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公开课教案.doc_第1页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公开课教案.doc_第2页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公开课教案.doc_第3页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公开课教案.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第一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长泰县第二中学 肖文晶 历史课程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掌握晚清、民国、新中国成立后服饰变革的表现,体现出的特点。(2)了解西方饮食文化在近代中国的发展情况。(3)掌握西方建筑艺术的传入及与中国建筑艺术的融合。(4)了解近代以来社会礼仪婚俗、葬俗及其他风俗的变化。(5)探究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和特点。2、过程与方法(1)课前将同学分为四个探究小组(服饰组、饮食组、建筑组、习俗组),通过整合教材练习册、上网查资料、以及课外阅读资料等方式,课堂上通过材料学习法和观察学习法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2)通过思辨学习法分析中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的原因。最终建构知识体系,学会学习;(3)引导学生从身边事例中列举一些社会现象并进行归纳,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觉到历史就在身边。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之下,使学生认识到它的发生是必然的,同时,它的特点也是时代造就的,从而受到唯物史观教育。(2)通过对近代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变化的认识,使学生了解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中传统与革新并存、中西并存的特点,认识到社会变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从衣、食、住和社会风俗等方面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发生变化的基本史实、原因、特征。难点:认识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与习俗变化的原因及与近代社会变动之间的联系。三、教学方法:(1)课前对学生分成四个探究小组:服饰组、饮食组、建筑组和风俗组,让学生课前收集有关近现代服饰、饮食、住宅及风俗方面的图片及资料,以备课堂展示。(2)布置课前预习,查找整理相关资料,通过情境教学法、材料分析法、自由讨论法、归纳法、比较法等引导探究解决问题。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过程设计:探究一、近现代男女服饰的变迁(服饰组)1、近代服饰的变化(服饰组:展示一组近代男女服饰的的图片,之后让学生结合教材和介绍完成表格,通过比较的方法概括出近代服饰变化的特点)男装:长袍马褂 西服 中山装女装:晚清旗袍 民国旗袍n 西装传入:鸦片战争后流行:民国之后西装流行的原因:从穿着的角度来讲,西装适体、潇洒;从中国社会政体的转变角度看,是民国成立后剪发易服的产物;从社会思潮的角度来看,民国初年受西化民主思潮的推动;n 中山装造型的政治含义:(通过服饰组的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中山装的造型及政治含义) 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义、廉、耻); 袋盖为倒笔架,寓意为以文治国; 门襟五粒纽扣区别于西方的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 左右袖口的三个纽扣则分别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和共和的理念(平等、自由、博爱)。2、现代服饰的变化(服饰组:展示介绍一组现代不同阶段服饰的图片,让学生结合教材和介绍完成表格,通过比较的方法概括出现代三个阶段服饰的特点)20世纪50、60年代:苏式服装(列宁装、连衣裙) 20世纪60、70年代:军装、干部服 改革开放后:异彩纷呈 原因:政治因素;经济基础;改革开放后的观念变化归纳小结:(表格展示中国近现代服饰的变化及特点,并让学生概括出服饰变化的整体趋势(政治理念)。)阶段变化服饰特征政治理念鸦片战争后至新中国建立男子: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女子:传统旗袍、改良旗袍中西合璧土洋并存保守、等级森严自由、平等平民化新中国建立后至十一届三中全会文革前:中山装、列宁装、连衣裙文革中:绿军装、干部服颜色和样式趋于单调;政治色彩强烈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异彩纷呈新式新款层出不穷,时尚个性,与国际接轨。探究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饮食组)1、中餐(四大菜系)(展示四组有关四大菜系的图片,饮食组介绍何谓四大菜系,并将同组设计的问题提出给全班思考:四大菜系得以形成的原因有哪些?老师最后做出归纳点播。)前提: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商业活动的活跃;根本:当地饮食文化的交流融合创新;其他因素:当地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资源特产、风俗习惯等2、 西餐的传入(由饮食组介绍西餐是怎样传入中国的?展示两组有关西餐的图片,并将同组设计的问题提出给全班思考:据上图反映,西方饮食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传统食俗产生什么影响?老师最后做出归纳点播。)西餐的原料、糕点与饮料的传入受到国人的欢迎,不仅使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变化,同时还促使一批生产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国人经营的西菜馆开始出现探究三、居住建筑的演进(建筑组)1、 近代以前传统住宅: 四合院(图片展示:北京典型的四合院俯视图,由建筑组介绍传统住宅四合院)从图中可以看到: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通常每院正房五间,东西各三间,南五间。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故名四合院。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规模规划建设都城时期,四合院就与北京的宫殿、衙署、街区、坊巷和胡同同时出现了。2、 鸦片战争后,西式洋房开始出现,中国建筑出现中西合璧的特征到完全西化。(引导学生概括总体变化趋势:从传统到中西合璧,西化。并展示两幅图设问:观察上图,近代西式建筑最早出现在哪里?洋人取得租地建房的特权是什么时候?)第一批通商口岸城市(租界) ;南京条约的附件,英国殖民者最早取得了租地建房的特权。探究四、习俗风尚的变革(习俗组)1、 婚俗的变迁(由习俗组介绍婚俗、葬仪的变迁,老师展示两则材料进行知识提升:设问:据材料一、二说明,新旧婚姻有哪些区别?)材料一材料二:1950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正式实施,其原则为:“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禁止重婚、纳妾。禁止童养媳。禁止干涉寡妇婚姻自由。禁止任何人借婚姻关系问题索取财物。”归纳:旧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礼形式繁琐新婚姻: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婚礼形式文明简约2、丧葬礼俗变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丧礼趋简,出现西式葬礼,城市出现殡仪馆和公墓,农村仍然是传统葬礼。新中国成立后:殡葬由土葬开始向火葬改革。3、其他风俗的变化(展示三幅图片,让学生从材料中概括出近代其他风俗的变化)辛亥革命后: 男子留长辫剪辫易服;女子缠足迫令放足社交礼仪:跪拜作揖点头鞠躬、握手称呼:“大人”、 “老爷” “先生”、“同志”(五)创新 思维整合: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及特点(通过本课前面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整合) 1、原因鸦片战争后,伴随西方国家的入侵,西方文化、生产生活方式也传入我国;由于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戊戌变法和民国时期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 2、特点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既有相当的西方文化内容,又保持浓厚的民族特色地域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平衡(六)知识脉络小结(七)课堂对点训练(6题)1近代历史上,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迁。“断发易服”“废止缠足”的主张最先出现于(B )A洋务运动时期B维新变法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2、洋装在中国流行但并未取代传统服饰,而是促成了中国服饰的改良,出现了中西合璧的产物(A ) A.中山装和旗袍 B.华冠儒服 C.男女礼服 D.大礼服和常礼服3、下面不属于民国时期变化的礼俗是(B ) A.剪辫 B.火葬 C .放足 D.握手4.我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B )由通商口岸逐渐向内地扩展各地之间的变化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和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密切相关反映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不断深入发展 A. B. C. D.5、王慎之在清代海外竹枝词写道“堪笑今人爱出洋,出洋最易变心肠.未知防海筹边策,且效高冠短褐装.”导致词中“爱出洋”、“短褐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