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施工与地下水渗流的环境效应危害分析毕业论文.doc_第1页
地铁施工与地下水渗流的环境效应危害分析毕业论文.doc_第2页
地铁施工与地下水渗流的环境效应危害分析毕业论文.doc_第3页
地铁施工与地下水渗流的环境效应危害分析毕业论文.doc_第4页
地铁施工与地下水渗流的环境效应危害分析毕业论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 录地铁施工与地下水渗流的环境效应危害分析毕业论文目 录第一章 绪论11.1 引言11.2 地铁施工与地下水渗流的环境效应危害分析11.2.1 地层开挖的环境效应危害分析21.2.2 人工降水的环境效应危害分析21.2.3 地下水向地铁坑道涌水的环境效应危害分析31.3 国内外发展动态41.3.1 岩土工程和环境岩土工程的国内外现状41.3.2 地下工程力学分析国内外现状51.3.3 地下水位计算的国内外现状81.3.4 地面沉降研究现状81.3.5 坑道涌水量研究现状101.4 论文研究内容及创新点101.4.1 主要研究内容111.4.2 主要创新点111.4.3 论文的不足之处及今后的研究方向12第二章 工程背景132.1 工程概况132.2 工程特点172.3 施工方法17第三章 地铁施工效应分析203.1 模拟依据和基础203.1.1 洞室开挖问题的空间模拟203.1.2 洞室开挖问题的计算模型213.1.3 材料、结构模拟及强度准则223.1.4 非线性问题的数值解法223.1.5 围岩与支护的物理力学指标233.1.6 计算模拟的施工方案233.2 计算模拟结果253.2.1 长进尺施工效应253.2.2 短进尺施工效应263.2.3 短进尺且有隔断墙时的施工效应273.3 结果分析293.3.1 三种工况计算结果汇总293.3.2 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的比较30第四章 非规则排列的干扰井群降水计算及环境效应分析314.1 井点降水理论314.1.1 几个相关概念简述314.1.2 单井降水曲线334.1.3 干扰井群降水曲线354.2 降水引起的地面沉降计算理论394.2.1 降水引起地面沉降的原理394.2.2 降水引起地面沉降的计算过程414.3 井群降水及地面沉降计算实例434.3.1 非规则排列的承压潜水井群降水计算444.3.2 降水引起地表沉降计算结果494.4 用3D-Flow计算降水结果514.4.1 3D-Flow软件简介514.4.2 前处理514.4.3 后处理534.4.4 3D-Flow计算结果554.5 结果分析554.5.1 不同程序降水计算结果比较554.5.2 地面沉降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的比较55第五章 地铁坑道涌水及环境效应分析计算575.1 地铁坑道涌水研究的必要性及渗流过程分析575.1.1 地铁防排水原则575.1.2 地铁坑道涌水研究的必要性585.1.3 坑道涌水过程分析595.2 用于山岭隧道的涌水量计算的经验公式595.2.1 稳定流法计算涌水量605.2.2 非稳定流法计算涌水量605.2.3 其它方法计算涌水量605.2.4 影响半径及渗透系数605.3 地下水动力学涌水模型建立及涌水量、水位降深的理论推导645.3.1 潜水含水层645.3.2 承压含水层645.4 涌水引起的地面沉降预测735.4.1 人工降水与地下水向坑道涌水引起地面沉降计算的异同点735.4.2 涌水引起地面沉降计算的前提735.5 计算实例74第六章 结论77参考文献79致谢84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85II第一章 绪 论第一章 绪 论1.1 引言随着城市现代化程度不断进步,城市地铁的修建不但缓解了城市交通,解决了空间立交等问题,而且已成为城市现代化的标志。但在修建地铁过程中,由于城市中各种建筑物、道路及地下管线等影响施工因素的存在,使修建城市地铁隧道有着各种严格的条件:控制地面沉降、保护建筑物、确保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的物质环境、保证交通、保护地下管线等,所以地铁施工与一般隧道相比有着更加苛刻的要求。一般隧道工程的稳定只需要不坍方,采用新奥法施工的隧道工程,甚至允许围岩有一定的位移量,以提高围岩的自承能力。而城市地铁施工产生的位移要受到地面建筑物允许变形值及地下构筑物允许变形值的控制。这就涉及到施工环境控制的问题,或者说是环境岩土工程问题。城市地铁的施工和地下水渗流是地铁对环境造成影响的两个主要因素,对二者产生的环境效应的正确预测和控制,对于城市的环境控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地铁的施工和地下水渗流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地表沉陷,除此之外还有可能造成地下水的流失、地层稳定性降低、水污染及生态环境的破坏等。其中的主要影响地表沉陷如果不能合理预测和控制,有可能造成邻近建筑物的倾斜、地基失稳,更严重的会造成坍塌事故的发生;以及地下管线的破坏等不良后果。因此对于地铁施工和地下水渗流造成环境影响的合理预测和控制是非常必要的和势在必行的,这已经成为政府部门、建筑行业的共识。刘宝琛院士指出,深入开展岩土力学研究,提出较为可靠的地下开挖及降水引起的地面沉降及变形预计方法就显得十分必要1。高大钊在他的新著中谈及,软土地区城市中地下工程的施工扰动和地下水对城市环境的影响是制约和控制设计和施工的重要因素2。1.2 地铁施工与地下水渗流的环境效应危害分析涉及到城市地铁施工的环境岩土工程研究内容主要是地面沉降的合理预测和控制。在地铁施工过程中造成地面沉降的因素主要有地层开挖和人工降水,人工降水和地层开挖引起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是工程界的一大棘手难题。地铁施工中的地层开挖和人工降水,会改变原来的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土层的应力场发生了变化,受影响的范围远比地铁净空的范围大得多。在此范围内地下水位下降,土层发生位移,相邻建筑物和地下市政设施产生附加的变形。而地下水向地铁坑道涌水的环境效应不仅表现在施工阶段,而且表现在运营阶段。1.2.1 地层开挖的环境效应危害分析任何地下地下工程,如暗挖、盖挖、明挖都是从原始地面以下取走岩土体,无论其埋深大小,均将扰动周边岩土体使之失去原有的平衡,而逐渐向新的平衡转化,即由岩体的初始应力状态转向围岩的二次应力状态。在这个过程中地下岩土体及地表面势必发生或大或小的位移及变形。如果地面变形较大而不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控制,则地面建筑物及交通系统将遭到损害。有时此类变形十分微小,所造成的危害不大,然而企图制止变形是办不到的。因而只能根据地表保护的要求,采取有效措施来减小变形,以使地面建筑物不至造成损害,生态环境不至恶化。应该指出,由于设计不周或施工措施不利而造成地面沉降及基坑滑坡事故时有发生,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1。开挖施工破坏了土体的原有状态平衡状态,会造成地表下沉、水平位移、倾斜位移、净空收敛等土体变形。因此近几十年来,岩土工程开挖所导致的岩土体及地面沉降预测普遍引起重视。1.2.2 人工降水的环境效应危害分析在地下构筑物或深基坑的开挖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地下水位高于施工作业面的情况,地下水的涌入和流砂的产生造成基坑边坡失稳等,往往会影响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甚至会造成无法施工。井点降水的方法是最常用的人工降低地下水位的方法,它固然是地铁开挖施工中良好降水措施,改善了施工作业环境,但其必然产生周围地面的不均匀沉降,进而引起建筑物倾斜或开裂、地下管线断裂、道路开裂及其它设施的破损。井点降水过程中抽取地下水,会排出土体孔隙中的水分,孔隙体积减小,从而使孔隙水压力减小,有效应力增加,使土体产生固结压密,从而造成地面沉降。因此,对于采用人工井点降水方法施工的地铁,井点降水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及防范措施是地铁开挖和支护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井点降水降低地下水位引起的地面沉降与开挖施工引起的地面沉降相比,其值较小,但是影响范围很大,影响时间长,应引起足够重视。对深基坑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地下水位及地下水渗流特性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需进行专门的降水设计,要求在工程勘察时提供水文地质的必要资料,对地下水的影响估计不足或没有采取合适的工程措施,常会引起工程事故,有时成为基坑工程成败的关键2。在地铁建设中,也同样存在上述问题,地下水造成的环境影响不容忽视。早在1948年太沙基对初期的土力学评价中指出:“在工程实践中,大多数施工难点与事故是由于渗流所产生的压力引起,但这些压力并未受到重视3。”1.2.3 地下水向地铁坑道涌水的环境效应危害分析地铁隧道作为地下构筑物,修建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穿越不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的岩土体。当地铁隧道通过含水层时,由于人为破坏了原有地下水的渗流条件,使洞身成为地下水向外排泄的地下坑道。在施工开挖阶段,地下水不可避免地会涌入坑道,从而造成地下水的流失、土层固结压密、地层的不均匀沉降等危害;而在地铁修建完成,直至运营期间,尽管采取了一定的治水措施,但总不易做到滴水不漏,特别是排导方式治水的防排水措施,地下水通过盲沟流入排水沟,从而也会造成相应的危害。在施工开挖初期,还未进行初期支护封闭或未完全封闭,这时有可能出现最大涌水量,根据涌水后水位降深的大小涉及不同的影响地层。如未封闭时间较长,则水位降深大,影响地层范围大,相应造成的危害大。因此,在新奥法施工中要求用初期支护及早封闭洞室。而施作支护封闭洞室后直至运营期间,对于采用排导方式治水的隧道,地下仍然可以通过盲沟排入水沟,但这时涌水量会有所减少,涌水速度降低。从而在有地面降雨补给或其它方式的补给的情况下,水位降深可能达不到无降雨补给条件下的稳定状态,从而可降低涌水的危害。对于封堵方式治水的隧道,地下水只能通过施工缝、变形缝、裂缝及混凝土孔隙中极少量的渗漏进隧道中,其水量相对于地下水的补给来说极其微小。或者从时间来说,其极小的渗水量来不及使水位下降,就被地下水补给源补充上了。因此,这时涌水的危害可以忽略不计。1.3 国内外发展动态1.3.1 岩土工程和环境岩土工程的国内外现状岩土工程为土木工程中涉及岩石、土的利用、处理或改良的科学技术4。它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包括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学、岩石力学与工程和工程地质学三门主要学科。Mohr-Coulomb强度理论是土力学的第一个理论,为土压力、地基承载力和土坡稳定分析奠定了基础2。太沙基有关有效应力的概念和土的固结理论的形成是现代土力学发展道路上的里程碑,太沙基被公认为土力学和基础工程方面的权威5。近年来,岩土工程已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例如,岩石力学体系的形成,非饱和土研究的迅速发展,环境岩土工程的出现等正在研究和解决太沙基时代没有显现出来或没有解决的问题6。现代计算机和数值计算技术的出现与发展,为岩土工程复杂问题的研究、计算与验证提供了先进的手段,推动了岩土工程的不断发展2。我国土力学和岩土工程学科的奠基人黄文熙教授在20世纪40年代创建了地基沉降和地基中主应力的新的计算方法,在20世纪80年代创建了清华弹塑性模型,创造性地解决了许多工程的关键问题,对我国的工程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从第一届环境岩土工程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86年召开以来,环境岩土工程得到迅速发展,它不仅覆盖了传统岩土工程问题,而且延伸到许多其他领域7。环境岩土工程一词的英文是”Environmental Geotechnology”,在土木工程和岩土力学界被译为“环境岩土工程”,而在工程地质界称为“环境地质工程”,在台湾工程界还被称为“环境大地工程”8。钱七虎院士指出,岩土工程的发展正经历着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改善城市环境与岩土工程的第四次浪潮9。提及环境,不能仅局限于“污染”,或更进一步的“生态平衡”、“水土流失”等概念,随着人类工程活动的不断增多和逐渐扩大,工程施工改变了岩土结构的本身状态,从而引起的环境岩土工程问题已经超出了“污染”的范畴。不仅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而且在工程修建完成后的使用期间,都在改变着人类的生存环境,如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甚至倒坍、地下水资源的匮乏、地下水污染、噪声与振动、工程废物的处理等都直接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这种工程活动对环境的破坏不断积累,严重时有可能成为自然灾害的诱因。环境岩土工程学正是研究上述问题的一门学科。环境岩土工程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交叉学科,它涉及岩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卫生工程、环境工程、土壤学、地质学、水文地质、水文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工程地质、采矿工程以及农业工程学等10。环境岩土工程学是岩土工程与环境科学密切结合的一门新学科;它主要是应用岩土工程的观点、技术和方法为治理和保护环境服务。所以这门学科的视野十分广阔,就目前涉及到的问题来分,可归纳为两大类11:第一类是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共同作用问题。这类问题的动因主要是自然灾害引起的;如风灾、洪灾、震灾、火山、海啸、土壤退化、区域性滑坡等。这些问题通常泛指为大环境问题。第二类是人类的生活、生产和工程活动引起的环境之间的共同作用问题。它的动因主要是人类自身。例如,采矿造成采空区坍塌发生的突然陷落;过量抽汲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降;有毒有害废弃物对人类危害等。有关这方面的问题统称为小环境岩土工程问题。如果再细分,人类工程活动造成的环境岩土工程问题包括:打桩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深基坑开挖造成的地面移动;隧道推进时的地面移动;抽汲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降;采空区地面变形与地面塌陷等。1.3.2 地下工程力学分析国内外现状与城市工程建设有关的环境问题研究,如城市深基坑开挖及地铁等地下工程开挖支护中的地质环境效应问题,是当前环境岩土工程问题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8。要想对地下工程的稳定性及施工环境效应进行分析评价,以及确定地下工程的开挖和施工方法等就必须弄清开挖引起的围岩应力和位移场的分布。一般情况下,围岩体的开挖后出现的弹性、塑性变形范围必须借助于现场实测或弹塑性理论分析才能确定12。影响地下工程围岩稳定性的因素有:地质及地质结构、地应力、岩体力学性质因素、工程因素、地下水因素、时间因素13。将复杂地层中开挖地下工程和采取相应支护手段看成是一项系统工程。由于围岩体一般是非线性的,所以要运用非线性的力学原理和方法为指导原理。应强调指出其开挖支护是空间和时间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实施的,而该施工过程实际上是对围岩进行的反复加卸载,因此要重视和考虑该过程对围岩稳定的影响。朱维申13提出了与此相关的三条原理:(1)施工过程力学原理。工程岩体的稳定不仅与自然因素有关,还与人为的工程因素有关;复杂岩体的施工,对围岩是一个非线性的力学荷载过程;根据岩体及工程特点,要有针对性运用开挖和支护手段,把有害的影响及隐患控制在尽量低的范围内;做好施工期间围岩动态响应的观察和监测,用以判断施工方案的合理性,并及时调整;强调勘察、设计、施工、科研各环节紧密结合、相互渗透,允许调整施工方案。(2)能量转化原理。对于软岩巷道支护问题,工程界长期以来对是否要“先柔后刚”的方针来实施支护一直有争议。朱维申从能量分析的角度提出的能量转化原理对此做了科学的解释。(3)时空变载原理。前述两项原理在随后的工程应用中又逐渐得到深化和发展。近年来又提出了适于复杂地层开挖和支护研究的“时间和空间载荷变化分析原理”,简称为“时空变载原理”。地下工程是建造在具有一定初始应力的围岩中,复杂地层中的施工和维护难度强烈受到应力场及其方向的影响;无论是开挖和支护都可视为对围岩施加的一种荷载;工程开挖从宏观来说似乎是对围岩的一种卸荷行为,但实际上从力学分析角度来看,即使对同一个开挖断面,一般来讲围岩周边总是同时存在着加载区和卸载区;对于软弱围岩一般具有流变性能;在对这种情况做数值分析时,应考虑到其加卸载过程特定应力路径和时间效应的特点;由于复杂地层中的这些特点,其开挖和支护影响的科学分析实际上是一个对开放的系统的系统工程分析。孙钧院士指出14,在隧道开挖过程中,伴随着开挖面的向前推进,如何尽可能地使围岩的初始状态不受过大的扰动,从而使围岩体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据理论计算和洞周收敛观测结果表明,当开挖作业停止,掘进面附近的变形速率减少直至为零,这意味着开挖面起到虚拟的支撑作用。这种虚拟的支撑作用发生于距开挖面小于1.52.0倍洞跨范围内。充分利用开挖面的虚拟支撑作用,并适时地构筑支护结构,于是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隧道开挖面的空间几何效应在纵断面上表现为“半圆穹”约束,在横断面上则表现为“环形”约束,这两种约束方式的联合作用使得开挖面附近一定范围、一定时间内的围岩体在无支护的情形下得以稳定。开挖面的环向约束效应在某种程度上受纵断面方向的虚拟支撑力影响,在横断面上它使洞周围岩以及与支护结构共同构成的承载拱效应得以加强。这种“半圆穹”作用的大小取决于洞室截面形状系数(宽高比)、地应力大小(指侧压力系数)、埋深、泊松比以及施工方式等因素。近年来随着地下工程的发展,对地下工程施工环境效应研究,引起的地面沉降、围岩收敛等的计算模拟等的研究也成为工程界、学术界的热门课题15-21。在数值分析程序方面,先后出现了以下典型的大型地下工程力学分析程序:(1)1978年西安矿业学院的刘怀恒教授开发的“岩石力学平面非线性有限元程序NCAP-2D”,使数据准备工作和后续数据处理大大简化。特点是用增量加荷方式可以在任意荷载增量时加入支护单元以模拟开挖面的“空间效应”和支护时间的影响,而且可以考虑非零已知位移即量测位移值22。(2)1979年我国引入大型弹性结构静动力分析有限元通用程度SAP5。198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K.J.Bathe教授主持完成了大型自动化动力增量非线性有限元通用分析程序ADINA/ADINAT。这些程序具有通用性,不但可用于地下工程,而且可以对多种结构进行分析12。(3)美国明尼苏达ITASCA咨询集团公司开发的显式有限元差分程序FLAC,即连续介质快速拉格朗日分析程序。其特点是应用节点位移的连续性可以对连续介质进行大变形分析,具有较强的前后处理功能12。(4)1996年日本软脑株式会社的宋文洲先生向中国市场推出的“新概念三维土木结构分析系统2D-、3D-”程序。与以往的FEM程序相比,2D-、3D-具有显著的特点:可视化操作均是针对图形进行,具有很强的直观性;任意指定边界条件和施工顺序,自动生成FEM网格并逐步进行网络优化;高效三维显示与作图;综合支援系统,高性能作图系统和文本编辑系统,建模快捷、编辑方便;快速、大容量;可以进行非线性分析、弹塑性分析、接触、碰撞分析、热应力分析等。可以向其它FEM程序提供数据23,24。(5) 1970年由美国ANSYS公司JohnSwanson博士创立的ANSYS软件,是集结构、热、流体、电磁、声学于一体的大型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可广泛地应用于核工业、铁道、石油化工、航空航天、机械制造、能源、汽车交通、国防军工、电子、土木工程、造船、生物医学、轻工、地矿、水利、日用家电等一般工业及科学研究。ANSYS软件的主要功能包括建立模型、结构分析、非线性分析、电磁分析、计算流体力学分析、接触分析、压电分析、结构优化25。1.3.3 地下水位计算的国内外现状地下水变化的预测可采用以下4种方法26:(1)量测预测。是根据实测记录的地下水位,定量地预测原来状况和以后状况的方法。在施工中可采用反分析和经验数据,对后续作业进行指导。是施工中和施工后具有代表性的方法。(2)经验预测。是根据过去的工程总结的经验式和经验值预测的方法。(3)理论预测。根据各种理论,如井点理论、流线网解析或由理论获得的图式解析等预测的方法,其计算简便,在地层条件不复杂的条件下,能得到很好的应用。(4)数值模拟预测。应用计算机技术,建立不均质地层和复杂边界条件及复杂形状结构物的渗透流解析、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计算的方法。此方法可应用于复杂的地层情况。近10年来,由于应用数学和地下水动力学两门学科的互相渗透以及计算机技术(数值法)的推广和应用,大大丰富了原有水文地质学的内容,因而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计算方法上都取得了重要的突破,数值法已被作为常规方法编入国家工程建设标准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J-88),得到推广和普及27。对人工井点降水的计算,以往文献中对基坑研究较多28-33,对于井点降水应用于地铁因施工实例不多,故研究较少。但无论井点降水在地铁中还是在基坑中,其作用机理是相同的。1.3.4 地面沉降研究现状地面沉降是我国平原地区的主要地质灾害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总计沉降地区45处,沉降面积48 655 km2,年均直接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其中沉降中心累计降深大于1 m的城市和地区就有10多个,近年来在全国许多城市都在采取相应措施来应对随人类工程活动的增加而不断加剧的地面沉降34-38。地面沉降的成因可分为天然影响因素和人为影响因素39,40,其中地下开挖施工和抽汲地下水是导致地面沉降的重要原因。国内外研究的区域性地面沉降问题,主要集中于抽汲地下水引起的区域性地面沉降41-48。约30年前,工程师Pcek曾提出过一个地铁开挖地面沉降预计公式,它与岩土体性质不够密切,且不能分析地下水降水的影响。近年来曾应用数值分析议法来预计开挖引起的地面沉降,但因诸多岩土力学参数及地应力难以准确测定,预计结果与实测资料相差甚远不能使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刘宝琛院士等开始将在矿山工程中研究开采矿石对地面沉降的随机介质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北京及深圳地铁工程,初步解决了地铁各种开挖方法地面各点位移和变形的计算方法,获得了全套计算公式,并编制了相应的程序(TUNNEL,SUBWAY等)。此种方法经国内外数十个工程实例资料的对比,已证实了其准确性和实用性1,97。但这种理论和方法尚不完善,岩土体内部各点的位移和变形尚无法计算,三维问题尚待开发,计算参数与岩土工程地质条件之间的关系还需进一步查明。对于抽汲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降,刘宝琛院士等提出可以用两种方法来预计:固液两相介质有限单元法和随机介质方法与固结理论相耦合的方法。后一种方法从20世纪90年代已逐步在北京及深圳地铁中应用,在后一种方法中,把原始水位以下、降水漏斗以上部分岩土体中各点降水固结引起的该单元的微沉降作为导致上部土体及地面沉降和变形的源泉。采用随机介质方法,对各单元的影响分别计算并线性叠加,从而获得地面各点的沉降和变形,此种方法已开始应用并编制了程序(DW系列)。它可以计算单孔抽水、排孔抽水及地下通道排水各种条件下的地面沉降及变形。但此种方法目前也不够完善,降水引起的岩土体内部位移及三维问题均尚待开发。抽水导致松散含水地层骨架发生压密所引起的地面沉降,是土力学范畴内的一种固结过程,即饱和土孔隙水压力的逐渐消散及在外荷载作用下,土层产生压缩。由于抽汲地下流体引起的地面沉降,目前普遍采用有效应力原理进行解释49。许多学者提出了经典弹性地面沉降理论50-57,它是基于Terzaghi-jacob理论,且一般假定为:含水地层骨架的压缩变形与孔隙水压力减小幅值成比例,这种理论忽略次固结作用,仅考虑土层的主固结作用。它能满足一般的工程精度,但由于地面沉降过程是一个不能完全恢复的非弹性压密过程,经典弹性地面沉降理论不能全面地解释这一现象。为了克服经典弹性地面沉降理论的不足,有关学者对经典弹性沉降理论进行了改进,提出了准弹性地面沉降理论58-62。准弹性地面沉降理论仍然假定土层压密符合线性弹性规律,由此建立的地下水渗流模型及土层压密变形模型的形式仍与经典弹性地面沉降模型的形式一致,其特点在于取消了含水层的渗透系数、比贮水系数、压缩系数等参数为常数的假设。细粒松散土层的次固结作用对地面沉降也具有重要影响,近几年来有关文献中已改用流变学理论分析地层压密变形的特征,按粘弹性理论考虑,同济大学的吴林高、缪俊发等在这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63-66。运用流变学理论对地面沉降现象进行研究,为补充与扩展弹性地面沉降理论提供了可行的途径。地面沉降的流变学理论可分为粘弹性地面沉降理论和粘弹塑性地面沉降理论。1.3.5 坑道涌水量研究现状以往文献中对矿井、基坑、集水廊道、水平集水建筑物、水平坑道、渗渠、山岭隧道等地下水涌水问题研究较多,而把坑道涌水用于地铁研究尚属空白。自从修建隧道工程开始,就存在着地下水的危害问题。地下水问题不仅是影响隧道正常施工的因素之一,而且也是影响隧道正常运营的重要因素之一。人们对付它的方针从“以排为主”发展到“防、排、截、堵相结合”;技术措施也从注浆堵水发展到以衬砌自防水(包括防水板)为主”。预测地铁隧道涌水量,需要掌握气象、地质(岩性、构造等)、含水层(带)、地形地貌、河流水文以及一定比例尺的地形图、地质图等配套资料。预测隧道涌水的方法很多,预测运营中隧道正常涌水量的方法有降水入渗法、地下迳流模数法、地下迳流深度法、地下水动力学方法、比拟法、同位素氚法、模糊数学法等;预测隧道施工中最大涌水量的方法有地下水动力学法、比值法等67。各种预测方法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一般情况下对于长大隧道要选择3种或3种以上的方法为好。文献68,69汇总了计算隧道涌水量的大部分理论及经验方法,包括地下水动力学中的稳定流法和非稳定流法,以及其它一些计算方法的经验公式。朱大力、李秋枫70在编制铁路工程水文地质勘测规则中,汇集了一些国内外利用地下水动力学理论预测隧道涌水量的公式,并结合国内外5个隧道工程实例进行了验证分析。黄涛、杨立中71-73提出了渗流与应力耦合环境下,以及渗流应力温度耦合下裂隙围岩隧道涌水量预测计算的确定性数学模型方法,并用一隧道工程实例进行了计算验证。尽管隧道修建已有170多年的历史,但隧道涌水问题直到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才开始真正引起人们的重视,尤其是日本的学者74-76就此问题作了大量的工作,我国的隧道涌水问题研究起步更晚77。1.4 论文研究内容及创新点1.4.1 主要研究内容(1)深入分析城市地铁施工与地下水渗流的环境效应危害及其形成原因。(2)利用地下工程中最先进的3D-三维有限元软件,采用增量变弹性与增量叠代的混合法,考虑围岩介质的复杂性态、施工作业方式(包括分步开挖步序、支护结构形式和施工时机)和开挖面推进过程中的空间效应,对软弱围岩地铁的施工作业流程进行计算模拟。得出各步序拱顶下沉、收敛、地表沉降与开挖步的关系曲线。(3)从达西定律出发,利用地下水动力学、水文地质学原理,基于稳定流理论,对非规则排列的潜水干扰井群、承压水干扰井群、承压潜水干扰井群的水位降深进行计算推导。利用所得推导结果对实际工程的降水问题进行计算,得出任一点水位降深值。并据水位降深值计算因人工降低地下水位而引起的地面沉降最终值及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编制相应程序,获得计算结果。并利用3D-flow计算软件对降水曲线、流速进行计算比较。(4)根据地铁坑道所处的不同地下水的水力类型、不同工程类型以及坑道处于地层中的不同位置,利用稳定流理论,推导出潜水、承压水含水层的完整型、非完整型坑道稳定涌水量公式,以及各情况下任一点水位降深曲线公式,并据不同的坑道涌水量、水文地质情况对坑道涌水引起的地面变形做出预测和分析。最后结合实例进行了验证、预测和分析。1.4.2 主要创新点(1)以北京地铁王府井站西南风道为工程背景,针对松散含水地层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差、紧邻建筑物、地表环境要求严、施工条件恶劣、降水条件受到限制、大断面浅埋暗挖洞室稳定性差等不利因素,深入分析了地铁施工与地下水渗流的环境效应机理,对有可能造成的危害进行了探索,特别是对因人工降水及坑道涌水造成的地面沉降进行了合理分析预测。(2)利用地下水动力学稳定流理论,自行推导了承压潜水井群的计算公式,对非规则排列的井群三维流场进行了分析计算,计算结果与实际吻合良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与3D-Flow软件计算结果比较发现自行编制的程序所得计算结果更符合实际。针对实际工程所得承压潜水干扰井群计算公式,弥补了水文地质学中,基于稳定流理论的承压潜水干扰井群理论计算公式的空缺,对其他类似工程具有普遍意义。(3)首次将坑道涌水研究用于地铁,并首次对地铁坑道涌水时坑道周边影响范围内的水位降深值,以及因涌水引起的地面沉降作出了合理预测和分析。基于稳定流理论,对地铁坑道所处的不同地下水类型、不同工程类型、坑道所处不同位置时的坑道涌水量计算推导得出了精确的解析解,与以往文献所得公式进行分析对比,并首次据涌水量大小得出影响范围内的水位降深曲线,以及因水位降深而造成的土体固结压密,从而造成地面沉降。并应用于实际工程中,为行业人士对地铁坑道渗流的处理和认识提供了参考和借鉴。1.4.3 论文的不足之处及今后的研究方向由于时间和本身知识水平的限制,未能对地铁施工的应力场和地下水的渗流场进行耦合分析,只是采用了简单叠加的方法进行了简化计算。在对降水引起的沉降计算只采取了简单的计算方法进行沉降预测,按弹性体模型来考虑,这与实际会有一些误差。在对地铁坑道涌水及由涌水造成的地面沉降计算时,由于没有实测资料,未能对计算结果进行完全验证,而只是对几个数据不太完整的现有例子进行了验算,并且在计算过程中没有考虑时间过程,只是考虑了处于稳定状态下的情况。在对坑道涌水量计算中,未讨论边界条件为有界的情况(即一侧或两侧有河流补给),也还未考虑衬砌防水板的隔水作用。今后将对应力场和渗流场耦合作用地铁地面沉降预测方面,地下水位变化与地面沉降的关系,地铁坑道涌水随时间、季节的变化,考虑衬砌及防水板隔水作用时的涌水量计算,因坑道涌水造成的危害,以及拓展到深基坑工程中的地下水渗流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以有利于对城市的环境控制,减少工程对环境的影响。12第二章 工程背景第二章 工程背景论文所作主要研究工作的工程背景是北京地铁“复八”线王府井站西南风道工程,地铁“复八”线已于1999年10月顺利建成通车运营,因拆迁原因剩余王府井车站西南风道,于1999年5月达到了开工条件。“复八”线施工是在地面统一井点降水至作业面以下,在无水条件下施工,通车运营后统一系统降水已停止,地下水位已恢复。由于本工程的难点,即风道紧邻建筑物,施工场地狭窄,施工条件恶劣,降水条件限制,降水对环境影响明显,风道结构断面大、浅埋、地层为松散含水地层、地下水位高,致使施工极其困难,特别是工程处在首都北京的重要地段,施工环境控制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为使本工程能顺利完成,解决施工中遇到的众多技术难题,施工单位中铁第十六工程局提出了“松散含水地层紧邻建筑物大断面浅埋洞室施工环境综合控制技术研究”课题。2.1 工程概况(1)地理位置和地表环境。北京地铁“复八”线王府井站西南风道位于东长安街下,其出口在北京饭店对面,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和长安俱乐部大楼之间夹道中。风道结构距中远公司大楼仅3.0 m,该楼高6层,砖混结构;距长安俱乐部大楼4.5 m,该大楼8层,混凝土结构。在风道西侧有2根50煤气管线,距结构0.5 m。结构覆土内部有一根40污水管道,因年久失修,已渗漏严重。(2)风道结构。风道分南北风道和斜风道,斜风道走向为北偏东65,在南北风道南端设施工竖井。风道与车站接口里程为B20351.205。风道由竖井、主风道、冷风机房、污水泵房和联络通道及排污专用竖井组成。其中竖井深22m,开挖断面9.9 m7.6 m;主风道全长95.487 m,双层结构,有4种断面形式,开挖最大断面13.1m12.6 m;冷风机房52.096 m,单层结构,开挖断面为10.246 m7.1 m;污水泵房和联络通道总长22.163 m,单层结构,开挖断面3.4 m3.9 m。风道由西南向东北3下坡,南端开挖标高22.20 m,挖深20.90 m;北端开挖标高21.70 m,挖深21.40 m。风道平面图见图2-1。图2-1 王府井站西南风道平面图(3)工程地质。本工程处于永定河冲积扇脊部的中下部,围岩分类为类。根据地铁王府井站西半部地质勘察剖面资料,地层情况如下:人工填土:主要为碎石、砖块、灰渣等杂物,厚度3.5 m。轻亚粘土:局部有粉砂夹层,层底埋深79 m。细砂:层底埋深1316 m。圆砾:层底埋深16.517.5 m。亚粘土:层底埋深1921m,南北两端厚度为4 m左右,中部为2 m左右。中砂:层底埋深2224 m,厚度23 m。卵石:充填粗砂砾石,一般粒径4060 mm,最大粒径大于100 mm,层底埋深2930 m,厚度68 m。轻亚粘土图2-2 西南风道构造及地质剖面图亚粘土层砂砾层中砂层圆砾层风道主要穿越层,风道构造及某地质剖面如图2-2所示。各地层参数取值如表2-1所示。根据地质雷达探测显示,在中远大楼北侧绿化带与人行道和自行车道间地层有很多大小空洞,其中有两处容积各为36 m3和42 m3的大空洞。经统计共对地层回填注浆用水泥210 t,对两大空洞回填混凝土78 m3。(4)水文地质。本站区在区域上位于永定河冲洪积扇下部,地下水补给主要靠侧向迳流补给,其流向大体为自西北向东南。地下水动态特征月季变化较明显,潜水丰水期一般出现在1012月,承压水丰水期出现在12月,其水位变化幅度均大于1 m。潜水主要赋存于层圆砾中,水位埋深为12.416.2 m,渗透系数为60100 m/d。承压水主要赋存于层中砂和层卵石中,竖井风道处该含水层分布稳定,平均厚度7 m。水位埋深为15.720.4 m,渗透系数取为150180 m/d。夹层水存在于潜水层底板至承压水层顶板部分的粘性土层夹有粘质砂土及粉砂土层,即层亚粘土,这部分水为弱透水层,水量小,但给开挖造成一定的难度,因此需加大抽水井的密度,以提前疏降。由于该风道是“复八线”开工最晚的工程,全线降水已停止,只能实施局部降水;又由于场地所限,降水井不能按设计要求布置且数量不足,第一次降水后水位在地下19 m,第二次降水才达到要求标高,即水位降至地下22.5 m。16表2-1 地基土物理力学性质综合统计表名称天然含水量/%密度/gm-3天然孔隙比液限WL塑性指数IP液性指数IL压缩模量/MPa压缩指数回弹指数前期固结压力/MPa侧压力系数三轴直剪渗透系数/cms-1衬砌摩擦系数围岩分类0.10.20.20.30.30.4内摩擦角/内聚力/kPa内摩擦角/内聚力/kPa杂填土16轻亚粘土18.81.990.6526.67.8-0.0313.820.826.30.1180.2330.52253020.628.32.24e-50.35第二章 工程背景-1亚粘土24.91.980.7331.912.80.467.710.413.10.2000.4000.40204543.022.00.25细中砂1.8525.040.050.00.3835.00.20圆砾1.9550.060.070.00.2540.00.30-1砾砂1.900.3038.00.20轻亚粘土23.22.000.6728.17.300.2915.520.824.20.0840.0100.3800.37252821.530.03.42e-50.25-1亚粘土26.61.970.7533.412.60.511.815.818.40.0090.50204016.526.00.25中砂1.9530.04050.00.3535.00.010.20卵石2.1055.06070.00.250.20.30轻亚粘土23.32.030.6428.75.10-0.0620.630.838.50.0202530中砂1.8530.040.050.0卵石2.1060.0亚粘土1.9640.0第二章 工程背景2.2 工程特点(1)地表环境要求严、施工条件恶劣。王府井车站西南风道位于东长安街下,其出口在北京饭店对面、长安俱乐部和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大楼之间。风道所处地理位置显要,施工场地极其狭窄,风道距中国远洋公司办公楼净距仅3.0 m,长安俱乐部围墙与风道净间距仅2.5 m,隧道施工与邻近建筑物的相互影响极大,施工及降水对周围建筑物造成影响不容忽视。竖井周边及风道处,地下各种管网及管网的检查井密布,在竖井西侧地面下0.5 m,有一煤气管线,此管线侵入竖井锁口圈0.3 m。(2)降水条件受到限制、降水对环境影响明显。由于拆迁原因,王府井站西南风道竖井施工被迫推迟到1999年开工,此时地铁“复八”线施工降水已基本停止,区域地下水位逐步回升,降水难度增大。另外由于场地狭窄,无法施工规则排列的抽水井,只能根据现场情况不规则布置。第一次降水不到位,第二次只有从结构内打井,降水对周围环境影响范围很大,影响半径可达到500600 m,甚至更大。(3)特大断面、浅埋暗挖洞室稳定性差。风道结构断面大、净空高、埋深浅。风道最大开挖断面积165.06 m2,高12 m,最大开挖跨度12.6 m,埋深小于10 m,采用浅埋暗挖法施工,洞室稳定性差。(4)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差。风道处于第四纪冲、洪积地层,结构拱顶部位均位于细砂层,墙及底板处于中砂及卵石层中,属不稳定的地质体、极易松散、坍塌,施工中控制地层稳定极为重要。另外,由于污水管和下水井管渗漏致使土质自稳能力丧失,施工艰难。2.3 施工方法(1)风道施工方案。根据实际地面环境、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断面大小和地表沉降的控制要求,在中远大楼与长安俱乐部大楼缝隙内,设置施工竖井,通过竖井马头门开口进入风道,隧道暗挖施工,暗挖隧道与王府井车站贯通。(2)风道开挖方法。根据风道净空高、跨度大,地下水丰富、地层松散、浅埋及地表沉降的控制要求,采用临时中隔壁三层六部法施工,如图2-3所示。图2-3 风道开挖施工工序分部(3)工序安排。据实际地质、水文和结构断面情况,特别是降水井无法保证其数量和位置的准确性,降水水位不能到达风道底板以下,故采用分部施工,分部降水和止水的工序。其中竖井施工采取深挖集水坑集排水,井壁周边超前小导管注浆止水并加固地层,实现一次落底。而风道施工分部进行,井点降水水位可实现风道施工分部中部底面以下,中部以上先行分部施工。在中部导坑内对下部先进行注浆止水再施工下部的工序。19000300030002200中国远洋公司270001505050500图2-4 王府井站西南风道钻孔桩隔断墙加固图(mm)7230(a)钻孔桩设置(b)桩体立面(c)桩横断面(4)主要辅助施工方法。为将隧道降水和开挖施工对楼房建筑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在紧邻楼房段的楼房基础与风道结构间施作钻孔灌注桩隔断墙(如图2-4所示,设计32根,实际施作19根,间距1.0 m,深27.0 m,直径0.6 m);风道内拱部范围内施作115长 24 m的大管棚超前支护;风道拱部及侧边范围内施作42长2.5 m的注浆小导管加固周边地层及掌子面洞内注浆加固。离开大楼建筑的其它段,风道分部导坑狭小,无管棚钻机工作面,仅在拱部及侧边范围内施作注浆小导管,管棚超前支护并加固地层。开挖施工前进行井点降水,受井点数量和位置的限制,地下水位不能降至风道底板以下,仅可达到施工分部的中部底板以下。原计划在风道中部施工导坑内向下部地层进行注浆加固来止水。因洞内注浆止水的失败,改为洞内地层竖直冷结加固下部地层并止水,冻结再次失败后,最后通过穿透风道结构补加降水井,使地下水位降至风道底板以下。2第三章 地铁施工效应分析第三章 地铁施工效应分析3.1 模拟依据和基础3.1.1 洞室开挖问题的空间模拟在隧道开挖过程中,伴随着开挖面的向前推进,如何尽可能地使围岩的初始状态不受过大的扰动,从而使围岩体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a)支护距掌子面距离(b)纵向位移曲线(c)地层及支护特征曲线lw支护u0ulwz地层特征线 Pu PsPs u0 us支护特征线图3-1 支护滞后施作对支护荷载的影响据理论计算和洞周收敛观测结果表明,当开挖作业停止,掘进面附近的变形速率减少直至为零,这意味着开挖面起到虚拟的支撑作用。这种虚拟的支撑作用发生于距开挖面小于1.52.0倍洞跨范围内。充分利用开挖面的虚拟支撑作用,并适时构筑支护结构,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其影响关系如图3-1所示14。由图3-1可见支护荷载随施作支护处距隧道开挖面空间距离的增加而减小。在支护设置之前,毛洞围岩已产生了一定的自由位移,这些位移是支护滞后的一个函数,实质上它降低了施工在隧洞滞后结构上的最终荷载。试设当支护施作的同时,毛洞围岩壁已发生的自由变形为u0(如图3-1(b),它对应于支护之前围岩体的部分卸荷,其结果是将支护荷载曲线的原点向右移动了量值u0(如图3-1(c),从而使平衡支护荷载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