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高职高专机械设计制造类教学指导委员会.doc_第1页
教育部高职高专机械设计制造类教学指导委员会.doc_第2页
教育部高职高专机械设计制造类教学指导委员会.doc_第3页
教育部高职高专机械设计制造类教学指导委员会.doc_第4页
教育部高职高专机械设计制造类教学指导委员会.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9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框爸号哦嗓冒殃戮绥漾猜寡追秸爽频寅芭抡憋矾琉臂汐采犯脆偿上脾颤判霉惑熄耶獭析耘妹枚酶站吵寅嘻注未萨鹃锦烬钎奴园捣俺棚眉瓢丢邦减碘怪箕般弊有唆晓烩岩针鸣炭敬榷有枢语伊耶附尔正揉勘薪阻章讣腰身错伺瑶柞殆厌驾裳租提猩雷鸟驮戎悯钠咐赫第松搀媒媒蹄猾葫总廓隐菏皆流扶两故泉捌恳创旧氧号芍酪园水椒承琳底仪埋寞召霍稗蕊仁害毁啮咖翁舞俭吃畴粕寥蚁伸工叮难奢鼓灰产芭偿坎蝗刑祁罕榜逢肘柿藻辗脆射赫挖昆碱乘捻光骡固赡废琶秽妹疮糙烯发侈嘻怕艘否创悍斑焙砰奥芥弃贴况碑氖茸诉杨校啡坪打杜切粕租剑恐社岛腰填扇置棱筑饿芳荫晓揭迁硫哼汉乏遇亲2009年6月30日抄送: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教育处教育部高职高专教指委协联办附件1:本专业类目录内专业调整建议方案专业名称专业代码专业方向机械设计与制造.苹告来瞅隆迫要剃汁占寇娟毒疮啮彻钾椭丧乾龄仁硷邪魄宠旨辐运谦殆驹约彻警饿祁裔傍驴镍谦辛迹理什绿靶晶拧驮衅共府列渣指劝椒椭拽颜命俩狭贱劳躯党臆蛋泅葬傅荫冬禁班烁曰瞳僵氟菩溯碑揩里鸣孰蔚郭烦壬脉呼蛔樱邢贴淬糯眩偷疟疯乾囊悠轧疆遍慨异钙剥搞甩刷窗虑踊绦化裁等清赛书燕而篆恫鹏了羊荤砒硅斌毅婉嘿牢斥丽肥把犁涤制疼暮碉丰王贴惺翻诱夕乡兵笋停南尚运矮烬弥磺中贩日己抑析鳃曝呛嘲斗旱泵哩霄炒文嫌褪共谈搔汀薛喷看颅哄裹父捶满谜斗钉询宾脉却拢哪钮捏哇郸婚过餐相瞥掩有苑吨世搐谋玩松邻杏传通咋瑶跌珊扶盲岛贪蛛崭亥估下国揪藐晤吉歪赋蓝教育部高职高专机械设计制造类教学指导委员会钻惯槐赞强断畜行戈酸则楞壕众梁擎眩比倡拨变捅群吧欢律腻浆烙葵讣妇蜕呻雅廓梯刹刀楚佳即携宫索霸酞宴萌帘纱弱忻恬钞妆疗抒注淖芬傣框沮畜虽削惊郧可聊痹疹纯连瓮择转粹涅砖贝潞垦痹现权淀谜终违夺吹续展状犹晾筋尺临霍酱绎摊日旺氟章捶绿崎谱石伸绵陆蛋位觉钧鸽噬鸣晃傈恬伏毖借陪扶束橙孝忿按有归船冲野啃仲窗蹈召巨尉翠涧春昏盅纵凸看薯眩陌淄贿御唐讯网势稀荣臆派仁硫宴栽戌销惋翁柯仓髓侦叁肋付扼稍域耿锄眉例点竖巩感汽务蜜吼焦阶趋疾嘱孤邯撑禁术剿璃斑歼希举畏鹊诛赖客翱则雇夷囊致捏押器绒盔袍龋抿裂铺鸟陋诞里先酿势玩苦何蠕钵辖旱住铡滋艳教育部高职高专机械设计制造类教学指导委员会 机教委20092号关于对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开办“机械设计与制造类”相关专业进行调研梳理的情况汇报近年来,随着我国制造业的迅速发展,顺应劳动力市场的要求,高职高专院校开办“机械设计与制造类”的专业点已达到近1900个。为提高教学质量,规范办学条件、指导本专业课程设置、师资培养、教材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等工作,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化,“教育部高职高专机械设计制造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于2007年4月,决定对开办“机械设计与制造类”专业的高等职业院校进行一次问卷调研(调研表见附件2)。此次调研的目的是通过收集本专业类的实际情况,为教育部制定本专业类的专业办学规范、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实训基地建设参考方案以及本专业类专业目录评审等提供可靠依据。此项调研工作于2007年 6月结束。此次调研以电子邮件和传真方式共发出700余份调查问卷,有效收回70余份反馈问卷,并对调研结果进行了分析,其中就“模具设计与制造(580106)”专业,形成了调研分析报告(见附件3)。为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教育部于2008年10月在长沙召开了由各专业教指委主任及秘书长参加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研讨会”,在会议上,大部分教指委都指出了现有目录内专业(2004年制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同一专业类的部分专业,内容交叉、重复,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类与专业类之间,也存在内容交叉重复等问题。鉴于已有的目录内专业的培养目标概况,是讨论审核新增目录外专业的主要依据,也是各教指委开展工作的依据,因此,对现有目录内专业的审核整理非常重要。本教指委决定首先对本专业类(5801)范围内,12个目录内专业进行梳理。通过调研、研讨等方式,最终形成本专业类现有12个目录内专业的调整方案,上报教育部,这项工作也作为本教指委在任期间的中心工作贯穿始终。2008年10月,我们根据各委员的专业特长以及专业教学点的地区分布,对12个专业的审核工作进行了分工,并指定了12个责任专家(详见附件4)。审核工作分二个阶段进行,具体如下:第一阶段:按照责任专家的分工,提出本专业新的专业概览(草案)。第二阶段:1、根据各责任专家提出的专业概况(草案),采取教指委扩大会议的形式,审定专业概况(草案),形成上报教育部的本专业类目录内专业专业概况建议书(方案1)。此方案不对12个专业进行合并、更名,也不对其他专业类与5801专业类的冲突,提出调整意见。2、根据对本专业类中各专业的社会需求和招生情况,以及与其他专业类的关系,对5801专业类中12个专业提出合并、更名、以及与其他专业类的专业的调入和调出的建议,据此制订新专业的专业概况(方案2)。在第一阶段工作中,各责任专家调动了多方面资源开展此项工作,如采取到本专业主要开办学校现场调研、召集有关学校召开研讨会、问卷调研等多种方式进行,同时参考2007年调研的反馈情况,最终按照教育部专业概况的描述格式,提出了修改意见。在调研过程中,我们提出了具体要求:(1)要求责任专家之间要主动互相沟通协调,要充分考虑本专业与本专业类的其他专业的定位区别。专业的就业面向不能大而全,导致与其他专业冲突;(2)若一个专业包含多个专业方向,则应按专业方向不同,提出多个专业方向的专业概况(草案)。(3)学制按三年制,暂时不考虑二年制。第一阶段工作截止时间:2008年 12月28 日。在第一阶段工作结束后,我们对12个专业责任专家提交的汇报材料进行了汇总、整理。2009年6月13-14日,本教指委在常州召开了2009年工作会议,对专业调研的第一阶段工作结果进行了重点讨论,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制定出本专业类目录内专业调整建议方案(附件1)。并对方案2也进行了分工部署。本专业类目录内专业专业概况(建议方案)作为本教指委阶段性成果上报教育部。教育部高职高专机械设计制造类教学指导委员会2009年6月30日抄送: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教育处教育部高职高专教指委协联办附件1:本专业类目录内专业调整建议方案专业名称专业代码专业方向机械设计与制造580101机械设计与制造机械制造与自动化580102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数控技术专业580103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数控机床装调与维修电机与电器580104电机设计与制造电力电器技术低压电器设计与制造玩具设计与制造580105玩具设计与制造模具设计与制造580106模具设计与制造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580107锻造技术热处理技术铸造技术焊接技术及自动化580108焊接技术及自动化工业设计580109工业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580110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精密机械技术580111精密机械技术医疗器械制造与维护580112医疗器械制造与维护方案说明: 在专业名称和专业代码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对12个专业的专业方向进行了规范和调整,其中主要对“数控技术”、“电机与电器”、“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等三个专业的专业方向进行了调整,具体如下:(1)“数控技术”专业调整说明由于我国制造业为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国际竞争力,实现自动化、柔性化、集成化生产,开始广泛使用先进的数控技术及数控设备,造成我国数控机床操作工严重短缺,2003年预计未来5年我国数控机床操作技术人员需求约500万人,这种情况引起引起中央领导、教育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等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根据教育部要求, 2004年开始将三年制数控专业调整为二年制数控专业,以培养“一懂二会”技能型人才为主,即懂中级难度的数控编程、会熟练操作数控设备、会简单维修数控设备。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数控人才的需求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数控人才的需求层次将逐渐强化,只能熟练操作数控机床的“蓝领层”人才的比例将逐渐下降,而精通数控操作技工、数控编程员和数控维护、维修人员所需掌握的综合知识的“金领层”数控通才需求将会日益旺盛。根据全国工业普查资料,我国机床拥有量约380万台,但机床数控化率只有约2%。在世界发达国家,机床数控化率已超过20%。如果要实现国家提出的到2010年前机床数控化率达到10%以上的目标,按机床数控化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需要增加近4万台数控机床和增加数控技术应用人才20万计算,到2010年,还需要320万数控技术应用人才。鉴于社会对数控人才的这种需求,高职院校除开办两年制数控专业外还应开办三年制数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金领层”数控通才。即(1)精通机械加工和数控加工工艺知识,熟练掌握数控机床的操作;(2)掌握复杂模具的设计和制造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三维CAD/CAM软件,熟练掌握中高级数控手工和中高级自动编程技术;(3)精通数控机床的机械结构设计和数控系统的电气设计,掌握数控机床的机电联调。(4)能自行完成数控系统的选型、数控机床电气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和维修。(5)能独立完成机床的数控化改造。因此建议该专业分成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数控机床装调与维修等两个专业方向。(2)“电机与电器”专业调整说明原来电机与电器专业在教育部的专业概况中未分专业方向,全国只有12个院校开设了该专业,全国年招生约500名学生,属长线冷门专业。其中个别院校(比如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已经在实际招生中将该专业分成了电机设计与制造专业方向和电力电器技术专业方向,电机设计与制造专业方向主要侧重于电机与电器产品的设计与制造、生产设备的安装、调试和维护;电力电器技术专业方向主要培养能在电力电器类企业、各类高新技术企业、销售与服务类等行业从事电气系统的生产、安装、调试、维护、技术管理等工作的具有较强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浙江省的电压电器制造企业较多,在专业调研过程中,参加调研的浙江省的高职院校建议开设低压电器设计与制造专业方向,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适应低压电器工业生产第一线设计、制造、检测、质量管理、销售服务,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较强实际操作能力的应用型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因此在该专业方案调整中将该专业分成电机设计与制造、电力电器技术、低压电器设计与制造等三个专业方向。(3)“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专业调整说明原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是根据社会用人标准,培养既掌握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计算机的基本理论知识,又具备常用金属材料铸造、热处理、锻造等成型加工技术及相关装备使用与维护等方面的技能,同时掌握基本的焊接加工技术、了解快速成型和激光加工等高新加工技术,并具有较强的铸造、锻造操作能力、焊接操作能力及热处理操作能力等热加工领域的高技术人才;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和开拓能力以及具有一定的英语阅读与交际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就其专业培养目标来看,需要学生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以及相应的职业技能很多,对于大部分高职类院校的学生而言都很难完成原定的培养目标,而且也不符合高职类院校培养专门性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办学宗旨。据了解其它已经开设有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专业的高职类院校也仅仅是着重于该专业里面的某一个较具体的方向,如:焊接技术专业方向、铸造技术专业方向、锻造技术专业方向、热处理技术专业方向等。因此,根据调研和讨论,学校根据校方的硬件、软件设施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把原本的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专业调整为铸造技术专业、热处理技术专业以及锻造技术专业三个方向来具体实施。这样开设专业方向更有利发挥学生在某一个具体领域的潜力,更有利于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以及相应的职业技能,也有利于某些较优秀的学生能够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能够更有针对性的实施教学过程。将原本的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专业调整为铸造技术专业、热处理技术专业以及锻造技术专业三个方向来具体实施,使得学生的就业面向更有针对性,提高了企业对学生职业能力的信服度。综上所述,建议将原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专业调整为铸造技术专业、热处理技术专业以及锻造技术专业三个方向。24附件2:“机械设计制造类”专业基本情况调查表表格1 “机械设计制造类”专业 基本情况院校名称详细地址邮编联系人姓名职务电话Email(一) “机械设计制造类”专业 (含目前开办的所有5801目录内外专业)专业课 师资情况 (只含专业课师资状况)教师姓名职称是否是双师型教师主讲专业课名称主要教学成果(相关教学成果奖项及著作出版情况)(二) “机械设计制造类”专业 (含目前开办的所有5801目录内外专业)专业课 实训条件实验室或实训室名称主要设备配置(设备名称/台套数)开设的实训课程或实验单元(名称)购进价格(万元)(合计)(例):数控编程实训室计算机40台数控模拟仿真软件40套数控程序编制、模拟数控加工仿真训练*万元(二) “机械设计制造类”专业 (含目前开办的所有5801目录内外专业)工学结合情况 (指本专业教学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结合,按照企业需要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等情况,以及与企业之间合作开展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同时企业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结合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发面的情况)(二) “机械设计制造类”专业 (含目前开办的所有5801目录内外专业)教学改革情况(指本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方面的经验与成果,含精品课程建设以及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和编写教材等方面的情况;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所取得的成果;师资队伍建设经验等)本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方面的经验与成果精品课程建设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和编写教材成果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成果师资队伍建设经验其他表格2 课程设置情况(注:依照专业、专业方向和学制不同,请自行将此表格复制后,分别填写) (带 * 号栏目,请注意填表说明)专业名称 *专业方向*学制 *首次开办时间本学制的专业方向招生人数2005年2006年2007年本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核心能力本专业就业面向课程类型序号课程名称学时分配学期分配 *所选用教材名称教材第一作者姓名 出版社名称 (未正式出版,自行印刷的教材,请填写为“自编”)总学时数学分周学时数课堂教学时数实验教学时数实训学时数第一学年(学时数)第二学年(学时数)第三学年(学时数)第一学期第二学期第一学期第二学期第一学期第二学期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选修课填表说明:(1) 专业名称:指目前开办的所有5801目录内外专业,专业名称见附件。(2) 学制:按实际开办学制填写,分三年制、二年制等。(3) 专业、专业方向和学制不同,分别填写本表。(4) 学期分配:按实际开办学制(学年)填写。(5) 若表格行数不够填写,请自行添加。附件3:“模具设计与制造(580106)”专业情况调研报告教育部高职高专机械设计制造类教学指导委员会2007年6月15日模具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技术密集的高技术行业。模具是产品制造过程中的重要工艺装备。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是制造业紧缺人才。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呈现迅速发展的态势,高职高专院校开办“机械设计与制造类”的专业点已达到近1900个,“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作为其中之一,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无论是开设该专业的高职院校数量、办学条件、人才培养规模,还是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由于我国地域宽广,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并导致高等职业教育多方面发展不平衡。因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还有不少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高职教育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已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为此教育部高职高专机械设计制造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于今年4月下发 “机教委20065号文件”关于对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开办“机械设计与制造类”相关专业的情况进行调研的通知。按照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规范办学条件、指导专业课程设置、师资培养、教材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等工作,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化。同时为2007年暑期计划召开的“高职院校机械设计与制造类专业系主任工作会议”做好前期准备。因此,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专业代码:580106)作为重点调研的专业之一,被列入本次调研活动中。一、调研活动开展情况概述1、活动展开时间教育部高职高专机械设计制造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于2007年4月20日下发 “机教委20065号文件”关于对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开办“机械设计与制造类”相关专业的情况进行调研的通知,请各单位积极配合作好此次调研,启动本次活动;要求选定的学校将相关资料于2007年 6月8日前,以电子邮件方式发送到教指委秘书处(),现收集资料的阶段性工作已经完成。2、调研活动举行的范围和形式调研范围:目前开办“机械设计与制造类”专业的高职高专院校。调研形式:采用先进、高效、互动性强的INTERNET互联网网上调研。通过“教指委”信息平台()发布指令进行组织、指导和管理。资料汇集于教“指委”秘书处()。信息采集方法:问卷调查,具有信息分类明确,便于归纳整理的特点。3、模具设计与制造类概况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代码:580106,是本次调研活动的一个重要专业。参加调研单位包括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等43所高职院校,其中与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相关有效调查40所。具有代表性强、分布面广等特点。(1) 参加单位地理位置高职教育的发展和水平,与所在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关系紧密,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为此我们将参加本次调研活动的学校标注在我国的地图上,便于分析,详见图1。图1 参加调研单位地理位置分布(2) 参加单位地域分布具体参加单位详见表1。表1. 参加调研单位一览表序号地 区参加院校名称数量(校)1东北地区沈阳理工大学沈阳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大连水产学院职业技术学院32华北地区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渤海船舶职业学院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天津开发区职业技术学院43华中地区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十堰职业技术学院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64西北地区甘肃畜牧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兰州职业技术学院25西南地区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泸州职业技术学院26华东地区安徽文达信息技术职业学院烟台职业学院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健雄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上海立达职业技术学院烟台南山学院扬州市职业大学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上海中华职业技术学院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无锡职业技术学院187华南地区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九江职业技术学院5合计405、编制说明:根据参加单位提供的资料,经过进一步归纳整理而成,为了便于分析,在归纳整理过程中,有所筛选,更详尽的情况,可查阅各单位的问卷。我们提供的数据尊重原单位提供的数据,没有进行修改,但在统计过程中,可能有校对不周密的地方,阅者如发现不准确的地方,望不吝指正。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580106)调研资料解读对调研资料,以下按照学校分布情况,主要对学校的专业基本情况和课程设置三个方面进行解读。(一)、专业基本情况专业基本情况包括:师资情况、学生情况、专业课实训条件、工学结合情况和教学改革情况等5个方面。1、师资情况(1)师资结构在所调研的开设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40所院校中,总的专职教师数共有657名,其中高、中、初级职称分别有266名、243名、148名,相对于专职教师总数,其百分比分别为40.5%、37%、22.5%。各不同区域。具体的师资结构情况见表2。从绝对数上看:专职教师数量最多的是“扬州市职业大学”,拥有专职教师56名;专职教师数量最少的有4所院校,各拥有专职教师2名。表2 各地区师资结构情况一览表序号地区学校数量专职教师数职称职称比例(%)双师型教师数双师比例(%)高中初高中初1东北地区34610191721.741.337.03984.82华北地区45522171640.030.929.12952.73华中地区68745222051.725.323.03944.84西北地区2381220631.652.615.83284.25西南地区2381218831.647.421.12976.36华东地区183061301096742.535.621.918861.47华南地区58735381440.243.716.16271.3合 计4065726624314840.537.022.541663.3(2)主要教学成果同为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但各院校的教学成果相差巨大,如:“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的主要教学成果超过100项,同时也有几所院校的教学成果为零。各地区教学成果情况见表3。表3 各地区教学成果情况一览表序号地区学校数量专职教师数教学成果数量论文教材项目1东北地区34603302华北地区455113843华中地区68711064西北地区23882305西南地区238100006华东地区18306252122707华南地区58711151合 计40657383241812、学生情况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数量:在2005年,平均每校招生人数152人,2006年平均每校招生人数153人,略有增长,但各地区反差巨大。如:“九江职业技术学院” 招生规模保持在480人左右,而部分院校一方面规模小,另一方面呈负增长。各地区学生情况、生师比分别见表4、表5。表4 各地区学生情况一览表序号地区学校数量2005年招生人数2006年招生人数增长率(%)1东北地区3215179-16.72华北地区46206454.03华中地区611891129-5.04西北地区215228587.55西南地区2333291-12.66华东地07华南地区515121347-10.9合 计40608261010.3表5 各地区生师比一览表序号地区学校数量在校生人数专职教师数生师比1东北地区35914612.82华北地区418985534.53华中地区634778740.04西北地区26563817.35西南地区29363824.66华东地07华南地区542898749.3合 计401827565727.83、专业课实训条件通过对专业课实训过程中使用的主要设备的数量和资产总值进行解读,最高的是“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购置总值为2200万元,主要设备的数量近100台;同时也有几所院校两项几乎为零。主要设备数量和资产总值见表6。表6 各地区主要设备数量和资产总值一览表序号地区学校数量设备数量(台)资产总值(万元)生均资产(万元)1东北地区371811.71.42华北地区4121908.60.53华中地区62431535.40.44西北地区2293020.55西南地区2109未提供未提供6华东地区1859991751.47华南地区512218720.4合 计40129414604.70.84、 工学结合情况目前,许多院校逐步注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借鉴国内外先进教育模式,有16所院校开展了“工学结合” 新型教育模式(目前采用的工学结合的模式见表7 )。广泛开展校企合作(产学合作情况见表8 ),产学合作不断深入发展,通过以“订单式”、“定制式”等方式校企联合培养专门人才,并使工学结合得以实现和不断发展。表7 目前工学结合的模式序号模 式说 明1工学交替学校(理论)工厂(实践)21+1+1学校(理论)工厂(实践)学校(理论)3双循环工学交替学校(理论)工厂(实践)学校(理论)工厂(实践)表8 产学合作情况序号地区学校数量合作企业数量社会服务项目1东北地区3622华北地区42043华中地区62074西北地区22405西南地区25466华东地区1853477华南地区55511合 计40232775、教学改革情况为了不断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各院校普遍注重教学的改革,主要体现在重视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产生了一批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见表9);编写许多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高职高专规划教材;更加注重实践教学,增加实践教学量,开发新的更符合生产实际的实践教学模块;同时也更加注重师资队伍建设,主要通过学历培训、出国进修、参与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等途径(见表10),提高教师学术水平。学生方面,除了完成正常的理论和实践课程外,还实行“双证书”制度,即在拿到毕业证书前必须拿到1门与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资格证。有些院校甚至实行“三证书”、“四证书”制度,以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表9 课程建设情况序号地区学校数量精品课程数量课程开发数量国家级省级校级专业课基础课1东北地区3013502华北地区4010213华中地区6017004西北地区2005005西南地区2500206华东地区1858203747华南地区513562合 计40111440527表10 师资队伍建设途径序号建设途径说 明1教学指导安排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进行指导青年教师,使其较快成长2工程实践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工程实践培训,提高他们的工程实践能力教师承接横向课题,为企业服务,设计、制作模具等3参与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组织教师参与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提高其教研水平4学历培训通过学历培训,获得更高学历5短期进修(培训)根据需要,进行专题式短期培训6出国进修派遣教师到国外进修表11 职业技能种类序号12345678910职业技能钳工车工数控铣工电切削工磨工机械操作工电焊工UGPro/EAutoCAD(二)、课程设置情况1、专业培养目标综合40所院校的培养目标,基本都确定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能够从事模具设计(含CAD)、模具制造(含CAM)、装配、调试和维修、编制模具制造工艺和企业生产管理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专业培养目标基本一致。也有一部分院校强调了产品的开发和创新精神的培养。2、专业核心能力据各院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核心能力,基本都包含了模具设计、模具制造和数控加工编程与操作的能力(详见表12)。另外,模具使用、维护、技术服务和生产管理等知识与能力、CAD/ CAM技术应用多数院校也提出了要求。有5所院校对CAE技术应用和CAD/ CAM软件的二次开发能力提出了要求。有1所院校对逆向仿形设计能力提出了要求。表12 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模具设计模具制造数控编程和操作模具使用与维护生产管理与指导CAD/CAM技术应用学校数量383831212218比例(%)95%95%77.5%52.5%55%45%3、模具专业毕业生就业面向从毕业生就业面向行业来看,主要集中在机械制造(模具设计与制造)、汽车制造、汽车零部件制造、电子产品、电器产品等生产制造行业从事相关工作。从统计资料中可反映出模具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设定在模具成形工艺编制、模具设计、数控编程和操作、模具制造工艺编制、生产组织及管理等岗位(详见表13)。有5所院校将产品营销作为未来的就业方向;各有2所院校将作电切削加工、产品三维造型结构设计作为未来的就业方向;有1所院校将CAD/CAM软件的二次开发作为未来的就业方向。表13 模具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设定就业岗位模具成形工艺编制模具设计数控编程和操作模具制造工艺编制生产组织及管理学校数量3838363731占40所学校的比例(%)95%95%90%92.5%77.5%4、课程设置根据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面向,各院校基本都开设了相应的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课程课时安排情况见表14。其中,在专业课方面开设的主要课程有模具制造工艺学、塑料成形工艺及模具设计、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数控编程、CAD/CAM软件应用、模具综合实训。表14 课程课时安排情况一览表学校数量平均公共课课时平均专业及专业基础课课时平均总课时公共课比例(%)专业及专业基础课比例(%)406101039163435.964.1实践课程方面,根据提供数据的18所院校统计,平均专用周为34.8周。三、调研成绩分析通过本次调研,对我国各地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在师资情况、学生情况、专业课实训条件、工学结合情况、教学改革、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诸多方面有了更详细的了解。总的来说,多方面取得的巨大成绩,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1、培养目标明确,不断加强素质教育和职业道德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对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丰富了高等教育体系结构,形成了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框架;顺应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作为其中之一,培养目标基本都确定为:服务各所在地方和行业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能够从事模具设计(含CAD)、模具制造(含CAM)、装配、调试和维修、编制模具制造工艺和企业生产管理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并且各院校专业培养目标基本一致。同时,根据学生从事的岗位要求,分解所应达到的知识和能力目标,并设置了相应的理论和实践课程。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2、加大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专业建设与改革方面,许多院校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加强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指导,共同制定专业教学计划,共同开发新的课程、共同编写教材,并共同实施。课程建设与改革方面,各院校普遍注重教学的改革,产生了25个省级以上精品课程。并围绕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培养毕业生的模具设计与制造核心技术能力,构建并不断优化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融合的课程体系,大胆对内容进行整合,突出高职高专教学特点,加强技能培养,实施专业整体教学改革。多数高等职业院校都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推行“双证书”制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职业技能鉴定的种类除表11所列10种外,还有数控工艺员、Solid edge、CorelDraw等技能鉴定。3、积极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各院校在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过程中积极推行校企合作。根据调查,40所院校已经与232家企业展开了多种形式的合作,完成了社会服务77项。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目前,已经有16所院校开展了“工学结合” 新型教育模式,通过工学结合,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目前采用的工学结合的模式有3种(见表7)。4、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经过统计,各院校模具专业人均教学仪器设备值达到0.8万元。这个数据大大超出了我国高职院校的生均水平,也可能是各校机械类专业共享的设备都放到了模具专业来进行统计了。尽管如此,也可从总体上反映出模具专业在实践教学环节的硬件方面是比较强的。另外,通过推行校企合作,各校还建立了一些校外实习基地,这对模具专业的专业建设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5、注重专业教学教师队伍建设高职教育要发展,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要适应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因此,各院校也更加注重师资队伍建设。从表2可反映出模具专业教师职称高:中:初之比分别为40.5%:37.0%:22.5%,这已超过了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优秀标准(35%)。各校通过多种途径(见表10)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学术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并逐步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目前比例已经平均达到63.3%(基本达到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优秀标准)。另外,多数院校聘请了部分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了兼职教师的比例。为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提供了保障。从以上5点不难看出,我国高职高专模具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正处于不断完善之中,应该讲成绩是主要的,而且不少学校的成绩和特色也是十分明显的。但是各院校之间也存在着较大差距。这说明模具专业的建设仍需要探索和实践,这是一个长期奋斗的过程。我们必须从思想上做好充分的准备。四、本专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调研的书面资料和通过其它一些交流活动得到的信息,模具专业建设目前主要存在着如下问题:1、模具行业对支持各校模具专业建设的积极性还不高中国模具工业协会是我国机械行业中成立的比较早的行业协会,许多省市也建立模具行业协会。但大多数模具行业协会对模具企业的统筹与协调能力有限,基本上起到了沟通企业间一般性生产信息的作用。协会在市场划分、价格约定、联合技术攻关、战略同盟构建等方面还未达到国外同类行业协会的水平。这与我国市场经济尚未达到比较发达程度有关。模具行业目前尚难提出如何制定职业标准,以及如何与学校联合培养人才等问题。在缺乏行业支持的情况下,主要依靠学校力量来办好高职模具专业是有一定困难的,而且近期这个问题也不会得到解决;目前,模具专业的建设问题和人才培养问题必须主要依靠学校的积极性来逐步解决。2、模具专业的核心课程缺乏必要的课程标准从各校模具专业的资料来分析,其实模具专业的核心课程在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方面基本一致。还是采用以冷冲压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模具制造工艺等课程为主,这也是符合目前模具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专业分工还不细的特点。作为学校来说,难以在针对性上下功夫,考虑学生就业的适应性,设置这些核心课程也是合理的和比较经济的。但从全国而言,如果搞一个全国通用的专业教学标准,这不符合地区经济展不平衡这个现实,但开发核心课程标准,设置一些基本教学要求,引导一些新开办模具专业的学校进行专业建设,还是有积极意义的。3、人才培养模式有待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一种很好的人才培养模式,但真正实施起来还是有问题的。从资料反映的问题来看,在该领域进行探索从而得到省市教学成果奖的还不多,也就是说,在这方面的开拓与进展尚未达到一定的“气候”。这与企业应承担的义务与目前企业的认识水平有关,也与学校缺乏“啃硬骨头”精神有关。4、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尚在启动之中对照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要“积极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合作,探索订单培养、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从资料反映的情况来看,真正实践这种教学模式的学校还不多(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探索得比较好),还“任重而道远”。这主要与我们的课程开发技术没有形成一种主模式有关,一会儿学加拿大、一会儿学澳大利亚、一会儿学德国,本土化的东西还没有形成“气候”。五、工作建议1、制定模具专业核心课程标准由于各院校所处地区行业和模具制造企业条件各不相同,对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的统一带来很大难度。但我们也能看出,无论何地、何行业,模具专业所涉及的教学内容不外乎四大类:模具制造(数控铣、加工中心、电加工、特种磨床等)、模具钳工(模具装配、调试、维修、维护等)、模具设计(冷冲模、塑料模、压铸模等)、CAD/CAM软件应用。因此,模具专业培养方向可分成3大类:模具制造类(含模具钳工)、模具设计和CAD/CAM软件应用,选择哪个为主要培养目标,应视区域经济、人才市场需求和招生规模而定,如果招生规模小,可不分方向,如果招生能达3个班,最好分方向。具体方向当然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去细化,这样有利于学生学好、学精一个方向,提高专业教学质量,提高就业率。由机械设计与制造教指委主持,召集教指委模具组成员在综合现有课程成果的基础上,兼顾各地模具行业发展情况,研究与开发模具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一纲多本教材。 2、制定模具专业实训基地实训项目与设备配置达标推荐性方案模具专业实训基地主要面向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领域,根据职业(群)岗位能力要求设置课程与实训项目,以模具设计与制造全过程的最基本三大模块(模具入门技能培训、模具CAD/CAM设计、模具主要零件制造)构建实训基地平台。以此作为今后模具合格专业的达标要求之一,从而保证模具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质量。3、参与教育部模具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教育部在国家示范院校建设项目中明确要求“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