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1页
土地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2页
土地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3页
土地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4页
土地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土地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X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立项申请表编号:项目名称XXXX田土地开发项目申请单位XX人民政府项目地点XXX田土地开发整理类型开发:10.0050hm2整理:复垦:综合:项目区土地现状面 积全部为其他草地,没有任何耕地10.0050hm2土地权属状况国有集体村集体组织:10.0050hm2村民:4231项目规划土地用途耕地:裸岩石砾地:林地:其它:0.1170 hm2项目主要工程内容土地平整、农田水利、田间道路、其他工程项目投资规模43.7530万元资金来源地、县两级财政资金县(市区、各县区)国土部门意见:该土地开发项目符合X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X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X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要求,项目竣工后增加有效耕地面积9.7370hm2,能有效改善当地人均用地矛盾,增加农民收入。同意呈报负责人: 2010年11月22日地(州、市)国土部门意见:年 月 日可 行 性 研 究 摘 要 书项目名称XXXX田土地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中安质环资源开发咨询有限公司项目所在地(市)、县(市)铜仁地区X项目区所涉及行政村、镇XXX田项目申报类型(开发、整理、复垦)土地开发项目性质地县财政投资项目项目区地貌类型丘陵地貌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项目区总面积10.1220hm2。土地权属情况(所有权、使用权)土地所有权归集体所有,土地使用权已承包到户项目建设规模项目区建设规模10.0050hm2,预计项目总投资为43.7530万元,单位面积投资2915.41元/亩,新增耕地投资2995.65元/亩。预计新增耕地面积新增耕地面积9.7370hm2,新增耕地率97.32%。项目建设期(年)项目预计2011年1月下旬开工,2011年3月底竣工,建设期限为3个月。项目投资预算(万元)本项目总投资为43.7530万元,全部为地县财政投资。其中工程施工费为38.1304万元,占总投资的87.15%;其他费用为4.7647万元,占总投资10.89%;不可预见费0.8579万元,占总投资1.96%。项目背景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按照X土地利用总体规划、X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立足于当地实际,踏踏实实为农民办实事、做好事,进一步落实和体现“三个代表”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促进地域经济的发展,顺应该区域人民群众的要求和致富奔小康的愿望,提出XXXX田土地开发项目。通过XXXX田土地开发项目的实施,增加X耕地面积和提高耕地质量不失为解决人地矛盾的有效措施。完善农田配套水利工程,改善土地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恢复和进一步提高耕地生产能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任务根据项目区自然、经济和社会各方面条件及土地的适宜性和主要限制因素等情况,本次土地开发项目规划的主要目标是:1、全面规划、综合开发,配套项目区基础实施,满足旱地的灌排要求,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2、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田生产环境,尽量形成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的格局;3、综合开发,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4、改善土壤结构,增加有效养份含量,增加耕地收益;5、新修农田水利排灌系统、道路、交通等配套设施,提高农业生产水平,达到交通便捷,旱涝保收;6、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通过对项目区10.0050公顷土地综合开发,形成合理、高效、集约的土地利用结构,可实现新增耕地9.7370hm2。通过项目的实施完善项目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田生态环境,增加耕地效益,提高农民的收入,促进农村和城市协调发展,为X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土地开发积累经验。本项目主要工程包括:土地平整工程:人工表土清理14606m3,机械挖运20m以内三类土12936m3,人工平土30185,修筑土坎34500m,土地翻耕9.7370公顷。农田水利工程:新修30m3蓄水池4口,新修沉沙池4口,新修排水沟742.9m,新修截流沟260.3m,新修涵洞2座。道路工程:新修3.5m田间道479.8m,1.2m主生产道143m, 0.8m次生产道119.4m。投资规模及资金筹措工程总投资43.7530万元,建设规模单位投资4.3731万元/ hm2(2915.41元/亩),新增耕地单位投资4.4935万元/ hm2(2995.65元/亩)。其中工程施工费为38.1304万元,占总投资的87.15%;其他费用为4.7647万元,占总投资10.89%;不可预见费0.8579万元,占总投资1.96%。资金为地、县财政投资。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分析经济效益:工程竣工后,新增耕地9.7370hm2。年经济效益9.44万元。项目静态回收期为6年。社会效益:通过土地开发,完善项目区内道路、灌溉排水工程,建立起畅通的道路网络和灌排网络,极大地改善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生态效益:项目实施后,将改变现有土地利用现状,可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明显改善区域生态环境;通过土地平整,实现水土保持,使项目区的生态环境和农田小气候得到改善。通过灌排、道路、防护、以及土地平整等工程的建设,真正形成“田成片、路成网、渠通畅”的农田生态系统。通过项目实施产生明显的社会效益、经济和生态效益,符合土地开发整理的目标。财务分析资金来源于地、县两级财政投资。风险评估经对项目风险程度进行综合分析后,评定结果为一般风险。结论及建议一、结论X省XXXX田土地开发项目,通过对项目区进行开发,可新增耕地9.7370 hm2,新增耕地率可达97.32%。通过项目的开发,使原来没有任何收益的土地得到了利用。该项目具有投资少、见效快、回报高的特点。项目区土地权属清楚、无争议,当地有关部门及群众对项目都非常支持。X省XXXX田土地开发项目,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在技术上是可行的、经济上是合理的、项目的实施能够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项目开发可以缓解当地人均耕地不足的矛盾,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是真正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任务的有效保障措施之一。因此,实施X省XXXX田土地开发项目是可行的。二、建议(1) 项目区建设意义重大,建议XXX田各相关部门给予大力支持,加快项目前期工作进度。(2) 科学合理的进行规划设计,并要严格按规划设计进行建设施工,保证项目区的可持续发展。(3) 项目区土地开发、配套设施建设投资不大,应做好宣传工作,使广大群众认识土地开发的重要性,并积极支持和投入工程建设中来。(4) 做好土地权属的调查登记工作,拟定合理可行的权属调整方案和工作程序,做好工程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5) 协调各相关部门,为工程建设提供条件。4目 录第一章 综合说明11.1项目名称11.2项目类型11.3项目性质11.4项目建设规模11.5项目区范围11.6地貌类型11.7土地权属状况21.8项目新增耕地率21.9项目主要建设内容21.10新增耕地质量21.11项目预期目标和任务21.12项目建设工期31.13项目预算投资3第二章 项目背景42.1 X简况42.1.1地理位置42.1.2 自然条件及土地条件42.1.3社会经济情况52.2项目提出的原由、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52.2.1项目提出的原由52.2.2建设必要性52.2.3项目建设意义52.3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62.3.1相关法律、法规62.3.2相关规划62.3.3相关技术规范、标准62.3.4编制依据的相关基础资料7第三章 项目区概况83.1自然条件83.1.1地形地貌83.1.2气候83.1.3 土壤83.1.4 水文与水文地质83.2社会经济状况83.3自然灾害93.4土地利用现状93.4.1土地利用结构93.4.2耕地质量现状103.4.3土地利用经济效益113.5基础设施条件113.5.1交通条件113.5.2排灌设施113.5.3电力设施113.5.4农田防护设施11第四章 项目分析124.1项目的合法性分析124.1.1符合相关法律法规124.1.2批复情况124.1.3符合相关规划124.1.4符合村民意愿124.2新增耕地潜力分析134.3项目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134.3.1供水量分析134.3.2需水量分析134.3.3供需平衡分析144.3.4节水措施154.4土地适宜性评价分析154.4.1评价范围164.4.2评价方法164.4.3评价因子的确定164.4.4评价分析164.4.4评价结果174.5土地利用限制因素174.5.1土地利用主要限制因素174.5.2主要对策174.6 公众参与分析18第五章 项目规划方案及建设内容195.1规划原则195.2规划依据195.3规划目标195.4建设标准205.4.1土地平整标准205.4.2农田水利标准205.4.3道路工程205.5总体布局215.5.1土地总体利用布局215.5.2农田水利总体布局215.5.3道路工程布局215.6建设内容225.6.1土地平整工程225.6.2灌溉排水工程245.6.3道路工程255.6.5土地利用结构调整26第六章 项目区土地权属调整方案276.1土地权属现状276.2土地权属调整的原则276.3权属调整程序28第七章 实施措施与工程管理307.1实施措施307.1.1组织机构307.1.2管理制度307.2工程管理317.2.1管理机构317.2.2管理措施317.2.3经费筹措31第八章 施工组织设计328.1施工条件328.2施工总布置328.3主要工程施工338.3.1土地平整工程338.3.2农田水利工程338.3.3道路工程348.4施工总进度34第九章 投资预算369.1编制说明369.1.1投资预算依据369.1.2投资预算编制说明369.2费用构成计算标准389.3投资进度计划44第十章 效益分析4410.1社会效益分析4510.2生态效益分析4510.3 经济效益分析4610.3.1效益计算4610.3.2静态评价指标经济效益评价4610.4 耕地质量评价47第十一章 风险性分析4811.1项目主要风险因素4811.2风险程度分析4811.3防范和降低风险措施48第十二章 结论及建议5012.1可行性研究结论5012.2存在问题与建议50第十三章 附件、附图5244XXXX田土地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第一章 综合说明1.1项目名称XXXX田土地开发项目。1.2项目类型土地开发项目。1.3项目性质地、县两级财政资金项目。1.4项目建设规模建设规模为10.0050hm21.5项目区范围建设地点:XXXX田。1.6地貌类型项目区地貌类型为丘陵地貌。地形坡度大部分为825,项目区内地面高程在515450m之间,详见表1.6。表1.6 项目区坡度面积统计表 单位 :hm2坡度0度-5度5度-8度8度-15度15度-20度20度-25度合计面积0.4112 1.0343 1.3034 1.5360 5.8371 10.122比例4.06%10.22%12.88%15.17%57.67%100%备注其它草地其它草地其它草地其它草地其它草地其它草地海拔高度515450米1.7土地权属状况该项目土地的所有权为XXX田集体所有,土地使用权已承包到户,四至明确,权属状况清晰无争议。1.8项目新增耕地率实施后新增耕地9.7370hm2,全部为旱地,新增耕地率为97.32%。1.9项目主要建设内容项目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和其他工程。土地平整:通过对项目区土地进行规划,对零星地类、沟渠、断头路及其他草地进行开发使其变为耕地,提高农业灌溉效率,实现节约用水,提高农作物产量,使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合理。农田水利:农田水利工程完善是确保项目区粮食稳产丰收的基础,因此必须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建立通畅的排水系统工程,提高抗御自然灾害(涝)的能力。道路工程:项目区修建田间道、生产道是为了老百姓可以轻松、方便、安全的生产操作,以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1.10新增耕地质量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氮、磷、钾养分不平衡,土壤结构疏松,通透能力好。项目区开发后,土层较厚,平均厚度60cm,土层不低于50cm。1.11项目预期目标和任务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开发其他草地、建设基础设施、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最终达到保护耕地的目标。根据项目区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土地的适宜性和主要限制因素等情况,本次土地开发项目规划的主要目标是: 1、全面规划、综合开发,建设基础实施,满足旱地的灌排要求,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2、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产环境,尽量形成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的格局;3、综合开发,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4、改善土壤结构,增加有效养份含量,增加耕地收益;5、新修农田水利排灌系统、道路、交通等配套设施,提高农业生产水平,达到交通便捷,旱涝保收;6、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通过对项目区10.0050hm2土地开发,构成合理、高效、集约的土地利用结构,可实现新增耕地9.7370hm2,新增耕地率97.32%。1.12项目建设工期建设工期3个月。1.13项目预算投资预算投资43.7530万元。第二章 项目背景2.1 X简况2.1.1地理位置项目区所在地X位于X省东北部,铜仁地区西部,行政隶属于铜仁地区,东邻印江县,西接凤冈县,南与思南县接壤,北部插入沿河县、务川县之间。地理位置位于东经10803031080320,北纬281533281555之间。地域面积为10.0050hm2。2.1.2 自然条件及土地条件1 地形地貌X境内山脉众多,河谷纵横,河流深切,地形破碎。县内由碳酸盐类岩石(灰岩、白云岩等)和碎削岩(页岩、砂岩、粘土岩等)组成。发育有黄壤、石灰岩、紫色土、水稻土等。地势为西北部高、中部较缓,东部稍低,波状斜面,海拔在320-1534米之间。境内地层出露有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二叠系、三叠系及第四系地层等。X属鄂西北中低山地貌区,岩溶地貌与常态侵蚀地貌相间出现,岩溶地貌占46.00%,侵蚀性地貌占50.90%。2 气候X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和多雨。年平均气温13.1-17.1C,最高气温41.2C,最低气温-10C;平均年日照时数1115.4小时,4-9月日照时数占全年的71%;无霜期295天,并随海拔高度上升而递减;年平均降雨量为1127-1253mm,多集中在4-10月份。热量充足、雨水充沛、无霜期长,雨热同季、冬暖春早,适宜农作物生长;同时夏旱、春旱、倒春寒时有发生。3 土壤X土壤共有5个土类、15个亚土类、27个土属、58个土种。以黄壤土分布最广,占78.80%,其次为石灰土、紫色土、水稻土和潮土。4 水文地质X境内除乌江外,共有大小河流78条,其中河流大于10千米,流域面积大于20平方千米的河流有31条,全长489.60千米,河流密度为每100万平方千米23.6千米,均系长江流域乌江水系,多为雨源性河流,河流受降雨强度发生变化。2.1.3社会经济情况X土地总面积2077.00Km2, 总人口422245人,其中:农业人口394588人,占93.45%,人口密度为205人/平方千米。辖20乡、355个行政村。境内为少数民族聚居地,汉族241524人,占57.20%,土家族174809人占41.4%,此外还有苗族,仡佬族、侗族、蒙古族等。全县村通公路率为100%,乡村道路全长2000多公里,乌江航道水上运输业得到了改善和发展,程控固定电话普及到40%的村,县内移动网络覆盖90%村寨,通讯设施为完善。全县工农业生产总值42203万元,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第一、二、三产业的比值为3:1:1.2。2.2项目提出的原由、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2.2.1项目提出的原由通过该项目的实施能对项目区及其周边区域的农业生产、土地资源、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发展与建设起到促进和带动作用。该项目的实施有助于:a)可以促进耕地总量动态平衡随着中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给X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当地非农建设对耕地的需求量日渐增加,耕地总量保持动态平衡的难度不断加大。因此,有必要积极开展土地开发,充分挖掘土地潜力,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促进全区耕地总量动态平衡。b)可以缓解人地矛盾,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由于执行国家生态退耕的政策和国家经济建设占用,全区耕地逐步减少和人口渐增,使当地人口和土地逆向发展的形势日趋严峻。人多地少的矛盾直接制约着全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本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c)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d)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2.2.2建设必要性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为其他草地,开发后新增耕地9.7370hm2,新增耕地率为97.32%。通过项目实施,增加耕地面积,增加土地产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可以缓解当地人均耕地不足的矛盾,有利于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土地利用结构的改善,对增加农民收入,提高耕地质量使项目区土地达到合理、高效、集约化。减少生产成本,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改善项目区人居环境,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保障。2.2.3项目建设意义a)项目的实施可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动项目区农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b)项目建设将新增耕地9.7370hm2,为实现X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及保证项目区作物总产量的稳定发挥积极作用。c)项目的实施将会改善项目区农业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2.3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2.3.1相关法律、法规l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l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l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l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l 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农田保护条例。2.3.2相关规划l 铜仁地区土地开发整理规划(19972010年);l X土地开发整理规划(19972010年);l X土地利用现状总体规划(19972010年);l XX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l X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国土资源厅省财政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我省土地开发整理及耕地占补平衡工作意见的通知(黔府办发2007101号)。l 铜仁行署办公室转发地区国土资源局地区财政局铜仁地区土地开发整理及耕地占补平衡工作意见的通知(铜署办发【2008】54号)2.3.3相关技术规范、标准l 防洪标准(GB/50201-94);l 农田排水工程技术规范(SL/T4-1999);l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规程(TD/T10112000);l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10122000);l 土地开发整理标准(TD/T1101-1013-2000);l 道路工程制图标准(GB5016292);l X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设计标准;l X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工程标准;l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541996);l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1999);l 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ST/T1181991);l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护方案技术规范(SC20498);l 财政部、国土资源部2005年颁布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暂行规定;l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可研报告编制规程20060811(征求意见稿)。2.3.4编制依据的相关基础资料a) 文字资料lX地名表lX国民经济统计资料lX统计手册l农业水利资料 l农业气象资料lX综合农业区划和信息资料lX2008年度土地利用情况分析报告b) 图件资料l项目区现场照片项目区位置图l项目区1:10000地形图l项目区1:10000土地利用现状图第三章 项目区概况3.1自然条件3.1.1地形地貌项目区属于丘陵地貌,最低海拔为450m,最高海拔为515m。3.1.2气候XX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全乡年平均气温15C;年平均日照时数1115.4小时,日照百分率为30%;无霜期295天。年平均降水量1200mm,年平均相对温度为82%。境内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雨热同季,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但降雨不均,多集中在雨季,易造成涝灾,影响农作物生长的灾害性气候主要为春、秋低湿(例春寒、秋风),冬、春干旱、头旱、冰雹、暴雨,秋季绵雨等。3.1.3 土壤项目区土壤类型为黄壤土,土层厚度达到50cm左右,土壤酸碱度和地力情况为:PH值为5.7呈微酸性,有机质含量为30.58g/kg,全N含量为1.56g/kg,全P含量为6.5mg/kg,全K含量为135.24mg/kg。3.1.4 水文与水文地质项目区内无外来水源、地表径流。供水仅靠天然降雨,主要受大气降水及地形控制,季节性变化显著,雨量充沛,但降水时空分布不均。项目区水质属“弱酸性水”、硬水,水质良好,可作为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水文地质条件较好,地下水分布广泛且埋藏较深,利于施工的进行;项目区内工程地质比较好,出露的地层以三叠系较多,其次是以古生界的泥盆系,石炭系及二叠系。本项目规划修建的都是小型建设物或构筑物,工程地质条件对其影响不大,只要在布置上稍做调整就可以避免工程地质因素产生的影响。 3.2社会经济状况根据XX乡人民政府提供的数据XX田共7个村民组,总人口为4231人,户数1235户,劳动力1827人,耕地2093.95公顷,人均收入1450元。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地矛盾日益突出,项目区内农民迫切希望通过土地开发来增加耕地面积,实现农业增产、增收、增效益。这也是摆脱贫穷落后的一条重要途径。根据项目区调查的情况,项目区所在的村的社会经济情况如下表3.2表3.2 社会经济情况统计表名称总人口劳动力人均耕地面积人均年收入(人)(人)(亩)(元)XXXX田423118270.4914503.3自然灾害项目区内灾害性天气主要有倒春寒、春旱、绵雨、冰雹。1)低温:受大气环境及当地独特的地形地貌影响,境内春季日照时数少,雨日多,气温不稳定,变化大,形成春季低温阴雨天气,使农业生产特别是水稻生产受到影响,春播期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烂种、烂秧。2)绵雨:境内夏末至秋末,易出现绵雨低温,影响水稻抽穗、扬花,空秕率高,千粒重下降,造成减产。3)冰雹:每年都有冰雹出现,对农作物有较大的危害,大多出现在3月和4月。3.4土地利用现状3.4.1土地利用结构2)土地利用现状项目区内建设规模面积10.0050hm2,全部为其他草地,没有耕地。详见表3.4.1表3.4.1 土地利用现状结构表 单位:公顷、%一级地类二级地类三级地类现状 名称面积(公顷)比例农用地其他农用地农田水利用地0.0000 0.00%农村公路0.1170 1.16%小计0.1170 1.16%合计0.1170 1.16%未利用地未利用地其它草地10.0050 98.84%小计10.0050 98.84%合计10.0050 98.84%项目区总面积10.1220 100.00%建设规模10.0050 98.84%2)土地垦殖率3)土地利用率4)耕地复种率根据以上公式,项目区:土地垦殖率为0,土地利用率为1.16%,耕地复种率为0。 项目区全部为其他草地,由于交通条件和水利设施欠缺,土地利用效率低,所以土地开发潜力较大。3.4.2耕地质量现状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但氮、磷、钾养分不平衡,土壤结构疏松,通透能力好。项目区开发后,土层较厚,平均厚度60cm,土层不低于50cm,满足当地种玉米和小麦的耕种条件。3.4.3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土地生产率是反映土地利用经济效果的指标。土地生产率是指在现有土地利用水平条件下的土地生产能力,是反映土地利用经济情况的指标。土地生产率越高,说明土地利用经济效果越好,反之越差,土地生产率的高低可用土地单产说明。项目区土地现状为其他草地,土地开发前经济效益差。开发后的耕地主要种玉米和小麦。3.5基础设施条件3.5.1交通条件项目区内有公路穿过项目区,交通条件较好,但不能满足项目区要求。另有几条当地农民长期行走形成的土路,路面质量差。3.5.2排灌设施从调查的情况来看,由于没有排灌设施,项目区内雨水自然冲刷形成沟壑,水沿着沟壑向项目区外排,因此需要通过土地开发来修建完善的排灌系统设施。3.5.3电力设施项目区内有相应的电力设施,为工程实施提供了良好的电力基础。3.5.4农田防护设施项目区全部为其他草地,土地开发前经济效益差,没有任何防护设施。 第四章 项目分析4.1项目的合法性分析4.1.1符合相关法律法规l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l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l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l 国土资发(2005)29号文件。4.1.2批复情况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按照X土地利用总体规划、X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立足于当地实际,踏踏实实为农民办实事、做好事,进一步落实和体现“三个代表”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促进地域经济的发展,顺应该区域人民群众的要求和致富奔小康的愿望,提出XXXX田土地开发项目。4.1.3符合相关规划l 铜仁地区土地开发整理规划(20012010年);l X土地开发整理规划(20012010年);l X土地利用现状总体规划(20012010年);l XX土地利用现状总体规划(20012010年)。4.1.4符合村民意愿本项目充分体现了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精神,是政府为民办实事的一项民心工程,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4.2新增耕地潜力分析项目区总面积为 10.1220hm2,全部为其他草地,土层厚度大于50cm,开发后能达到耕地的要求,对1525的其他草地进行开发。其他草地无人开发利用的主要原因是没有配套的农田水利设施、完善的道路系统。项目区可垦其他草地土质条件较好,满足农作物种植条件,但生产区位以及道路通达度应得到改善,通过坡改梯改善耕作条件,以及配套完善农田水利、田间道路设施。根据对其他草地各个地块的分析,各个地块其他草地的开发的适宜性、开发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区位条件基本满足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10122000)规定的未利用地开发潜力的要求。本项目区涉及面积10.0050 hm2,预计新增耕地9.7370hm2,新增耕地率为97.32%。项目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详见表4.2表4.2 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表 单位:hm2 一级地类二级地类三级地类开发前 开发后增减名称面积 (公顷)比例面积 (公顷)比例面积 (公顷)比例农用地耕地旱地0.0000 0.00%9.7370 96.20%9.7370 96.20%小计0.0000 0.00%9.7370 96.20%9.7370 96.20%其他农用地农村公路0.1170 1.16%0.1670 1.65%0.0500 0.49%农田水利用地0.0000 0.00%0.2180 2.15%0.2180 2.15%小计0.1170 1.16%0.3850 3.80%0.2680 2.65%合计0.1170 1.16%10.1220 99.04%10.0050 97.90%未利用地未利用地其它草地10.0050 98.84%0.0000 0.00%-10.0050 -98.84%小计10.0050 98.84%0.0000 0.00%-10.0050 -98.84%合计10.0050 98.84%10.0050 98.84%0.0000 0.00%项目区总面积10.1220 100.00%10.1220 100.00%0.0000 0.00%建设规模10.0050 98.84%10.0050 100.00%0.0000 0.00% 4.3项目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4.3.1供水量分析项目区水源主要来自地表水,多年平均降雨量1100-1320mm,多年平均径流深约为470mm,境内集雨面积9.7370hm2,全年地表水总量约为4.6万m3。Q=Sh9.737010447010-34.6万m3式中:Q全年地表水总量(m3) S项目区集雨面积(hm2) H项目区多年平均径流深(mm)由以上分析可知,项目区水资源总量充沛,可利用水量丰富,全年地表水总量约为4.6万m3。项目区可通过多种方式对地表水进行利用,地表水利用率约为85%,因此项目区全年灌溉水源总量约为3.9万m3。4.3.2需水量分析根据项目区水资源潜力情况、规划后项目区耕地类型、种植结构、作物组成、种植制度和耕地的复种指数来预测农业生产需水量。项目区通过开发,新增耕地9.7370hm2,新增面积全部为旱地,作物组成以玉米和小麦为主,主旱地复种指数170。根据上述农业生产情况进行需水量预测,由X省农业用水定额(试行)取灌溉保证率为50时各种作物用水定额,详见表4.3.2: 表4.3.2 作物用水定额 单位:m3/亩项目玉米小麦油菜烤烟蔬菜瓜果灌水次数(次)2312123535灌水定额(m/亩)喷灌、沟灌30454050254020302550微灌、浇灌1525202512208121530项目区开发后耕地为旱地,根据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计划,以及当地的种植习惯,项目区以种植玉米和小麦为主。项目区年降雨500mm,综合确定玉米灌水次数3次、种植面积按100%考虑、灌水定额20(m3/亩),小麦灌水次数2次、种植面积按70%考虑、灌水定额25(m3/亩)。d)项目区旱作物需水计算 项目区内农业生产需水量用下列公式计算: W需=M毛A 式中:W需-农业生产总需水量(m3); M毛-综合毛灌溉定额(m3/亩); A-灌溉面积(亩)。 确定毛灌溉率 毛灌溉率定额根据 M毛=M净/ 计算式中:M净-作物净灌溉定额 -灌溉水利用系数;计划灌溉采用C15砼浇筑渠道,渠道输水损失小,而且渠道输水距离和控制面积都较小,水利用系数较高,确定水利用系数=0.85。则设计典型年内毛灌溉定额: W旱作需=M毛旱A =M玉米A玉米/+M小麦A小麦/ =209.7370153/0.85+259.73701570%2/0.85 =1.63万m34.3.3供需平衡分析由以上计算分析可知,项目区全年地表水资源总量约为4.6万m3,地表水利用率约为85,因此全年灌溉水源总量约为3.9万m3。项目区通过蓄水池形式蓄存地表水,通过自流灌溉和提水灌溉两种方式对地表水进行利用。根据项目区耕地类型、种植结构、作物组成、种植制度和耕地的复种指数预测灌溉保证率全年农业生产总需水量约1.63万m3。项目区水资源总量与农业生产需水总量对比可知,地表水资源总量满足作物全生育期灌溉用水要求。但是,项目区水资源在空间分布上因地形和区域水利设施条件差异,由此可能出现区域性的干旱问题,应通过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来改善,结合原有水利设施,高水高用、低水低用原则,修筑拦蓄水建筑物(如排灌沟、蓄水池等)来调节水资源的时空分布,通过排灌沟引水和蓄水池蓄水等方式提高当地水资源总量,解决灌溉缺水问题。4.3.4节水措施1)项目区主要水源为降雨,主要节水措施采取拦蓄雨水进行浇灌,沟渠采用12cm厚C15砼挡土墙、C15砼浇筑底板,沟渠立面和蓄水池采用M10水泥沙浆抹面防渗,以减少水在输送和储存中的渗漏达到节水目的。2)在耕作中合理调整作物结构,加强田间管理维护,改变传统的种植模式,采用薄膜覆盖、定额灌水及薄、浅、湿、晒灌溉制度,平整土地,修土坎,减小地面径流;深耕、耙磨、防止土壤板结,增加入渗。3)加强灌溉管理措施提高降雨有效利用系数。4.4土地适宜性评价分析4.4.1评价范围本次土地开发项目综合考虑各方因素,确定土地适宜性评价所针对的主要用途是土地的宜农性,确定土地适宜性评价的范围为待开发其他草地的后备资源。4.4.2评价方法评价采用最小限制因子法。即在有关评价指标的分级中,以分级最低评价因子的分级作为该评价单元的等级,并在等级后加注其代号,作为其限制性因子类型。具体:宜耕类分为一等地(A1)、二等地(A2)和三等地(A3)三个等级,不宜耕地用N表示,不再续分。当该评价方法中出现2个不宜耕地因子N时,即视为不宜耕。主要技术要求参见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和评价技术规程(TD/T10072003,200381实施)。4.4.3评价因子的确定选择温度条件、水分条件、有效土层厚度、坡度、水文与排水条件、盐碱度、沙化状况、风害、生态退化可能性等作为待开发其他草地后备资源评价指标。除上述因子外,待开发其他草地后备资源还需考虑耕地开发系数、土源保证率和资金需求作为评价因子。4.4.4评价分析a) 温度条件:XX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全乡年平均气温15C;年平均日照时数1115.4小时,日照百分率为30%;无霜期295天。评价因子值为A2。b) 水分条件:项目区多年平均降雨1100-1320mm,降雨年内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五至九月,占全年降雨量的62%左右。最大年降雨量1852.7mm,最小年降雨量943.5mm,大小比差近1.96倍,评价因子值为A2。c) 有效土层厚度:项目区的土壤以沙页岩发育成的黄壤为主,土层厚度大于60cm,评价因子值为A3。d) 坡度:项目区待开发的其他草地坡度多介于15-25之间,按耕地后备资源坡度限制等级标准的规定,评价因子值为A3。e) 水文于排水条件:通过新修拦、引、排水措施,可以改善项目实施后项目区的排水条件,评价因子值为A2。f) 盐碱化程度:项目区无盐碱化,不需要改良,盐碱化评价因子值为A1。g) 沙化状况:项目区无沙化情况,沙化状况评价因子值为A1。h) 风害:项目区无风害情况。风害评价因子值为A1。i) 生态退化可能性:项目区生态环境较好,当地群众十分珍惜耕地,农作物种植多采用生物肥料生产绿色农作物。项目区开发后以种玉米和小麦为主,对周围区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不会产生影响。综合评价生态退化可能性评价因子值为A1。j) 待开发其他草地评价:项目实施后新增耕地9.7370hm2,新增耕地率为97.32%。在待开发农用地评价因子限制等级标准中评价因子值为A1。k) 资金需求:本项目为地县级财政投资项目,开发后备耕地资源的资金需求能够得到保障,确定其评价因子值为A1。4.4.4评价结果综合分析以上评价因子值,11个评价因子中6个因子为A1,4个为A2,1个为A3,不存在限制性因子,后备耕地资源是适宜进行合理开发利用的。4.5土地利用限制因素4.5.1土地利用主要限制因素旱灾:项目区农作物的灌溉水源主要靠降雨,主要分布在4月和10月,受时空和分布的影响较大,干旱时有发生,主要出现在7月和8月,是项目区土地利用的主要制约因素。地形地貌:项目区属于丘陵地貌,地形坡度在8-25度之间。耕种条件:项目区为自然坡地,未形成台阶状,设施欠缺,农业耕作效率低。4.5.2主要对策根据项目区土地利用限制性因素,应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和道路工程的建设,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由于项目区主要的水源靠降雨,可修建蓄水池和保护好现有的水源进行蓄水调节灌溉,避免旱灾。新修排灌沟、蓄水池等农田水利设施,能有效地为土地提供耕种条件。新修生产道方便农民运输肥料及农作物收成,也便于土地的耕作。 4.6 公众参与分析项目区村民积极支持项目实施,并对工程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主要有:(1)加强水利设施建设且保证工程质量;(2)对坡耕地进行梯化;(3)加强田间道路和生产道路的建设。项目设计单位综合以上意见,对项目进行了再次踏勘,研究了各方意见的可行性和实际性,对其中不合理之处进行了修改,在此基础上完成了项目设计初稿。第五章 项目规划方案及建设内容5.1规划原则l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原则;l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发展的原则;l 因地制宜,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原则;l 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l 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的原则;l 统一规划、统一整理、统一布置、政策决策与公众参与相结合的原则;l 投资最小化、效益最大化的原则。5.2规划依据l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l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l 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l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l X省土地管理条例;l X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l 土地开发整理标准;l X土地利用总体规划。5.3规划目标针对项目区现状及特点,可确定本次规划目标为:a)通过土地开发工程,新增耕地面积9.7370公顷,新增耕地率97.32%,开发出来的旱地,符合X省土地耕种标准的基本要求;b)通过农田水利及农田保护工程完善了项目区灌溉和排水能力。c)通过项目区田间道路和生产道路成网状构成,方便耕种和出行,生产生活得到明显改善。5.4建设标准5.4.1土地平整标准项目区大多在8-25度以内,按X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试行)(黔国土资发2009139号)进行规划。结合项目区综合条件考虑,地形坡度在25度以下,地块宽度不低于3m,长度不低于20m,新增耕地土层厚度不低于50cm厚。地块雨季能排,旱季能灌,且在项目区内布置有生产道,能使村民耕种方便,其地块要求如下表所示:表5.4.1 土地平整工程技术指标地形坡度()小于55-88-1515-20方 向南北向等高线方向长度(m)不小于20不小于10不小于5不小于5宽度(m)不小于5不小于5不小于3不小于3平整度不平整不平整地块平均坡度小于5度,凸凹高差小于50mm地块平均坡度小于7度,凸凹高差小于80mm5.4.2农田水利标准农田水利工程:根据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本项目中排灌沟为等工程,建筑物级别为级。灌溉设计保证率:根据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 50288-99),本项目区位于湿润区,旱地P=50%;排水设计标准:根据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