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白皮书2011版_第1页
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白皮书2011版_第2页
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白皮书2011版_第3页
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白皮书2011版_第4页
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白皮书2011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于计算产业发展白皮书 (2011 版 ) 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 2011 年 04 月 目 录 执行概要 . 1 研究目的 . 1 研究方法 . 1 重要发现 . 1 赛迪建议 . 2 第一章 中国于计算发展现状与展望 . 3 一、众说纷纭 “ 云计算 ” . 3 1、云计算的由来 . 3 2、云计算的定义与内涵 . 3 二、中国云计算的发展现状 . 4 1、中国云计算发展历程 . 4 2、中国云计算的产业链构成 . 5 3、 20092010 年市场规模与特点 . 5 4、主要的云计算项目 . 6 5、政府的角色及作用 . 7 三、中国云计算应用方向 . 8 1、政府及公共事业 . 8 2、行业应用方向 . 8 3、企业应用方向 . 9 四、中国云计算未来展望 . 10 1、云计算产生的社会和经济影响 . 10 2、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的关键障碍 . 11 3、中国云计算发展趋势 . 11 第二章 主流于计算解决方案及核心价值 . 13 一、云计算应用中用户的核心关注 . 13 1、政府用户核心关注 . 13 2、企业用户核心关注 . 13 3、消费者核心关注 . 14 二、跨国企业云计算解决方案评析 . 15 1、 Microsoft . 16 2、 IBM . 17 3、 HP . 18 4、 SAP . 19 5、 Oracle(SUN) . 20 6、 Google . 21 7、 Citrix . 22 三、本土企业云计算解决方案评析 . 23 1、华为 . 23 2、用友 . 24 3、华胜天成 . 25 四、典型应用案例评析 . 25 1、民生应用云 . 26 2、电信行业应用云 . 27 第三章 中国于计算产业发展政策分析与对策建议 . 28 一、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云计算产业政策对比分析 . 28 1、美国 . 28 2、欧洲 . 29 3、日本 . 30 4、印度 . 31 二、中国云计算产业相关政策分析 . 33 1、中央政府层级的政策及态度 . 33 2、地方政府出台的相关产业政策 . 34 三、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的政策影响分析 . 36 1、正面助推效果分析 . 36 2、局限性及阻碍因素 . 37 四、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 38 1、充分利用云计算战略性机遇,重构中国在全球 IT 产业格局的地位 . 38 2、制定积极的产业发展政策与法规,构建适度宽松的云计算发展环境 . 38 3、准确把握云计算本质和旨归,严防利益群体利用云计算圈钱圈地 . 39 4、尝试在细分领域建立云计算“特区”,引导大规模的云计算落地应用 . 39 5、提高政府管理精细化程度,划分云安全细分领域,提供分级区别管理措施 . 40 6、启动云计算相关立法,从标准和法律层面保障云计算安全 . 40 7、着力 试点示范,由点到面推进云计算产业全国统筹规划布局 . 40 8、突出资源整合能力,主抓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形成行业应用示范 41 9、积极扩大与他国政府和相关机构合作,推进世界级的中国云计算实践 . 41 1 执行概要 研究目的 继个人计算机、互联网变革之后, 2010 年,云计算作为第三次 IT 浪潮 的代表正在向我们走来。 它将带来 人类 生活、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的根本性改变,成为当前全社会关注的热点。 作为中国 IT 产业的观察者和研究者,赛迪顾问 充分运用自身的强大资源优势,长期追踪 包括云计算在内的 中国 IT 产业发展现状 与未来趋势。以标准化、专业化、国际化的定义和方法,结合自身对中国 IT 产业 的深刻 理解 , 为产业链生态主体把脉 IT 应用趋势,提供政府决策参考。 本白皮书的研究目的主要涵盖: 解析中国云计算产业的发展历程与产业链生态,指明机遇挑战及未来趋势。 剖析用户应用云计算的关键要素,点评当前主流云计算解决方案 提供 商核心价值。 梳理中国云计算相关项目及政策影响,提出未来产业发展政策建议。 研究方法 本白皮书研究过程中所用到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面访 /电访: 赛迪顾问 历时 3 个月,走访了近 50 位 云计算 产业的重要影响者,包括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中央部委 、 地方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软件园区等领导,两院院士、高校教授、著名媒体主编、知名博主、大型跨国云计算解决方案提供商、中国本土云计算解决方案和服务提供商以及政府、企业和个人用户,获得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和众多真知灼见,对白皮书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实证研究:采用了企业访谈和对标比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 国内外 主流云计算解决方案提供商进行深入剖析,对访谈数据和对标比较研究结果进行综合评估。 案头调研:对赛迪顾问的历史数据库、业务类型库和案例库 进行筛选,调阅相关的年度研究报告、统计年鉴、政府项目库和政策法规库,并结合互联网公开信息获取,搜集了大量的云计算技术趋势、解决方案 、 市场 和 政策等全面的文本资料,为本白皮书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重要发现 中国云计算产业分为市场准备期、起飞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当前,中国云计算产业尚处于导入和准备阶段,处在大规模爆发的前夜。 中国政府已经洞察了云计算火热表象下的实质,认清了云计算产业的核心价值,把握了云计算的未来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中国政府在推动云计算产业发展方面彰显了巨大的决心,并将云计算定位 为 将要长期培育的新兴产业。 现阶段云计算创新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加强统筹规划、突出安全保障、创造良好环境、推进产业发展、着力试点示范、实现重点突破”。 中国云计算产业生态链的构建正在进行中,在政府的监管下,云计算服务提供商与软硬件、网络基础设施服务商以及云计算咨询规划、交付、运维、集成服务商,终端设备厂商等一同构成了云计算的产业生态链,为用户提供服务。 2 与云计算有关的服务器和存储成为目前阶段政府云计算产业投资的重点。然而,许多地方政府在投入了巨额资金建设起云计算中心后,却发现缺 乏有价值的实际应用,“云资源”的利用率不高,应用落地成为当前最 急需解决的问题。 在云计算产业发展中,政府用户关注的核心聚焦在数据安全、云计算的标准建设及产业生态系统打造等方面;企业在部署云计算服务时,更注重云的安全性、云服务提供商的运营经验及现有的成功案例等要素;消费者在选购云服务时,对云提供商的口碑、用户数量和一致性体验表现出了特别的关注。 当前中国各级政府出台的云计算相关政策大多停留在整体规划、行动计划层面,难免出现政策措施粗放、“一刀切”的情况。精细化程度不够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直接 套用 现有的监管模式 对某些新兴的商业模式 进行 监管,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新技术、新应用的 快速 发展; (2) 某些行业的运营牌照发放条件限制了 云计算大规模产业化和市场化的实现; (3) 对安全问题的划分有待精细,例如可以将云安全按照不同领域、不同安全敏感级别进行细分, 采用分级监管模式 分类管理 。 未来 3 年,云计算应用将以政府、电信、教育、 医疗、 金融、石油石化和电力等行业为重点,在中国市场逐步被越来 越 多的企业和机构采用,市场规模也将从2010 年的 167.31 亿元增长到 2013年的 1174.12 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 达 91.5%。 赛迪建议 牢牢抓住云计算战略性机遇,重构中国在全球 IT 产业格局的地位 准确把握云计算本质和旨归,严防利益群体利用云计算圈钱圈地 着力试点示范,由点到面推进云计算全国统筹规划布局 突出资源整合能力,主抓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形成行业应用示范 制定积极的产业发展政策与法规,构建适度宽松的云计算发展环境 尝试在细分领域建立云计算“特区”,引导大规模的云计算落地应用 提高政府管理精细化程度,划分云安全细分领域,提供分级区别管理措施 启动云计算 相关立法,从标准和法律层面保障云计算安全 积极扩大与他国政府和相关机构合作,推进世界级的中国云计算实践 3 第一章 中国于计算发展现状与展望 一、众说纷纭 “ 于计算 ” 1、于计算 的 由来 云计算的出现并非偶然, 早在上世纪 60 年代 , 麦卡锡就提出了把计算能力作 为一种像水和电一样的公用事业提供给用户 的理念 ,这成为云计算思想的 起源 。 在 20 世纪 80 年代网格计算、 90 年代公用计算 , 21 世纪初虚拟化技术、 SOA、 SaaS 应用的支撑下,云计算作为一种 新兴的资源 使用和交付模式逐渐为学界和产业界所认知。 继个人计算机变革、互联网变革 之后 ,云计算被看 作 第三次 IT 浪潮,是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 将 带来 生活、生产方式 和商业模式的根本性改变,成为当前全社会关注的热点。 图 1 于计算与第三次 IT浪潮 2、于计算的定义与内涵 (1) 于计算的定义 云计算是一种 IT 资源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 (包括互联网 Internet 和企业内部网 Intranet) 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硬件、平台、软件及服务等 资源。 提供资源的网络被称为“云”,其计算能力通常是由分布式的大规模集群和服务器虚拟化软件搭建。 “云”中的资源在 用户端 看来是可以无限扩展的,并且可以随时获取,按需使用,随时扩展,按使用付费。云计算 的内容 主要包括: 基础 架构即服务( IaaS)、数据存储即服务( DaaS)、平台即服务( PaaS)、软件 即服务( SaaS)、 “ 云安全 ” 和虚拟 化应用等内容。 (2) 于计算的特点 4 资源池: 计算资源汇聚在一起 , 通过多租户模式服务多个消费者。在物理上,资源以分布式的共享方式存在,但最终在逻辑上以单一整体的形式呈现给用户。 按需、自助 : 用户可以根据自身实际需求,通过网络方便 地 进行 计算能力 的申请 、配臵和调用, 服务商可以及时进行资源的分配和回收。 快速弹性: 服务商的计算能力能够快速而弹性地实现供应。 服务商可以根据访问用户的多少,增减相应的 IT 资源(包括 CPU、存储、带宽 和软件应用等),使得 IT 资源的规模可以动态伸缩,满足应用和用户规模变化的需要。 广泛的网络访问 : 使用者不需要 部署相关 的 复杂 软硬件基础设施和应用 软件 ,直接通过互联网或企业内部网访问即可获取 云中的 计算资源。 可度量的服务 : 云服务系统可以根据服务类型提供相应的计量方式 ,如根据用户使用云资源的时间长短和资源的多少进行 服务 收费 。 二、中国于计算的发展现状 1、中国于计算发展历程 中国云计算产业 分为市场 准备 期、起飞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 当 前,中国云计算产业尚处于导入和准备阶段, 处于 大规模爆发 的前夜 。 图 2 中国于计算产业发展阶段分析 准备 阶段( 2007-2010): 主要是 技术 储备和 概念推广 阶段,解决方案 和商业模式尚 在尝试中。 用户对云计算认知度 仍然较 低 , 成功案例 较少。初期以政府 公共云建设为主。 起飞 阶段( 2010-2015) : 产业高速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和商业模式构建成为这一时期的关键词 ,进入云计算产业的“ 黄金机遇期 ” 。此时期, 成功案例逐渐丰富 , 用户了解和认可程度不断提高 。 越来越多的厂商开始介入 , 出现大量的应用解决方案 , 用户主动考虑将自身业务融入云 。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建设齐头并进。 成熟阶段( 2015-): 云计算产业链、行业生态环境基本稳定;各厂商解决方案更加成熟稳定 ,提供 丰富的 XaaS 产品。 用户云计算应用取得良好的绩效,并成为 IT 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云计算 成为一项基础设施。 2007 年 2010 年 2015 年成熟阶段准备阶段 起飞阶段2 0 X X 年公有云 私有云商业模式尚在探讨用户认知仍需教育公有 云混合云生态建设和商业模式实践用户成功案例日益丰富生态和商业模式成熟云 计算成为必备 IT 资源云计算成为基础设施私有云 5 2、 中国 于计算的 产业链构成 中国云计算产业生态链的构建正在进行中, 在 政府 的 监管下,云计算服务提供商与软硬件、网络基础设施服务商以及云计算咨询规划、交付、运维、集成服务商 、 终端设备厂商等一同构成了云计算的产业生态链,为政府、企业和个人用户提供服务 。 图 3 中国于计算产业链 3、 20092010 年市场规模与 特点 2010年中国云计算应用市场的发展明显加快,无论是 “ 公共云 ” 还是 “ 私有云 ” ,典型案例日趋增多。除了大型的云计算中心建设, 还有众多 以 SaaS、虚拟化等 模式 存在的云计算 相关应用服务。 在政府公共云项目的大力推动和厂商的积极宣传下,预计 2010年 , 中国云计算 市场规模 将达到 167.31亿元,同 比 增长 81.4%。 图 4 2009 2010年中国于计算应用市场规模 概念落地,产学研各界对于计算由质疑转为迎势而上 92.23167.310501001502002009年 2010年亿元 6 虽然对云计算仍存在一些担忧,但 随着概念的普及, 产业 界对于云计算逐渐形成了一个共识:如果忽视以云计算为代表的未来技术, 中国将会 在新一轮技术发展浪潮中 进一步拉大与世界领先国家的差距,进而在全球产业分工中处于非常不利的位臵。 所以, 中国 必须 要牢牢 抓住这一轮产业变革, 加速发展以云计算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当前,国际 IT产业巨头都将中国作为云计算业务发展的热点区域, 看到了 中国市场 的 巨大 发展潜力。尽管国内产学研各界还处于学习和计划阶段,但已经显示出对云计算的关注和重视。 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高校、研究机构、媒体,都纷纷加入云计算产业 生态 的打造中,积极推动中国云计算产业的快速发展。 国内“公共云” &“ 私有云 ” 典型案例日趋增多 ,涌现出一批 如 北京“祥云工程”、上海“云海计划”、 “苏州风云在线”、中国移动 “Big Cloud”云计算平台 等 项目 。 战略布局,中国政府开始对于计算技术及产业进行 明确 支持 世界各国如美、日、欧等国家和地区都把云计算作为未来重点发展的战略领域,无论是美国的 A、星云,英国的 G-cloud、日本的 霞关云计划 ,都剑指云计算,争先投入巨资, 力 图在 “ 第三次 IT变革 ” 中占据优势地位。 面对这一浪潮,中国也积极布局发展。早在 2010年 6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就指出 , “ 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知识服务、智能服务的快速发展为个性化制造和服务创新提供了有力工具和环境 ” ,将云计算应用提上了创新生产方式的高度。 10月 ,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关于做好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确定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无锡五个城市先行开展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工作,进一步明确了国家发展云计算的总体思路和战略布局。 面临挑战, 数据安全 和标准 是中国于计算 产业起飞 之 “两翼” 中国 云计算 的产业化快速发展尚存在如用户认知不足、标准缺失、数据主权争议、可用性、稳定性担忧、用户锁定、服务质量难以规范等诸多障碍。其中,标准和安全这一对“翅膀”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是最为核心、也是最为迫切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云标准 之翼 对于云的起飞至关重要。没有标准,云计算产业就难以得到规范健康 的 发展,也 难以形成规模化和产业化集群 效应 。标准的内容不仅包括技术标准,还要包括服务标准,解决无论是公共云、混合云还是私有云 的从规划设计,到系统建设、再到服务运营、质量保障等环节中的各种问题。标准的制定和维护则需要全产业链的共同参与,包括政府、行业协会、学者、第三方研究机构、云计算相关软硬件和服务提供商,以及最终用户的共同参与,在预研、立项、起草、意见征集、审查、发布和实施的全标准生命周期中广泛的参与,并做好监督和标准实施工作,在与国际标准的交流以及产业发展实践中不断修改完善标准,用标准指导产业的有序运行。 安全问题的解决是关系到云服务能否得到用户认可的关键要素。除了可能发生的大规模计算资源的系统故障外,云计算安全隐患还包括缺乏 统一的安全标准、适用法规、以及对于用户的隐私保护、数据主权、迁移、传输安全、灾备等问题。中国的云计算产业发展必须在数据加密、 迁移、 备份以及位臵控制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保证云服务的易用性、可用性、稳定性、安全性。安全问题的解决还包括云计算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比如对于 数据隐私保护、数据主权归属、服务协议保障、服务商资质认定等方面的制定 都将为云计算产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增强用户使用云计算的信心,让他们愿意为云计算付费。也唯有如此,才会有更多的云应用服务商实现云上的盈利,从而开发更多的应用,实现产业的良性循 环和可持续发展。 4、主要的于计算项目 当前,以地方政府为代表,中国已经建设了一批 公共项目, 各地也都陆续提出了未来 7 云计算的发展规划。 但是目前 公共云计算平台 上的应用仍然较少,“云资源”的利用率不高,应用 落地 成为当前最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图 5 中国主要地方政府于计算进展 5、政府的角色及作用 在中国当前的云计算产业链中, 除了作为云计算的用户, 政府 在产业战略规划布局和运行监控中 承担了重要的作用: 产业规划布局和调控: 政府 是云计算 产业发展的规划者和布局者。通过制定中长期和近期的产业发展规划,从产业规模、从业人员、产业生态建设、地域布局等方面对产业进行合理的规划,并借助资金、技术、人才、土地等多方面的调控杠杆推进产业的科学发展。 游戏规则制定和监督: 政府是 云计算 产业 的环境营造者、 规则制定者以及 产业运营 监督者。 政府通过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对 产业准入资格审核、 数据安全、灾备、云技术和服务标准、服务水平协议等内容进行清晰的界定,为产业有序运行打造良好的环境,并 通过法律法规的执行监督产业的健康发展。 8 三、 中国于计算应用方向 云计算的 IT 基础设施建设模式为产业带来了节省成本、拓展应用、更加充分利用资源的全新思路 ,推动 IT 产业 向 绿色环保和资源节约型 方向发展, 这符合了产业发展中控制成本、节省资源、减少排放、保护环境等多方面的需求趋势。云计算也为 IT 服务 、 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产业开拓了全新的商业模式 和 建设思路 , 成为信息服务 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1、政府及公共事业 政府行业云计算应用投资将 逐步转化为实际应用,一类是面向政府工作人员,成为政府办公、计算平台的 “ 政务云 ” ,一类是面向普通公众,成为 “ 公共服务云 ” 。具体而言,“ 政务云 ” 是政务信息化和业务协同的平台,可提供统一政府电子邮件、数据的存储处理、城市应急指挥、人口管理、城市减灾和风险管理 、食品安全 等多种政务功能; “ 公共服务云 ”可面向公众提供统一税收、缴费、信息发布、意见征询等 涉及民 生的 多种 服务。 由于 政府云计算中心可提供对海量数据存储、分享、挖掘、搜索、分析和服务的能力,使得数据能够作为无形资产进行统一有效的管理, 通过对数据集成和融合技术,打破政府部门间的数据堡垒,实现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政务云”和“公共服务云”将极大提高政府信息化水平和办公效率,并大幅节约政府 IT 建设开支,实现绿色办公。 2、行业应用方向 制造业:云计算发力制造业运营模式创新 面向制造业的专业服务运营商将提供基于 PaaS、 SaaS 模式的软件的开发和服务 ,为制造业企业提供包括产品、技术、平台和运维管理在内的全面支持,使制造业企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制造的业务层面上,而非 IT 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运维。 在 PaaS 模式下,用户 采用云计算 运营商支持的编程语言和工具编写 相应的 应用程序,然后放到云计算平台上运行 ;在SaaS 模式下,用户即可以 获得低廉的 ERP、 CRM 等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及服务 ,又可以进行快速有效的仿真模拟。通过这种购买服务的方式,企业可以降低设计与制造成本,大幅缩短企业产品升级换代周期、提高产品性能、提升企业信息化能力、大幅提升工业企业的自主创新效率,并推动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提升。 电信:借势发力,对内对外双重“整合” 伴随数据量和带宽增加以及移动互联的发展,要求电信运营商走向云计算,否则其运营效率和模式都不具长期竞争力。依托 云计算,国内电信企业也将借势发力,成为云计算产业的主要受益者之一,从提供的各类付费性云服务产品中得到大量收入,实现电信企业利润增长,通过对不同国内行业用户需求分析与云产品服务研发、实施,打造自主品牌的云服务体系。对内进行业务系统 IT 资源整合,提升内部 IT 资源的利用率和管理水平,降低业务的提供成本;对外通过云计算构建新兴商业模式的基础资源平台,提供公用 IT 服务,提升传统电信经济的效率,加速电信运营商平台化趋势与产业链的整合趋势,并在应用层面推动云计算的落地。 金融与能源:信息化整合的“关键武器” 金融、能 源企业一直是国内信息化建设的“领军性”行业用户,在未来 3 年里,中石化、中保、农行等行业内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入 “IT 资源整合集成 ” 阶段,在此期间,需要利用 “ 云计算 ” 模式,搭建基于 IaaS 的物理集成平台,对各类服务器基础设施应用进行集成,形成能够高度复用与统一管理的 IT 资源池,对外提供统一硬件资源服务,同时 9 在信息系统整合方面,需要建立基于 PaaS 的系统整合平台,实现各异构系统间的互联互通。因此,云计算模式将成为金融、能源等大型企业信息化整合的 “ 关键武器 ” 。 金融业的数据信息直接涉及到社会各个方面的 经济利益,所以保障这些信息安全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云计算在金融行业中遇到的首要问题是如何保障信息的安全可靠,包括避免数据信息泄漏、非法使用、丢失以及保证信息的真实可靠等。 教育:云计算为教育信息化服务 未来,云计算将为高校与科研单位提供实效化的研发平台。目前,云计算应用已经在清华大学、中科院等单位得到了初步应用,并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在未来,云计算将在我国高校与科研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普及,各大高校将根据自身研究领域与技术需求建立云计算 平台,并对原来各下属研究所的服务器与存储资源加以有机整合,提供高效可复用的云计算平台,为科研与教学工作提供强大的计算机资源,进而大大提高研发工作效率。 此外,云计算在构建网络学习环境、提高网络教育效率及整合教育资源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通过云平台 实现教育资源的开放和共享 ,以用户为中心,让数据和服务围绕着个人,通过云计算平台强大的计算能力、 快捷的数据检索、智能的数据处理、人性化的服务,有效地提高 人们的 学习效率。 医药医疗:云计算助 推 新医改 医药企业与医疗单位一直是国内信息化水平较高的行业用户,在“新医改”政 策推动下,医药企业与医疗单位将对自身信息化体系进行优化升级,以适应医改业务调整 的 要求 。在此影响下,以“云信息平台”为核心的信息化集中应用模式将孕育而生,逐步取代目前各系统分散为主体的应用模式,进而提高医药企业的内部信息共享能力与医疗信息公共平台的整体服务能力。 云计算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 通过骨干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的配合,对农业生产的各种要素进行数字化设计、智能化控制、精准化运行、科学化管理,实现云服务将与农业发展紧密结合,从而推动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农业生产方面,可以指导生产者、经营者和管理者使农产品顺利 进入市场,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在农民生活方面借助信息传播媒体,设计并提供针对农村、农业、农民特点和使用习惯的软件与服务,以提高农民生活素质。 开发测试云助推中国信息技术 创新 发展 云计算可以让 ISV 的开发、测试工作变得 更为便捷。利用云计算技术,可以实现资源集中管理,并针对需求动态地分配资源,使开发与测试环境能够充分地 满足软件开发项目的需求。 例如 微软 Windows Azure 平台, 可以 向开发人员提供一个在线的基于 Windows 系列产品的开发、储存 、发布、测试 和服务代管等服务的环境 ,大大提升了开发人员的开发效率,从而帮助 ISV 开发出更多适合行业用户特性的 新 产品,推动中国 IT 产业的创新 和 ISV 走向国际市场 。 3、企业应用方向 大型企业:私有云成为主要应用 云计算在大型企业中保持着较快的增长势头, 2010 年中国云计算应用市场中,面向大型企业的销售额达到了 81.65 亿元,所占份额达到 48.8%。鉴于大型企业对数据安全性要求较高,云计算在大型企业中的将以私有云应用为突破点,加速企业内部“研发 采购 生产 库存 销售”信息一体化进程,进而提升制造企业竞争实力。大型企业在部署云计算算过程中关键要做好已有数据和信息向云计算环境的迁移工作,选择企业最适合的云计算整体 10 解决方案,加快云计算环境下的商业智能、 数据挖掘等软件应用 ,与此同时,大型企业还应与与专业云应用软件开发商互动,开发和使用专业化、个性化的 SaaS 软件 。 中小企业:首选 PaaS/SaaS 服务 中小企业应结合企业核心业务,选择高质量的行业 PaaS/SaaS 服务 ,确保云平台能够稳定提供弹性可扩展的 IT 资源,满足 自身 业务需要 。在中小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日渐完善及网络传输日益增速的当下,云计算 将成为解决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困扰的变革方向 ,并为企业带来诸多价值 ,如 缩短信息化建设周期,更快享受到信息化带来的价值 ; 降低信息化建设成本,降低企业运营风险 ; 享受更优质服务,提升企业竞争力 等 。 四、 中国于计算未来展望 1、于计算产生的社会和经济影响 云计算作为新一代产业浪潮的重要驱动力,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推动中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进程: 云计算能够提供可靠的基础软硬件、丰富的网络资源、低成本的构建和管理能力,能有效加速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解决政府、大型企事业单位目前面临的 IT 机房建设和信息系统运维难、人工成本和能源消耗巨大等问题。以此为基础,云计算可以 推动中国信息化进程向更高的层级跃升 。 构建更大规模的生态系统,提振中国 IT 产业: 云计算产业具有极大的产业带动力量,包括从芯片、服务器、 PC、网络设备、存储等硬件设备,到平台软件、中间件、应用软件、信息安全厂商,到 IT 服务运营和外包服务商,再 到 电信运营商以及政府、企业、个人用户,都将成为大规模生态系统的一员。在云计算的驱动下,新的业态和新的商业模式将层出不穷,各种融合式创新将不断涌现,从而推动中国整体 IT 业产值的大幅提升。 同 时,在生态系统中,云计算服务的提供对象将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地区。借助云计算这艘巨轮, 在引进国外先进云计算服务商的同时, 中国 企业也 可以走向海外, 占领 更大规模的全球 市场 ,提升中国 IT 产业的国际化水平。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业务动态性和敏捷性: 通过提供海量数据存储和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云计算能够为科技创新提供坚实基础,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并缩短产品和服务进入市场的周期。同时,云计算强大的管理系统可以实现业务的快速部署,并实现云计算平台同其它业务已有的数据库和能力组件的快速调用和整合,提高用户业务的敏捷性和动态性。 降低总体拥有成本( TCO),助力绿色 IT 和节能减排: 云计算可以 提高现有设备运行效率,并减少初期投资和运营成本(管理、更新成本),降低 用户 总体拥有成本 。同时,云计算对 IT 资源的集中和整合使用可以减少设备规模、及时关闭空闲资源,有效降低能源消耗,提高 资源 利用率 ,实现绿色 IT,推动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落地。 支撑中小企业信息化升级,保障国家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 2010 年 , 中国中小企业总数已占全国企业总 数的 99%以上,创造的最终产品 和服务价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 60%左右,提供了全国 80%的城镇就业岗位, 上缴的税收约为国家税收总额的 50%。在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动创新、扩 大出口、增加就业、维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 , 真正使用 IT 技术的中小企业比例 很 低,阻碍了这些企业的发展 。云计算服务的产生将有效地支撑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将企业 的 IT 投资从 资本投入转变为日常开支和运营成本, 大大减轻了中小企业的资金压力 ,降低其信息化门槛,弥 11 补其在 IT 投资和维护方面的不足,促进中小企业生产、管理与市场开拓的升级,提高中小企业收入,从而保障国家总体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 2、中国于计算产业发展的关键障碍 大型服务商和成功案例较少: 在技术浪潮和产业热情推动下,一大批厂商进入中国云计算市场,但由于目前尚未形成有效的评价、资格认证和准入机制,云计算市场上鱼龙混杂,缺乏大型、可信赖的服务提供商,也缺乏行业普遍认可的成功应用实践案例,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规模的扩张。 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运营标准 :当前中国云计算产业参与者尚未形成一套共同遵循的技术标准 和运营标准。具体表现在数据接口、数据迁移、数据交换、测试评价等技术方面,以及 SLA、云计算治理和审计、运维规范、计费标准等运营方面,都缺少一套公认的执行规范,不利于用户的统一认知和云服务的规模化推广。 数据主权和数据安全问题 :包括数据存储、传输安全,数据隐私、数据主权、身份认证等问题是用户非常关心的问题,是阻碍当前云计算应用的关键障碍之一。 3、中国于计算发展趋势 未来 3 年,云计算应用将以政府、电信、教育、 医疗、 金融、石油石化和电力等行业为重点,在中国市场逐步被越来 越 多的企业和机构采用,市场规模也将从 2010 年的 167.31亿元增长到 2013 年的 1174.12 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 达 91.5%。 图 6 2011 2013年中国于计算应用市场规模及增长率预测 潜力巨大,云计算将成为中国信息产业跨越升级的利器 云计算商业模式的迅速发展将对中国 IT 业产生重要的影响,涉及服务器、存储、网络等基础架构以及中间件、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网络服务在内的诸多领域,从而开创一种全新的 IT 应用前景。 赛迪顾问预测,未来 5 年,云计算 和相关服务市场将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一方面,中国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中小企业,对于这些处在成长期的中小企业而言,自己投资建立数据中心的投资回报率较低,并且很难与业务的快速成长匹配,而云计算的租用模式正好为这些中小企业提供了合适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众多的服务器、存储硬件厂商以及平台软件厂商都希望通过云计算平台将自己的产品推广到政府和企业用户中,以便未来能获得更多的市场机会;同时,云计算运营商也将在这次大潮中实现快速发展,比如正在全国各地兴建高性能计算中心、超级计算中心的政府部门及其下属企事业单位有望成为面向公 共计算领域的315.54 606.78 1174.1288.6%92.3% 93.5%80%90%100%0 200 400 600 800 1000 1200 1400 2011年 2012年 2013年销售额 (亿元 ) 增长率 12 云计算运营主体,而电信运营商、 IDC 托管服务商、大型互联网公司 、软件平台解决方案提供商 等也具有成为云计算运营商的潜力。 随着云计算生态链构建的逐步成熟,相关产业链主体均会在这一轮 IT 浪潮中找到自身的优势位臵,加速自身业务优化升级,助推整体 IT 产业的跨越式增长。 包罗万象,云计算有望整合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形成大联盟 云计算产业链的发展环环相扣,如同一个“金字塔”模型,从国内市场目前的情况来看,不同企业在金字塔的不同级别均有动作:处于金字塔基座位臵的是基础设施层,能够提供计算、存储、带宽等按需的 IaaS 云基础设施服务,这是所有应用和平台的基础,也是 “ 云计算 ” 技术实力的集中体现;基于基础设施之上的是为应用开发提供接口和软件运行环境的平台层的 PaaS 服务;处于金字塔顶端的是应用层,提供在线的软件服务即 SaaS 服务。金字塔的这三个层面合起来构成了一条完整的云计算产业链,随着国内云计算应用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与成熟,产业链上中下游企 业整合的趋势将更加明显。 13 第二章 主流于计算解决方案及核心价值 一、于计算应用中用户的 核心关注 云计算已成为 IT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将为 整个产业 带来新的变革和机会。 然而,国内外 IT应用环境存在 着 巨大差异, 因此,中国云计算产业的应用 必须 明确本地 用户 的核心关注,针对不同用户的需求,提供可控、安全、高效的云计算解决方案。 1、政府用户核心关注 对政府用户而言,云计算不仅能够提高办公效率、节约信息化成本,还能够帮助其实现管理创新和 向 服务型政府 的 转型。政府不仅是云计算重要 的应用主体,更是重要的市场规则制定者、产业运行 监督者和产业发展推动者。 政府的推动可以促进云计算产业跨越式发展。例如,目前各地政府结合当地产业规划,积极建立云计算 产业发展与创新基地,通过资金支持大力培育云计算技术服务厂商,建立面向城市管理、产业发展、电子政务、中小企业服务等领域的云计算示范平台,推动 IT厂商向云计算服务商转型,并引导云计算技术和服务厂商向产业基地集聚,组建云计算产业联盟,形成合力参与全球云计算产业竞争。 在云计算产业发展中,政府用户关注的核心聚焦在数据安全、云计算的标准建设及产业生态系统打造等方面。 65% 70% 75% 80% 85% 90% 95%合规性持续创新能力产值产业生态建设技术标准运营标准数据安全73%83%88%90%91%93%95%图 7 政府用户对于计算的核心关注度 2、企业用户核心关注 企业能够利用云计算整合其现有的数据中心,实现对已有 IT资源的充分利用,提高信息系统的效率和性能,加强经营决策的实时 性 。各类面向行业的云服务能够为企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使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加快研发进程,缩短产品投入市场的时间。 因此,企业在部署云计算服务时,更注重云的安全性、云服务提供商的运营经验及现有的成功案例等。 随着云计算的不断发展,可供企业选择的云服务越来越多,云的可移植性、数据集成、迁移成本等也将成为企业用户关注的核心问题。 14 70% 75% 80% 85% 90% 95% 100%迁移成本可用性可移植性用户锁定稳定性数据集成数据主权隐私保护IT 人员技术水平总体拥有成本 ( T C O )云计算服务运营经验数据安全行业解决方案成功案例75%80%81%81%84%88%89%92%92%94%95%96%96%图 8 企业用户对于计算的核心关注度 3、消费者核心关注 目前,尽管大多数个人用户并不清楚地知道或者不关心云计算概念,事实上已经有相当多的用户已经是云计算的使用者了。多年来,消费者事实上一直都在慢慢向云计算环境靠拢,如电子邮件(如微软的 Hotmail、 Google的 Gmail)、在线办公软件(如文字处理、电子表格)、网络硬盘、即时通讯(如 MSN、 QQ)等。 由于消费习惯的原因,中国的消费者在选购产品时,往往货比三家,注重产品的口碑,在做出购买的决策时,往往表现出一定的从众倾向,对那些市场占有率高的品牌更加偏爱。因此,消费者在选购云服务时,对云提供商的口碑、用户数量和一致性体验表现出了特别的关注,其次才是云服务的可用性及数据隐私性,最后才考虑价格的因素。 70% 75% 80% 85% 90% 95% 100%价格数据隐私性可用性便捷性一致性体验用户数量口碑78%85%89%90%92%95%98%图 9 消费者对于计算的核心关注度 15 二、 跨国企业于计算解决方案评析 由于意识到“云计算”将是一场改变 IT格局的划时代变革,几乎所有重量级跨国 IT巨头都 从不同领域和角度开始在 “ 云计算 ” 领域 布局 ,这个阵营的主力包括 Microsoft、 IBM、HP、 SAP、 Oracle( Sun)、 Google、 VMware、 Citrix等。 各厂商都推出了相应的云计算战略,如 Microsoft的 “S+S” , IBM的 “ 智慧的云计算 ” , HP的 “ 一切皆服务 ” , SAP的 “Business ByDesign 和以按需随选( On Demand) ” ,Oracle的 “On Demand” , Google的 “ 在线公共云服务 ” , VMware的 “IT 即服务 ” ,Citrix的 3C等。 显然,全球各 IT巨头 争相 进入 “ 云计算 ” 领域 的驱动力 是未来 市场 所蕴藏的巨大 机会 。各大厂商纷纷发布自己的云计算战略,以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 为了梳理当前中国市场云计算提供商的纷繁万象,从中发现各个方案的价值所在,赛迪顾问将采用全新的评价方式,从用户的核心关注和解决方案提供商的供应能力及价值的对标出发,对当前主流的云计算解决方案进行客观的综合评析,以期更好地推动政府、企业、个人用户加速云计算应用。 图 10 用户核心关注与解决方案核心价值对标 政府用户核心关注企业用户核心关注个人用户核心关注于计算解决方案提供商对标比较分析 16 1、 Microsoft 关键价值点 要点 /评价 云计算战略 微软可以为自己的客户和合作伙伴提供三种不同的云计算运营模式,包括微软运营、伙伴运营和客户自建模式。 微软的云计算战略的特点包括软件加服务 (S+S)、开放安全的平台以及自由选择战略。 云计算产品和解决方案概述 1、 Live 和 Online 解决方案 :微软针对消费者提供了包括 Windows Live、Ofce Live、 Live Messenger、 Bing 以及 Xbox Live 等在内的多种服务;对企业用户的服务为 Microsoft Online Services。 2、 Windows Azure Platform 解决方案 : Windows Azure、 SQL Azure 和 Windows Azure platform AppFabric。 3 、 动态云解决方案 :面向企业客户方案 DIT-SC (基于 Dynamic Infrastructure Toolkit for System Center 等产品)以及面向服务提供商方案(基于 Dynamic Datacenter Toolkit for Hoster等产品) 。 为政府带来的核心价值 产业生态建设和产值拉动效应 微软云计算解决方案聚合了大量的产业链合作伙伴,从软件、硬件、网络、ISV、 SI到政府、企业、个人用户,构建了较为完善的产业生态系统,使其具有很强的产业带动效应,将有效地促进中国云计算产业集群效益的发挥。 其合作伙伴包括 用友、金蝶、超图、太极、浪潮、 联想、曙光、 济南市政府、上海市政府、 山西移动、四川移动、广东移动、戴尔、富士通、 HP、 AMD、Intel、 DEL、 Autodesk、 SAP、 Infosys、 GE医疗、 ESRI等 。 为企业带来的核心价值 云服务运营经验和行业典型成功案例 微软在国内外拥有众多云服务运营和解决方案提供的成功案例,微软在芝加哥、都柏林等构建和运营数十个全球化的大型数据中心并拥有 可口可乐公司、 联邦快递、 Intertec、再生能源生产公司、 Staser Consulting Group、Kelley Blue Book、欧洲环境局、迈阿密市政府 、 Associated Press等客户。 在国内,微软的成功案例包括 苏州风云在线、杭州云计算开发培训平台、 上海云计算 应用孵化中心的“健康云”和“中小企业云”,成都市云计算中心等,获得了客户的认可。 总体拥有成本(TCO) 微软的云计算解决方案可以在用户现有的 IT硬件环境下进行部署,最大化利用企业现有 IT资产,实现节能减排和绿色 IT,降低企业总体拥有成本。 同时,微软的产品较好的保护了开发人员的现有技能,减少了使用者的学习成本。产品的一致性也为用户提供了较低的迁移成本和较好的数据集成,降低企业云计算应用成本。 为个人用户带来的核心价值 口碑和用户数量 微软 Live Messenger、 MSN、 Hotmail等产品 拥有大量的个人用户,在用户中有良好的口碑,尤其在白领等工作人群中拥有很大的影响力。 一致性体验 微软产品具有端到端的一致性体验,无论是从手机 Windows Mobile到 PC,再到云端的 Azure,个人用户都拥有一致性的体验和良好的兼容集成性,减少用户的学习成本,增强了使用便利性。 为用户安全带来的价值 微软云安全的内容包括兼容性与风险管理、身份与访问管理、服务完整性、服务设计开发和交付、终端完整性和信息保护。可以 通过软件和服务更好地帮助客户确保信息和数据的安全和保密 ,并 基于保护客户的隐私来开发在线服务 ,保证 产品和支持服务的高可靠性。 微软遵循 IEC 27001:2005国际标准,在信息安全管理,风险管理和信息安全政策等方面严格保障用户使用安全,无论是在公共云运营还是私有云搭建中都能很好地满足客户对于安全性的要求,实现云计算的可控、安全、高效。 17 2、 IBM 关键价值点 要点 /评价 云计算战略 “智慧的云计算”、“蓝云” 云计算产品和解决方案概述 1、 需要纳入云计算中心的软硬件资源。硬件包括 x86或 Power服务器 、存储服务器、交换机和路由器等网络设备。软件包括各种操作系统、中间件、数据库及应用,如 AIX、 Linux、 DB2、 WebSphere、 Lotus、Rational等。 2、“ 蓝云 ” 管理软件及 IBM Tivoli管理软件。 “ 蓝云 ” 管理软件由 IBM云计算中心开发,专门用于提供云计算服务。 3、“ 蓝云 ” 咨询服务、部署服务及客户化服务。 “ 蓝云 ” 解决方案可以按照客户的特定需求和应用场景进行二次开发,使云计算管理平台与客户已有软件硬件进行整合。 为政府带来的核心价值 产业生态建设和产值拉动效应 IBM联合了包括超图软件、杭州创业软件、中电广通、中金富通、Amazon、 Juniper Networks等 ISV和 SI作为其合作伙伴推广云计算,并参与多个地方政府的云计算服务平台建设。 IBM由于自身拥有从基础硬件到软件和服务的全系列产品,往往可以单独为用户提供全套的云计算解决方案。 为企业带来的核心价值 云服务运营经验和行业典型成功案例 IBM国内外的成功案例包括越南电信 (VNTT)、荷兰 i-Tricity 云计算中心 、比勒陀利亚大学、 贵州移动 、 黄河三角洲云计算中心 、 北京工业大学云计算实验平台 、 无锡云计算中心 等。 总体拥有成本(TCO) IBM云计算解决方案可以对企业现有的基础架构进行整合,通过虚拟化技术和自动化技术,构建企业自有的云计算中心,实现企业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的统一管理、统一分配、统一部署、统一监控和统一备份,打破应用对资源的独占,从而帮助企业实现云计算理念。 可以使用户通过更自动化的管理降低系统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提高系统资源利用率,从而在整体上帮助企业降低 IT的投入成本和运营维护成本。 为个人用户带来的核心价值 为用户安全带来的价值 IBM通过包括单点登录、隔离管理的验证和基于角色访问控制,服务器,存储,网络安全管理、镜像安全管理、元数据安全管理,访问控制,授权管理,审计和配臵管理、策略管理、威胁管理等手段和机制来保障用户的云安全,满足企业对于风险控制以及合规性的要求。 18 3、 HP 关键价值点 要点 /评价 云计算战略 “一切皆服务”、“众包”是 HP云计算的主要理念,其重点体现在下一代数据中心的整体解决方案,主要聚焦在企业私有云的建设。 云计算产品和解决方案概述 1、 HP Operations Orchestration可以帮助企业 自动配臵服务 、 HP Cloud Assure进行 治理及管理云服务 、 HP Communications as a Service以外包的形式为中小企业提供以云为基础的通信服务 。 2、 CloudStart(私有云快速部署)解决方案 ,包括硬件、软件及咨询服务 3、其它解决方案,包括 HP Server Automation Server, HP Network Automation, HP Service Automation Reporter, HP Blade System, HP Virtual Connect, HP Systems Insight Manager, HP Integration Services等 为政府带来的核心价值 产业生态建设和产值拉动效应 HP在全球的云计算合作伙伴包括 英特尔、三星、 VMware、 卡内基梅隆大学 、 微软 、 雅虎 等公司和高校 。 HP也具有从服务器、存储、网络到软件和服务的全系列解决方案,可以单独为客户提供全套的解决方案。 为企业带来的核心价值 云服务运营经验和行业典型成功案例 HP在国内外的成功案例和客户包括 新加坡电信、 Verizon 、Continental Airlines、 micros FIDELIO、 Capgemini等。国内主要在电信行业表现较为突出,包括 内蒙移动云计算发展规划、江苏移动IDC、中国联通云计算前期规划、广东电信云计算规划、中国移动云计算 IDC规划 等。 总体拥有成本(TCO) HP在下一代数据中心方面的云计算应用可以为用户设计,交付和支持高度可扩展的基础设施(服务器,存储,网络),构建高密度,分布式存储,并利用管理数据中心和基础设施的软件为用户提供数据中心设计和优化服务,实现绿色计算,节约用户在电源,制冷和数据中心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 为个人用户带来的核心价值 为用户安全带来的价值 HP通过基础架构安全、数据安全、网络安全、访问安全和信息隔离、安全运维管理制度与审计等方面加强云计算用户的安全等级,为用户搭建安全的云计算环境。 19 4、 SAP 关键价值点 要点 /评价 云计算战略 软件开发平台, Business ByDesign,以按需随选( On Demand) 云计算产品和解决方案概述 1、 SAP不断发展 NetWeaver和商务智能的核心技术平台,使之不仅成为 SAP各种管理软件的核心和基础平台,同时也是实现基于 SOA理念开发和基于云部署软件的基础平台。 2、 SAP将推出一个按需随选 On Demand和 SaaS的软件开发部署平台 。 3、 SAP Business ByDesign 为企业提供一站式的集成 ERP解决方案。 SAP云产品还包括: SAP战略循原 , SAP合同管理 , SAP供应商管理 , SAP销售管理 , SAP差旅管理 , SAP Business Objects商务智能, SAP Streamwork应 用 , SAP供应商管理, SAP碳排放管理等 。 为政府带来的核心价值 产业生态建设和产值拉动效应 SAP和诸多 IT厂商,如 Amazon、 Google、 Cisco、 EMC、 VMware、IBM、 INTEL等在云计算方面均有着非常密切的合作。 例如 SAP与VMware、 EMC、 CISCO、 INTEL等公司合作打造云计算平台,并基于内存计算技术发布自己的应用产品,基于自 身 的云计算平台整合自己和合作伙伴的应用,帮助客户打造端到端的 解决方案 。 为企业带来的核心价值 云服务运营经验和行业典型成功案例 国内外的成功案例和客户包括:郑泰集团、友信行、 Doers Management Consulting、 Archimedes Pharma Limited、 Arum Technologies、 Obifive、 Skullcandy、 Sunflower Corporation、TAM Ceramics、 Zippel Media GmbH等。 总体拥有成本(TCO) 1、 SAP从客户的角度出发,将 为 客户带来更大 的 商业价值 :将 新技术融入 SAP的产品及服务中, 不仅 保证客户 能够 充分利用已 有 的 IT投资 ,而且客户还 能优先享受到最新的技术和业务模式所产生的价值。 2、 SAP将专门推出一 套 工具 软件 ,帮助企业管理软件 “ 搬 ” 到云平台,使企业 不但充分 利用已部署的管理软件,同时 还能 享受到 “ 云 ”带来的价值 ,从而节约用户成本。 3、通过基于云计算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客户能够方便部署并快速获得价值;在获得优质服务的同时,简单清晰的定价模式还可帮助客户方便计算各个时期的应用成本。 为个人用户带来的核心价值 为用户安全带来的价值 SAP通过完善的资产保护和数据完整性、数据加密、网络安全、访问角色控制、内部审计流程等保证客户应用的安全性。 20 5、 Oracle(SUN) 关键价值点 要点 /评价 云计算战略 企业级私有云和公共云服务提供商,包括 PaaS、 IaaS、 SaaS应用 ,主要关注私有云建设,云服务主要是其在线 CRM等产品 云计算产品和解决方案概述 1、 基于 SaaS/PaaS的 Oracle Platform及 Oracle IaaS服务 2、 Oracle Enterprise Manager,包括用于实现虚拟化的 Oracle VM、操作系统 Oracle Enterprise Linux、数据网格、应用网格以及一些管理中间件等 3、 Sun Cloud,包括管理程序 (Sun xVM Server)、 OS (Solaris Containers)、网络 (Crossbow)、存储 (COMSTAR, ZFS)和应用程序 (GlassFish 和 Java CAPS 技术 )等 4、 Oracle数据库云服务器和 Oracle中间件云服务器可作为私有PaaS的基础, 以预集成的工作状态提供给 用户。 Oracle数据库云服务器 由数据库软件、硬件服务器和存储设备组成的软件和硬件集成式系统,采用业界标准 Sun硬件组件及FlashFire技术、 Oracle数据库 11g第 2版、 Oracle真正应用集群和 Oracle Exadata存储软件,配备 40Gb InfiniBand内部连接,具有最佳数据仓库性能和最高速的联机交易处理( OLTP)性能。 为政府带来的核心价值 产业生态建设和产值拉动效应 生态建设上,一方面与英特尔、戴尔等进行合作,另一方面,Oracle主要联合 SI/ISV合作伙伴进行云计算 推广和部署。收购了Sun之后, Oracle成为了一家同时拥有从硬件到软件服务的全 IT解决方案公司,可以单独为客户提供全套的解决方案。 为企业带来的核心价值 云服务运营经验和行业典型成功案例 Oracle在国内外的成功案例包括: 哈佛医学院、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UMASS) 、 MercadlLibre 、 Credit Suisse 、Pacific Gas & Electric、宝马、埃森哲、 NEC、索尼、 Visa、宝洁等。 总体拥有成本 (TCO) Oracle云计算 解决方案可以使客户节约数据中心的空间和电力,简化 IT服务管理,并可以使用户较快的构建、部署、伸缩和分配资源,并进行故障切换和增加新服务,提高了 IT运行的效率,降低用户总体拥有成本。 为个人用户带来的核心价值 为用户安全带来的价值 Oracle通过身份管理、角色管理、目录服务、授权、联合的身份服务管理,加密和屏蔽、访问控制、监视、用户角色管理、活动监视和审计报告的数据库安全策略为用户提供综合的安全解决方案,保障用户私有云和公共云安全。 21 6、 Google 关键价值点 要点 /评价 云计算战略 在线公共云服务的提供商 云计算产品和解决方案概述 包括 Google云计算平台 、 Google Docs、 Google Apps、 Google sites、 Google App Engine、 Chrome Browser等 为政府带来的核心价值 产业生态建设和产值拉动效应 Google在全球的云计算合作伙伴包括 IBM、 VMware等, Google在中国启动了 云计算学术合作计划 项目,希望由此推动云计算普及。 Google由于其主要提供公共云服务,对产业的带动效应较其它厂商小。 为企业带来的核心价值 云服务 运营经验和行业典型成功案例 Google在全球建立了大量的数据中心,通过其强大的运算资源为客户提供云服务。其客户包括清华大学,华盛顿大学、 GE、宝洁等,在云服务提供方面拥有较多的成功经验。 总体拥有成本(TCO) 通过在线应用程序开发、 Gmail、 Google Talk、 Google日历、Google Docs、以及 Google Sites等,用户可实现在线创建和管理、权限管理、共享、搜索、修订、通信、协作与发布,提高用户工作效率,减少用户购买相关软硬件成本和 IT维护支出,相应的减少了用户总体拥有成本。 为个人用户带来的核心价值 口碑和用户数量 Gmail、 Google日历、 Google Docs在全球已经拥有了众多的个人客户,获得了不少用户的青睐。但由于 Google在中国大陆不设有服务器, Google需要在网络访问的稳定性和响应速度上进一步改进,其撤出中国大陆事件也对用户口碑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致性体验 Google的产品均基于网络提供,并整合到了统一的平台之上,用户在网络上的一致性体验较强。 为用户安全带来的价值 Google云安全包括信息安全、人身安全和运行安全,如两步认证机制 (Two-step verification)等 来控制信息访问,从而提高云应用的安全性 。 22 7、 Citrix 关键价值点 要点 /评价 云计算战略 面向云服务提供商市场的交付基础架构 Citrix C3 (Citrix Cloud Center) 云计算产品和解决方案概述 C3整合了经云验证的虚拟化产品和网络产品,可支持当今大多数大型互联网和 Web服务提供商的业务运作。采用这一独特的产品组合,新一代云提供商可以充分利用部署面向托管云业务的虚拟基础架构平台以及经实践检验的基础架构。 C3包含一个参考架构,适合 IT基础架构和应用服务的大规模按需交付。由五大部分构成:平台 由 Citrix XenServer 提供支持 ; 应用和桌面服务 由 Citrix XenApp 和 Citrix XenDesktop 提供支持 ; 交付 由 Citrix NetScaler提供支持 ; 桥接 由 Citrix Repeater提供支持 ; 协调 由 Citrix Workflow Studio 提供支持 。 为政府带来的核心价值 产业生态建设和产值拉动效应 Citrix在全球的的 合作伙伴包括: IBM、思科、 Dell、 Intel、 HP、微软、Amazon、 Novell、迈克菲等。 为企业带来的核心价值 云服务运营经验和行业典型成功案例 Citrix在国内外的成功案例包括: 为全球使用 Amazon 云服务的Windows 及 XenServer客户提供优化云解决方案 , 企业用户将能通过企业内部 XenServer连接到 Amazon 云服务 。 总体拥有成本(TCO) C3结合了经过全球最大的云和企业数据中心验证的业务交付基础架构构件,提供了扩展性极高的架构,可支持企业的快速创新,并帮助其降低成本。 为个人用户带来的核心价值 为用户安全带来的价值 平台 : XenServer结合了 Xen hypervisor的经云验证的可扩展性(世界上大多数最大的云和云规模的分布式虚拟交换机都采用 Xen hypervisor,以保障多租户环境的安全),以及 Citrix XenServer产品线的所有虚拟化管理和动态工作负载供给功能,让云提供 商可托管和管理任意 Windows和 Linux组合环境。 交付 : Citrix NetScaler可经由 Web将基于云的资源交付给用户,从而可通过动态调节可用的虚拟机或服务器数量,并不断优化用户的应用性能和安全性,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工作负载需求和基础架构可用性。这样,云提供商可均衡大型分布式云环境的工作负载,在出现网络故障或数据中心断电的情况下,将流量透明地重定向到备用服务器。 23 三、 本土企业于计算解决方案评析 2010年以来,中国云计算 产业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中国本土 IT企业不甘落于跨国企业之后,也纷纷推出了各自的云计算战略,如华为、用友、曙光、世纪互联、中金数据、百度等。 1、华为 关键价值点 要点 /评价 云计算战略 “云帆”计划 云计算产品和解决方案概述 华为在云计算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布局分成两大块: 1、云数据中心解决方案:提供基础架构的平台解决方案,包括“计算、存储、网络、平台软件、工程设计以及基础设施”等,构建具备“分布式、网络化、智能管控、开放性”的云平台。 2、云应用解决方案:包括电信业务云化方案和行业应用云化方案 ,当前,重点提供电信业务云化方案,包括业务云 (如短信、彩信、 139互联、 Mobile Market、 IPTV等等 )、支撑云 (如网管系统、 OSS系统、BSS系统 )、 IDC云 (如网络存储、 Web Hosting、虚拟数据中心等 )、桌面云 (如虚拟办公桌面、虚拟呼叫中心桌面等 );行业的业务系统的云化,与合作伙伴一起提供。 华为还推出媒体云平台,是基于华为云计算平台技术,包含媒体全周期管理和媒体分发网络两大部分。 云计算 最终落实到“云计算数据中心、业务云化、云管理和运营支撑”三大解决方案,以及“服务器和存储、数据中心以太网和 IP网络、云操作系统、电信业务云化、云计算的 OSS/BSS”等五类产品。 为政府带来的核心价值 产业生态建设和产值拉动效应 合作伙伴:用友是华为的重要战略合作伙伴,用友管理软件与华为终端服务云集成整合提供云服务;华为“云计算”的企业云计算服务后台与升腾资讯的瘦客户机前台形成优势互补的“云 -端”组合;在云计算平台上,华为选择 Coremail为合作伙伴,来扩展“云技术”在邮件系统领域的应用, Coremail为华为提供全方位的产品和技术支持; NetApp与华为合作,为华为提供桌面虚拟化( VDI)解决方案;此外还有普华基础软件公司等合作伙伴。 为企业带来的核心价值 云服务运营经验和行业典型成功案例 华为已陆续与一些运营企业合作,开展云计算小型商用的探索。包括与上海联通合作的混合云(桌面云 +IDC云),与浙江移动合作的三类云齐步走,与四川电信合作的 IDC云等。上海联通利用华为SingleCLOUD云平台联合 ISP/ICP,逐步丰富基于云计算的业务,如在线游戏、面向公众的弹性计算 。 总体拥有成本(TCO) 数据中心方面,通过云计算平台定制,可以将虚拟机迁移技术与气流管理相结合,统一整合优化,进一步降低能耗,提升资源利用率,提升客户运营能力。实际应用效果表明,华为智能联动节能方案可大大降低数据中心的能耗,使制冷效率提高 60%,能耗降低了 40%。 华为媒体云平台可以按需弹性分配计算资源,为海量媒体内容的采集、编码、转码等环节提供低成本、高效的计算处理能力。在存储上,采用云存储技术实现低成本、高可靠的存储和管理海量媒体内容。 为个人用户带来的核心价值 24 为用户安全带来的价值 华为云计算 的解决方案是 “1 个平台 +N种应用 ” 的安全解决方案。 2、用友 关键价值点 要点 /评价 云计算战略 用友云战略目标是成为亚洲最大、全球领先的企业云服务提供商。云 战略框架为“ S(用友软件 )+S(用友云服务 )” 云计算产品和解决方案概述 用友云服务框架包括: SaaS层面:自主开发应用,基于用友的应用方案提供 SaaS服务。同时基于 PaaS平台,广泛集成第三方应用,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 PaaS层面:自主构建,自主运营,将伟库 PaaS打造为开放平台,客户以及 ISV可以基于伟库 PaaS平台开放、发布应用服务,从而打造完整生态链。 IaaS层面:与基础架构供应商合作,使用社会化计算资源。 用友云服务方案包括: 企业云:用友 NC集团企业云、用友 U8/U9中型企业云、畅捷通小型企业云; 行业云:用友政务云、用友健康云、用友汽车云; 领域云:用友 BQ商业智能云、用友 CRM云、用友 PLM云; 业务云:用友云支持服务、用友云学习服务。 为政府带来的核心价值 产业生态建设和产值拉动效应 用友积极与知名 IT公司、主流运营商、政府和企业紧密 合作, 打造成功的云计算 服务和商业模式,用友的全球战略合作伙伴包括:华为、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工商银行、 Intel、 IBM、 Microsoft、富士通、联想等。用友与战略合作伙伴在 Iaas、 Paas及 Saas等领域建立了共同研发及应用的云计算产业链。 为企业带来的核心价值 云服务运营经验和行业典型成功案例 用友云服务已具有诸多成功案例,包括: 信地集团 选用 用友 NC,实施 财务、业务一体化项目 ;天润曲轴、南京普天选用用友 U9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 天宇物流 、 广州亿程 、中关村管委会等公司 /单位,选用用友 U8进行财务、人力资源方面的管理优化;上海、福州、厦门 等地区的中小企业选择畅捷通系列产品实现了企业信息系统的升级优化。 总体拥有成本(TCO) 用友云计算可极大提高获得 IT资源和服务的经济性和方便性,极大简化企业的 IT管理、有效降低企业的 IT成本,帮助企业实现节能减排。 为个人用户带来的核心价值 为用户安全带来的价值 用友积极发展云服务中的安全管理技术,对存储在云中、在云端及云间交换的数据提供存储、传输、访问的安全机制,保证用户数据的安全性。 25 3、华胜天成 关键价值点 要点 /评价 云计算战略 “揽胜 行动”,从 IT服务提供商向云服务提供商转型 云计算产品和解决方案概述 华胜天成拥有数据中心解决方案和服务、容灾和存储解决方案、绿色机房解决方案、逸信通 2.0移动信息服务平台、 Teamsun IaaS软件服务平台、织女星地理信息系统、 Mocha BSM4+1、应急通信系统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与解决方案大约 50个 。 为政府带来的核心价值 产业生态建设和产值拉动效应 华胜天成 与四十多家跨国企业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构建了较为完善的产业生态系统。其合作伙伴包括 Oracle、 HP、 IBM、 EMC、赛 门铁克、 F5、 VMware、戴尔、华为、思科、微软、 Avaya、 Polycom等国际顶尖 IT巨头。 典型客户包括: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国银联、华夏基金、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人寿、国家质检总局、北京市政府、新华社等。 为企业带来的核心价值 云服务运营经验和行业典型成功案例 华胜天成在国内拥有众多 IT服务的成功案例。如: 利用 “ 云计算 ” 手段完成了服务于中国移动信息化 PaaS服务平台;在邮政领域,将 EMS系统、物流系统、支付网关系统、合作伙伴系统、 CRM系统等诸多系统进行有效整合,进而服务于中国邮政的上亿客户和数十万名员工,及邮政系统的内部服务和公共服务;华胜天成还与福建移动、海南移动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为当地政府机构提供云计算环境下的 “ 政务云 ” 服务。 总体拥有成本(TCO) 华胜天成的 IT服务解决方案可以在用户现有的 IT硬件环境下进行部署,有效地支撑业务需求,最大化利用企业现有 IT资产,实现节能减排和绿色 IT,降低企业总体拥有成本,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为个人用户带来的核心价值 为用户安全带来的价值 其 IT安全服务内容包括数据保护、桌面安全管理、身份与访问管理、企业安全运行中心系统、系统与应用安全、端点安全解决方案、应急通信系统平台解决方案、数据中心容灾解决方案等。 可以 通过软件和服务更好地帮助 用 户确保信息和数据的安全和保密 ,使网络系统提供不间断的通畅的对外服务 ,并 基于保护客户的隐私来开发在线服务 ,严格保障 产品和支持服务的高可靠性 ; 主动 防御病毒 ,能够为用户 建立覆盖全网的、可伸缩、抗打击的防病毒体系。 四 、典型应用案例评析 目前虽然中国各地云计算投资依然以建设各类云计算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为主,公共云计算平台上的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但是部分城市的云计算平台已经开始了商业化运营的尝试。如成都云计算中心已经在 2010年底投入使用,应用于成都市政管理以及科研等的各个方面。未来此类实际应用将陆续增多并带来切实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让云计算真正实现应用“落地”。 26 1、民生应用于 民生应用云 云计算提供商 Microsoft、曙光 系统名称 猪肉质量安全溯源监管系统 服务对象 成都市民 应用背景 四川省年均生猪出栏量约 1亿头左右,年均进入成都市中心的生猪至少 1000万头,其中绝大多数都绑定了 RFID溯源芯片。每头生猪在流通过程中产生的海量数据需借助强大的计算平台来处理。 通过采用 Microsoft的私有云解决方案,成都云计算中心将曙光高性能硬件服务器平台、 Microsoft高性能计算平台 Windows HPC Server、数据库服务平台 SQL Server 2008以及虚拟化技术( Hyper-V)有机融合,构建出成都云计算服务平台。并通过Microsoft System Center实现了对整个私有云平台和动态数据中心的基础架构、应用的管理,涵盖了从物理与虚拟的各种资源全面的监控与端到端的运营管理。借助这一平台和海量数据的处理能力,成都云计算中心实现了对猪肉安全质量溯源监管系统的数据库支持。 应用成效 该信息系统目前已在成都市主城区范围内,实现了生猪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并正在向大成都范围推广,市民只需要凭小票上的信息即可查询到猪肉的来源、流经渠道及检验情况。 该系统自 2010年 8月正式上线以来,平均负载在 40%左右,已经稳定运行了 2000多个小时;该系统运行以来,成都市猪肉私屠滥宰的数量降低了 35%,市民对猪肉的满意度比 2008年提高了 1.57%。 27 2、电信行业应用于 电信行业应用云 云计算提供商 Microsoft、 HP、中国电信上海公司 系统名称 新一代 IDC基础设施云平台 服务对象 中国电信上海公司的企业级客户,尤其是中小企业 应用背景 3G时代,电信运营商业务转型,从云计算的使用者转变为云计算 的提供者。上海电信决定建设新一代的 IDC为最终用户开展全新的云 IDC业务,于是与 Microsoft、 HP一起实施 IDC基础设施云平台二期项目。 Microsoft提供产品和解决方案, HP负责整体方案的实施。上海电信提出的项目要求是:第一,向最终用户提供便利的虚拟机出租业务,允许用户使用基于浏览器的自服务;第二,管理员可以通过后台的管理工具,动态满足最终用户随时变化的需求。 该项目基于 Microsoft的动态云方案,采用 Windows Server和 Microsoft虚拟化管理工具 System Center软件 ,并结合 HP公司的应用集成能力,通过利用虚拟化的技术,建立 IT基础架构(计算、内存、存储、网络)的共享资源池,逐步有序地为上海电信打造全新的云 IDC数据中心平台。 应用成效 该项目中, Microsoft基于所提供的动态云解决 方案,为上海电信完成了 IDC基础设施云平台的管理平台建设,使其具备了对多数据中心的基础资源的管理能力,并完成了 IDC云平台的体系架构部分安全管理要求的建设。同时,还完成了对资源池与管理控制中心的网络环境搭建,以及与相关接口的沟通,构建了较为完整的 IDC云平台,力保上海电信 IDC云平台具备提供有弹性的,能快速部署的、高可用性的 IDC服务能力。 28 第三章 中国于计算产业发展政策分析与对策建议 一、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于计算产业政策对比分析 1、美国 美国是 “ 云计算 “ 概念的发祥 地 ,也是云计算应用的主战场,其 产品与技术 成熟度较高,又有许多大型 IT 公司推动,市场发展极为迅速 ,政府应用也较为普及 。 2009 年,美国总统奥巴马任命维维克昆德拉为美国联邦首席信息官后,云计算已经提上了美国政府的议事日程。 2009 年 9 月中旬 , 美国奥巴马 政府 宣布开始执行一项影响深远的长期性云计算政策,随后美国联邦政府启动了一个新网站 A,通过它展示并提供得到政府认可的云计算应用,帮助政府机构更好的接受云计算的理念。 2010 年,云计算已在美国联邦、州和地方各级政府机构中广泛使用。联邦政府正在采取措施明确云计算的内涵,使用云整合数 据,并探讨是否需要制定云计算应用标准。 截止 2010 年 12 月 31 日,美国各级政府机构已经与 Microsoft、 IBM、 Google 等云计算提供商签订多个云计算采购合同。 表 1 美国政府机构关亍于计算的行动 /计划 政府机构 行动 /计划 要点 美国总统奥巴马 任命官员 任命维维克昆德拉为美国联邦首席信息官,将云计算提上了美国政府的 IT议事日程。昆德拉的首个任务之一就是推动美国政府接受云计算。 美国联邦政府 执行政策 云计算政策正式宣布执行, 希望借助应用虚拟化来压缩美国政府居高不下的经济支出,并减低政府电脑系统对环境的影响。 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 (NIST) 评估云计算制定云计算标准 NIST是隶属美国商务部的一个非监管机构,行使国家测量标准实验室的各项测量职能。它已经对云计算的类型做了规定,并公布了一份权威的关于使用云的利弊分析。 NIST信息技术实验室业已提议由它来制定有关数据可移植性、接口和安全的最低标准,使用户能够安心地为今后的创新留出一定空间。 美国总务管理局(GSA) 美国联邦云计算需求报价书(RFQ) 该文件是联邦政府定购 云计算服务的初步举措。RFQ中包括成为美国政府云服务供应商的程序。联邦机构将保留在线存储的数据和应用程序的所有权,并可随时要求拷贝。此外,云服务将采用多重租赁构架,能够提供安全、远程的配臵,规模灵活,并做到资源利用可视化。根据 RFQ,提供的服务水平协议必须保证至少 99.95%的可用性,厂商必须确保其服务的安全性。 RFQ中还包括联邦云计算框架图,将云计算分为云服务、用户工具以及核心基本能力。再下是 SaaS、报告和分析,功能子类如电子邮件和订单管理等。 美国总务管理局(GSA) A网站 GSA致力于云计算工程的计划、开发及应用,来提高联邦政府的运作效率、优化公共服务、提高政府透明度。 A网站是联邦政府的官方云计算门户 29 政府机构 行动 /计划 要点 , 展示并提供得到政府认可的云计算应用,帮助政府机构更好的接受云计算的理念。 A为各联邦部门提供软件、应用程序的定制服务,让各个联邦机构可以浏览及购买以云为主的 IT服务。 美国联邦 CIO委员会 D 网站 IT Dashboard网站 D的目的是增加公共途径以获取联邦政府执行机构生成的高价值的、机器可读数据。作为奥巴马政府的优先倡议, D增加了公众轻松查找、下载并使用联邦政府生成和管理数据的能力。 IT Dashboard是一个向公众展示了联邦政府信息技术投资细节的网站,目的是提供政府 IT项目的效能信息并就投资和资源管理提供决策支持。目前 IT Dashboard由国会使用来制定预算和政策。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NASA) “星云”计划(Nebula) Nebula是 NASA埃姆斯研究中心的一项云计算 试点开发项目。它整合了一系列开源组件,形成一个无缝的自助服务平台,利用虚拟化、可扩展技术提供了高性能计算、存储和网络连接,以提高成本和能源的利用效率。 美国国防信息系统局 (DISA) 开发云计算方案 DISA正在为美国军方和国防部开发一系列的云计算方案以供政府授权使用。这些云计算方案包括:F,这是一个可以实现公开资源与国防部资源软件协同开发与使用的系统; GCDS,这是一个全球性的计算平台,它可以为分散的用户群提供稳定安全的内容和服务解决方案; RACE,一个利用云计算构建的廉价、安全、快速响 应的计算解决方案。 美国能源部 (DOE) 麦哲伦计划 麦哲伦计划将向科学家验证,在加速各个学科发展方面,云计算是一项高效能低消耗的计算典范。为了验证云计算的科学能力,美国能源部的两个科学技术中心将安装相似的中等规模的计算硬件,但是提供不同的计算环境。整合的系统将形成一个云测试床,以供科学家进行他们的计算并同时检测云计算在各自特定的研究领域的效率。 美国联邦 CIO委员会 关于政府机构采用云计算的安全评估和授权政策建议书 该 文件阐述了美国政府对于云计算服务的基本立场和政策,分析了 云计算 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以及政府、各机构等需要采取的具体行动, 并针对云计算的安全防护,以 NIST和 FISMA的相关安全标准和控制为基础,发布了征求意见稿。 美国农业部(USDA) 与微软签订云计算软件供应合同 微软 向美国农业部提供基于互联网的电子邮件及其他服务。 农业 部的 12万名雇员将使用微软开发的基于互联网的电子邮件服务和会议软件,以及即时通讯和文件共享程序。 2、欧洲 相较于美国,欧洲属于云计算应用市场的跟随者,这可能与欧洲对于数据的安全 性 和 30 隐私性的要求非常严格 有关。欧洲各国及欧盟的数据保护权力机构、网络安全机构等都对云计算的数据安全性、隐私安全性表现出一定的疑虑。 当前,每个欧盟国家都设有自己的数据保护和保存政策。 欧盟各国这种分散不统一的隐私政策可能会阻碍其云计算产业的发展。为此, 微软、 Google 等云计算主力厂商不断通过改进的技术和解决方案努力解决欧盟国家的忧虑, 期望在欧洲建立一个统一的云计算服务市场。 然而,依然有 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医院、当地政府和中央政府放弃计算机主机而采用云计算服务,越来越多的资金正在流入这一领域。 IBM 宣布与爱尔兰工业发展署 (IDA Ireland)在都柏林建立欧洲第一个云计算中心,在荷兰则有 iTricity 云计算中心的典型案例;欧洲粒子物理研究机构 CERN目前使用 Red Hat版本的 Xen管理程序以及微软的 Hyper-V技术;雅虎、 HP 和 Intel 联合推出一项研究计划,其中在德国设有云计算研究测试床 ; 2009年,微软投资 5 亿美元建立都柏林数据中心,这是微软在欧洲的第二个数据中心,另一个在阿姆斯特丹 ; Google 在欧洲已经建成的和在建的数据中心多达 12 个 ; AT&T 也 将在伦敦建设 其 第二个数据中心 。 表 2 欧洲政府机构关亍于计算的行动 /计划 国家地区 /政府机构 行动 /计划 要点 欧盟 第七框架计划 (FP7) FP7为若干个云计算相关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同时组织专家团为未来云计算的研究方向制定框架。在2011年工作计划中,云计算成为其重要的研究主题,包括: (1) 基础设施虚拟化与跨平台执行技术; (2) 不同云计算环境的互操作性; (3) 对移动情景感知应用的无缝支持云计算软件与服务的能效与可持续性; (4) 支持计算与网络环境集成的构架与技术; (5) 云计算软件栈的开源执行等。 英国政府 G-Cloud 英国境内设立 G-Cloud,即私人政府云计算基础设施。该方案包括 IaaS, PaaS以及 SaaS。 SaaS方面,政府将建立“政府应用软件商场 (Government Application Store)”。有六个政府倡议来支持该计划:规范和简化桌面,规范网络,理顺数据中心,交付开放源码、开放标准与重用策略,绿色 IT,以及信息安全与保障。此外 G-Cloud也有助于改进政府自身,包括共享服务,可靠的项目交付,供应商管理,专业化 IT驱动的业务变化。 德国联邦经济和技术部 发布云计算行动计划 文件明确表示德国要大力发展云计算,支持云计算在德国中小企业的应用,消除云计算应用中遇到的技术、组织和法律问题。通过云计算示范项目挖掘创新和市场潜力,营造有利于云计算发展的创新环境,参与国际发展和标准制定,推广和普及云计算 3、日本 云计算对日本来说是一个前景看好的领域 ,日本政府积极推进云计算发展,谋求利用云计算创造新的服务和产业,并为此推出了“有效利用 IT、创造云计算新产业”的发展战略。政策要点涵盖: (1) 通过云计算技术,提升数据中心的节能环保指标 (DPPE: Datacenter 31 Performance Per Energy)及稳定性 ; (2) 逐步 放松对异地数据存储、服务外包的管制; (3) 在充分考虑个人信息匿名化与信息安全的基础上,完善信息使用与传播的规章制度; (4) 制定数字化教材等电子出版物的可重复使用制度 ; (5) 基于海量数据实时处理,开创新的市场需求领域,构建相应的业务平台。 就云计算应用来看,日本的典型案例表现在:一是运用云计算技术把汽车变成信息终端;二是把云计算应用于新型急救医疗系统;三是将云计算应用于电影院的实况转播;四是积极开发建立在电力云基础上的“电力银行”,运用包括云计算在内的 IT 和 通信技术,参与世界各国的智能电网和智能城市的开发和实际试验。近段时间以来,在日本涌现出了多种替代传统业务的新兴应用,这些催生新型业务形态的云技术应用开始成为一种改变社会和产业结构的动力。 就行业应用来看,电信、金融与教育位居日本云计算应用前三名。 日本的运营商纷纷进行 各自的云计算布局, 三大电信运营商 NTT、 KDDI 和软银 根据日本企业的需求,制定了具体的云计算服务战略 ,他们 主要面向企业,提供以 IaaS 与 PaaS 为主的云计算服务。 各大 IT 厂商也加大云计算的投入。云计算还进一步扩大到了学校和金融机构。 表 3 日 本政府机构的关亍于计算的行动 /计划 政府机构 政府项目 要点 日本总务省 数字日本创新计划 (霞关云计划) 该计划于 2015 年实现,旨在建立新型信息通信技术市场,助力日本经济发展。该工程尝试建立一个全国范围的云计算基础设施(称为霞关云),以提高运营效率和降低成本,使各个政府机构协作完成共同的职能,大大减少电子政务的运营成本;同时增加处理速度和功能共享,提供安全先进的政府服务。工程包括以下方面:开发政府潜能,建立霞关云;构建创新性的电子政府;建立国家数字存档系统;创建绿色云数据中心。 云计算特区计划 该计划投资约 500 亿日元( 5.37 亿美元),计划于 2011 年春天在北海道或日本东北地区设立云计算特区,这将成为日本最大规模的数据库。 日本经济产业省 云计算与日本竞争力研究报告 报告称,将从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 改善制度 、 鼓励创新三方面推进云计算发展。通过开创基于云计算的新服务开拓全球市场,在 2020 年前培育出累计规模超过 40 万亿日元 (约 3万亿元人民币 )的新市场。 4、印度 印度政府已经将 云计算 产业列为其 2011 年 最重要的发展战略 方向 之一。 印度政府2010 年 3 月宣布,它将打造全球首个向市民提供使用云计算技术的电子政府服务系统。此外,印度政府正与 NASSCOM 就如何使用这种新兴技术推进电子政务服务进行磋商,并通过“政府云计算论坛”来推进云计算产业的发展。 就当前的云计算应用来说,由于印度的基础设施不完备,其云计算市场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但 云计算在印度的发展已经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 SaaS 作为 印度 云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几年也将迎来一个快速发展期 。 Wipro、 Infosys、 TCS 等 厂 商正在评估印 32 度云计算市场,并积极策划推出新的服务和产品。 印度一家大型医院连锁机构MaxHealthcare 计划 在云环境部署现正在设计中的电子健康档案 (EHR)系统。 表 4 印度政府机构的于项目 国家地区 政府项目 要点 印度 电子政府服务 计划 通过云技术实现电子政务协作,覆盖 90%的市民服务,还将使项目的网上运作更加迅速。 33 二、中国于计算产业相关政策分析 1、中央政府层级的政策及态度 基本态度 云计算兴起的浪潮已经引起了中国中央层级政府的关注。相关主管部门,包括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发改委 )、工业和信息化部 (工信部 )已经对云计算 产业的发展势头表现出了相当的兴趣和重视,并着手制定云计算产业在中国的推进政策, 2010 年 10 月发布的关于做好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就是重要的启动步骤。 就目前来看,中央层级政府对云计算的态度较为开放,这主要体现在对云计算本质的理解和对云计算在中国发展趋势的判断上: (1) 云计算的本质,是在软硬件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然要出现的一种计算资源整合模式,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降低成本为主旨,利用网络来进行资源整合,以期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以此为出发点,即使云计算演化成其他形式的“ X 计算”,中 国政府仍有推进此产业发展的必要; (2) 云计算并不 仅仅 是一个技术问题,更多的是一种商业模式或者管理模式的创新 ; (3) 当前 中国市场层面上兴起的云计算浪潮,能够为企业带来经营业绩的增长;而地方政府兴建的云计算中心或云计算产业园区,能够改善投资环境、服务公众需求,这一点应该值得肯定。 由此可见,政府已经洞察了云计算火热表象下的实质,认清了云计算产业的核心价值,把握了云计算的未来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中 国政府在推动云计算产业发展方面彰显了巨大的决心,并将云计算定位为 将要长期培育的新兴产业。 重要丼措 中国政 府推动云计算产业发展的工作 已经进入了实质性操作阶段。 2010 年 10 月,发改委联合工信部下发关于做好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无锡等五个城市先行开展云计算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工作。而进一步的实施细则正在制定过程中。 表 1 中央政府发展于计算产业的试点示范 试点城市 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无锡 试点内容 针对政府、大中小企业和个人等不同用户需求,研究推进 SaaS(软件即服务)、 PaaS(平台即服务)和 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等服务模式创新发展。可选择若干信息服务骨干企业作为试点企业,建设云计算中心(平台),面向全国开展相关服务 以信息服务骨干企业牵头、产学研用联合方式,加强虚拟化技术、分布式存储技术、海量数据管理技术等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 组建全国性云计算产业联盟,形成云计算创新发展的合力 加强云计算技术标准、服务标准和有关安全管理规范的研究制定 具体实施 制定云计算创新发展实施方案 组织实施试点示范工作 及时总结试点示范工作经验,推广成功模式 通知中指出现阶段云计算创新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加强统筹规划、突出安全保障、创 34 造良好环境、推进产业发展、着力试点示范、实现重点突破”。云计算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工作要与区域产业发展优势相结合,与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相结合,与现有数据中心等资源整合利用相结合,要立足全国规划布局,推进云计算中心(平台)建设,为提升信息服务水平、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供有力支撑。 表 2 中央政府发展于计算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内涵 加强统筹规划 对政府、大中小企业、个人用户的云计算应用综合考量 突出安全保障 对安全有清晰的界定,突出自主可控 创造良好环境 政府的主要职责还是创造宏观环境 推进产业发展 推进云计算产业在中国的发展是政府对云计算的基本态度 着力试点示范 以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无锡为示范点,扩展至全国 实现重点突破 牢牢把握产业发展的主要矛盾,重点支持云计算的龙头企业 2、地方政府出台的相关产业政策 在云计算 兴起之初,中国的各级地方政府对其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截止目前,中国已有数十个城市都将云计算确定为重点发展的产业,并采取多种举措促进云计算的发展。 地方政府发展云计算产业主要受以下因素驱动: 建设云计算服务平台能够带动区域软件产业的发展; 建设云计算服务平台能够吸引更多的商业投资,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支持发展云计算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政府的公共服务创新,这符合国内近年来一直倡导的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精神。 在这些因素的驱动下,各地政府积极在云计算建设服务模式、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上进行探索,通过与国外云计算领军厂商 以及国内云计算大型厂商的合作,落地实施了多个相关项目,争取在云计算落地布局的过程中赢得先发优势。 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无锡作为云计算创新发展的试点城市,是中国云计算发展大潮中的领跑者。这些城市已经具备了相当的信息化基础,也出台了一些相应的产业促进措施,可以说已经具备了发展云计算产业的良好产业环境和政策环境。这些城市发展云计算的定位、目标、重点应用领域各有不同,如下表所示: 表 3 于计算试点城市发展概况 重点城市 应用案例 未来发展方向 发展目标 重点应用领域 北京 北工大云计算实验平台,公共云计算平台 云计算专用的芯片和软件平台、云计算服务产品、云计算解决方案、云计算网络产品及云计算终端产品 世界级云计算产业基地, 2015 年形成 500 亿元的产业规模,产业链规模达 2000 亿元 电子政务、重点行业、互联网服务及电子商务 上海 盛大网络 云计算平台、 上海市云计算创新基地启动、上海市云计算产业基地启动、微软中国将其云计算创新中突破虚拟化核心技术、研发云计算管理平台、建设云计算基础设施、鼓励云计算行业应用、构建云计算安全环境 亚太地区的云计算中心, 3 年 内在云计 算 领 域 形 成1000 亿元的新增产业规模 城市管理、产业发展、电子政务、中小企业服务等 35 心选择上海落户 无锡 无锡云计算中心、盘古天地软件服务创新孵化平台、无锡传感网创新园云存储计算中心 发展商务云、开发云、政务云等多个云平台,提供多样化云服务 优化无锡市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生态环境 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科技服务外包等 深圳 中国科技大学深圳云计算应用中心 、深圳市云计算产业协会、微软云计算领域合作等 打造本土云服务龙头、推进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 华南云计算中心 教育、电子商务、电子政务 杭州 微软云计算中心 研发、制造、系统集成、运营维护等 云计算产业体系 立足杭州、辐射周边、面向全国 软件业、知识产权保护等 北京:“祥于工程”引领于计算产业发展重要丼措 北京的云计算建设与发展具有人才、科技、资本、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优势,具备成为中国乃至全球云计算中心的基础。当前的北京云计算产业发展已经初具先发优势,产学研多方联动,已经以多种形式尝试云计算平台的建设和云计算服务的探索。 2010 年 7 月,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公布了北京市“祥云工程”实施方案。“祥云工程”第一阶段是 2010 年至 2012 年,计划完成云计算 产业链整体布局,基本形成技术、产业、应用一体化发展,聚集一批全国领先的云计算企业,推广一批高标准、高效能、高可用、低成本的云服务和云应用。 第二阶段是 2013 年至 2015 年,计划实现云计算产业化发展,形成 500 亿元的产业规模,争取带动产业链规模达到 2000 亿元,推动云应用水平居世界前列,使北京成为世界级云计算产业基地。 作为北京市“十二五”软件信息服务业和电子信息发展规划重大工程,“祥云工程”将围绕芯片、网络设备、网络运营、各种终端以及各种云应用构建北京完整的云计算产业链条,带动首都信息技术产业的整体提升。有 关部门将抓紧部署一批云计算的重大示范应用,特别是推动电子政务全面向云时代转型,规划和建设政务资源云、政务信息云、智能交通云等政府云,扶持建设一批面向社会经济发展的共有云和行业云。 此外,北京市还将建设一个高水平的云计算产业基地,该基地定位为云服务的产品创新中心、技术交流中心、应用示范中心、服务运营中心。通过政府的战略引导、专业公司的运营、龙头公司的带动、公共平台的支撑,聚集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核心企业,健全产业创新的生态系统,完成新标准创制、新业态孵化、新领军企业培育的功能。目前,该基地选址已初步定在北京科技大 学产业园,计划汇集十家以上的云计算科研机构,几十家新创企业,形成每年 100 亿元的云计算产值。 上海:发布“于海计划”,抢占于计算产业战略制高点 上海有着较好的云基础设施,已建成数字化、广覆盖的信息通信网络,城域网出口在国内率先达到 TB 级,国际互联网出口带宽超过 200G。上海超级计算中心、各电信运营商和独立数据中心提供商,拥有庞大的计算和存储资源,并已对各自的基础设施资源启动了基于云计算模式的升级改造。 2010 年 8 月,上海发布了上海推进云计算产业发展行动方案 (2010-2012 年 )三 36 年行动方案 , 即“云海计划”,并将上海在云计算领域定位为亚太地区的云计算中心。“云海计划”明确提出上海在云计算中的产业发展目标,并简单概括为“十百千”计划,即在 3年内培育 10 家在国内年经营收入超过亿元的云计算企业,推动百家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向云计算服务转型,带动信息服务业新增经营收入千亿元。 云海计划的发布强烈吸引了 该领域的 重量级 级跨国企业 。目前包括 IBM、 EMC 在内的许多 IT 巨头 已决定加大在沪投入。 2010年 9 月,微软中国 做 出部署,其云计算创新中心选择上海落户。此外,国内的华为、浪潮等云计算 厂商 也正积极参与上海几大云计 算示范项目的建设。 无锡:“太湖于谷”,政府助力打造中国最早的于计算中心 无锡发展云计算产业拥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在信息产业基础方面,无锡市集成电路、智能计算、无线通信、传感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支撑产业基础较好,初步形成了以新区、滨湖区、南长区为重点的产业聚集区。 无锡是国内第一批云计算中心建设城市。 2008 年开始建设的无锡云计算中心通过两年的发展,目前进入第二期建设发展阶段,该中心搭建基于 IBM 云计算基础架构的商务云平台、开发云平台、政务云平台,并应用了 IBM 全球最新发布的云计算容量规划方案。 此外,2009 年 7 月, IBM 与无锡(国家)软件园( iPark)合作打造了盘古天地软件服务创新孵化平台,平台集中了 IBM 中国研究院在例如基于互联网的服务交付、软件工程即服务( SaaS)、云计算等多种国际前沿技术,致力于利用云计算为全球软件企业提供开放式软件信息孵化服务。 深圳:努力打造“华南于计算中心“,打造完整于计算产业链条 深圳正在积极推进低端产业迁移,发展高端服务业,通过高新技术、金融、物流及文化四大支柱产业及新能源、互联网、生物医药三大新兴产业多轮驱动,走高端化、效益型、集约化发展道路,而这些都离不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介入和支撑,云计算在深圳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作为正式获批的首个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深圳的宽带网络以及 IT 基础设施建设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发展云计算产业方面具有一定的积累和优势。在云计算领域,深圳拥有一批行业高端的科研机构和企业。如中科院先进技术研究院(华南超算中心),腾讯、迅雷、金蝶、思创等都是云计算产业实 力雄厚的企业 。 2010 年 11 月,深圳市公布了 关于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若干意见 ,首次提出了打造“华南云计算中心”的概念。深圳市提出,要加快发展云计算产业,建设华南云计算中心,打造完整的云计算产业链,力争到 2015 年,培育 10 家左右在国内有影响的年营业收入超亿元的云计算企业,带动信息服务业新增营业收入超过 1000 亿元。 三、中国于计算产业发展的政策影响分析 1、 正面助推效果分析 中央政府:“试点先行,全局推广“,从战略高度定调中国于计算产业发展基本思路 中央层级力推云计算的决心和行动无疑 是云计算产业在中国生根、发展的最大利好。云计算进入中央政府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将保证产业能够获得持续的政策利好和充足、稳定的资本投入。从以往中国产业发展和促进的历史可以看到,凡是中央政府牵头力推的产业, 37 将获得持续不断且金额巨大的投资,其发展前景和成长速度都是令人振奋的。国务院发布的 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中国政府决心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这七大战略性新型产业。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被定为未来的三大支柱产业之 一,而云计算已经被纳入其中。可以这样说,决定的发布再一次明确了中国政府对云计算产业的肯定。 中央层级对云计算肯定和支持客观上为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确定了基本的发展思路,对产业具有引导和培育作用。发改委和工信部对云计算的支持不是暂时、权宜的,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统筹经济发展的全局之后做出的战略性决策。这种坚持推进到底的态度,为产业投资消除了后顾之忧。同时,从示范城市向全国推广的过程,让 IT 产业的相关投资者们看到了产业高速成长的诱人前景。 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筑巢引凤“,从基础设施层面为于计算产业发展铺平道路 从 2008 年起,地方政府兴建的一系列云计算中心,为云计算在各大中心城市的发展构建了有利的基础设施。上海、北京、深圳这些 IT 产业相对成熟和领先的城市迫不及待地瞄准云计算产业发展的制高点,纷纷推出云计算产业发展规划、计划和措施。而无锡、杭州、南京、青岛等二线城市也积极与国内外 IT 龙头企业合作,探寻云计算落地和应用的最佳方式,鼓励相关企业寻找云计算环境下最具市场价值的应用。 总结当前地方政府的云计算推进行动,其主要措施有三种:第一,制定云计算发展规划和行动计划;第二,促进产学研结合,建设云计算中心、云计算平台、 云计算孵化中心,政府往往提供土地、税收、资金等方面的直接支持或优惠;第三,政府鼓励创建云计算产业联盟或云计算产业协会,如北京的“中关村云计算产业技术联盟”、深圳的“深圳市云计算产业协会”。 这些产业促进政策和措施在客观上为云计算产业投资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企业在投资云计算领域的时候不仅具有良好的外部政策环境,而且还能够切实获得政府的资金支持。 2、 局限性及阻碍因素 于计算产业规划和管理精细化 不足,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于计算产业的全面发展 当前中国各级政府出台的云计算 相关政策大多停留在整体规划、行动计划层面,难免出现政策措施粗放、“一刀切”的情况。精细化程度不够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直接套用现有的监管模式 对某些新兴的商业模式 进行 监管,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新技术、新应用的 快速 发展; (2) 某些行业的运营牌照发放条件限制 了 云计算大规模产业化和市场化的实现;(3) 对安全问题的划分有待精细,例如可以将云安全按照不同领域、不同安全敏感级别进行细分, 采用分级监管模式分类管理 。 于计算 典型应用不足, 将可能影响政府长期投资于计算产业的决心 中国各地方政府发展云计算 时的最常见的方式就是建设云计算数据中心,这就使得与云计算有关的服务器和存储成为目前阶段云计算产业投资的重点。然而,许多地方政府在投入了巨额资金建设起云计算中心后,却发现缺乏有价值的实际应用,从而造成了云计算产业目前发展的“空中楼阁”景象。中国云计算产业已经拥有了大量的云计算硬件资源,但是未能找到实现云计算核心价值的有效途径,即未能帮助企业通过云计算大幅降低成本。目前的 38 云计算中心尚未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水平的大幅提高,这是违背中国政府初衷的,如果这一情况不能及时得以纠正,地方政府乃至中央政府推进云计算产业化 的热情将大大地降低。 四、中国于计算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1、 充分利用于计算 战略性机遇 , 重构中国在全球 IT 产业格局的地位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着内外交织的复杂形势:全球经济复苏的步伐踯躅不定,国内经济通胀预期和压力增强,经济结构亟待调整优化等。如何应对这一系列错综复杂的经济问题?推进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是必由之路。中国经济增长必须从依赖传统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向发展低耗能、环保、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转变。 而云计算的诞生则恰逢其时。云计算被视为 IT 产业的第三次浪潮,是未来新一代信息技术变革、 IT 应用方式变革的核心,将带 来工作方式和商业模式的根本性改变,已经成为当前 IT 业界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 IT 产业的前两次浪潮,中国由于受限于当时的国情和历史背景都未能牢牢把握。这在客观上也造成了中国信息产业目前仍落后于发达国家的现状。而第三次浪潮 云计算变革则方兴未艾,处于发展初期,中国必须紧抓云计算战略性机遇,重构在全球 IT 产业中的格局。基于此,赛迪顾问建议: 第一,从全球性的宽大视野来审视中国的云计算产业发展,对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皆要保持高度敏锐的“嗅觉”。在已经具备了相当的信息产业的基础上,密切跟踪国外云计算变革的发展情 况,提前进行全球性的产业规划和布局引导,力争在本次 IT 浪潮中谋取较佳的全球产业链地位,促进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摆脱长期以来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被动处境。 第二,鼓励国内外有实力的 IT 公司设立专门的“云计算服务企业”,瞄准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提供有针对性的云服务。特别是充分利用外资 IT 公司在全球已经构建起来的市场渠道,有效结合中国本土丰厚的 IT 人力资源,开拓国际性的软件和服务外包业务。 事实上, 由于当前中国市场上缺乏有实力的云计算服务企业,造成 不少本土用户 购买和 使用国外云计算供应商提供的云服务。 2、 制定积极的 产业 发展政策与法规, 构建适度宽松的 于计算发展 环境 云计算在中国掀起的热潮不仅受益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