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doc_第1页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doc_第2页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doc_第3页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时我们学过王安石的一首诗登飞来峰: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此诗是作者因登山有所感而写下的,而同样游褒禅山记也是作者因登山有所感而写的。古往今来,登山的人无数,但记下自己游览感想,记下自己心路历程的人则不多,王安石是这少数人里面的一个,所以王安石是善感的,也是伟大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品读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里的所感所想。二、释题:游褒禅山记:游:游览 褒禅山:地名 “记”是一种文体。分为四类:记游、记事 记亭台楼阁、记物。刘勰文心雕龙:“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体特点:1、亭台楼阁名胜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2、山水游记: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小石潭记3、杂物书画记:核舟记文体知识:记:本文属于游记。游记:记录游览中所见、所闻、所感的文章。主要特点是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的感情。一般以记为主,以感为辅。本文兼具记游与议论,记游只是个引子,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三、作者简介: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因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文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仁宗时,他上万言书,主张实行新法,1069年任宰相,推行新法。改革变法触及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保守派的激烈反对。宋神宗迫于皇亲贵戚和反对新法大臣的压力,于1074年四月接受王安石辞去相位,再任江宁知府。次年虽又起用为相,但因新法派内部分裂及保守派的挑拨离间,至1076十月再次罢相,出任江南签判,次年隐退江宁,过着闲居生活。 朝廷启用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而死。 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威武雄壮的社会变革运动。列宁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四、正 音:褒bo 禅chn山 始舍sh 卒z葬之 庐冢zhng 音谬mi 有穴xu 窈yo然 怠di而欲出 咎ji其欲 瑰gu怪 相xing之深父f 胜shng道 今言“华hu”如“华hu实”之“华hu”五、课文分析:(一)、第一段:重点词句第一自然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行文顺序:本名别名由来及证明华山洞名来由从仆碑看出本名指出音谬第一自然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1、这一段依次记述(每个空格只填一个字):山之_名_、山之_寺_、山之_洞 _、山之_碑 。 2、第一段写仆碑,为什么要特别提及仆碑上的文字? 为文章后面的议论“深思慎取”提供依据 3、为什么说“华( )山”是“音谬”?汉字最初只有“华” hu字,无“花”字,后来有了“花”字,“花”“华”分家,“华”才读“hu ”。王安石认为碑文上的“花”是按“华”的古音而写的今字,仍然应读“hu ”,而不应该读成“hu ”。王安石认为碑文上的“花”是按照古音写的今字,仍然应读“hu”,而不应该读成“hu”。、第二段:重点词句:(三)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1提问:第二段可以分成几层?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简介前洞和后洞第二层:写游后洞的情形,并表示遗憾心情。点拨:这一段先介绍前洞和后洞,接着写游后洞的情形,然后简析他们本来具有进洞尽游的条件,结果却是半途折回.介绍前洞极简略,只点明因“平旷”而“记游者甚众”;介绍后洞较具体,写“窈然”,突出其艰险,写“寒”和“深”都与“窈然”有关,洞险、深、寒,为下文写半途退出作铺垫。2提问:运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点拨:略写前洞(19字),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多处设比: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对比;“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欣喜和懊悔两种情感,哪一种对文意来说更重要?)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本段写游洞,并不写景,只是写了半途退出的经过,这与第一段中写上山独写一块倒在路上的碑类似 显然记游不是重要的,而是借以表达自己的观点,记游是为后面进行议论准备材料的。第二课时(三) (四)研习第三段1.本段着重写什么?阐述了什么观点?学生思考后回答明确:写游褒禅山的心得体会,抒发自己的感想,即第一句中所说的“有叹” 阐述“尽吾志”的观点。(1)以“于是余有叹焉”一句承上启下“于是”的“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在第二段中找“是”所指代的“这种情况”都包括哪些语句?“是”说“游华山洞”从“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到“火尚足以明也”。(2)“叹”字承上文的“悔”字,领起全段启下,自然地转入议论。作者由又删想到了学者治学,古代的学者观察天地万物,往往有所收获,因为他们探求深入而广泛。而一般人的做法呢?写现在一般“世人”的做法:“夫夷以近,则游者众”,照应“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险以远,则至者少”,照应“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人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不能穷也”。有山者大部分选择近的、路平坦好走的景点,求学的人也是如此 人们都有一种取易避难的心理倾向。只想或只能走平坦的道路,只在近处盘桓,像游山的人大都只在前洞看看一样。他们不愿或不能走到艰险和深远的地方去,可是世间的“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总是在“险远”的、人迹罕到的地方。无限风光在险峰5用“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比喻人生的最高境界,但这种境界“人之所罕至”,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达到的怎样才能达到呢?学生找出文句后回答。 生:要想成为有成就的学者,必须有远大的志向和明确的目标,然后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去努力奋斗。师:有一位作家曾经说过:“重要的不是成功,而是奋斗。”这句话告诉我们奋斗的意义远大于成功。生:除了“有志”,还要能够“不随以止”,也就是不轻易放弃自己的努力,不轻言失败。在遇到艰难与险阻时,能够有攻坚克难的勇气和必胜的信心,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志志向、意志力能力、毅力物辅助条件结论: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师:能从现实中找个现成的例子吗?生:比如这次“神七问天”,如果仅有远大的理想、目标和坚强的意志是不够的,因为科学技术事业,除了有自我的愿望和精神外,还必须有必备的客观条件。生:比如国家的经济实力,科学技术力量及其发展的水平, 政府的扶持 以及全国上下的同心协力等 师:在这三个条件中,作者认为哪一个最重要?生(齐声):“尽吾志”。师:“尽吾志”是什么意思?生: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师:用文中的话说,就是“不随以止也,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大家一齐把这几句话读一下。(生齐读)师:对“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我们怎样理解?生:只要生命不止,就奋斗不息;只要没有成功,就继续努力,就算最终与成功失之交臂,也是不需要觉得悔恨的,因为“奋斗比成功更重哟。生:由于某种客观原因,有些奋斗者虽历尽艰难困苦却与成功无缘,或者因为各种原因没能看到成功,但他们的奋斗为后继者开辟了道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他们的奋斗仍具有重大的意义。生:我们不能单凭成败论英雄。就像提出“尽志可以无悔”的王安石,他试图变法,改变国家的“积贫积弱”的局面,为此他进行了艰苦的努力,但最终没有成功。他尽了他最大的努力,他可以问心无愧。他也因此成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之一,曾经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有人认为,王安石的这篇文章,其实是一篇“政治宣言”,他是用“游记”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政治改革的决心,你同意这种说法吗?(四)、第四段:重点词句第四自然段: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生:作者说:“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看上去是对“仆碑”的介绍,其实是对“华山”(花山)之名的考证,指出今人所读的错误。师:确实是这样,由此作者还得出了一个认识,大家一齐来把这段话读一下。(生齐读:“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师:同学们对这段话是怎样理解的?生:正确。前面说的是“音谬”,也就是读音错误,而读音错误的原因又是因为“碑仆道,其文漫灭”,一般的人并不去对它的读音进行较真了。人们以讹传讹,把“花山”说成“华山”,使“花山”的真正名称被掩盖了。他所想到的也不只是这块“仆碑”以及“花山”的名称,而是历史上与此相类似的许多情况指出由于“古书之不存”,致使后人以讹传讹。“何可胜道也哉”,这是从个别到一般,由“华山”的“音谬”概括出社会上辗转讹误,相沿失实的普遍情况。针对这种情况,提出“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是从具体到抽象,概括出研究事物必须去伪存真的道理。 这正是倡导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认真的求实精神。(五)、第五段: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至和元年七月,临川人王安石记。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记在这段文字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样写在文尾,能使行文简洁,避免横生枝节,这也是古人写游记常用的格式。六、结构板书: 师:这篇文章以其所表现出的深邃的思想、高远的旨趣、坚毅的品格给后人以有益的启示。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其立场和世界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