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目 录第一部分 项目设计任务书11.1 项目区基本情况11.1.1 自然概况11.1.1.1 地理位置与范围11.1.1.2 水文气象21.1.1.3 地形、地貌与土壤21.1.1.4 水资源31.1.1.5 耕地种类、数量与开发潜力41.1.1.6自然灾害51.1.2 社会经济状况51.1.2.1 人口及劳动力51.1.2.2 土地利用现状51.1.2.3 农业生产水平51.1.2.4 地方财政与农民收入61.1.2.5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状况61.1.3 基础设施61.1.3.1 水利骨干工程现状61.1.3.2 田间工程现状71.1.3.3 农机及农机服务设施71.1.3.4 交通、电力与通讯81.1.4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81.1.4.1 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需要81.1.4.2 是保障农副产品供给、促进经济持续平稳发展的需要91.1.4.3 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91.1.4.4 是节水节地增效、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101.1.4.5 是改善农村环境、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需要101.1.4.6 是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的需要101.1.5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111.1.5.1 保障措施有力,干群积极性高111.1.5.2 项目区水资源有保障,水利工程基础较好121.1.5.3 项目区土壤改良难度小,耕地综合生产潜力大121.1.5.4 项目技术支撑力度大,实施经验丰富131.2 项目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分析131.2.1 自然灾害频繁,旱涝影响严重141.2.2农业基础条件差,制约土地生产潜力的发挥141.2.2.1 水利设施老化陈旧,水资源利用效率低141.2.2.2 中低产田数量较大,高产稳产耕地少141.2.2.3 田间道路设施薄弱,制约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151.2.3 生产方式较为落后,集约化发展程度不高151.2.4 农业科技水平不高,先进适用技术推广缺乏载体151.2.5 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161.2.6 社会化服务体系滞后,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161.3 开发的目标171.3.1 总体目标171.3.2 产量目标171.3.3 经济目标171.3.4 质量目标171.3.5 地力目标181.3.6 技术目标181.3.7 社会和生态效益目标181.4 开发措施及任务量181.4.1 水利措施191.4.1.1 排灌渠道191.4.1.2 小型蓄水工程191.4.2 农业措施201.4.3 田间道路措施201.4.4 科技推广措施201.4.4.1农业新技术推广211.4.4.2 农业科技培训211.4.4.3 土样分析及肥力监测211.4.4.4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211.5 项目投资计划221.5.1 项目投资和资金构成221.5.2 项目投资221.6 项目开发预期效益231.6.1 经济效益231.6.1.1 助农增收231.6.1.2 节本增效251.6.2 国民经济评价251.6.2.1 工程费用251.6.2.2 动态经济分析261.6.2.3 静态经济评价281.6.2.4 经济评价结论291.6.3 社会效益301.6.3.1 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强农产品供给能力301.6.3.2 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301.6.3.3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岗位301.6.3.4 提高农民科技务农技能,形成和谐的干群关系311.6.4 生态效益311.6.4.1 改善农田排灌条件311.6.4.2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311.6.4.3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311.6.4.4 提高耕地质量311.7 项目进度计划321.7.1建设期限321.7.2建设进度321.8 项目建设与管理331.8.1 组织机构设置331.8.1.1 县(区)级组织机构设置331.8.1.2 项目区组织机构设置341.8.2 项目实施管理341.8.2.1 前期准备工作管理341.8.2.2 项目建设阶段管理351.8.3项目建后管护381.8.3.1 管护主体381.8.3.2 管护措施39第二部分 设计依据、说明与图件422.1 设计依据422.2 项目规划布局432.2.1 指导思想432.2.2 设计原则432.2.2.1 统筹协调原则442.2.2.2 优化配置原则442.2.2.3 综合治理原则452.2.2.4 因地制宜原则452.2.2.5 政府决策与公众参与原则452.2.3 项目规划布局452.2.3.1 总体规划布局462.2.3.2 单项措施布局462.3 项目区水量平衡472.3.1 *水资源构成、特点与总量472.3.1.1 全区地表水资源472.3.1.2 全区过境水资源472.3.1.3 全区地下水资源482.3.2项目区水资源概况482.3.2.1 水资源构成、特点与总量482.3.2.2 可利用水量492.3.3 灌溉设计保证率和灌溉定额492.3.3.1 用水保证率的选定492.3.3.2 灌溉定额的确定492.3.4 项目区现状供需分析492.3.4.1 项目区现有水利工程可供水量计算492.3.4.2 项目区现状需水量及供需平衡情况502.3.4.3 现状水量平衡分析522.3.5 项目设计水平年水量供需分析522.3.5.1 设计水平年农田需水量计算522.3.5.2 设计水平年总需水量532.3.5.3 设计水平年水量平衡分析532.3.6 水资源供需平衡结论542.3.7 灌溉水质分析评价542.4 设计标准552.4.1 田面平整规范552.4.2 排灌渠系完善562.4.3 田间道路通畅562.4.4 耕地质量较高562.4.5科技推广先进适用562.5 项目设计572.5.1 水利措施设计572.5.1.1 渠系工程设计572.5.1.2 HDPE输水管道安装652.5.1.3 小型蓄水工程设计682.5.1.4 石河堰工程设计712.5.1.5 太阳能光伏提灌工程设计725.5.2 农业措施设计865.5.2.1 土地平整875.5.2.2 制埂885.5.3 田间道路工程设计892.5.3.1 机耕道工程设计892.5.3.2 便民路设计942.5.4 科技推广措施设计说明952.5.4.1 农业新技术示范推广952.5.4.2 农业科技培训962.5.4.3 土样采集分析及土壤养分监测962.5.4.4 推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972.6 施工方案设计982.6.1 施工条件982.6.1.1 交通条件982.6.1.2 自然条件982.6.1.3 市场供应条件982.6.2 主要工程施工992.6.2.1 施工组织992.6.2.2 主要工程施工程序1002.6.2.3 主要工程施工方法1092.7 图件113第三部分 项目建设预算书1143.1 项目建设预算1143.1.1 项目建设预算依据1143.1.2 项目建设预算编制说明1153.1.2.1 人工预算单价1153.1.2.2 主要材料预算价格1153.1.2.3 施工用电、风、水单价1153.1.2.4 取费标准1153.2 项目建设总投资预算1163.2.1 建安工程投资预算1173.2.2 非建安工程投资预算1193.2.3 其他投资预算1193.3 资金筹措1193.3.1 资金筹措方式及额度1193.3.2资金筹措的可行性1203.4 预算书附表120第四部分 附 录1214.1 附表1214.2 附图1214.3 附件1229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第一部分 项目设计任务书根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关于下达2015年中央财政农业综合开发存量资金指标的通知(国农办2014156号)、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关于编报2015年农业综合开发存量资金土地治理项目计划的通和四川省农发办关于下达2015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存量资金土地治理项目中央财政投资控制指标和编报项目计划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在*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指导下,组织区农业局、水务局、林业局等部门领导和技术人员,深入拟建项目区调查研究,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进行了定片选点、科学勘察和合理规划,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四川省*2015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方案。项目将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现代农业和促进农民增收,资金安排向高标准农田建设聚焦,项目布局向粮食主产区聚焦,大力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粮食核心产区建设;统筹考虑区域内产业发展需要和规划,围绕改善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培育和壮大区域主导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来安排土地治理项目,力争将土地治理项目区建设成为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成为区域化、规模化布局的现代农业产业集中发展区。1.1 项目区基本情况1.1.1 自然概况1.1.1.1 地理位置与范围根据*地理位置、区域经济特点和项目选址原则和依据,*2015年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拟在龙车镇的大堰、塘口、中坝等三个村连片实施。项目区位于*东北部,幅员面积14.13km2,耕地连片集中,水资源较为充足,发展粮食产业的资源优势十分突出。中心地带距纳溪城区仅12km左右,交通方便,区位优势明显。1.1.1.2 水文气象项目区属长江江流域,径流主要以降水补给,与降雨年内分配变化一致。根据原四川省水利设计院收集的水文站径流资料分析同时参考省水文手册(79年版)和地区径流深等值线图,计算求得区境内多年平均径流深530mm,CV0.41,CS2CV。由于地处四川盆地南部边缘的丘陵和山区处,受季风的影响几乎每年都有暴雨或大暴雨,有些年甚至有特大暴雨,造成山洪暴发,冲毁、冲坏农田、公路、农房、鱼塘、水库、电力设备、通讯设备等等。项目区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主要特点是冬暖、春旱、夏热、秋凉,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光照适宜,雨量充沛,气候温和,适宜于多种农作物的生长。年平均气温17,最高气温40.2,最低气温-4.6,无霜期325d,年平均日照891h,年均降雨量1160mm。总体而言,项目区光热水资源丰富,雨热同季,有利于各种农作物的生长,适宜农、林、牧业的发展。1.1.1.3 地形、地貌与土壤1、地形地貌项目区位于云贵高原过渡地带边缘的大悲牛背石与和丰大旺向斜带内,形成向斜为山,背斜为谷的倒置地貌,出露的最老岩层是沙溪庙组的下亚组。地势总体呈南高北低,基本上以中低丘与河谷阶地地貌为主。2、土壤项目区土壤类型主要为水稻土、潮土与紫色土。水稻土:具有土层较厚,保水保肥力强、有机质较多的特点。但大多冬水田由于淹水时间长,受水的作用久,使土壤理化性有较大的变异,项目区水稻土多为冬囤水田。潮土:主要分布在一级阶地和丘体底部,项目区各村都有分布,其母质来源于第四纪河流冲积物,多具中性,略偏砂,利于耕作,且养分含量丰富,大多土层深厚,能排能灌,宜种性广。紫色土:主要分布在23台土上,以沙溪庙组母质发育的灰棕紫泥土为主,属钙质紫色土,虽土壤基础肥力较好,但有机质含量低,保水能力差,属瘦薄型和缺水型土壤。1.1.1.4 水资源项目区水资源由自然降水、过境水与地下水组成。1、自然降水项目区水资源主要是大气降水,地表径流的年内变化主要受降雨、下垫层再分配及蒸发的影响,总的来说,年径流量与年降雨量的时空分布趋势一致。据资料分析,项目区所在地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160mm,径流深为540mm,项目区3个村边界所围面积14.13km2,年均降雨形成总降水量为1639.1万m3,径流量为763万m3。夏秋季节雨水多,径流也大,汛期7至9月降雨量占全年的55%,而径流量占全年的70%以上。这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较为不利。2、地下水项目区地下水多为基岩裂隙水和松散岩孔隙性潜水,主要靠大气降水渗入补给。根据枯季地下径流模数法推算,在P=75条件下,项目区地下水水资源蕴藏总量约为75万m3。1.1.1.5 耕地种类、数量与开发潜力1、耕地种类及数量项目区土地幅员面积14.13km2,其中耕地1.4万亩、林地0.64万亩、水域面积0.08万亩、未利用地0.08万亩。根据土壤普查所供资料,项目区共有水稻土、紫色土、黄壤、潮土等四大类型土壤。在1.4万亩耕地中,其中水稻土(水田)1.19万亩,占耕地的85%;旱地0.21万亩,占耕地的15%;项目区中低产田面积9650亩,占项目区耕地面积的68.9%。2、开发潜力(1)耕地集中连片:项目区要建设的5900亩高标准农田主要位于龙车镇的大堰、塘口、中坝等三个村连片实施,耕地集中连片。(2)土壤母质较好:项目区土壤母质主要以沙溪庙紫色岩为主,长年种植水稻的水稻田土耕作层较厚,肥力水平较高;旱地以灰棕紫泥土为主,土壤母质肥力较高。项目区秸秆资源丰富,通过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等措施,有利于耕地有机质提升。(3)项目区水源能基本保证:项目区降水资源总体充沛,过境水资源丰富,且已有较好的基础水利工程设施,通过对其项目建设,增加水源与提高其渠系水利用率,能够保证5900亩高标准农田及项目区耕地的灌溉用水的需求。1.1.1.6自然灾害项目的自然灾害以农业气象灾害为主,项目区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暴雨、低温寒潮、大风、雹、冰冻等。主要表现为春雨少、寒潮频繁;夏季暴雨、且多旱灾,秋雨绵绵、降温快;冬季较干,多大风等。但所有农业气象灾害中,以干旱与洪涝危害最甚。除农业气象灾害外,项目区还存在暴雨与洪涝引起的塌方、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1.1.2 社会经济状况1.1.2.1 人口及劳动力项目区包括3个村,有农户2122户,7493人(均为农业人口),农村劳动力4863人。1.1.2.2 土地利用现状项目区共有土地面积项目区土地幅员面积14.13km2,其中耕地1.4万亩(水田1.19万亩,旱地0.21万亩)、林地0.64万亩、水域面积0.08万亩、未利用地0.08万亩。水土流失面积4.1 km2,水土流失源以紫色土坡耕地与疏林地为主,流失类型为面蚀,水土流失等级多为轻微度。1.1.2.3 农业生产水平项目区属亚热带丘陵农产区,农作物种类繁多,旱地多为一年三熟,稻田一熟和二熟,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高粱、红薯、大豆、小麦、葫豆、碗豆、花生、油菜、洋芋、蔬菜等;经济林木以南亚热带水果为主。项目区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现代产业农业建设,初步形成了以早春蔬菜为主的特色产业。根据2013年统计资料,项目区水稻亩产量480kg,玉米亩产375kg,高粱亩产325kg,小麦亩产255kg,薯类亩产320kg,油菜亩产120kg,蔬菜亩产1900kg。项目区粮食总产量634.25万kg,人均自产粮食845.7kg(含饲料粮食),但农业生产潜力远未得到充分发挥。项目区主要大田农作物生产水平情况见表2-2: 表2-2 项目区主要大田农作物生产水平情况表 单位:亩、kg、万kg作物种类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水稻玉米高粱小麦薯类油菜蔬菜其它面积7500250028001000200018004200100单产4803753252553201201900500总产量36093.759125.56421.67985说明:薯类按商品粮计算。1.1.2.4 地方财政与农民收入项目区2013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6478万元,其中农业收入186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471元。1.1.2.5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状况项目区以镇为纽带、村社为基础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已有一定基础。全镇有健全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现有农业科技人员9人,其中中级职称3人、初级职称6人,科技队伍人员充实。项目区健全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可为项目建设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1.1.3 基础设施1.1.3.1 水利骨干工程现状丰乐镇与龙车镇交界处,有小()型水库1座(丰乐水库),有效库容205万m3,库区90%在项目区,通过大堰村洗马凼提灌站,预计年提水量为95万m3;项目区有小()型水库3座(梓桐院水库、松林桥水库、中坝水库),有效库容为45万m3,可供水65万m3;项目区有山坪塘98口,可供水90万m3(含复蓄);有石河堰8座,可供水16万m3;有囤水田3600亩,可供水100万m3。项目区可供水量约为366万m3。1.1.3.2 田间工程现状项目区处于山丘区,近年来,已在田间工程建设上狠下了工夫,项目区全部实现了村村通公路,排灌体系也已基本形成。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虽然全部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社社通机耕道,但路面凸凹不平,修复率较低,一遇雨天,道路泥泞,对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二是渠道多以土沟为主,渠系水利用率较低,亟需进行衬砌防渗。1.1.3.3 农机及农机服务设施项目区3个村共有102个农机专业户。主要有微耕机85台320千瓦;机动喷雾器150台。 2013年项目区完成机耕面积0.6万亩;机械化收割0.12万亩。项目区采取机械化作业手段,为农民提供从产前的备种、育苗到产中的机耕、机插、机防,再到机械收获后粮食收购代销等全过程“订单”服务。在农事托管服务过程中,主要依托乡镇农技、农机部门和村两委进行宣传、组织和协调,农户既可以直接到合作社洽谈购买服务,又可以委托村委会统一签订农事服务协议。为了方便群众,合作社提供了全程农事委托服务及各个单项服务等多种选择,以满足广大农户的不同需要。1.1.3.4 交通、电力与通讯(1)交通状况项目区交通较为便利,有水泥路、柏油路与城区相连,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贯穿项目区的通乡公路基本已硬化,主要公路初步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格局。但部分田间道路修建标准不高,修复率较低,尚需进行整治。(2)电力与通讯状况项目区已完成农网改造工程,村村通电,供电能力基本能满足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需要。并实现了村村都通邮、通广播电视、通电话,中国电信C网、G网和联通移动通讯覆盖项目区。1.1.4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1.4.1 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需要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与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都强调完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同时还指出,我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要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进而才能掌控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大局。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实施,可使项目区以水利设施为主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善,通过提高水资源、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使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不仅有利于保障粮食生产安全,而且巩固了以粮食为主的农业基础地位,对促进该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村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项目建设符合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的基本国策。1.1.4.2 是保障农副产品供给、促进经济持续平稳发展的需要201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就曾强调指出,“稳定发展农业生产,确保农副产品有效供给,对推动全局工作、赢得战略主动至关重要”。如果农副产品有效供给得不到保障,粮食生产稳不住,“米袋子”抓不紧,“菜篮子”产品供给上不去,最后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因此,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率,才能保障农副产品有效供给,保持食品价格的稳定,满足居民的食品需求,工业化和城镇化才能持续推进,我国经济才能持续平稳较快发展。1.1.4.3 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可以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可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可以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因此,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是确保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取得新的进展的迫切需要。1.1.4.4 是节水节地增效、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项目区虽水资源相较丰富,但由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储备起伏波动大,在灌区内基本无水源调节能力,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的用水之需,其抗御干旱的能力相当薄弱,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通过农业综合开发水利措施的实施,可使项目区的渠道工程正常发挥工程效益,有效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项目区土地后备资源贫乏,耕地承载人口负荷巨大。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稻田保护性耕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良种良法等农业新型实用技术将得到大面积推广,将从根本上治理中低产田土,使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善,从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对促进该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1.1.4.5 是改善农村环境、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需要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测土配方施肥与良种良法推广、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标准化畜禽养殖功能区的建设、农牧结合型循环经营模式的推广,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农业的面源污染;通过对项目区山水田林路的综合治理,改善项目区作物和植被的生长状况,提高植被覆盖率,增强土地的蓄水和保水能力;通过病虫害综合防治,将杜绝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有效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1.1.4.6 是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的需要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事关社会的和谐发展与稳定。农民稳则社会稳,而农民的稳定有赖于收入的稳定、生活的改善。能否解决好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问题,不仅关系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关系社会的稳定。如果农业和农村落后、农民生活水平低,必然引发社会的不稳定,影响和谐社会建设。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可以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培育壮大农民专合组织、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和产前、产中、产后农业社会化的多元服务主体,构建农产品加工、物流、配送和营销平台,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使农民与企业、专合组织之间利益联结和分配机制得到完善,促进各农业经营组织间的合作联动,真正使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和谐。1.1.5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1.1.5.1 保障措施有力,干群积极性高本项目的实施是*的大事。*成立了由区长任组长,分管农业的副区长任副组长的“*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财政局,区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负责处理日常工作。力争使2015年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一开始就达到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项目区成立了由龙车镇镇长任组长、各实施村委会主任任副组长的“龙车镇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镇农业、水利、财政所等部门负责人为领导组成员。明确办公地点,抽调相关业务骨干,集中办公。项目区各行政村亦成立相应的开发组织,从而建立起一个有权威性的强有力的项目实施管理系统,积极发挥农业、水利、财政等业务部门的作用,保障本项目如期高质量全面竣工。*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历史悠久,经过多年对农业综合开发的宣传,项目区农户已完全了解了农业综合开发的目的意义和建设内容,对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积极性高,所在镇、村干部群众都充分认识到了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对全面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农业科技含量、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业后劲的必要性,并自愿为项目区实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投工投劳,为项目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1.5.2 项目区水资源有保障,水利工程基础较好项目区降雨资源丰富,达到1639.1万m3,可利用水资源达到763万m3。因此,项目区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水资源有保障。经过多年努力,项目区小型水利工程基础较好。项目区现有渠道27.5km(其中已衬砌14.6km),通过使用浆砌防渗等治理措施,可使渠系水利用系数普遍达到0.75,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71,能极大提高项目区水资源利用效率。同时通过小型水源工程的整治与完善,项目区农业用水能够达到供求平衡。1.1.5.3 项目区土壤改良难度小,耕地综合生产潜力大项目区土壤全部为水稻土、紫色土,矿质养分含量丰富,对土层增适当厚度的耕作层,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提高有机质,具备改造为高产田的基本条件。项目区属于*的粮食主产区,具有推广和实施秸秆还田覆盖免耕栽培的秸秆资源,同时项目区有推广秸秆还田覆盖免耕栽培的技术,有实施农业病虫综合防治的经验可借鉴,项目区土壤改良难度相对较小。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土壤质量得到提高,灌溉水源得到保障,耕地复种指数与作物单产都会得到大幅度提高,将会使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极大提升。1.1.5.4 项目技术支撑力度大,实施经验丰富*水利、农业等涉农部门已自上而下的建成了较为完善的科技服务体系,项目所在镇也建立了农业服务中心,村建立了科技服务网络,使农业新技术能普及到千家万户。项目区以镇为纽带、村社为基础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已有一定基础。全镇有健全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现有农业科技人员9人,其中中级职称3人、初级职称6人,科技队伍人员充实。项目区健全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可为项目建设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区土肥站具有多年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经验,通过大量涉农建设项目的实施,已积累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包括农田表土恢复技术、田土埂重建技术、旱地坡面蓄水排洪技术、耕地肥力恢复提升技术以及山水田林路配套的农田生态恢复重建技术等,可为项目实施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1.2 项目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分析制约项目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自然灾害频繁,干旱影响严重;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水资源利用率低;中低产田比重较大,加之以传统农业为主,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不高;部分道路质量标准较低,不能满足现代化农业机械作业需要;农业产业化发展不足,农民科技素质亟待进一步提高。1.2.1 自然灾害频繁,旱涝影响严重由于项目区降雨主要受南暖湿气流的影响,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干湿季分明,每年3、4月少雨,极易发生春旱;降水量主要集中在7、8月,在此期间暴雨频繁,降雨量占全年的70%以上,致使洪涝灾害频发,形成冬春干旱少雨,旱灾严重,夏秋旱、涝交替,给农业生产带来极大危害。项目区现有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较为薄弱,灌溉、排水能力都极为有限,其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1.2.2农业基础条件差,制约土地生产潜力的发挥1.2.2.1 水利设施老化陈旧,水资源利用效率低项目区降水量丰富,平均为1160mm,不重复计算项目区地下水量,项目区内水资源总量约为1409万m3。项目区主要依靠水库、山坪塘水源与石河堰等作为农业生产用水,但由于水源工程建设时间久远,年久失修,并且建设标准低,水利设施老化陈旧,灌溉常难以得到保证;加之渠系以土渠为主,渗漏严重,渠系配套设施不完善,渠系水利用率低。由于受到农业及水利基础设施的制约,项目区水资源利用效率整体较低。1.2.2.2 中低产田数量较大,高产稳产耕地少项目区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优质土壤不多,中低产田土面积较大。1.4万亩耕地面积中,有中低产田面积0.965万亩,比重高达68.9%。其中水田表现为深脚、冷浸、烂泡、毒素、串排串灌等,旱地则表现为瘠薄、砂、酸、瘦、保水保肥能力差,中低产田土复种指数较低,产出能力弱(比高产田农作物产出量少50100kg),不仅严重制约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也使结构调整受到极大制约,这是影响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1.2.2.3 田间道路设施薄弱,制约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经过多年的建设,项目区内三级交通网格局已基本形成,但田间道路设施仍然薄弱,严重地制约了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在项目区内,村道、社道硬化率极低,绝大部分路属泥土路与碎石路,下雨天整个路面泥泞不堪,交通十分困难,限制了与外界的交流,给农副产品及农用物资的运输造成极大困难。项目区内已有的便民路,也主要是沿着原有田坎自然形成的。多为泥质路面,垮塌严重,遇到雨季,道路泥泞难行,生产作业和出行十分不便。1.2.3 生产方式较为落后,集约化发展程度不高项目区农业产业化还处于起步阶段,传统的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农业生产方式仍然占主要地位。千家万户分散生产,自负盈亏,自主经营,年复一年地重复简单再生产,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劳动生产率提高缓慢。近年来,随着大部分农业劳动力外出务工,土地流转现象开始小规模出现,但仍然受到基础条件的影响,机械化作业程度不高,收益缺乏保障,从而也影响了该地区种植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1.2.4 农业科技水平不高,先进适用技术推广缺乏载体项目区不少群众一直沿袭传统生产方式,生产方式较为落后。突出表现在“重视抢种,忽视管理,重视施肥数量,忽视施肥质量”,导致土壤肥力逐年下降,宜耕性、宜种性连年减弱。项目区农业生产中先进适用技术推广缺乏载体,农业生产科技水平相对低下,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不高,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生产在农民心目中还没有完全普及,一些先进农田改造技术如稻田保护性耕作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因缺乏项目载体而难以大面积推广实施,农民科技素质提高缓慢。针对该问题,必须需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一是重点抓好科技培训,提高项目区农民科技素质;二是加强对现有农技服务体系的扶持力度,改善宣传培训、示范推广工作条件;三是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1.2.5 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项目区农村经济目前仍以传统农业为主,项目区粮食作物种植多以一年两熟制为主。旱地主要种植玉米、小麦、红薯;稻田主要种植水稻小麦(油菜)。农作物品种单一,更新换代较慢,产值低,比较效益差。小农业难以形成大市场,优势农产品规模小,缺乏市场竞争力,不易做大做强、做出品牌,难以发挥更好的效益。针对该问题,项目实施期间,一是通过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为产业结构调整创造条件;二是提高项目区群众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进行集约化生产和经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1.2.6 社会化服务体系滞后,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近年来农业适用技术的普及推广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社会化服务体系总体滞后。由于项目区仍然是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规模小、生产标准化水平低、产品交易成本高、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较弱。分散的一家一户式的经营状态不利于科技投入、农业科技产业化的发展,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 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实施,提高机械化作业率,实现资金、技术、劳动力、设施等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聚合分散的农村生产力,使农业和农村结构更加合理和优化,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发展。 1.3 开发的目标1.3.1 总体目标采取水利、农业、道路和科技等综合配套措施,进行5900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建设。开发治理后,项目区与非项目区有明显区别,项目区达到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项目区耕地肥力大大提高,土壤质地、理化性质进一步得到改善,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基本实现园田化,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达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效益显著提高总体目标。1.3.2 产量目标通过项目建设,水稻单产提高40kg;玉米单产提高30kg;小麦单产提高20kg;薯类单产提高40kg(折商品粮);油菜单产提高15kg。使项目区粮油作物单产与总产有较大幅度提高。1.3.3 经济目标项目完成后,运行期粮食作物新增产值197万元,经济作物新增产值152.7万元。可实现年新增种植业产值280.2万元,平均年新增种植业产值259.35万元,实现农民人均增收352元。1.3.4 质量目标田形调整达到平整度在3cm之内,田埂平直美观,坚固耐用;田间道路使用年限达15年以上;提高渠道防渗效果,渠系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7以上,渠系及配套建筑物使用年限达15年以上。1.3.5 地力目标项目区耕地有机质明显增加,地力提高0.51个等级,耕地肥力达到中等偏上或高肥力水平。1.3.6 技术目标项目区平衡施肥推广面积达到作物总播面的80%;灌溉设计保证率达到75%,渠系配套率达到90%,农田水分生产效益提高10%;肥料利用率提高45%,中等旱灾年份粮食减产风险在8%以下。1.3.7 社会和生态效益目标通过项目实施,有效控制水土流失、降低土壤硝酸盐的含量,减少水体富营养化,减轻作物生理病害,减少农药使用量,有效控制野外焚烧秸秆,能较好地解决大气污染、资源浪费及不合理的用肥结构,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经项目建设,将增强项目区农业服务体系的服务功能,加速农业新技术的整合与推广,为当地政府决策提供有关农田保护、土壤肥力变化、灌溉水资源变化、肥料施用变化和粮食安全生产的依据。提高农产品质量,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优质无公害农产品。1.4 开发措施及任务量根据国家农发办和省农发办有关政策和精神要求,*2015年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按照“因地制宜、突出重点、讲求实效、连片开发”的原则,重点围绕龙车镇粮经作物主产区的大堰、塘口、中坝等三个行政村实施。通过水利措施、农业措施、田间道路措施与科技推广措施,建设高标准农田5900亩。1.4.1 水利措施通过衬砌田间渠道、配套完善渠系建筑物与水源工程建设,使项目区灌排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善,提高水资源利用率。1.4.1.1 排灌渠道衬砌渠道441 m,其中: 100100矩形渠整治230m,120100矩形渠整治211m;配套渠系建筑物27处(座)。1.4.1.2 小型蓄水工程新建或整治小型蓄水工程7处(座),其中:整治山坪塘4座,新建石河堰2处,输水管道4786m,新建提灌站1座及其配套输水管道1300m。水利措施具体内容见表1-4-1。表1-4-1 水利建设内容一水利措施单位工程量(一)渠系整治m441一100100矩形渠整治m230二120100矩形渠整治m211(二)渠系配套建物建筑物处/座27一涵管安装处23二沉砂池个4(三)水源工程处7一山坪塘口4二石河堰处2三输水管道m4786四提灌站1太阳能提灌站座11.4.2 农业措施结合项目区耕地质量状况,实施田型调整500亩,砌筑田埂7500m。农业措施具体内容见表1-4-2。表1-4-2 农业措施建设内容编号名称单位数量一农业措施(一)农田工程亩500一土地田(土)调形亩500田埂砌筑m7500小并大亩5001.4.3 田间道路措施在项目区整治与新建道路5760m,使区域内交通、运输条件得到更大改善,适应机械化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1)整治田间机耕道4600 m,机耕道配套设施18处。(2)新建1.5m宽的便民路1160 m。道路措施具体内容见表1-4-3。表1-4-3 道路措施建设内容编号名称单位数量一田间道路m5760(一)田间机耕道建设m4600一田间机耕道工程建设-3.5mm4600二机耕道配套设施处18错车道处18(二)青石板便民路-1.5mm11601.4.4 科技推广措施科技推广措施主要包括农业新技术推广、农业科技培训、土样分析及肥力监测与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等四项内容。1.4.4.1农业新技术推广1、进行测土配方施肥试验示范通过野外调查及资料收集整理,布置测土配方肥料肥效校正试验10组;进行专用配方施肥与磷钾多元肥示范2000亩,配方肥氮磷钾总含量40%(17-9-14)。2、新品种示范推广进行水稻、玉米新品种示范推广2100亩。其中:水稻新品种示范2000亩,黑色玉米新品种示范推广100亩。1.4.4.2 农业科技培训在项目各实施阶段聘请专家23人通过现场操作示范进行现场培训和讲课等与咨询,培训总人次达到1050人次。其中新技术培训1000人次,农机操作技能培训50人次。1.4.4.3 土样分析及肥力监测完成项目区30份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分析。1.4.4.4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扶持村级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3个,建设村级科普阅览室,购置桌椅与农技科普图书,配套科普宣传与培训所需的简易仪器设备。科技推广措施具体内容详见表1-4-4。41表1-4-4 科技措施建设内容编号名称单位数量四科技措施(一)农业新技术推广亩4100一测土配方施肥试验示范项1测土配方校正试验组10二专用配方肥示范亩2000专用配方肥t50磷钾多元肥t3.2(二)新品种示范推广亩2100一优质水稻示范推广亩2000优质水稻品种推广示范kg2000二黑玉米优质品种推广示范亩100黑玉米优质品种推广示范kg200(三)农业科技培训人/次1050一新技术培训1000二农机操作50(四)土样分析及肥力监测项1一土样采集及分析个30(五)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个3一扶持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个31.5 项目投资计划1.5.1 项目投资和资金构成项目总投资825万元,资金筹措方式为:财政资金投入77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550万元;省级财政配套176万元;市、区(县)级财政各配套22万元),财政资金占总投资的93.3。农民自愿投劳折资55万元,占总投资的6.7%。1.5.2 项目投资*2015年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规划任务治理土地面积5900亩,工程总投资825万元。其中:(1)水利工程措施计划投资439.82万元,占投资总额53.3%。(2)农业措施计划投资97.19万元,占投资总额11.8%。(3)道路工程措施计划投资220.39万元,占投资总额26.7%。(4)科技措施计划投资44.40万元,全部为财政投入,占投资总额5.4%。(5)其它费用计划投资23.20万元,全部为市、区财政配套资金投入,占投资总额2.8%。1.6 项目开发预期效益本项目在实施后,将会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项目区域与非项目区域相比,具有六大明显优势:一是通过水利治理,完善了项目区水利设施建设,提高了渠系水利用率,保障了粮田灌溉,扭转了项目区缺水的局面,;二是通过土壤改良,提高了项目区耕地的产出率;三是通过道路建设,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四是通过先进技术的推广实施,提高了农民素质;五是调整了产业结构,实现了粮经协调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六是以项目为载体,使政府职能部门与农户结合起来,在“治一方水土,富一方百姓”事业中共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6.1 经济效益1.6.1.1 助农增收通过改造中低产田后,项目区粮食、蔬菜和道地中药材生产能力得到提高,农业产值得到增加。主要表现为:通过保障稻田的有效灌溉和稻田土壤改良,使水稻亩产量提高40kg,玉米亩产量提高30kg,薯类亩产量提高40kg,小麦亩产量提高20kg,项目区新增粮食91万kg,对应粮食作物新增产值197万元;油菜亩产量提高15kg,蔬菜亩产量提高100kg,其它作物亩产量提高20kg,对应经济作物新增产值152.7万元。项目完成后,运行期可实现年新增种植业产值280.2万元,平均年新增种植业产值259.35万元,实现农民人均增收352元。*2015年度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数字化营销文化差异-洞察及研究
- 部队大型车辆驾驶课件
- 部队修军车的验收课件
- 部队休息时间管理
- 2024-2025学年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八年级(下)期末道德与法治试卷(含答案)
- 糖料种植行业风险管理与应对策略分析-洞察及研究
- 顶体反应生物标志物-洞察及研究
- 黄金期货避险属性研究-洞察及研究
- 基于拓扑优化的凸镰片轻量化与抗冲击性协同提升路径
- 基于AI的蒽醌类化合物绿色合成路径动态优化与能耗平衡模型构建
- 2025年第十届全国中小学“学宪法、讲宪法”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 地下管网管道施工现场管理方案
- 江苏省扬州市2025年中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 2025年版《煤矿安全规程》考试题库(含答案)
- 押运员持枪证考试试题及答案
- 二次供水卫生监督课件
- 2025浙江省储备粮管理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企业招聘7人(第一批)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10套)
- 供油船管理办法
- 2026届福建省泉州市泉州实验中学中考冲刺卷英语试题含答案
- 常州墓地管理办法
- 麻精药品管理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