.7LaE,及柱锚梁1.5LaE两种做法。3.7 梁纵筋连接方式要求。对一级框架梁,宜采用机械连接,二、三、四级可采用绑扎搭接或焊接。当受拉钢筋直径25mm及受压钢筋直径28mm时,不宜采用绑扎搭接。轴心受拉及小偏心受拉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不应采用绑扎搭接。当梁纵筋采用绑扎搭接时,检查其搭接部位是否正确,搭接长度是否符合要求,纵向受拉钢筋搭接长度为LlE,其中架立筋的搭接长度为150mm,架立筋与非贯通钢筋的搭接长度也为150mm。搭接区内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0mm及5d(d为搭接钢筋最小直径)。当主筋为焊接时,检查其连接部位是否正确,单面焊,双面焊。当主筋为直螺纹连接时,检查其连接部位是否正确。梁支座上部非通长纵筋的长度如何确定:第一排非通长筋从柱(梁)边起伸出至Ln/3位置,第二排非通长筋伸出至Ln/4位置。(对于端支座,Ln为本跨的净跨值;对于中间支座,Ln为支座两边较大一跨的净跨值)。悬挑梁上部第一排纵筋伸出至梁端头并弯下,第二排伸出至3L/4位置,L为自柱(梁)边算起的悬挑净长。3.8 框架梁箍筋间距要求。抗震等级为一级时,框架梁端部箍筋加密区长度为2hb,且500mm。抗震二到四级时,1.5hb,且500mm(hb为梁截面高度)。加密区内箍筋间距为正常间距1/2。框架梁箍筋封闭口位置尽量放在梁上部有现浇板的位置,并交错放置。根据震害表明,封闭口放置在梁的下部,会被拉脱而使箍筋工作能力失效产生破坏。悬挑梁箍筋封闭口位置则朝下。3.9 在梁中有集中荷载处,检查是否设附加箍筋,吊筋。附加箍筋设置在主梁上、次梁两侧,一般每侧设三道,间距50mm。第一道附加箍筋距次梁边缘50mm。采用吊筋时,每个集中力处吊筋配筋不少于212,吊筋下端水平段要伸至梁底部的纵向钢筋处,长度为次梁宽度+50+50,弯起段应伸至梁上边缘处且加水平段长度为20d。吊筋的弯起角度,当主梁高度800mm时,弯折角度45;主梁高度800mm时,弯折角度60。3.10 梁侧面纵向构造钢筋和拉筋要求。当梁腹板高度hw450mm时,在梁两侧面沿高度需配置纵向构造钢筋,纵向构造钢筋间距a200mm。梁侧面纵向构造钢筋搭接与锚固长度可取为15d。当梁侧面配置受扭纵向钢筋时,其搭接长度为Ll或LlE(抗震),锚固长度为La或LaE(抗震),其锚固方式同框架梁下部纵筋。当梁宽350mm时,拉筋直径为6mm;梁宽350mm时,拉筋直径为8mm。拉筋间距为非加密区箍筋间距的2倍。当设有多排拉筋时,上下两排拉筋竖向错开设置。3.11 检查悬挑梁。梁箍筋的级别、直径、加密区与非加密区间距及肢数。悬挑梁定义:即一端是固定端支座,另一端是自由端的梁。受力形式:是上部受拉,下部受压。所以砼结构悬挑梁都是在上部布置受力钢筋。按表示方法分类:分为一段悬挑,两端悬挑两种。如KL1(1A),KL1(1B),A代表一端悬挑,B代表两端悬挑。以纯悬挑梁为例讲解,悬挑梁纵向钢筋不允许出现接头,上部纵筋锚固直锚长度不足时,伸至柱外侧纵筋内侧,且0.4Lab,向下弯锚15d。下部纵筋向支座内锚固15d即可。3.12 检查有无上返梁或下返梁。3.13 板的分类:分为有梁楼盖板和无梁楼盖板两种。3.14 有梁楼盖板分类:楼面板、屋面板、悬挑板。3.15 板筋连接位置及锚固要求。板上部贯通纵筋连接区在跨中Ln/2范围内,下部钢筋连接区宜在距支座1/4净跨内。同一连接区段内钢筋接头面积百分率不宜大于50%。连接区段长度:绑扎搭接为1.3Ll(Ll=La),机械连接为35d,焊接为35d且500。当相邻跨的上部贯通纵筋配置不同时,应将配置较大者,越过其标注的跨数终点或起点,伸至相邻跨的跨中连接区域连接。锚固要求:板下部钢筋锚固长度5d,且至少到梁中线。上部钢筋当直锚长度不足La时,伸至梁角筋或墙外侧水平分布筋内侧向下弯折15d。3.16 悬挑板。受力形式:上部受拉,下部受压,所以在上部布置受力钢筋,下部可以配构造或分布钢筋,也可以不配筋。悬挑板上部钢筋在根部锚固长度不满足La时,直锚0.6Lab后,在梁远端角筋内侧向下弯锚15d,下部钢筋锚入支座内12d即可。3.17 楼板中分布钢筋和构造钢筋。板中分布钢筋:板中垂直受力钢筋方向布置的钢筋。主要作用:固定受力钢筋,抵抗收缩和温度应力。主要指单项板底处垂直于受力钢筋的分布钢筋,垂直于板支座负筋的分布钢筋。板中构造钢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