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史学研究方法与史观 专项训练试题1、2016年3月2日,我国考古人员通过木椟、金器及一枚印章等随葬品,最终确认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墓主人的身份,就是此前一直在猜测却缺乏充足证据的的第一代海昏侯汉废帝刘贺(因刘贺只做了27天皇帝而被赶下台并被封为海昏侯,故称“海昏侯汉废帝”)。这说明A考古实物的发掘,是对史实的重要补充B对于史实的研究,考古发掘是唯一手段C历史研究过程中,考古手段最具权威性D对于民间的传说,都需要借助考古证实2、在史学研究中,不能对历史问题轻率地下结论。主要是因为A历史史实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B历史问题的本质是不可能被揭示的C不同研究者对历史问题的认识是不同的D研究者受自身认识水平和社会条件的制约3、 阅读下列三段有关北魏太延四年(438年)的资料:资料一、通鉴记载:北魏太武帝“下诏,沙门年五十以下者还俗。”资料二、通鉴胡三省注:因为这些人身强体壮,还俗为民,还可以为国 作战。资料三、通鉴记载:九月,魏主伐柔然,相持不下。柔然担心魏大军将至,突围而去。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 资料二注释资料一,资料三阐释结果B 资料一注释资料三,资料二说明动机C 资料二注释资料三,资料一说明结果D 资料三注释资料一,资料二解释起因4、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说:“一种文明的历史,就是对古代材料中那些对今天仍然行之有效的东西的探索。它有待解决的问题不在于要告诉人们关于希腊文明或中世纪中国我们所知的一切而是要告诉人们在西欧或现代中国以前的时代与今天仍旧相关的东西。”在这里,布罗代尔强调的是A史学是当代人的历史认识 B以探索的精神研究历史C史学无 需穷尽人类的文明史 D从文明传承的角度研究历史5、基于材料得出恰当的结论,体现了历史学的求真意识。下列由材料到结论的逻辑推理最严密的是材料结论A礼记礼运中关于“家天下”的记载可以证明夏是我国第一个王朝B司母戊大方鼎可以证明青铜器主要用作礼器C左传中关于楚王“问鼎中原”的记载可以证明春秋时期礼乐彻底崩坏D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可以证明杜牧眼中的秦王朝暴政6、分清历史史实、历史观点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义。下列各选项中属于历史史实的是A. 黄帝是中华民族伟大的祖先B. 浙江余姚河姆渡发现了人工栽培水稻的遗存C. 姜寨遗址居民过着共同耕作平均分配的理想生活 D. 作为原始先民集体记忆的神话传说史料价值很高7、据史料记载,康熙五十四年初春出现了一次 “霾灾”,京畿之农人“芸锄时令苗稍疏,预防风霾”。乾隆二十三年正月发生了一次“霾灾”,皇帝亲自率王公大臣在太和殿前焚香祭天。这段材料说明A清代通过调整种植方式和祭天敬神来治理雾霾B当时统治者开始受到“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C京城城市规模的扩展导致雾霾发生的几率提高D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导致当时环境污染急剧加重8、钱钟书在管锥编中指出:“史家追述真人实事,每须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入情合理。盖与小说、院本之臆造人物、虚构境地,不尽同而可相通;记言特其一端。”说明他认为历史学家A.研究历史不可借助想象和推论 B.在研究历史时要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C.要亲自参与历史实践感悟历史 D.进行历史想象时要尊重历史原貌9、历史学者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传承,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该时期是指A商周时期 B秦汉时期 C魏晋时期 D隋唐时期10、约翰古斯塔夫德罗伊森在历史知识理论序言中指出:“过去的事,如果它不融化于现在某事之中,它就是真正过去了”。这也就是说A历史就是过去的一切 B所有的历史都与现实相联系C有借鉴价值的历史才是有意义的 D必须把历史融入现实之中11、某一史家指出:“任何一种史料,都不是完全可信,里面可能有错误,可能有虚伪,可能有私人的爱憎,可能有地方及民族的成见,不经精密的考证,即笃信不疑,后患实无尽无穷。”作者在这里强调的是 A任何史料均不足信 B任何史料均可质疑 C历史没有客观可言 D历史学取决于史料12、一般认为史学研究分为问题形成、史料收集、史料整理和历史解释等环节。下列表格反映了哪一环节年代科技发明(件)中国世界其他国家件数百分比件数百分比公元1400年452862%1738%公元4011000年453271%1329%公元10011500年673857%2943%公元15011840年472194%45396%A.问题形成 B.史料整理 C.史料收集 D.历史解释13、“人人都可以成为历史家”、“所有历史都是当代史”,对此正确的理解是A史学家因其个人立场、文化背景不同,因而对历史的解释会不同B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历史学家,可以不凭借史料而加以说明、解释C历史著作的编撰,其客观性、科学性是否存在和真实而令人怀疑D历史学家凭其掌握的资料,阐释历史事件因果而重建历史的真相14、下了几组词汇符合文明史观的是A原始社会、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B石器时代、铁器时代、机器时代C游牧时代、农耕时代、工业时代 D古代时期、近代时期、现代时期15、国学大师王国维提出了著名的“二重证据法”:“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勾之。虽古书之未得证明者,不能加以否定;而其已得证明者,不能不加以肯定,可断言也”。对此理解正确是 A这种史学研究方法更注重地下之资料的研究价值 B新材料不一定是新发现新出土的材料,而是新眼光新视角看待的材料 C这种史学研究方法对于具体史实的考证和抽象理论的论证作用很大 D用这种史学研究方法研究后得出的史学结论应该深信不疑16、有学者说:清初,摄政王多尔衮挟持幼主,权倾朝野。顺治朝修史夸赞他的功绩,回避其杀害功臣的事实;康熙帝夺回权力后修史记录了他擅权欺君的罪行;乾隆朝修史时则为称述先祖功业肯定了他的功绩。这位学者意在强调史学理论是影响历史解释的重要因素指出政治需要损害了历史记载的真实性 倡导对同一历史人物必须要有不同的评价说明古代官修史书具有政治说教的功能A B C D17、王国维曾说过:“古来新学问之起,大都由于新发现。有孔子壁中书出,而后有汉以来古文家之学;有赵宋古器出,而后有宋以来古器物、古文字之学”。这表明 A只有新材料与古史记载相结合才能还原历史 B新材料的发现颠覆了古史记载中的可信部分 C新材料的发现有助于人们获得对历史的新认识 D古史中的记载一定能补充新材料的不足18、新史学指出:“叙述数千年来各种族所以盛衰兴亡之迹者,是历史之性质也;叙述数千年来各种族所以盛衰兴亡之故者,是历史之精神也”;“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由此可见,历史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 ) A考证历史事实 B描述历史现象 C分析历史原因 D把握历史规律19、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每个时代都要编写它自己的历史,不是因为早先的历史编写的不对,而是因为每个时代都会面对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疑问,探求新的答案。上述材料()A表明史学的实用价值 B说明历史时序性特点C肯定求真的史学态度 D阐释全球史观的意义20、有学者指出,清顺治朝初修太宗实录中夸大摄政王多尔衮的功绩,回避其杀害其他开国功臣的事实;康熙帝夺回权力后所修世祖实录记录了多尔衮擅权欺君的罪行;乾隆朝重修清初四朝实录时,为称述先祖功业,又肯定了多尔衮的功绩。该学者旨在说明()A历史解释因史实考证变化而变化 B不同时代对同一人物须有不同理解C朝廷权力之争导致影射史学出现 D官修史书中有致用高于求真的特点21、现在我们知道的尚书、论语版本,都是汉初由博士默诵而成。右图是2008年清校友捐赠母校的战国竹简之一,而其中的金滕、顾命等篇章和尚书的内容多有吻合,稍有差异。据此可推断秦始皇焚书使儒家典籍传承有差异 秦汉兴替过程短,博士记忆误差小国家统一是文化传承的唯一保障 从战国到汉代,文字形意变化较大A B C D 22、“我们不能用观念去说明历史,必须用历史事实去揭示历史真相。”这句话强调的是A.社会科学理论无助于解释历史 B.历史学应该放弃理论探讨C.史学研究不能滥用理论框架 D.理论不符合史实23、西方历史哲学家柯林伍德指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柯林伍德强调的是( )A历史学离不开人的主观判断 B一切历史都可以思想史来阐述C思想史决定了整个历史的发展 D思想史是人类历史最主要的构成因素24、“苟无事迹,虽圣人不能作春秋,苟不知其事迹,虽以圣人读春秋,不知所以褒贬。”四库全书总目中这段话体现的史学原则是秉笔直书 言必有据 论从史出 以小见大A B C D25、清代乾隆年间,学者洪亮吉曾言:“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视六十年以前增十倍焉,视百年百数十年以前不啻增二十倍焉或者曰高曾之时,隙地未尽辟,闲廛未尽居也,然亦不过增一倍而止矣,或增三倍五倍而至矣故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而户与口之数常处其有余也。”由此分析洪亮吉人口论思想的进步性在于A认识到人口激增会带来社会动乱 B发现了清代人口增长的客观规律C肯定了人口多是国家富强的前提 D意识到盛世之下隐藏着人口危机26、学习历史,必须分清历史事实(史实)、历史解释、历史观点等。下列各项中,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A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商朝甲骨文主要出土于殷墟B哥伦布率领船队横渡大西洋,发现了美洲新大陆C孔子,名丘,字仲尼,系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也D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是法国大革命的理论依据27、“我们学习研究历史,是站在今天来看过去的,这就容易犯两个错误:第一,拿今天的标准来要求前人,不理解前人的艰难,再一个由于是从后往前看,已经知道了结果就很容易做事后诸葛亮,去苛责前人。”材料表明历史研究A要从后往前看,与时俱进 B要注重参与历史实践,感触历史真相C不能主观臆断,想当然 D要把历史事件放在特定时代背景下考察28、对“中国”进行历史研究,有一个历史的变迁:从很久之前开始,人们主要“从中国看中国”;近代后日益 “从西方看中国”;近期有不少学者提出“从朝鲜、越南等周边国家看中国”。这反映出A历史研究的标准可以随意地选择 B历史认识不具客观性C历史认识就是不断地怀疑与否定 D史学观念随时代变迁29、某外国学者在研究唐代人口时,引李白诗句“邯郸四十万,同日陷长平”,证唐代邯郸人口殷盛。有学者则指出李白用的是战国时秦赵长平之战,秦人胜,坑杀赵兵四十万的典故。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A李白以激情与浪漫著称,其诗不足为信B李白是唐代著名诗人,意见具有权威性 C外国学者以诗证史,研究方法令人耳目一新D历史研究可以以诗证史,但必须详加考辨30、1923年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这个观点主要针对我国的传说古史,其内容包括:第一,“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第二,“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第三,在研究古史时,我们即使“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确的状况,但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传说中的最早的状况”。按照该理论以下结论正确的是:A尧的传说比禹的传说出现的要早B左传中关于禹的记载比诗经中相关的记载可信度要高一些C东汉以上没有信史D研究上古史,不在它的真相而在它的变化年代商办外国人办设厂数资本(千元)资本所占比重设厂数资本(千元)资本所占比重第一时期18726%1032800057.3%第二时期1895-1913463908104131、一般认为史学研究分为问题形成、史料收集、史料整理和历史解释等环节。下列表格属于史学研究的A问题形成 B史料收集 C史料整理 D历史解释32、有人在研究明朝皇帝世系表时发现,部分明朝皇帝的名讳体现了我国古代阴阳五行学中的五行相生说,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再生木。(见下表) 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明英宗明宪宗朱棣朱高炽朱瞻基朱祁镇朱见深明太祖之子明成祖之子明仁宗之子明宣宗之子明英宗之子木火土金水 表中所列现象所隐含的思想有()祈盼专制政权生生不息反映宗法血缘的代代相传表达分封制度的世世相袭显示朱姓大族的尊贵A B C D33、法国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为历史学辩护中指出:“在进行历史研究时,人们往往迷恋于寻找单一的原因,便错误地将原因归结于某一个,这样就成为一种价值判断。”马克布洛赫强调历史研究应( )A抓住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B分清历史事件的主次原因C多角度地认识和考察史实 D以正确的价值判断为起点34、“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A.它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B.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C.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D.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35、春秋笔法,又称微言大义,是指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方法(如词汇的运用)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的主观看法,是中国史学家常用的叙述历史的方法之一。不少重要的历史概念实际上已隐含着作者的某种倾向性判断。据此判断,下列历史概念中具有这种特点的是 普法战争 抗日战争 太平洋战争 反法西斯战争 A. B. C. D.36、核舟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文中“天启壬戌秋日”使用的是A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B年号纪年法C干支纪年法 D年号干支兼用纪年法37、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为历史学辩护中说:“各时代的统一性是如此紧密,古今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对现代的曲解必定源于对历史的无知;而对现实一无所知的人,要了解历史也必定是徒劳无功的。”布洛赫在此强调的是A颂古非今 B以古讽今C厚今薄古 D贯通古今38、下列是宋、元、民国、当代编纂的浙江地方志及其部分目录,这些地方志按先后排列是山阴志选举、书院、学堂、新军、警察临安志宫阙、宗庙、三省、台阁、禁军、科举、坊市四明志职官考(府州官员)、学校考(本路蒙古学、本路儒学)绍兴志科学技术、报刊、文物古迹、名家学术思想A B C D 39、李大钊在史学要论中指出:“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历史观,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知识;史观知识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历史事实的解喻自然要不断的变动。”他在这里强调历史研究要A 与时代同行 B 有历史观指导 C 为现实服务 D 充分掌握史实40、“诗言志,歌咏言”,唐人杜牧有诗云:“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礼贤下士时。若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体现了他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是A必须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历史人物 B.历史人物的真伪是很难明确的C.评价历史人物主要看他是否礼贤下士 D.评价历史人物主要看他是否能抵抗流言41、口述史是记录历史的古老形式,唐德刚给口述史注入了新的因素,树立了活的范例。如唐德刚的成名作李宗仁回忆录中,李宗仁本人口述占15%,其它的85%是从报纸、图书馆到处搜求资料补充、考证而成,这本书至今是现代口述史的代表著述。材料反映的口述史研究特点不包括 A已从传统口述史学发展为现代口述史学 B以搜集和使用口述史料作为研究方法C是受访者与历史工作者合作的产物 D口述史料成为历史研究的主要来源42、1934年食货半月刊创刊,其“编辑的话”指出:“史学虽不是史料的单纯排列,史学却离不开史料。理论虽不是史料的单纯排列可以产生,理论并不是原形一摆,就算成功了的。中国社会史的理论斗争,总算热闹过了。但是如不经一番史料的搜求,特殊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那进一步的理论争斗,断断是不能出现的。”这位编辑要表达的是 A.史料学可以取代理论 B.理论建构离不开史料 C.史学研究即是史料学 D.理论无益于史学研究43、对于同一个历史事实,往往由于视角、史料的差异而产生不一样的解释。下列选项中,由于新史料的发现而导致不同解释的是A. 哥伦布到达美洲被称为“发现新大陆”,也被称为“文明的相遇”B. 魏晋南北朝被称为“分裂的时代”,也被视为“思想的自由时代”C. 欧洲中世纪被称作“黑暗的时代”,也被目为“田园牧歌的时代”D. 商超一度被认为是“传说中的时代”,也被认为是“信史时代”44、历(歴):“从止表示与脚、行走有关。意为经过”;“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希腊语中“historia”,原义为“调查、探究”。下列理解正确的是A.历史应“实事”而“求是” B.历史必得亲身经历C.历史可以任意评说 D.历史是史学记录45、学者罗志田在复活往昔的历史想象中说:“历史想象是一种有凭借的再创造,却不是创作;它必须从已获得的历史知识那儿下手,也只能在已知历史事实所提示的范围里驰聘就像杜甫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所表述的那样,雪岭千秋浩浩茫茫,却依然需要一扇窗户以为其范围,否则便不成图景;反过来说,虽尺寸之窗,而千仞之心,四时之雪尽纳其间,可供挥洒的天地,也不可谓不大。”其主要观点是A历史想象必须以历史事实为依据 B历史事实必须以历史想象为前提C历史事实必须由历史想象展现 D历史想象和历史事实互为因果46、历史纪年方法的掌握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下列有关历史纪年的叙述正确的是秦朝统一全国的时间是公元前三世纪早期 康熙是爱新觉罗玄烨的年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农历己丑年 民国33年台湾摆脱日本的殖民统治回到祖国怀抱 A B C D47、历史纪年法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下列有关历史纪年的叙述,正确的有: 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在长安设太学发生于公元前2世纪后期阶段 “太祖”作为朱元璋的年号可以用来纪年 中华民族取得抗战胜利是在民国三十四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是在农历甲午年A B C D48、历史学家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能够了解到商代社会的一些情况;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分析,也能够了解到北宋年间东京汴河沿岸商业的繁荣景象。由此可见,人们对历史的思考与总结,其主要依据是A历史学家的分析与思考 B当时的客观事物 C各种历史教科书 D各种历史文物49、人们在历史研究中,由于立场观点的差异,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往往会有不同,如关于哥伦布航行到达北美洲这一事件:过去欧洲人总以欧洲为中心来解释;美洲土著则立足自身看问题;在当今全球史观的引导下,人们又有了新的认识。能正确反映上述说法的排列是A. 欧洲/发现,美洲/文明相遇,全球史观/侵犯B. 欧洲/文明相遇,美洲/侵犯,全球史观/发现C. 欧洲/侵犯,美洲/发现,全球史观/文明相遇D. 欧洲/发现,美洲/侵犯,全球史观/文明相遇50、1977年,严中平先生在历史研究上发表了殖民主义海盗哥伦布一文,论述了哥伦布西航的目的是侵入、掠夺中国,客观上直接使印第安人和非洲人民陷入灾难浩劫之中。因此,他认为站在中国和“印第安人的立场上评价哥伦布必须全盘否定,坚决骂倒”。该学者对哥伦布远航的评价A.遵循了全面、客观、公正的原则 B.基本上与其远航的客观效果相符合C.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精神 D.忽视了哥伦布远航的客观进步作用51、学习了历史必修1后,请你指出下列历史命题中,不是历史规律的一项是A中国人民选择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是历史的必然B世界政治文明经历了人治到法治、专制到民主的过程C20世纪末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正说明中国的古代谚语: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D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和价值观多样化也是不可遏制的52、中国古代农耕方式经历的过程是 ( )A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 B石器锄耕刀耕火种铁犁牛耕C铁犁牛耕刀耕火种石器锄耕 D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刀耕火种53、明清时期,商人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并且有很多是以主角的身份出现,一改以往作品中的“文不谈商贾”的现象,而且商人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大大改观,不再只是惟利是图,贪得无厌的形象。这反映出A社会主流价值观念改变 B社会生活决定文学内容C社会价值取向发生变化 D社会阶层地位变动频繁54、晚清的历史演进过程艰辛而悲壮,曲折而复杂,对此国内学术界进行了不同的解读和阐释,涌现出一大批成果,其中有这样一些著作:动荡时代的知识分子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从边缘走向中心晚清社会变迁中的军人集团。这些著作的研究视角应该是( )A.政治文明演进 B.经济转型 C.社会思潮激荡 D.社会群体史学研究方法与史观 专项训练试题参考答案1、A 2、 3、A 4、D 5、D 6、B 7、A 8、D 9、B 10、C 11、B 12、B 1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