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朱执信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与传播.docx_第1页
试论朱执信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与传播.docx_第2页
试论朱执信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与传播.docx_第3页
试论朱执信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与传播.docx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4 年 5 月(journal of the guangxi institute of sociali sm) may. 2004 试论朱执信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与传播宋凌迁 摘要 朱执信是一位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 。在他短暂的革命生涯中 ,充满着追求真理的战斗精神 。他比较早地接触到马克思 、恩格斯及其学说 , 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囿于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 他始终未能真正掌握马 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趋于理想而忽于现实 ,没有和当时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结合起来 。即使在他生命的最后时 期 ,也未冲破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思想藩篱而成长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 关键词 朱执信 马克思主义 认识 传播 中图分类号 a8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 - 0339( 2004) 02 - 0045 - 04朱执信是孙中山领导集团中一位著名的理论家和活动家 。他的生命虽短暂 , 但他的思想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占有 重要的地位 。他在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过程中 , 还 同时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学说 , 并在一定程度上以肯定的 态度给予评介 , 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独特的贡 献 。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 ,学术界对朱执信的研究极少 。80 年 代以后 , 冰河开冻 , 但学人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研究朱执信 的政治 、经济 、军事思想及其对民主革命的贡献方面 , 而有关 朱执信对马克思主义学说认识方面尚无系统的专文 , 仅在一 些相关的文章中间或提到 。至于怎样界定他的思想实质 , 论 者尚有分歧 。本人不避浅陋 ,于此提出一些不成熟的见解 ,强 为抛砖 。史趋势 , 亲身感受到当时盛行于西方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巨大冲击力 , 欲从中吸收一些对资产阶级革 命有稗益的成分 。这直接推动着他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探索 与宣传 。中国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 , 受西 方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 , 开始或多或少地接触马恩学说 。1896 年 , 孙中山在欧洲考察时就对社会主义很感兴趣 “, 敦促 留学生研究马克思的资本论和共产党宣言, 并阅读社会 主义书刊 。”2 后来 ,他根据自己对欧美社会党关于民生主义 的理解和对社会主义学说的研究 , 提出了诸如“平均地权”、 大企业国有的主张 , 对社会主义完全抱同情与欢迎的态度 , 认为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朱执信 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探索 。中国是一个被传统小农经济汪洋大海包围的国家 , 近代 以来 ,逐渐沦为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 。在这种背景中成长起 来的朱执信 , 下层人民的贫苦与落后 , 在他的脑海中留下深 深的印记 ; 城乡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入 侵造成的城乡两极分化和大量流民的涌现 , 在他的内心引发 种种的不安 ; 贫富不均现象在社会的各个角落随时随处可 见 , 在他的思想中引起阵阵的躁动 。他敏锐地觉察到移植欧 美的资本主义制度将引发中国社会的动荡与分裂 , 他不想按 这条规律走下去 , 而希图找出一条在资本主义发展后避免造 成更大痛苦的两极分化 ,实现贫富均等的方法与途径 。正当朱执信思想迷惘时 , 他接触到了风行欧美的马克思 主义学说 , 特别是其社会主义不同于以前种种“空言无所裨” 的乌托邦 。他也因此感到要医治资本主义发展所带来的弊 病 , 必须到西方各国的社会运动中寻找借鉴 。而“社会的运 动 ,以德意志为最 ,其成败之迹足为鉴者多 。而其功实马尔克 (今译马克思 引者注) 、拉萨尔 、必卑尔 (今译倍倍尔 引者注) 等尸之 。”对马恩及其学说的介绍 , 他明确指出是为“社会革命犹有所资也 。”3 也就是在中国寻找一条“举政治 革命与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的道路 。4 显然 ,他介绍与宣一朱执信 ( 18851920) , 原名朱大符 。出生于广东省番禹 (今广州市) 的一个书香世家 。良好的教育熏陶 , 不仅打下了 他扎实的国学基础 , 而且对其人格的形成也起了重要的作 用 。封建专制统治和帝国主义侵略给古老的中国造成的沉重 灾难 , 激起了年轻的朱执信对清王朝统治者满腹的仇恨和追 求真理 、变革现实的热切愿望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 中国民族危机 、社会危机空前严 重 ,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山雨欲来 , 而这时欧洲已经从自由资 本主义阶段发展到了帝国主义阶段 。由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 存在着无法克服的固有矛盾 , 欧美 、日本资本主义国家在从 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垄断阶段的过程中 , 出现了严重的社会 问题 , 社会革命运动因此逐渐兴起 , 猛烈冲击着资本主义的 统治基础 。这时 ,社会主义运动不仅披靡欧美 ,在西方资本主 义国家之间回旋激荡 , 而且已经越过重洋 , 震撼中国东邻的 日本 ,“轰轰于东西洋”。1 日本成了亚洲地区社会主义思潮 的中心与基地 。正在日本留学的朱执信 , 充满着革命豪情与 进取精神 。他在从西方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的过程中 , 看到了 欧美与日本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和社会革命必将到来的历45第 15 卷第 2 期 2004 年 5 月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vol . 15 no. 2(journal of the guangxi institute of sociali sm) may. 2004 传马克思 、恩格斯及其学说 , 是想从中吸取理论营养 , 为资产阶级革命注入新鲜的血液 。通过借鉴马克思的一些观点来观 察 、评论当时中国的革命 , 从社会的生产 、分配 、所有制以及 阶级关系上来深究贫富的“本源”, 从而找出资产阶级革命的 思想武器 , 探讨革命党人应该遵循的道路 , 同时也反映了民 主革命派当时在中国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普遍心理 。少有价值的材料 , 使中国人 (主要是知识界) 对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及他们的理论的了解更接近于真实 。这些介绍与宣传虽 不系统 , 而且也有一些不恰当之处 , 但还是有助于时人及后 人同情与向往甚至选择马克思主义 。这为以后马克思主义学 说在中国社会上的广泛传播减少了思想阻力 。与辛亥革命前相比 , 五四时期朱执信对马克思主义学说 的认识有了一定的深度与广度 。这时 , 他开始宣传并运用唯 物史观来考察历史与现实问题 。如在谈到人的“所有欲”即私 有观念时 , 他指出 :“所有欲虽是在人的心理上另有基础 , 不 是拿两句理论上的说话 ,可以打破的 。却是他这个基础 ,还是 因为有不正当的所有事实刺激出来的 。所以把这个事实去 了 ,这个感情将来也可以跟着消灭的 。11 也就是说 ,私有观念 来源于私有现实 , 表明朱执信开始用唯物史观从经济生活领 域来寻找社会心理及其他意识形态变迁的根据 。这时候的朱 执信已具有较为明显的唯物主义倾向 , 他对唯物史观所作的 宣传与分析 , 扩大了唯物史观在中国的影响 , 也客观上推动 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 。同时 , 朱执信对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也有了更深刻的 理解 。他不仅承认现实中存在阶级斗争 ,而且承认“历史上的 事迹 ,都是阶级斗争的表现”。12 他还指出 “: 阶级斗争成不成 问题 , 是看资本家取得余剩价值的多少 , 和劳动者生活工作 条件如何 。”13 显然 ,朱执信已将阶级斗争的根源同资本家对 劳动者的剥削联系起来了 。在此基础上 , 朱执信进一步宣传 只有通过阶级斗争才能改造中国的道理 。他把革命和消灭阶 级的希望寄托在农工身上 , 指出 :“中国的革命是难免的 , 工二辛亥革命前 , 民主革命派在从西方寻找真理时开始受到 正在流行的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影响 , 在民报上发表了多篇 介绍社会主义学说的文章 。5 1906 年 , 朱执信在民报上撰 写的评介马恩及其学说诸文 , 其内容的广泛性 、客观性以及 对马克思主义学说某些方面的理解 , 远超过同时代的许多 人 。他是在初步研究的基础上 ,有目的地撰文介绍 。他对马克 思主义学说所作的介绍 , 到 1911 年辛亥革命后 , 直到五四前 夕 ,在中国还是领先的 。在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列传一文中 , 他作了以下三方面的宣传 :其一 ,介绍马恩的家世及革命活动 。如马克思“生于德利 尔”,“父为辩护士 , 笃尔宗教”; 马克思“少始学 , 慕卢梭之为 人 。长修历史与哲学”;曾创办了革命刊物德法年鉴。恩格 斯“父业商 ,少从事焉 。习知其利苦 ,乃发愤欲有以济之 ,以是 深研有得”“; 既交马尔克 ,学益进”。6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 产党宣言“既颁布 , 家户诵之 , 而其所患于法国者尤深”。7 朱执信还对马克思在革命运动方面所作的贡献进行了赞扬 :“社会的运动 , 以德意志为最 ,而其功 , 实马尔克。”他的这些介绍体现了他对马恩的敬佩之情 。其二 , 摘译共产党宣言的部分内容 。这些内容被公认 为是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最早译文 。他在文中还指出“: 前 乎马尔克言社会主义而攻击资本者亦大有人”, 但只有共产 党宣言才“能言其毒害之所由来 , 与谋所以去之之道何自 者”。8 这就是说 , 马克思以前一些人提出的种种社会主义 , 虽攻击资本者大有其人 , 但能说出资本危害的根源 , 以及找 出一条废除资本 , 解决民众生活问题的方法 , 还是没有听说 过的 。这就与其它种社会主义相区别了 。其三 , 介绍了资本论中的部分内容 。如指出马克思的 剩余价值学说“为社会学者所共尊 , 至今不衰”; 阐述了雇佣 劳动是工人贫困根源的思想 ; 也宣传了马克思资本来源于掠 夺的主张 。9此外 , 在社会革命当与政治革命并行一文中 , 他指出 了社会主义各派别是有异同的 , 学说也是变化的 ,“自马尔克 以来 , 学说皆变 , 渐趋实行 , 世称科学的社会主义 ( scientific sociali sm) 。”10 这里 ,他明确了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 主义 。朱执信在民报上对马克思主义学说所作的介绍与宣 传 , 为中国人民全面 、深入地了解这个伟大的学说提供了不人的力量是一天增加一天 ,离了农工的帮助 , 学界也没有真正的力量 。”14 另外 ,朱执信还认识到社会革命必须依靠工人和士兵的“阶级的自觉”才能实现 。15 这些显示了朱执信 试图运用唯物主义的阶级斗争观点观察社会历史问题的某 种意向 。可见 ,他这一时期已看到了工农的力量 ,希图找一条 改造近代中国的出路 。然而 , 中国当时面临的是资产阶级民 主革命 , 而不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 。朱执信摆脱不了 主观空想 , 而且他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评论是从资产阶级立 场出发的 。因而 ,他没能接受马克思主义 ,没有找到改造中国 的正确道路 。上述可见 , 朱执信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认识有这么一个 特点 : 求新不倦 , 不断向马克思主义者靠拢 。尽管如此 , 但由 于朱执信并非无产阶级政治代表 , 宇宙观也并非辩证唯物主 义和历史唯物论 , 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认识还有缺陷与不 足 ,与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存在差距 ,主要表现在 :首先 , 未能系统完整地领会马克思主义的两大理论基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 , 朱执信 还不了解欧美的社会矛盾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 物 ,是历史的必然 。他虽赞成马克思的剩余价值“为社会学者 所共尊 , 至今不衰”, 但怎样才能消灭资本家对工人剩余价值46第 15 卷第 2 期 2004 年 5 月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vol . 15 no. 2(journal of the guangxi institute of sociali sm) may. 2004 的无偿占有呢 ? 马克思主义认为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想 ,只有通过革命暴力 ,彻底摧毁资产阶级统治 ,才能达到 。可是当时 朱执信却不能认识到这一点 , 反而认为通过采取一些“救治 之策”就能达到 。如设置农工奖励银行 ,将资本贷给农工业劳 动者 , 鼓励农工业劳动者致富等 。16 因而他不可能科学地揭 示人类发展的客观规律 , 揭示出资本家剥削工人与发财致富 的秘密 , 阐明无产阶级的经济地位及其革命必要性 ; 也不可 能科学地预见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社会是不以人们的意 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 科学地预见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 前景 。其次 ,关于阶级斗争的观点还只是初步 、肤浅的 。列宁指 出 :“阶级斗争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问题之一”。17 虽 然朱执信在五四以后开始逐渐接受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 争的一些观点 , 但是还未看到近代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 , 也 没有明确主张在中国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他认为阶级斗争目 的在消灭阶级 ,“要绝灭阶级斗争 , 不能不绝灭阶级 , 要绝灭 阶级 ,还要借斗争的一个阶级的力量 。”18 他注意到了消灭阶 级斗争的步骤问题 , 但对消灭阶级后选择什么样的道路 , 还 很迷茫 。而且 ,他所说要消灭的阶级 ,并未明确指出是资产阶 级 , 或只是要借此限制资产阶级的垄断利润 , 以消减贫富不 均的阶级差别 , 使社会趋向平等 , 达到所谓的“社会革命”的 目的 。再次 , 不能正确理解马克思的经济学说 。对马克思所分 析的资本问题 , 朱执信在理解上陷于混乱 。他不同意马克思 关于所有的资本是掠夺来的观点 , 而认为资本并不完全是 “从掠夺得”, 为“蓄积之事 , 往往亦自劳动”。在他看来 , 资本 自古就有了 ,“孤立经济时代”原始人的“贮蓄”便是资本之 始 ,那时“资本家与劳动 (者) 为同一人”。只有到了“经济既发 达之世”,“资本家昔所蓄积者明既费消 , 今所有全非由于蓄 积 ,特以蓄积所得为刀斧鸩毒以劫取之耳 。”19 他看到了资本 的罪恶 , 从暴力和道德角度去谴责了资本主义 , 但还没有认 识到资本罪恶的根源 。所以 , 朱执信介绍马恩及其学说无论是系统性 、客观准 确性 , 还是深度上 , 都不能与五四时期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 义者相提并论 。他没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解决中国问题的思 想武器 ,中国的出路在哪里 ?还是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 。中国 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时 , 始终重视 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完整性与系统性 , 并十分强调运用唯物史 观去研究社会历史的重要意义 。1919 年 ,他在我的马克思主 义观一文中 , 对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的“不能分离不 容割裂的关系”,作了完整的评价 。并指出 ,历史唯物论 、政治 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这三部理论都有不可分的关系 , 而阶 级斗争说恰如一条金线 ,把这三大原理从根本上联络起来”。20 从此 , 马克思主义真正在中国传播 , 开始为中国人民中的先 进分子所接受 , 并与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实践相结合 ,扎根于中国社会 ,成为指导中国革命的理论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有着复杂的历史过程 。到了 20 世纪初 ,共产党宣言问世已半个世纪 , 而中国人知道的却 很少 。外国传教士 、资产阶级改良派 、无政府主义者 、资产阶 级革命派和某些政治投机分子等 , 分别从各自的立场出发 , 开始对马克思主义学说 , 或是顺手捎带 , 或是歪曲地介绍 , 为 各自的利益服务 。1898 年 , 上海广学会 (基督教于 1887 年在 上海设立的出版机构) 出版了英国人克卡朴 ( ki kup) 撰写 、胡 贻谷翻译的社会主义史(当时书名译为泰西民法志) , 该 书是最早在中国提到马克思及其学说的中文著作 。21 次年 , 广学会主办的万国公报刊登了李提摩太 ( ti mothy richard) 节译 、蔡尔康笔述的大同学, 文中多次提到了马克思的名 字 , 称马克思为“百工领袖”, 其学说为“安民新学”。22 1902 年 ,梁启超撰文认为马克思是“社会主义之泰斗”。23 1902 年 以后 , 梁启超 、马君武等在他们的文章中介绍过马克思及其 学说 , 中国知识界也从国外陆续出版翻译了日本人撰写的一 些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的著作 。但这些只是一鳞半爪 、大海 中的几朵浪花 ,并未引起国人的注意 。1906 年 , 朱执信撰写的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列传等评介 马克思 、恩格斯生平及其学说诸文 , 使当时一些中国人知道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社会主义 , 知道马克思主义的创始者马 克思 、恩格斯的生平 , 知道了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的部 分内容 。这为以后 (五四时期)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创造了有利条件 。五四时期 , 朱执信又称赞马克思 、恩格斯 , 宣传了唯物史观的一些基本原理 , 赞赏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 斗争的一些观点 , 这又促进了此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一 步广泛传播 , 亦为日后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大地兴起 , 为第 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准备了一定的思想基础 。朱执信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 , 对当时及以后的中国社会 产生了一定的进步作用 , 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占有 一定的历史地位 。毛泽东同志肯定了朱执信作为马克思主义 在中国传播的“拓荒者”作用 , 他说 :“朱执信是国民党员 , 这 样看来 , 讲马克思主义还是国民党在先 , 不过以前 (即十月革 命前 引者注) 的中国并没有人真正知道马克思的共产主 义 。24 这个论断基本是符合史实的 , 也是对朱执信介绍马克 思主义学说的历史地位的较客观的评价 。五四运动前 , 中国的一些人已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学 说 , 但未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 还 处于探索的过程 , 趋于理想而忽于现实 , 没有和反帝反封建 的革命任务结合起来 。当时各种学说纷至沓来 , 马克思主义 学说被人们染上了不同的色彩 。这是因为 , 一种外来理论被 吸引的过程必然伴随着对它的改造 , 怎样改造 , 只能取决于 传统与现实的条件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也必然要受到47第 15 卷第 2 期 2004 年 5 月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vol . 15 no. 2(journal of the guangxi institute of sociali sm) may. 2004 诸多条件的制约 ,这主要有 :第一 ,缺乏广泛深入传播的社会基础 。当时 ,中国的资本 主义还刚起步 , 中国的资产阶级作为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新 生阶级刚刚兴起 , 它是中国革命的动力 , 而不是革命的对 象 。工人阶级的数量很少 , 还未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 。由于 “中国经济上放任竞争之制虽久行而贫富今尚不悬隔 , 此由 物质进步之迟 , 大生产事业不兴 , 而资本掠夺之风不盛”。25 要挽救中国 , 还必须发展资本主义事业 , 兴办资本主义教 育 。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 尚缺乏必要的社会经济条 件和阶级基础 。第二 , 缺乏社会化大生产的思想观念 , 还带着浓厚的唯 心空想色彩 。中国步入近代化 ,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缓 慢解体 ,自甲午战争后 ,近代工业在中国逐步发展起来 。恩格 斯在 1894 年致考茨基的一封信中说 : “中日战争意味着古老 中国的终结 , 意味着它的整个经济基础全盘的但却是逐渐的 革命化 , 意味着大工业和铁路等的发展使工农业之间旧有的 联系瓦解”。26 这就造成了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中国传播的一 些条件 。虽然当时中国已有某种程度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 发展 , 但社会生产力还十分落后 , 经济基础仍是封建的小农 为主体的农业经济 , 基本上还没有社会化大生产 。中国社会 还是一个小生产者汪洋大海的社会 , 各种观点不可能不渗透 着小生产者的主观空想 。因此人们还难以树立关于社会发展 的科学世界观 , 还不可能透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唯物史 观 。五四时期 , 资本主义的发展 , 无产阶级的壮大并开始登 上政治舞台 , 尤其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 , 给我们送来了马克 思列宁主义 。”27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有了现实的基础 , 李大钊 、陈独秀等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 想 , 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观察和解决中国社会的实际问 题 ,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 朱执信的功绩不可否定 。但 仅凭这些就轻率地称他为马克思主义者 , 却有失偏颇 。一个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和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根本区别在于 : 前者是要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 后者是要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 朱执信是一位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 , 虽然他的思想比 一般的民主主义者更富于急进的革命色彩 , 甚至对资本主义 制度进行过批判 , 但他没有 、也不可能提出一套完整的革命 战斗纲领 。他根本的出发点还在于改进 、完善资本主义制 度 。而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 即使他的科学社会主义思 想还处于萌芽状态 , 也足以使一切魑魅魍魉视之为洪水猛 兽 。总之 , 朱执信作为一位激进的资产阶级革命派 , 他追求资本主义 , 同时又向往比资本主义更合理的社会制度 。这种矛盾促使他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 。先进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思 想 , 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家为彻底的民主主义革命奋斗的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