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对策研究.doc_第1页
宁波市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对策研究.doc_第2页
宁波市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对策研究.doc_第3页
宁波市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对策研究.doc_第4页
宁波市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对策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宁波市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对策研究*薛旭初(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315040)3 我市农业面源污染产生的主要原因一是农业环保立法工作滞后,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环保监督和执法、农村生态环境管理缺乏必要的法规依据,造成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农业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无法可依。二是各级政府对农业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没有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各部门分工协作的机制没有完全建立,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财政投入不足,多元化投入机制尚未形成。三是缺乏对农民生态环境保护知识普及教育,“产量型”农业仍有市场,许多农民一味追求产量的最大化和劳动强度最小化,过量施用化肥、农药,加剧了农业环境污染。四是土地使用权过于分散,一家一户的耕作方式和门类齐全的产业结构仍占主体,农业面源污染呈现“点多、面广、分散、处理难”的状况。五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农业标准化、资源化利用、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工作力度不大。六是缺少适宜有效的防治措施和技术,农业生态研究和面源污染防治的科研攻关滞后,使农业面源污染状况得不到有效控制。4 加强我市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与治理的对策建议4.1 广泛宣传教育,营造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社会氛围一是要重视舆论宣传,充分发挥电台、电视、报刊、网络等大众媒体的作用,因地制宜地设计群众喜闻乐见的载体,多层次、多形式地普及农业生态环境知识,提高公众的认知度、环保意识和参与意识。二是要加强对农民的宣传和教育,把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和原因、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系列标准和生产技术、生态环境保护基本知识作为农技培训、“绿色证书”培训的重要内容,切实帮助农民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三是要组织编写面向学生的相关教材和面向社会各界的科普读物。特别要将农业面源污染环境教育作为我市中小学义务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我市中小学生中普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四是要扩大公民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设立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投诉中心和公众举报电话。4.2 加强法规建设,依法控制和消除农业面源污染一是对已有的法律法规,要做好宣传贯彻和执法检查,做到有法可依、有人执法和违法必究。二是要加快制定出台我市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管理办法等地方性法规。三是要加快建立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通过土地使用权的有偿转让、实行土地股份合作制,促进土地使用权的集中。四是要制订和完善农产品生产和安全质量标准、农产品基地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标准,积极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积极实施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加强对农产品基地建设的环境管理。完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奖励扶持政策。五是要大胆吸收和充分借鉴发达国家防止化肥、农药过量投入的成功经验,建立化肥农药等化学投入品、农产品市场准入和安全追溯制度,培育绿色市场,倡导绿色消费。4.3 建立完善体系,强化农业环境和农产品质量的监测尽快组建宁波市统一、高效、公正、权威的宁波市农业环境监测和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 进一步完善县(市、区)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安全监测网络体系,提升监测检测能力。建立起高效的农业面源污染预报预警系统和快速反应系统以及重大农业面源污染事故监测体系切实加大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监督监测工作力度,实行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安全报告制度。 建立完善安全农产品的强制性质量标准体系切实有效地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认证工作。加快建立化肥、农药等化学投入品的监测体系深入开展“绿剑保农业”集中执法行动,切实加强化肥、农药等农资市场管理,建立统一的生产、销售、使用档案资料,有效实施农业生产全过程的管理监控。4.4 加大投入力度,实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科研攻关4.4.1 加大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资金投入要切实加大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投入力度。一是建议各级政府借鉴国外利用WTO绿箱政策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进行援助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增加农业生态财政扶持专项资金投入。二是要尽快建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做到政府投一点、乡镇拿一点、社会筹一点、群众集一点的方法解决投入问题。三是要尽快制定有关投资、税收和价格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大力鼓励不同经济成份和各类投资主体,以独资、合资、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BOT等不同形式参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四是要利用国际社会关注环境保护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开展国际合作,积极引进外资,建立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多渠道、多元化投入机制。4.4.2 加强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科研攻关针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突出问题,加大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对策科研的支持力度,积极组织实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科研攻关。重点开展:1)化肥、农药在土壤、地下水和作物中的迁移规律转化及控制技术研究;2)调查农业面源污染对地表水、地下水、大气、土壤及农产品质量的影响;3)污染农田的治理和修复技术研究;4)化肥、农药等农化物质最小化投入的技术研究;5)农业废弃物的污染治理与资源化利用研究;6)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与工程的研究、示范与推广;7)农业面源污染定位监测与指标体系的研究;8)农业生产中投入、排放物限制性标准研究;9)以施肥技术为核心的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研究;10)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4.5 强化科技支撑,加快农业面源污染的综合治理4.5.1 依靠科技进步,加大综合治理力度,防治化肥、农药污染科学合理规范使用化肥 1)深入实施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为主的“沃土工程”。突出重点区域、重点作物和重要环节,大力推广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施肥时采取深耕深施,结合节水灌溉技术,减少肥料流失,提升科学施肥水平。2)大力推广有机肥和平衡施用氮磷钾肥及微量元素肥料。鼓励和引导增施有机肥、生物肥、专用肥、BB肥、长效肥、缓释肥和有机复合肥等新型高效肥料。3)积极推广以控制氮、磷流失为主的节肥增效技术。切实有效科学合理使用农药 1)严格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禁止销售和使用甲胺磷等高毒高残留农药。2)加强病虫草害预测预报,及时向广大农民提供病虫草害发生情况及防治措施。同时,要加强病虫草害抗性监测,通过科学、合理用药,延缓病虫草害抗性的产生。3)选用抗病虫的农作物良种是防治病虫害的最经济、安全、有效的方法。4)严格执行各种农药的安全间隔期。在接近农作物收获期,一定要严格控制用药量、施药浓度、施药方法、施药次数和禁用时间等。5)调整优化农药产品结构,使杀虫、杀菌、除草剂之间的比例更趋合理。6)加快普及推广嫁接、轮作、防虫网、性信息引诱器、频振式杀虫灯和生物防治等非化学药物防病治虫先进实用技术。4.5.2 加强秸秆、农膜等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减轻环境污染 一是要深入贯彻宁波市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管理办法。通过签订责任状、划定禁烧区和强化宣传教育、监督检查等措施,做到禁烧区全面停止秸秆露天焚烧。二是要积极开展秸秆饲料、秸秆发电、秸秆建材、秸秆沼气、秸秆食用菌、秸秆肥料等多渠道综合利用秸秆试点示范与推广。尤其要加大秸秆还田力度,要因地制宜采取与现行耕作制度相配套的粉碎还田、沤肥还田、过腹还田等省工、省时、实用的秸秆还田技术和方法,以减少化肥的使用量。三是要重视对塑料农膜的污染防治,积极推广可降解地膜,鼓励多渠道、多途径积极回收农膜,切实提高塑料农膜的回收率。4.5.3 树立精品农业观念,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一是要进一步加快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着力围绕“三精(精致的种植养殖业、精深的加工保鲜业、精美的休闲观光业)、三品(品种优异、品质优良、品牌优秀)、三增(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竞争力增强)”调结构,优布局,扩大优势农产品的种植面积。二是要继续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组建高水平的生态农业专家队伍,充分发挥我市11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为生态农业深入发展和面源污染快速防治提供支撑。三是要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实现农业标准化、布局区域化、农艺科学化。要运用项目扶持、行政推动、市场运作的办法,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建设。四是要进一步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积极采用农户参与式培训和推广人员积极指导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农民素质。要充分发挥农经网、农技110和科技集市、科技下乡等作用,加强对农业生态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实现农业生产发展、农民收入增加和农村环境保护“三赢”。4.6 切实加强领导,齐抓共管有效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和治理,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也是大力推进宁波生态市建设的重要举措,更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的首要课题。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充分认识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和治理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复杂性,将它真正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领导。与此同时,要加快创新工作机制,有效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一是要建立绿色GDP绩效考核机制。将这项工作纳入市、县(市、区)和乡镇(街道)政府的行政首长目标责任制,作为各级政府和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二是要建立农业环保组织机制。每个乡镇(街道)政府至少要配备一名行政编制的环保专职干部,重点乡镇(街道)可以设立环保部门的派出机构。三是要建立村民环境自治机制。通过村规民约等方式形成村民自治机制,起到互相监督、互相制约的作用。四是要建立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机制。环保部门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农业部门具体负责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工作,加快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步伐;农科部门要积极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科研攻关及推广应用;建设部门要加大农村村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林业部门负责农田林网和湿地保护工作;计划、财政、贸易、工商等部门都要按照各自的分工和职责,加大对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和治理的支持力度,在项目立项、资金投入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荨麻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胡剑非1,2,孙向阳2,陈惠云3,韩向忠2(1.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571737;2.北京林业大学100083;3.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315040)荨麻属(Urtica)植物在我国药用的历史悠久,荨麻始载于本草图经。荨麻、宽叶荨麻已收入1995年卫生部药品标准(藏药)第一册。对于荨麻,人们历来是敬而远之,但一经开发,即可显示出它独特的药用价值,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现将国外对荨麻属植物的研究进展及在医学上的应用作一综述。1 荨麻属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分布荨麻(Urtica spp.)为荨麻科(Urticaceae)荨麻属(Urtica Linn.)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1。茎直立,株高约40160cm不等;叶对生,卵圆形或心脏形,粗锯齿状叶缘,具35脉;叶和茎上有蛰毛,且蛰人后痛不可忍,引起被蛰部位皮肤出现过敏症状,内含一种特殊的酵素和甲酸、醋酸、酪酸等刺激性混合毒液;花黄色、簇生,雌雄异株,花期78月;果实为瘦果,扁平、卵形或长椭圆形。荨麻属植物全世界约50种,分布于亚热带和温带。我国约有15种,全国皆有分布,多生长在海拔400800m的林中及林缘湿地、灌丛间、碎石坡上及山野多荫地1。2 荨麻属植物含有的主要化学成分2.1 异株荨麻(U.dioica Linn.)国外对异株荨麻不同部位,如全草、根、茎、叶和蛰毛的化学成分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其活性成分主要有黄酮类、有机酸类、酚类、苯丙素类、甾醇、蛋白质、多糖及其他类化合物。Rupert Krausd等从该植物的甲醇提取物分得9个脑酞胺类化合物,11个木脂素糖苷化合物,3个萜二醇及其苷化合物,1个具有芳香酶抑制活性的化合物,27个酚性成分和木质素成分。Matthias Schottner等从根中分得一新木脂素:全反结构(+)-新橄榄脂素2。Budzi-anowski从该植物分得绿原酸、咖啡酞苹果酸3。Balestreri等从中分得核酮糖-1,5-双磷脂-羧基酶4。Neugebaue等从叶子的甲醇提取物中分得2个新的羟基3-紫罗兰醇基-D葡萄吡喃糖类化合物。Chaturvedi等从异株荨麻醇提物中分得-谷甾醇-O-D葡萄吡喃基-(1,4)-O-D阿拉伯吡喃糖5。Issopoulos等从新鲜异株荨麻中分得活性离子Fe2+、Fe3+,重金属Cd、Cr、Pb、Ni及活性铜6。异株荨麻含有人类全部必需的氨基酸。Peumans等在1984年首次从异株荨麻根中分离得到一种植物蛋白,具有粘附红细胞的特有功能,称为异株荨麻凝集素(UDA)。实际上,异株荨麻凝集素是一种混合物,由11种不同的外源凝集素构成,每种蛋白是由8090个氨基酸构成,分子量在83009500之间,是一种单链多肽7、8。2.2 裂叶荨麻(U. fissa E. Pritz.)覃凌等从裂叶荨麻中分离出硝酸钾,还有-谷甾醇、苯甲酸和延胡素酸。2.3 麻叶荨麻(U. cannabina Linn.)麻叶荨麻全草含有鞣质、香叶木苷(diosmin)、维生素K、C、B2、B6和胡萝卜素。其茎皮含甲酸、丁酸、酪酸、氨素及不挥发性而有刺激作用的物质。麻叶荨麻根及根茎含有生物碱,以甜菜碱为主,并有挥发油。3 荨麻属植物的药理作用3.1 消炎作用Obertreis等报道荨麻叶子提取物具有治疗风湿病作用,荨麻中UDA成分具有消炎作用,能抑制病毒中arachidonic酸代谢9。Riehemann等报道荨麻叶子提取物通过消炎作用而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并推测其机制可能为抑制NF-Kb的活性10。把新鲜荨麻叶子酊剂敷在发炎的关节上,可以使血液流动到皮肤表层,使发炎的关节很快消肿。3.2 止血作用在美国的药材材料这本书中1919年指出“荨麻的止血功能可以用在内伤和外伤上,同时可以治疗支气管长期排放粘液的疾病,对于肠部的治疗也很有疗效”。Balzarini等报道了荨麻的凝血素对HIV-1、HIV-2具有较强的选择抑制作用5。3.3 抗过敏作用过敏反应是指机体受某一抗原物质刺激后产生的一种异常或病理性免疫反应,其原因在于机体内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细胞颗粒释放组胺,引起小血管扩张,血压下降乃至休克;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渗入组织间隙,产生红肿、红斑、丘疹等。抑制生物活性介质的释放和拮抗生物活性介质的作用是防治过敏性疾病的关键步骤,也是众多抗过敏中药的主要作用环节。许多研究表明,黄酮类化合物的抗过敏作用是通过稳定肥大细胞膜,抑制组胺的释放而发挥的11,艾叶挥发油不仅是过敏介质的阻释剂,还是过敏介质的拮抗剂12。可分离提纯荨麻的有效成分,针对过敏反应性疾病的各个环节,去研究荨麻的抗过敏作用及其作用机制。3.4 增强人体免疫力我国蜀语记载,用荨麻叶喂猪易壮不易病,这是对荨麻有免疫力功能的最早记载。凡荨麻医治过的病变部位不易再感染。由此可见,荨麻具有提高免疫力的作用。3.5 治疗糖尿病一种矿物蛋白制剂由合成沸石中的钙、复合维生素B、荨麻提取物的蛋白质部份、紫云英提取物、蜜蜂花提取物和啤酒花穗提取物组成。用于治疗与糖尿病相关的病症,预防哺乳动物(包括人)糖尿病性神经病,降低鸟苷酸激酶的浓度,减少机体对液体的吸收,减少尿量,抑制神经细胞凋亡,阻止神经膜髓磷脂纤维上IgG的产生,或消除凋亡小体的吞噬过程。这种制剂还可降低葡萄糖的浓度,阻止沉积的Ca2+离子进入神经细胞,减弱由补体介导的神经纤维免疫性破坏,消除糖尿病性神经病引起的疼痛以及神经性消化道病、神经性心脏病和有害的自由基13。3.6 治疗前列腺炎荨麻根的醇提取物在欧洲特别是法国一直用于治疗前列腺肥大,其水溶性部份主要含有多糖类成分,能调节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阻止上皮组织癌细胞的分化与扩散。治疗前列腺肥大的植物药杂交荨麻素以其确切的疗效和毒副作用极小的安全性,正逐步占领欧美主流市场。最近上市的荨麻根浸膏主要用于治疗、期前列腺肥大和非特异敏感性膀胱疾患14。3.7 治疗高血压和心脏病荨麻根提取物可通过内皮释放一氧化氮舒张血管、开放钾离子通道及降低血管肌收缩力而达到降压效果,成为血管舒张药。经初步动物试验表明,荨麻根水煎液对狗有剂量依赖地降低血压作用,且持续时间较长。对兔及蟾蜍心脏亦有明显的强心作用。Legssyer研究了荨麻水提取物对大鼠心脏和主动脉的作用,结果表明,水提取物能够诱导大鼠心博减缓,但使心脏收缩性增强,其作用与卡巴胆碱相似,但不受阿托品的影响。并且水提物可剂量相关地增加离体主动脉的基础张力15。4 荨麻属植物的其他用途4.1 食用荨麻属植物的叶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人们采嫩株叶作蔬菜或制作馅饼食用,荨麻味道清雅,味美可口。荨麻的适应性较强,生长旺盛,几乎不用多加管理;荨麻极少受病虫害危害,不需施农药,其产品是合格的绿色食品。可开发荨麻植物为一种野生的绿色蔬菜。4.2 药茶饮用将其嫩叶风干研粉后,取10g叶粉置于杯中,加入220mL沸水沏泡,静置510min即可。茶水浅绿,味平和。亦可加入少量薄荷或甜味剂饮服。4.3 饲料为寻求新的饲料源,俄罗斯饲养业大力开发利用荨麻作青、干饲料获得成功。当饲料使用时可用嫩绿荨麻枝叶直接喂家禽,也可制成青贮饲料和干碎饲料保存作家禽饲料。据测定:荨麻叶和嫩枝中,每1千克干物质中含胡萝卜素140300mg、维生素C10002000mg、维生素E20mg、维生素K25mg;铁、锰含量是苜蓿的3倍,铜、锌含量是苜蓿的5倍;其他还含有单宁酸、有机酸等多种活性物质和矿物质。实践证明,喂饲荨麻做饲料的蛋鸡,产蛋率提高18%25%,幼禽疾病率有明显降低。4.4 美容、保健作用荨麻所含有效成分中的甲酸,可延缓细胞衰老,使细胞保持活力和富有弹性;所含鞣酸,可增强皮肤的柔润和光泽;所含的多种维生素,对皮肤的新陈代谢起着重要的保健作用。用荨麻水煎剂、新鲜的荨麻制剂做美容面膜,效果明显。荨麻还可治疗丘疹、湿疹、荨麻疹等。对青春痘,可用荨麻和刺天茄根,煎水洗并饮服。美国安利日用品有限公司已经把荨麻用于丝婷牌清爽型洗发露中,发挥美发作用。另外,荨麻还可以提取纤维作纺织和造纸的原料。5 结论荨麻的开发具有广阔前景。荨麻属植物广布于我国西北、华北、东北及西南各地,资源丰富,但目前该属植物在国内尚未开发应用。而国外报道显示了荨麻属植物对于西药难以治疗的疾病具有一定优势。我们应该充分发掘该属植物的潜力,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参考文献1Preston C D,Pearman D A Dines T D.The New At?鄄las of the British and Irish FloraM. Oxford:Oxford Uni?鄄versity Press,2002.2Kraus R,Spiteller G.Lignan glucosides from roots of Urtica dioicaJ.Liebigs Ann.Chem.,1990(12):1205-1213.3Ganper D, Spiteller G. Aromatase inhibitors from Urtica dioica rootsJ.Plant Med(Germany),1995,61(2):138-140.4Beintema JJ, Peumans WJ. The primary structure of stinging nettle(Urtica dioica) agglutinin:a two-domain member of the hevein familyJ.Physical Plant,1992,299(2):131-134.5Schottner M, Gansser D, Spiteller G. Lignans from the roots of Urtica dioica and their metabolites bind to human sex hormone binding globulin (sHBG)J.Plant Med,1997,63(6):529-532.6Issopoulos P B,Manouri OC. Medicinal plants in the district of epirus(greece).IV.Determination of active iron and some heavy metals contained in the superter?鄄restrial biomass of Stinging Nettle(Urtica doica L.) by visible and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J.Epitheor. Klin. Farmakol. Farmakokinet,1996,10(2):75-83.7Peumans WJ, De Ley M, Broekaert WF. An unusu?鄄al lectin from stinging nettle (UrtiCa dioica) rhizomesJ.Physical Plant,1984,177(1):99-103.8Van Damme EJM, Peumans WJ. Isolectin composi?鄄tion of indivi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