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土地沙质荒漠化及其防治对策.docx_第1页
宁夏土地沙质荒漠化及其防治对策.docx_第2页
宁夏土地沙质荒漠化及其防治对策.docx_第3页
宁夏土地沙质荒漠化及其防治对策.docx_第4页
宁夏土地沙质荒漠化及其防治对策.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999 年6 月j u n e. 1999jo u rn a l o f a r id l an d r e so u rce s an d e n v iro nm en t宁夏土地沙质荒漠化及其防治对策聪新王宁庚蒋齐李生宝范刘( 宁夏农林科学院林业研究所银川 750004)提要分析了宁夏土地沙质荒漠化的现状、形势、防治成就及存在的问题, 指出: 因 自然和人为双重因素而导致的宁夏土地沙质荒漠化是影响其经济、社会持续稳 定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对此, 提出了进一步搞好土地沙质荒漠化防治的具体对 策。关键词土地沙质荒漠化防治对策荒漠化是当今世界重要的环境与发展问题, 它涉及全球 10 亿人口, 100 余个国家和地区。 目前, 全球荒漠化面积达 3592 万 km 2 , 而且还以 57 万 km 2 a 的速度扩展。 我国是受 荒 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70 年代以来, 仅全国土地沙质荒漠化 ( 沙漠化) 每年就以2460km 2 的速度扩展, 这个面积超过了我国每年的耕地净减面积。 宁夏地处中国北方的农牧交错带, 是我国土地沙质荒漠化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其生态、经济环境极为 脆 弱, 全 区 土 地 沙 质 荒 漠 化 面 积 达 1. 26 万 km 2 , 占 全 区 土 地 总 面 积 的19% 。 由于自然条件恶劣、人口压力沉重、草场超载过牧、滥垦乱采等因素, 使得土地沙化仍 在发展, 这不仅给当地人民生活和生产带来严重危害, 还直接威胁其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 因此, 土地沙质荒漠化仍是宁夏突出的环境问题。1 宁夏土地沙质荒漠化现状1. 1分布状况宁夏土地沙质荒漠化主要发生在海拔 1000 米以上的中部地区, 约占宁夏沙化面积的70% , 其次是黄河冲击平原两侧, 引黄灌区内也有小面积分布, 固原和海原北部, 仅有轻微沙 化现象。因此, 宁夏土地沙质荒漠化的南界大致是东起盐池县麻黄山, 向西经同心县下马关、王团、喊叫水、至海原县兴仁堡, 面积达 1. 26 万 km 2 , 约占全区总土地面积的 19% 。其中有 8条面积较大、危害较严重的流沙带1, 分别是:( 1) 陶乐东流沙带。 分布于陶乐县黄河冲击平原东侧与鄂尔多斯台地交接处, 长 6km , 盐池县治沙办公室 盐池县柳杨堡乡林业部盐池县林业局第 2 期蒋齐等宁夏土地沙质荒漠化及其防治对策55宽 3- 10km 。(2) 灵武猪头岭沙带。 主要分布于鄂尔多斯台地上, 部分在与鄂尔多斯台地相交接的黄 河冲击平原内, 长 40km , 宽 20- 30km 。(3) 中卫北流沙带。 位于中卫县北部, 腾格里沙漠的南缘, 长约 90km , 宽 6- 10km 。(4) 兴武营崔家塘流沙带。 主要位于盐池县境内, 长约 90km , 宽 3- 7km 。(5) 魏庄子 (宝塔南) 黄家沙窝流沙带。 分布于灵武和盐池, 长约 50km , 宽 5- 10km 。(6) 脑苦沙窝敖包湾流沙带。 主要分布于盐池, 长 27km , 宽约 4km 。(7) 铁柱泉哈巴湖流沙带。 为盐池中部流沙带, 长 40km , 宽 4- 8km 。( 8) 太平庙八岔梁流沙带。 主要分布于盐池, 沙带与陕西定边接壤, 长约 26km , 宽4km 。另外, 银川平原引黄灌区内尚有芦草洼及洪广营两片面积较大的沙区。1. 2土地沙质荒漠化的类型根据土地沙质荒漠化程度等级和指标, 以及沙漠化发展过程中植被、地表组成物质、地 表形态、土地利用方式等特点, 将宁夏土地沙质荒漠化划分为以下四种类型:i : 潜在沙质荒漠化土地。植被盖度大于 60% , 流沙占地面积小于 5% , 绝大部分土地未出现流沙, 仅有斑点状流沙分布。 : 轻度沙质荒漠化土地。 植被盖度 30- 60% , 流沙占地面积 5- 25% , 出现小片流沙,有沙堆和风蚀坑出现, 这类土地以固定沙地为主。? : 中度沙质荒漠化土地。 植被盖度 10- 30% , 流沙大面积分布, 沙堆密集、吹蚀强烈,这类土地多以半固定沙丘为主。k : 重度 (强度) 沙质荒漠化土地。 植被盖度小于 10% , 流沙占地面积大于 50% , 密集的 流动沙丘占绝对优势。2 宁夏土地沙质荒漠化成因2. 1沙源丰富, 干旱多风是土地沙质荒漠化潜在的自然因素( 1) 宁夏三面环沙, 加之中部地区的土壤富含沙粒, 粒径大于 0. 05mm 沙粒的含量在60% 以上, 最高可达 77% , 这为土地沙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沙源。(2) 干旱多风是宁夏沙化区气候总的特点之一。 在时间分配上, 大风和沙尘暴主要集中 在冬春季节, 分别占全年大风和沙暴日数的 60- 70% , 而冬春季节的降水量也正是全年较 低的季节, 仅占全年降水量的 15% 左右, 此时耕地疏松干燥, 草地植被稀疏, 因此, 沙质地表易为风力所吹扬, 造成土地沙质荒漠化。2. 2人口膨胀, 导致土地过度利用是土地沙质荒漠化的人为因素据调查, 引起土地沙质荒漠化的原因中, 有 87% 以上是由于人类不合理利用资源造成 的, 但是其根源在于人口的膨胀。联合国 1977 年提出, 干旱区和半干旱区人口密度不应超过 7 人km 2 , 而宁夏沙质荒漠 化区的人口密度早已超过该标准。 以沙害较为严重的盐池县为例, 1949 年有人口 2. 69 万人, 1996 年人口达 14 余万人, 40 余年间人口增长了 5 倍多, 人口密度也由 4 人km 2 增加到22 人km 2。 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 人们对粮食、肉、燃料、饲料等的需求也越来越多, 这必然 导致对固有资源过度利用。 主要体现在:(1) 过度开垦。由于人口压力和利益驱动, 在不具备开垦条件又无防护措施的情况下, 无56干旱区资源与环境第 13 卷计划、无节制地在沙荒地扩大农业种植活动, 使得地表原生植被和土壤结构彻底破坏, 地表直接裸露于风力袭击之下, 为风蚀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而且开垦地多采用倒山 种植的掠夺式经营方式, 更加速了土壤风蚀的发生发展。 土壤在风蚀沙流的作用下明显粗 化, 养分损失严重, 原来的潜在沙质荒漠化土地逐渐演变升级。(2) 过度放牧。 因人口的增加和市场消费的需求, 全区天然草场的放牧长期处于超载状 态。特别是近 30 余年来, 牲畜头数的增加已导致全区 98% 的草场退化, 产草量大幅度下降。 以盐池县为例, 全县共有天然草场 614. 85 万亩, 一般年景的可能载畜量是 56. 34 万只羊单 位, 但是自 1954 年起的二十余年间, 全县一般饲养量在 70- 80 万只羊单位, 超载 10- 20 万 只羊单位。80 年代后, 饲养量得到控制, 羊只及大牲畜合计放牧量在 60 余万只羊单位。但是 因全县有大约 140 万亩的缺水草场不能充分利用, 加之草场的退化造成的产草量下降 (全县天然草场产草量较 1961 年下降 13- 14) , 所以超载过牧现象仍然较为严重。 同时草场基 本建设滞后, 科学经营和合理轮牧的比例较低, 从而导致局部地区草场风蚀和风蚀过程加 剧, 造成草场沙质荒漠化。(3) 过度采樵。 由于宁夏沙区农村经济贫困, 廉价的柴草必然成为农村民用燃料的部分 或全部来源。就盐池县而言, 每年烧掉柴草 1544. 7 万公斤左右, 樵采的方式通常是大片地连根挖掘, 使地表植被遭到严重破坏, 在风力作用下, 大面积的固定、半固定沙地演变为流沙,加快了沙质荒漠化进程。(4) 无节制采挖野生中药材等沙生植物, 破坏植被。在高额利润的诱发下, 植被大面积破 坏。 据统计, 宁夏盐池县 50 年代甘草的采掘量是 28 万公斤, 60 年代 60. 5 万公斤, 70 年代136. 5 万公斤, 80 年代头两年就达 271 万公斤。 这种逐年升级的滥采行为, 不仅破坏地表天然植被, 导致土地沙质荒漠化发展程度加重, 对甘草资源本身也是毁灭性的破坏。 如盐池高 沙窝流墩行政村有草场 7782 公顷, 近 15 年来因滥挖甘草使 521 公顷草场变成流沙, 66. 8% 的草场发生不同程度的沙化。3土地沙质荒漠化的危害据专家测算, 全国每年因荒漠化危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 540 亿元, 如果按面积折算, 我区的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 6 亿元, 其中, 沙质荒漠化就占 47% 。因此, 日益发展的沙质荒漠化不仅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 而且已成为制约沙区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的重要因系。3. 1地表细粒物质损失、土地质量下降这是所有沙质荒漠化土地在发生期都广泛存在的现象。在冬春季节, 地表无覆盖的情况 下, 风的吹蚀, 造成地表细粒随风而走, 农田该种状况更为严重, 每年的风蚀深度约 3- 5cm ,耕层内细粒物质损失 10- 30% 。 据中科院测算, 荒漠化地区每年因风蚀损失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等肥料达 5590 吨, 折合 2. 7 亿吨化肥, 相当于 1996 年全国农用化肥产量的 9. 5倍。按面积折算到我区, 每年损失土壤有机质及 n 、p、k 等肥料达 465. 8 万吨, 合 2200 万吨 化肥, 这必然导致土地生产力的下降, 加速土地的退化。以盐池县为例, 1961 年调查, 其北部地区耕地 0-20cm 土壤有机质多数在 0. 8-10% 左右, 1983 年则下降为 0. 56% 。3. 2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破坏生存条件第 2 期蒋齐等宁夏土地沙质荒漠化及其防治对策57全区有 400 余万人口, 206 个乡镇受到荒漠化危害, 沙进人退在一些地区屡见不鲜, 60年代以来, 沙尘暴越来越频繁。 以盐池县为例, 沙暴日数 60 年代为 12. 5 次, 70 年代为 20 次。80- 90 年代 25 次以上。全区 1993 年 5 月 5 日发生的强尘暴, 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上千万 元, 1998 年沙尘暴次数明显高于往年, 而且沙尘暴对环境的影响不仅远波及到西安、太原、 北京等城市, 还影响到日本、韩国。3. 3 加深了贫困程度荒漠化地区多是经济欠发达地区。 由于荒漠化, 加剧了沙区的贫困程度, 扩大了地区间 差距。 据调查, 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 14 生活在荒漠化地区, 荒漠化危害严重的西北地区及 宁夏, 1995 年人均农村产值分别为 1014 元、951. 29 元, 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 34. 2% 、32.1% , 为东部地区的 15。就我区而言, 也存在着地区差异, 沙区、山区与灌区农民收入的差距有明显增大的趋势, 其收入比为: 1980 年是 11. 6; 1985 年 12. 1; 1990 年 12. 2; 1992 年 12. 4。由于贫困程度的加剧, 沙区与川区经济差距的扩大, 不仅进一步加剧了沙区对资 源的不合理利用, 而且影响了社会的稳定。3. 4 作物减产、草场退化在强沙化地区, 由于风沙流运动, 打死或打伤农田的禾苗, 造成减产。 特别是在春播季 节, 大风吹走或使作物幼苗根部露出地表而死亡, 必须重播, 这种情况在盐池、同心多见。 据统计, 盐池县每年都有 10 万亩以上的农田遭受风沙危害而减产。风沙对草场的风积、风蚀、造成草场退化, 牧草由优质牧草演变为劣质牧草, 由旱生植被 演变为沙生植被, 覆盖度大为降低。 如盐池高沙窝乡宝塔村北部, 60 年代是一块生长针茅、 胡枝子的好草场, 到 70 年代演变为沙蒿、白草、苦豆子等植被, 80 年代又演变为沙蒿、牛心朴子为主的劣质草场。 由于草场变劣, 草质变劣, 产草量下降, 导致牲畜质量下降。3. 5 阻碍交通、堵塞渠道积沙阻碍交通多见于盐池及同心北部风沙区的简易公路上, 而风沙危害渠道在全区各 沙区县极为普遍。 此外, 风沙也对包兰铁路及中包铁路的运行构成威胁。4 宁夏土地沙质荒漠化防治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4. 1 成就宁夏三面处于沙漠包围之中, 85% 以上的土地荒漠化, 林木覆盖率低, 生态环境脆弱, 防 止和治理荒漠化土地、改善生态环境是全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长期任务。 建国后, 特别是改 革开放以来,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正确领导下, 在广大干部、群众与科技工作者的积极努力下, 经过多年的探索, 创造出水利治沙与植物治沙相结合, 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一起上 的综合治理土地沙质荒漠化的成功经验。 全区先后投资数亿元, 兴建了 10 余年扬黄灌溉工 程, 如固海、同心、金银滩、盐环定等, 开发水浇地 8 万公顷, 这些工程的兴建, 使昔日的干旱 沙区出现了多处绿洲。 不仅缩小了沙化土地面积, 还减轻了风沙对老灌区的侵害。 从 50 年 代后期开始, 全区先后营造了河西、河东两大林带, 70 年代末又开始实施“三北”防护林一、二期工程, 营造了大面积的农田林网, 90 年代后期又实施中德贺兰山东麓生态防护林工程, 这些措施使我区平原区的林木覆盖率由 0. 8% 提高到 9. 3% , 年平均风速下降 26% , 危害农 业的“干热风”趋于消失。截止 1996 年, 全区人工治沙造林种植乔灌木 4. 3 万公顷, 飞播林草中国县域经济资料58干旱区资源与环境第 13 卷2. 4 万公顷, 人工种草及改良草原 3. 9 万公顷, 封沙育草 1. 6 万公顷。 全区森林覆盖率由建国初的 1. 3% 提高到 6. 37% , 沙质荒漠化土地也由 70 年代的 1. 65 万 km 2 减少到 1996 年底 的 1. 26 万 km 2 , 下降了 23% , 成为全国首先实现沙质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的省区。并建立了一批治沙样板模式, 如铁道部、中科院、林业部及宁夏在中卫沙坡头建立的铁路固沙模式; 固海、同心、金银滩等扬黄灌溉工程的沙质荒漠化土地开发模式; 盐池四墩子草地农业的沙化 土地治理模式; 盐池县柳杨堡荒漠化土地综合整治模式等, 为不同类型区的沙质荒漠化土地治理提供了借鉴。4. 2存在的主要问题尽管我区在沙质荒漠化土地防治上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 但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1) 沙质荒漠化的形式依然严峻, 局部地区沙漠化发展程度进一步加剧。近十余年来, 由 于扬黄工程的实施, 变多处沙地为农田, 使得我区沙化土地面积减少了 23% , 出现了沙质荒 漠化土地面积逆转的现象, 但对此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 沙质荒漠化并没有因为面积的缩小 而停滞不前, 其发展程度在局部区域进一步加强, 危害面及影响程度有扩大的趋势。目前沙化面积的缩小主要得益于扬黄灌溉工程, 而其它方式的防沙工程并没有大面 积的减少沙化面积, 现存的 8 条主要流沙带就说明了这一点。虽然沙质荒漠化面积减少, 但是其发展程度并没有减弱, 在局部地区有加强的趋势。 以盐池为例, 1961 年全县沙质荒漠化土地面积为 18. 83 万公顷, 1983 年已发展为 25. 7 万公 顷, 平均每年增加 0. 312 万公顷。就其北部六乡而言, 1961 年沙质荒漠化土地面积占总面积 的 67. 26% , 1983 年占 76. 64% , 1990 年占 79. 79% , 1961 年至 1990 年, 沙质荒漠化土地面 积扩大了 12. 53% 。从沙质荒漠化发展程度看, 盐池北部六乡重度沙质荒漠化土地增加了 3.27% , 中度沙质荒漠化土地增加了 11. 57% 。就全区而言, 中、重度沙化土地面积与 70 年代相比没有改变, 仍处于 3755. 9 平方公里、2430. 6 平方公里, 但其在沙质荒漠化土地比例中, 分别由 22. 4% 、14. 5% 上升到 30% 与 19.3% 。 也就是说, 宁夏土地沙质荒漠化发展程度中的中、重度比例合计接近了 50% , 说明, 沙 质荒漠化的危害程度并没有减小, 在局部正在加强。灵武县土地沙质荒漠化情况也反映了该种现象, 1997 年, 全县沙化土地面积为 2857. 9km 2 , 占全县总面积的 77. 9% , 其中极强度沙 化土地、强度沙化土地、中度沙化土地面积分别是 347. 9km 2、532. 2km 2、1138. 3km 2 , 分别占全县总面积的 12. 2% 、18. 6% 、39. 89% 。值得注意的是, 由于全球气候的变化, 我区的沙质荒漠化区将进一步趋于干旱化, 随着 人口压力持续增加和经济活动的加强, 土地沙质荒漠化将进一步发展。 因此, 我区的沙质荒漠化面临的形式依然十分严峻, 如不能继续加强有效的遏制手段, 将会使我们丧失经济发展 和生存的空间。(2) 思想认识不足对沙质荒漠化防治工作的重要性、长期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 缺乏长期防治沙质荒漠 化的自觉性。 尤其是近年来, 在追求经济效益、注重眼前利益的冲击下, 导致农业垦荒、牧业超载、商业采挖药材的趋势扩大化, 使沙区植被破坏严重, 促进了沙质荒漠化的发展。虽然已开展了全民治沙, 加强生态建设的宣传教育活动, 但因沙区的文盲半文盲率高 于全区平均水平的 35. 49% , 这使得生态意识难以真正贯彻到群众中去, 在沙地治理中难以 使群众做到自觉保护沙区资源和环境。(3) 资金投入不足、治理规模小。 长期以来, 防治土地沙质荒漠化的投入严重不足。“八第 2 期蒋齐等宁夏土地沙质荒漠化及其防治对策59五”期间, 全国防沙治沙工程国家每年投资 3000 万元左右 (按面积平摊, 宁夏只有 30 万元) ,按治理面积平均每亩投入仅 2. 26 元, 而沙区经济贫困, 对国家实施的生态建设工程几乎没 有配套能力, 从而导致:一些先进技术得不到推广;工程分散, 难以形成规模, 需要治理的面积、地区太多, 因资金不足, 投入资金只能分 散使用。(4) 以防为主的方针贯彻不力, 缺乏有效制止滥采、滥樵、过牧等不合理人为活动的措施或措施不力, 所以形成不少地方“绿化赶不上沙化”的被动局面。 其次, 依法防治土地沙质荒 漠化尚未走上法制化轨道。目前, 我国还没有一部专门的、完整的荒漠化防治法, 这使得一 些人为造成荒漠化的行为在处理上无法可依, 破坏植被资源的现象未能有效制止。 例如, 由于滥采滥伐, 宁夏仅有的贺兰山林区、六盘山林区、罗山林区的森林覆被率明显下降, 贺兰 山的覆被率由五十年代的 13. 8% 下降到 10. 4% ; 六盘山林区由六十年代的 230 万亩减少到100 万亩左右; 罗山林区六十年代森林面积 20 万亩减少到 10. 8 万亩。 因超载放牧、采挖甘 草、滥抓发菜等, 使全区近 682. 5 万亩的天然草场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占草场总面积的17. 9% , 98% 的草场有不同程度的退化。近几年, 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灾害连续光顾宁夏地区,南部阴湿山区降雨量明显减少, 北部干旱带向南推进了约 40km , 多年未见的“沙尘暴”不断 升腾。 说明, 以防为主的防沙治沙方针仍需进一步贯彻。5土地沙质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土地沙质荒漠化防治的根本目标, 就是要通过人为措施减少和消除引起土地沙质荒漠化的各种因素, 恢复和重建生态平衡, 形成适于生存和发展的优质环境。因此, 土地沙质荒漠化的防治必须坚持以防为主, 治理与利用相结合的原则, 寓土地沙质荒漠化的防治于农林牧 综合开发中, 以经济开发的可持续性带动土地沙质荒漠化防治, 以土地沙质荒漠化防治保障 和促进经济综合开发建设。5. 1 控制人口增长、减轻人口压力是防治荒漠化的一项基本国策人口的压力是造成我区土地沙质荒漠化的主要因素, 因此, 有效的控制人口增长速度, 确定适宜的人口容量, 减轻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 对防治沙质荒漠化意义重大。 具体措施 有:(1) 加强计划生育工作, 控制人口发展, 是减轻人口对环境压力的有效途径。能否强化执 行我区的一、二、三生育制度, 是沙区人口控制的关键。( 2) 吊庄、移民, 利用扬黄工程及 1236 工程建设的有利时机, 有计划地进行沙区人口迁移, 变部分旱农区为牧区, 力争彻底解决沙区的人口压力, 使人口密度稳定在 7 人km 2 左右 的水平。(3)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减少农业人口。 宁夏沙区工业基础薄弱, 发展速度缓慢, 多数 人口依附于土地而生存, 造成人口对土地等资源的巨大压力。 因此, 大力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开辟第三产业, 把农业人口逐步转移到其它行业 ( 如加工业、商业、运输业等) , 减轻人口 对环境的压力。5. 2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提高种植业水平自治区农业环境监测站调查资料60干旱区资源与环境第 13 卷我区沙质荒漠化土地利用结构上普遍存在着耕地多而分散, 林地少, 农林牧争地的矛盾。 根据该地区的实际情况及发展的需要, 压缩农地、扩大林地、稳定草地是十分必要的, 这 是因为该区的地理位置、沙的优势覆盖和水分特点, 确定了该区是一个以草地放牧为主的 牧、林、农交错区, 其优势生活型是耐风沙的灌木, 而不是草原禾草和森林乔木。因此, 扩大林 地、稳定牧地、有利于恢复环境的生态平衡, 发挥牧业的经济优势。农地的缩小, 必须以提高种植业水平来弥补因面积的减少而增大的粮食等作物的生产 压力。 第一要加强基本农田建设, 培肥地力; 第二要引进先进技术, 提高单产; 第三要扩大商 品经济作物的生产, 增加收入; 第四要加强农牧结合达到农牧互助; 第五要完善生态经济防 护林及混农林业建设, 为持续发展提供保障。5. 3 加大科技投入、提高防沙治沙综合开发的整体效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沙区的自然条件恶劣, 生态系统脆弱, 决定并限制了该条件 下的资源种类。因此, 沙区的开发整治必须依靠科技进步, 改变落后的土地经营利用方式, 以 提高经济效益。如节水技术、温棚技术、种植技术, 以草定蓄、合理轮牧, 优良品种的引进等技 术都体现了科技在沙质荒漠化土地治理中的含量。5. 4 增加资金投入力度、进行规模治理针对国家投入较少、地方配套资金有限的状况, 实施多方集资, 谁治谁有的政策, 并将国 家投入资金集中用于规模治理上, 不搞多方“钓鱼”、分散使用, 有利于加快治沙工程建设速 度, 提高工程质量, 建成有规模的治理样板。5. 5出台并完善沙质荒漠化土地治理的扶持、优惠政策, 促进沙区开发的自我积累, 提高其 发展能力土地沙质荒漠化防治有别于一般的工程建设, 其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明显, 但直接经济 效益较低, 所以在政策上应予以优惠和倾斜。但目前一是农林特产税高达 17. 6% ; 二是沙区 产业开发在税费上没有优惠; 三是国家 1991 年制定的沙区资源开发的税收优惠政策, 不少 因税制改革而取消; 四是治沙贴息贷款的政策作用未能很好发挥。这些都抑制了沙区开发自 我积累及资金投入。 因此, 出台优惠政策, 势在必行。5. 6 加强宣传引导、强化政府行为沙区因相对贫穷、教育文化落后, 文盲、半文盲率高于全区平均水平的 35. 49% , 科技人 才分布低于全区平均水平的 0. 37 人km 2 , 远低于全国的 0. 77 人km 2。因此, 引导沙区人民认识生态环境及治沙的意义, 需要长期的宣传教育。而且宣传教育本身也是对各级政府在沙化防治认识上的提高过程, 有利于使全社会各部门投入到防沙治沙工作中。强化政府行为, 是保证治沙工程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关键。在当前经济效益低和投入 有限的情况下, 有必要将沙区各级政府的政绩考核与治沙工程联系起来, 这既可以表达政府 的治沙决心, 又可以推动群众治沙。5. 7 完善法制、法规, 使沙漠化防治步入法制轨道国家在统筹自然资源开发时, 要建立严格的制度, 避免造成荒漠化。 要尽快出台有关荒 漠化防治的法规, 依法避免人为因素对自然环境破坏后造成的灾情和荒漠化问题, 并把防治荒漠化作为减灾的核心问题。 在生存发展的前提下, 严禁滥垦、滥牧、滥伐、乱挖药材等不利于土地沙质荒漠化防治的人为活动扩大。使人口、资源、环境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 使土地沙 质荒漠化防治尽早步入有法可依的防治轨道。5. 8 大力推广先进典型的行之有效的经验, 开展综合防治第 2 期蒋齐等宁夏土地沙质荒漠化及其防治对策61土地沙质荒漠化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 科学地规划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水资源是其核心问题, 农林牧的综合发展是防止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则。在宁夏地区, 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 大力推广“沙坡头”、扬黄灌区、盐池柳杨堡、沙边 子”等治沙示范样板的经验, 推动沙漠化防治进程。5. 9加快沙产业开发进程, 培育沙区经济的新增长点充分利用沙区的动植物资源, 进行沙产业开发, 如老瓜头的蜜源及毒素、苦豆子碱、麻 黄、沙蒿胶等, 创出沙区的优质品牌, 把农业人口转移到产业开发上, 减轻人口对环境的压 力, 为土地沙质荒漠化防治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提供自我积累资金的造血机器。参考文献1234567王吉智, 宁夏土壤, 宁夏人民出版社, 1990. 银川董智勇, 中国治沙暨沙产业学会论文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 北京 王志兴, 宁夏农民收入现状分析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