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原理与变分法(弹性力学)(精品PPT) .ppt_第1页
能量原理与变分法(弹性力学)(精品PPT) .ppt_第2页
能量原理与变分法(弹性力学)(精品PPT) .ppt_第3页
能量原理与变分法(弹性力学)(精品PPT) .ppt_第4页
能量原理与变分法(弹性力学)(精品PPT) .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一章能量原理与变分法 要点 1 弹性体形变势能的计算 变分法的基本思想 最小势能原理 里兹 ritz 法 伽辽金 galerkin 法 2 位移变分法 3 应力变分法 最小余能原理 卡氏 castigliano 定理 4 位移变分法 应力变分法的应用 11 1弹性体的形变势能 主要内容 11 2位移变分方程 11 3位移变分法 11 4位移变分法应用于平面问题 11 5应力变分方程 11 6应力变分法 11 7应力变分法应于平面问题 11 8应力变分法应于扭转问题 11 9解答的唯一性 11 10功的互等定理 11 0引言 1 弹性力学问题的微分提法及其解法 1 平衡微分方程 2 几何方程 3 物理方程 4 边界条件 应力边界条件 位移边界条件 定解问题 求解方法 1 按位移求解 基本方程 a 以位移为基本未知量的平衡微分方程 2 按应力求解 基本方程 a 平衡微分方程 b 边界条件 b 相容方程 c 边界条件 a 归结为求解联立的微分方程组 求解特点 b 难以求得解析解 从研究微小单元体入手 考察其平衡 变形 材料性质 建立基本方程 2 弹性力学问题的变分提法及其解法 基本思想 在所有可能的解中 求出最接近于精确解的解 将定解问题转变为求解线性方程组 弹性力学中的变分原理 能量原理 直接处理整个弹性系统 考虑系统的能量关系 建立一些泛函的变分方程 将弹性力学问题归结为在给定约束条件下求泛函极 驻 值的变分问题 变分解法也称能量法 a 以位移为基本未知量 得到最小势 位 能原理等 b 以应力为基本未知量 得到最小余能原理等 c 同时以位移 应力 应变为未知量 得到 广义 约束 变分原理 位移法 力法 混合法 有限单元法 边界元法 离散元法等数值解法的理论基础 求解方法 里兹 ritz 法 伽辽金 galerkin 法 加权残值 余量 法等 3 弹性力学问题的数值解法 a 直接求解联立的微分方程组 弹性力学的基本方程 有限差分法 基本思想 将导数运算近似地用差分运算代替 将定解问题转变为求解线性方程组 典型软件 flac 实质 将变量离散 b 对变分方程进行数值求解 有限单元法 边界元法 离散元法等 典型软件 ansys marc adina sap nastran abaqus等 基于有限元法的分析软件 udec 基于离散元法的分析软件 基本思想 将求解区域离散 离散成有限个小区域 单元 在小区域 单元 上假设可能解 最后由能量原理 变分原理 确定其最优解 将问题转变为求解大型的线性方程组 11 1弹性体的形变势能 1 形变势能的一般表达式 单向拉伸 p l 外力所做的功 由于在静载 缓慢加载 条件下 其它能量损失很小 所外力功全部转化杆件的形变势能 变形能 u 令 单位体积的变形能 称为比能 三向应力状态 一点的应力状态 由能量守恒原理 形变势能的值与弹性体受力的次序无关 只取决于最终的状态 假定所有应力分量与应变分量全部按同样的比例增加 此时 单元体的形变比能 a 整个弹性体的形变势能 b c 若用张量表示 形变比能 整体形变势能 2 形变势能的应力分量表示 在线弹性的情况下 由物理方程 8 17 代入式 a 整理得形变势能的表达式 d e 代入式 b 有 11 1 将式 e 分别对6个应力分量求导 并将其结果与物理方程比较 得 11 2 表明 弹性体的比能对于任一应力分量的改变率 就等于相应的形变分量 3 形变势能的应变分量表示 用应变表示的物理方程 8 19 f 或 代入式 a a 并整理可得 g 11 3 0 1 2 u 0即弹性体的形变势能是非负的量 将上式对6个应变分量分别求导 再与应力表示的物理方程 8 17 比较 可得 11 4 将几何方程 8 9 代入上式 得 弹性体的比能对于任一应变分量的改变率 就等于相应的应力分量 格林公式 4 形变势能的位移分量表示 表明 11 5 11 2位移变分方程 1 泛函与变分的概念 1 泛函的概念 函数 x 自变量 y 因变量 或称自变量x的函数 泛函 x 自变量 y 为一变函数 f 为函数y的函数 称为泛函 例1 弯矩方程 梁的形变势能 泛函 例2 例2 因为 所以 u被称为形变势能泛函 2 变分与变分法 设 当自变量x有一增量 函数y也有一增量 dy与dx 分别称为自变量x与函数y的微分 微分问题 设 函数y有一增量 泛函u也有一增量 函数的增量 y 泛函的增量 u等称为变分 研究自变函数的增量与泛函的增量间关系称为变分问题 例如 1 压杆稳定问题 寻求压杆形变势能u达到最大值时的压力p值 2 球下落问题 球从位置1下落至位置2 所需时间为t 当 最速下降问题 泛函的变分问题 3 变分及其性质 定义 泛函 增量 函数 连续性 称函数z在x0点连续 当 有 称泛函u在y0 x 处零阶接近 当 有 称泛函u在y0 x 处一阶接近 当 有 称泛函u在y0 x 处二阶接近 泛函 函数 微分 当 x 0时 0 则 z可用其线性主部表示其微分 即 u增量的线性主部 变分 当max y 0时 max 0 则 u可用其线性主部表示 即 极值 若 在x0处有极值 则有 若u y x 在y0 x 处有极值 条件 一阶变分为零 当 取得极值 称为强极值 当 取得极值 称为弱极值 极值 4 变分的运算 变分与微分运算 变分运算与微分运算互相交换 变分与积分运算 变分运算与积分运算互相交换 复合函数的变分 其中 一阶变分 自变量x的变分 x 0 二阶变分 二阶变分用于判别驻值点是取得极大值还是极小值 2 位移变分方程 建立 弹性体的形变势能与位移间变分关系 位移变分方程 设弹性体在外力作用下 处于平衡状态 边界 位移场 应力场 满足 平衡方程 几何方程 物理方程 边界条件 称为真实解 1 任给弹性体一微小的位移变化 满足两个条件 1 不破坏平衡状态 2 不破坏约束条件 即为约束所允许 变化后的位移状态 称为位移的变分 或虚位移 2 考察弹性体的能量变化 由能量守恒原理 弹性体变形势能的增加 等于外力势能的减少 在没有温度改变 动能改变的情况下 设 表示弹性变形势能的增量 表示外力在虚位移上所做的功 它在数值上等于外力势能的减少 则有 外力的虚功 体力 面力 外力 代入前式 11 6 表明 物体形变势能的变分 等于外力在虚位移上所做的虚功 式 11 6 称为位移变分方程 也称lagrange变分方程 3 虚功方程 由式 b 两边求变分 将u1视为应变分量的函数 由格林公式 表示 实际应力在虚应变上所做的虚功 内力的虚功 将上式代入位移变分方程 11 6 有 11 7 虚功方程 表明 如果在虚位移发生前 弹性体处于平衡状态 则在虚位移发生过程中 外力在虚位移上所做的虚功 等于应力在虚应变上所做的虚功 虚功方程 是有限单元法的理论基础 也是许多变分原理的基础 4 最小势能原理 也是位移变分方程的一个应用 由位移变分方程 由于虚位移为微小的 为约束所允许的 所以 可认为在虚位移发生过程中 外力的大小和方向都不变 只是作用点位置有微小变化 于是 有 以 为零势能状态 并用v表示任意状态的外力势能 则 外力在可能位移上所做的功w 即 代入前式 有 其中 形变势能与外力势能的总和 称为系统的总势能 表明 在给定的外力作用下 实际存在的位移应使系统的总势能的变分为零 等价于总势能u v取驻值 极值势能原理 平衡状态 1 稳定平衡状态 2 不稳定平衡状态 3 随宜平衡状态 稳定平衡 不稳定平衡 随宜平衡 势能取极小值 势能取极大值 不定 最小势能原理 在给定的外力作用下 满足位移边界条件的各组位移中 实际存在的位移 应使系统的总势能成为驻值 当系统处于稳定平衡时 总势能取极小值 通常也为最小值 实际存在的位移应满足 1 位移边界条件 2 平衡方程 位移形式 3 应力边界条件 1 位移边界条件 2 位移变分方程 因而 有 位移变分方程 1 平衡方程 2 应力边界条件 可互相导出 最小势能原理 5 伽辽金变分方程 由虚功方程建立当位移分量满足 位移边界条件 应力边界条件时 弹性体的位移变分应满足的条件 将虚应变用虚位移表示 c 将其代入虚功方程 同理 可得到其余各项的结果 将其代入虚功方程左边 有 将其代入虚功方程 并整理有 当应力边界条件满足时 上式可简化为 10 8 伽辽金 galerkin 变分方程 表明 当所取位移分量同时满足 位移边界条件 应力边界条件时 其位移变分需满足的方程 11 6 1 位移变分方程 2 虚功方程 位移变分方程小结 也称lagrange变分方程 3 最小势能原理 说明 1 只要求 可能 虚 位移满足位移边界条件 2 对虚功方程 也适用各种材料的物理方程 如 塑性材料 非线性弹性材料等 4 伽辽金 galerkin 变分方程 要求 可能 虚 位移满足 1 位移边界条件 2 应力边界条件 10 8 11 3位移变分法 1 里兹 ritz 法 基本思想 设定位移函数的表达形式 使其满足位移边界条件 其中含有若干待定常数 然后利用位移变分方程确定这些常数 即得位移解 设取位移的表达式如下 11 9 其中 为互不相关的3m个系数 为设定的函数 且在边界上有 为边界上为零的设定函数 显然 上述函数满足边界条件 此时 位移的变分 只能由系数am bm cm的变分来实现 与变分无关 a 位移的变分 形变势能的变分 由式 11 5 可知 b 将式 a b 代入位移变分方程 有 将上式整理 移项 合并 可得 完全任意 且互相独立 要使上式成立 则须有 11 10 ritz法方程 或称rayleigh ritz法方程 说明 1 由u的位移表达式 11 5 可知 u是系数 的二次函数 因而 方程 11 10 为各系数的线性方程组 互不相关 因而 总可以求出全部的系数 2 求出了系数 就可求得其它量 如位移 应力等 3 在假定位移函数时 须保证其满足全部位移边界条件 2 伽辽金 galerkin 法 设取位移的表达式如下 11 9 同时满足 1 位移边界条件 2 应力边界条件 位移的变分 将其代入伽辽金变分方程 10 8 得到 完全任意 且互相独立 要使上式成立 则须有 将物理方程和几何方程代入 有 11 11 伽辽金 galerkin 法方程 说明 1 与ritz法类似 得3m阶的线方程组 可求出3m个系数 2 伽辽金 galerkin 法与ritz法的区别 在于设位移函数时 前者要求同时满足应力 位移边界条件 而后者只要求满足位移边界条件 位移变分法的应用 1 求解弹性体的近似解 2 推导弹性体的平衡微分方程与自然 力 边界条件 11 4位移变分法应用于平面问题 1 形变势能表达式 对于平面应变问题 且 由式 11 5 11 12 对于平面应力问题 11 13 2 位移函数设定 由于 两种平面问题中 都不必考虑z方向的位移w 所以位移分量可设为 11 14 式中 各系数的含义和以前相同 3 变分法方程 ritz法方程 在z方向取单位长度 11 15 galerkin法方程 galerkin法方程 11 16 适用于平面应变问题 式中 对于平面应力问题 11 17 例 图示薄板 宽为a 高度为b 左边和下边受连杆支承 右边和上边分别受有均布压力q1和q2作用 不计体力 试求薄板的位移 解 1 假设位移函数 a 满足边界条件 试在式 a 中只取两个系数 a1 b1 即 b 2 计算形变势能u 将式 b 代入 11 13 有 平面应力情形下形变势能公式 积分得 c c 3 代入ritz法方程求解 体力 有 在右边界 在上边界 于是有 将式 c 代入 得 联立求解 得 f 代入位移表达式 b 得 g 讨论 1 如果在位移式 a 中再多取一此系数如 a2 b2等 但是经计算 这些系数全为零 2 位移解 g 满足几何方程 平衡方程和边界条件 表明 位移解 g 为问题的精确解 例 图示矩形薄板 宽为2a 高度为2b 左右两边和下边均被固定 而上边的给定位移为 h 不计体力 试求薄板的位移和应力 解 1 假设位移函数 取m 1 将位移分量设为 i 显然 可满足位移边界条件 2 代入galerkin法方程求解 该问题中 无应力边界条件 式 i 满足全部条件 可用伽辽金 galerkin 法求解 x y 0 m 1 伽辽金法方程变为 j 将其代入伽辽金方程 j 可求得 代回位移式 h 有 代回位移表达式 h 得位移解答 当b a 取 0 2时 上述解答成为 3 求应力分量 应用几何方程及物理方程 可求得应力为 例 如图所示简支梁 中点处承受有集中p 试求的梁的挠曲线方程 解 1 假设位移试探函数 必须满足位移边界条件 设位移试探函数为 取一项 式中 a为待定常数 2 计算 a b 显然 式 a 满足端点的位移边界条件 3 代入ritz法方程 求解 c d 讨论 1 中点的挠度 e 而材料力学的结果 两者比较 式 a 的结果偏小2 如果取如下位移函数 式中项数m取得越多 则求得精度就越高 2 所取的位移函数必须满足位移边界条件 3 位移函数选取不是唯一的 如 1 假设位移试探函数 式中 a1 a2为待定常数 显然 式 a 满足端点的位移边界条件 2 计算 梁的形变势能 3 代入ritz法方程 3 代入ritz法方程 所求挠曲线方程 所求挠曲线方程 中点挠度 而材料力学的结果 说明 1 设定的待定系数个数与所得的线性方程数相同 2 亦可用最小势能原理求解上述问题 例 如图所示简支梁 中点处承受有集中p 试求的梁的挠曲线方程 解 1 假设位移试探函数 必须满足位移边界条件 设位移试探函数为 式中 a为待定常数 2 求系统的总势能 a b c 将式 a 代入 计算得 显然 式 a 满足端点的位移边界条件 3 由最小势能原理确定常数 d 说明 1 e 与ritz法结果相同 2 所取的位移函数必须满足位移边界条件 3 位移函数选取不是唯一的 如 例 如图所示 一端固定 另一端有弹性支承的梁 跨度为l 抗弯刚度为ei 弹簧的刚度为k 梁上作用有分布载荷q x 试用最小势能原理导出梁的弯曲微分方程和边界条件 解 1 求系统的总势能 系统的总势能 梁的弯曲变形能 弹簧的变形能 外力势能 a 式中 w为梁的挠度 由最小势能原理 b 分部积分 2 对总势能求变分 将其代入式 b 有 梁的左端固定 有 代入上式 有 的任意性与相互独立性 有 3 利用位移边界条件和变分的任意性确定所需的结果 弯曲微分方程 力的边界条件 表明 最小势能原理等价于平衡微分方程和力的边界条件 ritz法解题步骤 1 假设位移函数 使其满足边界条件 2 计算形变势能u 3 代入ritz法方程求解待定系数 4 回代求解位移 应力等 用最小势能原理解题步骤 1 假设位移函数 使其满足边界条件 2 计算系统的总势能 3 由最小势能原理 0 确定待定系数 4 回代求解位移 应力等 图示简支梁 两端受轴向压力p作用 在距左端距离c处受集中力偶m作用 梁的跨度为l 试用最小势能原理求的梁的挠曲线方程 例 设梁的挠曲线方程可设为 解 设定梁的挠曲线函数求系统的总势 代入总势能计算公式 由最小势能原理求出待定系数 由于 am不能等于零 可求得 梁的挠曲线方程为 梁的最小失稳载荷为 11 5应力变分方程 1 形变余能 1 单向应力状态 设 一般的应力应变关系 形变势能 比能 0 0 单位体积的形变势能 比能 形变余能 比能 单位体积的形变余能 比余能 对线弹性体 显然有 形变势能 比能 等于形变余能 比余能 表明 形变比余能在数值上等于图中矩形面积减去u1后余下的面积 2 三向应力状态 对线弹性体 有 物体形变余能 对线弹性体 物体形变余能常用应力表示 3 形变余能的变分 对照形变余比能的表达式 有 由应力表示的卡氏 castigliano 定理 代入形变余比能的变分表达式 有 若将上式中应变分量利用几何方程表示成位移形式 有 代入形变余比能的变分表达式 有 2 应力变分方程 设有任一弹性体 在外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 其应力和位移分别为 实际的应力和位移 建立 物体形变余能的变化与应力变分之间的关系 1 应力的变分 假设 作用于物体的体力不变 而应力分量发生如下变分 常称为虚应力 满足 1 平衡微分方程 2 应力边界条件 即 在应力边界上变分应为零 变化后应力状态 2 应力变分方程 都满足平衡方程 并作用于同样的体力 将其分别代入平衡微分方程 并进行比较 应有 a 张量表示 在位移给定的边界上 由于应力的变分必然引起该边界上面力的变分 由边界上应力与边界面间关系 在位移给定边界上 应有 b 张量表示 由形变余能的变分 利用奥 高公式 将上式每一项作变换 如 将其代入应变余能的变分 并整理有 得到 11 18 上式表明 由于应力的变分 形变余能的变分等于面力的变分在实际位移上所做的功 虚功 应力变分方程 也称castigliano变分方程 说明 1 要求应力的变分满足 平衡微分方程 应力边界条件 2 由位移变分方程 可得 右边的积分仅当在给定非零位移的边界上才不为零 而在应力边界和固定位移边界均为零 3 实际存在的应力应满足 1 平衡方程 2 相容方程 3 应力边界条件 4 位移边界条件 1 平衡方程 2 应力边界条件 3 应力变分方程 可见 应力变分方程 1 相容方程 2 位移边界条件 特别当位移边界为固定边界时 应力变分方程等价于相容方程 且有 3 最小余能原理 将应力变分方程 改写为 c 在要积分的边界上 位移是给定的 其变分恒为零 上式可写为 d 式中 u 为形变余能 外力余能 总余能 于是式 d 可写成 d 上式表明 在满足平衡微分方程和应力边界条件的各组应力中 实际存在的应力应使弹性体的总余能成为极值 如果考虑二阶变分 可以证明该极值为极小值 最小余能原理 最小余能原理 是应力变分方程的一个应用 等价于弹性体的相容方程与位移边界条件 说明 应力变分方程或最小余能原理 仅限于单连体问题 对于多连体问题 还需考虑位移单值条件 而在应力变分方程中考虑位移单值是非常复杂的问题 11 6应力变分法 1 应力分量的设定 以应力为未知量的近似解法 满足平衡微分方程 应力分量设定的要求 满足应力边界条件 帕普考维奇应力分量设定 11 19 其中 1 am为互不相关的m个系数 平衡方程与应力边界条件的设定函数 为满足 2 3 为满足 没有面力与体力作用时的平衡方程与应力边界条件 的设定函数 此时应力的变分仅由系数am的变分实现 2 应力变分法方程 1 弹性体的位移边界为固定边界 此时 应力变分方程为 将设定应力分量代入形变余能表达式 将其代入应力变分方程 有 由于 am为互相独立 且任意 有 11 20 由此得到m个线性方程 可确定m个系数am 2 弹性体具有给定的非零位移边界条件 2 弹性体具有给定的非零位移边界条件 此时 应力变分方程为 a 式中 u v w为已知函数 而非零位移边界条件上的面力变分 可由边界上应力应满足的条件确定 b 将设定的应力分量式 11 19 代入上式 并积分式 a 的右边 得 c 式中 bm为积分所得的常数 而式 a 左边为 d 由式 c d a 可得 由于 am为互相独立 且任意 所以有 e 式 c 仍为一m阶的线性方程组 可求解出m个系数am 将系数am代回应力分量设定式 11 19 即得所求的应力 说明 1 如果无位移被给定 且不等于零的边界 则所有的bm都为零 此时式 e 简化为 2 要求设定的应力分量既满足平衡微分方程 又满足应力边界条件 往往比较困难 但若某些问题存在应力函数 由于应力函数表示的应力分量已满足平衡微分方程 所以 假设的应力分量只需满足应力边界条件即可 11 7应力变分法应于平面问题 1 应力函数的设定 对于平面问题 如果体力为常量 则存在应力函数 使得应力表示为 a 根据问题的应力边界条件 及应力分量与应力函数 的关系 可将应力函数 设为 11 21 其中 am为互不相关的m个系数 0给出应力分量实际满足的应力边界条件 m给出应力分量满足的无面力的应力边界条件 2 形变余能的计算 1 平面应力问题 对于平面应力问题 有 且不随坐标z变化 限于考虑线弹性问题 在z方向取单位厚度 则有 11 22 2 平面应变问题 11 23 3 平面单连体问题 无论是平面应力问题还是平面应变问题 两者的应力分量 x y xy均与材料常数无关 不妨取 0 此时平面问题的形变余能可用统一的形式 将上式中的应力分量用应力函数 表示 有 11 24 3 应力变分方程 对于应力边界条件问题 面力的变分恒为零 所以有 将式 11 24 代入 得 11 25 单连体 应力边界条件问题应力变分方程 由上述方程可决定全部的待定系数am 例 图示矩形板或长柱 体力不计 在两对边上受有按抛物线分布的拉应力 其最大集度为q 其边界条件为 求弹性体中的应力 解 设定应力函数 先设 则 显然 0可以满足全部的应力边界条件 为使 m满足无面力的应力边界条件 可取 m具有因子 或 显然有 由此可知 应力函数 可取 若在式只取一个系数 则 为 b c c 由应力变分方程或最小余能原理 确定待定常数 将式 c 代入 积分得 对正方形的薄板或长柱 取b a 1 可求得 将其代入式 c 并取b a 1 可求得应力分量 薄板或长柱中心 x y 0 处的应力 较精确的解约为 若要求得较精确的解 需在式 b 中取较多系数项 解题步骤小结 1 确定应力函数 的形式 由应力边界条件 应力函数与应力分量间的关系来设定 2 确定应力函数 中的待定系数 由应力变分方程或最小势能原理确定 3 计算应力分量 例 设平面应力问题 全部边界上为给定应力边界条件 不计体力 试用最小余能原理证明airy应力函数 x y 满足双调和方程 证 计算系统的总余能 因为 全部边界为应力边界条件 不计体力 所以其外力余能为零 系统的总余能就等于物体的形变余能 a a 计算总余能变分 并使其等于零 在应力边界上 有 即 利用奥 高公式 有 对上式中每一项进行分部积分 有 因为在边界上 有 在域内 所以 有 11 8应力变分法应于扭转问题 1 扭转应力变分方程 等截面直杆的扭转问题中 存在应力函数 横截面剪应力可表示为 形变余能及其变分 式中 函数 为prandtl应力函数 将其代入形变余能计算式 应力函数 仅为x y的函数 可将上述积分变为 其中 l为杆的长度 g为剪切弹性模量 a 外力的功及其变分 扭转杆件侧面上无外力 因而不存在面力的功 在两端作用有方向相反的两扭矩m 两端的相对转角为 kl 则面力在位移上的功为 w mkl 由上一章的结果 得外力的功为 外力的功的变分为 b 扭转变分方程 将式 a b 代入变分方程 有 扭转变分方程 将式 a b 代入变分方程 有 或 c 以上两式即为扭转问题的变分方程或最小余能原理 1 式 c 中 扭转问题的总余能 说明 2 式 c 中的应力函数 已满足了两端的边界条件 2 扭转问题的变分方法 由于扭转应力函数 要求在边界上的值等于零 其形式可设为 其中 am为互不相关的m个系数 为使应力函数 在边界上的值等于零 必须要求函数 m都在横截面的边界上的值为零 将 代入扭转变分方程 注意到其变分是由系数am的 变分来实现的 所以有 11 26 得到一m阶的线性方程组 恰好可用来m个系数am 例 图示矩形扭转杆 材料的剪切弹模为g 试求其单位长度扭转角 剪应力等 解 设定扭转应力函数 矩形四根边界线的方程 为满足 在边界上的值为零 可取 d 由截面的对称性 或薄膜比拟 应力函数 应为x y的偶数 所以 式中m n都只需取为偶数 对正方形截面杆 b a 若在 d 中只取一项 m n 0 则有 对正方形截面杆 b a 若在 d 中只取一项 m n 0 则有 代入式 11 26 有 11 26 代入扭转变分方程确定待定系数 经积分运算 得 从而 有 e 由公式 10 5 有 由此求得 对照式 10 21 有 的精确值 0 141 相差 0 14 两者仅 将求得的k代入式 e 有 对照式 10 22 由公式 10 2 可求得应力分量 精确值为 0 208 相差 6 8 两者 如果要得更精确的解 需在式 d 中较多的系数项 如 进行与上相同的运算 得到 由此算出的单位扭转角k比精确值只小0 14 最大剪应力 max比精确值只大出4 11 9解答的唯一性 1 问题的提出 弹性力学问题的求解方法与途径 1 解析解 就所取未知量 有 按应力求解 按位移求解 就所用坐标系 有 直角坐标求解 极坐标求解 就解的函数形式 有 多项解 级数解 其它函数解 复变函数解 2 数值解 有限差分解 fdm 有限单元法 fem 边界单元法 bem 离散单元法 udec 不同方法 不同途径得到的不同形式的解 其数值是否唯一 2 解答的唯一性及其证明 相应于一定的体力和边界条件 某一弹性力学问题的解是唯一的 也称解的唯一性定理 解的唯一性定理证明 反证法 假设 在一定的体力 面力 边界条件下 某个弹性力学问题存在两组解 1 2 考察这两组解是否相同 它们都为同一问题的解 应满足相的平衡方程和边界条件 对于第一组解 有 对于第一组解 类似有 将上述两组不同的解方程两边分相减 有 可见 两组不同的解的差 对应的状态为 这就证明了弹性力学解的唯一性 等价于 该弹性体无外力作功 总形变势能为零 即 因为 物体的形变势能恒为非负 所以 两组解的差对应的是零解 表明 上述两组解答必须相同 该弹性体不受体力 面力 边界位移均为零的状态 11 10功的互等定理 1 功的互等定理 设某一弹性体 位移边界条件相同 具有两种受力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