盾构掘进测量监理实施细则.doc_第1页
盾构掘进测量监理实施细则.doc_第2页
盾构掘进测量监理实施细则.doc_第3页
盾构掘进测量监理实施细则.doc_第4页
盾构掘进测量监理实施细则.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编号: 宁 波 市 轨 道 交 通 工 程 建 设 项 目 宁波市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TJ2103标盾构掘进测量监理实施细则项目名称 宁波市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TJ2103标编 制 总监理工程师 日 期 2013年1月 上海建通工程建设有限公司宁波市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TJ2103标监理部宁波市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TJ2103标盾构测量监理实施细则1. 工程概况宁波市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由栎社机场至东外环,线路基本走向为:机场机场路雅戈尔大道启运路通达路恒春街铁路宁波站月湖公园三支街解放南路解放北路大庆南路规划青云路环城北路宁镇公路。2 号线一期工程起点站为机场站,终点站为东外环路站,线路全长28.350km,共设22座车站,平均站间距1.331km。 本方案监测的范围为鄞州大道站石碶站轻纺城站启运路站区间。 本标段区间工程范围包括鄞州大道站石碶站轻纺城站启运路站区间三段双线单圆盾构区间隧道及其附属结构。鄞州大道站石碶站区间上行线长990.172m(825 环)、下行线长 997.592m(831 环),石碶站轻纺城站区间上行线长765.561m(638环)、下行线长 759.528m(633 环),轻纺城站启运路站区间上行线长 1273.062m(1060 环)、下行线长 1248.811m(1040 环)。区间隧道外径为6200mm,内径为5500mm,工程采用六台6340mm 土压平衡盾构机分别推进区间上、下行线。 鄞州大道站石碶站区间隧道沿鄞州大道行进,沿线主要分布居民住宅和商业建筑,多为多层及高层楼。区间隧道纵坡为N行坡,最大坡度25,最小平曲线半径650m。隧道顶部埋深9.520.2m,线间距1336m。在SK4+997.800处设1座联络通道及泵房。 石碶站轻纺城站区间隧道主要雅戈尔大道行进,沿线主要分布有商业建筑和居民住宅。区间隧道纵坡为单坡,最大坡度22,最小平曲线半径600m。隧道顶部埋深1019m,线间距1214m。在SK5+930.000处设1座联络通道及泵房。轻纺城站启运路站区间隧道沿雅戈尔大道行进,曲线穿越杭甬高速,后沿启运路到启运路站,沿线主要分布有商业建筑、办公楼和居民住宅楼。区间隧道纵坡为 V 行坡,最大坡度25,最小平曲线半径 340m。隧道顶部埋深8.719.3m,线间距1016m。在SK7+265.800处设置1座联络通道及泵站,在 SK7+750.000处另设1座联络通道。 2. 编制依据1)、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20082)、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3)、城市测量规范CJJ8994)、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 820075)、铁路工程测量技术规范TB1010120096)、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99-997)、施工测量管理办法(试行)8)、盾构设计线路图9)、监理规划3. 测量监理工作流程3.1 测量监理工作流程图施工测量监理程序图编制测量监理细则参与业主与承包商进行测量控制点交桩与资料交接工作1. 组成测量专业组,检查、校正仪器2. 对业主所交控制点进行复核测量,必要时布设加密控制并测定3. 提交成果交监理检查测量监理检查施工单位的控制点复测结果及测定的加密控制点与加密水准点成果上报业主澄清问题后再次交桩检查结果分析业主所交控制点是否有错误不合格合格测量监理批准使用1. 熟悉图纸、事先准备放样数据2. 导墙施工放样、钻孔桩放样3. 向监理提交放样复核签证单测量监理复核与检查导墙施工放样成果与钻孔桩放样成果不合格检查结果合格签证认可施工单位根据本工程特点编写联系测量、井下导线测量、盾构掘进时的施工测量方案交监理审核测量监理工程师审核测量方案不同意审核结果同意可以实施1、施工单位实施联系测量2、施工单位自检、复核3、测量成果交监理检查测量监理工程师检查不合格检查结果合格签证、认可施工单位测量工作程序 测量监理工作程序1、施工单位实施井下导线测量2、施工单位自检、复核3、测量成果交监理检查测量监理工程师复测与检查不合格检查结果合格签证、认可1、施工单位实施隧道沉降测量2、施工单位自检、复核3、测量成果交监理检查测量监理工程师抽测与检查不合格检查结果合格1、盾构距接收井为50-100米时施工单位实施贯通测量2、施工单位自检、复核3、测量成果交监理检查签证、认可测量监理工程师复核与检查不合格检查结果合格签证、认可1、贯通后的竣工测量2、施工单位自检、复核3、竣工测量成果交监理检查测量监理工程师复测与检查不合格检查结果合格签证、认可整理监理测量资料、归档施工单位测量工作程序 测量监理工作程序4. 监理控制重点及目标值4.1. 监理控制重点4.1.1 交桩成果(导线点和高程点)的复核。4.1.2 地面加密控制点的复核。4.1.3 联系测量成果复核。4.1.4 盾构始发前基座放样的复核。4.1.5 地下导线网及高程控制网的复核。4.1.6 盾尾衬砌环管片轴线复核。4.1.7 隧道逐桩里程坐标及高程计算成果的复核。4.1.8 贯通测量4.1.9 竣工测量5. 监理工作方法及措施5.1 地面控制测量5.1.1 地面控制测量由平面控制测量网和高程控制测量网组成,其点位的成果数据应由建设单位提供。控制点应设在施工现场附近,按规范规定的要求埋设点位标志。施工单位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妥善的保管所接收的测量控制点。5.1.2 平面控制网可以是三角网、边角网、经纬仪导线网。对于贯通距离不大于2km的隧道,采用三角测量布设平面控制网时,其测角中误差应小于2秒,三角网起始边的相对精度应不低于1/10000。地面高程控制网采用几何水准测量,每公里高差中的偶然误差应小于3mm。5.1.3 施工单位对建设单位提供的控制测量成果应进行定期复核并经常检查,每3个月测一次。5.1.4 监理人员对建设单位提供的控制测量成果应进行检核。5.2 地面加密控制点测量5.2.1 根据施工需要,施工现场应设置23个平面加密控制点和高程加密控制点。平面加密控制点和高程加密控制点的测量必须以建设单位提供的测量控制点资料作为起始数据。5.2.2 加密控制点应选择在通视良好,基础稳定且便于保护的地方。5.2.3 加密控制点测量实施之前,施工单位应编写加密控制点测量技术设计,主要内容为实施方案、精度要求与限差规定。加密控制测量成果必须满足隧道施工的精度要求。5.2.4 本工程地面加密导线点采用精密导线网,主要技术要求见下表。平均边长(m)闭合环或附合导线总长度(km)每边测距中误差(mm)测距相对中误差测角中误差()水平角测回数边长测回数方位角闭合差()全长相对闭合差相邻点的相对点位中误差(mm)级全站仪级全站仪、级全站仪3503441/600002.546往返测距各2测回1/3500085.2.5 本工程地面加密高程点采用二等水准,主要技术要求见下表。水准测量等级每千米高差中误差(mm)附合水准路线平均长度(km)水准仪等级水准尺观测次数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偶然中误差全中误差与已知点联测附合或环线二等2424DS1铟瓦尺或条码尺往返测各一次往返测各一次5.2.6 加密控制点测量完成后,施工单位应经常对加密控制点进行检查与复测,一般应不少于3次。5.2.7 监理人员对施工单位编制的加密控制点测量技术设计进行审查,对施工单位完成的加密控制点测量成果资料进行检查。5.3 联系测量5.3.1 平面联系测量5.3.1.1 平面联系测量的任务是确定井下导线起算点和起算边的平面坐标和坐标方位角。由于起算点的坐标误差比起算边的坐标方位角误差对隧道导线精度影响小得多,因此平面联系测量主要应考虑方向的传递,并简称定向测量。平面联系测量采用“联系三角形法”。5.3.1.2 地下控制测量起算点应设置在基础稳定可靠并可长期使用的地方。测点上要有合适的标志。5.3.1.3 定向测量之前,施工单位要编写定向测量技术设计。主要内容为测量方案、仪器设备和观测限差。定向测量的成果必须满足隧道施工的精度要求。5.3.1.4 定向测量一般进行4次,分别为盾构出洞前,盾构初期掘进结束和盾构掘进中途以及进洞前100150环。每次定向测量应独立观测24组数据。当测量数据出现明显异常或对定向成果发生疑问时应增加定向测量次数。5.3.1.5 监理人员对施工单位编制的定向测量技术设计进行审查,对施工单位完成的定向测量成果进行检查。5.3.2 高程联系测量5.3.2.1 高程联系测量的任务是确定工作井井底附近的水准基点高程。一般采用“悬挂钢尺法”。钢尺端头吊物重量应与检定是拉力相当。5.3.2.2 高程联系测量一般进行3次,分别为盾构出洞前,盾构初期掘进结束和盾构掘进中途。当测量数据出现明显异常,对高程联系测量成果发生疑问时应增加高程联系测量次数。每次高程联系测量应独立观测24组。5.3.2.3 监理人员对施工单位编写的高程联系测量技术设计进行审查。对施工单位完成的高程联系测量成果进行检查。5.4 地下控制测量5.4.1 地下平面控制测量5.4.1.1 地下平面控制测量采用经纬仪导线测量,即在隧道内布设经纬仪导线,随着隧道的掘进,导线不断向前扩展。导线应采用两组独立观测值作为成果。若条件许可,隧道内可布设二条导线,以便作有效的检核。5.4.1.2 根据精度的不同,隧道内导线采用二级布设的方法。先布设用作施工放样和指导盾构掘进的施工导线。当施工导线达到一定长度后,再施测由部分施工导线点组成的边长较长的基本导线。基本导线与施工导线的精度和隧道的长度、隧道施工精度以及所用仪器与方法有关。施工单位应事先编制导线测量的技术设计。5.4.1.3 在隧道施工期间施工单位对隧道内导线应经常检查和复测,根据复测的结果,适时修正其成果。导线复测的次数一般不小于3次。当设置新导线点时,作为起始方向与起始点的其后面二个导线点要及时复测。5.4.1.4 为了提高隧道施工的精度,最后一个导线点离掘进工作面的距离不宜太远。对于弯道段不应超过50米。5.4.1.5 隧道导线点应埋设牢固并有合适的标志,在隧道施工期间应妥善保护。5.4.1.6 监理人员对施工单位布设的地下导线测量应进行检查和抽测。5.4.2 地下高程控制测量5.4.2.1 地下高程控制测量采用水准点测量的方法。在隧道内布设水准路线,随着隧道的掘进,水准路线向前扩展。5.4.2.2 隧道水准测量采用S3级水准仪按三等水准测量的要求进行作业,往返观测。5.4.2.3 在隧道施工期间,施工单位应经常检查和复测隧道内水准点的高程,根据复测的结果适时修正其高程。水准点复测的次数一般不少于3次。5.4.2.4 隧道水准点的埋设应牢固可靠并有合适的标志,在隧道施工期间应妥善保护。5.4.2.5 监理人员对施工单位布设的隧道水准路线应进行检查和抽测。5.5 盾构掘进施工测量5.5.1 掘进前施工测量5.5.1.1 施工单位应按照设计图纸要求标定始发井内盾构基座方位与高程,盾构就位后再测定其实际的方位与高程。5.5.1.2 根据盾构始发井顶留洞口中心平面坐标和高程及隧道设计中心线平面位置和高程,再根据盾构就位后实际方位与高程,确定盾构开始掘进时的初始姿态。5.5.1.3 监理人员对施工单位在盾构就位后测定的盾构方位与高程和根据设计隧道中心线,预留洞口中心位置所确定的盾构初始姿态进行检查。5.5.1.4 盾构机上应装有测定盾构坡度与横向偏移量的装置,监理人员应检查这些装置的牢固稳定性、可复位性和保护措施。5.5.2 掘进中施工测量5.5.2.1 在隧道导线点的平台上安置测量仪器,根据该点坐标与后视导线点坐标,标出隧道方向线。5.5.2.2 当隧道掘进完成一个环管位后,就进行盾构姿态测量。姿态测量内容为盾构坡度,盾构横向偏移量和切口里程。根据标出的隧道方向线与盾构姿态测量结果,计算出盾构中心的偏差值,重新调整盾构的姿态。5.5.2.3 隧道施工期间,施工单位应对隧道周围的重要建筑物与重要管线应进行沉降观测。具体的观测方法应另做设计。监理人员对管线与建筑物与沉降观测应进行检查与抽测。5.6 隧道沉降测量5.6.1 在隧道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应对隧道的沉降要进行观测。沉降点一般设置在衬砌上,间隔为5环。根据需要也可在某些特定位置增设沉降点。5.6.2 沉降点应设置在观测方便又能长期保存的地方,同时要顾及到竣工后应用阶段长期沉降观测的要求,以便将二者结合起来。水准点可同时兼作沉降点。5.6.3 沉降点设置后即应抓紧完成初次沉降观测。其后的观测时间一般为盾尾后100m以内的沉降点每隔4天观测一次,盾尾后100m以外的沉降点每隔57天观测一次。随着隧道的延伸和沉降的趋缓,观测的周期可适当延长。5.6.4 沉降测量采用S3级水准仪按三等水准测量要求进行作业。为了提高观测精度,观测时仪器站的安置应相应固定,水准点与沉降点之间应只需安置一个测站即可完成沉降观测。5.6.5 用作沉降观测的水准点高程应经常进行复核,并及时修正该水准点的高程和保护该水准点免受破坏的措施。5.6.6 监理人员对施工单位所作的沉降测量应经常进行检查和抽测。对用作沉降观测起始点的水准点高程应经常检查和抽测。5.7 贯通测量5.7.1 贯通测量内容包括地面控制测量、联系测量、隧道导线测量、隧道水准测量以及接收井预留进口洞中心位置测量。贯通测量的精度应满足贯通横向偏差50mm,贯通高程偏差25mm的要求。5.7.2 贯通测量应由二组测量人员使用两台仪器独立进行两次。两次测量结束后应对测量成果进行分析评判。若两次独立测量成果的差值大于50mm则应由第三组测量人员独立进行第三次测量。5.7.3 根据两次独立贯通测量成果的平均值及时调正盾构掘进方向。5.7.4 监理人员对施工单位贯通测量的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