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琴俱亡》教案模板[五篇]_第1页
《人琴俱亡》教案模板[五篇]_第2页
《人琴俱亡》教案模板[五篇]_第3页
《人琴俱亡》教案模板[五篇]_第4页
《人琴俱亡》教案模板[五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琴俱亡教案模板五篇第一篇:人琴俱亡教案模板学习目标:1、疏通文意,明确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思。2、感受文章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心情和个性特点,感受兄弟亲情。一、课堂学习1、你认为课文中哪些语句最能表达子猷与子敬的兄弟之情?“弦既不调”说明了什么,你理解“人琴俱亡”的含义了吗?2、王子猷是一个怎样的人?你喜欢这个人物吗?3、课文描写子猷先是“了不悲” “都不哭”,后又写他“恸绝良久”,他前后的表现是否矛盾?为什么?二、课外拓展:结合材料探究魏晋风度材料一:伤逝十二郗嘉宾(郗超)丧,左右白郗公:“郎 丧”既闻不悲,因语左右:“殡时可道。”公往临殡,一恸几绝。材料二:雅量谢公东晋名相谢安的侄子在前线与八十万秦兵作战, 这一战关乎国家危亡,大胜后派人急来报捷。谢安当时正与客人下棋,看完后若无其事的继续与客人慢慢下棋,客人问起也只淡淡地说小儿辈破大敌了。这一战关系到国之兴亡、家之存绝,谢安不可能真的无动于衷,只是越是激动的重要时刻越平静,才是超脱的风度。明确:人琴俱亡是世说新语伤逝第十六篇,结合其余十八篇来看,人琴俱亡作为其中一篇还是较为集中的体现了魏晋时期文人士大夫的某种思想性格特点及其文化特征在任由性情、不拘矩度、注重情感的个性表达的同时,还故作旷达追求一种超脱的风度,魏晋风度。所以子猷的不悲不哭正好体现了魏晋时代士人独特的思想情感追求他们注重真性情,追求个性的自由飞扬,同时又力求能摆脱世俗的一切利害得失、荣辱毁誉,寻求一种超然的风度。为此,尽管子敬很悲痛,却还是要强自抑制。二、课后学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甲)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乙)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硅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如何?”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1、给下列字注音猷( ) 笃( ) 恸( ) 舆( )2、解释加点词的含义。王子猷、子敬俱病笃 ( )( ) 子敬素好琴( )何以都不闻消息( )( ) 此乃英雄也( )3、用现代汉语疏通下列句子的意思,加点字的意思要力求译准。(1)语时了不悲。译文:_(2)便索舆来奔丧。译文:_(3)便径入坐灵床上。译文:_(4)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译文:_4、曹植有一首七步诗,和(甲)文都是写 的,请你把它工整地写在下面。5、(甲)(乙)两文都选自世说新语,(乙)文中的魏武就是曹操。文中的他是怎样的形象?收起第二篇:人琴俱亡教案人琴俱亡教案教学设想:人琴俱亡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古文。本单元的中心内容是”至爱亲情”,这其中包含了融注在背影中的深深的父爱,蕴含着母爱的甜甜的泥土,而人琴俱亡则用极为简洁的语言,刻画了王子猷的独特形象,表达了兄弟之间的深厚情谊。课程标准对文言文的要求是: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人琴俱亡是世说新语伤逝第十六篇,文章简短、字词难度不大,感情却很深厚,从中我们更能读出魏晋时代独特的士人心态及其情感的个性化表达。八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文言知识,因此通译全文时可以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进行自学,找出不会之处,合作解决。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探讨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在指导学生自学文言文字词的基础上,要侧重于对文章情感内涵的理解,并通过反复诵读加深体会,力求准确把握、读出情味。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借助书中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全文。 2.过程和方法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如,笃、索、舆、径、素、卒、而、了、既、俱等。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人物的心情和性格形象,感受文中深厚的兄弟之情。二、教学重点: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与虚词,了解课文大意, 体会人物的心情和性格形象、感受深厚的兄弟情谊三、教学难点:体会人物的心情和性格形象,感受深厚的兄弟情谊。四、教学方法:教法:引导、点拨,给以适时地帮助。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感悟生活。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用曹植“七步诗”导入,引出刘义庆的人琴俱亡的深厚的兄弟情。 导语:“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同学们听说过这首诗?对!这是曹植的七步诗,那这两句话又是什么意思?很好!兄弟相残,反目的手足之情!看来,同学们的课外阅读知识面还是蛮广的,那关于手足之情的故事同学们又知道多少,有没有同学可以给我们讲一下?同学们讲的都很好!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世说新语中的人琴俱亡,看看这又是怎么的一种手足之情?(二)作者介绍及写作背景 (1)解释题目提问“人琴俱亡”是何意?引起学生注意。 (2)作者简介刘义庆,彭城人,文学家。南朝宋武帝刘裕的侄儿,袭封临川王,著书有世说新语。人琴俱亡选自世说新语伤逝。世说新语是记载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它的语言以精练、含蓄、隽永、传神见长。作者善于以小见大、即事见人。通过生活细节来刻画人物性格。最大特点是记述人物的片言只语或者微小举动,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世说新语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书中许多故事成为诗文、小说、戏剧的典故和题材,有的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如望梅止渴、口若悬河、一往情深、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等等。(三)整体感知朗读课文,排除字音障碍a.请两位学生朗读课文(一人朗读一段),其他学生边听边圈画不会读音的字词,全体师生纠正读音。b.学生提出自己不会读的字词,并写到黑板上,师生共同解疑,教师归纳补充讲解1.王子猷(yu) 2.子敬俱病笃(d) 3.此已丧(sng)矣(y) 4.语时了(lio)不悲 5.便索舆(y)来奔(bn)丧(sng) 6.子敬素好(ho)琴 7.弦(xin)既不调(tio) 8.掷(zh)地云 9.因恸(tng)绝良久 10.月余亦(y)卒(z) 学生朗读以上字词,每个读两篇。c.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小声跟读,默读,要求学生注意文章字词的读音,节奏,轻重读音等。如,1、因/恸绝良久2、月余/亦卒3、子敬/素好琴4、便/径入坐灵床上5、便/索舆来奔丧6、此/已丧矣7、何以/都不闻消息8、都/不哭d.全体学生跟着教师的提示有感情、有节奏地大声地朗读课文。(四)精读品味1.字词句翻译,了解文章大意a.字词翻译。给五分钟的时间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阅读课文,要求学生找出重点字词或他们不理解的字词句或对文章有疑问的地方,之后叫学生上黑板写出来,师生互动解决。教师给重点字词句归类。词类活用1.取子敬琴弹。琴:动词,弹琴。 2.语时了不悲。语,动词,说话。 宾语前置1. 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何以,即“以何”,为什么。 实词:笃:(病)重 索:要 好:喜欢 径:直往 舆:轿子。 恸:痛哭,极度悲哀 卒:死 绝:气息终止,死亡 虚实:而:表承接,不译 都:副词,总,竟。矣:语气助词,表肯定语气,可译为“了” 2.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a.让学生看注释结合工具书疏通文意。学生自主翻译,同桌翻译,小组翻译,生生互动,教师四处走动巡视解疑。b.检查翻译情况: 一读一译(个人朗读,小组朗读,男女朗读,指明学生翻译),全体师生共同纠正,教师指导。3.全体学生再有感情地大声地朗读课文,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五)讨论交流(概括主旨)学生分为四个小组讨论问题,教师指导归纳总结。 1.课文写了子猷独特的悼念方式,独特在哪里?明确:“不悲”“不哭”,“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2. 课文描写子猷先是“了不悲” “都不哭”,后又写他“恸绝良久”,他前后的表现是否矛盾?为什么?(为什么子猷在听闻子敬亡故的消息时了不悲,去奔丧一路也没哭,而弹子敬琴后竟恸绝良久?)明确:不矛盾,子猷与子敬有着深厚的手足之情,两人都患了重病。子猷听不到子敬的病况,心里非常难过,“了不悲” “都不哭”是强抑制住自己的悲痛的结果,而并不是不悲痛。等到人琴俱亡,就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悲伤心情,悲痛之情喷薄而出, 因此“恸绝良久”。所以子猷前后的表现不矛盾。(1.早知将不久人世,他日必将见面,故不悲,后因感慨琴通人性人亡琴亦亡,不禁恸绝良久。2.不是不悲,只是强自抑制。)(为什么要强自抑制?魏晋时期文人士大夫的某种思想性格特点及其文化特征在任由性情、不拘矩度、注重情感的个性表达的同时,还故作旷达追求一种超脱的风度,魏晋风度。)补充: 琴不调说明了什么?原因一:主人病亡久已无人弹奏,弦松。原因二:子猷心中极为悲伤,无论如何总无法调正音弦。而这种极为沉厚的悲情一旦触景伤怀,便无法再抑制,喷发而出,恸绝良久,月余亦卒。由此更好地体现了王子猷、子敬的手足情深。(六)总结“兄弟情深深几许,泪眼问琴琴不语”,王子猷以独特的方式悼念自己的弟弟,那种手足之情令人感动。同样是知音,高山流水中伯牙以无知觉者而绝弦,如今子猷因无知音者而掷琴,人琴俱亡,人亡琴亡,不禁让我们感慨生命的短暂。(七)布置作业:1.翻译全文2.根据人琴俱亡写一篇亲情故事,更好的体味其中的情感。(八)板书:人琴俱亡世说新语人亡 了不悲 抑制都不哭手足情深琴亡 恸绝良久 喷发月余亦卒收起第三篇:人琴俱亡教案.人琴俱亡教学设想:教学目标:1、学习基本的文言文字词2、体会文中深厚的兄弟情谊3、朗读成诵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说到亲情,我们总说它血浓于水,并常用紧密相连的身体器官作为比喻,如母子连心、骨肉相连、手足情深等等,亲情是割不断的血肉之情,它是世间最宝贵最真挚的情感。虽然我们也曾听闻曹植悲歌“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但更多的还是见证了血肉相连的深厚,一如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人琴俱亡。二、作者、作品简介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宋武帝刘裕侄儿,世袭临川王。 世说新语,是记载魏晋人物言谈逸事的笔记小说、志人小说。全书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个门类,较为集中地反映了魏晋时期的社会面貌和士大夫的思想性格。人琴俱亡选自世说新语伤逝。三、初读(读准句读、字音) 通过朗读初步检查预习四、学习文言文字词全班分AB两组,A组针对文章第一段的疑难字词设疑提问,B组回答;B组针对第二段中出现的疑难字词设疑提问,A组回答。教师补充指导。 第一段 【实词】 笃:du (病)重 左右:近旁的人,近侍 / 左边和右边 索:要 舆:车轿 何以:即“以何”,为什么 【虚词】俱:(副词)都、全 而:承接连词 了liao:完全 都:总、竟 第二段【实词】 素:本义是“白色的生绢”,这里是一向、向来。 径:一直 卒:zu ;1死,古指大夫死亡,后通称死亡。帝王“崩”、诸侯大官“薨”。 ;2步兵,不费一兵一卒 ;3副词,终于,“卒用其人” cu 仓卒,急速(因)恸绝良久: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于是,就)恸,痛哭、极度悲伤;良,很; 绝,气息中止,死亡。 【虚词】 既:已经 翻译:五、再读,深入理解文章内容1、子敬亡故后,子猷的感情有哪些变化?结果如何? (人亡)了不悲 都不哭 (琴亡) 恸绝良久 月余亦卒21为什么子猷在听闻子敬亡故的消息时了不悲,去奔丧一路也没哭, 而弹子敬琴后竟恸绝良久?解1:早知将不久人世,他日必将见面,故不悲,后因感慨琴通人性人亡琴亦亡,不禁恸绝良久。解2:不是不悲,只是强自抑制。知人论世: (为什么要强自抑制?这须从世说新语说起) 人琴俱亡是世说新语伤逝第十六篇,结合其余十八篇来看,人琴俱亡作为其中一篇还是较为集中的体现了魏晋时期文人士大夫的某种思想性格特点及其文化特征在任由性情、不拘矩度、注重情感的个性表达的同时,还故作旷达追求一种超脱的风度,魏晋风度。举例: 伤逝 十二郗嘉宾(郗超)丧,左右白郗公:“郎 丧”既闻不悲,因语左右:“殡时可道。”公往临殡,一恸几绝。 雅量谢公东晋名相谢安的侄子在前线与八十万秦兵作战, 这一战关乎国家危亡,大胜后派人急来报捷。谢安当时正与客人下棋,看完后若无其事的继续与客人慢慢下棋,客人问起也只淡淡地说小儿辈破大敌了。这一战关系到国之兴亡、家之存绝,谢安不可能真的无动于衷,只是越是激动的重要时刻越平静,才是超脱的风度。所以子猷的不悲不哭正好体现了魏晋时代士人独特的思想情感 追求他们注重真性情,追求个性的自由飞扬,同时又力求能摆脱世俗的一切利害得失、荣辱毁誉,寻求一种超然的风度。为此,尽管子敬很悲痛,却还是要强自抑制。 那么是什么触发了他的情感呢?琴不调琴不调说明了什么?原因一:主人病亡久已无人弹奏,弦松。原因二:子猷心中极为悲伤,无论如何总无法调正音弦。而这种极为沉厚的悲情一旦触景伤怀,便无法再抑制,喷发而出,恸绝良久,月余亦卒。由此更好地体现了王子猷、子敬的手足情深。 (板书: 抑制 喷发:手足情深)审美:这种手足情深的悲绝,在作者看来是一种真挚的美好的情感, 刘义庆完全是将这当作一种美好的事物记入世说新语中的,体现 了魏晋时代的一种审美观:(把人的种种情感当成一种美来欣赏)人 的种种喜怒哀乐的情感都是美的。写作技巧: 由了不悲、都不哭恸绝良久月余亦卒,这种兄弟 情谊表达更加的委婉曲致,更加的深沉,感人至深。对比西方文学直 接对人物进行大段的心理描写的写作手法,中国古典文学这种通过环境或人物的言行举止侧面刻画人物内心情感的手法,人物情感的表现 更加丰富深厚。(补充)六、诵 读 (把握人物情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意叙事语言和人物语言的区分)1、个读2、全班读3、教师范读七、背诵运用幻灯片填空式背诵八、作业布置世说新语是一部记载魏晋人物言谈逸事的笔记小说,故事短小、语言简洁,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书中许多故事成为典故经久流传,如望梅止渴、口若悬河、一往情深、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等,同学们回去阅读世说新语,每个人讲一个小故事。九、板书设计 人 琴 俱 亡 了不悲人亡 抑制 手 都不哭 足 情琴亡 恸绝良久 喷发 深课堂练习一. 下列加点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 王子猷(yu)病笃(d) B. 径(jng)入琴弦(xin) C. 掷(chng)地 悲恸(dng) D. 卒(z)不调(tio)二. 为下列加点的字词选择正确的一项 1. 何以都不闻消息()A. 总是B. 竟C. 已经 2. 语时了不悲()A. 结束B. 可能C. 完全 3. 子敬素好琴()A. 白色B. 向来C. 本来的,原有的 4. 便径入坐灵床上()A. 小路B. 径直C. 直径 5. 弦既不调()A. 协调B. 调解C. 调弄 6. 因恸绝良久()A. 隔断B. 绝对C. 极 7. 便索舆来奔丧()A. 轿子B. 地图C. 舆论三.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后问题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_?_。”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1. 在文段横线处填写原句。 2. 说说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 (1)王子猷、子敬俱病笃_ (2)语时了不悲_ (3)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 _ 3. 下面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 何以/都/不闻消息B. 何以/都不闻消息 C. 何以都/不闻消息D. 何以都不闻消息 4. 对这一段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这一段主要交代了两件事,第一件事写王子猷、子敬兄弟二人病情都很严重,第二件事写王子猷去为子敬奔丧。B. 子猷说话时的“不悲”,奔丧时的“不哭”反映子猷为子敬的死幸灾乐祸,认为自己在子敬后死。C. 这一段中子猷与子敬的兄弟之情虽未直接言表,但可通过一些语句来反映了他们的兄弟情深,如“何以都不闻消息?”一句责问,“便索舆来奔丧”一句的急切之情。四. 欣赏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醉 花 阴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1. “醉花阴”是_名,李清照,号_,_朝女词人。我们还学过她的词是_。2. 对该词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 这首词没有正面写离别之情和相思之苦,但是仔细寻味,每一字中都浸透了离愁与相思。B. 上阕写词人整夜未睡而愁,主要是考虑如何在清闲的重阳佳节去赏菊花。 C. 下阕主要突现了一位多愁善感、弱不禁风的闺阁女子的形象。D. “人比黄花瘦”一句运用了夸张手法,这位女子比东篱下的黄花还要瘦,主要是愁苦之情造成的。 一. C 二. 1. B2. C3. B4. B5. A6. C7. A 三. 1. 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2. (1)王子猷、子敬都病得很重(2)说话时语气完全不悲伤(3)取出子敬的琴弹奏,琴弦完全不协调 3. A4. B 四. 1. 词牌,易安居士 宋 如梦令这篇文言文比较短小,也不是很难理解,只要让学生多读几遍,再结合课下注释,完全可以把文章翻译出来。教学的难点是理解子猷的看似不合常情的表现,我让学生从文章最后的情节入手,先看大悲,再看前面子猷的表现,学生理解就不难了。收起第四篇:人琴俱亡教案人琴俱亡教学案例一、 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人琴俱亡这篇课文被安排在亲情单元,在学习这篇文章之前,我们已经学了两篇分别表现父子情深和母子情深的文章了。(背影和甜甜的泥土),这篇文章是以文言文的形式来表现手足之情。教学这篇课文时,先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以此感受作品的真情。八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文言知识,因此通译全文时可以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进行自学,找出不会之处,合作解决。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探讨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因此定下以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教学目的1 、疏通文意,明确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思。2 、感受文章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心情和个性特点,感受兄弟亲情。教学重点难点感受课文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心情和鲜明的个性特点,感受手足之情。二、教学步骤(一)、导语以解释成语“情同手足”入手,导出这篇歌颂手足之情的文言文人琴俱亡。(二)、整体感悟课文1 、读:体会课文的内容和情感。听教师范读,边听边悟,然后有感情的朗读。2 、说:疏通文意,明确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思。要求学生找出重点字词,和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句和对文章有疑问的地方。(三)反馈交流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一共抽了5个学生朗读课文,学生在朗读“子敬,子敬,人琴俱亡。”这句时都能以沉重悲痛的音调去朗读。2、学生互动学习,小组讨论找出重点字词,经过大家的努力找出了以下重点的字词。文言实词:笃 : (d ) ( 病 ) 重索 : 要奔 : 从外地回来料理长辈亲属的丧事径 :一直、直往素 :一向、向来恸 : 痛哭,极度悲哀绝 :气息中止卒 :死了文言虚词:而 子敬先亡 不译语时 了 不悲 完全弦 既 不调 已经人琴 俱 亡 都3、通译课文由于本课篇幅短小,意思浅显,所以学生能很快理解字句表面的意思,通译全文并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如果文言文教学仅仅教会学生表面的字词句的翻译,而不深入对课文内涵的挖掘,我个人认为这样的文言文教学是不合格的,没有达到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当疏通了文意之后,我便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了研读赏析,即教学的第二个目标:感受文章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心情和个性特点,体悟手足情深。在这研读赏析中出现了本堂课的高潮,即精彩片段。三、精彩片段师:我们对本文的大意都基本理解了,然而我们会翻译了,是不是就真正理解了文章的内涵了呢?同学们对本文中所描写的细节有哪些疑问呢?请提出来我们共同研讨。生1:在第一段中为什么子猷久不闻子敬的消息就认为子敬已经亡了呢?学生思考片刻,便有同学回答:生2:我认为是因为他们兄弟情深,即使在病重中也是互通消息的,久(学生回答时将此字读得很重)不闻消息,当然能判断出他已经先走了。生3:我想子猷不闻消息,是因为他也病重他的左右怕其悲伤而向他隐瞒了子敬病亡的消息。生1自己也笑了。生4:子猷听见自己的兄弟死了,他居然“不悲”、“不哭”,这似乎有点有悖常理啊,怎么还说他们兄弟情深呢?教室里顿时响起了一阵讨论声。生5:因为子猷自己也病重了,他想去见自己的兄弟最后一面,怕悲伤过度,所以他强忍悲痛。师:也就是说他为了保存体力,是吧?学生中有人在点头。生6:我觉得神情的“悲”和“哭”都是比较低层次的悲伤,子猷内心悲痛至极,反而在表面上什么都不能表现出来。生7(很兴奋地):这叫“此时无声胜有声”他的话还未说完学生们便接了过去:“道是无情却有情。”师:黄俊同学的回答老师用一个词语来概括:精彩绝伦。教室里响起一阵掌声。师:大家看看子猷又是用什么方式来悼念他的弟弟的呢?生8:弹琴,但“弦不调”。老师,为什么“弦既不调”呢?课室里弥漫着思考的气息。生9:因为子猷前面情郁于中,现在睹物思人,悲痛至极,所以他无法将琴弹协调。生10:古文中有一句:树犹如此,情何以堪。我想这里可以这样说:琴犹如此,人何以堪。师:这两个同学的回答都很好,都能做到活学活用,而且老师还看出了他们平时学习时是非常注意积累的。生11:一件事物跟随主人久了,它也有灵气了,我想琴和子敬也有心灵相通的地方,除了子敬没有人能弹出协调的琴声。这更渲染出子猷内心的悲伤。师:是啊,逝者已去,睹物思人,而琴随人亡,这更渲染出当时悲凉的气氛。刚才同学的回答可谓是精彩纷呈。同学们还有其他疑问吗?沉默了一会,没有发言。师:那老师有一个问题,谁能帮我解答一下(学生兴奋地看着老师)子猷用弹琴来悼念他的弟弟,体现了他怎样的个性?生4:就是啊,我就觉得子猷这人的个性太过独特了。师:好吧,就是体现他独特的个性。哪个同学把它说得更深刻一点。生12:老师,在学这篇文章之前我看过有关子猷王徽之的资料。有两个故事给我印象很深刻。“寄居种竹”和“夜访戴逵”的故事,这两个故事也可看出王子猷本身就是一个个性独特、与众不同的人。师:对,王子猷他是一个个性独特、行为处世都与众不同的人。杨娇同学善于查找资料这一点很好。我们要充分深刻的理解一篇文章,就是要学会查找资料,希望以后大家能多查资料。大家下课后去查查这两个故事的内容,要不请杨娇同学下课讲给你们听听。师:现在同学们根据课文的内容和你的合理想象,掩卷讲述子猷悼子敬的故事。四、教学反思一堂课首先要让学生自主的去学习,自主学习并不等于就不要老师了,我们老师的作用就在于怎样组织教学,怎样点拨学生,怎样将学生的思想深化。所以在设计一堂课时我们首先要确定哪些是由学生自学的,哪些是要教师点拨提升的,这样才能做到在课堂上游刃有余。还有就是文言文的教学,我们应该摈弃那种死抠翻译而不顾文章内涵的教法,我们应该多引导学生去体悟文章的情感以及各种人文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将千百年来的文化精髓注入我们的下一代的血液里的目的,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堂中所出现的精彩片段,我预先没有想到,学生的思想会如此活跃,而且闪耀着智慧的火花。这里就给我提出一个更深的问题:教师应该怎样激活学生的思想,怎样撞击出他们思想的火花?收起第五篇:人琴俱亡教案寄居种竹王子猷有一次到外地去,经过吴中,知道一个士大夫家有个很好的竹园。竹园主人已经知道王子猷会去,就洒扫布置一番,在正厅里坐着等他。王子猷却坐着轿子一直来到竹林里,讽诵长啸了很久,主人已经感到失望,还希望他返回时会派人来通报一下,可他竟然要一直出门去。主人特别忍受不了,就叫手下的人去关上大门,不让他出去。王子猷因此更加赏识主人,这才留步坐下,尽情欢乐了一番才走。夜访戴逵王徽之字子猷,弃官后住在山阴,一天夜晚下大雪,他睡觉醒来,打开房门,命仆人酌酒,四周望去,白茫茫一片。就起身徘徊,吟咏左思的招隐诗,忽然想起戴安道(戴逵字安道)。当时戴安道在剡县,王子猷就在夜晚乘小船到戴安道那里去。走了一夜才走到,到戴安道门前却不上前敲门就又返回了。有人问他这样做的缘故,王子猷回答说:“我本来是乘兴而来,现在兴尽就返回家,为什么一定要见到戴安道?” 人琴俱亡一、 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人琴俱亡这篇课文被安排在亲情单元,在学习这篇文章之前,我们已经学了两篇分别表现父子情深和母子情深的文章了。(背影和甜甜的泥土),这篇文章是以文言文的形式来表现手足之情。教学这篇课文时,先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以此感受作品的真情。八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文言知识,因此通译全文时可以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进行自学,找出不会之处,合作解决。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探讨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因此定下以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的1 、疏通文意,明确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思。2 、感受文章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心情和个性特点,感受兄弟亲情。 教学重点难点感受课文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心情和鲜明的个性特点,感受手足之情。二、教学步骤(一)、导语以解释成语“情同手足”入手,导出这篇歌颂手足之情的文言文人琴俱亡。(二)、整体感悟课文1 、读:体会课文的内容和情感。听教师范读,边听边悟,然后有感情的朗读。2 、说:疏通文意,明确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思。要求学生找出重点字词,和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句和对文章有疑问的地方。(三)反馈交流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一共抽了5个学生朗读课文,学生在朗读“子敬,子敬,人琴俱亡。”这句时都能以沉重悲痛的音调去朗读。2、学生互动学习,小组讨论找出重点字词,经过大家的努力找出了以下重点的字词。 文言实词:笃 : (d ) ( 病 ) 重 绝 :气息中止索 : 要奔 : 从外地回来料理长辈亲属的丧事 径 :一直、直往素 :一向、向来 恸 : 痛哭,极度悲哀卒 :死了文言虚词:而 子敬先亡 不译 语时 了 不悲 完全弦 既 不调 已经 人琴 俱 亡 都3、通译课文由于本课篇幅短小,意思浅显,所以学生能很快理解字句表面的意思,通译全文并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如果文言文教学仅仅教会学生表面的字词句的翻译,而不深入对课文内涵的挖掘,我个人认为这样的文言文教学是不合格的,没有达到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当疏通了文意之后,我便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了研读赏析,即教学的第二个目标:感受文章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心情和个性特点,体悟手足情深。在这研读赏析中出现了本堂课的高潮,即精彩片段。三、精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