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商水县.doc_第1页
历史上的商水县.doc_第2页
历史上的商水县.doc_第3页
历史上的商水县.doc_第4页
历史上的商水县.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上的商水县提 要 商水县位于河南周口市,属豫东南地区,历史悠久,行政管辖开始的很早,始于秦代,历史上有诸多名人或诞生于此,或在此留有重大史迹。比如扶苏墓,陈胜吴广起义时在此建造的张楚城,楚灵王在此建造过著名的离宫章华台等,为人称道,至今里巷父老津津乐道于众多的历史故事,对传统中华文化有一定的贡献。关键词 商水县;历史沿革;风土人情我的家乡是河南周口商水县,提起老家,有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完的历史记忆,她是一个很古老的县份,大约秦朝时就在这里设县管辖了,她有很多种称呼,既叫商水县,又因“殷”“商”同义,“水”川”同义,也称为殷川,除此之外,还被人们称为阳城,不同于现在山西的阳城县,商水县地处冲积平原过渡区,地势平坦,西北高东南低,主要河流有沙颍河、汾河、清水河等,其中颍河是淮河最大的支流。地处暖温带南部,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为季风半湿润气候,全年温度适宜,四季分明。一、淮河商水的母亲河她有悠久的历史,属于淮河流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起源地,在历史上一直是富庶之地,经济文化现对发达,人文荟萃,人杰地灵,在古代中华文明中心的河南地区占据重要地位。说到此,不得不提到我们整个周口地区,在全市八县一市一区中有5个县市拥有重要的文化遗存,其中,淮阳县有两千多年的建城历史,古老传说三皇之一的伏羲氏在此建都,至今尚有太昊陵以纪,古代在此设置有陈国、陈郡、陈州等著名政治区划,陈胜在此建都,而陈胜本人即是商水人,史记陈涉世家有云“陈胜者,字涉,阳城人也”阳城就是现在的商水,鹿邑县,历史上又叫真源,中国第一代哲人老子的故乡,至今尚存老君台明、道宫等,西华县有女娲宫,项城市有楚国南顿故城等,在中华文化灿烂辉煌的历程中,周口地区应占有一席之地。这里有必要讲一下哺育商水乃至整个豫南、皖西地区的母亲河沙颍河,自古以来,商水人民在颍河两岸耕作、居住、灌溉,正是在她的怀抱中,古代勤劳的商水人民创造出了繁荣的物质和精神文化,至今仍受其恩泽,绵延不绝。颍河在历史上是一条重要的河流。颍河上游流域是中华文明最重要的发祥地,龙山文化等重要文化遗存遍布颍河两岸。其中有证实夏朝真实性的河南禹州瓦店遗址,是夏朝的都城级遗址,成为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最重要发现之一。而在颍河两岸发生过众多重要的历史事件。留下了颍川文化等一系列的灿烂文明。颍河,与黄河、伊洛河一同成为中华文明之源。颍河是淮河最大支流,上游以沙河为主,故又称沙颍河。位于淮河北岸,河南省东部与安徽省西北部。发源于河南省西部主干发源于河南省嵩县伏牛山脉摩天岭(又名没大岭)东麓,东南流经鲁山、平顶山、叶县、漯河、周口、项城、沈丘等县市,至界首县城关镇附近进入安徽省,往下经太和、阜阳,于颍上县沫河口入淮河。全长557公里;流域面积为36728平方公里;流域内最高地面高程2240米,鲁山至沫河口的高差为103米。颍河有三源:按水经注,古颍河三源都在嵩山,今正源出河南省登封市嵩山西南,北源贾鲁河源出河南省新密市圣水峪;南源沙河源于河南省鲁山县摩达岭。三源在周口市相汇后东南流过沈丘后入安徽省,至颍上县鲁口乡入淮河。颍水古为“八流”之一。古人将四条独立入海的大川称为“四渎”,就是河(黄河)、江(长江)、淮(淮水)、济(济水)。“四渎”的主要支脉为“八流”,分别是渭水、洛水(黄河支脉),汉水、沔水(长江支脉),颍水、汝水、泗水、沂水(淮水支脉)。这“四渎八流”是具有神性的大水,其他河川不能与之相提并论。其所以如此,原因有两个。一是这“四渎八流”都源出名山,河出昆仑,江出岷山,济出王屋,淮出桐柏。颍水发源于神圣的中岳嵩山,所以能够跻身于名水之中。二则是,“四渎八流”流经的区域都是王化文明区域,楚国与岭南的几条大川因在蛮荒山野,所以不能进入名水。颍河历史掌故大抵如此。二、商水县的修志过程万卷里书目著录商水县志一卷,戴听撰,年代应在明嘉靖间或更早,此为见于记载者最早的商水县志。至于戴听为何许人,已不可考,书成不久即毁于战火。再修于万历间知县刘迁,崇祯间知县王化行复为润色。后人评此书日:“今古俱备,劝惩咸列见矣!”(顺治商水县志郭天锡序)后毁于明清之际。刘迁,直隶栾城(今河北栾城县)岁贡。王化行,云南河西县(今通海县)举人,崇祯九年(1636)始任商水知县。此书见于澹生堂藏书目。清代顺治、康熙、乾隆三朝均曾修志,惟康熙撤,但王兑所作之序尚在。据此序可知是书系奉命之作,康熙二十九年(1690)河南抚院饬府州钢志,商水令康起梅延揽王兑等人从事纂修,成书十卷。志稿甫成而康起梅以丁忧去去职。其后县令季兴高乃续而成书。康起梅,直隶满城人,康熙二十一年(1682)进士。季兴高,山西解州(今解县)人,由监好。乾隆志几两修,后人谓十二年本颇多芜词,且间有违碍字句。故四十三年知县牛问仁设局委员,稍事补葺续新资料于原板后,另行刊发。此所谓增补本,实不能独立为书。明清以来修志六种,存佚各半。民国时代徐家璘又有续修。商水县历史悠久,自有人类定居,距今已有6000多年历史。新石器时代,先民就在境内的马村研制陶器,在章华台试播五谷。从商朝到周朝,村落剧增,古城并立。在西周时,属沈国。春秋时,蔡昭侯十三年(公元前506年)沈国被蔡国所灭,史记载曰:“夏,为晋灭沈,楚怒,攻蔡”沈国治所在汝南平舆县北,此时其县境西部属蔡国,东部属顿国。楚昭王二十年(公元前496年),楚国先灭顿国,后又灭蔡国。战国时,属楚国。其间,楚灵王于公元前535年主持修建了一座离宫。这就是“举国营之,数年乃成”被誉为当时的“天下第一台”的章华台。章华台,亦名乾奚台,又称汝阳台。在今商水县城关镇北章华台村下。据商水县志记载:“在商水县城西北二里。初楚灵王筑章华台于容城,及襄王这游览会诸侯处所,亦传是郑庄公演武厅旧址。史载章华台“台高10丈,基广15丈”,曲栏拾级而上,中途得休息三次才能到达顶点,故又称“三休台”;又因楚灵王特别喜欢细腰女子在宫内轻歌漫舞,不少宫女为求媚于王,少食忍饿,以求细腰,故亦称“细腰宫”。 先秦古籍左传、国语、韩非子和史记、汉书、后汉书以及水经注等文献中均有记载。现章华台村下的遗址东西长141米,南北宽120米。总面积16920平方米。章华台整个遗址扰乱层深浅不一,一般在0。3米左右。通过挖掘,被确认为大汶口文化遗址。但历经人们挖窑取土,使遗址部分受到破坏。该遗址的文化层厚达3米以上,遗址的西南部为生活区,北部和东南原为墓葬区,后改为生活区。最下层出土有大汶口时期的陶器19件,这些陶器薄质硬,宛如蛋壳,通体青灰色,光滑发亮。下层计有水壶、罐状鼎、觚、豆、浅盘、石铲等。上层出土有周鬲、绳纹红陶器等。 据出土文物鉴定,该章华台遗址人类连续居住达3000年之久,不仅文化层厚,而且含物丰富,器物典型。对研究大汶口文化有重要价值。器物造型大方、美观,不仅反映我们祖先远在5000年前高超的制陶技术,而且这些陶器的整体结构与局部装饰,至今仍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同时对于研究父系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活情况,更是难得的实物资料,填补了本区大汶口文化的空白。三、县治区划沿革秦朝时在阳城(含舒庄乡扶苏寺村)置县,属陈郡,为建县之始。陈胜、吴广起义时期,改阳城为扶苏。至今尚存阳城故城遗址,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阳城故城遗址在今商水县舒庄乡的扶苏村北,为秦朝末年中国第一次农民起义领袖陈胜的诞生地。该城由内城和外城组成,城墙由夯土筑建。外城东北部夯土,墙现仍高出地面,长约200米,其余为间断残存。墙东西长800米,南北宽500米,城走向为一直线。城基部宽20 米。内城东西分别距外城东西城墙各270米,北墙利用外城的北墙,每边长250米。城内地面散布战国秦汉时期的瓦砾很多。内城至今还俗称“金銮殿”。在内城东南角发现有“扶苏司工” 陶器残底四件。 据史记陈涉世家正义载:“陈涉,阳城人也。”“阳城 河南府县又陈。”汉书地理志记载阳城为汝南郡之下辖一县。 后有人称扶苏城是因“陈涉起兵,自称公子扶苏,从人望也”而起,而实际上还是阳城。扶苏寺已无存,但扶苏墓仍存。1983年考古第9期载文对此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和考证。该城址保存完整,规模宏大,与史料和传说一致,为研究陈胜起义及战国时期的城池建筑和历史,提供了大量的实物。陈胜出生于商水也得到无可争辩的证明。西汉时,属豫州汝南郡,县境分属阳城、汝阳、博阳三县。其后其县名屡经变换,隋朝时因境内有一条大河大殷水,河水丰盛,远近闻名,而设殷水县。至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在其地域上又分置了殷水肥(治所为商水老城,另一说在今邓城镇潘堂)。大业初年(605年),并汝阳县入殷水县。皇泰元年(618年),置扶苏县,与殷水县同属陈州淮阳郡。唐武德五年(622年),并扶苏县入殷水县,属河南道。贞观元年(627年)属陈州。兴元元年(784年)属陈州淮阳郡。五代,县名仍称殷水,属陈州。到了宋朝建隆元年960年,宋太祖赵匡胤为避其父赵弘殷之名讳,改殷水为商水至今。1336年,废南顿、项城二县并归商水县,后复分置,属河南江北行中书省-汴梁路-陈州。元朝亡后,大明王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于1368年废商水县,1371年7月复置,明朝时属河南等处行中书省河南承宣布政使司-开封府-陈州,清朝时属河南布政使司-陈州府。明末,李自成起义军曾两次攻占县城,当地数百农民追随起义军。清咸丰年间,商水受灾严重,知县却下令增收丁银,监生杨俊峰率乡民进城抗争,迫使官府收回成命。1428年,项城县治从槐坊店(今沈丘县槐店)迁秣陵镇,一直到1953年才移治水寨,秣陵镇作为县治长达525年之久。秣陵镇民国时期为城关区,1953年冬,县政府迁水寨后,秣陵镇俗称老城。1982年老城乡政府所在地改名为秣陵镇,从老城乡独立出来直属县政府,原老城乡下属行政村则仍属于老城乡。民国,商水县1913年属河南省豫东行政区,1914年属河南省豫东道,1932年属河南省第七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商水县解放很早,1947年8月18日,晋冀鲁豫野战军解放商水县城;10月23日,陈粟大军再次解放商水县城。11月成立商水县民主政府。12月又在今商水西部成立了郾-商西县民主政府,次年2月,郾-商西县并入商水县。 1952年6月10日,周口市改为镇归商水县管辖,商水县政府由商水城关迁到周口。1954年5月5日,商水县与周口镇分署办公。1958年,周口镇第二次并入商水。1965年11月25日,商水县与周口镇再次分署办公。1975年,商水县直机关由周口迁至商水老城至今。 1953年前,商水县属淮阳专员公署。1953年-1965年,属许昌专员公署。1965年后属周口专区,2000年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