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贿罪量刑问题研究--优秀毕业论文.pdf_第1页
受贿罪量刑问题研究--优秀毕业论文.pdf_第2页
受贿罪量刑问题研究--优秀毕业论文.pdf_第3页
受贿罪量刑问题研究--优秀毕业论文.pdf_第4页
受贿罪量刑问题研究--优秀毕业论文.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南政法大学法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评阅提示西南政法大学法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评阅提示 一 西南政法大学法律硕士专业的硕士学位论文类型分 为 基础性理论研究 应用性专题 案例分析 调研报告 二 论文的正文篇幅要求为 基础性理论研究论文不低 于 2 万字 属于应用性专题 案例分析与调研报告的学位论 文 不低于 1 5 万字 三 应用性专题 案例分析 调研报告型的硕士学位论 文必须要有案例材料作为支撑 案例材料计算在正文篇幅的 字数内 注 其余要求见网页 西南政法大学网站 研究生部网页 法律硕士 培养 要求 关于规范法律硕士学位论文的通知 提示 提示 受贿罪量刑问题研究受贿罪量刑问题研究 是是基础性理论研究论文基础性理论研究论文 法律硕士学位论文评阅参考标准法律硕士学位论文评阅参考标准 法律硕士理论性研究论文法律硕士理论性研究论文 评阅参考标准评阅参考标准 法律硕士调研报告 案例分析报告 法律硕士调研报告 案例分析报告 应用性专题研究论文评阅参考标准应用性专题研究论文评阅参考标准 一 论文的选题意义 一 论题是否具有现实意义与司法实践价 值 二 对文献资料掌握的程度 二 所选案例及调研数据是否紧扣论题 三 论文所反映出的基础理论和专门 知识水平 三 论述及论证方法是否反映了对基础理 论和专门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四 论文的创造性 四 是否针对特定的问题做出了独立思 考 或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方法 五 写作的规范性和逻辑性等方面 五 不拘泥于理论性研究论文格式 具有 与论文类型相适应的写作规范与逻辑 六 论文的不足 六 论文的不足 论文所反映出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 水平 优 良 中 差 论文所反映的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优 良 中 差 论文写作水平 优 良 中 差 论文写作水平 优 良 中 差 该论文是否达到硕士学位论文水平 该论文是否达到硕士学位论文水平 是否同意该硕士生参加论文答辩 是否同意该硕士生参加论文答辩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成 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处外 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 究成果 也不包含获得 西南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 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 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 西南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 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特授权 西南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 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并采用影 印 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 汇编以供查阅和借阅 同意学校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 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说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受贿罪量刑问题研究 research on the measurement of penalty on the crime of accepting bribe 作 者 姓 名 琚宪博 指 导 教 师 王敏 副教授 西 南 政 法 大 学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1 内容摘要内容摘要 受贿行为是最具典型意义的腐败行为之一 对于受贿罪定罪和刑罚设置的研究比比 皆是 但对受贿罪量刑问题的研究却并不多见 这与受贿罪量刑所占据的法律地位和所 受到的关注程度是极不相称的 目前 受贿罪量刑问题上存在的主要争议集中在量刑基 准 量刑情节和量刑方法三个方面 在量刑基准上 有人认为受贿罪具有与贪污罪不同的法律特性 受贿罪的量刑是否 仍需借用贪污罪以数额作为量刑基准的模式 同时 对于受贿罪的量刑起点 量刑间隔 幅度都存在着争议 有人认为受贿罪量刑起点过低 应该依社会形势发展适当提高 也 有人认为不宜设定量刑起点 直接以受贿行为定罪 有些人认为目前的量刑间隔幅度不 科学 直接受贿 10 万元和受贿 100 万之后的 10 万元所得出的法律评价差距过大 也有 人建议直接按照受贿数额较大 巨大 特别巨大区分量刑幅度 防止过细评价 笔者认 为 受贿罪虽然具有渎职性 但受贿数额才是受贿罪社会危害性的集中体现 应当以受 贿数额作为量刑基准 以受贿数额作为量刑基准 具有历史必然性 相对合理性 针对 量刑起点过低的问题 笔者建议每五年或十年修订一次 参照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一 定倍数予以调整 目前以 15000 20000 元较为合适 针对量刑幅度过窄的问题 笔者 建议通过建立数学模式合理反映量刑幅度 或是由高法以实证分析的方式确定若干金额 分界点予以解决 在量刑情节上 受贿罪的量刑本身设置了 情节较轻 情节较重 情节严重 情节 特别严重 等情形 但由于指代不清 不仅使得受贿罪的定罪情节和量刑情节难以区分 也使得受贿罪的量刑存在多处交叉 重叠 笔者认为 目前受贿罪的量刑情节比较集中 自首 立功 退赃和索贿构成了受贿罪的主要量刑情节 笔者结合最新的司法解释 对 这几个量刑情节做了重点分析 并针对受贿罪的特点和量刑情节的法律价值 建议增加 枉法情节 造成的后果和受贿的次数这三种量刑情节 从而更加准确地发挥受贿罪量刑 情节的作用 在量刑方法上 受贿罪既存在 估堆 裁量的传统量刑法通病 也存在轻刑化趋势 明显的独有弊病 对于受贿罪中的 从重 从轻 减轻 免除 情节的适用缺乏 量化的指标 从而导致受贿罪的量刑失衡 裁判结果缺乏预见性 笔者建议从三个方面 2 对受贿罪的量刑方法予以改善 一是设置界限分明的法定刑档次 二是量化分析量刑情 节 三是对低于法定刑档次量刑严格限制 关键词 关键词 受贿罪 量刑基准 量刑情节 量刑方法 1 abstract since the act of accepting bribe is one of the corrupt practices with the most typical sense the research on the conviction of the crime of accepting bribe and the setting of penalty can be seen everywhere but the research on the measurement of penalty on the crime of accepting bribe is rare which is out of proportion with the legal status possessed by the measurement of penalty on the crime of accepting bribe and the concern received thereby in the present time the major disputes on the measurement of penalty on the crime of accepting bribe are mainly focused on the benchmark for the measurement of penalty circumstances for the measurement of penalty and approaches to the measurement of penalty as for the benchmark for the measurement of penalty some people hold that although the crime of accepting bribe possesses different legal features from the crime of corruption whether the measurement of penalty on the crime of accepting bribe still needs to borrow the mode of the crime of corruption in which the amount is used as the benchmark for the measurement of penalty in the meantime there exist some disputes on the initial point and the interval range of the measurement of penalty on the crime of accepting bribe among which some people hold that the initial point of the measurement of penalty on the crime of accepting bribe is excessively low which should be appropriately raised in light of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circumstances some people hold that it is unfit to set the initial point for the measurement of penalty and the conviction should be made by the act of accepting bribe some people hold that the current interval range of the measurement of penalty is unscientific in that the gap of the legal review is excessive large between directly accepting the bribe of rmb 100 000 and the rmb 100 000 plus accepting the bribe of rmb 1 000 000 and still some people suggest that the range of the measurement of penalty should be distinguished by the amount of accepting bribe according to the standards of relatively large large and extremely large so as to prevent excessively meticulous review the author holds that the crime of accepting bribe possesses the nature of misconduct offence however since the amount of accepting bribe epitomizes the social harmfulness of the crime of accepting bribe the amount of accepting bribe should be used as the benchmark for the measurement of penalty using the amount of accepting bribe as the benchmark for the measurement of penalty possesses historic inevitability and relative reasonableness as for the excessively low 2 initial point of the measurement of penalty the author suggests that the initial point of the measurement of penalty should be amended every five or ten years and be adjusted in light of certain times of disposable income per person of urban population in which rmb 15 000 to 20 000 is deemed to be appropriate at the present day as for the problem of the excessively narrow scope of the measurement of penalty the author suggests that the problem should be solved by establishing mathematical model to reflect a reasonable scope of the measurement of penalty or by the supreme court determining a great number of division point for the amount by way of empirical analysis as for the circumstances for the measurement of penalty although the measurement of penalty on the crime of accepting bribe sets such circumstances as the circumstances are relatively light the circumstances are relatively serious the circumstances are serious and the circumstances are extremely serious yet owing to ambiguous reference the setting not only makes it hard to distinguish the circumstances for the conviction and the circumstances for the measurement of penalty but also causes the overlapping in many places in the measurement of penalty on the crime of accepting bribe the author holds that at present the circumstances for the measurement of penalty on the crime of accepting bribe is comparatively centralized among which voluntary surrender meritorious performance disgorging ill gotten gains and extorting bribes constitute the major circumstances for the measurement of penalty and the author in light of the latest judicial interpretation makes selective analysis on these circumstances for the measurement of penalty and in light of the features of the crime of accepting bribe and the legal value of the circumstances for the measurement of penalty suggests adding three circumstances for the measurement of penalty as follows the circumstance of perverting the law the consequences caused thereby and the times of accepting bribe so as to play the role of the circumstances for the measurement of penalty on the crime of accepting bribe more accurately as for the approaches to the measurement of penalty there exists common failing of package discretion in the traditional measurement of penalty on the crime of accepting bribe as well as unique drawbacks of the obvious tendency of lighter penalty and the application of such circumstances as heavier punishment lighter punishment mitigated punishment and exemption from punishment lacks quantified index all of which result in the unbalance of the measurement of penalty on the crime of accepting bible and the lack of foreseeability of judgment the author suggests that the approaches to the measurement of penalty should be 3 improved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firstly set the well defined level of statutory sentence secondly quantify and analyze the circumstances for the measurement of penalty and thirdly strictly limit the measurement of penalty which is lower than the level of statutory sentence key words crime of accepting bribe benchmark for the measurement of penalty circumstances for the measurement of penalty approaches to the measurement of penalty 4 1 目目 录录 第一章第一章 导论导论 1 1 一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 二 本文研究范围 1 第二章第二章 受贿罪量刑基准受贿罪量刑基准 2 2 一 量刑基准及其确定方法 2 二 受贿罪量刑基准存在的主要问题 4 三 将数额作为受贿罪量刑基准的历史必然性和相对合理性 5 一 将数额作为量刑基准的历史必然性 5 二 将数额作为量刑基准的相对合理性 7 四 受贿罪量刑基准的改进与完善 7 一 设置较为合理的量刑起点 8 二 设置较为合理的量刑基准点间隔幅度 9 第三章第三章 受贿罪量刑情节受贿罪量刑情节 1010 一 量刑情节的概念与功能 10 二 受贿罪主要量刑情节评析 11 一 自首 11 二 立功 13 三 退赃 15 四 索贿 17 三 受贿罪量刑情节的完善 18 第四章第四章 受贿罪量刑方法受贿罪量刑方法 2020 一 量刑方法上存在的主要弊病 20 一 通病 估堆 式的传统量刑法 20 二 个病 轻刑化趋势明显 21 二 量刑方法的探索与改革 22 2 一 多种量刑方法的探索 22 二 量刑指导意见的形成 23 三 受贿罪量刑方法的规范与完善 24 一 设置界限分明的法定刑档次 24 二 量化分析量刑情节 25 三 严格限制低于法定刑档次量刑的适用 25 第五章第五章 结论结论 2626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2727 受贿罪量刑问题研究 1 第一章第一章 导论导论 一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受贿行为是最具典型意义的腐败行为之一 通过近些年来媒体报道的一些腐败大要 案我们不难发现 受贿罪的查处占据了其中绝大多数 随着国家机关财务管理制度的不 断完善 以钻财务管理漏洞为主要方式的贪污罪将逐步得到有效控制 但受贿罪由于交 易双方都是 受益者 受侵害的法益只是公职行为的不可收买性 一般没有具体的受 害人 行贿方和受贿方具有共同的利益基础 从而使得受贿罪具有天然的隐蔽性 在查 处上比其他犯罪行为更加困难 为了更加有效地惩治受贿行为 法学理论界和司法实务 界对受贿罪的定罪提出了大量的见解和建议 意在扩大受贿罪的适用范围 力图对所有 的贿赂行为一网打尽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对于受贿罪的量刑问题很少有进行系统 性探讨的 对于法官而言 定罪和量刑是整个审判工作的两个中心环节 量刑具有与定 罪同等重要的作用 对于当事人而言 定罪是个抽象的东西 只有量刑才具有实实在在 的意义 决定着最终是死是活 需不需要坐牢或是要坐多久牢 对于媒体而言 受贿金 额的大小及量刑的轻重比定罪更具有吸引力 受贿罪量刑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和所受到的 关注程度与目前对受贿罪量刑问题的研究现状是极不相称的 随着我国反腐败的深入开 展和惩防体系的系统推进 必将引发职务犯罪定罪及量刑的新一轮调整 建立适应我国 国情的受贿罪量刑体系 不仅是推进量刑规范化建设的客观需要 也是构建具有中国特 色反腐败惩防体系的必然要求 二 本文研究范围 受贿罪是一种传统性犯罪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封建成文法典 法经 中即设置了受 贿罪的处罚条款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 可以说 受贿罪 以赃计罪 的量刑模式已经深 入人心 但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 对这一量刑模式的质疑也越来越多 目前受贿罪量刑 方面受到的主要质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 量刑基准问题 一 量刑基准问题 受贿罪具有与贪污罪不同的法律特性 受贿罪的量刑是否仍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需借用贪污罪以数额作为量刑基准的模式 同时 对于受贿罪的量刑起点 量刑间隔幅 度都存在着争议 有人认为受贿罪量刑起点过低 应该依社会形势发展适当提高 也有 人认为不宜设定量刑起点 直接以受贿行为定罪 有些人认为目前的量刑间隔幅度不科 学 直接受贿 10 万元和受贿 100 万之后的 10 万元所得出的法律评价差距过大 也有人 建议直接按照受贿数额较大 巨大 特别巨大区分量刑幅度 防止过细评价 二 量刑情节问题 二 量刑情节问题 受贿罪的量刑本身设置了 情节较轻 情节较重 情节严重 情节特别严重 等情形 但由于指代不清 不仅使得受贿罪的定罪情节和量刑情节难以 区分 也使得受贿罪的量刑存在多处交叉 重叠 目前 受贿罪的主要量刑情节如 自 首 立功 等都是依据刑法总则的规定予以考量 依据受贿罪的特点 设置受贿罪特 有的量刑情节 对于受贿罪量刑的科学性和公平性意义重大 三 量刑 三 量刑方法方法问题 问题 目前 对于受贿罪的量刑存在量刑方法落后 轻刑化趋势明 显 缓刑适用过多等显著特点 对于受贿罪中的 从重 从轻 减轻 免除 情 节的适用缺乏量化的指标 从而导致受贿罪的量刑失衡 裁判结果缺乏预见性 本文拟从量刑基准 量刑情节和量刑方法三个方面入手 对受贿罪所存在的主要问 题进行剖析 对受贿罪量刑的科学性和公平性提出见解和建议 第第二二章章 受贿罪量刑基准受贿罪量刑基准 一 量刑基准及其确定方法 量刑基准来源于日本刑法理论 通常是指排除各种法定和酌定情节 对某种抽象为 一般既遂状态的犯罪构成的基本事实所判处的刑罚 1在我国 量刑基准主要是做量刑标 准使用 在量刑活动中要不要确定量刑基准 至今在刑法学界都还存在争议 但不可否 认的是 确定量刑基准是处理任何应对犯罪人科处刑罚的刑事案件的必经阶段 法官在 确定罪行成立之后 不管是自觉还是不自觉 都会存在一个寻找并确定量刑基准的过程 即对当事人所犯罪行依据一定的标准确定一个基本刑 再根据从重 从轻 加重 减轻 等情节增加或减少一定的刑罚 因此 当前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寻找并确定量刑基准的问 1 日 西原春夫主编 日本刑事法的形成与特色 日本法学家论日本刑事法 李海东等译 中国法律出版社 日 本成文堂 1997 年联合出版 第 150 页 受贿罪量刑问题研究 3 题 而是如何正确合理地寻找并确定量刑基准的问题 2在我国刑法理论上 关于量刑基 准的确定问题 大致有六种观点 一是 中线论 即把基准点固定在法定刑幅度的 1 2 处 从重 在中线之上 从轻 在中线之下 二是 分格论 即在法定刑幅度内分出 若干小格 增加几个基准点 以应付从重 从轻等复杂情况 三是 形势论 即根据 治安形势的严峻与否确定量刑的基准点 3四是 主要因素论 即以对社会危害性大小 起主要作用的因素为依据 并以调查统计的事例来论证 五是 重心论 该论认为 法定刑的基准点是表征行为社会危害性大小的一个主要因素 这个因素就是抽象个罪的 重心 与这个抽象个罪重心相对应的法定刑就是量刑基准 4六是 危害行为论 即将 危害行为当作确定量刑基准点所应考虑的最根本最首要的因素 5应该说 这几种观点各 有合理的地方 其中 中线论 简单易行 赵廷光教授在其 量刑公正实证研究 中即 采纳了这种观点 分格论 相当于法定刑的细化 形势论 虽有违罪刑法定的基本 原则 但却有客观生存的土壤 如最近对交通肇事罪的一片质疑已经使得交通肇事罪的 惩罚趋于严厉化 主要因素论 重心论 都选取了社会危害性的主要因素作为基 准点 基本抓住了量刑基准的内在要求 而 危害行为论 需将危害行为换算成一定的 刑罚量 好在这种换算在法学理论界 司法实务界存在一定的共识 否则则过于抽象难 以推行 在法学理论界探索的同时 司法实务界也在进行着寻找 确定量刑基准的尝试 江苏省姜堰市人民法院在其 规范量刑指导意见 第十二条提出了量刑基准的确定方法 非数额犯一般典型犯罪 以法定刑中段略下为量刑基准 数额型犯罪 以犯罪数额比 对相应的法定刑幅度确定量刑基准 绝对确定法定刑的 以绝对确定的法定刑为量刑基 准 6笔者认为 确立量刑基准的目的主要是防止量刑偏差 保障刑罚裁量的公平性和 科学性 从公平性的角度来看 量刑基准应是对跨度较大的法定刑的细化 从科学性的 角度来看 量刑基准应当反映抽象个罪的罪质 即该罪社会危害性集中体现的地方 因 此 确定量刑基准 应当是从抽象个罪所侵害的法益中选择出一个主要方面作为衡量指 标 并根据该指标的细化来确定一罪基本刑的幅度 2 李艳玲著 量刑方法论研究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7 年版 第 122 页 3 苏惠渔等著 量刑方法研究专论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1 年版 第 78 页 4 郑伟著 重罪轻罪研究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 第 51 页 5 周光权著 量刑基准研究 载 中国法学 1999 年第 5 期 第 55 页 6 汤建国主编 量刑均衡方法 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5 年版 第 14 页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二 受贿罪量刑基准存在的主要问题 按照现行刑法第 385 386 383 条规定 受贿罪参照贪污罪的数额性犯罪量刑模式 即依据犯罪数额确定量刑基准 这一量刑模式近年来饱受诟病 其主要理由如下 一是不符合受贿罪的渎职特性 受贿罪属于渎职犯罪 这不仅是我国 1979 年刑法 所确立的标准 也是世界各国刑事立法的通则 事实上 将贪污贿赂罪单列为 1997 年 刑法第八章 主要是出于对反腐败问题重视的考虑 但却恰恰混淆了受贿罪作为渎职犯 罪的本质 受贿罪侵害的法益是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不可收买性 而这也是公职行 为具有合法 公正性的前提 如果职务行为可以收买 可以与财物相互交换 那么 职 务行为必然只是为提供财物的人服务 从而损害其他人的利益和公平竞争的规则 进而 导致公民丧失对职务行为公正性和国家机关本身的信赖 渎职罪的本质是妨害国家机关 的正常活动 损害公众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职务活动客观公正性的信赖 这是渎职罪和 其他类型犯罪的主要区别 以犯罪数额对受贿罪定罪量刑 与渎职罪的基本特征相背离 二是背离了罪刑相适应原则 贪污后如果把所贪财物退出 社会危害性就明显降低 而受贿即便将贿款退出 也难以消除其因受贿而对职务不正当行为行使所造成的不良影 响 对社会的危害程度 是区分一行为罪与非罪的根本标准 对一犯罪行为的处刑应与 其危害程度相适应 这是罪刑相适应原则的基本要求 既然作为一种渎职犯罪 受贿罪的 危害程度也自然应体现在其对国家机关工作秩序 廉洁制度及声誉的破坏上 受贿数额 显然不足以表示这一破坏的程度 以犯罪数额为主要依据对受贿行为定罪量刑显然不够 恰当 三是在追诉上存在局限性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多样化 贿赂的手段也在不断翻新 从简单送礼品 钱物发展到送股票 汽车 房子 情妇 发展到许以提职 晋级 安排 职位 或者赠送免费旅游 出国观光 海外定居 留学担保等机会 虽然两高 关于办 理受贿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 中明确了一些非典型受贿形式 但仍然局限 于 权钱交易 的范围内 对于权力交换的非物质利益 难以纳入司法追诉的范围之内 笔者认为 上述理由有其合理性的 但问题是把受贿罪作为渎职罪予以量刑 又以 什么为量刑基准呢 以渎职罪所造成的损失后果计算吗 受贿罪虽有渎职性 但其往往 是 无被害人犯罪 损害的是抽象的国家利益而非具体的经济损失 有人建议抛开数额 依据情节轻重 对受贿罪进行量刑 即情节较轻 情节较重 受贿罪量刑问题研究 5 情节严重 情节特别严重区分量刑档次 也有人建议将贿赂罪由数额犯改为行为犯 取 消受贿数额的底线限制 增加贿赂标的物的范围 这些建议的好处是 一是可以将性贿赂及其他服务性贿赂一网打尽 全部纳入受贿 罪的处罚范围之内 避免有漏网之鱼 二是避免了大家对受贿几百万元判死刑 对受贿 几千万元乃至几亿元判死缓的争议 使得受贿罪的量刑保持了高度灵活 但是 按照上 述做法 无疑会大大降低量刑的可预测性 甚至会引发更大的社会不公平 从根本上来 说 以上做法不仅不能使当事人较为准确地预测到犯罪的刑期 即便是检察官 法官也 难以对受贿罪的最终量刑做出合理预期 背离了刑法规范的明确性原则 确立受贿罪量 刑基准的意义和目的 也就是在于增加量刑的可预测性 而这也是罪刑法定原则的必然 要求 三 将数额作为受贿罪量刑基准的历史必然性和相对合理性 一 将数额作为量刑基准的历史必然性 说文解字 中对贿赂的解释是 贿 财也 赂 遗也 贿赂是指一方送财 一方收受的关系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封建成文法典 法经 中关于 金禁 的记载中规 定 宰相受金 左右伏诛 犀首以下受金则诛 金自镒以下则罚 不诛也 7是我国 最早的惩治贿赂犯罪的法律条款 汉代受贿称为 受赇 汉书 刑法志 记载了汉 文帝 13 年诏书 吏坐受赇枉法 颜师古注解曰 吏受赇枉法 谓曲公法而赂者 也 8在概念上明确了受贿即官吏利用职务之便枉法接受贿赂 唐代受贿称为 受财 利用职务之便的受贿行为称为 监临司受财 并且详细规定了受贿情节和量刑档次 如区分 受贿而枉法 与 受贿而不枉法 前者处罚较重 一尺杖一百 一匹加一 等 十五匹绞 后者处罚较轻 一尺杖九十 二匹加一等 三十匹加役流 再如 区分 事前受财 与 事后受财 所谓 事后受财 即 诸有事先不许财 事过之 后而受财者 事若枉 准枉法论 事不枉者 以受所监临财物论 唐律对受贿内容规 定之细致 足见古代惩治受贿罪的立法已趋完善 明代 重刑治吏 明太祖朱元璋在 大明律 外专门颁布 明大诰 以残酷的处罚方式震慑贪官污吏 规定受贿 60 两 7 参见 左传 昭公十四年 8 周密著 中国刑法史 群众出版社 1985 年版 第 178 页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白银即杀头并将人皮剥下披在稻草人身上 置于继任者公堂旁边以示警戒 其效果虽作 用一时 但自上而下的骄奢之风并不能遏制贿赂的横行 随着封建制度的衰微 最终严 刑酷法也变成一纸空文 新中国成立之后 很长一段时间贪污罪和受贿罪并未分立 直到 1979 年 7 月 1 日 通过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中才在第八章渎职罪中规定了贿赂罪 第 185 条 1982 年 3 月 8 日 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 关于严惩严重破坏经济的罪犯的决定 将受贿 罪法定最高刑由无期徒刑提高到死刑 1988 年 1 月 21 日 全国人大常委会又制定了 关 于惩治贪污罪贿赂罪的补充规定 以下简称 补充规定 对受贿罪定罪量刑作了 更具体的规定 并确立了参照贪污罪对受贿行为定罪量刑的模式 成为刑法修订前处理 贿赂犯罪的主要依据 1997 年修订后的刑法 将贪污贿赂罪单设一章 并进一步确立了 受贿罪依照数额为基准进行量刑的格局 为什么几千年的刑事法律 都无一例外地选择将数额作为受贿罪的量刑基准呢 受 贿罪具有渎职属性 但不可否认的是 受贿人获得利益或获利的预期是渎职的前提条件 贿赂行为是不可能绕过受贿人获利的结果或预期而仅仅追究其获利行为对公权力抽象 的损害程度 行贿的手段和方式可以千变万化 但与受贿人所掌握的公权力交换的特点 不会变 物品的交换 服务的交换最终都可以用货币来衡量 这是符合货币作为一般等 价物的特征的 在古代 赠送绫罗绸缎 马匹 乃至神兵利器 古董 歌妓等都是可以 用金银来衡量的 如今 出国观光 留学担保也都是有市场参考价格的 名贵的花木 古董价值虽不易衡量 但大致都可估算 至于人们常常提到的性贿赂 交易的对价也并 非不可用货币计算 在受贿犯罪中 受贿人获利结果与其所付出的劳动不成比例性也恰 恰说明了受贿人手中掌握的权力才是行贿人心甘情愿付出的报酬 受贿罪侵害的法益主 要是公职行为的不可收买性 而受贿数额则是行贿人给公权力开的价码 是贿赂犯罪社 会危害性的集中体现 因此 古往今来 无不把受贿数额作为受贿行为最主要的量化指 标 即便是没有将受贿数额明文写入刑法的国家 也不意味着对受贿数额的忽视 只是 将数额转化为情节予以考量 从规范量刑的角度来看 以数额设置量刑基准是符合受贿 罪的量刑公平性 科学性要求的 多年来 以犯罪数额确定受贿量刑档次的量刑理念已 经深入人心 将收钱多少作为量刑基准符合中国绝对大多数老百姓的价值理念 受贿罪量刑问题研究 7 二 将数额作为量刑基准的相对合理性 对司法实务界而言 确定量刑基准是量刑均衡首先需要面对的问题 可操作性是法 律真正能够贯彻实施的前提条件 将数额作为量刑基准 有以下三方面合理性 一是容易理解 计量简单 受贿数额变成了明确的财产利益 依照数额进行定罪和 划分刑罚标准 简洁明确 具有实效 同时 对于受贿案件的查处部门 也就是检察机 关 以数额量刑可以进行有效的量化考核 而量化考核是目前我国最重要也最有效的工 作评价机制 二是便于取证 印证简单 行贿受贿双方只要在送钱的时间 地点 谈话中的谋利 意图和事后的谋利行为印证一致 受贿罪就基本达到了追诉标准 相对而言 收受非财 产性利益 比如性贿赂等 印证复杂且难以有效计量 三是易于退赃 评价简单 受贿财物作为赃款赃物 容易清退 尤其是收受现金 鉴于货币是一般等价物 只要数额一致即可算退赃 不需要退还原物 四 受贿罪量刑基准的改进与完善 笔者认为 受贿罪采用数额作为量刑基准利大于弊 但目前数额量刑方式还存在着 量刑起点过低 量刑幅度过窄等突出特点 在不断创出新高的巨额受贿案件中已经失去 了作为参考系的价值 不能适应当前受贿罪刑事责任追究的需要 有必要进行改进和完 善 为此 有人建议对数额进行抽象化处理 即按照数额较大 巨大 特别巨大区分量 刑档次 9但正如笔者在前文中论述 对量刑基准的抽象化背离了量刑基准的基本要求 使得受贿人对宣告刑缺乏大致的预测和估量 甚至检察官和法官在最终判决之前都缺乏 可预测性 法官的自由裁量权难以得到有效控制 均衡量刑的目的更加难以实现 也有 人建议确立数额和情节分立的二元定罪量刑标准 以保证对无法量化的贿赂行为的追 究 10这种提议看似合理 实则造成了双重标准 现在受贿罪的量刑设置中也规定了情 节标准 但适用过程中却造成了指代不清 量刑混乱 笔者认为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受贿罪量刑基准加以改进和完善 9 赵长青 受贿罪的刑罚结构亟待改革 资料来源 新华网 2007 年 7 月 9 日 10 林接明 陈运光 商业受贿罪量刑立法的不足与矫正论 载赵秉志主编 和谐社会的刑事法治 下卷 商业贿赂犯罪研究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 第 1536 页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一 设置较为合理的量刑起点 对于受贿 5000 元是定罪起点还是量刑起点 目前还存有争议 有人认为受贿数额 达到 5000 元的标准 是定罪的标准 是罪与非罪的界线 也有人认为 这一标准只是 量刑的底线 是决定行为给予刑罚处罚与否的界线 司法解释中 对于该起点数额的内 涵也未给予明确答复 同时 对于需不需要设置量刑起点 目前也还存有争议 有人认为 设置量刑起点 使得受贿罪的涵盖面变窄 一些小额受贿人得以逃避法律制裁 建议不设置受贿罪的量 刑起点 也有人认为 目前受贿罪的量刑起点过低 已经不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 建议 适度提高量刑起点 笔者认为 定罪是量刑的基础 量刑是定罪的结果 定罪起点和量刑起点的差异 只是一个学术概念上的问题 不具有实际讨论意义 更不存在重复评价的问题 而要不 要设置量刑起点 如何设置量刑起点 才对司法实践具有现实的指导价值 按照现行刑法规定 受贿 5000 元以上 应当追究刑事责任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许多司法机关并未真正按照刑法规定的具体起刑数额来定罪 至少在重庆市 仅仅因为 受贿 5000 元而受到刑事责任追究的鲜有发生 检察机关出于案件考核的需要 对于不 是大要案的案件缺乏查处的动力 检察机关查处的受贿案大案标准是受贿 5 万元 纪 检监察机关出于挽救教育干部的考虑 对于小额受贿一般也不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受贿 数额 2 万元以下 有的人认为 提高量刑起点会否给人一种放纵受贿犯罪的危险信号 这种顾虑不无 道理 但从历史的沿革上来看 量刑起点的提高是伴随社会发展的一个历史必然 既然 盗窃罪的量刑起点都可以水涨船高 那么受贿罪为什么不可以呢 现行刑法比之 补充 规定 将量刑起点由 2000 元提高为 5000 元 也是顺利过渡了 时隔十余载 2009 年 5000 元的购买力与 1997 年 5000 元的购买力也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以人均收入为例 1997 年我国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5160 元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2090 元 至 2008 年 扣除物价上涨因素 我国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15781 元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 入为 4761 元 11 分别是 1997 年的 3 06 倍和 2 28 倍 作为受贿主体的公职人员而言 11 摘自国家统计局网站 1997 2008 统计公报 网址 受贿罪量刑问题研究 9 基本上都是城镇户口 受贿 5000 元在 1997 年基本上等同于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 而在 2008 年则只相当于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 1 3 同时 我们也应意识到 刑事责任追究是一种 不得已的最后手段 只有达到一 定严重程度的违法行为才纳入刑事责任追究的范围 刑事责任的处罚手段是 刑罚 其适用受制于宪法原则和刑法基本原则的限制 不可能无限制的变得极为严格或过于广 泛适用 将受贿数额在 5000 元以下的违法行为也纳入刑罚惩罚范围内 不仅使得刑事 司法负担过重 也不利于反腐败惩防体系的建设 对于具有公职的受贿人而言 政治责 任的追究和行政责任的追究 所带来的政治生命的延缓和终结 对其打击也是相当大的 考虑到合理配置刑事司法资源及刑事打击面的需要 参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比 例 笔者建议将受贿量刑起点确定在 15000 元到 20000 元 并且可以每隔五年或十年调 整一次 主要参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一定倍数 这样既保持了刑罚的相对稳定性 也保证了量刑的合理性 二 设置较为合理的量刑基准点间隔幅度 目前的受贿罪量刑幅度过窄已是不争的事实 特别是将 10 万元作为量刑基准中的 最高一个量刑档次 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失去了作为参考系的价值 目前的量刑档次 在 10 万元以下 基本上是按照 1 万元 1 年的标准确立的 但是超过了 10 万元 比如说 100 万元 再多 10 万元 对量刑基本不会产生什么影响 这就客观上形成了一种对胆小的 人惩戒严 胆大的人惩戒宽的不合理处罚 胡绍宝在其 受贿罪量刑问题批判 一文中 将受贿罪的量刑基准点确定为 2 万元 10 万元 50 万元和 200 万元 并以此确立了五个量刑幅度 12但这种量刑基准点设置的 科学性何在 笔者无从考究 笔者认为 在寻找和确定受贿罪量刑基准点的问题上 应 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完善 一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的方式 保证随着受贿数额的增加量 刑逐步加重 考虑到人的寿命限度 我们不可能参照某些国家设置几百年的监禁刑 这 种量刑的好处在于减刑不至于跨度过大 我国的判决后减刑使得无期徒刑 死缓等刑种 成为变相的有期徒刑 但依照一定的比例关系使得受贿金额的大小在量刑中得以体现 是符合罪刑相适应原则的 当然 这种量刑幅度不是僵硬的 并非要完全按照受贿多少 12 胡绍宝 受贿罪量刑问题批判 转自北大法律信息网 网址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金额对应多长刑期这样来安排 可以以等差数列或其他函数形式来体现 二是通过实证 分析的方式 由最高人民法院以近几年的受贿案件判决情况为研究对象 以计量的方式 查明 平均化 的刑罚量 从而按照受贿总人数的五分法或六分法确定几个受贿金额分 界点 作为量刑基准点确立的参考依据 这种方法在日本刑法学界受到很大重视 在日 本 以实证分析的方法来探求量刑基准的尝试 主要就是从事司法实践的机关及人员所 进行的统计学以及法社会学的研究 在日本 宣告刑在各种犯罪类型上的分布每年都以 司法统计年报的方式发表 以此为素材 按照主要罪名将量刑加以分类整理和分析 就 可以明确在刑事司法实践中 在什么样的情况下 会有什么样的量刑 第三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