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农民增收调研报告.doc_第1页
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农民增收调研报告.doc_第2页
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农民增收调研报告.doc_第3页
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农民增收调研报告.doc_第4页
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农民增收调研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农民增收调研报告姓名:王振峰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公共管理导教师:柏维春20090501AbstractWe put emphasis on countryside to build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but we have difficulty in increasing the peasants income. Yitong is the only autonomous county of Manzu in Jilin provice and as a typical agricultural county in mountainous district, most of people are in countryside,over 80.8 % of whom are peasant population .The problem about the development is mostly how countryside develops and how to promote the peasants income.In th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market and building a new social countryside,strengthening and consolidating agriculture further and increasing the peasantsincome efficiently in the new situation will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in countryside and the improvement of society,it can also speed the econony in Yitong county.Since reform and open policy,especially the foundation of autonomous county of Manzu,in the past 21 years, the government of Yitong has always been caring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side and promoting the increase of the peasants income, which is very encouraging.But agricultural produccts in our country has changed a lot in supply and demand since the 1990s,and the supply of agricultural produccts is over its demand .Meanwhile,affected by financial Crisis,the intemationa trade shows its advantages and the trade of rural products has reduced much.There is much difficulty and pressure in increasing the peasants income and many problems have appeared,for example,the peasants cant increase their income soon in a single way,which has influenced the rapid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economy.Nowadays,with the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situations changing greatly, agriculture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the government of our country has been concerned about agriculture. She looks at enlarging the domestic demand,Paying attention to agriculture and strengthening agricultur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asic facilities in the countryside,and that provide a good chance for peasants to increase their income.So only if we attach importance to agricultur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can we solve the problems of peasantsincreasing their income,making fiill use of the good policy.Practically,first of all, We must strengthen the leadership, leading peasants to add to their inconie;Besides, we should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crops,ensuring the harvest of them; Third,the structure of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must be improved, with the efficiency raised; Fourth,we must spend more money on agriculture; Lastly, peasants should be trained time to time to improve themselves.find out the the efficientThe peasants income is an important problem in the lastst stage.In order to deal with the main problem, we have to not only reconenize its importance but also spare no efforts to learn the regular change of the peasants income .At the same time,dont forgot to factors which limit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the rural economy and ways to increase the farmers income.Key words:Increase farmers income Status quo Countermeasure analysism独创性声明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 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据我所知,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 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人的研究做出 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本声明的法律结 果由本人承担。:1、Jrj名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 定,即: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 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査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 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 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本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签名 R期电话: 由II编:(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毕业后幸向:1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引言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 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农业的基础地 位,要求全党必须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群 众根本利益的高度,进一步增强做好农民增收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民增收。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 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伊通是典型的半山区农业县, 大多数人口在农村,伊通的发展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农村如何发展的问题,是如何促 进农民增收的问题,农民收入问题已经成为当前伊通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最为突出的 问题。一、农民增收的意义 (-)农民收入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没有农村的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 的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现代化,就不可 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而农民收入问题 在“三农问题”中占据核心地位,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农业和农村经济 发展的晴雨表。农民收入增加了,才能为农业和农村发展打下基础,才能实现农村稳定, 才能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21农民富则天下富,农村稳则天下稳,农业强则天下强, 解决好“三农”问题,关键是保持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快速增长。3农民收入长期 上不去,不仅影响经济的发展,而且影响到社会的稳定。无论我们搞什么开发,搞什么 建设,也无论经济发展到什么程度,农民增收的问题一直要作为首要问题去解决。被称 为农村第二次革命的现行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多年运转,我国农业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 展阶段,摆在我们面前迫切要解决的问题有:一是对农业投入不足,基础不牢,农业已 成弱势产业:二是组织化程度低,规模小,成本高,价格低,经营效益差;三是名、优、 特、新品种比重小,面对国际大市场,竞争力不强;四是农村劳动力剩余与非农产业吸 纳能力不对称。这说明随着工农、城乡差距的拉大,农村、农业、农民距小康社会要求 相距甚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农民收入至少要与城镇同步增长。否则,农民无力 顾及农业投资和农村面貌的改变。农业部政策法规司认为,我国农村工作有三项目标, 即保障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和农村社会稳定。在较好地解决了保障有效供给这一基 本目标后,增加农民收入这一目标一直没有很好解决,而且直接制约着保持农村社会稳 定目标的实现。因此,应当说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二)农民收入问题关系到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作为我们这样的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启动广阔的农村市场是推进国 民经济加快加速发展的强劲动力源。农村经济发展的两个目的,其一是增加农副产品 的有效供给,其二是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目前农民人口在我们国家所占比例是69%左 右。可是县和县以下的居民的购买力,在整个社会零售额中所占比重不到40%,这是我 们国内的市场很难扩大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中央早已经明确提出,要把开拓国内市场、 扩大内需作为我们经济增长的一个长期的立足点来考虑。显然,只有提高农民的收入, 增加农民的购买力,把农村市场做大,扩大内需这个方针才能真正的实现。如果农民收 入上不去,农民购买力就上不来;购买力上不去,农村市场就打不开,直接制约了对工 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苒有,农民收入主要用于生活件消费和牛产件支出,而生活 性消费和生产性支出均为支出法计算的GDP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边际消费倾向一定的情 况下,农民收入水平的变动,直接影响用于生产和消费支出水平的变动,从而影响GDP 总量和增长速度。可以说,农民纯收入、农民最终消费和GDP三者之间紧密相连:农民 纯收入增长直接影响农民最终消费增长,农民最终消费增长直接影响GDP的增长,农民 纯收入通过农民最终消费间接影响GDP的增长。也就是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农 民收入预期不好,不能给农民带来实惠,就不愿扩大农产品供给,来之不易的供求平衡 局面就会发生逆转;农民收入不增加,农民购买力不提高,扩大内需的方针就达不到预 期的效果;农民的投入和积累能力不强,我国农业就难以适应R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 农业和农村经济不能稳定发展,国民经济的好形势就难以保持。必须高度重视农民收入 问题,把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并放在整个 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才能推进国民经济更好更快发展。(三)农民收入问题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农民收入水平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也是农村社会进步的基础和条件。目前 影响农村社会进步的主要因素有很多,但首先是贫困问题。在我国中西部地区,特别是 少数民族地区生存环境恶劣,生产方式落后,基础设施差,社会发育程度低。贫穷导致 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少数民族地区文盲、半文盲率高达30%以上,有的地区甚至超过 50%。6党的十六大确立了 21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国实现小 康,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小康不 是真正的小康,没有农村与农民的全面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不可能真正实 现。农村实现小康,关键是要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民收入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的成败。实现十六大确立的战略目标,必须将“三农”问题摆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建设 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三农” 问题不仅是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它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农业、农村的发 展状况及农民收入增加的幅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促进 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是提高农村生活质量的物质基础,也是实现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前提。作为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典型欠发达农业县份,农民增收事关伊通农村经济的繁 荣发展,事关伊通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事关伊通全面建设小康目标的顺利实现。只有 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大幅推进农民增收步伐,才能不断开创“三农”工作新 局面,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当前,伊通正处于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的重大战略机遇期,有许多难得的发展机遇和有利因素。只有切实增强做好“三农”工 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市关于农村改革发展的决策部 署上来,认清农业农村形势,树立强烈机遇意识,把握农村工作主题,增强改革发展信 心,才能扎实推进全县农村改革发展进程。二、伊通满族自治县农民收入的基本情况伊通满族自治县于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位于吉林省中南部,地处长白山脉 向松辽平原过渡的丘陵地带,伊通河上游,省会长春市南面,东与长春市双阳区、东南 与磐石市接壤,南接东丰、东辽二县,西南与梨树县为邻,西南西北面与公主岭市接界, 北与长春市郊区it连。地理坐标为东经124 49125 46北讳43 343 38。 总的地理概貌为“四山四田一水一路村”。全境东西长76公里,南北宽66公里,幅员 面积2523平方公里,约占四平地区幅员面积14080平方公里的17.9%;约占吉林省总面 积187400平方公里的1.35%。共辖15个乡镇(12镇、3乡),188个行政村,1316个自 然屯。共有满、汉、回、朝等14个民族。总人口 48. 3万,其中满族人口 18. 3万,占 人口总数的37.9%。农业人口 39.6万,占人口总数的82.1%全县耕地面积97123公 顷,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0.33公顷。林地82888公顷,森林覆盖率为27.7%,立木 蓄积量为355万立方米。牧草地517公顷。全县水资源总计3. 7亿立方米,其中,地表 水资源多,年平均径流量2. 54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为1. 16亿立方米,年人均水占有 量580立方米,耕地年亩均水量153立方米。伊通是距省会最近的县份,是长春市母亲 河一一伊通河的发源地。(一)农民增收呈上升趋势近几年来,伊通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围绕社会主义新 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坚定地把农民增收作为农村全部工作的主旋律,作为“三农”工 作的主攻方向,深化农村体制改革,落实支农惠农政策,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大力提升 产业化水平,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普遍高涨,农民负担大幅减轻,农民收入显著增加, 取得了喜人成绩。同比 +、-%注1784200017592001261148.23822003-8.82940200423.30842006350413.20071620084500nl8单位:元农民人均同比备注年份纯收入+、-%2000178420011759-1.42002261148.420032382-8.82004294023.4200530844.92006350413.620074065162008450010.7 主要标志:1.种植、养殖、加工等方面收入增幅明显(1)种植业方面一是种植结构更加合理。多年来,伊通种植业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为指导,以实现 标准农业模式为思路,以保障生态和谐为前提,以粮食生产安全为基础,以发展多种经 营为方向,以建立高效产业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托资源、气候、交通、信息 优势,围绕省会长春和周边大中城市做足调整文章。建立了以景台、黄岭子、靠山等乡 镇为主的玉米良种繁育基地;以大孤山、靠山、伊丹、马安、伊通镇等乡镇为主的绿色 稻米生产基地;以伊通镇、伊丹、马安、三道等乡镇为主的蔬菜和香瓜生产基地;以伊 丹、河源、二道等乡镇为主的山野菜、食用菌生产基地。同时,伊通还建立了 10万亩 优质高油大豆生产供应基地。种植业初步形成了 5万公顷普通玉米、1万公顷水稻、1 万公顷高油大豆、1万公顷蔬菜、1万公顷玉米制种的“51111”式格局,近几年种植业 都是以此为重点,上下略有波动。全县粮食总产始终稳定在14亿斤左右。二是粮食总产取得突破。2008年,伊通被省农委确定为国家级玉米高产“创建”活 动试点县,以马鞍镇3个村为示范区,并辖射带动周边8个乡镇,以主攻玉米单产为目 标,以农业新技术集成应用为手段,组织实施了玉米高产“创建”活动,从玉米品种选 定到春播生产以及田间管理整个生产环节,全程应用了测土配方施肥和生物防治等10 项粮食综合生产配套技术,并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示范区3个村玉米平均单产达到 845.65公斤,比国家确定的单产800公斤提高5. 7%,比2004-2006年3年平均单产595. 5 公斤提高了 42%;福射的8个乡镇粮食平均单产730. 65公斤,比2004-2006年3年平均 单产616. 57公斤提高了 18.5%。据统计部门资料显示,2008年,伊通农作物总播种面积97123公顷。粮食作物面积94333公顷,其中普通玉米64523公顷,玉米制种8000 公顷,水稻9933公顷,大豆6677公顷,杂粮、杂豆、瓜菜等3210公顷。全县粮食总 产突破历史最好水平,达到16. 2亿斤。三是农业综合效益不断提升。2008年,伊通农业总产值实现45亿元,同比增长7. 7%。 深入落实伊通满族自治县玉米种子管理条例,大力发展玉米制种产业,玉米制种面 积稳定在8000公顷,成为全省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县,被省农科院确定为良种繁育基 地。充分利用靠近省城长春市的区位优势,积极把蔬菜生产作为发展高效农业的一项主 推工程,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调动了农民发展蔬菜生产的积极性,蔬菜生产 实现了规模化经营、园区化发展的良好格局。2008年,伊通蔬菜总产量达到60万吨, 实现产值3. 75亿元,纯收入2. 4亿元,人均收入570元。温室达到6200栋,大棚达到 6880栋,蔬菜种植面积累计达到10700公顷。大力推进“兴果”工程,全县果树总量达 到550万株,面积达6800公顷,水果产量3800万公斤,产值达到4500万元。紧紧围 绕全县的“三大资源”和“四大优势”,即山林资源、耕地资源、人力资源和基础优势、 技术优势、交通优势及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特产业。全县狐貉、山鸡、肉鹤、蜜蜂养殖 分别达到22000只、13000只、25000只和1500箱,产值达到1000万元;香瓜、中草 药、暖棚花丼、温室油桃、食用百合、食用菌种植面积分别达到150公顷、40公顷、15 万盆、3万株、3. 5公顷和250万袋,产值3000万元;生态姐顿繁育面积35公顷,大 棚50栋,年生产蛇顿300吨,产值300万元,生产赃顿粪6000吨,产值210万元。 农民来自种植业的纯收入达到3344. 57元,同比增长40%。 (2)养殖业方面一是总量不断扩大。认真落实国家关于畜牧业发展的各项扶持政策,把畜牧业作为 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战略产业,切实加大对畜牧业发展的信贷和资金扶持,积极推进 并加快畜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重点发展牛、猪、羊、禽。建立了以景台、黄岭子、靠 山、莫里、二道、西苹、营城子、河源等乡镇为主的8个养牛基地;以新兴、伊丹、靠 山等乡镇为主的3个养鹿基地;以新兴、伊丹、景台、伊通镇为主的4个蛋鸡生产基地。 全县养殖业生产稳定提高。到2008年底,牛、猪、羊、禽分别达到48万头、55万头、 13万只和2730万只。累计完成标准化牧业小区184个。各类规模养殖户达到18571户, 其中规模养牛户、养猪户、养羊户和养禽户分别发展到5864户、5878户、897户和5932 户。牧业总产值实现18亿元。二是防疫工作到位。坚持做到发展与防疫兼顾。在免疫项目上,以禽流感、口蹄疫、 猪癌、鸡新城疫和猪兰耳病“五大”疫病为免疫重点。在免疫对象上,突出牧业小区和 规模饲养户。在经费保障上,县乡两级财政每年都要拿出必要的足够的经费,保证动物 防疫工作经费和物资的需要。同时加强防疫内业资料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免疫档案,推 行免疫标准化管理制度,坚持做到一畜一证,一畜一标,不留死角。几年来,伊通没有 发生过大的疫情,促进了畜牧业的健康发展。三是市场发育较好。伊通营城子黄牛交场市场占地35000平方米,具备了场地硬面 化、交易罩棚化、管理微机化、检疫标准化、粪便处理无害化等条件,成为东北非牧区最大的现代化黄牛交易市场,年交易量20万头左右。农民来自牧业的纯收入达到342. 38元,同比增长202%。 (3)农副产品加工业方面切实树立“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观念,选择 一些机制好、产品优、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在政策、资金、服务上予以重点扶 持,提升规模档次。积极探索“企业加基地连市场带农户”的经营模式,大力发展农产 品加工、保鲜、储藏和运输业,逐步形成农产品加工、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区域 经济格局,延长产业链条,增强农业生产的规模效应、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使农民在 农业产业化中得到增收。几年来,伊通结合实际,重点围绕肉牛、大鹅、禽蛋、肉鸡等 大上深加工项目,先后上马了吉云鹿业鹿产品深加工、伊兴源饮品酒业、伊丹溢香源禽 蛋加工、伊丹大豆深加工、阜康酒精厂营城子分公司粮食深加工、小孤山东升健康养殖、 吉林领鲜食品、华星食品、方圆绿品禽类加工、博达牧业等几十个项目。到2008年末, 全县累计发展各类农产品加工业户2696个,固定资产投资额超出300万元的规模企业 达到82户,其中500万元以上38家,1000万元以上的有10家。有2户被评为省级重 点龙头企业,12户企业被评为市级重点龙头企业。伊通全年累计加工转化粮食3亿斤, 占粮食总产量的18. 5%,年加工初级畜禽产品12870吨,年加工鹿茸6000余公斤。同时, 积极做活市场营销。组建农产品专业协会,兴办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产品进 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以农产品的尽快销售变现,有效促进农民增收。到2008年末, 伊通县、乡、村三级已先后成立了养牛、养鹿、养禽、葡萄种植、百合种植、蔬菜种植 等28个专业协会、合作社等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投资规模790万元,会员5600人, 带动农户18230户,占全县农户的17.6%。围绕黄牛和蛋鸡产品销售,形成了 1200人的 黄牛交易经纪人队伍,近300人的鸡蛋销售经纪人队伍。这些中介组织的建立,把产品 生产与销售紧密的联接起来,推进了产加销一体化的发展进程。据调查,伊通农民来自农产品加工业的纯收入达到487元,同比增长153.5%。200 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玉米6125356082576716163263534638647015275073水稻955594016426747811582122161212110237大豆6843131691506112976113731145275755675蔬菜45635846853455336743633758154189其他59403891375239384119371924692692附:2000年一2008年伊通满族G泊县主要种植作物播种面积181单位:单位:万头、万只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猪3945.947.64949.953.454.154.755牛34.837.741.142.443.946.547.147.548羊1010.310.6119.6812.512.613禽1895.22261.72276.32345.12436.32517.12536.82689.12730鹿5.16.26.27.17.68.59.61111.52008394955牛37.741.47.1羊10.31112.5132261.2276.32345.2436.32517.127306.27.68.59.6 2.劳务经济和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增加了直接收入(1) 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促增收伊通是典型的农业大县,有占全县总人口 82.1%的农民。从伊通农村劳动力供求关 系看,从事粮食生产的劳动力有20%即可满足需要,另外80%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只有外 出务工经商,实现更广泛、更充分地就业,农民收入持续增加才有保障。以此为基点, 几年来,伊通坚持把非农化务工经商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在鼓励农民“当好 农民”,做足增收文章的同时,更鼓励农民“不当农民”,全方位开辟农民就业和增收的 渠道。一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就业。制定并落实了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尤 其在吸引外出老板回乡创业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形成了 “企业回迁、资金回流、人才回 归、技术回馈、爱心回报”的热潮。如上海吉沪钢丝厂、大连东达车轮厂、秦皇岛车轮 轮辖厂都是伊通人在外地创办的企业,后来回乡发展,成为伊通规模企业之一。同时, 对民营企业实行“用工自主、管理归口”的用工机制,促进劳动力就业,大幅提高了农 民收入。二是千方百计组织农村劳动力输出。强力狠抓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组织服务工作, 落实扶持农村劳动力创业就业有关政策,抓好职业技能培训,进一步整合农业、劳动、 教育、妇联、广播电视等各方面资源,做好“阳光工程”、“春风工程”等专项培训项目, 提升农村劳动力培训质量,增强农民择业、就业本领。同时,高度重视并抓好域外劳务 输出基地建设,稳妥做好向国外输出农村劳动力的组织和相关维权工作,打造伊通农村 劳务输出品牌。到目前为止,伊通己在全省以及国内外建立劳务输出基地100余处。2008 年,全县共输出和转移劳动力8.1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3. 5亿元。(2) 认真落实惠农政策促增收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根本 利益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竖持以人为本,尊重农民意愿,着力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保障农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权益,通过政策 推动释放农民自主创业的潜能,激发农民自主增收的积极性。2008年,伊通共获得“一免三补”为重点的惠农政策资金17758.69万元,比上年 增加6839. 69万元,同比增长62.7%。其中:粮食直接补贴5073万元,生产资料综合直 补11037万元,良种补贴983.5万元,农机补贴164万元,三项技术补贴182万元,退 耕还林补贴300万元,能繁母猪补贴18.69万元。2008年,伊通全县享受义务教育保障经费学生42310人,享受免收学杂费和提 高公用经费保障水平资金总计1424. 6万元。为25所学校、1252名贫困学生发放了春 季补助寄宿生活费44.6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县参合人数达到28.6686万人,参 合资金2866. 86万元,参合率达到79.5%。农村群众饮食结构改善并加强,人均占有肉、 蛋、奶达到22斤、7斤、3斤。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完善,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 不断提高。农村五保供养政策全面落实,供养水平达到当地村民平均生活水平。扶贫济 困活动扎实幵展,发放农村大病医疗救助资金204万元。全县农村民生质量有了质的飞 跃和提高。附:2000年一2008年伊通满族自治县劳务输出人次、收入相关情况单位:万人、亿元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人次2.83 ?3,64.24.85.6fi 57.68. 1收入1.051 ??1.51.82.1?,.4?, 83, ?,3 52000年一2008年伊通满族自治县惠农政策相关补贴情况万元项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粮食直补一43654888507350735073生产资料 综合直补2007504311037良种补贴一491610585983.5三项技 术补贴一980108118182农机购 置补贴-50100164(二)农民收入整体水平仍然偏低主要表现:1. 农民收入增势缓慢,增收潜力有限,增收渠道相对单一从近几年农民增收的幅度看,伊通农民纯收入增长比例都在6%左右,只有2008年 由于自然条件好,农业丰产丰收,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幅达到了 10.7%。这也说明农民 收入的主要来源仍然是种植业,如果在农民增收方面没有更加过硬的措施,保持这样的 增幅也很困难。2. 农民收入落后于经济增长水平2000年,伊通全县生产总值实现18. 8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84元)与城镇 居民可支配收入(3380元)之比为1 : 1.89; 2008年,伊通全县生产总值实现74.55 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00元)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9785元)之比为1 : 2.17。 收入差距不断拉大。3. 农民收入横向比较相对较低以2006年、2007年、2008年三年为例。据资料显示,吉林省三年农民人均纯收入 分别为3640元、4102元和4930元,伊通较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低136元、37元和430 元。四平市三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3679元、4279元和4600元,伊通较全市平均水 平分别低175元、214元和100元。与周边县市相比,四平地区内的公主岭市三年农民 人均纯收入分别比伊通高302元、317元和320元。辉南县三年农民人均纯收入除2006 年较伊通略低外,2007、2008两年分别比伊通髙435元和900元。德惠市三年分别比伊 通高361元、470元和950元。磐石县2006、2007两年分别比伊通高357元、460元。 絞河县2006、2007两年分别比伊通高325元和401元。永吉市2006、2007两年分别比 伊通高172元和219元。4. 农民收入结构不尽合理从2006年、2007年、2008年三年伊通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构成看,家庭经营性收入 中第一产业纯收入占总收入的72%左右,非农产业纯收入占5%左右,工资性收入占13% 左右,财产性收入占2%左右,转移性收入占8%左右。从这一结构可以看出,农民的绝 大多数收入还是来源于传统农业,其他各业收入水平都很低,从中反映出两件事:一是 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还没有改变。二是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城镇化水平也非常低。 这一收入结构必须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而进行调整。附.2000年一2008年伊通满族G治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与GDP、城镇摇民可支配收入比较情况单位:万元、元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GDP18855421660425537630291035500042458050916061839745491城镇338037264546568063626998769785009785农民1784175926112382294030843504406545002006年伊通满族自治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构成情况元目mtK工资性家庭经营性财产性转移性35044332699772952006年-2008年伊通满族自治县与吉林哲和四平市及部分县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比较情况9单位:元伊通吉林省四平市公主岭辉南磐石絞河永吉200635043640367938063478386538613829367620074065410242794382450045254488446642842008450049304600482054005450三、制约农民增收的原因分析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涉及面广,情况复杂。结合伊通实际,制约农民增收的诸多因 素主要集中在以下十个方面:(一)自然灾害造成农民减收甚至绝收农业是露天生产的弱质产业,农业生产过程除了受地理、土质、气候等自然环境影 响外,还要受到不可预见的自然灾害制约。如果遇到自然灾害,就会对农业生产造成损 害,轻则减产减收,重则绝产绝收。资料显示,2000年以来,伊通共发生严重自然灾害 3次,局部自然灾害几乎每年均有发生。2000年,伊通发生历史罕见旱灾,降水量仅为 正常年份的20%左右,全县受灾面积达7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和粮食产量达到历史 最低水平。2006年,伊通遭受百年一遇的洪错灾害,伊通河水倒灌进入城区,受灾10 万人,转移灾民5700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2942. 4公顷,损毁房屋2598户、7408间, 造成经济损失18400万元。2007年,伊通遭遇特大龙卷风袭击,受灾群众512户、1576 人,2人死亡,6人危重伤,轻伤者70余人,损坏房屋1227间,部分水力、电力设施 损毁,造成经济损失达3500万元以上。(二)农业方面资金投入不足农业投入不足一直是制约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是由于农业比较 效益较低,绝大多数农户的收入仅够维持基本生活和简单再生产,对于发展前景好、增 收快的项目无钱投。在伊通这样的农户占70%以上。二是多数乡村集体经济薄弱,债务 包揪沉重,本身正常幵支都难以维持,更无资金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去。据统计,2008 年伊通全县村集体经济组织债务总额为10478万元,各村平均负债55. 7万元。三是虽 然各级财政部门对支农资金的投入不断增加,但远远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而且由 于保工资、保稳定的压力大,致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不高。四是国家四大国有商业银行 收缩了在农村的信贷业务,贷款条件硬化,使资金成为农民增收的制约“瓶颈”,而农 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有赖于信贷的支撑。当前农村信贷资金供需矛盾相当突出。一方面农 村工业、农业企业、专业大户的迅猛发展,对信贷资金的需求与FI俱增;另一方面农村 金融机构萎缩,工农建等银行分支机构纷纷向中心城市收缩,农村信用社独撑农村金融 大局,存在着资金短缺、受信额度低、贷款时间短的问题,难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 要。同时,在农村信贷部门中还存在“贷富不贷贫”的现象,广大农民群众发展农村经 济缺少信贷方面的支持,难以有更大的发展。n(三)农业分散经营,农业结构调整乏力分散经营仍属普遍现象以农户为单位的分散经营,既增加了农产品的交易成本,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制 约着农民的增收。伊通地处半山区,耕地坡度相对较大,难以推广大规模机械化作业, 农业生产基本以畜力为主,以小型农机为辅,农业经营分散,组织化程度低,既造成了 不必要的劳动力浪费,也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目前,伊通绝大多数乡镇农业产业化经营尚未形成气候,土地流转也非常缓慢,农业大 多采取家庭小农式经营,市场信息不灵,农户完全不清楚该种什么、养什么,易使众多 农户形成相似的预期,造成农产品价格生产大幅波动,一旦不能产销对路,就将使农户 收入急剧下降,有的甚至只能勉强收回成本。结构调整明显滞后大多数农民在生产安排和结构调整上没有一个能够掌握国内、国际市场行情、发展 前景的组织来引导,产业结构调整没有长远规划,朝三暮四,见异思迁,不能持之以恒, 无固定的模式,形不成主导产业,使结构调整产生不了效益,难以调动广大农民参与结 构调整的积极性。目前伊通在农业产业内部结构中,传统种植业仍占很大比例,牧业、 特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不快,而且没有规模,农业生产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也难以 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与山东寿光的蔬菜产业相比,与辽宁省部分县市的果业生产相比, 伊通的果业也好、蔬菜种植业也好、包括园艺特产业也好,集中度和规模度很差。在种 植业内部,普通玉米仍然占到60%以上的份额。在养殖业内部,是牛、鹿、猪、羊、禽 各业都有发展,但只有牛、鹿比较突出,其他都处于很普通的水平。在就业结构上,直 接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仍然占绝大多数,从事二、三产业由于受技能限制,致使很大 一部分农民只能留在土地上。伊通在结构调整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四)农业生产效率偏低伊通共有耕地面积97123公顷,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0.33公顷,户均1公顷, 生产规模弱小、分散。尽管伊通目前来自农业的收入是多数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但是, 靠农业只能对农民收入起稳定的作用,而对农民增收的作用会越来越小。1.耕地总量相对固定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人均占有耕地的数量不会有大幅度的提 高,同时受农产品供求关系的变化和国外农产品进口的影响,国内农产品价格也不可能 大幅上涨,靠农产品提价增收受到限制。客观上决定了单纯依靠耕地产出,增加农民收 入的空间有限。n土地综合利用率低在土地利用上,种植业可利用层面有限。加之受传统思想意识束缚,农民绝大多数 以种植普通作物为主,经济作物只占很少比例。而同样一块土地,经营第二、三产业可 以多层利用,而用于经营农业一般只能利用地面一层。农业机械化水平不高农业机械作为一种先进的生产工具,是现代农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农业机械化 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的效率。从伊通来看,农业机械装备数量不足。到2008 年末,伊通全县仅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为19. 5万千瓦,有大中型拖拉机595台,小型 拖拉机12456台,配套农机具3. 8万台套。人均保有量很低。全县机械整地面积仅占70%, 机械播种面积更是不到30%。科技支农力度不大全县农科人员只有80人,其中具备助理农技师以上资格的不到30%,而且现有农科 人员在岗培训也跟不上,知识老化现象也很突出。农业科技服务网络还没有建立,农技 服务还没有做到经常和普遍。科技培训方式也只有电视讲座、下乡讲课等简单的几种, 受硬件设施制约,大规模的农民科技培训还没有能力开展。(五)农民增收日益受市场约束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我国农产品的供给总量已经能够满足需 求,绝大多数农产品已由卖方市场过渡到买方市场,由长期短缺转变为供求基本平衡。 从伊通的种植业看,品种非常单一,普通玉米、大豆、水稻三大作物种植面积占全县耕 地总面积的83%,其它仅占17%。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业增长面临日益强化的市 场约束形势下,市场对多样化、高质量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高,低质农产品市场FI益萎 缩,单纯的农产品总量扩张己经不能为农民在农业中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因此必须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科学选择种植品种,才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 入。(六)农外产业发展速度放慢农外就业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0年以来,随着宏观 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国企改革等相关政策调整的影响,伊通农民农外就业空间大为压缩: 一方面企业改制导致下岗职工增加,许多原为农村劳动力提供的就业岗位逐渐被下岗职 工代替,农民工在城市找到工作的机会大大减少,收入也不断下降,不少进城务工者又 回到农村从事农业,使农产品生产出现更加严重的过剩,价格大幅下降,使农民增收更 加困难。另一方面,农产品加工业落后。伊通工业经济加速发展只是近几年的事情,全1A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只有27户,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只有5户,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农 业产业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