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挖掘特色文化资源 建设特色文化强县*县“一村一品”文化及特色文化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县历史悠久,生态环境优良,文化资源丰富。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挖掘历史文化和弘扬现代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以建设特色文化强县为目标,大力实施以古色家家、红色历史、绿色生态、彩色民俗为主要内容的 “四色”特色文化建设工程,和以创建“特色文化新村”为主要内容的“一村一品”文化建设工程,有效地推动了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近日,我县专门组成调研组,就开展特色文化建设的做法与成效,当前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等内容,进行了深入调研。一、*县“一村一品”文化及特色文化现状及特点(一)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形式多样。*是客家民系的重要发祥地,晋末、唐、宋及明清时期,大量中原汉人为躲避战乱,南迁*,与当地土著兼并、融合,最终形成了汉民族中独具特色的客家民系。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中央苏区全红县,红军长征的重要出发地。*地处武夷山南麓,是千里赣江的源头。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地理条件,造就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地域文化形式多样、色彩斑斓。据统计,*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一个,省级自然保护区个,省级森林公园个。目前,我县已初步形成了以“客家摇篮”为标志的古色客家文化,以“长征重要出发地”为标志的红色历史文化,以“#江源头”为标志的绿色生态文化,以“*灯会”为代表的彩色民俗文化“四色”文化名片。这些特色文化资源,是我县开展“一村一品”文化和特色文化建设的重要的资源和载体。(二)文化特色鲜明,比较优势明显。*县特色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与周边其它县市的文化形态差异较大,不少文化形态甚至具有唯一性。一是灯彩文化的丰富性无可比拟。历史悠久的灯会民俗谛造了精美的灯彩文化艺术,*灯彩灯具种类繁多、制作精巧,表演形式多样。二是客家文化别具一格。客家建筑文化方面,*现有保存完好的陈&围屋、黄+屋、桂#屋、永#桥等客家传统建筑多个。与龙南围屋、福建建宁围屋等客家围屋集“堡、屋、祠”于一体的建筑风格不同,*客家建筑更少考虑其防卫功能,建筑多为天井式民居,以徽派建筑风格为主,并融有苏杭的建筑、装饰风格,雕梁画栋,精美别致,欣赏与研究价值极高。饮食文化方面,*客家传统小吃有肉丸、薯粉水饺、黄元米果、擂米茶等20余种,品类繁多、风味独特。客家先民将中原的读书文化与土著农耕文化,融为一体,又形成了独特的“耕读文化”。由于*是客家先民南迁闽粤的中转站,又地处内陆、民风淳朴,故*客家文化之中,中原文化与土著文化融合的印迹最为明显。三是生态文化内涵丰富。*是江西母亲河赣江的发源地,赣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优越,丹霞胜地通天寨有世界罕见的龟裂地貌,绵延百里的荷花与山水相得益彰,生态文化集聚度高,比较优势十分明显。(三)群众基础良好,文化氛围浓厚。*有句顺口溜叫“出门山歌进门戏,逢节灯彩翩翩起,”这是对*人民能歌善舞的形象概括。我县群众一向热爱文化,并积极主动参与文化、享受文化、创造文化。目前,我县共有农民剧团、灯彩协会、书画协会、器乐协会、体育协会等群众文艺社团870多个,这些群文组织活跃城乡,每年举办各种中小型群众性文化活动2200余场,参与群众近20万人次。丰山福村农民剧团自1958年成立以来,一直坚持排练演出,50多年从未间断,累计为当地群众演出3000余场,并多次赴福建三明、龙岩等地演出,创造了可观的演艺收入。*金圣广场是该县城市居民重要的文化休闲活动场所,每天傍晚都会有上千名群众聚集于此,开展健美操、秧歌、腰鼓、卡拉OK等文化活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广场文化”。(四)品牌效应初现,发展形势良好。通过多年的建设,特色项目申报、推荐、宣传和文化品牌培植,我县的特色文化品牌效应初现,在省、市,甚至全国形成了较大的影响力,并呈现发良好的发展态势。目前,我县宝福塔、幻天王囚室、杨村坊式亭、永宁桥等4个文物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灯彩之乡”。2008年,*灯会成功入选全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江西日报、赣南日报等多家省市主流媒体对*灯会进行了集中宣传报道;*中学排练的龙腾$乡灯彩节目作为唯一的县级选送剧目,在赣州市2009年春节联欢晚会演出。2008年,*还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08年11月,电影游侠的童话在*通天寨、桂花屋等地取影拍摄。2009年2月,国家、省、市文联的领导、专家专门来到*,考察调研板桥灯、蛇灯等民俗文化活动,对*的民俗文化发出由衷赞叹。2008年4月,共和国摇篮剧组来*取景拍摄。这些表彰、命名、调研、拍摄活动,使*县特色文化的知名度进一步提高,品牌效应进一步显现。二、*县一村一品文化及特色文化建设的主要做法(一)加强政府引导,增强发展动力。一是坚持长远规划,明确发展目标。该县先后制定了*县文化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县灯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五年规划、*县创建特色文化新村活动实施方案等多个规范性文件,明确了我县特色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建设步骤,以及“特色文化新村”的选点范围、建设内容和建设标准,为*开展特色文化和“一村一品”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二是坚持活动引领,搭建发展平台。我县高度重视各类文化活动的开展,将活动作了促进特色文化建设的重要平台,以活动促建设、以活动带队伍、以活动强管理。2008年以来,我县先后举办第二届老年人运动会、首届灯彩汇演、农民灯队进城拜年、首届社区运动会等重大特色文化活动10多次,有效促进了全县特色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三是坚持重点建设,培育文化品牌。2008年以来,我县主抓了两项工作。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灯会”列为国家级“非遗”后,我县对灯会的发展渊源、保护价值、灯具制作技艺、灯歌灯调等资料进行了全面梳理;并加大了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力度,灯会活动开始恢复,灯彩技艺得到有效传承。2.“特色文化新村”创建活动。为促进“一村一品”文化建设,*根据“文化底蕴最深、群众基础最好、特色优势最明显”的标准,选定了&古村、长*古祠文化村、民间故事村、*红色文化村等12个村,作为全县首批“一村一品”文化建设示点,精心建设、包装、推介,将特色文化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既丰富了示范点群众的生活,又为他们创造了新的增收渠道。(二)建立长效机制,促进良性发展。通过加强制度建设,我县初步形成“政府引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特色文化和“一村一品”文化建设工作机制。一是建立了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投入为辅的投入机制。把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和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列入县、镇两级公共财政预算,充分保障重点特色文化建设项目的经费投入,并逐年增加对文化事业的资金投入,增长幅度与经常性财政收入增长幅度基本同步。2008以来,我县先后投入1200万元建设“*阻击战纪念园”,投入500万元修缮桂*屋,投入120万元举办首届灯彩汇演。同时,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尤其是民间力量参与特色文化建设,吸纳社会投资1000万元建设*首个文化宫,利用群众捐款500万元建设宝*公园,有效弥补了财政投入的不足。二是建立了文化建设激励机制。县财政安排以奖代补资金,对特色文化阵地建设、文体团队、特色文化新村建设进行奖励,有效调动了各乡镇、各单位开展特色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三是建立了科学的经济、文化建设一体化考核机制。坚持建管并举的原则,积极探索、建立了特色文化新村和文体团队的长效管理机制,确保文化活动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做到文化活动定时、定点、定内容,实现文化阵地定期开放、定期活动、专人负责、专人管理。(三)吸引群众参与,提高自生能力。群众是特色文化建设的主体,没有群众的参与,文化便会失去生命力。为此,我县出台多项措施,吸引群众参与特色文化和“一村一品”文化的建设。一是按照 “业余自愿,自娱自乐,形式多样,健康有益,积极有为”的原则,大力加强农村文体团队的建设,形成了一批特色优势明显、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群众参与面广且相对稳定的活动群体或团队组织,不断扩大文体团队的覆盖面。二是采取措施,加强对各文体团队和基层文体骨干的业务培训和指导,经常深入团队了解、关心、指导其开展经常性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三是不断完善了群众参与特色文化创建活动的保障机制,形成了“有权、有责、有事”的参与模式,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镇长溪村将有百年历史的赖氏宗祠装修一新,改造成集娱乐、休闲、聚会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文化休闲中心,祠堂的日常管理费用由村民共同筹集,祠堂内经常开展书画展览、器乐演奏等活动。(四)做好结合文章,丰富文化内涵。一是特色文化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我县新农村建设与特色文化建设做到了“三同”,即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验收,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坚持“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不清文化积淀;改水、改路、改厕,不改历史原貌”,并探索出了“私保公助”、“公租公保”、“公修公用”、“民保民用”等历史文物保护模式,较好的保存了历史文化遗存;并特别注重保护、挖掘、传承好活态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民族、民间艺术在新村中真正活了起来。目前,*县200余座旧祠堂已全部改造利用,实现了“祠堂变学堂,神坛变讲坛”的可喜转变。同时,特色文化建设又提高新村点的品味,提高了村民的素质,有效转变了村风民风。二是特色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相结合。有意识地通过文化搭台,提升地方农业产业的知名度;重点发展生态观光游、祭祖寻根游、民俗风情游、红色教育游等特色文化旅游,已形成一批有推广和消费价值的文化旅游产品;地方特色文化逐步渗透至旅游业的吃、住、游、娱各要素,形成了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产业链。如,经过多年挖掘整理,具有浓郁客家特色的*小吃已成为该县一项特色产业,不仅有效提升了县内餐饮档次,还有800余户农民在各大城市开设了*小吃店,县内现有年产能500万吨的速冻水饺厂和300万罐的客家酒酿厂各一个,产品畅销东南沿海城市。三、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通过调研发现,我县在开展特色文化和“一村一品”文化建设过程中,拿出了许多有效的措施,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也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但我县开展此项活动仍然存在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经费投入相对不足。*是一个财政小县,年财政收入仅1.4亿元,目前有许多文化建设项目急待资金投入,财政经费往往捉襟见肘。二是宣传力度不够。由于*较为偏僻,国家、省、市新闻媒体记者鲜有光顾,各大媒体上面很难见到有关我县特色文化的有份量的宣传报道,而县宣传平台有限、影响力不大,我县许多特色文化项目依然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品牌效应难以进一步凸显。三是文化产业尚未形成规模。目前,我县文化产业总量规模偏小,整体实力不强,特色文化产业远未成为支柱产业。为此,我县将在从下几个方面着手,推进特色文化和“一村一品”文化建设又好又快发展:(一)加大文化事业经费保障力度。特色文化和“一村一品”文化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投入,有大投入,才会有大效应,才能有大发展。因此,要形成更加多元化的筹资模式,加大文化事业的经费保障力度。一要继续加大政府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财政投入,设立特色文化和“一村一品”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二要拓宽特色文化建设融资渠道,鼓励采取独资、合资等多种途径,组建各种类型的文化投资公司;鼓励企业和个人对文化事业的捐赠;鼓励采用“一事一议”的办法,增加群众对特色文化建设的自觉投入。(二)加大特色文化品牌推介力度。一要充分利用县内平台,县宣传、广电、文化部门将不定期举办声势浩大的集中宣传活动,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邮册、画册等多种宣传媒介,实施全方位、立体式宣传推介;二要培养一批优秀的乡土文艺人才,引导他们创作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文艺作品,通过文艺精品传播,提高我县特色文化的知名度。三要充分借助省内外媒体的影响力,争取通过省委、市委宣传部牵线搭桥,组织省内外媒体记者、知名作家、专家学者到我县开展集中采访、采风活动,推出一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个人二手车置换担保购车贷款合同
- 金融科技公司股权转让与风险控制合作协议
- 《剧院租赁合同中演出活动免责条款》
- 信息技术服务终止合同及数据安全协议书
- 体育产业劳动合同运动员职业规划与保障合同
- 退租公寓协议及装修遗留问题处理方案
- 泰康专业考试试题及答案
- 烹饪专业语文考试题及答案
- 汽车检测行业工作总结
- HR礼仪培训课件
- 处方审查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法试题及答案
- 监理员质量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经综396真题试及参考答案
- 2025年电信人工智能学习考试题库(含答案)
- 经济基础知识分享
- 老年人高血压课件
- 2024年金昌市科技馆招聘笔试真题
- 电力三种人培训
- 2025年度加油站油品储存安全协议范本
- 保安保洁培训计划方案
- 纺织品产品召回流程指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