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与评析.doc_第1页
教学案例与评析.doc_第2页
教学案例与评析.doc_第3页
教学案例与评析.doc_第4页
教学案例与评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牧童教学案例与评析 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实验小学 王华一、教学目的1、诵读牧童,进一步感受诗词的丰富内涵。2、通过运用课后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3、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所描绘的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眷恋。二、教学过程会读师:请大家拿出一个本子,一支笔,跟着老师一起写一首诗,老师在黑板上写,同学们跟着老师在本子上抄。字要写得端端正正。(师生共同抄诗)牧童唐 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师:看一看每个字写正确了没有,特别是这个字念“p”(指“铺”字,板书拼音)。这个字念“su”(手指“蓑”字,板书拼音),上面是“”,下面是“衰”,看清楚了。写好的把笔放下。评析:这个细节看似顺手捎带,其实真实地反映出教师对语文教学认识的正确性和深刻性。其一是教师教学古诗也没有忘记让学生动手写好字,并且自己用板书工工整整做示范,实在难能可贵。其二是对识字教学的重视,“这个字念 su(手指蓑字,板书拼音),写上面是,下面是衰,看清楚了。”师:(微笑着)听说过“八仙过海”吗?“八仙”是哪八个人?生:(兴奋地)听过!八仙是铁拐李、汉钟离、吕洞宾、张果老、曹国舅、韩湘子、蓝采和、何仙姑。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写的。他原名叫吕岩,唐朝人。他跟许多诗人一样,对牧童是情有独钟哎!师:诗是一定要吟诵的,先听老师读一读。(师范读)你们自己轻声地吟诵一下。(生轻声吟诵。师插话:对,就这样轻轻地吟,要念到自己的心里,念上两三遍。)师:谁愿意来读给大家听?(一生读)师:正确流畅,不错。如果你能够体会这首诗的含义和意境,那会读得更好。(再指一名女生读)师:轻幽幽的,让这首诗别有一番情趣。请你来推荐一个同学读读看。(该生推荐一个同学起来读)师:她不但对这首诗有体会,而且读出表情,说明对诗有自己的真切体会。我们一起来读。评析:这一组诵读设计,时间不长,但同学连听带读有10遍之多,学生对这首诗从陌生到熟悉,从不会读到会读,体现了“以读为主”的语文教学理念。 读懂 师:学习古诗,我们不光要会读,还要读懂。读懂什么呢? 生:读懂每句诗的意思。 生:读懂诗的大意。 师:怎样才能读懂呢? 生:读读书上的注释,想想诗的意思。 生: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注释,想想诗的大意。 师:很好!请同学们采用这种方法,轻轻地读一读,想一想。一行一行地想,你就会读明白了。(生读) 师:同桌交流一下,听听你的同桌对这首诗是怎么理解的?你说给他听,他说给你听。(生同桌间交流)评析:老师没有让学生集体讨论,而是先让学生自己认真地读,细细地想,自己开动脑筋读懂诗句;然后再是同桌交流,“你说给他听,他说给你听,”教师追求的不仅是读懂的结果,而是让每个学生切切实实地体验理解古诗的过程。 师:读懂不一定要理解得很准确,这首诗大体意思懂得的,请举手。一部分同学可能还没有把握,老师提三个问题好不好?如果都能回答出来,证明你读懂了。 师:第一个问题,通过一遍又一遍地读,你眼前浮现出了什么样的画面?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牧童? 生:我眼前浮现出辽阔无边的草地。 生:我看到了牧童时而摇头晃脑,边吹边转着身子;时而吹几下曲子又放下笛子哼唱几句;时而停下来拍拍牛背,似乎在和牛说悄悄话。 师:你的想象力真丰富,说明你用心品读了。 生:我还看到了牧童吃饱饭后,不脱蓑衣,躺在草堆上,欣赏月光呢! 师:很好!你也把诗意读懂了。评析:诗是无形画。引导学生,将文字变成画面的过程也就是读懂诗意的过程,感悟诗情的过程。 师:第二个问题,“铺”字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生:操场上的草很茂盛,给人一种辽阔无边的感觉。 生:“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完全表现了出来。 师:还有哪个字,更能体会出一番情趣? 生:“弄”字,更显出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了出来。 师:谁来表演一下牧童是怎样逗弄笛声的? (生两手做吹笛动作,发出口哨声,声音时断时续。) (师笑,学生鼓掌。) 师:好一个活泼可爱的小牧童啊! 师:第三个问题,“六七里”和“三四声”是确指的数字吗?说说你是怎么读懂的? 生:“六七里”极言其多,跟“铺”联系在一起,进一步突出草的茂盛、原野的广阔。 生:“三四声”极言其少,跟“弄”联系在一起,进一步突出乡村的静寂。 师:你看,古诗当中每一个字都能表达一种感情,也能营造一种意境。 评析:抓住关键词,引导学生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较好地突破了教学重点。吟诵 师:现在自己读这首诗,深入体会带点字(即“铺”、“六七里”、“弄”、“三四声”),相信你的朗读感觉会不一样。(生自由练读)这时候的读,你要对这几幅画面有感觉,想想这种感觉能不能用一个词来概括? 生:绿草茵茵、牧笛声声。 师:感觉真好,富有诗意。师:这位同学是抓住“草”“笛”的特点来概括的。你会用这种方法概括吗?生:清风习习,明月朗朗。师:你很聪明,一点就通。生:静静品草,卧草眠眠。师:你能把自己的感觉用语言概括出来,说明你的语感不错。师:请同学们闭眼想象:眼前绿草茵茵,耳畔牧笛声声,老牛静静品草,傍晚清风习习,高空明月朗朗,牧童卧草眠眠,太惬意了! 你能读出这样的快乐吗?(集体轻轻吟诵。)评析:诗情画意是读出来的。教师引导学生读出诗歌的画面感,想想古诗的意境,然后用一个词来概括自己的这种感觉,可谓匠心独具。拓展师:同学们,自古以来,牧童这种无忧无虑的生活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的向往。写牧童的诗也就越来越多,你读到过,听到过,看到过吗?请背出来。生:所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师:这是诗人袁枚写的,通俗易懂,很有情趣。我再来补充一首牧童诗。这次我要求你们:我写完这首诗,你们就背下来,行不行? (师板书古诗,生背诵) 村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师:诗中的“陂”字读“bei”是“池塘”的意思。谁知道“衔”、“漪”是什么意思?生:“衔”是“口里含着”的意思。“漪”是“水波纹”。师:你理解的很对。没有想象,就不能体会诗的意境。我们没有亲眼见过牧童的生活,但我们可以想象,清晨生:牧童骑着黄牛吹着笛儿来到山坡上。师:对呀!还来到 生:草地里,池塘边。 师:干什么呀? 生:捉蜻蜓。 生:翻跟头。 师:夕阳西下,贪玩的牧童还没回家,妈妈在田头喊着:“山娃,该回家吃饭了” 生:(情不自禁地)哎,来了 师:看,夕阳西下,牧童横坐在牛背上,吹着短笛回家了!(集体诵读村晚)师:牧童诗,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好!一起再读牧童、村晚,读出你的理解(生有感情地朗读。)师:留个作业,和诗人比一比,他们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