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必然性及必要性[精品资料]_第1页
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必然性及必要性[精品资料]_第2页
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必然性及必要性[精品资料]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必然性及必要性 -精品资料 本文档格式为 WORD,感谢你的阅读。 最新最全的 学术论文 期刊文献 年终总结 年终报告 工作总结 个人总结 述职报告 实习报告 单位总结 促进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 9 月 16 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新一届政府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以薄弱环节建设为抓手,促进民生改善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 意见指出,加强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要围绕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大战略部署,切实加强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和严肃性,坚持先地下、后地上,提高建设质量、运营标准和管理水平。要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在确保政府投入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吸引民间资本参与经营性项目建设与运营,改善城市人居生态环境,保障城市运行安全。 意见明确了当前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升级改造的重点任务:一是加强城市供水、污水、雨水、燃气、供热、通信等各类地下管网建设和改造。开展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到2015 年,建设完成污水管网 7.3 万公里,完成全国城镇 燃气 8万公里和北方采暖地区城镇集中供热 9.28 万公里老旧管网改造任务。二是加强城市排水防涝防洪设施建设,解决城市积水内涝问题。到 2015 年,重要防洪城市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用 10 年左右时间建成较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防洪工程体系。三是加强城市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到 2015年,全国所有设市城市实现污水集中处理,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 8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 90%左右,污水处理设施再生水利用率达到 20%以上。四是加强城市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地铁等的公共交通骨干作用,到 2015 年,全国轨道交通 新增运营里程 1000 公里。积极发展大容量地面公共交通,增强城市路网的衔接连通和可达性、便捷度。尽快完成城市桥梁安全检测和危桥加固改造。加强行人过街、自行车停车等设施建设。五是加强城市电网建设。到 2015 年,全国中心城市基本形成 500(或 330)千伏环网网架,大部分城市建成220(或 110)千伏环网网架。推进城市电网智能化,提高电力系统利用率、安全可靠水平和电能质量。六是加强生态园林建设。提升城市绿地蓄洪排涝、补充地下水等功能。到 2015年,设市城市至少建成一个具有一定规模,水、气、电等设施齐备,功能完善的防 灾避险公园。 意见要求,要保持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管理的整体性、系统性,坚决杜绝 “ 拉链马路 ” 、窨井伤人现象。在科学规划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加快在建项目建设,积极推进新项目开工,做好后续项目储备。落实地方政府责任,省级人民政府要加大监督、指导和协调力度,结合已有规划和各地实际,出台具体政策措施并抓好落实;城市人民政府要切实履行职责,科学确定项目规模和投资需求,抓好项目落实,接受社会监督。中央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完善法规政策,强化监督指导,严格责任追究,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摘 自 “ 新华网 ” ) 一、城市化进程使人口压力剧增 中国的城镇化主要表现为城镇人口和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自动党中央明确提出 “ 要逐步提高城市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 之后,从此揭开了中国城镇建设发展的新篇章,城市化与城市发展空前活跃。依据目前的城市化速度,预计 2035 年,全国城镇人口数量将占总人口的 70%,人口压力过大带来的贫困、贫富差距等种种社会问题日益突出,至 2010 年,全国城镇居民家庭年总收入低于 2 万元的贫困人口近 3500 万人,低于 2.5 万元的低收入人 口达 6500 多万人。 二、高资源消耗模式难以为继 由于城市人口季度膨胀,城市发展日益受到土地、空间、清洁水和能源等资源的约束,高资源消费模式难以持续。城市快速扩张造成土地资源消耗过快,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重数量不重质量的建设模式已经难以持续;中国城市上班族平均通勤实践全球领先,城市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城市能源消耗急剧上升。据预测, 2015 年中国城市能耗将占全国的 79%, 2030 年将提高到 83%。 三、环境生态压力日渐加大 传统的高消耗、高排放、高扩张、低效率为特 征的粗放外延发展模式使得城市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已经受到严重威胁。统计数据表明,全国城市水质为较差级和极差级的监测点占 57.2%,同时存在城市地下水过度开采,地面加速沉降等问题。城市自然植被覆盖较低,钢筋水泥丛林面积不断扩大,城市湿地面积锐减,城市绿地占城市建设用地比重仅有 10%,生活多样性持续减少。 (摘自 “ 国脉物联网 ” ) 阅读相关文档 :社会建设视角下中国和谐城市评价研究 浙江利用低丘缓坡开发山地人居的可行性研究 “ 人的城镇化 ” 是经济增长新动力 新加坡城市交通经验启示 不靠修路靠管理 基于 CBRs 理论的城市边界协调发展研究 武昌古城红色旅游区保护与复兴探析 中国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产权模式选择 (K0.5Na0.5)NbO3 陶瓷高频介电性能研究 资源型省市如何文化转型 城市基层矛盾化解中的政府与社会力量协同 浅谈工业锅炉水质 创业机会理论研究综述 草原文化在哈萨克舞蹈中的呈现形式及表现手法 CNG 气瓶风险分析 浅谈对非舞蹈专业作品创作的体会 不同处理对紫花苜蓿在干旱条件下种子萌发的影响 社会对自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