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桂林山水的文化内涵及其审美意义.doc_第1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19-12/23/df2294ca-5bd3-4a30-8168-8adbde0b8e1f/df2294ca-5bd3-4a30-8168-8adbde0b8e1f1.gif)
![[精]桂林山水的文化内涵及其审美意义.doc_第2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19-12/23/df2294ca-5bd3-4a30-8168-8adbde0b8e1f/df2294ca-5bd3-4a30-8168-8adbde0b8e1f2.gif)
![[精]桂林山水的文化内涵及其审美意义.doc_第3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19-12/23/df2294ca-5bd3-4a30-8168-8adbde0b8e1f/df2294ca-5bd3-4a30-8168-8adbde0b8e1f3.gif)
![[精]桂林山水的文化内涵及其审美意义.doc_第4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19-12/23/df2294ca-5bd3-4a30-8168-8adbde0b8e1f/df2294ca-5bd3-4a30-8168-8adbde0b8e1f4.gif)
![[精]桂林山水的文化内涵及其审美意义.doc_第5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19-12/23/df2294ca-5bd3-4a30-8168-8adbde0b8e1f/df2294ca-5bd3-4a30-8168-8adbde0b8e1f5.gif)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桂林山水的文化内涵及其审美意义本文档由【中文word文档库】提供,转载分发敬请保留本信息;中文word文档库免费提供海量范文、教育、学习、政策、报告和经济类word文档。word文档文章摘要: 桂林山水文化历史悠久,具有深邃的文化内涵。在绵延的历史中,桂林山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融注了中国古代文人、士人、画家、隐士等人的思想观念,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民间神话传说、宗教文化思想、民间风情融为一体,形成独具特色的桂林山水文化城。本文通过诠释桂林山水文化的深邃内蕴来体现源远流长的人类山水文化的发展轨迹,以及中国传统的和谐思想,从而来探究桂林山水的审美意义,提高我们对桂林山水的认识能力,以便更深刻地领会桂林山水文化的魅力。关键词:桂林山水;文化内涵;审美意义桂林山水以她的“山清水秀,洞奇水美”而闻名于世,更为吸引人的是桂林山水的文化内蕴。桂林山水文化融入传统自然审美相融合,显示了人的思想感情、精神寄托、儒家“比德”思想、人与人类和谐美及审美趋向,各个时期的文人学士以桂林山水文化为中心,在诗歌绘画、审美意义及思想的创造上达到了最高文化成就,形成了内蕴深邃的桂林山水文化。 一、 桂林山水文化的内蕴(一)、在桂林旅游文学中看桂林山水的文化内蕴桂林山水的旅游文学最集中反映出桂林山水文化的意味和人文色彩,表现人类自然美观和人的审美情态及其精神风貌。那么,要深入了解桂林山水的文化,我们先理解什么是旅游文学。刘湛先生认为,“中国文学有一半是旅游文学。”在我国旅游文学源远流长,有许多学者给其下了定义。有的人认为,“旅游文学就是游记文学”,有的人却认为旅游文学除了游记外,有许多诗文、词曲是属于旅游文学的。每个人对旅游文学的理解都有一定的道理。那么,旅游文学究竟是什么?“它是以旅游生活为反映对象,抒发旅游者在整个旅游过程中的思想、情绪和审美情趣的文学。”主要突出其旅游性和文学性。经过理解旅游文学的涵义,本文就可以更深层次的通过旅游文学来展示桂林山水丰厚的文化底蕴。首先,我们从有关桂林山水的诗、词、文等方面来揭示桂林山水的深刻内蕴。翻开桂林文化史,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诗、文、词对桂林山水的赞美和描绘。优美的诗文与如画的山水融为一体,构成一幅赋有内涵的大画面,以表现出人类文化情感。自南朝刘宋颜之在桂林唱出,“末若独秀者,峨峨邪邑间”以来,历经许多文人直至现在,留下了许许多多诗文,这些诗文涉及极广、极深。百看不厌的象鼻山,景色优美,是桂林山水的象征和桂林城的标志,历代诗人吟咏不止。“象鼻分明饮玉河,西风一吸水应波。青山自是饶奇骨,白日相看不厌多。”(明孔镛);范成大说水月洞“其形正圆,望之端整如月轮。”陆游虽没有玩过桂林山水,但是他通过别人的诗画描写了神奇的桂林山水,然后把这些诗文寄给杜思恭。杜思恭则“命工刻字崖石,与世人共之”,宋代游人客蓟北处士感叹“象鼻水月”奇观“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这神山秀水的象鼻山成为诗人的吟咏对象,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更是吸引了游客前往。山中有水,水中有山的桂林山水确实神奇。在这如画如诗的山水中,我们可以游玩到独秀奇峰;瑰丽奇绝、妙趣横生的“第一洞天”;古人称之为“栖霞真境”的七星岩;“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漓江画廊,等等。奇特的山水,迷人的风景被人们赞叹不绝,如明代诗人严震直赞尧山:“塑风从东来,吹堕遥空雪;洒向尧山顶,相看最奇绝”;清末朱凤森赞七星岩:“我爱栖霞洞,溪流玉带环。江云千里日,萝月七星山。石乳悬香雪,仙床拥翠鬟。探奇峰万矗,直到九嶷弯。”;贺敬之则深切的吟咏:“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徐悲鸿为桂林山水所震撼,“世间有一桃源,其甲天下山水,桂林之阳朔乎!”;叶剑英“春风漓江水客舟轻,夹岸奇峰列送迎。马跃华山人睇镜,果然佳胜在兴坪。”;董必武则赞,“漓江春水绿悠悠,细雨昙天结伴游。两岸奇山看不尽,碧莲峰下泊行舟。”这些诗文不仅仅宣传了桂林,提高了桂林山水的知名度,而且还赋予了桂林山水灵性。“我国已故带有文人气质的美学家宗白华先生也说自有人类历史以来,山水和血肉相连,人类世代感情、思想、希望和动都在山水里刻下了深刻的烙印。”中国山水有着人们的精神风貌,正如古人所说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从这便体现出桂林山水对周围人的性情影响极大。自然山水与人的精神品质相类似的形式结构,具有德化作用。神奇的山水能陶冶人的情操,使人获得精神上的共鸣,有助人自身的完善。无论是广西人还是被贬谪或流放到桂林的人,他们身上都有一种奇特的性格,即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爽快直率。桂林山水的文化内蕴对人的涵养所要求的一种极高境地担任了条件,“才智学识孕育英才成大器者岂惟黄卷青灯”因此,许多文人对奇特的桂林山水充满了向往之情,陈毅元帅游过桂林后大赞:“宁做桂林人,不愿做神仙!”。于是,人们的喘息吟唱,言谈笑话,都赋予桂林山水一种美给桂林的生活带来悠然自得的乐趣,更给桂林人一种知、情、乐、趣,为桂林人的性情增添了几许乐趣与妙趣。如今,桂林人在诗文中的体味更深,情感更长,给他们深深感受到“山美、水美、人更美”。从另一个角度说,美丽的桂林文化,成了桂林山水的绝唱。其次,我们从桂林山水画中来领会桂林山水的文化内蕴。宋代山水画家郭照说,“山以水为血脉故山得水而活,水似山为面故水得山而媚。”可见,只有我们亲眼目睹桂林山水,才能够领路到桂林山水画之神韵,欣赏到山水和谐美。从古至今,有许多艺术家游览桂林山水后,便画了一幅幅生动逼真的山水画。这些画不仅在色彩上相互彰显,而且动静的组合也相互映衬。这让我们感受到桂林山水特殊的文人意味与境界,为桂林山水染上了人文色彩。清代山水画家朱树德不但说出桂林最美的十八景,且把这些优美的山水风景画出来;宋代大画家米芾对伏坡山的题名、自画像成为珍品;其中,黄格胜的漓江百里图创造了新时期桂林山水画的又一高峰。这幅画不仅表现漓江的全貌,而且现实了漓江山水的精神韵致,为桂林山水作了全新的诠释,丰富了桂林山水深厚的文化底蕴。从古至今,山水画成为了千年以来中国艺术的一种不可或缺的表现题材,尤其是桂林山水画占了相当的重要的位置。这无外乎“山水寓诸心,山水则不在外。山水经过心的吸取、消化,不再是本然的山水,而是心的山水,是画家自家的山水。心的山水属于心,属于性情之山水,或者说,它是有性格、有品格的山水。”桂林山水就被理解为心的表达、心的创作。于是,艺术家对桂林山水描写中带有自己深厚的感情,赋予山水性情。事实上,人与桂林山水形成了一个息息相关的生命整体,人类在山水画中寄托着他们的文化理想和文化需求,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文化理想。在许多桂林山水画家中,我们能够从他们的画家领会到山水性情,领会到他们那种深厚的情感:“自然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而落笔不生软矣”,“自然水性即我性水性即我情,而落笔不板呆矣。或问山水何性情之有?不知山性即止而情态则画面生动,水性虽流而情状则浪浪具形”可见,画家与桂林山水已融为一体,桂林山水因为人的感情而染上了一层文化的色彩和意义。在山水中,人们则看到了自己的内在尺度和内在需求。因此,在桂林山水画中负载上了极深厚的文化内涵,如老子所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人几于道。”这句话赋予了山水崇高的品格,反映了一种至高的哲学境界。在桂林山水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对桂林山水奇美的景象的描绘和赞美,这位桂林山水文化投射了深厚的文化内蕴。最后,从桂林神话传说及其民谣中看桂林山水的文化内蕴。千百年来,桂林一直是人们旅游观光的历史文化城,在这一片神奇的土地上,生活着壮、瑶、苗、毛难族等十多个少数民族。神奇的桂林山水陶冶他们的性情,酿酒了各具特色、淳朴热烈的习俗,编造了许许多多美丽古老的神话传说。这里的传说与民谣、自然风光、民族风情成为桂林山水的点缀,为桂林山水文化城染上一层神秘而绚丽的色彩。桂林人为了解释“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的“象山水月”奇观,而流下了美丽的传说,这个传说赋予大象灵性,它为了报答治病之恩,决心留在人间,帮助桂林老百姓重整家园;望夫石的传说则反映了桂林人对爱情的矢志不渝,无论贫穷病痛,始终在一起度过难关。一个背着孩子的少妇,正向“丈夫”含情凝神,形象逼真,美丽的传说给自然山水带来神秘的色彩;神话“七仙下凡”则从侧面反映漓江景色的迷人,连神仙也为此眷顾,“宁作桂林人,不愿作神仙”便是这美丽传说的写照。对于桂林山水的美丽传说,壮族刘三姐传说尤为著名。关于桂林山水的民谣有“看马郎,看马郎,问你神马几多双?看出七匹中榜眼,能见九匹状元郎。”;“一块石头两个样,两块石头四不像,乌龟嘴脸骆驼背,进洞白马出洞象。”;“金钩挂山头,青蛙水上浮,小熊满山跑,古榕伴清流。”这些民谣与漓江百姓的民俗生活结合起来,反映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类在桂林山水中的闲适安逸的精神统一。桂林山水美丽的传说与我国古老的文化历史底蕴有一定的联系。我国是一个信仰神灵的国家,人们认为神灵是至高无上的,它们象征着人们美好的愿望与理想需求。因此,这些美丽的神话传说和淳朴的民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审美情趣的变化,而逐渐被人格化,同时具有了人情、人性、人的欲望。这时,神话传说和民谣便具有了桂林山水文化的灵性,更加符合实际,接近民众的生活。也就是说,这些神话传说与民谣在代代传承中逐渐走向人情化、世俗化,与人们的生活融为一体,并带上鲜明的地方特色。桂林山水的神话传说与民谣往往反映山水性情,让桂林人抑或旅游者在美轮美奂的传说中体验到桂林乃至整个广西地区的民族文化和风俗人情。因此,这些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民谣使桂林山水更加富丽,更加充满色彩。(二)、桂林山水具有浓厚的政治历史文化底蕴桂林山水已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因而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在社会的不断变迁下,桂林山水的文化涵养也上升到一定高度,成为一种国民文化及精神素养上流化的表象,成为桂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社会早期,许多自然环境尚未被开发,处处皆无“景”可言,也未被赋予人文思想内涵,后来,随着人类的开发便出现美丽的景观。桂林山水的发展历史具有一段发展历程。在古代,桂林是百越之地,战国时期属于楚国。直到2200多年前,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便在这里开凿灵渠,灵渠成为我国古代从中原到岭南的唯一航道。对于这伟大的工程,郭沫若大为惊叹:“成足与长城南北相呼应,同为世界之奇观。”这时候的桂林山水便在全国得到宣传,但这还不能代表这块地的政治历史文化。汉代便是“始安县”和“始安侯国”,这是桂林山水政治文化的内涵得到更大程度及更深层次的飞跃发展的时期。这时期人们的思想得到较大的提高,精神生活也因此跨入一个新的阶段。“自三国吴王孙皓甘露元年公元将始安郡治所定在今日桂林这块地方那天起,中经两晋、隋唐、宋元明清而至现代,桂林作为桂北地区的政治中心一直没有断裂过”桂林的政治文化的兴盛发展为桂林山水旅游奠定基础,许多官员为了开发者旅游胜地而走出官府衙门,开辟“读书岩”、修建“庆林观”、建孔庙等,使桂林山水形成既有自然美,又有人文气息的旅游胜地。在这时期,桂林山水的开发与修建得到许多文人甚至帝王的重视。文人有柳宗元、韩愈、陆游、范成大、袁枚等留下的桂林山水诗词、散文游记,同时,帝王将相也为桂林山水浓厚的的政治历史文化染上一层别样的色彩。唐太宗李世民曾派李靖到桂林取瑞石回长安,刻制欧阳询写的九成宫醴泉铭碑。李靖曾在这里修建“庆林观”,相传“庆林观”三字是李世民亲笔所题。靖江王陵衔接尧山的西麓,是明太祖朱元璋重孙靖江王朱守谦及其历代子孙的陵园。除第一代靖江王朱守谦和末代的朱享嘉、朱享歅外,其余十一代靖江王均葬于此,这是全国保存得比较完整的明代藩王群。古代王朝对桂林山水的重视从这里可看出,到民国时期甚至抗日战争时期,桂林便成了重要的抗战点之一,在这便出现了一批又一批的精英知识分子及忠贞爱国的儿女。众多爱国的作家、艺术家会集在这里,谱写抗日文化的新篇章。麦世法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除此之外,桂林也是考古文化学家关注的一个地方。1965年考古工作者发现了距今有8000多年的历史文化遗址,从中发掘出当年的遗物、遗迹和遗骸,从这丰厚的历史事迹可知桂林山水实实在在同政治文化融为一体,形成了一个全新的旅游胜地。从桂林山水这一发展过程可知,桂林山水的文化内涵在不同时期是不同的。奇特的山水成为诗人墨客、宦士旅客纷纷题撰文作赋,甚至在石崖上刻下题名,使桂林山水成为一个“游山如读史,看山如观画”的旅游胜地。除此之外,山水美景融合自然审美与艺术审美的特点,给自然艺术审美化,呈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画面。桂林山水的“自然之美又向艺术之美前进了一大步,山水与文化更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自然资源与人为资源相得益彰,不同内容的景致在超越了文人群体的更广范围及层面上被认同和接纳。”这便使得桂林山水具有更辽阔的人文思想内涵,使其在文学史、美史、思想史等领域的研究开发中具有更重要的作用,史学因之而活色生香,美学因之绚烂多彩,光彩照人。(三)、人与自然的和谐美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不仅仅是说桂林山水的美,其实,这包含了更辽阔的人文思想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内涵。因此,桂林山水至今仍保持着它本身的神采。不像其它美仑美奂的景观已彻底消失,无数诗词风景和生态活页在现代科技文化发展进程中而被撕毁。桂林山水自然单纯的风景超越了人文思想和丰厚的文化内涵范围,仿佛一张张生态插图和活页,在与人类共存中散发着沁人心脾的香味的自然意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形成了一幅充满生命力的画面。那么,什么是和谐?“和谐”一词从古代至今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大多数人对“和谐”的理解基本上是沿着“中和之美”的思路前进的。“和谐在传统观念中,主要是指对象形态上的协调、相融和恰到好处,是感性形态上的相辅相成。”、“而在精神上,和谐则主要是指感性对象阴阳化生的内在节奏的相辅相成。”1、 桂林山水艺术中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在桂林山水文化城发展的洪流中,许多文人都在他们的诗词文、画中传达着人与自然和谐生存的体悟。他们在赞美与描绘中把对象视为与人是融为一体的,而且在审美与表达过程把和谐理念跃身大化,使人与自然混为一体,达到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的境界。“山水虚化了,也情致化了”,山水美与精神美融为一体,把个人情感投射到自然中去,实现个人生命与宇宙生命的合一。桂林山水艺术中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大多表现在艺术作品中,王昌龄的送高三之桂林:“留君夜饮对潇湘,从此归舟客梦长。岭上梅花侵雪暗,归时还拂桂花香。”;上官仪的早春桂林殿应诏:“步辇出披香,清歌临太液。晓树流莺满,春堤芳草积。风光翻露文,雪华上空碧。花蝶来未已,山光暖将名。”;王昌龄送谭八之桂林,“客心仍在楚,江馆复临湘。别意猿鸟外,天寒桂水长。”文人始终通过自然之景将胸中之情深刻地表达出来,体现了“以人情看物态、以物态看人情”的人文思想和审美方式。如朱庭珍云:“作山水诗者,以人所心得,与山水所得于天者互证,而潜会默语,凝神于无联之守,研虑于非想之天,以心体天地之心,以变穷造化之变造诣至此,是为人与天合,技也进于道矣。”(筱园诗话)这都说明桂林山水反映人的心灵,一片山水就是一个人的心灵境界。桂林山水随着社会的变迁,人的心灵便在桂林山水的流转之中获得一种精神上的升华,情操上的陶冶,审美上的旨趣。我们在感受桂林山水艺术美的时候,人与身心便和桂林山水的书香作品相互对应,在游览山水中产生共鸣,身心便会感到愉悦,因此,艺术作品便体现出生命的和谐,反映了人要与自然和谐发展,共进退的思想要求。2、 桂林山水的儒家文化的和谐孔子把 “和”定义为“思无邪”。“无邪”即“正”。孔子认为只有在“和”的关系中才能产生美,这是一种“中和之美”,也就是一种“整体之美”。这种和谐观既体现了儒家对宇宙生命的和谐规律的认识,又反映了古人沟通自我、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人与社会的思维方式和人生理想。这对中国人审美心灵产生深刻的影响,从而使人类与自然产生一种感应,即人从对天地自然的积极适应和相融过程中伸张自我,实现心灵的自由及自己的审美意识生命理想,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孔子以山水比德,提出岁寒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乃是天人合一思维方式的运用”。这种“智水”、“乐山”是对人类在天地间通过“天人合一”的方式来寻求自由的表现,体现了人与自然合二为一,相互交融,感受宇宙大化生命的精神。桂林山水的奇特美、诗文美、绘画美及桂林人的直率性情成为人类诗意性生活的调味剂。人类在这种绿水青山中体悟到自然的生命节律,并以闲适平和,充满生命情调的心态去体悟山水的情趣,以达到物我合一,进入到无我之境,从山水的生命中获得生命的共感,这时,我们就达到了儒家所提倡的“比德”思想。为了更好的理解桂林山水的文化内涵,我觉得还应用儒家的“比德”思想来感受自然的生命,达到人的自然和谐统一。就如孔子所说,“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庄子人世间),在欣赏整个大自然或体悟大自然中,我们要让整个生命去听、去看,与大自然达到一种相融合的境界,尽显心源灵性。“佳景最留人,景亦待人勘”。桂林山水的美丽奇特与儒家文化的自然意识是儒家的“比德”思想。桂林山水为游客及文人提供了写诗绘画的素材,使人在欣赏过程中领会到优美之景,然后把其变成胸中之景,再经过进一步的加工与酝酿变成心中之景。人类在用心去感悟、发现、表现的过程中来达到和生命上的和谐。历经两千多年的桂林山水在文人的称赞与描绘,感受与体悟中展现出更多的精彩,形成一种特殊的山水景观,为其历史文学染上深层的意味。一、 桂林山水的审美意义由于桂林山水具有两千多年的文化历史,并具有丰厚的文化内蕴,它在自然性、诗意性、绘画性及审美性上都具有独特的艺术品格。我们从美学的角度来审视桂林山水,无论是在审美观念或是审美形态上,都会对当代人的艺术发展、生活情趣、生命理论有较大的影响和启发,因而具有不可忽视的审美意义。(一)为我国影视艺术的拍摄提供美轮美奂的场景影视艺术诞生于19世纪初,其发展过程是以现代科技技术为托,除此之外,美丽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及淳朴风尚等文化特色的地区对影视艺术也产生较大的影响。以桂林山水为例,在桂林山水发展过程中,其秀丽的山水风光吸引许多人的眼球。电影刘三姐的拍摄起到带动作用。电影刘三姐拍摄场景取于阳朔大榕树景区。大榕树繁枝叶茂,是刘三姐向阿牛哥表白之地,周围的山水、草坪与榕树相互映衬,组成一幅浪漫的爱情画面,加之刘三姐优美的歌声及动人的传说,吸引了许多观众及世界游人的关注。一部刘三姐也因为桂林山水而闻名于世。美丽的桂林山水在张艺谋导演拍的印象刘三姐中得到进一步宣传,这次演出震惊海内外。印象刘三姐的演出场地漓江山水剧院,处于漓江水域下游地段,舞台是山水天然形成的一个平静的水域。这部宣传片以广西刘三姐传说为依托,以桂林山水、民族歌舞、音乐及少数民族服饰(壮族、瑶族、苗族等)为内容,向游客和观众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诗意性画面。这部片也彰显了现代美学意识,尤其有奇山丽水烘托。具有丰富民族文化和地方特色的桂林山水成为许多导演拍摄影视的场景之一,具有较大的审美意义。虽然桂林山水为影视艺术发展提供了场景,丰富了人们的视野,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异,桂林山水的“自然”比重急速流失,被更多、更新层面的景区所取代,从而发生了由天然到人为构凿的转变。这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需要我们提供方案作为参考。桂林山水能够为影视艺术提供平台,这不仅能够提高当地人的经济效益,而且能够为桂林山水作你穿,并且还能提高山水价值,但是我们不能只顾及眼前利益。在拍摄过程中,首先要注意提高拍摄技术的力量。在技术上,设备设施数字化、专业化,尽量不用有污染或者是破坏生态平衡发展的技术,并在拍摄后清理现场,有关工作人员要做好监督。只有这样,才能为我们的审美艺术加上筹码。其次,与游客或观众做好互动工作。桂林山水是许多人向往的地方,如果能够正确处理好影片中的景色背景,就会吸引许多的观众。同时,我们可以在片中插入一些保护生态环境的广告或者小知识。这样,观众在欣赏自然美的同时,也能在无意识地接受到一些保护环境,共建美丽桂林的思想。(二)对地方绘画艺术及民族审美趋势起到推动作用桂林是一个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各式各样的少数民族服装、生产生活、道德情操、审美情趣都为艺术家提供题材,让他们在美轮美奂,如梦如幻的山水间体验并感受到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这对民族审美产生重要意义。“审美上未被人们处理过得自然和环境也开始透过艺术的棱镜而被观看了”这体现了文化艺术精神与自然景物融为一体,创造出一种具有特色的艺术风格,为我国民族审美学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山水能够陶冶人的性情,升华到一个人的道德情操,启发一个人的哲学思想,从而完善一个人的审美体系,审美范围便会得到扩大和调整。正因为这样,桂林山水的奇特吸引并唤醒了艺术家的创作潜能,他们通过自己的情感,以独特的方式与山水交流,把所看到的瞬间精彩转化成更理想,更持久,更空灵的形式。郑板桥曾说过,“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因此,艺术家在审美观念和审美意识的支配下,用心去体验自然景物,使得所看到之物象与理想幻觉、梦境融为一体,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创作出一种具有魅力的艺术作品。艺术家在欣赏、展现山水美的过程中,便提高了对象审美的表现力,这对环境美学,民族美学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意义。(三) 人们休闲的场景随着人们的生活压力、工作压力的高度增长,休闲成了时下的热门关键词,休闲已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人们为了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生活质量。他们选择到处逛逛,如休闲茶社、休闲书屋、休闲洗浴、休闲旅游等,在这领域中,旅游成了人们休闲的好方式。每年节假日,桂林山水便成了海内外各界人士休闲的选择之一。人们在桂林休闲可以感受到两种休闲美。首先,来到桂林游玩山水可以得到身心上的放松、精神上的愉悦。在高压生活下的人们来到桂林游玩山水,散散步,呼吸新鲜的空气、欣赏美好的风光,可以使自己抛开烦恼,身心上得到放松,心态上无羁绊;从美学上讲,人们便会从中获得一种生态审美意识和诗意上的美,真正感受到亚里士多德所说的,“休闲可以使我们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可以保持内心的安宁。”这便是桂林山水给我们提供的一种休闲空间。其次,桂林山水具有浓厚的文化内蕴。这浓厚的文化给旅客带来审美享受,还能引领休闲主体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带领他们更加积极地创造美好人生和世界。来到桂林旅游,休闲主体还会欣赏历代诗人的山水诗及山水游记,还可以参观藩王的城府、陵墓,除此之外,还可以领略当地风情,感受桂林文化城的书香气息,使自己置身于“吾与万物同体”的自由境界中,徜徉于品茶论道、诗意正浓的人文氛围,沉迷于清芬淡雅、书香气袭人、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城中。人们在这种休闲空间中便会感到欣喜与幸福,“在它里面我感到愉快的自由和使我感到愉快的对象并不是分割开来成为两回事”这便是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更是一种“凝神遐想,妙悟自然,物我两忘,离形去智”的审美境界。于是,游玩桂林山水便会得到一种心灵上的自由,审美上的“物我合一”的境界。经过对桂林山水文化内蕴及其审美意义分析,我们更加深刻体会到桂林山水的自然美与人文美。为了更好地打造桂林山水这一文化品牌,我们要坚持,“让心灵与山水同美”这一口号,继承和开发桂林山水,并借助自然旅游资源这一平台,使当地的少数民族文化得到充分的展现和弘扬,以更好的展现富有生命力的民族文化,赋予桂林山水更深层次的文化意蕴。注释:(1)(2) 曹文彬 主编 中国旅游文学第一页、第三页 中国商业出版社2003年版(3)(5)(8) 学术论坛(双月刊) 引自邓祝运论旅游文化传统及桂林山水的人文性1990年第六期 (4) 人大复印资料美学2009年第3期 引自冯刚、田昀泉清湛洗砚,山秀可藏书从楹联谈中国古代书院建筑的审美取向(6)(7) 人大复印资料美学2009年第4期 引自心(画)与目(画)中西绘画中的视觉及其位置(9)(13) 清华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引自周琼“八景”文化的起源及其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10)(12) 朱志荣 著 中国审美理论第一百二十页、第一百零六页 、一百一十一页 北京大学出版2005年版(14) 张利群 主编 文学原理第一百七十九页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15)(17) 徐放鸣等 著 审美文学新视野 第十六页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16) 古典理论译丛1964年第8期 引自【德】里普斯论移情作用参考文献:1、曹文彬 主编 中国旅游文学 中国商业出版社2、朱志荣 著 中国审美理论 北京大学出版3、张利群 主编 文学原理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4、徐放鸣等 著 审美文学新视野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5、王晓平 著 中国当代审美文化概论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6、【美】 史蒂文布拉萨 著 彭峰 译 景观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7、黄秉生、袁鼎生 主编 民族生态审美学 民族出版社8、胡继华 著 宗白华文化幽怀与审美象征 文津出版社9、中国广西旅游指南广西 中华书局10、古典理论译丛1964年第8期 引自【德】里普斯论移情作用11、清华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引自周琼“八景”文化的起源及其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12、学术论坛(双月刊) 引自邓祝运论旅游文化传统及桂林山水的人文性1990年第六期 13、人大复印资料美学2009年第3期 引自冯刚、田昀泉清湛洗砚,山秀可藏书从楹联谈中国古代书院建筑的审美取向14、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30 卷第2 期2008 年3 月 用民族文化提升传统旅游风景名胜地的吸引力以印象刘三姐为例15、黄珅 撰徐霞客游记(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a9qwl9l9scxmp?0xwwy:sr?oylv5q9wqbdzazxyb5txnklj8wa0qhfvqaynoleb1yy2upf?5:cu0bhzlqabptamcvc4zllueyassxi;ejej|mk0vg72x:29bklwezy0gqdk_bi|idslz8gciy0belzdiys0u9j?3d3mry;ao?xbj9tvw:=hoiff?xoeirp0aiapm0ltlb|ft2=h9hfv92unjvzscfcoq:sqv;mtjrjd;f455fz497ttu:boldvs|0rieixg6g8gnb6gauvs?z2ju99nkbboalrrwy5u|ld24lhegn81gqr:pv0m;fxv5a5jup7u4vyzm?sy9xld3s?el1ucs?6x9rox|omyq5tgfbr70thpubvs?cu:jo:;ziqwfa8r?qo7mamux4slhgc8g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音调的原理与应用:初中音乐基础知识教案
- 合同文档管理归档存档手册
- 初中数学竞赛题目分析与解题技巧教案
- 阿甘正传经典台词欣赏:英语情感表达教案
- 经典诗词朗读与朗诵技巧提升教学方案
- 早期认知学习理论课件
- 会议室多媒体设备租赁合同
-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高中历史教学教案
- 2025年汽车维修工(汽车维修学徒考核)职业技能鉴定试卷
- 养殖业务合作及责任划分协议
- 2025年湖南省国际工程咨询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变电站施工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农机修理工岗位职业技能资格考试练习题库(附答案)
- 中小学违规办学行为治理典型案例与规范要求
- 《实验室用电安全》课件
- 足少阴肾经试题及答案
- 血液透析中心护士手册
- 眼科OCT基础知识课件
- 高一年级英语学法指导市公开课一等奖省赛课获奖课件
- 2025-2030中国还原铁粉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2024年《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细则》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