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前言何为“天文”?天,甲骨文字形作“”“”“”等。其本义是头顶。说文一部:“天,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颠”即“头顶”,说文指出“天”的本义是“头顶”。又山海经海外西经:“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 ,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郭璞注:“是为无首之民。”袁珂注:“刑天盖即断首之意。”山海经中与天帝争斗的“刑天”,因为头被天帝砍断,所以得名,进一步证明了其中的“天”是头的意思。又王国维观堂集林:“古文天字本象人形。本谓人颠顶,故象人形。所以独坟其首者,正特著其所象之处也。”王国维详解了该字的造字理据,“天”是一个人的形体,为了从字形上体现其字的本义,该字形特别突出其头部。后来“天”产生出“人头顶以上的世界”这一常用义。文,甲骨文字形作“”“”等。其本义是花纹,与“纹”为古今字关系。易系辞下:“物相杂,故曰文。”物体相互交错,所以叫做“文”。说文文部:“文,错画也。”“文”就是交错的笔画。“天文”就是天上错综复杂并不断变化的天象。古人观察天文的目的主要是制定历法和占卜,易彖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王弼注:“解天之文,则时变可知也。”通过对天上不断变化的天象的观测和分析,就可知道季节的变化。又汉书艺文志:“天文者,序二十八宿,步五星日月,以纪吉凶之象,圣王所以参政也。”认为古代天文是通过对二十八宿和日月五星运行的观测,用以占卜吉凶,并为帝王治理国家提供参考的一门学问。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反映文化,文化渗透语言。作为语言诸要素的文字,与文化的关系较为密切。古文字是先民思维的成果。“天文”作为重要的古代文化,同样与文字有紧密关系。中国古人的天文思想会渗透到汉字形体结构中,形成文化在文字中的历史积淀。因此,对汉字形体结构的发掘能给我们研究古天文学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或与古天文学相互印证。一、“天空”与汉字人类自产生以来,就与“天”朝夕相伴、息息相关。面对变幻无穷、神秘莫测的天空,人类从未停止过探索的脚步。易系辞传:“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一些与“天”相关的汉字记录了人类对天的探索历程,为我们打开古人的思想宝库提供了一把钥匙。1.从“天”、“示”、“三”、“王”等看古人观念中的天人关系文字产生之初,人们往往采用象形的方式造字。甲骨文就采用象形的方式为大量表具象物件的词造字。人类早期一般认为天如穹庐,如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穹庐就是蒙古包,拱形圆顶。一些表意体系的文字,体现了人类对天空形体的认识,如纳西东巴文的“天”字记作:。古埃及圣书字作:。印第安人的玛雅文作:。然而,甲骨文中的“天”却记作:“”“”“”等,不是以象形造字法为“天”之“天空”义造字。表示“天空”这一意义是从表示“头顶”这一意义引申而来的,人头顶之上的世界就是“天”。“天”由“头顶”义引申出“头顶以上的世界”这一义项,折射出先民在对“天”这一概念加以界定的时候,认为“天”是凌驾于人类之上的,充满了对上天的敬畏和崇拜。带着这种敬畏和崇拜,进一步幻想出在人世之上有一个至高无上的天界,而且天界掌控着人世,至今民间仍有“天老爷”、“天公”等说法。这说明中国古代天文学从它诞生之日起就不是单纯的空间理论,而是具有社会天文学的显著特。这种天人关系的认识,也反映在古人对一些汉字的解说中。首先来看“示”字,甲骨文作,小篆作,说文古文作,说文示部:“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据研究,该字的本义其实为土地神,说文的释义并非其本义。但该释义表明了汉代人对天人关系的理解。该字的解说认为“示”字上面的两横或一横表示“天”,下面的三垂表示“日月星”,“日月星”在天上会呈现出各种天象,以此昭告世人吉凶祸福。又如“三”字,说文一部:“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三”本为一原始记数符号,但许慎却把它解释为三位一体的“天、地、人”。它们合起来在古代被称作“三才”,汉王符潜夫论本训:“是故天本诸阳,地本诸阴,人本中和。三才异务,相待而成。”认为天属阳,地属阴,人则中和了二者的属性,三者虽性质不同,却又相辅相成。古人看待任何事物,都要将它们放置于由天、地、人三大要素构成的宇宙框架之中来分析、衡量,以寻找它们的本质和规律,预测它们未来的变化,形成了一种“天地人”的宇宙模型思维。基于对三者关系的理解,“天”和“地”都成了先民敬畏和崇拜的对象。又看“王”字,说文王部:“王,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三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贯三为王。”许慎用声训的方法解释了“王”,同时用董仲舒和孔子的说法阐释“王”字的造字理据,认为三横代表“天、地、人”,中间一横把三者贯穿起来,则表明“王”可以沟通“天、地、人”,从而能为天下所归顺。这一解释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既然王能与天地相沟通,王统治万民也就是天地的旨意。借助天地的威慑力,建立了帝王的威信。这也折射出天地在先民心目中的神圣地位。大量古代文献材料能印证华夏先民对天人关系的理解,如易系辞上:“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天上形成了某种天象,地上就会出现相应的事物。史记天官书:“自初生民以来,世主曷尝不历日月星辰天则有日月,地则有阴阳;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天则有列宿,地则有州城。”从人类诞生以来,国君没有不观测日月星辰的天上有太阳月亮,地上就对应有阴阳;天上有五星,地上就对应有五行;天上有众多星宿,地上就对应有无数城池。东汉张衡灵宪:“星也者,体生于地,精成于天,列居错踌,各有攸属在野象物,在朝象官,在人象事,于是备矣。”星星的本源来自于地,地上万物的精华升至天空就形成了星,众星宿参差错落,分别掌管和象征着不同的事物在野外就象征各种物体,在朝廷象征着官员,在人间象征着人事。东汉王充论衡命义篇:“国命系于众星,列宿吉凶,国有祸福;众星推移,人有盛衰。”国家的命运由众星宿决定,众星宿显现出吉凶的征兆,国家就会出现相应的福祸;众星宿的运转,也预兆着人的命运的盛衰。2.从“神”、“”、“寮”、“”、“禅”等字看古人的天神崇拜说文示部:“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从示、申。”徐锴系传:“天主降气以感万物,故言引出万物也。”徐灏注笺:“天地生万物,物有主之曰神。”在甲骨、金文中,神字不从示,作申。甲骨文字形为:,金文字形为:。从字形看,该字为闪电形,也为“电”的初文。因此,电、神同源。远古时候,闪电不但在视听上给人以震慑感,且还能产生巨大破坏作用。雷电巨大的能量让先民心生敬畏,甚而至于认为是天神创造了整个世界。该字后来加“示”旁作“神”,表明古人对天神加以祭祀。华夏民族自古就有“敬天法祖”的信仰,在华夏先民眼中,天地哺育众生,是最高的神,天的人格化称呼是“昊天上帝”。祭天仪式是人与天的交流形式,历代王朝都由天子来亲自主持祭天仪式,祭天的祭坛一般为圆形(称为“圜丘”),寓意天圆地方。在仪式上须诵读祭文、奏雅乐,并焚烧祭品,以表示人们把自己的劳动成果贡献给天,作为对天滋润万物的一种报答。在古文字中,产生了一些文字来记录祭祀天神的祭名。说文示部:“,烧柴燎以祭天神。从示,此声。”甲骨文字形作,小篆字形则讹变为。其实甲骨文为会意字,表示手持木材于祭祀台焚烧以祭祀天神。史记五帝本纪:“东巡狩,至于岱宗,。”裴骃集解引郑玄曰:“,燎也。”又有一“尞”(“燎”的初文)字,说文火部“尞,柴祭天也。从火,从。,古文慎字,祭天所以慎也。”但更早的甲骨文“尞”作:、。金文作:。罗振玉增订殷虚书契考释:“此字实从木在火上,木旁诸点象火焰上腾之状。”罗振玉先生根据甲骨文字形指出,这个字其实是由火、木及一些点组成的,表示木头燃烧,并有火焰升腾的样子。“”、“尞”二字都记录了古人用焚烧木材以祭祀天神这一习俗。还有“”祭,小篆作“”,说文示部:“:以事类祭天神。”朱骏声通训定声:“非常而祭,以事类告皆曰。”桂馥义证引钱大昭曰:“类祭之事,见于经典者有五。”即:遇到大灾难,天子外出巡守,外出打仗或派兵,打了胜仗,登上王位。当有这些重要国家大事出现,就会在正常祭祀之外增加祭祀活动,祈求上天保佑。新唐书礼乐志六“乃于昊天上帝”正是这种特殊的祭祀活动。还有一个“禅”字,小篆作,说文示部:“禅,祭天也。从示单声。”朱骏声通训定声:“墠为祭地,壇为祭天,从壇省,禪从墠省,皆秦以后字。许书收禪不收,故云祭天耳。其实为坛无不先墠者,祭天之义,禪自得兼。”朱骏声认为:禅字是从墠简省过来的,而墠原本专用来表祭地,祭天则用壇,壇又简省作,由于许慎说文只收了禪,没有收,所以就用禪来兼表祭天。古文中有用“坛”来表示祭祀天神的用例,尚书大传卷一:“维元祀,巡守四岳八伯,坛四奥,沈四海,封十有二山,兆十有二州。”“坛四奥”即在四方设坛以祭祀四方天神。祭祀天神也叫做“封”,史记封禅书卷名下张守节正义:“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祭天、祭地合称“封禅”。又史记封禅书:“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史记封禅书:“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说明封禅作为一个传统代代相传。又元刘埙隐居通议礼乐:“说者谓封禅取高厚之义,封土于山,而禅祭于地,天以高为尊,地以厚为德也。增泰山之高以报天,附梁父之厚以报地。”祭祀天神时在高山上建筑高台,因为天以高为尊;祭祀地神时在小山上开辟平地,因为地以厚为德。3.从“圜”、“宇”、“宙”等看先民对天空形态的认识说文囗部:“圜,天体也,从囗瞏声。”段玉裁注:“依许则言天当作圜,言平当作,言浑圓当作圓。”意思是表示圆形这一概念,针对不同事物,用字不同,如果是天就用圜,如果是二维的平面圆就用,如果是三维的球体就用圓。在古人的天文理念中,天是圆形的,而且用专字来表示其形体。易说卦:“乾为天,为圜。”吕氏春秋序意:“爰有大圜,在上。”高诱注:“圜,天也。”淮南子本经:“戴圜履方,抱表怀绳。”高诱注:“圜,天也。”又有“宇”字,金文作,小篆作,说文宀部:“宇,屋边也。从宀,于声。易曰:上栋下宇。”还有“宙”字,小篆作,说文宀部:“宙,舟舆所极覆也。从宀,由声。”段玉裁注:“宙之本义谓栋,一演之为舟舆所极覆,再演之为往古来今。”“宇”、“宙”二字的本义与天文无关,“宇”的本义是屋檐,“宙”的本义是屋脊,合起来就是中高外低的房顶,如淮南子览冥训:“而燕雀佼之,以为不能与之争于宇宙之间。”高诱注:“宇,屋檐也;宙,栋梁也。”。“宇宙”又产生出了“天空” 一般认为“宇宙”后来的引申义是“天地”,或“上下四方与古往今来”,而不是“天空”。但笔者以为建筑上的“宇宙”首先应该引申出“天空”这一义项,因为建筑中的“宇宙”与“天空”在古人的观念中形体相似。“天空”的意义在空间上进一步泛化,就可引申指“天地”,“天地”这一意义再进一步泛化为一个时空概念,就引申出了“上下四方与古往今来”。但“古往今来”并非“宙”的引申义,段玉裁所谓“一演之为舟舆所极覆,再演之为往古来今”,笔者以为缺乏逻辑上的联系。这一引申义,如淮南子原道训:“横四维而含阴阳,纮宇宙而章三光。”唐韩愈苦寒诗:“凶飙搅宇宙,铓刃甚割砭。”之所以能发生这种词义引申关系,当是古人认为天空的形状与房顶的形状一致。下面我们来看看先民对天地形状及天地关系的认识过程。最初,由于受视野和科技手段的限制,古人以为自己所在的大地是平的。同时,四处望去,又会发现天跟地连在了一起,于是古人产生了天顶高而四周低的认识。加上古人对大地已经有了四方的概念,于是得出一个结论:天圆地方。即天是半圆形的,地是四方的平面。周髀算经卷上:“方属地,圆属天,天圆地方。”淮南子精神训:“头之圆也象天,足之方也象地。”这就是“天圆地方说”一般称为“第一次的盖天说”。而金祖孟中国古代宇宙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5月)一书认为应称作“天圆地方说”,晋书、隋书所提到的“天似盖笠”一说一般称作“第二次的盖天说”,金先生则称作“盖天说”,笔者采纳金先生的观点。另,金先生认为“天圆地方”的“方”只能解作“平”,按,考虑到古人已有四方观念,结合当时文献,窃以为“方”有被解作“四方”的可能,这可算作古人对天地认识的一个不成熟的发展阶段。这种理论受到了质疑,大戴礼记曾子天圆“曾子曰:天之所生上首,地之所生下首。上首之谓圆,下首之谓方。如诚天圆而地方,则是四角之不掩也”既然天与地的边缘连在一起,如果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天怎能掩盖地呢?但随之曾子解释说,他听孔子说过,这是指“天道曰圆,地道曰方”,用抽象的“道”来解释,事实上否认了天地的实际形状是“天圆地方”。“天圆地方”说还有其他缺陷,如古人发现,日月星辰有时在天上,有时又在地下,很明显,地下也应该有天,于是得出天为“全球”形的认识,这就产生了“浑天说”,唐瞿昙悉达开元占经卷一引张衡浑仪注:“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殻之裹黄。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天转如车毂之运也,周旋无端,其形浑浑,故曰浑天也。”“浑天说”对古天文学影响深远,古天文仪器“浑仪”、“浑象”即根据这一原理制作而成。其实浑天说还是认为地是平的金祖孟中国古代宇宙论指出:“浑天说”不主张地是圆的,笔者以为甚是。,后来的“盖天说”则认为天地都是圆的,晋书天文志上:“天似盖笠,地法覆盘。天地各中高外下。北极之下,为天地之中。其地最高,而滂沲四隤。”另外还有一种“宣夜说”,认为天没有形体,只是无穷无尽的空间,日月星辰不附着在天球上,只是随空气在空中自由浮动。总之,除宣夜说外,天圆地方说、浑天说、盖天说等古天文学说,都认为天是圆的或半圆的。4.从“阊”字看先民对天上世界的幻想说文门部:“阊,天门也。从门,昌声。”段玉裁注:“阊阖,二字,今补。离骚、大人赋、淮南子、西京赋、灵光殿赋、大象赋皆云阊阖;王逸、高诱、薛综、韦昭、李善注皆曰:阊阖,天门也。”说文收录了“阊”字,这是一个形声字,被解释为天门。段玉裁认为,“阊”用来指“天门”在古籍中没有单独使用的用例,“阊”须与“阖”组成复音词“阊阖”来表示天门。楚辞屈原离骚:“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王逸注:“阊阖,天门也。”洪兴祖补注:“天门,上帝所居紫微宫门也。”认为阊阖门就是天帝居住的紫微宫的门。这一汉字的背后是先民对天上世界的幻想。我国古天文学上有“三垣”:“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其中的“紫微垣”是天帝的寝宫,“太微垣”是天帝听政的宫庭,“天市垣”是包围在列国之中的市集。“阊阖”就是“紫微垣”的宫门。华夏民族塑造的天界,组织严密、等级森严、秩序井然,却又充满生活气息和浪漫气息。该天界以“帝星”为中心,以“三垣”、“四象”、“二十八宿”为主干。在该体系中,“帝星”所居住的紫微垣最为庄严和神圣。在“帝星”附近有其家庭成员“太子”、“庶子”、“后宫”;还有各种官员,如辅佐之臣“四辅”,纳言进谏之臣“尚书”,史官“柱史”,法官“大理”;有守卫士兵组成的营阵“勾陈”,有士兵使用的武器“天枪”、“天棓”;有天帝的住处“传舍”,行走的台阶“内阶”;有吃的粮食“八谷”,有车上用的“华盖”,有睡觉用的“天床”;有关押犯人的“天牢”。同时,天界也充满了市井生活气息,这里有繁华的“天街”、“天市”;有储藏粮食的“天仓”、“天廪”;有可以耕耘的“天田”;还有购物的商铺“天肆”;有游乐园“天苑”。天界还充满了浪漫气息,有“牛郎”和“织女”隔着“银河”相望;有偷了不死之药的嫦娥,奔入月中成了月精;有高辛氏之子阏伯、实沈不睦,其父迁阏伯于商丘,主辰星,迁实沈于大夏,主参星,于是辰(商)、参二星相对,此出彼没,永不相逢。5.从“地”字看先民对天地来源的探索说文土部:“地,元气初分,轻、清、阳为天;重、浊、阴为地。万物所陈列也。从土,也声。墬,籀文地从()。”段玉裁注认为“墬”从阜、土,声。“地”的异体还有“坔、埅、埊、嶳”等形式。许慎对“地”字的解说体现了古人关于天地起源的认识。古人认为宇宙由气构成,清气上升为天,浊气下沉为地。汉王符潜夫论本训:“上古之世,太素之时,元气窈冥,未有形兆。万精合并,混而为一,莫制莫御。若斯久之,翻然自化,清浊分别,变成阴阳。阴阳有体,实生两仪。”认为宇宙最初由元气构成,混合为一体,后来分化出清气和浊气,有了阴和阳的区别,阴、阳的实体就是地和天。太平御览卷二引徐整三五历纪:“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认为最初宇宙就像一个鸡蛋,里面有个盘古,开天辟地,让蛋清变成了天,蛋黄变成了地。淮南子天文训:“天墬未形,冯冯翼翼,洞洞灟灟,故曰太昭。道始于虚霩,虚霩生宇宙,宇宙生气。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清妙之合专易,重浊之凝竭难,故天先成而地后定。”认为最初宇宙是混沌的、虚无的,后来产生了气,清阳之气变成了天,重浊之气变成地,天先于地而产生。6.从“曮”、“躔”、“暆”、“岁”等字看先民对天体运行的认识玉篇日部:“曮,日行。”“曮”为形声字,表示太阳在天空中运行。这一意思也称作“躔”,类篇日部:“曮,日躔谓之曮。”什么是“躔”呢?说文足部:“躔,践也。”“躔”的本义是践踏。又方言卷十二:“躔,行也。日运为躔,月运为逡。”太阳在天上运行,犹如在黄道上行走,故也称作“躔”,文选颜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日躔胃维,月轨青陆。”又明于慎行冬至南郊扈从纪述和陈玉垒太史韵:“圣后乘乾奉帝禋,日躔南陆协灵辰。”“躔”最初特指太阳的运行,使用频率很高,后来也泛指月亮及的运行。先民认为太阳在天空中有时运动速度快,有时运动速度慢。运行慢可称“暆”,说文日部:“暆,日行暆暆也。从日施声。”段玉裁注:“暆暆,迆逦徐行之意。”还有“岁”字,甲骨文字形作、等,金文作、等,小篆作,说文步部:“岁,木星也。越历二十八宿,宣徧阴阳,十二月一次。从步,戌声。律历书名五星为五步。”认为“岁”是一形声字,步为形符,戌为声符,其本义是指五行星中的岁星,岁星运行于十二个星次之间,一年运行一个星次。据郭沫若等研究,甲骨、金文中的“”“”“”当为古代兵器“戉”的初文,并非说文所谓“戌”。“戉”用来指称年岁之岁当为假借用法。后来在“戉”的基础上加“步”构成形声字。形符“步”正表明先民非常关注“岁星”是运动的。五行星相对于恒星来说都是运动的,按照各自运行周期依次经过“二十八宿”,这就是“步”,故说文云“律历书名五星为五步”。又,之所以特地用“步”作形符为五行星中的“岁”星造字,这是因为五行星中岁星的运行周期比较特殊,为11.8622年,在天文观测不够发达的古代,古人认为其运行周期就是12年整,并利用其运行位置以纪年。“岁”字的出现表明先民对五行星运行规律的观测与利用。华夏先民对日月五星的运行规律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古人一般认为地是静止的,天是旋转的。但天怎样运行却有争议。除日、月、五星以外,人们发现其他天体之间的距离相对固定,被称作恒星。恒星都随天球由东向西旋转,每天旋转一周,这一点上他们意见一致。争论的焦点是日、月、五星,有人说日、月、五星也随天球左旋,只是速度慢一些,这是“左旋说”的观点。又有人认为,日、月、五星是向右旋转的,同时也被天球带着左旋,就好比在磨石上的蚂蚁,磨石自东向西旋转,而蚂蚁在自西向东爬行,这就是“右旋说”的观点。“左旋说”与“右旋说”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认为日、月、五星都随天球的转动轴旋转,即沿天球赤道运行,而后者则认为日、月、五星同时还有自己的运动轨迹。前者不能解释诸如为何冬天的太阳东南升起而西南落下,而夏天的太阳东北升起西北落下等问题。后者则能解释,因为太阳冬天运行到了天球南面,夏天又运行到了天球北面。同时,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人们已经能够在天球上绘制出日月等的运行轨迹,所以“左旋说”就被抛弃了。历史上还有人认为恒星是不动的,是地在自己旋转,但一直占主导地位仍然是天球绕地旋转的观点。二、汉字与太阳太阳是太阳系中唯一会发光的恒星,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地球是太阳的行星之一,地球在自转的同时也在围绕太阳公转。同时,太阳也是天空中最引人注意的天体,对人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1.从“日”字看先民对太阳形体和来源的解读说文日部:“日,实也。太阳之精不亏。从囗一,象形。”日是一个象形字,在甲骨文中,太阳可作 ,有时又在中间加点作,因刻形不圆,大多作,金文与甲骨文大体一致,小篆则作或。纳西东巴文日作,古埃及圣书字作,玛雅文字作,与甲骨文类似。这些字形都抓住了太阳的典型特征,即始终如一,永不亏缺,这是与同样引人注意的天体月亮相比的一个显著区别特征。对圆形的太阳,华夏民族还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常常把它比拟作其他圆形物体。太阳如车轮,于是可称“日轮、曦轮、红轮、赤轮、日毂、火轮、飞轮”等,如唐李世民赋得白日半西山:“红轮不暂驻,乌飞岂复停。岑霞渐渐落,溪阴寸寸生。”宋姚镛喜雨歌:“良田正要雨肥绿,火伞张空驱日毂。”明程敏政朝阳楼记:“但见云涛汹涌之中,赤轮上升,天海为之一赭。”太阳还如镜如盆,可称作“日镜、红镜、火盆”等,唐李贺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六月:“炎炎红镜东方开,晕如车轮上徘徊。”宋梅尧臣青龙海上观潮:“何时更看弄潮儿,头戴火盆来就湿。”许慎解释“日”为“实也。太阳之精不亏”,许慎的解释反映了汉代人对太阳起源的理解。淮南子天文训:“道始于虚霩,虚霩生宇宙,宇宙生气。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天地之袭精为阴阳,阴阳之专精为四时,四时之散精为万物。积阳之热气生火,火气之精者为日;积阴之寒气为水,水气之精者为月。日月之淫为精者为星辰。”淮南子认为,虚空产生宇宙,宇宙产生气,气有边际,清阳之气如尘埃飞扬变成了天,重浊之气凝结固定变成了地。天地间阴气与阳气相调和,阴气阳气的主要精华相互调和而此消彼长就形成了四时,调和四时之外散逸出的气则演变成了万物。其中火热阳气的精华产生了火,火的精华又变成了太阳;寒冷阴气的精华产生了水,水的精华变成了月亮。太阳和月亮的盈余部分就变成了星辰。这一解释反映了先民在对日月形体、状态、运行规律等的朴素认知基础之上,又受到汉代社会指导思想阴阳五行思想的影响,确立了以相偶合的视角关照日月形成的自然观。2.从“曦”字看太阳的神话传说玉篇日部:“曦,日色也。”集韵支韵:“曦,赫曦,日光。”“曦”为形声字,从日羲声。声符“羲”不但有表音作用,也有表义作用。这跟太阳的神话传说有关。传说中有个“羲和”,他在不同书中形象各异。山海经大荒南经:“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海边有一个国家,其国王为帝俊,帝俊妻子叫羲和,她生了十个太阳。羲和就是十个太阳的母亲。这当是古代东夷部落创造的神话,因为他们居住于沿海,太阳总是从东边的海平面升起,于是有了王后在甘渊洗澡而生太阳的传说。又尚书尧典:“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传说尧曾命羲仲、羲叔、和仲、和叔两对兄弟分驻四方,以观天象,并制历法。该传说中的羲和为观测天象的羲氏和氏兄弟,这反映了至少在尧舜禹时代,先民已经能进行复杂而系统的天文观测,并以此作为制定历法的依据。又离骚:“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浪漫主义诗人屈原让羲和给他驾日车。初学记卷一引淮南子:“爰止羲和,爰息六螭,是谓悬车。”羲和的日车由六条龙拉着前行。又洞冥记:“东北有地日之草,西南有春生之草三足乌数下地食此草。羲和欲驭,以手掩乌目,不停下也。食草能不老。”这里为羲和拉日车的成了三足乌。有学者认为三足乌的神话是东夷族的鸟图腾崇拜跟炎帝部落的太阳神崇拜结合的结果。由于有了这些神话传说,“羲”就能指太阳,古籍中可称“太阳”为“羲车”、“羲和”、“羲曜”、“羲阳”、“羲御”等。南朝齐谢朓杜若赋:“夕舒荣于溽露,旦发彩于春风。承羲阳之光景,庶无悲于转蓬。”后汉书崔骃传:“氛霓郁以横厉兮,羲和忽以濳晖。”由于“羲”可以指太阳,后来在该字基础上加形符“日”,于是产生了能指“日色”、“日光”的“曦”。3.从“”“期”看先民对日月交会现象的观测说文会部:“,日月合宿从(为)辰。从会,从辰,辰亦声。”段玉裁本“辰亦声”作“会亦声”。总之,这是一个会意兼形声的字,有说读音与“辰”同,有说读音与“会”同。“”的意思是日月交汇于二十八宿之某一星宿。该字的出现表明先民对日月交会现象的关注。日、月在天空最引人注目,人们很早就关心日月运行所形成的天象。地球围绕太阳旋转,而月亮又围绕地球旋转,当月亮恰好运行到太阳和地球所连成的直线上时,日月就形成了交汇。日月一年交会十二次。宋沈括梦溪笔谈象数一:“今考子丑至于戌亥謂之十二辰者,左传云:日月之会是谓辰,一岁日月十二会于东方,苍龙、角、亢之舍起于辰,故以所首者名之。”在日月交会现象中,古人最关心的是其中的日食现象。由于月亮运行的白道对于太阳运行的黄道约倾斜五度,所以一般虽然在日月交会之时,日月黄经未必一致,只有当日月在白、黄道的交点附近合朔时,才会发生日食。又由于月球与地球之间的距离不同、观察日食的位置不同等原因,发生日食时,在地球上可以看到日全食、日环食、日偏食等三种情况。先民很早就开始有意识观测日食现象,甲骨文中即常见“日有食之”等语,释名释天:“日月亏曰食。”后代文献中“食”常作“蚀”,玉篇虫部:“蚀,日月食也。”古人认为日食就是日中三足乌吃太阳,月食就是月中蟾蜍吃月亮,故称这种天象为“食”或“蚀”古人以日月食为不祥之兆,常感到恐慌,据尚书胤征,夏仲康王时,负责观察天象的羲因为酗酒,玩忽职守,没及时报告日食,引起了人们的恐慌。后来古人对日月食有了系统的观察,商代甲骨文就有了世界上最早的可靠的日月食记录,春秋时代有了37次日食记录。从中,人们逐渐掌握了日食发生在“朔”,月食发生在“望”的规律,周易丰卦:“月盈则食。”诗经小雅:“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进而他们知道了日月食的成因,唐瞿昙悉达开元占经卷九引五经通义:“日蚀者,月往蔽之。”太平御览卷四引淮南子:“月望,日夺其光,月十五日与日相望,东西中絶,则月蚀夺光也。”但是,由于古人不知道日、月、地三者的大小和距离,对“应食不食”及“不应食而食”等现象不能正确解释,他们常用日月运行速度的快慢来解释,如左传隐公三年:“三年春,王二月已巳,日有食之。”杜预注:“日行迟,一岁一周天。月行疾,一月一周天。一岁凡十二交会。然日月动物,虽行度有大量,不能不小有盈缩,故有虽交会而不食者,或有频交而食者。”晋代杜预即认为日月运行的“小有盈缩”,即速度不均匀影响了日月的“食”与“不食”。古人最初对日月食周期的推算,主要通过归纳总结的方式,史记天官书中已经有了月食周期的推算法:“月食始日,五月者六,六月者五,五月复六,六月者一,而五月者 “者”后当脱“五”。,凡五百一十三月而复始。”汉书律历志以一百三十五个月为为交食周期,其间发生二十三次月食。三国刘洪造乾象历,有关于日食的推步,晋书律历志:“效历之要,要在日蚀。熹平之际,时洪为郎,欲改四分,先上验日蚀。日蚀在晏,加时在辰;蚀从下上,三分侵二。事御之后,如洪言,海内识真,莫不闻见。刘歆已来,未有洪比。”古人对日食的发生过程作了详细的划分,全食时被分为五个食相: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复圆;偏食时有三个食相:初亏,食甚,复圆。日月食还被赋予了特殊含义,诗小雅十月之交:“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彼月而微,此日而微,今此下民,亦孔之哀。”郑玄笺:“周之十月,夏之八月也。八月朔日,日月交会而日食,阴侵阳,臣侵君之象。日、辰之义,日为君,辰为臣。”孔颖达疏:“日,君道也。月,臣道也。君当制臣,似月应食;臣不当侵君,似日不应食。”又左传庄公二十五年:“唯正月之朔,慝未作。日有食之,于是乎用币于社,伐鼓于朝。”孔颖达疏:“日食者,月掩之也。日者,阳之精。月者,阴之精。日,君道也。月,臣道也。以明阴不宜侵阳,臣不宜掩君,以示大义也。”4.从日部字看太阳的光和热对人世的影响太阳是银河系里面的一颗恒星,它有九大行星,地球是其中之一。太阳在天空中最为引人注目,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太阳给了地球温暖、光明和能量,影响了地球的气候和天气,支持着地球上各种生物的生长繁衍。人类从史前时代就一直认为太阳对地球有巨大影响,有许多文化将太阳当成神来崇拜。汉字中的日部字能体现太阳对华夏先民的影响。太阳带给了人间温暖,说文日部:“昫,日出温也。从日,句声。”玉篇日部:“暖,温也。”又广韵元韵:“暄,温也。”太阳带给了人间光明,如说文日部:“晄,明也。从日,光声。”(“晄”与“晃”为异体字关系)说文日部:“旷,明也。从日,广声。”说文日部:“旳,明也。从日,勺声。”说文日部:“昭,日明也。从日,召声。”说文日部:“朙,照也。从月,从囧。明,古文朙,从日。”太阳的光和热也影响着人间的气候和天气。久阳不雨、枯燥不润则为“旱”,说文日部:“旱,不雨也。从日,干声。”杨树达小学述林释旱:“旱从干者,干与乾古音同。天久旸不雨,则气枯燥而不润,故为乾而字从干也。”日光强烈、酷热难当则为“暑”,说文日部:“暑,热也。从日,者声。”晴空万里、天气清朗则称“晏”,说文日部:“晏,天清也。从日,安声。”也称“曣”,说文日部:“曣,星无云也。从日,燕聲。”日光不强、色彩暗淡则称“普”,说文日部:“普,日無色也。从日,从並。”日掩于云、若隐若现,则称“晹”,说文日部:“晹,日覆云暂见也。从日,易声。”段玉裁注:“覆云者,掩于云;暂见者,倏见也。”乌云蔽日、狂风大作则称“曀”,说文日部:“曀,阴而风也。从日,壹声。”白日雨下、雨过天晴则称“晵”,说文日部:“晵,雨而晝夝也。从日,啓省聲。” 先民在生产生活中有效利用太阳的光和热。先民利用太阳来晒干土地以便耕种,说文日部:“暵,乾也。耕田曰暵。从日堇聲。”先民利用太阳晒干粮食以利储存,如说文日部:“暴,晞也。从日,从出,从,从米。”段玉裁注:“日出而竦手举米晒之,合四字会意。”先民还把吃不完的肉食晒成干肉,说文日部:“昔,乾肉也。从残肉,日以晞之。与俎同意。” 5.从日部字看太阳运转的时间历法意义作为天空最显眼的天体,它的周日视运动和周年视运动被先民极大关注。太阳的东升西落成为判断一天时间早晚的重要依据,太阳在天球上的视运动轨迹成为判断季节的重要手段。先来看“时”,说文日部:“时,四时也。从日,寺声。旹,古文时,从之、日。”该字小篆作,而甲骨文作,说文古文作。从甲骨文和说文古文看,“时”是“之”、“日”会合而成的会意字。“之”的本义为“到、往”,跟行走有关。笔者以为“之”、“日”会合正表太阳的运行。华夏先民正是通过对太阳周日及周年视运动的观测,从而判断时间和季节。有很多文字用来描述太阳的东升西落。太阳即将冒出地面而露出晨曦,称作“昕”,说文日部:“昕,旦明,日将出也。从日,斤声。”太阳微微露出地平线为“暨”,说文日部:“暨,日颇见也。从旦,既声。”段玉裁注:“日颇见者,见而不全也。”王筠句读:“颇见者,略见也。”朱骏声通训定声:“暨,日出地平谓之旦;暨者,乍出微见也。”太阳露出地平为“旦”,说文日部:“旦,明也。从日见一上。一,地也。”甲骨文字形旦作、等,于省吾先生据甲骨文字形认为该字为形声字,从日丁声。但笔者以为“旦”字下部的方块表地平也是可能的,天圆地方正是古人对天的认识。太阳出现在草丛中,而月亮还没落下就是“朝”,说文倝部:“旦也。从倝,舟聲。”其实这是一个会意字,“朝”甲骨文字形作,左边是天阳已出现在草丛中,右边是月亮还在天空。太阳升至人的头顶则为“早”(小篆字形作),说文日部:“早,晨也。从日在甲上。”徐锴系传:“甲,十干之首;又象人头。”段玉裁注:“甲象人头,在其上,则早之意也。”太阳早上升起的样子可形容为“旭”,说文日部:“旭,日旦出皃。从日,九声。若勖。一曰明也。”也可形容为“旴”,广韵虞韵:“旴,日始出皃。”太阳初升,将明未明之时,可称“昒“,说文日部:“昒,尚冥也。从日,勿声。”亦可称“昧”,说文日部:“昧,爽,旦明也。从日未聲。一曰闇也。”天明之时可称“晓”,说文日部:“晓,明也。从日,尧声。”亦可称“暏”,说文日部:“暏,旦明也。从日,者声。”段玉裁注:“本作暏,后乃变为曙。署亦者声也。”“暏”后作“曙”,说文新附日部:“曙,晓也。从日,署声。”到了下午,太阳偏西叫“昃”,甲骨文字形作,小篆字形作,说文日部:“昃,日在西方时,侧也。从日,仄声。易曰:日之离。”段玉裁注:“此举形声包会意,隶作昃,亦作。夫制字各有意义:晏、景、晷、旱之日在上,皆不可易也;日在上而干声则为不雨,日在旁而干声则为晚。然则训为日在西方,岂容移日在上,形声之内非无象形也。”段注是说该字的隶书字形日在仄上是不妥的,太阳偏西则日当在人旁。太阳偏西也作“昳”,说文新附日部:“昳,日昃也。从日,失声。”太阳没在草丛中为“暮”,甲骨文字形作 、 、 、 等,小篆作,说文日部:“莫,日且冥也。从日在中。”徐锴系传:“平野中,望日且暮将落,如在中也。今俗作暮。”太阳没入地平线为“”,字汇补日部:“,古昏字。代醉编:日出一上为旦,日入一下为昏。一,地也。”“”又作“昏”,说文日部:“昏,日冥也。从日,氐省。氐者,下也。”日落后,一天结束,时间已晚,此时可称“旰”,说文日部:“旰,晚也。从日干声。”也可称“晚”,说文日部:“晚,莫也。从日,免声。”时隔一宿,累计出现了两个太阳,称前一天则为“昨”,说文日部:“昨,垒日也。从日,乍声。”今天太阳陨落,隔一宿升起新的太阳,称作“昱”,说文日部:“昱,明日也。从日,立声。”段玉裁注:“凡经传子史,翌日字皆昱日之叚借,翌与昱同立声,故相叚借。”太阳经过一个周年视运动,又回到原来的位置,就是一周年,就称“晬”,说文新附日部:“晬,周年也。从日、卒,卒亦声。”太阳在周年视运动过程中,白昼会有规律地边长变短,变长则为“昶”,说文日部:“昶,日长也。从日、永,会意。”白昼长短的变化也伴随着寒暑冷暖的季节更替,春日融融,草木复苏,是为“春”,说文日部:“春,推也。从艸从日,艸春時生也;屯聲。”段玉裁注:“日、艸、屯者,得時艸生也。屯字象艸木之初生,会意兼形声。”三、汉字与月亮月亮是环绕地球运行的一颗卫星,也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本身不发光,因反射太阳光而形态呈现周期性变化。它同样是天空中最显眼的天体之一,引起了人类极大的关注。1.从“月”、“夕”看先民对月亮形体的观测与认识“月”甲骨文字形作,金文作,小篆作,均为缺月形,说文月部:“月,阙也,大阴之精,象形。”徐灏注笺:“古文、钟鼎文象上下弦之形,日象圆形,故月象其阙也。”月亮被当做是太阴之精。月亮形体会不断变化,时圆时缺,“月”字不作圆形而作缺月形,是为了与“日”相区别。“月”在其他表意体系文字中的形体与汉字基本一致,如纳西东巴文作,古埃及圣书字作。汉字中还有一个“夕”字,表示傍晚,在甲骨文中其字形与与“月”相同,说文夕部:“夕,莫也。从月半见。”孙海波甲骨文録考释:“卜辞月夕同文,惟以文义别之,盖月夕二字之谊同取于月初见,故易混也。”甲骨卜辞中月和夕形体相同,只能根据上下文加以区别,原因是这两个字的字义都取自月初时月亮的形体。月亮的圆缺是先民非常关注的天象,随着月球地球太阳三者相对位置的变化,月亮在运行过程中有盈亏,月相可分为:朔蛾眉月上弦凸月望残月下弦蛾眉月。月相更替的周期约为二十九天半。每月初一称“朔”,“望”则可能在十五十六十七三天中的任何一天,以十五十六居多。有丰富的词汇来反映月亮的不同形态,有把月亮比作钩的,如“银钩、兔钩、琼钩、悬钩”;有把月亮比作弓或弦的,如“弦月、玉弓、明弓、片弓”;有描写月亮呈半圆形的,如“半月、半轮、半魄、半蟾”;有描写月亮残缺不圆的,如“缺月、破月、偃月”;也有描写满月的,如“望月、满月、圆月”等。说文释“日”为“实也”,把“月”释为“阙也”。“日”和“实”、“月”和“阙”都为叠韵关系。二者都采用了声训 汉语训诂学术语,又称音训。是指通过语音分析词义,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字义,推求字义的来源,说明其命名的原由。的释义方法。其中,“实”与“阙”恰好意义相对。说文又释“月”为“太阴之精”,也跟上文释“日”为“太阳之精”相对。所以说文在释日、月时,有意识采用了对文的方式把二者关系相对立。这说明汉民族先民是把日、月看成了二元对立的关系。太阳在白天出现,月亮在晚上出现;太阳温暖,月亮清冷;太阳始终如一,月亮时圆时缺。基于对日月关系的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常以日、月比喻其他相对立的事物,如以日月喻君臣,以日月喻男女,以日月象征阳刚和柔美等。日、月二元对立的认识不仅存在于古代汉民族,还广泛存在于世界不同地域不同种族中,体现了人类思维方式的共性。2.从“”字看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文选扬雄长杨赋:“西厌月,东震日域。”李善注引服虔曰:“,月所生也。”意思是“”是月亮产生的地方。这是一个形声字,“骨”为声符,“出”为表义的形符,表示月亮出现的地方。该字跟跟关于月亮的神话传说有关。先民在对日月起落的观测过程中,产生了对日月从哪里升起的猜想,比如淮南子天文训:“日出于旸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是谓晨明。”认为太阳是从“旸谷”升起的。同样,月亮升起的地方被称作“月”。实际上日月并非从大地的某个地方升起,这仅仅是先民创造的神话传说。关于月亮的神话传说还很多,但这些传说基本没有通过汉字形体反映出来,下面顺带加以介绍。上文提到驾日车的有“羲和”,而御月运行的神是“望舒”。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王逸注:“望舒,月御也。”又称“纤阿”,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阳子骖乘,纤阿为御。”于是“望舒、明舒、圆舒、素舒、纤阿”等都可作月亮的代称。唐钱起寄郢州郎士元使君:“望舒三五夜,思尽谢玄晖。”明王世贞天门开:“朱明跃以东起,纤阿迫以西垂。”有关月亮的传说人物还有“尚仪”,也称“常仪”、“常羲”等吕氏春秋勿躬:“羲和作占日,尚仪作占月。”史记律书:“盖黄帝考定星历。”司马贞索隐:“按:系本及律历志:黄帝使羲和占日,常仪占月,臾区占星气。”,最初他是观测月亮的人,在山海经中他演变成了帝俊的妻子,生了十二个月亮山海经大荒西经:“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又有学者根据其姓氏考证,认为“常羲”后来又演变成后羿的妻子“嫦娥”。袁珂说:“是生月之常羲,乃演变而为奔月之嫦娥;其身分亦由帝俊之妻,一变而为帝俊属神羿之妻。”参见袁珂中国神话传说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嫦娥”是怎么奔月的呢?淮南子览冥训曰:“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恒娥窃以奔月。”高诱注:“恒娥,羿妻,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未及服之,恒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也。”原来她偷了不死之药,飞入月宫成了月精,这就是“嫦娥奔月”的故事。大概是为了对她背叛丈夫的行为表示谴责,有说她飞入月宫之后变成了蟾蜍。张衡灵宪:“姮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还有月中有“玉兔”的传说,屈原天问:“顾菟在腹。”闻一多天问释天参见闻一多全集第二册,三联书店,1982年。一文认为“顾菟”是“蟾蜍”的音转,有传承演变关系。又传说“玉兔”在月宫中用“玉杵”捣药,艺文类聚卷一引晋傅咸拟天问:“月中何有?白兎捣药,兴福降祉。”于是表月亮的词语中,跟“嫦娥”、“蟾蜍”、“玉兔”相关的很多,如“嫦娥、金娥、月娥、素娥、瑶娥;娥魄、娥轮;蟾蜍、蝉蜍、蟾轮、玉蟾蜍、玉蟾、白玉蟾大词典“白玉蟾”、“蝉蜍”、“新蟾”数条均以“蟾蜍”跟“乌”一样,也有三足,或可商榷,天中记卷一引东汉张衡灵宪:“月者,阴精之宗。积精而成象,象成为兽,玉兔、蟾蜍也,皆四足,表阴之类,其数偶。”“乌”见于太阳,三为阳数,故三足;“蟾蜍”见于月亮,四为阴数,故四足。、玉蜍、冰蟾、明蟾、金蟾、素蟾、清蟾、寒蟾、银蟾、圆蟾、晶蟾、蟾兔、蟾魄、灵蟾、琼蟾、蟾盤;玉兔、冰兔、金兔、月兔、白兔、玄兔、決鼻兔之鼻唇有裂隙,故称。、穴鼻、兔华、阴兔、瑶兔、银兔、顾兔、兔魄、玉杵、兔辉、兔轮”等。王勃上明员外启:“侧闻金乌耸辔,俯圆燧而抽光;瑶兔浮轮,候方诸“方诸”也跟月亮有关,淮南子天文训:“故阳燧见日,则燃而为火。方诸见月,则津而为水。”高诱注:“方诸,阴燧,大蛤也。熟磨拭令热,月盛时,以向月下,则水生,以铜盘受之,下水数滴。”是一种可放在月下取水的东西,跟放在太阳下取火的“阳燧”相对,大概制成蛤蟆状,“蛤”在古代被当作阴物,故用来取水,可与后面漏刻的部件“阴虫”相参照。而吐液。”张祜濠州水馆:“南轩更何待,坐见玉蟾蜍。”宋葛天民元夕:“元宵有月便无愁,己巳新年第一筹。说与素娥从此去,只须依样做中秋。”到了唐朝,月亮又有了新的神话传说。段成式酉阳杂俎天咫:“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由此,增添了表月亮的新词,如“桂魄、桂轮、桂月、丹桂、桂花、桂兔、桂蟾”。唐于季子咏云:“花讵待春愿得承,嘉景无令掩桂轮。”韩偓元夜即席:“桂兎韬光云叶重,烛龙衔耀月轮明。”到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词中,又出现了“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的名句。3.从“朔”、“望”、“晦”看先民对月相变化周期的观测“朔”小篆字形作,为形声字,说文月部:“朔,月一日始苏也。从月,屰声。”朔是指旧历每月初一,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和太阳同时出没,地球上看不到月光的月相。“望”甲骨文字形作,金文作,小篆作,说文月部:“望,出亡在外,望其还也。从亡,朢省声。”许慎的说解不足信。从甲骨文看,该字为一个人站在地上睁大眼睛抬头仰望之形,金文小篆则又加“亡”作声符。因此该字的本义即为“仰望”。在天文学上,旧历每月十五日(有时为十六日或十七日),地球运行到太阳与月亮之间,当月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中职高考对口升学(理论考试)真题卷【教育与体育大类】模拟练习
- 2025年膨化硝铵炸药项目合作计划书
- 安全培训效果课件制作
- IMC-EB10-LY3012218-生命科学试剂-MCE
- IAP-ligand-5-生命科学试剂-MCE
- 2025贵州遵义市赤水市第一批就业见习招募34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名师系列)
- 2025年芜湖市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编外工作人员招聘2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黄金题型)
- 2025年弹射救生系统项目合作计划书
- 2025北京市海淀区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招聘模拟试卷有完整答案详解
- 2025河南信阳市人民医院招聘合同制人员2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夺冠)
- 铁路信号设计与施工铁路信号电缆配线09课件
- 卫星通信技术在电力行业中的应用场景分析
- 黄旭华人物介绍
- 《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廉洁从业九项准则》解读
- 教育行业重难点分析及解决措施
- 合伙开工厂 合同范例
- 万达2024年连锁商业体合作伙伴协议3篇
- 《小米智能家居》课件
- 警察进小学校园讲安全教育
- 精神分裂症合并糖尿病患者护理查房
- 蒸汽管道保温合同范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