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徽农业大学水资源规划利用课程设计3水资源规划利用课程设计水资源规划利用课程设计计划书一、课程实习与设计的任务目的 水资源规划利用是水利工程相关专业学生系统学习水资源规划及利用基本知识的一门专业课。为了加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掌握及应用,特开设本课程设计。目的在于通过这次课程设计,使同学进一步掌握水资源规划及利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锻炼和培养学生找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要求就是要掌握水资源合理配置与规划、水资源评价、水资源开发利用途径与工程、水资源保护、水资源管理、节约用水、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等内容,培养和提高计算能力、设计和绘图水平。二、课程实习设计的要求1、熟悉课程设计任务书,搜集、分析有关资料,根据所学理论知识,通过分析、比较确定规划设计方案,并在设计书中说明选择规划设计方案的依据。2、要求学生了解有关设计资料和参考资料,能正确使用水利工程有关设计手册、规范和规程。3.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设计方案,5人1组完成课程设计任务书规定的全部内容,每人具体内容由组长带领组员讨论后分配认领。4、应完成的课程设计成果:(1)设计说明书;(2)计算成果表和图纸。5、课程设计说明书应计算正确、内容完整、论述简洁、文理通顺、装订整齐,图纸应能较好地表达规划设计意图,图面布置合理、清晰,符合水利工程制图标准及有关规定。6、本课程设计学分2.0,集中2周完成,具体时间安排如下:(1)布置设计任务与熟悉资料(1天);(2)分析计算(7天);(3)编写说明书(2天)。三、课程设计的内容在水资源合理配置与规划、水资源评价、水资源开发利用途径与工程、水资源保护、水资源管理、节约用水、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等内容中选定其一作为课程设计内容。(1)选择某一城市,搜索相关资料,并通过简单计算,分析该城市是否达到水资源的供需平衡。(2)试选择某一地区,搜索相关资料,完成一个水资源规划的工作任务,并撰写水资源规划报告。参考书见该报告书“参考文献”部分,其中重点参考水资源利用与管理(左其亭,王树谦.水资源利用与管理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9)教材中的第十五章课程设计指导书部分。四、课程设计成绩的评定根据提交的课程设计报告书(包括所参考的所有纸质档和电子档资料)、计算说明书的质量,相关附表、附图的正确性、完整性,对设计计算方法、原理的掌握程度,以及书面表达能力,综合评定成绩。成绩共分为五级: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课程设计纪律任何人无特殊理由必须参加课程设计,无故不参加实习、没有设计报告书者成绩以不及格计。六、课程设计地点与时间1、地点:校内;2、时间:2014年12月23日至2015年元月12日。七、课程设计对象2011级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八、报告书送交日期2015年元月12日,学习委员把课程设计报告书(连同参考的纸质及电子档资料)送交指导老师办公室(3教232室),以便于老师评阅。 III水资源规划利用课程设计设计题目:淮北市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摘 要:全面贯彻国家新时期的治水方针,根据淮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布局,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确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和方向,统筹水资源的利用、配置和保护。加强水资源的科学规划,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坚持全面规划和统筹兼顾的原则,建立节水型社会和山水园林城市,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保障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关键词:淮北市;供需平衡;水资源第一章 设计内容和任务1. 设计要求1. 熟悉课程设计任务书,搜集、分析有关资料,根据所学理论知识,通过分析、比较确定规划设计方案,并在设计书中说明选择规划设计方案的依据。2. 要求学生了解有关设计资料和参考资料,能正确使用水利工程有关设计手册、规范和规程。3.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设计方案,5人1组完成课程设计任务书规定的全部内容,每人具体内容由组长带领组员讨论后分配认领。4. 应完成的课程设计成果:(1)设计说明书;(2)计算成果表和图纸。5. 课程设计说明书应计算正确、内容完整、论述简洁、文理通顺、装订整齐,图纸应能较好地表达规划设计意图,图面布置合理、清晰,符合水利工程制图标准及有关规定。第二章 说明1. 自然情况1. 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淮北市位于安徽省北部,东经1162311702,北纬33163414之间。地处华东地区腹地,苏、鲁、豫、皖四省之交,北接萧县,南临蒙城。东与宿州毗邻,西连涡阳和河南永城。南北长108km,东西宽60km总面积2741km2。淮北市地势由西北向东南缓缓倾斜,平均地面坡降为1.5/10000,区内地貌单元以平原为主,分布有低山丘陵、山涧盆地和洪冲积平原。以寒武和奥陶系地层形成的山丘,分两列由东北向西南延伸,山地一般高程约200m,最高峰是濉溪县的老龙脊,海拔为362m,次高峰是市政府所在地的相山,海拔为342m。山丘面积128km2,海拔50362m;山涧盆地面积230km2,海拔32.050.0m;其余平原广泛分布于区内中南部地区,面积2383km2,平均海拔高度22.532.0m。2. 气候特点淮北市处于北温带,属于北方型大陆性气候与湿润气候之间的季风气候,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四季分明,春、秋季明显短于冬、夏季,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年平均气温为14.8夏季多为东南风,冬季多为东北风。19562005年年均降水量844.3mm,最大年降水1380.2mm(1963年)是最小年降水548.0mm(1966年)的2.5倍,多年平均69月降水量占年降水总量的65.6%;19812005年年均蒸发量为997.5mm多年平均干旱指数为1.3。淮北市2004年降水量为616.0mm,在19562005年降水系列中排第48位,频率为94%,属枯水年型;年水面蒸发量860.7mm,年干旱指数为1.46。淮北市年均气温15.0,最高气温41.1(1972年6月1日),最低气温-21.3(1969年2月5日),年均日照时数2315.8小时,积温4753.6(t 5),年平均无霜期203天,太阳辐射总量124.5千卡/cm2,年均风速3.0m/s,最大风速19.0m/s,干热风多出现在5月中、下旬,年均相对湿度71%。3. 土壤植被及水文地质淮北市植被以人工植被为主,原生植被已不存在,人工植被主要是农作物和各种树木。淮北地区土壤类型主要有潮土和砂浆黑土两大类。潮土类主要分布在黄泛平原地区,面积约为1080km2,占土地总面积的41.1%;砂浆黑土是淮北地区的古老耕作土壤,分布面积最大,约为1440km2,占土地总面积的54.8%。淮北市属华北地层,北部出露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在山涧盆地等构造部位,下伏有石炭、二迭系煤系地层。山涧盆地和平原区为第四系洪-冲积物所覆盖。区域构造处于NNE向新华百夏构造体系与东西向纬向构造体系的复合部位。区内北部属徐州宿州弧形构造中段,自西向东分布有肖县相山石楼复背斜、朔里杨庄(闸河)复向斜,东部馒顶山老龙脊郭山寨复背斜。4. 河流水系及湖库淮北市地表水系较发育,区内河流属淮河洪泽湖水系,自北向南依次分布有闸河、龙岱河、萧濉新河、王引河、南沱河、浍河、解河等自然和人工河流,水流自东北向西南,注入洪泽湖,主干河道总长378km,两岸配套大沟140多条。河道平均宽度5060m区内闸河、龙岱河、萧濉新河等,均为季节性河流,一般偏旱、干旱年份及枯水季节常常干枯见底,偏丰、丰水年份及汛期洪水泛滥,洪涝、旱灾较为严重。(1)闸河流域面积466 km2,境内集水面积196.7km2,主干河道长度41.0km,其上建有节制闸3座,总库容400.0万m3,兴利库容300.0万m3。(2)龙岱河属肖濉新河支流,流域面积174.5km2,其上建有节制闸3座,库容396.5万m3,兴利库容270.3万m3。(3)肖濉新河黄桥闸上流域面积1562km2,境内河道长40.9km,集水面积148.3km2。其上建有黄桥、淮纺节制闸,总库容800万m3,兴利库容560万m3。(4)王引河仲大庄闸上流域面积1112 km2,境内河道长30.4km,集水面积161.0 km2。其上建有仲大庄闸,库容331万m3,兴利库容260万m3。(5)南沱河徐楼闸上流域面积2773 km2,境内河道长46.2 km,集水面积344.6 km2,建有徐楼、四铺2座控制闸,其中徐楼闸上蓄水库容850万m3,兴利库容620万m3。四铺闸闸上库容775万m3,兴利库容620万m3。(6) 浍河南坪闸上控制流域面积3472km2,境内河道长62.0km,集水面积1070.3 km2,南坪闸库容800万m3,兴利库容640万m3。(7)澥河流域面积344.1 km2,境内河道长39.3km,集水面积344.1km2,其上建有李大桥闸,蓄水库容257万m3,兴利库容200万m3。(8)北淝河流域面积1670 km2,境内河道长6.3km,集水面积124.5km2。(9)新北沱河上游截源后,流域面积85.0km2,境内河道长12.5km,其上建有蔡桥闸,蓄水库容180万m3,兴利库容140万m3。 综上所述,全市河道节制闸14座,蓄水总库容4790万m3,兴利库容3610.1万m3。全市现有大沟140余条,长1539km,中沟2190条,长3615km,大、中沟上建有涵闸251处,蓄水总库容2550万m3,兴利库容1780万m3。 淮北市山丘区中型水库1座华家湖水库,库容1330万m3,兴利库容930万m3,小型水库3座,总库容151万m3,兴利库容127.6万m3。东北山丘区较大的塘坝有4处,库容19.0万m3,兴利库容16.3万m3。但是山丘区水库、塘坝位于岩溶发育地带,渗漏较为严重,偏旱干旱年份,基本干枯见底。5. 沉陷区现状淮北市大小煤矿星罗棋布,每年因采煤沉陷土地约500hm2。淮北市采煤沉陷区分成东湖、朔李湖、南湖、西湖和临海潼湖五大块,涉及十四个矿区。据2006年3月实测资料,采煤沉陷区水面面积约31km2,可规划为平原湖的沉陷区水面面积为25.56km2;现状有蓄水容积为6996万m3。表 淮北市各采煤沉陷区现状统计表序号矿区名称高程(m)实测水面面积(km2)实测总容积(万m3)1 百 善26.5-28.51.2421372 刘桥二矿28.0-28.61.1602253 刘桥一矿28.0-29.01.7863334 朱 庄29.4-31.42.9767155 岱 河30.3-32.52.1585466 双 龙28.3-31.62.0395167 朔 里29.6-30.44.15111398杨庄25.5-29.15.74019859临涣、海孜、童亭26.07.762432合计29.0128028注:水面面积及库容为本次现状水位实测对应值。2. 规划分区1. 流域分区按水资源的流域属性,据全国及安徽省水资源统一分区,淮北市在水资源一级分区中属淮河区,二级分区中属淮河中游区,三级分区中属蚌洪区间北岸区,四级分区中属浍河怀洪新河区和沱濉河上段区。依淮北市河道及供水特点,为便于区域水资源配置和管理,将淮北市内流域分区的沱濉河上段区再划分为两个区,其中闸河、龙岱河、萧濉新河的萧濉新河水系称为北区,王引河、南沱河的南沱河水系称为中区;浍河怀洪新河区的浍河水系(包括:浍河、解河、北淝河)称为南区。2. 行政分区为更好的反映区域水资源的特点,本规划在侧重考虑区域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对水资源的需求、以乡镇行政区划为界的基础上,兼顾区域内河流水系特征及水文地质条件,将淮北市划分为10个分区,其中淮北城区按市辖仍分为相山区、烈山区、杜集区三个分区,濉溪县分为7个分区,具体见附图2,行政分区统计见下表。表 淮北市水资源评价规划分区表分区编号行政区名称国土面积(km2)人口(人)总数非农业人口1城区相山区793338942841992烈山区2342496491497723杜集区2303287562235064濉溪县濉溪县城66125818928675钟楼乡、刘桥镇12894688144626赵集乡、古饶镇1618865658587铁佛镇、徐楼镇、五铺乡、四铺乡39618893977088岳集乡、百善镇、 韩村镇364183737110329临涣镇、祁集镇、白沙乡、五沟镇、杨柳杨柳乡、孙町镇6113058671394510任集镇、南坪镇、双堆集镇、陈集乡4721939025599合计20939068089483. 社会经济状况1. 人口状况2004年淮北市人口出生率1.201%,比上年降低0.3个千分点;死亡率0.455%,与上年持平;人口自然增长率0.746%,比上年降低0.3个千分点。年末全市户籍人口209.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5万人,其中非农农业人口80.9万人。总人口的年增长率从1990年以来有下降趋势,而非农业人口的年增长率从1995年以来有下降趋势。淮北市19802004年总人口、非农业人口变化过程见下图和下表。图 淮北市1980-2004年总人口、非农业人口变化过程图表 淮北市人口变化情况统计表年份地区人口(万人)总人口其中:城镇人口其中:非农业人口1980淮北市130.829.929.61985淮北市136.830.930.11990淮北市161.451.143.61995淮北市179.468.265.22000市辖区79.557.959.6濉溪县116.82213.9合计196.379.973.52004市辖区91.2/65.8濉溪县118.2/15.1合计209.491.280.92005淮北市210.5/83.12006淮北市212.2/90.12. 国民经济状况淮北市是淮海经济区的商务、流通中心和亚欧大陆桥陇海-兰新经济带上重要工业城市之一,居于20多个城市的淮海经济区的中心位置。从农业上,是国家和安徽省重要的粮、棉、畜禽、蚕桑等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从工业上,是一个煤电为主而又门类齐全的工业城市,经过40多年的开发与建设,基本形成了煤炭、电力、纺织、酿酒、建材、化工等协调发展的工业体系。淮北矿产颇丰、品种繁多,其中以煤为最,总储量270亿t ,工业储量80亿t。年产原煤3000万t左右,已居全国第四位,还有大型矿井正在建设;电力装机容量已近200万kw,加之一些电厂即将开工,更加显示为华东动力之乡;纺织工业综合配套,生产规模和经济效益连续10年处安徽省同行业头筹;电子箔材、生物制药、精细化工、新型建材等也在加速变大变强。产业的振兴,已使淮北成为中国能源基地、农副产品生产基地、纺织品出口基地、箔材加工基地和全国塌陷土地复垦示范区。(1)国内生产总值淮北市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GDP)179.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7%,增幅较上年提高7.2个百分点,是1994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04亿元,增长16.1%;第二产业增加值82.08亿元,增长18.6%;第三产业增加值62.31亿元,增长11.2%。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8183元,比上年增加1642元。淮北市1980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为10.1%,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年增长率分别为6.5%、9.8%、14.1%。在此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最快的在19801985、年增长率为12.8%,其次为19901995年的12.0%、20002004年的10.1%,19851990、19952000分别为8.8%、7.0%;第一产业的增长率则呈下降趋势,由19801985年的8.7%,至20002004年的4.0%;第二产业在19901995年增长最快、年增长率为15.8%;第三产业在19851990年增长最快、年增长率为21.7%。淮北市19802004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增长率为8.0%,19801985年人均GDP增长最快、年增长率为15.0%,19901995年、20002004年增长率、分别为12.2%、8.3%,19851990年、19952000年年增长率在6.5%左右。人均GDP的增长率比总GDP的增长率要小。(2)农业畜牧业淮北市2004年粮食种植面积212555hm2,比上年扩大9313 hm2,棉花种植面积15327 hm2,油料种植面积17636 hm2,蔬菜种植面积14538 hm2。全年粮食总产量达94.8万t,比上年增长42%,其中夏粮总产61.5万t,增长33.4%,秋粮总产33.3万t,增长61%。棉花产量18608t,油料产量40729t,分别增长29.3%和53%。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71.34万kW,比上年增长6.6%;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77256t,同比下降1.6%;有效灌溉面积达80560 hm2,新增1520 hm2;节水灌溉面积35820 hm2,新增1780 hm2。畜牧业平稳发展。全年猪饲养量、羊饲养量、家禽饲养量分别比上年增长8.3%、9.3%和4.6%。肉类总产量83093t,增长4%;禽蛋产量36774t,增长7.1%。(3)工业和建筑业2004年淮北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77亿元,比上年增长25.2%。其中,煤炭行业实现增加值47.2亿元,增长31.5%;电力行业实现增加值12.8亿元,增长20.9%;饮料酒和非金属矿物制品行业分别增长13.6%和12.2%;纺织行业下降4.2%。全年原煤产量达3278.5万t,增长7.3%;洗精煤474.6万t,增长22.7%;发电量104.9亿kW时,增长8.8%;水泥136万t,增长29.8%;焦炭52.3万t,增长23.8%。2004年企业经济效益大幅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77亿元,比上年增长48.1%;实现利税总额23.2亿元,增长46.1%,其中,利润7亿元,增长47.9%;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21.8%,同比提高28.4个百分点,再创历史新高。全年工业产品产销率达到103.15%。2004年淮北建筑业较快发展,全年完成增加值50372万元,比上年增长12.1%。全年实现利税总额14040万元,增长188.1%。建筑业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50.3万m3,房屋建筑竣工面积90.1万m3。(4)城乡居民生活2004淮北市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90元,比上年增长11.6%,人均消费性支出5530元,增长14.1%,恩格尔系数为46.7%,比上年下降0.6个百分点。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640元,比上年增长13%,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483元,增长7.5%,恩格尔系数为49.55%,与上年持平。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宅使用面积为16.59m2,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31.26 m2。(5)城乡建设与环境保护2004年淮北市全年新增城市道路16.63km,道路面积42.25万m2。2004年末,城市人均道路面积8.76m2,城市供水普及率92.73%,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5.1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6.19m2,燃气普及率72.64%,市公交客运人次847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73%。相山主城区人均道路面积10.76m2,绿化覆盖率36.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9m2,供气气化率96.4%,供水普及率99.2%。2004年末共有环境监理、监测站4个,环境噪声达标区4个,总面积31.62km2;烟尘控制区8个,总面积42.2 km2。全年完成环境污染治理20项,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97.88%,工业粉尘排放达标率97.28%,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8.06%,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0.03%,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3. 土地利用情况淮北市土地总面积2741km2,其中耕地面积135988hm2,林地面积23266.67hm2,水域面积10000hm2,养殖水面8333hm2,荒地、荒漠1466hm2。再生土地资源优势独特,综合复垦治理后的采煤沉陷区土地已成为该是独特的资源优势。淮北市土地利用比例见图。图 淮北市土地利用比例图第三章 设计计算(附:计算书)1. 降水1. 降雨量时空分布规律淮北市19562005年多年平均降水量为844.3mm,其中淮北城区为861.2mm、濉溪县为840.1mm。尽管由于淮北市区域不是很大,雨量地区分布差异不是太明显,各规划分区多年平均面雨量与淮北市多年平均面雨量的差异在2.5%之内,但区域内降雨量的分布还是存在着区内的沱河与浍河之间地区雨量较小,该区向东北、向东南方向雨量逐步增加的趋势,且向东北雨量增加的量比向东南雨量增加的量要大。淮北市19562005年系列中,最大年雨量为1963年的1380.2mm、最小年雨量为1966年的548.0mm,最大年雨量近最小年雨量的2.5倍。代表站濉溪县、徐楼闸、马桥、临涣集、白沙集、南坪闸最大年雨量分别是最小年雨量的2.68倍、3.00倍、3.08倍、2.76倍、2.63倍、3.03倍。淮北市19562005年系列多年平均降雨量年内分配极不均匀,汛期(69月)的雨量占年雨量的65.6%,年内最大月雨量占年雨量的27.6%、最小月雨量仅占年雨量的1.8%,在仅占全年25%时段的68月内降雨量却占全年的52.8%。淮北市多年平均面雨量月分配比例见图。图 淮北市1956-2005年面雨量月分配比例图2. 降雨量频率分析对淮北市各流域、行政分区的年降雨量系列的频率计算,以P-型曲线适线,并用目估适线法调整,计算其设计年降雨量值,计算成果见表。表 淮北市年降雨量频率计算成果表(19562005年)分区统计参数不同频率雨量(mm)均值(mm)CvCs/Cv20%50%75%95%行政分区1859.1 0.21631007.5 840.5 725.5 590.0 2861.6 0.21831010.0 839.1 726.4 594.9 3861.4 0.21131006.8 843.3 730.6 597.9 4855.5 0.23131011.6 831.8 713.2 574.9 5852.0 0.22931006.1 828.6 711.5 574.9 6857.2 0.23031012.9 833.5 715.2 577.2 7835.4 0.2323988.5 812.2 695.9 560.2 8826.3 0.2403982.1 796.0 683.5 553.1 9836.4 0.2433996.9 812.0 690.1 547.8 10848.4 0.24531012.6 823.5 698.7 553.2 淮北城区861.2 0.22031010.9 838.4 724.8 592.1 濉溪县840.1 0.2303992.8 816.9 701.0 565.7 淮北市844.30.2263995.0 821.4 706.9 573.3 流域分区北区860.20.21631003.0835.5727.6593.8中区842.90.2323996.3817.6706.4563.1南区837.90.2393996.0812.8696.3553.93. 淮北市降水特点(1) 淮北市多年平均降水量为844.3mm,频率为20%、50%、75%、95%的降水量分别为995.0mm、821.4mm、706.9mm、573.3 mm;(2) 淮北市多年平均降水量地区分布上差异不是很明显,但也存在着区域腹部雨量较小,向东北、东南方向增加的趋势,且向东北的增加梯度比向东南的要大; (3) 淮北市降水年际变化较大,最大年降水是最小年降水量的2.5倍,降水量年内分配极不均匀,汛期(69月)降水占年降水的65.6%,68月降水占年降水的52.8%;(4)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淮北市年降水量差异较大。2. 蒸发1. 蒸发量变化规律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蒸发量的年内分配很不均匀,夏季气温高、蒸发量大,冬季气温低、蒸发量小。临涣集站多年平均年蒸发量为997.5mm,月最大蒸发量为153.7mm、出现在6月份,约占年蒸发量的15.4%,月最小蒸发量为22.3mm、出现在1月份,仅占年蒸发量的2.2%;汛期(69月)蒸发量为485.9mm、占年蒸发量的48.7%,连续最大四个月蒸发量在58月份,蒸发总量达510.1mm,约占全年蒸发量的51.1%。临涣集站蒸发量年内分配比例见图。图 临涣集站蒸发量年内分配比例图在19812005年临涣集蒸发资料系列中,最大年蒸发量为1981年的1311.4mm、最小年蒸发量为2003年的710.2mm,最大年蒸发量是最小年的1.85倍。2. 干旱指数分析干旱指数为年蒸发能力与年降水量的比值,它能反映出一个地区的干旱或湿润程度,当干旱指数大于1时表示蒸发大于降水,说明该地区的气候偏于干旱,值越大,干旱程度就越严重;反之,降水量超过蒸发能力,表明该地区气候偏于湿润,值越小,气候越湿润。对淮北市临涣集同步年雨量蒸发观测的资料直接计算干旱指数,19812005年临涣集站多年平均干旱指数为1.3,年最大干旱指数为2001年的1.97,年最小干旱指数为2003年的0.54。19812005年临涣集站干旱指数大于1.5有6年、占全系列的24%,干旱指数大于1.0的有19年,占全系列的76%.3. 淮北市蒸发特点(1) 淮北市多年平均蒸发量为997.5mm,频率为20%、50%、75%、95%的蒸发量分别为878.8mm、999.1mm、1087.2mm、1238.3mm;(2) 淮北市最大年蒸发量为最小年的1.85倍,多年平均月最大蒸发量出现在6月份、约占年蒸发量的15.4%,汛期(69月)蒸发量占年蒸发量的48 .7%,连续最大四个月蒸发量在58月份约占全年蒸发量的51.1%,蒸发量的年际、年内变幅比降水量要小;(3) 淮北市多年平均干旱指数为1.3,地区气候偏于干旱。3. 地表水资源量地表水资源量是指河流、湖泊、冰川等地表水体中由当地降水形成的、可以逐年更新恢复的动态水量,用天然河川径流量表示。本次评价是通过实测径流通过还原计算并对天然径流系列进行一致性分析与处理,得出能较好反映近期下垫面条件的天然年径流系列。1. 计算分区按全国及安徽省水资源统一分区,淮北市在水资源一级分区属淮河区,二级分区属淮河中游区,三级分区属蚌洪区间北岸区,四级分区属浍河怀洪新河区和沱濉河上段区。据淮北市的水系及开发利用特点将四级区中的浍河怀洪新河作为浍河水系,沱濉河上段双划分为肖濉新河水系、沱河水系。为便于水资源的计算与评价,本规划在水资源五级分区的基础上按区内河流的集水面积划分地表水资源量的计算分区,其中浍河水系包括浍河、澥河、北淝河三个分区,肖濉新河水系包括闸河、龙岱河、肖濉新河、闸河上段四个分区,沱河水系包括王引河、南沱河、新北沱河三个分区。淮北市地表水资源评价计算分区见表。表 淮北市地表水资源评价计算分区表一级区二级区三级区四级区五级区计算分区淮河淮河中游区蚌洪区间北岸区浍河怀洪新河浍河水系浍河澥河北淝河沱濉河上段肖濉新河水系闸河龙岱河肖濉新河闸河上段沱河水系王引河南沱河新北沱河2. 区域地表水资源量淮北市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844.3mm、降水总量23.1亿m3,地表径流深为144.2mm、地表水资源量为3.95亿m3。其中淮北城区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861.2mm,降水总量4.68亿m3,地表径流深为149.4mm、地表水资源量为0.81m3;濉溪县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840.1mm、降水总量18.42亿m3,地表径流深为142.9mm、地表水资源量为3.14亿m3。淮北市地表径流系数为0.171,产水模数为14.41万m3/km。各计算分区地表水资源量计算成果见表。 表 淮北市分区地表水资源量评价成果分区年均降水量(mm)年均径流深(mm)年径流量(亿m3)径流系数计算分区闸河847.7177.90.3820.210 龙岱河847.9124.00.2160.146 肖濉新河840.9155.70.2550.185 王引河832.8133.60.2150.160 南沱河831.5135.10.4660.162 新北沱河811.0137.80.1170.170 闸河上段852.0122.30.0720.144 浍河839.0142.41.5240.170 澥河831.8150.30.5170.181 北肥河844.2151.80.1890.180 行政分区1859.1150.00.1190.175 2861.6168.60.3940.196 3861.4129.60.2980.150 4855.5145.70.0960.170 5852.0134.80.1730.158 6857.2146.90.2370.171 7835.4136.10.5390.163 8826.3134.20.4890.162 9836.4145.50.8890.174 10848.4152.20.7180.179 淮北城区861.2149.40.8110.173 濉溪县840.1142.93.1400.170 淮北市844.3144.23.9510.171 流域分区北区860.2148.60.9940.173 中区842.9137.90.7350.164 南区837.8144.42.2220.172 3. 地表水资源频率分析对各分区的地表水资源量系列的频率计算,采用P-型曲线,以目估适线法调整,计算其设计年地表水资源量。淮北市频率为20%、50%、75%、95%的地表水资源量分别为5.67亿m3、3.51亿m3、 2.22亿m3、1.04亿m3。具体见表。表 淮北市地表水资源频率计算成果表(19562005年)分区统计参数不同频率地表水资源量(亿m3)均值(亿m3)CvCs/Cv20%50%75%95%计算分区闸河0.3820.61020.5520.3380.2100.093龙岱河0.2160.60520.3120.1910.1190.054肖濉新河0.2550.60020.3670.2260.1420.065王引河0.2150.61020.3110.1900.1180.052南沱河0.4660.61020.6730.4120.2550.113新北沱河0.1170.60020.1680.1040.0650.030闸河上段0.0720.61020.1030.0630.0390.017浍河1.5240.60022.1911.3500.8470.390澥河0.5170.60520.7450.4580.2860.129北肥河0.1890.60020.2720.1670.1050.048行政分区10.1190.60020.1700.1050.0660.03020.3940.59020.5640.3500.2220.10630.2980.58820.4260.2650.1680.08140.0960.59320.1380.0850.0540.02550.1730.58520.2460.1530.0980.04760.2370.59020.3380.2100.1330.06370.5390.58820.7700.4790.3050.14680.4890.58620.6980.4340.2770.13490.8890.59021.2720.7890.5010.239100.7180.58821.0270.6380.4060.195淮北城区0.8110.58621.1580.7210.4590.222濉溪县3.1400.59224.4972.7871.7650.835淮北市3.9510.59125.6653.5052.2151.041流域分区北区0.9940.58921.4260.8850.5620.264中区0.7350.59121.0550.6540.4150.195南区2.2220.59323.1931.9781.2520.585淮北市地表水资源的地区分布、年内分配基本与地区降水一致,但同时受下垫面地貌特性及土地属性不同的影响略有不同,地表水资源量地区分布差异比降水明显大些,各规划分区多年平均地表径流深与淮北市多年平均地表径流深的差异一般在6.0%之内,但也有的分区其地表径流深与淮北市的差异在10%左右;地表径流的年内分配比降水的年内分配更不均匀。19562005年淮北市地表径流深的大小排序基本与降水排序一致,但由于降水年内分布的不同,降水相对集中则径流较大,降水分布均匀则径流较小,因此,排序上也是有交叉的。4. 浅层地下水资源浅层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浅层地下水是指赋存于地表面以下接受大气压力的岩土空隙中的饱和重力水。本次评价的浅层地下水资源量是指地下水中参与水循环且可以更新的动态水量,按水利部及安徽省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的的要求,是对近期下垫面条件下多年平均浅层地下水资源量及其分布特性、可开采量进行全面评价。淮北市总面积2741km2,其中山丘区面积128km2、占总面积的4.7%,平原区面积2613km2、占总面积的95.3%.在进行浅层地下水资源量计算时,山丘区的计算面积按实际划分的面积进行计算;由于人口的增长及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加之交通道路的迅速发展,这些不透水面和水面几乎不形成对地下水补给,也不产生潜水蒸发,因此平原区的计算面积为各分区的总面积扣除水面面积与不透水面积,本次平原区计算面积为2308km2、占平原区总面积的88.3%。1. 评价类型区的划分浅层地下水评价类型区划分的目的是确定各个具有相似水文地质特征的均衡计算区。均衡计算区是选取有关水文地质参数值和进行各项补给量、排泄量、地下水蓄变量和浅层地下水资源量计算的最小单元。地下水类型区按三级划分,根据区域地形地貌特征将淮北市划分为平原区和山丘区2个级类型区;根据次级地形地貌特征和地下水类型,将淮北市平原区划分为一般平原区,山丘区划分为一般山丘区和岩溶山区3个级类型区;在平原区级类型区基础上进行级类型区划分,依据淮北市包气带四种不同岩性(亚粘土、亚粘土与亚砂土互层、亚砂土与亚粘土互层、亚砂土与粉砂土互层)与19802005年期间年均地下水埋深分区相互切割的区域作为均衡计算区。根据淮北市地下水埋深的特点,地下水埋深Z分区采用Z2m、2mZ3m、Z3m,同一均衡计算区具的相同的包气带岩性和19802005年期间年均地下水埋深,山丘区没有进行均衡区划分。本次评价共划分10个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均衡计算区,分区参见附图4。2. 水文地质参数的确定本次评价选用的水文地质参数是根据安徽省水利部淮委水利科学研究院2004年10月编制的安徽淮北地区浅层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成果、五道沟水文水资源实验站研究成果及其他实验成果综合分析确定。(1)给水度通过地中蒸渗仪(筒测)法、野外抽水试验法对亚粘土、亚砂土和不同埋深值的分析研究,确定淮北市不同土质的取值,成果见表。表 淮北市不同岩性给水度值取值表岩性亚粘土亚粘土、亚砂土互层亚砂土、亚粘土互层亚砂土粉砂土互层值0.0350.0400.0450.050(2)降水入渗补给系数本次评价采用近期19802005年期间的五道沟水文水资源实验站不同土质的试验区动态资料和蒸渗仪资料以及淮北平原面上的动态资料,利用水均衡方法分析值的相关规律,研究影响值的因素,分析次降水、年降水入渗补给系数,最终确定淮北市的取值,见表。表 淮北市年降雨入渗补给系数取值表包气带岩性年降水量(mm)年均地下水埋深(m)01122334亚粘土30040000.070.070.130.130.160.160.1240050000.090.090.140.140.180.180.1350060000.100.100.150.150.200.200.1560070000.120.120.170.170.220.220.1670080000.140.140.190.190.240.240.1780090000.150.150.200.200.250.250.19900110000.140.140.170.170.220.220.171100130000.130.130.160.160.200.200.16亚砂土、亚粘土互层30040000.090.090.150.150.170.170.1240050000.100.100.160.160.200.200.1450060000.120.120.170.170.230.230.1660070000.150.150.200.200.240.240.1870080000.160.160.220.220.260.260.2180090000.170.170.240.240.270.270.2390000.150.150.220.220.250.250.20亚砂土30040000.090.090.170.170.190.190.1640050000.100.100.190.190.220.220.1750060000.120.120.210.210.250.250.1960070000.130.130.230.230.270.270.2270080000.140.14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合同岗位调整的补充协议
- 临期产品回购协议书范本
- 厂房租房合同安全协议书
- 合伙经营农资店合同范本
- 中医杂志版权转让协议书
- 古董店打包出售合同范本
- 上了4天班没签合同协议
- 交通车合同补充协议范本
- 中通快递转让合同协议书
- 农村租赁门头房合同范本
- 宠物医疗器械创新与发展
- 《路由与交换技术》教学大纲
- 4《给植物画张“像”》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科学一年级上册教科版
- 森林防火条例
-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测试题及答案(四套)
-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全册教案(2024年秋季新版教材)
- (高清版)DZT 0331-2020 地热资源评价方法及估算规程
- 新能源发电技术 第2版 教学课件 8波浪能
- 研究生学位论文编写规则
- 模拟小法庭剧本-校园欺凌
- 二手房交易承诺书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