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doc_第1页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doc_第2页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doc_第3页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doc_第4页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Analysis on the reason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financing difficulty of small and medium sized enterprises摘 要摘 要: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社会的重要构成要素,在激发市场竞争活力、促进就业、推动产业技术创新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中小企业在发展中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多项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融资政策,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中小企业融资环境,但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仍然任重而道远,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迫在眉睫。本文在全面分析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的基础上,运用融资的相关理论,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进行全面研讨,并通过借鉴国外的经验做法,区分政府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对原因的主次进行了分析。笔者认为,由于中小企业本身先天弱质性特征,导致借贷双方出现信息不对称性,致使中小企业融资难,出现市场失灵,解决这一问提依靠中小企业和市场自身难以奏效,首要充分发挥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改进中小企业融资和发展环境。基于以上研究,笔者认为应首先改善中小企业外部环境,并提出了具体措施,希望对于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起到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担保;非正规金融; IIABSTRACTAbstract: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SMEs)are an important constituent elements of our countrys economic society. The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stimulating market competition, promoting employment and promoting industrial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However, due to various reasons, SMEs have different degrees of financing difficulties, financing expensive difficulties. In order to solve this problem, our country has promulgated a series of laws,regulations and policies to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SMEs. It is a large extent to improve the financing environment for SMEs, but fundamentally to solve this problem is still has a long way to go, and to solve this problem is imminent. This paper has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financing situation of SMEs in China, using the related theory of financing, the reasons for the financing of SMEs to conduct a comprehensive study, and by drawing on foreign experience and practice, to distinguish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market in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the main reasons of time are analyzed.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due to the SMEs itself inherent inferiority characteristics, lead to both lenders and borrowers information asymmetry, resulting in SME financing, market failure, resolve the question on th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and the market itself is not successful, the first full play 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improve the financing environment for SME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above research,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we should first improve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of SMEs, and put forward specific measures, hoping to solve the financing difficulties of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in our country to play a certain theoretical guiding role.Key words: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financing; credit guarantee; informal finance;目 录第一章 引言21.1 研究背景和意义21.1.1 研究背景21.1.2 研究意义31.2 国内、外研究现状31.2.1 国外研究现状31.2.2 国内研究现状51.2.3小结81.3 研究内容及方法81.3.1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框架81.3.2本文的主要观点91.3.3本文的创新点9第二章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112.2中小企业融资供给失衡112.3新常态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更加突出122.4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132.5非正规金融在中小企业融资中占有重要地位14第三章 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原因分析153.1内部原因分析153.1.1中小企业内部管理结构不规范153.1.2规模小、缺乏自有资金和抵押品153.1.3中小企业科研投入不足163.1.4抗风险能力差。163.1.5存活时间短163.1.6经营管理水平不高163.1.7信用水平较低173.1.8财务状况公开质量低,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173.2外部原因分析173.2.1金融市场结构层面173.2.2宏观政策层面。193.3小结21第四章 国外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经验做法224.1美国经验224.2日本经验224.3德国经验234.4印度经验244.5小结25第五章 如何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建议275.1推进金融体系层次化,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275.2大力发展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专业化金融机构285.3在政府政策上加大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扶持力度295.3.1完善中小企业融资的制度环境295.3.2改进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帮扶体系305.3.3加快中小企业征信和增信体系建设305.3.4建立和完善信贷担保体系建设315.3.5规范和鼓励民间借贷组织发展31第六章 结论33V第一章 引言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1.1 研究背景在我国,中小企业在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推动科技创新、增加税收收入、吸纳群众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据权威数据统计,我国中小企业共计约4200余万户,在全国企业总数量占比超过99%,其中的480万户中小企业已经在工商部门进行了登记注册,除此以外,还有3800万户个体、私营企业。中小企业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接近国内生产总值的3/5,制造的商品总产值约占社会商品销售总额的3/5,其缴纳的税收占全国税收总额的一半以上,为社会城镇提供了近4/5左右的工作岗位1。最近,党中央、国务院专门就中小企业发展出台了政策意见,由此可见,中小企业在缓解就业压力,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维护社会稳定等各个方面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不仅仅在我国,就是在发达国家,中小企业对促进经济发展,改进民生方面的作用也十分明显。美国、日本、欧盟等西方经济强国和发达经济体都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发展,将其看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美国形象的用“美国经济的脊梁”来形容中小企业的作用,日本政府高度评价中小企业的作用,表示日本经济取得的成绩与中小企业息息相关。欧盟也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发展,于20世纪初期,就开始研究如何帮助中小企业发展,并探索如何运用财政预算资金帮助中小企业融资,为其发展提供有利的政策及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德国同样重视中小企业,更认之为一国的经济脊梁。我国的台湾省同样把中小企业看作是地区经济的命脉。然而,从国际经济发展大局来看,不管是发达经济体还是欠发达经济体,无论是发达国家又或是是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在发展中都将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但说到核心问题,各国都会不约而同指向融资难问题,并把它提升到战略高度进行研究解决。我国情况与发达国家相比有着很强的特殊性,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在我国更为严重。这是由于,目前我国现行的经济、社会制度仍有很大欠缺,不同程度存在经济所有制歧视、诚实信用体系缺失、法律体制尚不健全及公司治理结构极不完善等特色问题,而且我国在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个方面存在普遍缺陷。在直接融资方面,我国的资本市场并不完善,虽然目前主板市场、创业板和债券市场等已启动,但对上市融资企业都有着严格的监管体系,除少数高成长、高科技的中小企业外,其他很一大部分的中小企业无法从股票、债券市场上获得直接的资金支持。由此看来,我国的中小企业直接从资本市场获得资金的概率较小。在间接融资渠道方面,由于我国中小企业绝大多数依靠银行进行融资,没有其他的间接融资方式,但是,在为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时,由于银行的成熟的商业化和市场化要求,银行在审批发放贷款时,往往对贷款安全性有着很高的要求,在实际交易时,往往会采取附加一些非利率的贷款条件,变相拒绝部分资金需求者的贷款要求。在市场经济体制相对成熟的发达国家,在采用多层次的经济体制时,往往配套地建立起多层次金融机构体系,然而,在我国确没有相应的建立起这种配套或者对应,金融机构体系出现断层。在金融体系方面,我国的金融体系还尚不成熟,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还存在着较大差距,诸如担保机构、贷款担保基金、中小企业同业协会、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等专门服务中小企业融资的等中小金融机构仍是金融体系空白,也是导致中小企业难以得到资金支持的重要原因。1.1.2 研究意义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任务繁重,需要系统研究解决。这不是单独哪一个部门,哪一个方面的问题,而是需要政府、银行、中小企业三方的通力合作,共同行动才能得到解决,因为只有政府才能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和市场环境,在政府牵头下才能建立较为科学、完善、多层次的金融体系,财政和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也需要政府牵头研究提供;银行方面则应该继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努力构建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创新并建立多元化金融产品及金融服务,不断完善和改进中小企业融资的渠道;中小企业必须要不断改进自身存在的问题,完善自己,改进和完善资本结构,不断增强内在融资能力,结合自身实际,拓展融资渠道。综上所述,当前,由于我国正处于深化机制体制改革和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时期,由于广大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起到的重要作业,全面了解和掌握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情况,准确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具有针对性的结合当前情况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有助于有效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推进我国中小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创新发展,深化供给侧改革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迫切的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 国外研究现状McKinnon(1973)首先提出了“金融抑制”论的观点,通过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体系以及融资现状进行深入研究,他提出,由于“金融深化”程度不高,导致金融制度一定程度上会没有起到效果,最终出现与国有企业和大型企业相比,发展中国家的民营中小企业较难获得金融机构融资贷款的困境。Stieglitz和Weiss(1981)认为,出现银行惜贷行为和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情况是由于“逆向选择”、“信息不对称”及“道德风险”情况的存在,金融机构中普遍存在信贷配给不均衡的现象。他们通过对金融机构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得出“信贷配给理论”。信贷市场上之所以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情况,由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财务状况和企业生产经营了解较少,使得商业银行只能采取信贷配给制度来给中小企业发放贷款,增加了中小企业从银行融资的难度。Myers和Marla等(1984)提出的融资顺序偏好理论是适合分析中小企业融资的最早理论。该理论提出,中小企业出于失去对企业的控制权的担忧,在融资方式方面,往往会选择那些对企业干预度低的方式,而非以最优资本结构作为目标的融资方式。所以,中小企业往往在融资的时候,往往会先采取内部集资,其次才是从金融机构获得资金,从金融机构获得融资,也往往多采取债券融资为主,股权融资为辅助的方式。Bannered(1994)认为中小企业融资难主要原因是信息不对称,如果想要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可以采取长期合作的方式,避免出现融资风险。大力发展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可以帮助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因为,通常来讲由于地域原因,中小企业更倾向于同当地中小金融机构进行长期合作,中小企业出于保证长期利益的角度考虑,往往也会选择提高自身诚信。Petersen and Rajang(1994)和青木昌彦(2001)指出金融机构和企业之间通过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银行可以全面、深入的了解中小企业情况,就能发现出一些信用较好的企业,长期合作,实现银行和中小企业之间互利共赢。此项举措在西方国家中解决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中得到广泛运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Berger和Uren(1995)对关系融资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认为长期的合作方式,有助于金融机构全面了解和掌握贷款企业的企业资本结构、财务状况等信息,并帮助其决定是否为其发放贷款及贷款额度,事实证明,银行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的便利程度,与两者的合作时间呈正相关,时间越长,其二次申请贷款时,既可以用较少的抵押品,申请到更低的贷款利率,同时又可以获取的越来越大的信用额度。Stallman和Weston(1998)发现“规模歧视”现象在金融机构当中普遍存在,在金融机构中,企业融资的难易程度与企业的规模呈明显的正相关性,也就是说,企业越大、实力越强,就越容易在银行融到项目所必需的资金,与之相反的是,企业实力越弱,越是难获得其发展所必需的资金。Berger and Udall (1998 )认为,企业信用信息不对称情况,与企业的发展所处的阶段是息息相关的,企业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采取不同的资金来源渠道和资金使用安排。资金难问题是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经的阶段,随企业规模变大、融资经验增长和信息情况的逐渐公开透明,其融资需求会相对降低,融资渠道也会相应拓宽。Berger ( 2001)认为,中小企业无法得到金融机构的贷款直接原因就是信息不对称,更深层次原因是融资活动在市场失灵,而关系型贷款有助于增加金融机构企之间的信息透明度,很好的避免金融市场的失灵。同时他也进一步的指出,与大型商业银行相比较,中小银行等金融机构在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和贷款支持的时候,在相应服务信息和减少成本方面有更大的优势。Berger和Uren(2002)提出了“关系型融资假说”,认为企业通过长期与固定金融机构开展合作,通过长期业务往来,能有助于银行全面了解企业的经营、资金等方面的信息,同时增加信任的程度,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解决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信息相互不对称的问题,同时更加有利的协助中小企业摆脱融资难的困境。这种固定关系方式对于那些信息公开程度较低的中小企业更加便利及有效,地方性、专业性的中小金融机构在进行关系融资时,在贷款的审批、发放方面都具有更低的成本。Berger和Udall(2002)认为,市场交易型借贷主要取决于借款人公开的财务状况、抵押品状况、资产情况和过往信用等信息,而关系型贷款主要依赖于多年来的合作积累的借款人的信用、资产和其他相关信息。他们认为中小企业更加倾向于采取关系型贷款,因为采取关系型贷款可以提高金融机构和企业之间信息的透明度,降低信息不对称,可以促进银行更好的发放贷款,中小企业在获取贷款的时候,尽可能少的抵押抵押资产,从而极大的提高中小企业成功获得融资贷款的概率。Angelina and Ferry (2002)认为企业在贷款时,属于弱势群体,很难获得与其风险等级相符的利率水平的贷款。企业在这个时期主要进行内部融资,融资渠道主要包括亲属、上下游厂商、以及那些与借款企业存在长期合作关系的厂商,甚至还有企业职工。与价格相比,信贷的供应更为重要。Wilily和Bradford(2003)认为政府在帮助中小企业破解融资难困局的时候,应该更加侧重于采取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的方式进行。他们通过分析政府融资项目在帮助中小企业获得贷款方面取得的成效,发现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信用担保的方式,比直接把资金发放给中小企业,更能有效的缓解中小企业在融资难等方面的困境,政府出面为中小企业做信用担保,有了可靠担保,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也更乐于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和贷款支持。1.2.2 国内研究现状在计划经济年代,我国便开始了对企业融资方面问题的研究,那个时候的研究主要是针对资金的管理、调配和审批支付等方面的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党中央改革开放国策的确立,政府逐步建立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放开对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的各个限制,社会融资主要以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形式为主,对企业融资方面的研究重心也相应地转向了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也逐步被我国部门学者纳入研究范围。然而,由于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情况与别的国家不相同,且我国资本体系尚未完善,资本市场发展较为落后,国外的研究成果对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问题并不完全适用,因此针对我国的具体情况,我国很多经济学家和政策研究人员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研究。1、中小企业融资原因研究。 国内学者对于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探索和实例研究,主要原因存在信息不对称、资本市场不成熟和中小企业先天弱质性等三个方面。张维迎(1997)在对资本市场上企业的融资行为进行研究时,将资金供求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投资方对投资的项目的信息了解不完全,二是投资方对企业家经营能力信息不完全了解,三是对做出选择的信息不完全了解。由于对投资项目的信息双方掌握不一致和对企业家经营能力了解不全面致使供求双方在融资行为上出现“逆向选择”, 其选择行为的不对称会导致“道德风险”。林毅夫、李勇军(2001)指出,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中小企业会充分利用金融机构在信息获得方面的劣势,在事前借款申请、事中贷款协商和后续贷款使用时损害金融机构的权益,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戴园晨(1999)、张杰(1999)、李茂生、苑德军(2000), Gregory, Tenet(2001)等多人先后均提出了“企业所有制歧视”理论,由于现今中国,我国国有银行在现行的银行体系中占有绝对的主导权,中小企业在融资行为中处于弱势地位,获得的融资与其经济地位严重不符。 李志赞(2002)表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症结在于国有银行在银行体系的垄断地位,由于我国国有银行在我国金融体系垄断地位会直接影响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导致我国中小型金融机构数量相对较少,再加上银行和中小企业本身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加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 曹成喜(2004)则认为造成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根源在于资本市场发展滞后,从而使得中小企业融资的渠道变得更加狭窄。张捷、梁笛(2004)则从银行、企业、政策等三个不同的角度出发探究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原因。耿宏玉(2009)在探究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原因时提出,由于中小企业存在规模较小、信誉偏低等问题,通过贷款的方式从银行获得资金比较困难,其次,中小企业经营失败的概率较大,按时还清贷款的能力较差,担保抵押品相对较少,为了确保银行能够安全的收回贷款,银行往往不愿意将资金放给债务偿还能力较差的中小企业。王 满(2016)认为,随着我国步入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小企业融资贷款总量不断增加,融资结构服务体系呈现多层次的状态,贷款利率普遍高于市场平均水平,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银行普遍惜贷,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更加突出。2、中小企业融资政策研究 根据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原因的研究成果,国内学者在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方面也做了了大量理论研究和实例论证,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大量建设性的意见建议,希望能从理论的角度为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困境提供支持。 有的学者建议通过增加信贷额度来满足日益增长的中小企业资金需求,建议进一步完善银行体系,积极建设中小信贷机构、中小银行及民间金融机构。林毅夫和李永军(2001)指出可以通过建设中小金融机构来缓解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巴曙松(2003)认为过度依赖内源融资是限制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原因,如果希望缓解融资难问题,就要切实增强中小企业外源融资的能力,提出要通过不断发展中小银行、中小信贷及培育民间金融机构,完善我国金融体系,创造更加宽松的和良好的金融环境,更加方便中小企业进行外源性融资。黎刚华(2006)则认为与大型的商业银行相比较,中小银行向中小企业提供资金贷款时,具有融资成本低、融资渠道广等先天优势,因此应该着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此外他还创造性的提出了金融租赁、票据融资和结构性贸易融资三种新的融资模式,以方便中小企业融资。林毅夫、李永军(2003)认真分析了当前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情况,认为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中小企业经营的信息公开程度低,导致各个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之间存在着信息高度的不对称,因此,我们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国家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还是要鼓励完善和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和民间金融。讲到底,大型金融机构先天就不是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问题就很难避免了。有的学者认为应当从建立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制度入手,从而解决中小企业与银行等金融机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以减轻因“信息不对称”而出现的不利于中小企业融资的问题。孙永波(2005)、杨中和(2008)等认为应该对现有的融资担保体系进行完善和改进,注重以政策性担保为主,运用政策资金支持符合国家产业规划的中小企业。曹凤岐(2001)认为国家政府应该建立、并逐步完善担保机构的风险补偿机制、及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制度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钱海章(1999)则从企业生命周期的角度对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进行了分析,尤其是深入研究了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的资产情况和融资需要,提出,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情况,科技型中小企业应当通过不同的融资渠道,采取相应的融资方式获取其发展所必需的资金。朱冰心(2007)等还对产业集群进行了分析,认为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要注重开展担保型贷款、关系型贷款业务,进行长期的合作,消除信息不对称。王倩、徐彬(2008)依据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区别中小企业在初创时期、发展期、壮大期、衰败期等不同生命周期的融资要求,提供了相应的融资方案。1.2.3小结通过总结回顾国内外专家关于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研究结论,大致可以得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结论: 1、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是全球经济领域的一个难题,各国都不同程度存在,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可以有很多种,比如从资本市场直接获取资金,通过体制外获取资金等多种方式,但在这些融资方式当中,内源融资和从商业银行贷款是中小企业取得资金的主要方式和途径。 2、国内外专家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原因的研究结果较为一致,主要是:信息不对称、企业规模歧视、担保缺失等等,不仅如此,这些也是商业银行不愿意将足够的资金发放给给中小企业的原因所在。3、研究大多通过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定性和定量分析,针对问题和原因逐一提出解决的意见建议,没有区分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也没有借鉴国外发达国家解决问题的经验,从行性的角度分析解决问题。1.3 研究内容及方法1.3.1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框架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为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提供了足够的理论支撑,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成因复杂,多种多样,关键问题是什么?究竟如何着手才能真正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对于以上这两个问题,很多学者都就这方面的工作进行过相应的研究分析,但都没有就解决问题的可行性和原因主次进行分析。本文在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进行充分的分析论证的前提下,灵活应用融资的相关理论知识,对从中小企业内部发展和外部体制和融资环境两个方面对问题的原因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研讨,并对哪个是关键原因和解决的可行性做了进一步分析,并通过借鉴国外的经验做法对观点进行了佐证,区分政府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分清了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及对策。笔者认为,中小企业本身存在的问题是导致融资难问题的重要原因,同时外部机制体制问题也是重要原因,深入融资理论的相关说明,我们发现,由于中小企业本身先天弱质性特征,导致出现资本市场与中小企业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性,由此引发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逆向的选择,致使市场发生失灵,出现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市场是自发的,因此要向解决融资难问题,仅依靠市场无法完成,关键需要政府发挥资源配置方面的,对中小企业顶层设计、政策支持和监管方面制定规则。为了更好的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建议,笔者又选取了部分典型性国家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方面的经验做法。综合分析上述典型国家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中,政府在解决市场失灵的缺陷问题上,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主导作用,从而佐证了以上分析。基于以上研究,笔者重点将解决问题的重点集中于对中小企业外部环境的改善上来,并提出了具体措施和解决途径,希望对于缓解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1.3.2本文的主要观点1、就中小企业融资难成因来看,深入融资理论的相关说明,我们发现,由于中小企业本身先天弱质性特征,导致出现资本市场与中小企业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性,由此引发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逆向的选择,导致市场失灵,出现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2、根据资源配置理论,在市场出现失灵的时候,政府应应当通过加强和改进公共服务,保障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加强对金融市场的违法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保障市场在良好的秩序下运行,避免市场失灵带来更坏的影响。3、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要想得到根本上的彻底解决,还是离不开市场力量的主导,但在政府和市场同时失灵时,首先要依靠政府自身的命令、计划、权威或暴力,采取行政手段引导资金更多更快地向中小企业转移,从而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维护我国经济平稳健康运行和社会的和谐稳定。1.3.3本文的创新点 本文创新点在于:1、全面分析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现状和原因,从解决问题的可行性出发,找出关键原因,力求更好的解决问题。2、借鉴国外典型国家的做法,为自己的观点提供佐证,同时力求找到更妥善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确保解决方案可信度更高,可行性更强。本文的不足:1、对问题分析多进行定性评价,在定量分析、事例论证方面做得不够。2、受数据来源渠道限制,部分数据难以标明出处,部分数据略显陈旧,数据支撑不足。第二章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在各个国家都普遍存在。在我国特有的经济制度和法律环境下,中小企业面临着一系列的融资问题。2.1融资结构不合理,融资渠道有限中小企业主要有两条融资渠道,一是内源性融资,即依靠企业自身长期积攒下来的利润;二是外源性融资,外源性融资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分别是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依据优序融资理论,企业在选择融资渠道时的顺序一般是首选内源性融资,其次债务融资,然后才是股权融资。这里的债务融资包括两部分,一是从债券市场上获得的直接融资,二是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的间接融资。而在我国,中小企业获取资金过分依靠间接融资方式,即向商业银行申请资金。由于缺少足够的自有资金,内源性融资金额在中小企业总融资额中所占比重较小,仅仅为16.8%,与发达国家50%的比例相比,差距相对较大。从直接融资的角度来看,由于股权融资条件相对苛刻,中小企业难以从股票市场获得资金支持。2004年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成立了中小企业板,为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活动开辟了专门的股权融资市场,但中小企业板主要是为高成长型企业提供服务,并有着严格的公司监管制度,因此,中小板也难以成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的主要方式,很难为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足够的发展资金。为更好的缓解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难的困境,我国于五年以后,挂牌上市了创业板,但是由于对企业在创业板上市的条件要求十分严格,主要是为那些创业型、高科技产业型等少数中小企业提供融资途径,无法解决整个中小企业群体的融资问题。此外,政府对债券市场上的企业债券会进行严格的管理监督,企业债券的发行方主要是大中型国有企业,在实际操作中中小型民营企业基本被排除在外。这些都使得中小企业很难通过资本市场获得发展建设需要的资金。2.2中小企业融资供给失衡我国长期存在不均衡的二元经济和社会结构,导致市场经济体系和金融体系也有明显的二元特征。经济体系中分化出了以大型国有企业集团为代表的国有经济体系和以中小企业为代表的私人经济体系,金融体系中产生了正规金融与民间金融的二元市场,这种“双重”的二元结构直接造成了金融资源分配机会和占用成本的严重失衡与不公,使得金融市场直接将中小企业等弱势群体排斥出了市场以外。目前,中小企业资金来源仍以自有投入为主,直接融资渠道不畅通,融资比例低、核准周期长。从2014年上半年上市的中小板创业板45家企业的部分统计数据上看,从IPO申请受理到企业上市平均期限达2.7年,超过90%的企业难以通过IPO的方式获取资金。国家统计局就此进行过专门的抽样调查,共对3.8万家小型微型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小型微型企业从银行中获得贷款支持的比例为15.5%。从融资成本上看:2014年,我们调查中小企业银行融资情况发现,普遍存在上浮利率或要求担保公司担保的情况,有的还通过搭售咨询服务等中间业务额外收费。抽查415户中小企业从银行获得的贷款,发现利率上浮幅度平均为21.6%、最高75%;抽查909户从转贷机构(转贷机构统一从银行获得贷款然后再贷款给中小企业)获得的转贷款,发现有196户(占21%)企业的货款利率超过20%(同期基准利率6.15%),有142户(占15%)企业还支付了转贷手续费、平台服务费等共计5547万元,平均费率2.6%、最高5.5%。王满:新常态下中小企业融资特点及对策,经济纵横,2016年第2期,第56-56页。无法获得足额正规金融市场融资的中小企业,不得不通过民间金融融资。林毅夫和孙希芳(2005)的研究发现,非正规金融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广泛存在,这是因为中小企业信息不透明,导致正规金融机构不能有效地获取信息,而且由于中小企业本身规模限制,提供的担保或抵押品往往难以符合银行和金融机构的要求。与此相对应,由于地域、亲缘等关系,民间融资机构更容易获取中小企业的资本、信誉、财务状况等方面信息。但是一方面,民间融资缺少监管规范,潜在风险大;另一方面,由于利率市场化程度不高,商业银行和民间金融之间在利率方面存在先天性差异,国有银行依靠垄断地位和资源优势吸纳居民储蓄,通过影子银行体系将部分资金转移到给民间金融体系,收取高额利息,一方面增加了银行资金最终进入实体经济的层级,间接地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同时又存在部分以二元金融结构为生的利益集团和资金贩子等,专门借助银行体系套取资金,转移到民间金融牟取巨额利润,造成民间融资成本不断攀升,进一步加重了中小企业融资负担。2.3新常态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更加突出从宏观经济层面看,由于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由过去的10%下降到如今的7%左右,降幅大约3个百分点,但贷款的实际利率不降反升,上升的幅度达3.76个百分点。王满:新常态下中小企业融资特点及对策,经济纵横,2016年第2期,第56-56页。根据经济增长理论,只要是实际利率与经济增长率同步变化才能确保经济体处于稳定的状态,实际利率与经济增长率变动不同不或者相反,则会增加企业贷款成本。同时,由于政府在稳定经济增长的同时,还要避免通货通胀,我国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采取的是“积极财政政策+稳健货币政策”的宏观经济政策组合,根据宏观经济学模型,这样的宏观经济政策又会导致利率水平不断提高。从经济微观运行层面看,在经济新常态下,一方面,企业投资收益率不断走低、资金周转速度进一步减慢,企业无法按时、足额偿还贷款,使得大量贷款资金沉积,金融机构无法及时回收发放的贷款资金,造成大量贷款沉淀,产生融资“沉淀效应”;另一方面,大量大型企业集团因陷入房地产和民间借贷等资金困境,导致资金链紧张,融资风险高企,为避免发生资金链断裂问题,采取多种渠道,宁愿以较高成本向社会融资,且资金需求数量巨大,这又导致中小企被资金市场挤出,产生“挤出效应”。同时,对商业银行来说,由于企业违约,不按时还贷的风险加大,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不良贷款率两项指标不断提高,银行不得不提高风险溢价掩盖潜在损失,并采取对贷款的申请条件进行了提高、同时将抵质押率进行降低等措施,又变相增加了中小企业获得金融机构贷款的难度。实际上,这是均衡信贷配给理论的典型表现形式,它取决于两个条件,首先,是根据银行标注的利率,资金申请者只有一部分资金需求可以得到满足;其次是银行针对借款人的信息情况,给其不同的待遇,信息对称性较好的借款人的借款需求可以被满足,另一部分信息不对称的则无法得到融资。王霄和张捷(2003)对信贷配给的生成机制进行了归纳,建立了一个理论模型,其中包括利率、银行贷款审查成本、抵押机制和企业规模等因素,对当前市场经济及转型经济条件下的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进行了很好的解释,以方便我们理解。此外,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中长期附加的,以非价格形式隐性存在,过去不统计在利率水平上的收费项目,如担保费、财务咨询费、承诺费、资产评估费等,以及“以贷转存”、“搭售保险”、“购买理财”、“附加条件” 等以各种名目添加的融资成本加成规则,直接转化为显性的资金价格,将中小企业融资利率从隐性转化为显性。这只是形式的一种转换,但并没有真正意义的导致融资成本上升,但在统计数据上,也使中小企业融资的统计利率水平得到提升,实际上中小企业融资成本没有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得到改变。2.4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抵押贷款、信用贷款和担保贷款这三种方式是金融机构发放给企业贷款的主要形式,一方面由于很多的中小企业自有的土地、房地产等固定资产较少,无法满足抵押贷款所要求的抵押品,另一方面由于财务信息不透明,其在金融机构的信用评价级别相对较低,无法帮助其获得信用贷款,因此只得寻求担保机构提供的担保来获得担保贷款。我国中小企业担保的实践开始于1992年,经过十多年的建设,我国中央、省、地市均已逐步成功建立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这个体系主体是政府投资的政策性信用担保、辅助的是商业性担保和互助性担保。近几年,我国中小企业担保贷款业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截止2009年底,我国共有5547家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与上一年相比增长30.6%,募集担保资金共计3389亿元,去年一年共为37万户中小企业提供担保了共计1.08万亿元贷款额,第一次实现贷款金融突破万亿元,在我国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占比为7.5%,对帮助企业解决的融资难问题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总的来说,我国的信用担保制度仍存在很多漏洞。一是信用担保体系的组织架构不完善。作为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三层”的制度框架中最重要的一级,国家层面一直未曾建立再担保机制,在实际投融资行为中,我国没有在中央层面建立对中小企业的信用帮扶机制,对中小企业的财政和信用帮互助不够;二是担保机构的监管水平较低,缺乏必要的风险监管机制,影响了担保机构的运营质量和效果;三是信用担保的相关法制化进程严重滞后。目前,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中,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行业进行规范主要是公司法、中小企业促进法、担保法等,但是公司法里面对担保机构没有任何的规定;担保法只是对担保机构进行规定,但并没就设立专门的信用担保单位作出规定;中小企业促进法只是宏观指导,缺乏配套操作细则,这些都使得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无法健康发展。另外还存在着担保机构层次相对单一,中小企业获得担保的成本较高等问题。2.5非正规金融在中小企业融资中占有重要地位非正规金融机构,俗称地下金融,是指未在国家工商行政部门注册,自主运行的的各类金融组织形式、金融行为、金融市场等。就制度的方面来说,它属于非正规机构,而是由于民间经济主体无法得到体制内金融制度或者主流金融支持,自发形成的为其提供融资的产物。由于在我国中小企业无法通过正规的金融渠道获取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不得不寻求非正规融资渠道来获取资金支持。这种现象在民营企业比较发达的江浙一带表现尤其明显。非正规金融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灰色金融”,主要以私人钱庄、民间自由借贷、互助储金会、金融服务社和农村合作基金会等形式存,另外一种是“黑色金融”,主要是以洗钱、黑市交易的形式存在。这些非正规融资渠道的融资成本比正规金融渠道的利率高很多,贷款一年期利率上限可达到40%以上,部分中小房地产企业的短期融资利率最高可以达到70%。尽管利率高企,但为了解燃眉之急,维持正常的发展,许多中小企业还不得不选择这些非正规渠道来补充资金。第三章 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原因分析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这一系列困境有多方面的原因,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企业自身的内部原因,即小企业和金融机构自身的特点和性质造成了中小企业融资难;二是外部原因,即企业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而外部原因又可以细化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由于国内金融市场结构发育不成熟导致了中小企业融资难,另一部分是我国现行的不够完善中小企业融资的法律、规章、政策、体系加重了中小企业融资难。3.1内部原因分析中小企业具有先天弱质性,根据中小企业的定义,中小企业主要具备:拥有独立产权和经营权;在所在行业内地位不够重要占次要地位;企业人员不多,资金缺乏,实力较差;企业管理不科学,随意化现象严重,日常生产经营管理多由企业领导亲自谋划等几个方面的特征。这就导致了中小企业有人员少、竞争力差、经营主观随意性较大、财务状况不透明、生存能力差等先天弱质,这些先天弱质也是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1中小企业内部管理结构不规范我国中小企业的组织形式主要有独资、合伙经营、公司制等,但主要以私营企业为主,企业主往往集所有权和经营权与一身,在管理方面规范性较差,大多采用家族式方式进行。企业内部管理结构上的不规范,会导致中小企业在出现经营管理随意性大、生产经营浪费严重、难以扩大规模等情况,制约企业发展潜力,不利于中小企业进行内源融资。3.1.2规模小、缺乏自有资金和抵押品商业银行为了对贷款风险控制在一定程度以内,在审批发放贷款时,经常会让企业质押价值相当的资产作为担保,而我国中小企业在创业初期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自有资金不足,而这一阶段其企业规模也很小,缺乏符合条件的抵押品如土地和房地产,拿不出符合银行要求的贷款抵押品。关于担保方面,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往往不够A级,而各商业银行的担保对象的信用等级均在A级以上,中小企业很少有符合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条件的,导致其无法通过银行担保获取贷款的。因此中小企业融资主要依靠向亲友和民间的借贷的方式来满足需求,进一步限制了其规模的扩大。3.1.3中小企业科研投入不足我国中小企业大部分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整体实力不强、规模较小、产品竞争力较差、技术水平不高。除了少数企业是高科技创业企业,绝大多数在科技研发方面投入较低,甚至基本没有投入,技术水平不高,难以适应日新月异的市场需求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对市场变化的承受能力相对较差,因此经营风险比较大。3.1.4抗风险能力差。中小企业多数都是生产中低端产品,附加值较低,科技含量较低,市场上的同类竞争产品也比较多,在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行业内定价权和议价权较差,产品竞争力严重不足,破产倒闭的危险性大和出现频率较高,导致融资贷款违约的情况时有发生。3.1.5存活时间短前期,国家统计局专门中小企业发展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据研究结果表明,当前,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情况总体较差,其中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的企业比例仅在30%左右,而绝大部分发展能力均相对较差,占70%。另外,经过美国中小企业管理局的估算,中小企业经营后,两年内失败的比例接近23.7%,经营时间在四年以内的中小企业大约为52.7%。我国中小企业平均生存时间为3年以上4年以内。在中国国每年倒闭的100万家企业中,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由于中小企业倒闭的比例十分高,使得商业银行的收益高于风险,尤其是我国目前贷款利率受国家掌控,无法根据风险情况进行调整,银行承担的风险与其获得的收益严重不相符。二中小企业在申请贷款时,往往是单笔金额较小,但需求的次数较多,也使得中小企业申请贷款的变得比较复杂,同时,也间接地增加了融资的成本和代价,从而导致了商业银行往往不愿意为他们提供资金支持。3.1.6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在我国,中小企业普遍是家族式管理,大多数企业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始终没有建立起完善合理的治理结构,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普遍不高、管理知识缺乏的问题十分突出。尤其企业财务管理不够规范问题在融资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企业经营情况不能及时披露,出现典型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在中小企业与商业银行申办贷款的过程中,中小企业管理者会利用自己拥有更多经营信息的优势在谈判、合同的签订以及后续资金使用过程中损害银行的利益,导致金融机构承担的风险增大,出现道德风险问题。这就使得金融机构在严格审批中小企业的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