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研究.pdf_第1页
(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研究.pdf_第2页
(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研究.pdf_第3页
(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研究.pdf_第4页
(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姓名 许承宇 申请学位级别 硕士 专业 产业经济学 指导教师 王军 20100201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论文提要论文提要 产业结构调整是当今各国发展经济的重要课题 世界经济的发展历程在某种程度 上就是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和升级的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升 级的步伐明显加快 产业结构明显改善 促进了经济的持续 稳定和健康发展 但由 于历史 体制 政策等诸多因素的制约 中国的产业结构还很不完善 明显滞后于当 代国际分工的发展水平 在全球化日趋激烈的竞争中普遍处于劣势 为促进产业结构 调整 国家有关部门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来保障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 2008 年爆 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也对中国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了挑战 为此中国政府出台了 4 万亿的 经济刺激方案和十大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 在此背景下 中国更应该做好产业结构调 整的部署和规划 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本文在评述国内外学者对产业结构演化 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 结构平衡发展 主导产业选择和产业标准结构等问题的研究现状的基础上 通过对产业和产业结构内 涵的梳理和界定 揭示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 进而指出产业结构调整的近期目标 是产业结构合理化 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长期目标是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 选取三 次产业占 gdp 的比重和三次产业从业人口比重来分析中国产业结构的历史变迁 并 进一步对中国产业结构的演进阶段进行划分 从而为分析目前中国产业结构的现状奠 定基础 中国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借鉴许多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实践经验 因 而通过对国外发达国家美国和日本的产业结构调整及演进过程的总结和评价 提出对 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启示 根据上述对中国产业结构的发展进程和现状分析 以及针 对国外产业结构调整的经验启示 针对目前中国产业结构合理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中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调整思路 关键词 关键词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合理化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abstract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is an important issue of today s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world economic development history in a sense is actually a process of optimizing and upgrading industrial structures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the late 1980s china s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has accelerated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s have been improved contributing to the sustainable stabl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economy however due to various historical system and policy constraints china s industrial structures remain less optimal obviously lagged behind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and it is disadvantage in the increasingly fierce competition of globalization to promote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the state relevant departments take certain measures to protect the rationalization and advance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in 2008 has also presented challenge to china s industrial adjustment and chinese government has introduced a 4 trillion economic stimulus package and the top ten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and revitalization plan then chinese government should make the deployment and planning about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to promote the healthy and st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 s economy 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search statu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regarding the evolu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ucture balance development the choice of leading industry and industry standards and it sorts out and defines industry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reveals the general law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evolution and there are two industrial structures adjustment goals namely the short term goal that is industry structure rationalization and the long range goal that is industry structure highly then this paper selects the index of three industries share of gdp and three industry practitioners to analyze the history of china s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and to further divide into stages of china s industrial evolution so as to analyze the current status of china s industrial foundation china s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needs to benefit from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many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newly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this paper summarizes and evaluates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and evolution course of foreign developed countries such as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and sums up the inspiration of china s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on this basis this paper aims at the current industrial structure rationalization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to the countermeasur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rationalization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key words industrial structure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industrial structure rationalization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独 创 性 声 明 独 创 性 声 明 本人郑重声明 今所呈交的 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论文是我个 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尽我所知 文中除 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 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 的内容及科研成果 也不包含为获得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 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 作者签名 作者签名 日期 日期 年年 月月 日日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有关规 定 即 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 允许论文被查阅 借阅或网 络索引 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可以采取影印 缩印或 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作者签名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日期 年 年 月 月 日 日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第 1 页 共 41 页 1 绪论绪论 1 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 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 1 1 选题背景 1 1 1 选题背景 产业结构调整是当今各国发展经济的重要课题 调整和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有利 于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的改善 从主要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工 业革命以来的经济发展历程 以及从二战后新兴工业化国家产业结构的快速演变中可 以看出 世界经济的发展历程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和升级的过 程 在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 各国政府都十分重视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来促进和推动 经济的健康 快速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主线 是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一国政府实现国 家经济安全和竞争优势的首要经济政策目标 没有产业结构调整 就没有产业结构的 优化升级 没有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就没有新的产业优势和强劲的国际竞争力 没 有产业结构优势 就不可能支撑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1 世纪将是一个经 济科技竞争更为激励的时代 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就在于深化改革 加快企业经 营机制转轨的步伐 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提高中国经济的整体素质 从产业结构 的大调整中获取活力 增强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能力 1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步伐明显加快 产业结构明显改善 促进了经济的持续 稳定和健康发展 但由于历史 体制 政策等诸多因素的制约 中国的产业结构还不完善 明显滞后于当代国际分工的发展水平 在全球化日趋激烈 的竞争中普遍处于劣势 主要表现为 产业间及产业内部结构不协调与低度化 产业 区域布局与发展不均衡 所有制结构与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等 一方面 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企业自我约束机制不断强化 已摆脱了产品长期供不应求的短 缺局面 另一方面 市场供求格局的变化使中国经济长期粗放型增长 产业结构不合 理更深层次矛盾凸现出来 因此 根据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推动国有经济进行战略 性重组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加速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的步伐 对于中国发挥比较优 势 应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新挑战 提升综合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 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国家有关部门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来保障产业结构合理化和 高度化 2003 年 8 月 为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防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 国 家发改委就按照党的十六大关于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要求 开始了相关文件的研究 起草工作 2005 年 4 月 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达成一致意见并会签 并修改形成了报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第 2 页 共 41 页 国务院的送审稿 2005 年 11 月 9 日 温家宝总理主持国务院第 112 次常务会议审议 并原则通过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 和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2005 年 12 月 7 日 国务院下发了 关于发布实施的决定 国家 发改委配套发布实施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在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 总则中明确指出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是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促进一 二 三 产业健康协调发展 逐步形成农业为基础 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 基础产业和制造业 为支撑 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坚持节约发展 清洁发展 安全发展 实现可 持续发展 根据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鼓励类 539 条 限制类 190 条 淘汰类 399 条 国有煤矿矿区的各类小煤矿 小的柴油发电机组和 5 万千瓦及以下的常规小 火电机组 安全环保达不到国家标准的成品油装置 100 立方米及以下高炉 化铁炼 钢等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将被淘汰 汞电池 毒鼠强 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和直排式燃 气热水器也被列入淘汰类目录 与此同时 别墅 高尔夫球场 赛马场列入了限制类 与此同时 目前中国产业结构急需调整 钢铁 电解铝行业严重过剩 甚至出现了行 业性亏损 而电力 石油产能又不足 制造业的基础装备工业对外依赖性加强 工艺 落后 经济发展能耗消耗过大 大炼油比小炼油能多产出 10 的成品油 所以 积极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 保证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因此如何实现中国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即结构合理化和结构高度化成为中国产业结 构调整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2008 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正在对世界经济产生深刻的影响 为了应对金融危 机的影响 中国政府提出了 保增长 扩内需 调结构 的指导方针 先后出台了 4 万亿的经济刺激方案和十大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 那么 中国产业结构调整是否会因 为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而改变原有的轨道 在新的背景和形势下 中国如何做好短期 产业结构的调整 这正是本文所要讨论的话题 1 1 2 研究意义 1 1 2 研究意义 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两者相互依赖 相互促进 一方面 产业结构变化的速度太慢或结构不合理会阻碍经济增长 另一方面 产业结构不断地 调整和升级可以有效地改善资源配置 促进经济增长 现代经济增长的过程 其实质 是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调整相互联系 相互促进 不断发展的辩证过程 产业结构调 整会促进经济总量的增长 经济总量增长也会促进产业结构的加速调整 这已被许多 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实践所证明 从中国经济发展趋势来看 实现经济快速增长是 十 一五 时期的一项艰巨任务 十一五 规划中也明确提出 中国已经进入必须通过 结构调整才能促进经济发展的阶段 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 以提高国民经济的整 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积极主动 全方位地对经济结构进行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第 3 页 共 41 页 战略性调整 要把调整产业结构与调整所有制结构 地区结构 城乡结构结合起来 坚持在发展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在经济结构调整中保持快速发展 把产业结构调 整作为主线 在经济全球化和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的背景下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 升级 有利于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 中国更应该做好 产业结构调整的部署和规划 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因此 在现 代经济增长中 研究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 价值 1 2 现有研究综述 1 2 现有研究综述 1 2 1 产业结构演化研究 1 2 1 产业结构演化研究 joe s bain 比较分析美国 英国等八国制造业在工厂规模 工厂集聚 企业集聚 等方面的特征 结果发现 与美国相比 其它国家工厂规模较小 产出效益较差 工 厂和企业集聚程度更高 垄断更为普遍 3 finnr frsund 和 lennart hjalmarson 以瑞 典的牛奶 水泥等行业为例 利用边界生产函数等经济学方法 分析了产业结构及其 演化的特点 4 giacomo bonanne 和 dario brandolihi 在 industial structure in the new industrial economics 中研究分析产业结构是如何形成的 在不确定外界因素的影响 下企业是如何持续运作的 以及如何给政府提供改善产业效率的建议等问题 5 larsengwall 关注企业规模结构演化的随机模型 并使用欧美国家大型企业 瑞典所 有企业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公司总数等数据对该模型进行解释和验证 6 k kim 和 s w moon 利用一种动态的 cge 模型 研究在国外储备危机暴发的情况下 韩国产 业结构演化的主要特征 并指出为了恢复增长水平和改善资金流通 生产力水平的提 高非常重要 7 宋金平 李丽平的研究重点在于城乡过渡地带资源合理配置和产业发 展问题 以北京市为例 分析城乡过渡地带产业结构演化过程和社会经济特征 8 田至美利用产业结构的三相坐标系表示法探讨山地型郊区产业结构的演化规律 利用 相似系数进行地区对比 探讨北京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 9 张耀光 陶文东根据中国 12 个海岛县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 应用三次产业结构重心轨迹的动态变化 形象描述了各海岛县产业结构的演化过程 10 刘兆德利用 shift share 方法深入分析 胶济产业带工业结构演化特征和发展趋向 11 1 2 2 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研究 1 2 2 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研究 最早注意到结构变动与经济总量增长之间存在关联的是威廉 配第 但他所在的 那个时代还不能看到人均产值的高增长率与生产结构的高变换率之间的内在关系 英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第 4 页 共 41 页 国经济学家柯林 克拉克 运用投入产出法估算 20 多个国家各部门的投入与产出数 据后 得出了结构变动与经济总量增长关系的经验性结论 即著名的 克拉克定律 美国经济学家西蒙 库兹涅茨在继承克拉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运用改进了的研究方 法 对 57 个国家的原始资料进行了处理 创立了 库兹涅茨法则 钱纳里进一步使 用了几个基本的回归方程式 对结构变动和经济总量增长关系进行了新的研究 得出 了一个具有一般意义的 标准产业结构 模型 总而言之 经济学家对于结构变动与 总量增长之间存在联系方面 观点较为一致 但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经济学家在这个更为深刻 更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上 则出现了较大分歧 以库兹涅茨 为代表的经济学家认为 现代经济发展本质上是一个总量增长的过程 总量增长比结 构变动更重要 结构变动是依附于总量增长的 因为只有总量的高增长率才导致了结 构的高变换率 没有总量的足够变化就会严重限制结构变动的可能性 与此相反 以 罗斯托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则认为 现代经济发展本质上是一个结构变动的过程 它根 植于现代技术提供的生产函数的累积扩散之中 结构比总量更重要 离开了结构分析 就无法解释总量为什么会增长以及如何增长 12 在此基础上 现代学者进一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michael peneder 运用 动态预测方法建立以结构效益扩张为基础的标准增长模型 以 28 个经合组织国家资 料为例 研究发现产业结构对 20 世纪 90 年代年代宏观经济增长起了决定性影响 13 bai ding hu michael mcalear 运用 1992 年 1995 年和 1997 年中国的投入 产出 表 研究产业结构及产业之间的关系以及两者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14 friedman j judith 分析美国 208 个城市化地区 small firms 成长过程 结果发现在 small firms 的成长过程中 地方产业的多样化和现状产业结构作用重大 并以此为基础区分 small firms 的共同特征和个性特点 15 prais s j 基于企业规模和职业训练在某 些制造业中的重要性 产业与银行的关系 大企业之间的关系等产业结构特点入手 对比分析其对英国 德国 美国制造业生产力水平的影响 16 d needham 研究倾向 于厂商和产业结构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强调产品差别化和行业壁垒等产业结构特 征受到厂商 控制 更多 进而努力揭示两者更为平衡的关系 17 pankaj chemawat 和 robert ekennedy 以波兰为例 分析市场竞争的冲击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结果显示 对那些造成产业结构低级化和阻碍对竞争冲击的适应因素非常重要 18 另外 还有其 他学者对此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 19 25 1 2 3 结构平衡发展研究 1 2 3 结构平衡发展研究 为了促进经济增长 发展中国家应当采取平衡增长的发展战略 还是采取不平衡 增长发展战略 是经济学界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 所谓平衡增长是指在整个工业或整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第 5 页 共 41 页 个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同时大规模投资 通过各部门之间相互配合 相互支持的全面发 展 来彻底摆脱贫困落后面貌 实现工业化或经济发展 代表人物有保罗 罗森斯坦 罗丹和拉格纳 纳克斯等 不平衡增长是指由于发展中国家资源的稀缺性 全面投资 和发展一切部门几乎是不可能的 只能把有限的资源有选择地投入到某些行业 以使 有限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促进经济增长的效果 代表人物是赫希曼和辛格等 平衡增长理论与不平衡增长理论各有优缺点 平衡增长论者强调一揽子投资的重 要性和投资结构合理安排的必要性 认为投资项目之间应当有良好的协调 这些论点 无疑是正确的 然而 需求不足还不是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而且也绝不是只靠平衡 增长就能消除这种障碍 不平衡论者虽强调了产业部门的 联系效应 但低估了不 平衡增长所造成的结构失衡和资源稀缺可能产生的垄断 但是 赫希曼认为 两者之 间是有一定联系的 在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 引起平衡增长的可能性正是不平衡增 长的经历 纳克斯也曾表示 中间产品市场应采取不平衡增长 而平衡增长是指最 终产品的均衡 不平衡增长是创造短期的 事先的不平衡 以求得长期的 事后的均 衡 应以平衡为目的 以不平衡为手段 通过不平衡来谋求平衡增长 中国经济发展走的就是一条不平衡增长的道路 因为在经济发展初期 资源是非 常稀缺的 所以采取不平衡增长战略 优先发展某些部门 就能通过 联系效应 引 诱其他部门的出现和发展 本文依据的就是这个方向 强调用事先的不平衡以求得长 期的事后的均衡 1 2 4 主导产业选择研究 1 2 4 主导产业选择研究 主导产业是指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 对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起着导向性和带动 性作用 并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技术进步能力的产业 其对产业结构的调整演变具 有导向与推动作用 因此正确选择主导产业不仅是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重要内容之 一 也是政府制定产业政策 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 国内外学者提出了许多界定 和选择主导产业的基准 1 赫希曼基准 赫希曼在其名著 经济发展战略 一书中 依据投入产出的的基 本原理 提出了依后向联系程度确定主导产业的基准 即应依据工业部门后向联系系 数的大小顺序排列 其意义在于 第一 突出后向联系意味着主导产业部门的选择以 最终产品的制造部门为主 这样 主导产业部门的市场需求就有保证 第二 因主导 产业部门具有强烈的中间需求倾向 这又为支持主导产业部门增长的中间投入部门提 供了市场 因此 主导产业部门通过需求扩大的连锁反应 可拉动经济的有效增长 因此 可以把赫希曼基准理解为以需求带动供给的不平衡结构的选择战略 26 2 罗斯托基准 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是最早主导产业理论的经济学家 他率先运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第 6 页 共 41 页 用部门总量的分析方法 分析了经济成长阶段与主导部门更替之间的关系 得出了经 济成长阶段与主导部门更替之间的关系 得出了经济成长阶段的依次更替与经济部门 重要性的依次变化之间的关系的结论 他依据自己的方法研究确认了主导产业的基准 主要有两条 第一 具有较高的增长率和显著的规模 第二 能带动其他部门的经济 增长 27 3 筱原基准 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在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为规划日本当时的 产业结构提出的基准 筱原基准包括两个重要指标 即 收入弹性基准 和 生产率 上升基准 1 收入弹性基准 即指选择收入弹性高的产业为主导产业 这里的收 入弹性是指需求的收入弹性 表示人均国民收入每增加一个单位时对某一产品需求的 变化 收入弹性大于 1 说明随着收入的增加 需求增加更快 收入弹性小于 1 说明随 着收入的增加 需求相对于减少 2 生产率上升基准 即指选择生产率上升快 技 术水平高的产业部门为主导产业部门 28 1 2 5 产业标准结构研究 1 2 5 产业标准结构研究 一些经济学家在总结大量历史数据的基础上 通过统计回归分析得到了能大致反 映产业结构的 标准结构 如库兹涅茨的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产业标准结构 他在 研究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时 不但通过时间序列的数据对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进行了 分析 而且还通过横截面的数据对经济发展阶段与产业结构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这种 横截面数据研究产业结构的方法 为了解一国产业结构发展到何等高度提供了比较的 依据 钱纳里的 产业结构标准模式 以及 钱纳里 塞尔奎因模型 等 钱纳里 与塞尔奎因对 101 个国家 1950 1970 年的统计资料进行分析 构造出世界发展模型 由发展模型整理出经济发展结构模型 即经济发展不同阶段产业结构的标准数值 钱 纳里认为 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 存在着不同的经济结构与之相适应 如果不对应 则说明该国结构存在偏差 这就为不同国家分析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演变是否 正常提供了依据 根据 标准结构 就能了解一国经济发展到哪一阶段以及产业结构 高度化的程度 不过 标准结构 与实际产业结构状况的偏差 既依赖于各国资源禀赋的差异 又与社会制度相关 在国家所有制占主导地位的经济中 政府动员和集中资源的能力 很强 从而资源配置就可能像基础工业 重工业倾斜 而在私有制占主导地位的发展 中国家 资源的所有权比较分散 市场体系又不很健全和发达 不选择投资周期长的 工业也就具有很充足的理由 显然上述两类国家很难有共同的发展型式 29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第 7 页 共 41 页 1 3 研究思路与内容 1 3 研究思路与内容 本文以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和调整目标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理论 根据三次产 业占 gdp 比重和从业人口比重两个指标分析中国产业结构的发展进程 进而分析中 国产业结构的现状 并运用相关数据以及国外产业结构调整的经验教训 找出中国产 业结构合理化存在的问题 进而提出促进中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思路 本文内容划分 为以下五章 第一章绪论 本章首先提出本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评述国内外学者对产业结构演 化 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 结构平衡发展 主导产业选择和产业标准结构等问题的研 究现状 最后介绍本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基础 本章通过对产业和产业结构内涵的梳理和界 定 揭示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 进而指出产业结构调整的近期目标是产业结构合 理化 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长期目标是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 第三章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分析 本章选取三次产业占 gdp 的比重和三次产业从 业人口比重来分析中国产业结构的历史变迁 并进一步对中国产业结构的演进阶段进 行划分 从而为分析目前中国产业结构的现状奠定基础 第四章国外产业结构调整的启示 中国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借鉴许多发达国家和新 兴工业化国家的实践经验 本章通过对国外发达国家美国和日本的产业结构调整及演 进过程的总结和评价 提出对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启示 第五章促进中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思路 根据上述对中国产业结构的发展进程和 现状分析 以及针对国外产业结构调整的经验启示 本章针对目前中国产业结构合理 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中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调整思路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第 8 页 共 41 页 2 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基础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基础 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 一个经济实体在每 个具体的经济发展阶段 发展时点上 组成国民经济的产业部门是大不一样的 各产 业部门的构成及相互之间的联系 比例关系不尽相同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也不同 因此 产业结构调整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国家普遍关心的重大课题 国内外学者从产业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等角度进行了大量研究 相关成果十分丰富 回顾和分析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理论 为探求切合中国实际的产业结构调整问题提供 科学依据 对研究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大理论指导意义 2 1 产业与产业结构 2 1 产业与产业结构 一 产业 在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中 产业主要指经济社会的物质生产部门 一般而言 每个部门都专门生产和制造某种独立的生产品和消费品 作为一个经济单位 产业必 须满足质和量的规定性 产业处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 从事同类物质生产或相 同服务的独立经济整体 产业是一个多层次的经济系统 是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 适应的社会分工形式的表现 产业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经济联系 整个产业构成一 个具有函数关系的经济系统 产业是有投入和产出效益的活动经济单位 产业分类是对组成国民经济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 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解和组 合 划分为多层次的产业门类 产业分类从 18 世纪 60 年代法国重农学派的代表魁奈 试图从结构的角度研究国民经济的运动起 随着人们对产业结构认识的不断深化 生 产力的发展所提出要求的不断增加 产业的分类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关于产业分类 也经历了一系列发展过程 如 20 世纪 20 年代 国际劳工局最早对产业作了比较系统 的划分 即把一个国家的所有产业分为初级生产部门 次级生产部门和服务部门 但 是关于产业分类影响最大的方法是三次产业分类法 30 该分类法最早是由英国经济学 家费希尔教授于 1935 年提出的 他以社会生产发展阶段和资本流向为主要标准 把 整个国民经济按照三大产业的标志划分为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二战后 西方国家大多采用了三次产业分类法 在中国 1985 年首次规定三次产业的划分范 围 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民经济行业变化较大 为了及时准确地反映中 国三次产业的发展状况和更好地进行国际比较 中国国家统计局在 2002 年修订的 国 民经济行业分类 国家标准的基础上 于 2003 年对原三次产业的划分范围进行了调 整 制定了新的 三次产业划分规定 对三次产业分类进行了具体规定和分类 以 满足对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研究目的的需要 其具体规定如下 第一产业为农业 包括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第 9 页 共 41 页 农 林 牧 渔各业 第二产业为工业 包括采掘 制造 自来水 电力 蒸汽 热 水 煤气和建筑各业 第三产业包括除第一 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分流通和服务 两部分 共 4 个层次 流通部门 包括交通运输 邮电通讯 商业 饮食 物资供 销和仓储等业 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 包括金融 保险 地质普查 房地产 公用事业 居民服务 旅游 咨询信息服务和各类技术服务等业 为提高科学文化 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 包括教育 文化 广播 电视 科学研究 卫生 体育 和社会福利等业 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 包括国家机关 政党机关 社会团 体以及军队和警察等 二 产业结构 结构 一词较早地应用于自然科学 其含义是指某个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搭 配和排列状态 它较早地被应用于自然科学的研究中 20 世纪 40 年代 人们将 产 业结构 概念开始运用在经济领域中 并开始用这一概念分析经济问题 在最初利用 产业结构这一概念分析经济问题时其涵义还不规范 它既可以用来解释产业内部之间 的关系和产业与产业之间的关系 也可以用来解释产业内部的企业关系结构和产业的 地区分布 产业结构是指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 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考察 从 质 的角度来看 产业结构可以动态地解释产业间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不断变 化发展的趋势 揭示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产业部门不断替代的规律及其相应的 结构 效益 从 量 的角度来看 产业结构可以静态地研究和分析一定时期内产业间联系 与联系方式的技术经济数量比例关系 即产业间 投入 与 产出 的量的比例关系 按照产业结构研究内涵和外延不同 对产业结构研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31 广义 产业结构除了狭义产业结构的内容之外 还包括产业之间在数量比例上的关系 在空 间上的分布结构等 狭义产业结构的内容主要包括 构成产业总体的产业类型 组合 方式 各产业之间的本质联系 各产业的技术基础 发展程度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 位和作用 即指国民经济各个产业之间以及产业内部的比例关系和结合状况 本文中 所研究的产业结构则指狭义概念上的产业结构 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 产业结构是由许多相互联系的要素组成 是一个有机结合 的整体 组成产业结构的各个要素具有一定的系统性 层次性 有序性和相对性 这 就是产业结构的特性 系统性 作为一国社会经济系统的一个重要的子系统 其组 成的要素之间必定存在着某种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这种关系体现在结构内产 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上 依据这种联系 各产业组成一个整体功能大于各产业功能之 和的结构系统 层次性 第一层次是第一 二 三次产业结构 第二层次是各产业 的内部结构 第三层次是产业部门结构如工业中的轻 重工业结构等等 产业结构的 层次性特征要求各产业的发展应当在一国经济发展的总目标下 不断追求整个产业结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第 10 页 共 41 页 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 有序性 产业结构系统内各要素的关联能够束缚子系统的运 行 使系统在总体上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即产业结构内各产业的发展及整个结构的 演进应遵循一定的经济发展规律 如各产业的发展过程要经历孕育起步 高速增长 成熟以及衰退等阶段 而整个产业结构的演进就是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以相应的产 业作为主导产业 影响和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从而整个产业结构的演进表现出规律 性 相对性 合理产业结构的形成是一个动态而不是静态的发展过程 它是随着社 会生产条件 生产水平的提高和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变化 因而就要求对产业结构适时 地加以调整 但这并不否认产业结构在一定时期的稳定性 2 2 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2 2 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研究产业结构调整的首要问题是掌握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 产业结构是同经 济发展相对应而不断变动的 这种变动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高度 化和产业结构横向演变的合理化 这两方面的演进不断地推进产业结构向高度化和合 理化方向发展 从许多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实践来看 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 有以下四个方面 32 首先 从工业化发展历程来看 工业化大致可以分为前期 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 在工业化前期 产业结构呈轻型结构 一般是农业和纺织工业在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 用 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占绝对优势 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在三次产业中占 主要地位 第三产业的地位微乎其微 工业化中期 工业重心由基础工业逐渐向高加 工度工业转变 第二产业比重第一位 第三产业稳步上升 工业化后期 第二产业比 重开始逐渐下降 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以微电子技术 信息技术 航天技术 生物工 程 新能源和新材料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 这样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并逐步 走向高度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就形成了产业知识化 其次 从主导产业的转换过程来看 产业结构的变动具有阶段性 从农业开始 经历轻纺工业 原料工业和燃料动力工业等基础工业为重心的重化工业 低度加工型 工业 高度加工组装型工业 第三产业 最后到达信息产业 第三 从三大产业的内在变动来看 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中 开始逐渐以第一产 业为主导转变为第二产业为主导 继而转变为第三产业为主导 从市场导向角度来看 产业结构朝着封闭型 进口替代型 出口导向型和市场全球化方向演进 在第一产业 内部 产业结构从技术水平较低的粗放型农业向技术要求较高的集约型农业转变 再 向生物 环境 生化 生态等技术含量较高的绿色农业 生态农业发展 在第二产业 内部 产业结构的演进朝着轻纺工业 基础型重化工业 加工业 资本密集型产业 知识密集型产业方向演进 最后 从产业结构变化的新趋势来看 20 世纪 70 年代前后 发达国家产业结构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第 11 页 共 41 页 发展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及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虽然保持着下降 趋势 但下降速度在减弱 逐步下降到 4 以下 第二产业的劳动力及国民收入的相 对比重一直下降趋势 在第二产业内 资本密集的重化工业比重逐渐下降 资本技术 密集 技术知识密集的产业占的比重迅速上升 第三产业的上述两项指标都保持着向 上的势头 其比重在 50 以上 综观世界各国产业结构的变动情况 产业结构的演进史呈现出以第一产业为主导 到第二产业为主导 再到第三产业为主导的方向发展的变动趋势 2 3 产业结构调整目标 2 3 产业结构调整目标 产业结构调整是促进一国或地区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产业结构调整 的目标可以分为两类 协调当前的供需矛盾 提高本国经济发展速度 缩小与世 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这两大调整目标之间是相互关联的 但又存在区别 两者在一定 的条件下可能会产生矛盾和抵触 在发展理论和政策上曾经出现过 平衡发展 与 不 平衡发展 之争 其根源就是发展中国家在实际操作上需要同时实现协调发展和赶超 发展两大经济目标 33 根据上述产业结构调整的经济目标 可以将产业结构调整方式区分为两种 适应 性调整和战略性调整 适应性调整是根据一个国家特定时期内市场供需矛盾 对现 有产业和资源进行重新调整 从而使某些比例失调现象得到及时地纠正 以实现该时 期国民经济各部门或各产业的协调发展 战略性调整是根据一国经济发展的当前情 况和长期战略 以及国内外经济环境条件可能发生的变化 做出的一种超前性产业结 构安排 主要是立足于加快实现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赶超目标 因此在本文中 笔者 着重研究的是在对中国产业结构适应性调整基础上的战略性调整 由此可见 产业结构调整就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的途径和手段 产业结构优化是 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 实现各产业实现协调发展 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根据国民经 济效益最优的目标 以及本国的地理环境 资源条件 经济发展阶段 科学技术水平 人口规模 国际经济关系等特点 通过对产业结构的调整 使之达到与前提条件相适 应的各产业协调发展的状态 它是一个动态过程 尽管在各发展阶段和时点上优化的 内容不同 但一般主要包括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度化两个方面的内容 产业 结构合理化与产业结构高度化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产业结构合理化的着眼点在于经 济发展的近期利益 产业结构高度化则关注结构成长的未来 着眼于经济发展的长远 利益 产业结构适应性调整的近期目标是产业结构合理化 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长期 目标是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 一 近期目标 产业结构合理化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第 12 页 共 41 页 产业结构合理化就是指各产业之间及其内部具有较高的聚合质量 能促进产业结 构的动态均衡和产业整体素质的提高 其衡量标准有 1 产业间协调发展 在经济增长中 从一个时点看 在各产业间保持合理的数量 比例即实现产需平衡时 才能实现经济增长 不能将产业间协调发展简单理解为按比 例发展 它是发展中的动态现象 2 产业的技术进步与创新 产业的技术进步与创新程度直接反映产业结构的素质和高度化水平 是产业结构 合理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产业的技术进步与创新主要表现在产业的技术革新上 一般 包括 产品和装备水平的提高 工艺改进和完善 劳动力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经营管 理决策水平的提高等 因此 产业的技术进步与创新必然引起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经 济增长方式集约化 34 衡量产业技术进步一般采用技术进步速度和技术进步对产值增长速度的作用这 两个指标 技术进步速度是反映技术水平变化的综合指标 能从总体上表示产业部门 是否用较少的投入而获得较多的产出 设t为技术进步速度 y k l分别为总产值 投入资本和劳动力增长速度 则有 tykl 其中 表示资本产出弹性 即每增加一个单位资本所增加的产值数额 表示 劳动力产出弹性 即每增加一个劳动力所增加的产值数额 技术进步对产值增长速度作用指标 可以直接反映一个产业的技术进步对其经济 增长的作用 设 i ea为第i产业技术进步在产值增长速度中的贡献 i y为第i产业总产 值速度 i t为第i产业技术进步速度 按其相关可写成下式 iii eaty 3 结构效益 这是指产业构成比例关系变动引起的效益变化 它反映总的投入产出关系 是观 察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的综合指标 设s为结构效益指数 y k l为产值 资本 劳动者人数 n为产业数 则结构效益指数可写成下式 22 1 1 n ii n i ii i i yyy s k lkl y 该式表示的是产业结构调整后的总效益与产业结构调整前的总效益的差额 如果 s值上升 说明产业结构的调整使结构效益提高 即意味着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化 反 之 若s值下降 则反映产业结构效益下降 产业结构不合理 二 长期目标 产业结构高度化 在产业结构合理化调整 演进过程中 不断呈现出一个从低级向高级结构演进的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第 13 页 共 41 页 过程 产业结构高度化是产业结构系统从较低级的形式向较高级形式的转化过程 其 评价标准有 1 标准结构 法 标准结构 是大多数国家产业结构高级化演进的综合描述 一般是通过统计分析的方法 对样本国家产业结构高级化表现出的特征进行统计归 纳 并在此基础上综合出能刻画某一高级化阶段的若干指标作为产业结构演进到此阶 段的 标准 和代表 在利用 标准结构 对产业结构高度化进行实证研究中 库兹 涅茨 钱纳里 赛尔奎因 艾金通和西姆斯等人做出了巨大贡献 总结出被称为产业 结构的 发展型式 的 标准结构 这里有两个重要的指标 1 产值结构即各产业占 gdp 的比重 在利用产值结构对产业结构高度化进行 分析时 要注意的是所采用的价格体系 2 劳动力结构即各产业的劳动力比例 在劳动力能够自由流动的商品社会 人们为了获得更多的收入一般会趋向于收入较高的产业 劳动力在不同产业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