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读后感.doc_第1页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读后感.doc_第2页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读后感.doc_第3页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读后感.doc_第4页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读后感.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sl_1028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读后感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是梁启超先生所写,这部著作主要对明末清初的学术界代表人物及清代的学术研究成绩做了系统性的介绍和总结,这部著作是梁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影响甚远,是研究晚清学术史的重要著作。 我所读的学术史的版本是岳麓书社出版发行的(2010年1月第一版),之所以选择这个版本,是因为这个版本基本依作者原著,原书中的专名(人名、地名)及其译名一律照旧,对于书中作者加注的部分,也一并标注出来,可以说较完整地保持书中原貌,更便于了解梁先生的思想。 梁先生的这部分书共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着意于介绍明末清初的学界前辈,对前辈的学术思想及研究范畴进行分类,将同一时期或同一领域的前辈放在一起,在对比中了解前辈的思想异同及其学术地位,后半部分是对清代学者对旧学整理成果的综述,共分为四讲。我所写的读书笔记主要着眼于前半部分关于人物的综述。第一讲 反动与先驱这一讲算是楔子,是对这个时代学术特征的综述,首先是三百年前的学术综述,在三百年前的学术情况又是怎样的呢?在六朝隋唐物质文化极大发展的前提下,以及隋唐以来印度佛教各派教理尽量输入,给思想界掺杂进新鲜的成分,因而儒家的道学和佛教的禅宗,成为宋元明思想界的全部代表。梁先生认为:近三百年的这个时代的学术主潮是,厌倦主观的冥想而倾向于客观的考察。此外还有一个支流,排斥理论,提倡实践。王阳明王学的兴盛后又极衰,后世形成了王学继承者与反王学者的论战,在此基础上,侧重客观的学术方法应运而生。二、清代学术的变迁与政治影响这一讲分为三个部分,回答了三个问题。第一部回答了学术思潮的变迁的动力问题。一方面,由于其学术思潮有其自身成熟发展的过程,要依次经历启蒙期,全盛期,蜕变期,衰落期。因此,思潮的变迁有其内在的动力;另一方面,环境的变迁特别是政治现象的参与也促使了思潮的变迁,清人入关,明朝灭亡对长在阳明空气下的学者来说是极大地耻辱,他们抛弃了明心见性的空谈,专讲经世致用的实务。而上层的清朝统治者对文人采取的怀柔政策另一方面又对学问采取干涉高压政策,对当前学风深有影响。第二部分回答了为什么同为实用学问,科学在这一时期衰落而考证学一路发展的这个问题。清朝沿袭明朝的八股制度,这种科举制度是科学不兴的一个原因,因为功名富贵都在此途,都不愿去学艰辛的科学;此外,耶稣会内部的分裂使得传教事业遭到禁锢,使中国学界失去了接近欧化的机会。这是科学不举的原因明末道学的反动,学风由蹈空变为核实,由主观的推想变为客观的考察。自康熙雍正以来都是提倡宋学即程朱理学,而民间则反宋学气势日盛,标出汉学与之对抗,朝廷提倡的学风,被民间自然形成的学风所压倒。在乾隆嘉庆两朝,汉学思想达到最高潮,形成了吴派和皖派,吴派以惠栋为中心,以信古为旗帜,称“纯汉学”;皖派以戴震为中心以求是为旗帜,称“考证学”。而学术界几乎全部为汉学家所占领。第三部分讲了考证学衰落的原因。一方面咸丰同治年间,清朝遭到最大的厄运,洪杨起义的打击,回苗的叛乱,北方英法联军的入侵,政治的变动对学术造成非常坏的影响。许多学者著书遭到焚毁,乾嘉诸老已经成为落潮。另一方面,宋学的兴起,促使反汉学的思想的酝酿。其次,道光以后,中国被迫与西方接触,对西学的观念逐渐改变。虽然考证学依旧是清朝学术的正统,但已然受到各方的冲击。总而论之,清朝三四十年间,考证学已然有所进步,而学界活力的中枢,已经转到外来思想的吸收。三、阳明学派的余波这一讲是对阳明学派继承者的介绍,阳明后人对阳明学进行了修正,使得其继续得以发展。在明万历、天启年间,东林党领袖顾宪成与高攀龙提倡格物,以救空谈之弊,是第。一次修正;刘宗周提倡慎独,以救放纵之弊,是第二次修正;至清初,出现了三位提倡王学的大师,分别是孙奇逢,李颙和黄宗羲,影响甚大。对王学进行了修正,使阳明之学已然具有流风余韵。梁先生对三位大师极为推崇,因此在开篇讲人物中首先介绍了这三位。孙奇逢先生在清儒中是先辈,以节侠而名动天下,在清军南下后,他避难南下,避居于河南辉县的百泉山,及夏峰,所以学者都称之为夏峰先生。他在明清两代北举荐过数十次,始终不出,足以见这个人的品行之高尚了。在学问上,夏峰先生不像晚明人空谈心性,是个很切实办事的人。因为年寿长,资格老,人格高尚,性情诚挚,学问平实,人很敬仰他,门生弟子遍布天下。另一位先生是李隅,这位先生幼年没有读过书,自己借书来读,自学成才,各地纷纷请他将讲学,名动天下。康熙年间,曾特征召他,他绝食六天,他觉得为虚名所累,从此把门反锁,谁都不见面。他一生不肯在清朝为官,这是他生平的志气,他的学风带有平民的色彩,从不作性命理气等哲学空谈。最后一位是黄宗羲,他的父亲被魏忠贤所害,所以黄宗羲少年时常常袖怀长锥,思报父仇,魏忠贤伏诛后,他声誉渐高,成为东林弟子领袖。崇祯十七年,北京陷落,他避居日本,后来归国后也未曾在清朝做官。黄宗羲以阳明之学为根柢,对阳明“致良知”有一种新的认识,称“致良知于事事物物”,说的什么意思呢?打个比方,即想认识路,必须要亲身往前行,关着门冥想路程,完全是在枉费工夫。黄宗羲有两本书影响甚远,一本为明夷待访录,这部书很具有民主主义精神,是对专制政治思想的大胆反抗。另一部书是明儒学案,这部书对学术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是研究明代学术的必读书目。梁先生对孙、李、黄三人推崇备至,他首先佩服的是他们的品格,其次是他们的学问,在梁先生看来,不能够拥有一个高尚的品格,那么他的学问最终做的还是有局限的,不能出太大的成就。梁先生将他们三人放在一起,不仅说明他们三人学问之高深,也同时彰显他们三人的品格之高尚。四、清代经学之建设清儒的经学和汉儒宋儒的都根本不同,清儒的经学其实是理学。梁先生将顾炎武先生推至清学的开山之祖,也是对他极为推崇的。顾炎武先生也是品格耿直的人,有一次徐乾学请顾炎武吃饭,入座不久,便起来还寓,徐乾学请张灯送归,顾炎武正色说:“世间唯有淫奔、纳贿二者皆于夜行之、岂有正人君子而夜行乎?”可见顾炎武的正直。顾炎武学术之最大特色,在反对内向的主观的学问,而提倡向外的客观的学问。他一方面指斥纯主观的王学不足为学问,一面指出客观学问方法途径来,因此学姐的空气为之一变。顾炎武先生有一句名言,称“行自有耻,博学于文”,一是做人的方法,一是做学问的方法。顾炎武以为人格不立,便讲一切学问都成废话,怎样才能保持人格?他以为,最忌的圆滑,最要的是方严。孟子说:“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所以做人做要紧的是有耻。博学于文就要不能废学,广博读书。他提出做学问的方法,一要精慎,二要虚心。在这一讲,梁先生还讲到了阎若璩,这位是山西太原人,梁先生对这位阎先生的品行有些鄙视,因阎若璩急于出仕,一生奔波为此,最终也病逝于此。梁先生以为阎若璩的品格不正,所以对其人叙述极简,但对阎若璩的古文尚书疏证却认为做的不错。因为阎若璩的研究方法极为独特,他读书常常于每个字句处精思独得,梁先生称其读书,如老吏断狱,眼光极为尖锐,手段极为严辣,然而判断必凭证据,证据往往在别人不注意处的来,因此阎若璩的著作只研究一个问题,但是却做的相当精深。五、两畸儒梁先生将王夫之与朱之瑜放在一起,称他们为南明两大畸儒。王夫子其人在其生前并不有名,他生于万历年间,清军南下,他在衡山举行起义反抗,失败后奔走桂林,后又转走衡阳。当时清廷严令剃发,不从者死。他誓死抵抗,转而住在苗瑶族的山洞中,到处拾些破纸或烂账簿之类充当稿纸。著书很多,二百年来没有人知道,直到咸丰道光年间邓显鹤才收集起来,编成一部书目。同治间曾国荃才刻成船山遗书,至此,王夫之才名声大噪。还有一位是生于万历年间的朱之瑜,他是王阳明、黄宗羲的同乡,他一生无意于做官,明朝灭亡后,他随南明转战各地,后与冯京弟到日本。在日本住了七年,日本宰相德川光国,请他到日本东京,待以宾师之礼,光国亲为受业弟子。朱之瑜以其光明伟岸的人格,平实淹贯的学问,在日本有极广的影响。他的学风,主张实践,排斥谈玄,他的学问是以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