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群体的与个体(可编辑).ppt_第1页
第14章群体的与个体(可编辑).ppt_第2页
第14章群体的与个体(可编辑).ppt_第3页
第14章群体的与个体(可编辑).ppt_第4页
第14章群体的与个体(可编辑).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众行为 顺从行为 模仿行为 三个和尚的故事 山上有座小庙 庙里有个小和尚 他每天挑水 念经 敲木鱼 给观音菩萨案桌上的净水瓶添水 夜里不让老鼠来偷东西 生活过得安稳自在 三个和尚的故事 不久 来了个长和尚 他一到庙里 就把半缸水喝光了 三个和尚的故事 小和尚叫他去挑水 长和尚心想一个人去挑水太吃亏了 便要小和尚和他一起去抬水 两个人只能抬一只水桶 而且水桶必须放在扁担的中央 两人才心安理得 这样总算还有水喝 三个和尚的故事 后来 又来了个胖和尚 他也想喝水 但缸里没水 小和尚和长和尚叫他自己去挑 胖和尚挑来一担水 立刻独自喝光了 三个和尚的故事 从此谁也不挑水 三个和尚就没水喝 大家各念各的经 各敲各的木鱼 观音菩萨面前的净水瓶也没人添水 花草枯萎了 三个和尚的故事 夜里老鼠出来偷东西 谁也不管 结果老鼠猖獗 打翻烛台 燃起大火 三个和尚这才一起奋力救火 大火扑灭了 他们也觉醒了 三个和尚的故事 从此三个和尚齐心协力 以长和尚为领导 共同奋斗 水自然就更多了 那么 这三个和尚之间到底出什么问题呢 美国 财富 杂志最新统计资料表明 在世界公司500强中 80 以上的公司都在倡导团队工作方式 近几年来 随着学习型 智能型组织理念和实践的兴起 人们更是主张在组织内部必须加强合作 实行开放化学习 由此可见 团队工作方式已经成为企业和其他组织生存和发展的一种必要手段 为什么团队 群体 如此普及 20年前 当沃尔沃 volvo 丰田 通用食品 generalfoods 等公司把团队引入它们的生产过程中时 曾轰动一时 成为新闻热点 因为当时没有几家公司这样做 现在 情况截然相反了 不采用团队方式的企业可以成为新闻热点了 所有企业都在倡导培养团队精神提高自身整体素质 如 通用电气公司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摩托罗拉公司苹果电脑公司克莱斯勒公司强生公司神南道人寿保险公司佛罗里达电力与照明公司惠普公司 hewlett packard 联邦快递公司 federalexpress 得克萨斯仪器公司 texasinstruments 澳大利亚航空公司 australianairlines 爱默生电子公司 emersonelectric 甚至世界驰名的圣迭戈动物园 sandiegozoo 也以团队方式来进行组织重构 天上的星星 为何像人群一般地拥挤 地上的人们 为何又像星星一样地疏远 第14章群体与个体 本章结构第一节群体的概念第二节群体的合作与竞争第三节群体中的社会比较第四节群体对个体的影响第五节文化对个体的影响 第一节群体的概念 同乘一架飞机的乘客可构成一个群体吗 在街上围观他人打架的一群人 农民工是一个社会群体吗 一 群体的界定 一 群体的定义社会群体 是指人们通过一定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成的具有共同活动及共同利益的人群 广义 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 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 狭义 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 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 概念区分 聚集体 集群 可能有共同规范但相互可能不认识 社会类属不构成社会结构成员之间不必相互认识不必交往不必有共同的规范利益 麦格斯 mcgrath 1984 统计集合 statisticalaggregate 观众群 anaudience 群众 acrowd 组或队 ateam 家庭 afamily 正式组织 normalorganization 社会心理学家把一体化作为群体的特征 lickledetal 2000 对四十种不同类型的群体进行研究 相互关联 一体化 的程度 群体对成员的重要性 成员间相互交流的频度 成员间共享目标的程度 相互间的相似程度 群体存在的时间长短 群体的概念 是相对于个体而言的 但不是任何几个人就能构成群体 群体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 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 以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人群 衡量社会群体的一般标准 有无较明确的成员关系 有无较持久的相互交往 有无共同的群体意识与规范 有无一定的分工合作 有无一致行动的能力 有明确的成员关系 有持续的相互交往 有一致的群体意识和规范 有一定的分工协作 有一致的行动能力 二 群体的特征 群体 两人或两人以上相互影响 稳定的结构 共同的目标 成员意识到彼此同属一群 三个和尚虽然同是寺庙的成员 但是他们他们并没有形成共同的价值观 他们的目标并不一致 并没有形成群体 没有特定的组织结构 使得组织绩效低下 组织内矛盾产生 什么是 团队 团队 是两个或更多个因同一目标而合作的人 这是第一部就布什团队中的女人如何 发迹 及他们身居高位后的所作所为进行研究的专著 看一看为什么切夫隆公司要以国家安全顾问康多利萨 赖斯的名字命名一艘油轮 了解内政部长盖尔 安 诺顿和大烟草公之间怎样的财务关系 才被封为 万宝路女人 为维护自己从事对华贸易的家族亲友们的利益 劳工部长赵小兰如何威逼西海岸码头工人 发现卡伦 休斯如何靠全国妇女组织的帮助得到第一份工作 团队盛行原因 1 创造团结精神团队的成员希望团队员工相互之间的帮助和支持 以团队方式开展工作 促进了成员之间的合作并提高了团队员工的士气 我们可以看到 团队规范在鼓励其成员工作卓越的同时 还创造了一种增加工作满意度的氛围 2 使管理层有时间进行战略性的思考当工作以个体为基础设计时 管理者往往要花去大量时间监督他们的下属和解决下属出现的问题 他们成了 救火队长 而很少有时间进行战略思考 采用团队形式 尤其是自我管理工作团队形式 使管理者可以脱身去做更多的战略规划 3 提高决策速度把一些决策权下放给团队 能使组织在作出决策方面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团队成员对与工作相关的问题常常要比管理者知道得更多 并且离这些问题也更近 因此 相比以个体为基础的工作设计来说 采用团队形式 决策常常是迅速得多 4 促进员工队伍多元化由不同背景不同经历的个人组成的群体 看问题的广度和深度要比单一性质的群体更大 同样 由风格各异的个体组成的团队所作出的决策 要比单个个体的决策更有创意 团队是一种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若干个个体组成的正式群体 所有的团队都是群体 但只有正式群体才能成为团队 团队始于群体 但团队能够达到更高的质量水准 团队成员之间会产生特殊情感 在工作团队 workteam 中 成员通过共同努力能够生产积极协同作用 其工作团队成员努力的结果使团队的绩效水平远大于个体成员绩效的总和 群体的特征群体目标群体规范群体意识群体分工 团队的特征清晰的目标相关的技能良好的沟通一致的承诺恰当的领导相互信任 群体的作用方式 群体角色群体地位群体规范群体凝聚力 工作群体工作团队 信息共享中性 有时消极 个体化随机的或不同的 集体绩效积极个体的或共同的相互补充的 目标 配合 责任 技能 二 群体的类型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大型群体与小型群体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内群体和外群体隶属群体和参照群体 一 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根据群体正规化程度及成员间互动方式来划分 1 正式群体 组织化 正规化程度高 其成员间的互动采取制度化 规范化的方式 2 非正式群体 指社会组织内部的成员在日常互动中自发形成的人际关系系统 1 友谊型 2 同好型 3 利益型 4 信仰型 二 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 依据群体成员间关系的亲密程度 1 初级群体 首属群体 基本群体 是指由面对面互动所形成的 具有亲密的人际关系和浓厚的感情色彩的社会群体 2 次级群体 次属群体 间接群体 它指的是其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起 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 问题 在我们学校中哪些是初级群体 哪些是次级群体 三 内群体与外群体 根据成员对群体的心理归属来划分 1 内群体 也称 我群 成员在心理上认同的并归属于其中的群体 2 外群体 泛指内群体成员之外的其他任何 别人 的结合 内群体和外群体 威廉 g 萨姆纳 群体成员将他们自己的群体称为 内群体 对它怀有特殊的忠诚感 同时 他们以怀疑的眼光看待其他其他群体 将其视为 外群体 并认为它没有自己的群体这样有价值 群体的成员资格是通过群体界线给予定义的 有些群体界线是有形的 并能够为符号和礼仪习俗所强化 四 隶属群体与参照群体 根据成员身份归属来划分1 隶属群体 指身份所属的群体 它规定着成员的身份或日常活动 2 参照群体 指那些被某些成员用作做其群体的参照对象的群体 第一 它可以作为比较的标准第二 个人渴望的目标第三 个人观念和行为准则的来源 在什么情况下 群体或个人会以外群为参照群体呢 1 内群越团结 越少以外群为参照群体 2 成员从所属群体中所得的满足越大 以外群为参照体的可能越低 3 在一个地区内 如果多个群体并存 那些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明显的优于其他群体的 作为参照群体的可能性较高 4 在社会流动较为活跃的社会 以外群为参照的较为普遍 第一代农民工也的确是把农民作为比较的参照群体 在城挣钱回家盖房 娶妻 生子成为他们的主要模式 农二代农三代 的参照群体已经他们的父辈相比发生了根本变化 融入城市 成为新市民 在城市买房生活成为他们的向往 当这一问题不能满足时 舆论时常报道的 农二代农三代 问题便开始增多 随着参照群体的改变 若没有好的政策引导 农二代农三代 问题必将愈演愈烈 农民工问题也终将会影响到整个中国社会的良性运行 三 群体规范 1 群体规范为了保证群体目标的实现 群体本身必须有制约其成员思想 信念与行为的准则这种要求群体成员必须严格遵守的准则就是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主要有风俗 文化 语言 时尚 舆论 公约等各种价值不同的标准 0 2 4 8 10 6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群体规范的形成 英寸 群体规范作用 1 维系群体的作用 2 统一认知标准化的作用 3 引导行为定向的作用 4 产生惰性的作用 群体压力在群体中 多数成员的意见往往是群体行为的准则 它会产生一种无形的力量 使群体内每个成员自觉或不自觉地保持着与大多数人的一致性 这个力量就是群体压力 偏离群体恐惧归属感的威胁从众行为 群体压力与权威命令不同 它不是由上而下明文规定的 也不强制个体改变自己的行为 而是通过多数人一致的意见 形成压力去影响个人的行为 群体压力是一步步升级的 它使得坚持自己意见的少数者产生强烈的内心冲突 第二节群体中的合作与竞争 本节要点 影响合作和竞争的因素 竞争心理优势 搭便车效应 引发冲突的原因 解决冲突的方法 一 群体的内聚力 一 内聚力的概念群体内聚力 groupcohesiveness 是指能使群体团结的力量 它往往用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和成员彼此之间的吸引力来衡量 内聚力表现在成员的心理感受方面 认同感 归属感 有力感 群体凝聚力发展的三个层次 人际吸引成员对群体规范的遵从目标内化 二 内聚力的作用增强群体的控制力增强群体成员的自信心与安全感影响群体的工作效率生产率工作时间 强内聚力 积极诱导弱内聚力 积极诱导弱内聚力 消极诱导强内聚力 消极诱导 群体士气士气是维持意志行为的具有积极主动性的动机 士气的作用在于激发人们的体力 精力 能力等潜在的生理能量和心理能量 士气与生产率之间的关系 三 影响内聚力的因素 需要的满足 satisfactionofneeds 群体目标 groupgoals 群体活动和领导者 groupactivitiesandleadership 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1 成员的共同性 2 群体规模的大小 3 群体与外部的关系 4 成员对群体的依赖性 5 群体的地位 6 信息的沟通 7 领导的能力 8 群体成熟度 形成阶段震荡阶段规范阶段运行阶段整体阶段 组织成熟程度 不成熟 不熟练 无效 成熟 熟练 有效 失败 失败 失败 群体成熟度与成功率 群体内人际关系数目计算公式 x n2 n 2x 群体内人际关系的数目n 群体成员数目群体规模对群体的影响群体凝聚力成员满意感群体决策速度成员参与机会 在a b c组成的三人群体中 只有三对可能的友谊关系 加上一人d 可能的关系就变成了六对 再加上一人e 可能的关系就变成了十对 1 2 3 abababccdcde 大学生几个人住一间寝室最合适 从群体规模的角度分析 2人 既是友好的体现 又是紧张之源 3人 如果其中两个人意见一致 第三个人可能心理失衡 5人 奇数成员使平衡成为可能 如果分裂成了三人多数派和两人少数派 也没有人会感到被抛弃 群体的大小可以使成员从一个角色转换到另一个角色 内聚与内耗 中国人的群体行为中国人的群体行为究竟具有内聚还是内耗的特征呢 中国 一个和尚挑水吃 两个和尚抬水吃 三个和尚没水吃 日本 每个单独的日本人 看起来像是一头猪 可是三个日本人加起来就是一条龙 英国 一个英国人 一个呆子 两个英国人 一场足球 三个英国人 一个不列颠帝国 梁启超有关中国人 不合群 或 内耗 的说法最早始于梁启超 他在 新民说 中 从 公德 和 私德 入手 提出了中国人不讲团结 孙中山孙中山先生因革命一次次失败 而痛恨中国人如 一盘散沙 不能同舟共济 陈独秀激进的陈独秀更是以深恶痛绝的口吻在 卑之无甚高论 中写道 中国人 简直是一盘散沙 人人怀 着狭隘的个人主义 完全没有公共心 鲁迅曾通过小说中的 看客 场面生动地描绘过中国人的冷漠和自私 社会学家费孝通的 乡土中国 中国传统社会里一个人为了自己可以牺牲家 为了家可以牺牲党 为了党可以牺牲国 为了国可以牺牲天下 柏杨在 丑陋的中国人 一旦进入群体的较量 两个中国人对两个洋大人 或两个以上的中国人对两个以上的洋大人 中国人就吃不住兼顶不过 不赞同上述观点 例如汶川大地震中的中国人 二 群体的合作 一 合作的定义 二 有效合作的条件 三 影响合作的因素 合作 合作的概念 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群体为达到共同目的 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行动上相互配合的一种互动方式 合作的条件有两个以上的合作者 而且合作者具备与合作项目有关的知识与技能有共同的目的 而且合作者对为什么要达到和怎样达到共同目的有着共同的看法行动上相互配合 而且合作者能够提供并会使用其相互配合的物质手段 合作的分类 直接合作是合作者以其行为直接相互配合 完成某一工作或达到某一目的 间接合作是具有中介者或中介环节的合作 是更广泛的合作 无分工合作是一种简单的合作 是合作者在同一地点 同一时间 以同一方式去做同一件事情 有分工合作则是一种复杂的结合 是合作者在不同的时间 不同的地点 以不同的方式去做互不相同而又相互联系的事情 结构性合作是有计划 有组织的合作 非结构性合作就是偶然的巧合或临时凑合 三 群体的竞争 一 竞争的定义 二 竞争状态下的心理效应 竞争 竞争的概念 广义上说 竞争指一切生物间的生存竞争 这是生物进化的普遍规律 狭义上上是指作为社会互动类型的竞争 这类竞争专指人与人 群体与群体对于一个共同目标的争夺 人与人之间之所以发生竞争 一方面是因为人们有各种各样的物质和精神需要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社会上的物质和荣誉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需要 同时又不能平均分配 因此就只有通过竞争来分配数量有限的物质和荣誉 竞争发生的基本条件 必须有一个共同争夺的目标 这个目标既可以是物质的 也可以是精神的 如抢占市场是为了企业多挣钱 而参加足球比赛则是为了争夺冠军的荣誉 双方必须争夺的是同一个对像 如果双方争夺的不是同一对像 那么竞争就不会发生 竞争双方中一方的成功必然会使另一方失败 如果双方同时成功或失败也不是竞争 竞争方法的分类 积极的竞争方法通过扬长避短或改革创新等手段来使自己得到实际提高 从而使自己处于优势消极的竞争方法通过破坏对方或贬低对方等手段来使自己得到相对提高 从而使对方处于劣势 竞争的双重性 一方面 在社会互动中 竞争对于提高其间发生的各种社会行动的效率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另一方面 竞争 尤其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竞争也可能会损耗 抵销不同的社会力量破坏某些社会关系 一 合作与竞争及其原因 一 合作与竞争的定义合作 cooperation 是指不同个体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协同活动 促使某种既有利于自己 又有利于他人的结果得以实现的行为或意向 竞争 competition 则是与合作相对立的概念 指不同的个体为同一个目标展开争夺 促使某种只有利于自己的结果得以实现的行为或意向 研究合作与竞争的经典情境是囚犯两难困境 在这一囚犯两难困境中 囚犯都选择不认罪而共获轻判就是一种合作 而其中一个囚犯在同伴选择不认罪的前提下自己选择认罪 不顾他人的代价 只求自己能够获释 就是选择了竞争的策略 在多达2000个对大学生在各种囚犯困境变式的研究 r m dawes 1991 中 决策结果变成是否得到筹码 现金和学分 研究表明 被试在特定的决策上更倾向于背叛 因为这样剥削了他人的合作 并保护自己不受他人剥削 但不幸的是 因为没有采取合作 实际上结果双方都不能得到通过相互信任才能得到共同利益 这种困境能使双方都深陷其中 虽然双方都能认识到可互惠 但彼此都不能信任 成为 锁定 的不合作 1 原发原因合作与竞争的生存方式都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结果 合作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与手段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 合作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方式 如果说原发的合作是从内群体中发生的 那么竞争则是在外群体的领地争夺和生存较量中衍生的 二 合作与竞争的原因 2 现实原因日常生活中现实利益的一致和冲突 是合作与竞争的直接动因 当合作更能够促使利益最大化时 个体就倾向于实行多个人的协同努力 通过合作达到目标 人都有希望自我利益实现最大化的心理倾向 因此利益的冲突中利益最大化追求或试图在社会比较中使自己处于优势的心理倾向则直接导致了广泛存在的竞争 二 合作与竞争的影响因素 一 人际交互作用社会交换理论 二 沟通充分的沟通会导致更多的合作 群体成员间的沟通会影响合作或是竞争行为的产生 n l kerr c m kaufman gilliland 1994 严进 王重鸣 2003 威克曼 h wichman 1970 群体成员的社会特性 包括群体成员的种族 年龄 性别 教育水平 角色地位等特征 都会影响到合作还是竞争行为的产生 不仅群体成员的社会属性影响群体成员的合作 成员的性格背景也会对合作和竞争倾向产生影响 不同的策略对人们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有很大影响 三 个体特点 不同的奖惩结构对于个体选择竞争还是合作策略有很大影响 竞争性的奖惩结构是指个体最终所得是以别人的失去为条件的 比如运动会上 这种以竞争为主导的奖惩结构 叫做 竞争性相互依存 结构 会损害员工之间的相互支持关系 四 奖惩结构 相对的是 合作性相互依存 结构 即成员之间以积极方式联系 群体绩效是以成员间合作为基础 每名成员做的愈好 群体愈可能取得最后胜利 第三种结构是 个人主义 结构 它是成员之间的成绩相互独立的结构 在这种结构中 个体之间相互独立而不易发生直接的竞争关系 由于在个体主义结构中 个体的独立性被强调 成员彼此之间缺乏必要沟通 认同与合作 易于形成个体的分化而产生成员间始于社会比较欲望的原发性竞争倾向 除以上谈到的影响因素以外 群体的规模 群体的认知特性 群体要完成的任务的难度和类型都会影响群体成员的行为模式更多倾向于竞争还是合作 三 合作与竞争的社会作用 一 合作的社会促进作用合作是社会所以成为一个整体的基本条件 其积极的社会功能是显然的 在日常生活中 社会心理学家运用合作原理在学校中建立合作学习小组并取得巨大成功 米勒等人曾对25个涉及到合作学习的研究进行了元分析 n millerandg davidson 1987 发现合作型小组较之控制组产生了更高的种族吸引力 较之竞争型组织 合作型组织的成员间有更高的友谊水平 群体内成员之间的偏见也更少 r j brown 1988 合作的巨大功用不仅仅体现在教育领域 它在现实生活中同样具有广泛的积极意义 在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的今天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合作已经成为个人和组织提高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合作的巨大功用并不意味着竞争毫无益处 在一个完整的社会结构中 合作与竞争执行着不同的社会功能 二者是不能偏废的 米勒等人的元分析 n millerandg davidson 1987 就发现 在群体内部存在竞争的合作型小组 表现比那些内部不存在竞争的合作型小组成绩更为优异 这很好地证明了竞争的促进作用 二 竞争作用的两面性 二竞争心理优势 1 竞争心理优势的证明2 竞争心理优势的引导3 社会两难情境以及搭便车效应4 群体间竞争 竞争心理优势 是金盛华 章志光 1996 提出的概念 指在需要共同拥有资源的情境中 人们在合作与竞争的两重选择上更倾向于选择竞争的心理现象 这种现象不仅为大量的经典实验研究所证明 也在日常生活的观察中反复被印证 1 竞争心理优势的证明 社会心理学中研究竞争的经典实验有两个 一个是囚犯两难困境 虽然后来人们对囚犯两难困境作了很多变通 如将都认罪改为判刑10年 都不认罪都判刑3年 而一方认罪另一方不认罪则认罪的一方可以释放 而不认罪的一方则要重判30年 或者将囚犯困境改为实验室竞赛游戏 将处罚和奖励改变为现金 但困境的竞争与合作实质没有改变 另一个经典的实验是多依奇和克劳斯 m deutsch r krauss 1960 1962 进行的卡车运输游戏实验 结果表明 被试为了单行道而发生了争夺 他们关闭自己所控制的电门 最终都以失分而告终 实验中被试的典型行为是双方都试图使用单行道 他们在中途相遇 然后倔强地对峙 都拒绝后退 最后 其中一个开始倒车 然后关闭自己控制的电门迫使对方也退出去 这样最终两方都使用费时的备用路线 实验中双方偶尔也会合作 但是大部分回合的实验都是竞争性的 人类的竞争心理优势得到了很好地证明 2 竞争心理优势的引导 发达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 是社会的 循规导引 机制 在发达社会中 包括权贵们在内的社会民众 在公众情境中没有也不期待不合理特权 外在的 规 与内在的 则 达于一致 因而呈现出人人守法的景象 落后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 是社会的 势力导引 机制 使人们更容易养成追求特权 而不是追求遵守法规的愿望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 竞争心理优势不是被弱化 而是反而得到了强化 竞争心理优势的弱化 需要有健全的社会法规及其稳定和公平的执行机制引导 一个社会变革的方向 首先是建立真正平等并且被有效和公平执行的法则 当社会机制变为遵守法规者受到奖励和支持 而违反法规者必受到公平的惩罚而付出应该付出的代价时 民众的社会心态才转向追求遵守法规而不是追求特权 社会才会向弱化竞争心理优势和重视合作价值的方向发展 3 社会两难情境以及搭便车效应 一 社会两难情境社会两难情境 socialdilemma 是个体利益和群体利益发生冲突的一种情境 当群体中每个成员的选择都倾向于对自己有利 而个人的选择累积起来的后果最终会对群体成员 包括选择者本人 不利时 就出现了社会两难情境 m b brewer r m kramer 1986 在社会两难情境中 个体选择了自己的短期利益 但从长远看 包括本人在内的群体成员的利益最终会被损害 假设你与一群朋友一起到餐馆吃饭 大家约定平摊付帐 你会点什么菜呢 是选择便宜的菜降低大家的花销 还是点那些很贵的酒菜 希望大家来分担你的开销呢 如果你足够奢侈和放手 点了很昂贵的饭菜 反正是大家共同分担 你不用太担心钱的问题 问题是 如果每个人都这样做 大家最终会负担一大笔餐费 在这个范例中 个体可以把自己的花销摊给每个成员而自己大饱口服 这就是所谓的 搭便车效应 freeridereffect n s glance b a huberman 1994 个体采取搭便车行为 会最终损害群体的利益 使得群体其他成员付出代价 二 社会两难情境的类型 1 资源两难资源两难指人们对于有限资源不加节制的恣意使用 最终每人都会蒙受资源短缺的后果 经济学家哈定 g hadin 1968 认为 在资源两难情境中 很有可能发生 公共资源悲剧 tragedyofthecommons 人们都竟相对资源进行掠夺 最终导致资源的浪费和流失 2 公共福利两难公共福利两难指人们都使用诸如血液 公共交通设施 公园等社会福利性服务 但却不给予回馈 如果每个人都只索取而不给予 这种公共福利最终会无法维持下去 最为常见的公共福利两难是公园草地的养护 游园人都喜欢在草地休闲 却没有养护和保护草地的明确责任 三 如何避免 搭便车效应 1 改变奖惩结构2 规范提醒3 营造有利气氛4 强化成员联系5 增进成员间的沟通 4 群体间竞争 一 群体比个体更具有竞争性心理学家英斯柯等 c a insko h j schopler 1987 对于群体间合作与竞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小群体实验室研究 结果发现 与个人情境相比 在人们处于群体中 群体成员身份突显时 竞争心理优势会表现得更加突出 合作也变得更加困难 也就是说 群际相互作用倾向于引发人们的竞争性 研究者称这种现象为竞争的 不连续效应 亦即个体间和群体间的竞争性是不一致 即不连续 的 群际间的相互作用倾向于增强人们的竞争性和降低合作性 二 非连续性效应的发生机制 英斯柯等人 2001 认为 三个原因导致了群体背景中人们更倾向于竞争 个体的自私行为在群体中更容易得到社会支持 个体对于所在群体的认同感使得他们可能怀有对外群体的偏见 可鉴别性被弱化 英斯柯等人还用一个 长期定位的实验 证明了这些因素的客观存在 实验中 被试以个人或三人一组的形式参与囚犯困境游戏 一半被试被告知只有一次与对手选择合作或竞争的机会 另一半被试被告知有多次机会 图18 3减少不连续效应 长期定位的潜在好处来源 r a 巴伦 d 伯恩 社会心理学 黄敏儿 王飞雪等译 上海 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4 632 对群体竞争性的另一种解释是以社会同一性理论 socialidentitytheory 为基础的 社会同一性理论认为 人们的社会同一性是以其所归属的群体为基础建立起来的 仅仅把人群划分为内群体和外群体 就足以激发起人们与外群体进行竞争的动机 j c turner 1987 对手不是内群体成员的事实 会强化非连续性效应的发生 在个体人际关系情境中 因为卷入的双方可能把彼此都看作是同一个群体的成员 竞争会被减弱 此时个体之间的相似性减少了人们竞争的倾向 三冲突及其原因 1 什么是冲突2 冲突的作用3 引发冲突的因素 1 什么是冲突 冲突是个体或群体感受到另一方采取不利于自身利益的行为并进行反击的现象 冲突的发生需要具备四个基本要素 在冲突的类型上 除成员间认知不一致引起的认知冲突外 还有情绪冲突和直接在行动上显现的行为冲突 在一般情况下 无论是个人间 还是群体间 或民族间和国家间 认知冲突比较容易解决 而情绪冲突和行为冲突则会有更为严重的后果 2 冲突的作用 冲突既有积极作用的一方面 也有消极 破坏作用 首先 在某些情况下 冲突是深化互动双方了解的一种途径 如有时候群体决策中成员间发生认知冲突 可能导致观念改变 其次 群际间的冲突是群体确认其同一性的一种有效手段 此外 社会学家还提出 冲突能够引发社会变革 在现代管理实践中 激发功能正常的冲突 已经成为了很多公司的一种管理理念 自然 冲突的负面 消极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冲突可能会引起人际关系的破裂和资源的巨大浪费 3 引发冲突的因素 双方利益的对立是引发冲突的前提条件 此外 还有很多其他因素在冲突的引发上具有重要作用 一 竞争谢里夫 1961 的夏令营群体形成实验 二 威胁多依奇和克劳斯 1960 1962 卡车运输游戏实验 三 不公正感公正指的是个体或群体感知到的一种投入与获得成比例的心理平衡状态 四 知觉偏差社会群体间的冲突常常是由于知觉偏差引发的 刻板印象 偏见 群体极化 自我服务倾向等 都可能引起人们对其他群体的误解 1 镜像知觉 mirror imageperceptions 指对立双方持有关于对方的相似的知觉印象 这种印象通常是负性的 消极的 其主要特征是相互之间对对方的看法惊人的相似 像镜子一样相互反射 因此被称做 镜像知觉 表18 1镜像知觉 我们怎样看待他们 他们也怎么看待我们 来源 转引自d myers socialpsychology madison wi mcgraw hill 2002 526 2 双重标准这种认知偏差指人们倾向于认为自己所做的事情都是具有正向意义 好的 对的 而对方所做的都是负向指向的 邪恶的 坏的等 3 冲突维持归因 conflict maintainingattributions 这是另一种知觉偏差 指人们倾向于用不好的解释去推断对方的某种行为 认知上偏差的结果 是双方维持于不信任状态 并会在特定事件的触发下最终引发冲突 需要注意的是 这些归因偏差在群体情境中更易出现 五 个人因素 这是能够引发冲突的另外一个潜在根源 其中包含个人的价值观体系和个性特征两个方面 某些人的个性特征可能更容易引发冲突 四冲突的平息 1 接触2 共同目标3 谈判4 第三方的介入 1 接触 研究表明 接触可以促使人们进行交流 减少敌意进而降低冲突发生率 费斯廷格 l festinger 1951 的研究等近年来的最新研究表明 接触只有在双方地位完全平等的条件下且接触地非常充分才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除此之外 接触只适用于冲突程度较轻的对象 是一种较为初级的降低冲突技术 2 共同目标 谢里夫 1961 的夏令营实验很好证实了这一点 促使双方摒弃歧见 从冲突走向合作的动因 是双方群体共同拥有的一个超越群体自身的超级目标 superordinategoal 超级目标引发了更高的超级同一性 superordinateidentity 即成员们感到他们已经同自己的群体一起 从属于一个包容范围更广的新的整体 此时原来群体的属性消退 人们赢得了在更大群体中的同一身份感 不再将自己归为原来不同的类别 合作结果是一个重要的调节变量 s worchel 1980 3 谈判 无论是个人之间还是组织或国家 在合作出现困难或遭遇失败时 人们会选择用谈判的方法来消除冲突 谈判是一种更正式 更直接 更公开化的冲突解决方式 在日常生活中有范围广泛的应用 大至国家间冲突的化解 小到夫妻间家庭纠纷的解决 都可以采用谈判的方式 一 影响谈判结果的因素灵活性是影响谈判的首要因素 j z rubinetal 1990 谈判中的灵活性需要很复杂的信息加工过程 心理学家称这个过程为整合复杂性 integrativecomplexity 的过程 它包括对结果的预期 对选择的权衡 对潜在策略的考虑等搜寻信息的过程 在谈判过程中可能削弱或损害认知与行为灵活性的原因 1 反应性贬值 reactivedevaluation 认为任何对对方有利的都对自己不利 也被称做 不相容知觉 2 认知启发 cognitiveheuristics 过度依赖显著信息和明显特征 3 锚定效应 anchoring 对初始付出的评价给予了过多的权重 4 损失框架 lossframing 信息出现损失定势而过分聚焦损失而导致错失达成协议的机会 另一个影响谈判的因素是开发性地了解和准确理解对方的立场和观点 二 争取双赢的谈判结果在有一些谈判场景中 一种对双方更为有利的结果 整合一致 integrativeagreement 是最理想的结果 所谓整合一致 指双方通过协商 都获得了自己最想要的资源 这种获得不像折中方法那样必须牺牲自己一半的利益 相反 它只是失去一些自己并不看重的东西 以此从对方那里获得自己更想要的东西 这种方法的前提 是两方想要得到的资源是不一致的 交换有相互需要的基础 4 第三方的介入 冲突除可以由双方采用直接的交往和沟通方式来解决之外 当接触没有发生作用 合作失败或谈判陷入僵局时 冲突双方会转向请第三方介入 或与双方有关联的第三方主导介入冲突 充当调停人 和解人或仲裁人 帮助冲突双方找到解决方法 一 和解人 conciliator 和解人指受到冲突双方信任的第三方 在两方之间提供非正式的沟通 促进冲突的解决 和解人所起作用更多时候是一种沟通渠道 促进双方的了解和交流 客观地了解各自的立场和观点 要求和让步空间 促使双方达成协议 这种方式多用于家庭和社区冲突情境等相对亲密的关系中 二 调停 mediation 调停指中立的第三方使用劝说 讲道理 建议等方式 来促进冲突双方达成一致 在婚姻纠纷 劳资纠纷和民事纠纷中 常常使用这一策略 在使用调停策略时 有两点必须注意 一是冲突强度不能太高 当冲突处于中等水平时 调停方式最为有效 二是调停的第三方必须被冲突双方认为是中立的 如果调停的一方偏向冲突的一方 则调停不但不能帮助冲突平息 而且可能火上浇油 加剧冲突 甚至将第三方卷入冲突 使冲突的局面变得更为复杂 三 仲裁 arbitration 仲裁指运用权威的第三方对冲突双方施加强制性影响来达成协议 实现冲突的解决 一般而言 冲突双方只有在无法协商下去的情况下 才会被迫启用这一方法 冲突双方诉诸法律就是一个例证 与调停相比 仲裁过程通常难于令双方都获得满意结果 而且没有使冲突双方对于对方的态度发生任何实质的改变 因此不是根本性冲突解决方案 是暂时性冲突的缓冲 第三节群体中的社会比较 一 社会比较的界定 一 社会比较的概念 socialcomparison 指的是个体就自己的信念 态度 意见等与其他人的信念 态度 意见等做比较 在社会比较的过程中 适当的背景因素是不可缺少的 因为只有当有关背景因素相当时 比较结果才有意义 然而 人们出于自尊往往会选择背景不同的人作比较 以得出合乎己意而有偏差的结论 社会比较理论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利昂 费斯廷格在1954年提出 是每个个体在缺乏客观的情况下 利用他人作为比较的尺度 来进行自我评价 费斯廷格指出 在向上的社会比较中 跟那些更社会化的人比较 在向下的社会比较中 作逆向比较 社会比较理论解释人们为什么嚷着模仿传媒中的典范 社会比较可以为个体提高自信 并且成为合理自我完善的基础 可是 当比较建立了不实际的标准 这些功能都会失效 festinger 个体在两个维度上的社会比较是存在区别的 首先 个体在与他人进行能力比较时 有一种向上的驱力 这种驱力源于个体要求自己做得更好的价值取向 正是这种单向向上的驱力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 其次 个体在能力的社会比较过程中 存在一种 非社会抑制 non socialrestraints 而在观点比较中不存在 即个体可以完全改变自己的观点 但却无法完全改变自己的能力 schachter对理论的拓展 认为当个体处于一种新的或模糊的情绪状态时 又无法用生理 经验的线索判断自己的情绪状态 这时他们就有可能通过社会比较来对自己的情绪状态进行评价 schachter社会比较的维度扩展到了情绪领域 社会比较的内容范围广泛 有关人类自我的各个方面 如身体健康状况 学业成绩 体像等 都可作为个体进行社会比较的内容和维度 社会比较的含义 所谓社会比较 就是把自己的处境和地位 包括能力 观点 身体健康状况等 与他人进行比较的过程 这一过程包括认知 情感和行为等不同的成分 社会比较的过程和信息对人类来说具有基本的进化价值 二 社会比较的类型 平行比较 与自己能力和观点相近的人比较 上行比较 与比自己等级高的人进行比较 达到寻找差距 自我进步的目的 下行比较 和比自己差的人进行比较 新社会比较理论 威尔斯 1981 当个体遭遇失败 丧失等任何消极生活事件时 个体的自尊和心理健康水平就会下降 这时个体倾向于和比自己处境差的人进行比较 1平行比较 相似性假说 similarityhypothesis festinger提出 认为个体想了解自己观点和能力 现实生活中往往没有直接 客观手段 这时个体就会倾向于与他人 而且与自己能力和观点相似的他人进行比较 因为相似的他人可以提供更多真实 有效的信息 如果既没有客观的标准 也没有相似的他人与之进行比较 个体对自己的观点和能力评价就是不稳定 不精确的 相关属性假说 relatedattributehypothesis goethals和darley利用归因理论提出认为个体不是与行为表现相似的他人进行比较 而是与行为表现相关的特定属性 性别 努力程度 经验等 相似的他人进行比较 相关属性假说主要运用归因理论来阐述个体社会比较对象的选择 比相似性假说更清楚 更具有描述性色彩 当个体获得比较对象的相关属性信息时 社会比较对自我具有更大影响力 代表比较模型 proxycomparisonmodel wheeler和martin在相关属性假说基础上提出个体想利用社会比较信息 形成对自己要执行某项新任务的未来行为表现的预期 该行为对个体来说是未曾经历过的 一旦失败代价很大 因此个体希望对自己未来的行为表现做出一个正确的预期 这时一个人正好在这种条件下完成了此项任务 因而这个人可作为代表 proxy 使个体对自己未来行为表现做出预期 代表比较模型须符合三个前提 wheeler等人进一步提出 1 代表在完成此项任务时 做过最大努力 2 在现实情境中 往往不知道代表是否做过最大的努力 所以个体与代表之间必须存在相关属性 3 仅仅是付出最大努力的相关属性不适合用来预测个体的未来行为表现 2上行比较 upwardsocialcomparison wheeler等人首次提出上行比较观点 认为个体喜欢和比自己等级高的他人进行比较 为了与他人寻找差距 达到自我的进步的目的 该理论又称为 上行同化理论 collins在此基础上也认为 上行比较更有助于个体的自我评价 认为个体的预期会对上行比较的效果产生决定性的作用 如预期自己将来会和上行比较目标不同 就会有一种对比效果 contrasteffect 个体就会萌生一种自卑感 产生更消极自我评价 如个体预期自己将来会与上行比较目标状态相同 就会有种同化效果 assimilationeffect 提升自我价值感 3下行比较 dowdwardsocialcomparison 1962年 hakmiller就提出下行社会比较观点 认为当个体的自尊受到威胁时 会倾向于和比自己差的人进行社会比较 1981年 wills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全面 系统的下行比较理论 简称dc理论 该理论认为当个体遭遇失败 丧失等任何消极生活事件时 个体的自尊 心理健康水平就会下降 这时个体倾向于和比自己处境差的人比较 以此来维持其自尊和主观幸福感 下行社会比较理论从比较的方向和动机两方面发展了经典的社会比较理论 又被称为 新社会比较理论 4建构性社会比较 constructivesocialcomparison 20世纪90年代以来 社会比较建构性的研究引起研究者的兴趣goethals提出了建构性社会比较理论 认为在社会比较过程中 个体可仅是根据自己的想象 在头脑中主动建构他人可能是如何想 如何做的 并与自己头脑中建构的信息进行比较 通过建构性比较而获得的自我产生式的比较信息可能会先于通过现实比较而产生的 提问 建如何构性社会比较理解 举例说明 攀比 个体发现自身与参照个体发生偏差时产生负面情绪的心理过程 盲目与高标准相比 盲目性 攀比心理分为正性攀比和负性攀比 正性攀比指正面的积极的比较 是在理性意识驱使下的 往往能够引发个体积极的竞争欲望 产生克服困难的动力负性攀比指那些消极的 伴随有情绪性心理障碍的比较 会使个体产生巨大的精神压力和极端的自我肯定或者否定 负性攀比最大的问题在于缺乏对自己和周围环境的理性分析 只是一味地沉溺于攀比中无法自拔 对人对己都很不利 二 社会比较的动机与策略 一 社会比较的动机自我评价自我完善自我满足等 二 社会比较的策略 1回避比较社会比较可能是不令人愉快的 痛苦的 brickman和bulman发现当两个人在一个重要的维度上进行比较时 一个人如果相对位置比较低 就会采用回避比较的策略来应对消极的情绪体验 回避比较是种自我保护性策略 不是自我满足策略 回避比较不会使个体感觉良好 只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或减轻由于比较所带来的痛苦 2选择新的比较维度 当个体在某个领域的自我概念受到威胁时 会通过关注自己其它领域的才能或长处来应对威胁 这一思想是自我确定理论的核心内容 当个体的某一领域的自我受到威胁时 个体不需要应对这个领域的自我 而是需要维护一个整体的自我 这时个体通过关注自己其它积极的领域 达到维护总体自我价值感的目的 这一策略又被称为 补偿策略 所谓补偿就是通过关注自我积极的方面 来抵消或平衡自我消极的方面使自尊所受到的威胁 补偿策略被认为是维护个体自尊的一种机制和应对策略 而且不需要幻想和曲解现实 如外部的指责或怀疑消极反馈 3降低社会比较的水平和数量 当在一个对自我概念很重要的维度上表现得不令人满意时 个体会在这个维度上降低其社会比较水平 gibbons等发现在竞争激烈大学里 大多数大学生无论其实际的学业成绩如何 都会在某种程度上降低其社会比较水平 成绩差的学生不仅会降低社会比较水平 而且会减少社会比较数量 同时增加与自己过去成绩或自己内部标准进行比较的数量 个人内部比较可减少社会比较带来的不愉快的体验 也可知道自己过去学习策略是否有效 以更好掌握自己学习进程 4降低比较维度的重要性 个体具有维护积极自我评价的需要 当社会比较信息对个体的积极自我评价造成威胁时 个体会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维护积极的自我评价 如 个体会首先通过降低所比较维度对自己的重要性 同时也会从心理上疏远比自己优秀的人 这种结论是基于上行比较倾向于引发防御性的归因策略这一理论前提 这些防御性的归因策略能够有效的维护自我概念 而且个体必须相信自己这些带有偏见性的解释 5天才效应 alicke等发现个体应对消极的社会比较 还有一个相反的维护自我概念的机制 夸大优秀他人的能力 即提升比较目标 这种现象被称之为 天才效应 这种策略一般是在他人明显地优越于自己 而且不容易否认社会比较信息的有效性的情况下个体所采用的维护自我概念的机制 举例 某个学生考试连续地不如同学 他会通过夸大其他同学的学习能力来维护自我概念 这就像乞丐不会嫉妒国王的富有一样的道理 讨论 大学生攀比心理 学习 消费 装饰等 纠正 改变认知 客观看待自己 纠正偏差 作业与思考题 合作与竞争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联系生活实际举出具体的案例 建议读物 1 周晓虹 现代社会心理学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2 斯蒂芬 p 罗宾斯 组织行为学 第七版 孙健敏 李原等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3 r a 巴伦 d 伯恩 社会心理学 黄敏儿 王飞雪等译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4 tjosvoldd dedreuc managingconflictindutchorganizations atestoftherelevanceofdeutsch scooperationtheory journalofappliedsocialpsychology 1997 27 2213 2227 第四节群体对个体的影响 一 社会助长与社会干扰作用1 社会助长作用社会助长是指许多人在一起活动促进了个人的活动效率 一 社会助长 1 社会助长及其性质 1 社会助长也称社会促进或社会助长作用 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 包括别人在场 与别人一起活动或是在电子监控存在的情况下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2 性别助长金盛华对于性意识发展达到成熟水平的个人 异性的存在会导致特殊的行为效率增加 3 社会助长与社会干扰优势反应强化说他人在场将抑制学习新的复杂的反应 但能助长已经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