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除湿方治疗亚急性湿疹的脾虚湿蕴证与生活质量研究.pdf_第1页
硕士论文:除湿方治疗亚急性湿疹的脾虚湿蕴证与生活质量研究.pdf_第2页
硕士论文:除湿方治疗亚急性湿疹的脾虚湿蕴证与生活质量研究.pdf_第3页
硕士论文:除湿方治疗亚急性湿疹的脾虚湿蕴证与生活质量研究.pdf_第4页
硕士论文:除湿方治疗亚急性湿疹的脾虚湿蕴证与生活质量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c h w u s h f a n g t r e a ti ns u b a c u t ee c z e m a r e s e a r c hi n d a m p a b u n d a n c ed u et od e f i c i e n c yo fs p l e e na n d q u a l i t yo f l i f e 一 一 ad i s s e r t a t i o ns u b m i t t e df o rt h em a s t e r sd e g r e e c a n d i d a t e l a i l ir u a d v i s e r p r o f w e i y u eg a n g n a n ji n gu n i v e r s i t yo f c h i n e s em e d i c i n e n a n ji n g c h i n a 学号 2 0 0 8 2 0 1 9 硕士学位论文 除湿方治疗亚急性湿疹的脾虚湿蕴证 与生活质量研究 作者姓名赖丽如 指导教师姓名魏跃钢 学科专业中医皮肤科学 申请学位级别临床医学硕士学位 职称教授 研究方向皮肤病学 学习时间白2 0 0 9 年9 月1 日 起至2 0 1 2 年6 月3 0 日止 论文提交日期2 0 1 2 年0 4 月0 5 日 论文答辩日期2 0 1 2 年6 月1 0 日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类型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 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 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 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 撰写过的作品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 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 需亲笔 签名 窝 两般 力阵d 6 月f f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 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南京中 医药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口 在一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属于不保密留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学位论文作者 需亲笔 签名 有心雨拉 加l 埠汐6 月f 日 导师 需亲笔 签名 9 仍 2 年d 6 月i1 日 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目录 中文摘要 i i i a b s t r a c t i v 前言 一1日u舀 l 第一部分文献研究 2 研究一中医学对湿疹的研究 2 1 古代中医对湿疹的研究 2 2 现代中医对湿疹的认识 5 3 小结 10 研究二现代医学关于湿疹的研究概况 1 1 1 湿疹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认识 11 2 临床表现 1 2 3 诊断及鉴别诊断 1 4 4 实验室检查 1 4 5 治疗 1 4 6 j 结 1 6 研究三湿疹与生活质量的研究探讨 1 7 1 生活质量的历史与研究概况 17 2 生活质量在中医皮肤科的发展与应用 1 7 3 湿疹患者的生活质量状况研究 1 7 4 j 结 1 8 第二部分临床研究 1 9 1 病例来源及一般资料 1 9 2 研究方法 1 9 2 1 诊断标准 1 9 2 2 病例选择 1 9 2 3 治疗方法 2 0 目录 2 4 观察指标 2 0 2 5 统计学处理方法 2 2 3 研究结果 2 2 3 1 疗效比较 见表3 2 2 3 2e a s i 评分比较 见表4 2 2 3 3d l q i 评分比较 2 3 4 不良反应及复发情况 2 4 4 1 不良反应 2 4 4 2 复发情况 2 4 第三部分讨论 2 5 1 除湿方的立法依据和组方分析 2 5 1 1 立法依据 2 5 1 2 组方分析 2 5 2 除湿方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2 6 3 中医治疗与生活质量关系思考 2 8 4 临床疗效评价 2 8 4 1 临床治疗疗效 2 8 4 2e a s i 平弓 2 8 4 3d l q i 评分 2 9 第四部分结论与展望 3 0 结j 沦 3 0 展望 3 0 参考文献 3 1 附录一 3 5 附录二 3 6 致谢 3 7 i i 南京中医药大学硕 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皮肤真皮浅层和表皮炎症 属于 型变态反应 其具有明 显渗出倾向的皮肤炎症性疾病 并有瘙痒明显 易复发的情形 导致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 质量 本病是皮肤科常见病 祖国一般人群患病率约为7 5 美国为1 0 7 l 皮损以丘 疹 结痂 鳞屑为主 且有少量水疱及轻度糜烂 自觉搔痒剧烈 夜间尤甚 患部皮损影 响美观 对患者生理 心理 社会造成负担 进而影响生活质量 通过分析湿疹患者病情严 重程度的影响因素 探讨湿疹患者生活质量状况与中医治疗关系 目的 中医辨证论治以导师经验方剂 除湿方 加减对脾虚湿蕴证亚急性湿疹的临床研究 观察 并与西药西替利嗪比较 探讨湿疹患者生活质量状况 方法 本研究采用随机法 病例均来自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门诊 治疗组2 5 例 辨证属于脾虚湿蕴证型给予 除湿方 加减 一日二次 治疗 对照组2 0 例 给予西替 利嗪 一日一次 口服 分别观察治疗8 周后皮损面积和严重度 e a s i 评分法 与及生活质 量 d l q i 量表 的影响情形 结果 两组患者于治疗后 治疗组和对照组疗效结果 p o 0 5 e a s i 得分比较 p 0 0 5 d l q i 评分比较 p 0 01 有显着性差异 结论 除湿方是治疗脾虚湿蕴型湿疹的有效方剂 对皮损面积严重程度 生活质量的改善 及疗效优于对照组 两组间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 关键词 湿疹 亚急性 脾虚湿蕴证 除湿方 e a s i 评分法 d l q i 量表 i i i a b s t r a c t e c z e m ai sak i n do fs c y t i t i sc a u s e db yi n t e r n a la n d e x t e r n a lf a c t o r so fd e r m a la n d e p i d e n l l a l 1 n f l a m m a t i o n i ti sc l a s s i f i e db yt y p e r e s p o n s e w i t hac l e a rt e n d e n c yo fi n n a m m a t o r vs k i n e x u d a t e a c c o m p a n i e db ys i g n i f i c a n ti t c h i n g e a s yt or e l a p s ea n ds e v e r e l ya f f e c t i n gt h ep a t i e n t s q u a l i t yo fl i f e t h ep r e v a l e n c eo fe c z e m ai s7 5p e r c e n to ft h eg e n e r a lp o p u l a t i o ni nc h i n a i n t h e us ai sa p p r o x i m a t e l y10 7 i t s ac o m m o nd i s e a s ei n d e r m a t o l o g y s k i nl e s i o n sw i t hp a p u l e s c m s t e d d r ys c a l ys k i nb i t s s m a l lb l i s t e r sa n dm i l de r o s i o n c o n s c i o u s l yi n t e n s ei t c h i n g g e t w o r s ea tn i g h t t h el e s i o n sa f f e c tt h ea p p e a r a n c e a n d p a t i e n t sp h y s i o l o g i c a l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 s o c i a l t h e r e b ya f f e c t i n gt h eq u a l i t yo fl i f e b y a n a l y z i n gs o m es e v e r i 锣c a s e s d i s c u s s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p a t i e n t sq u a l i t yo fl i f ea n dt r a d i t i o n a lc h i n e s em e d i c i n e o b j e c t i v e t h ec l i n i c a lo b s e r v a t i o no ft r e a t m e n to fd a m pa b u n d a n c e d u et od e f t c i e n c yo fs p l e e n s u b u t e z e m au s et r a d i t i o n a lc h i n e s em e d i c i n e t e a c h e r e x p e r i e n c e c a l l e dc h w u s h 胁g c o m p a r ew i t hw e s t e r nm e d i c i n ec a l l e dc e t i r i z i n ea n dd i s c u s sp a t i e n t sq u a l i t yo fl i f e m e t h o d s i nt h i ss t u d y p a t i e n t sw e r ef r o mt h en a n j i n gu n i v e r s i t yo ft r a d i t i o n a lc h i n e s em e d i c i n e h o s p i t a ld e r m a t o l o g yc l i n i c 4 5p a t i e n t sw i t hd a m pa b u n d a n c ed u et o d e f t c i e n c yo fs p l e e nw e r e r 觚d o m l yd i v i d e di n t ot r e a t m e n tg r o u pa n dc o n t r o lg r o u p t r e a t m e n tg r o u p 2 5c a s e sw a s t r e a t e d w i t hc h w u s h f a n g t w i c ea d a y i nt h ec o n t r o lg r o u p2 0c a s e sw a st r e a t e dw i t hc e t i r i z i n e f o n c ea d a y a f t e re i g h tw e e k so ft r e a t m e n t l e s i o na r e a s e v e r i t yi n d e x e a s is c o r e a n dq u a l 蛔o f l i f e d l q is c a l e w e r eo b s e r v e dt h ei m p a c to ft h ee c z e m a r e s u l t s t w og r o u po fp a t i e n t sa f t e rt r e a t m e n t t h ec u r a t i v ee f f e c to ft h et r e a t m e n t g r o u pa n dt h e c o n 们lg r o u pq 0 0 5 e c z e m aa r e aa n ds e v e r i t yi n d e x p 0 0 5 a n dd e r m a t o l o g y l i f eq u a l i t y i n d e x p 0 01 c o m p a r i s o na l lh a v et h es i g n i f i c a n c ed i f f e r e n c e c o n c l u s i o n t h ec h i n e s e m e d i c i n e c h w u s h f a n g t r e a t se c z e m ao fd a m pa b u l l d a i l c ed u et od e f t c i e n c vo f s p l e e ne f f e c t i v e l y e c z e m aa r e aa n ds e v e r i t yi n d e x q u a l i t yo fl i f e i m p r o v e m e n ta n dm ec u i a t i v e e f i e c tt oe c z e m as k i ns u r p a s s e st h ec o n t r o lg r o u p t h e r ew a s s i g l l i f i c a n td i 髓r e n c eb e 铆e e nt h e i v 堕塞主垦垫奎兰堡主兰垡笙茎 一 一 t r e a t m e n tg r o u pa n dt h ec o n t r o lg r o u p k e yw o r d s e c z e m a s u b a c u t e d a m pa b u n d a n c ed u et od e f i c i e n c yo fs p l e e n c h w u s h f a n g e a s is c o r em e t h o d d l q is c a l e v 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上 l 刚吾 湿疹是一种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有明显过敏倾向 皮损呈多型性 复发性的皮肤科常 见疾病 以红斑 丘疹 鳞屑 瘙痒为主要临床表现 属于 型变态反应 因近年来人们 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于生心理 社会等方面的日益重视 湿疹患部皮损易影响美观 且于 皮肤病中 发病率高 难治疗 易复发的特点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是研究中国古代关于人体生命 疾病等的 f 科学 主要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和 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融合的知识体系 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及独特理论体系和科学的思维 方法 独特的医学体系 整体观念为思想 人体自身完整性及人与自然 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诊治要点为辨证论治 与世界卫生组织之宗旨 将全人类的健康水平提至最高 t h e a t t a i n m e n tb ya l lp e o p l e so f t h eh i g h e s tp o s s i b l el e v e lo f h e a l t h 而其对于健康的定义 不仅 仅在于生理上疾病的消失 更包括了心理上 社会上的所展现的身为人完美状态 a s t a t eo f c o m p l e t ep h y s i c a l m e n t a la n ds o c i a lw e l l b e i n ga n dn o tm e r e l yt h ea b s e n c eo ri n f i r m l y 不谋 而同 中医其独特之处 在于 天人一体 五脏一体 观 即人 自然 社会三维医学 湿 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皮肤炎症反应性疾病 湿疹患部皮肤有增厚 浸润 瘙痒剧烈 易复发 影响美观 对患者生理 心理 社会造成负担 进而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经观察 导师临床经验方剂 除湿方 治疗脾虚湿蕴证亚急性湿疹的临床疗效 患者生活质量改善 情形 分析其病情程度的影响因素 探讨中医治疗与生活质量状况关系 为增进医患交流 临床决策 疗效的综合评判及提升其生活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第一部分文献研究 第一部分文献研究 研究一中医学对湿疹的研究 中医学认为湿疹是由于机体禀赋不耐 正气不足 腠理不密 不能耐受正常范围内的 外界刺激 如饮食 气候 生活用品等外界因素的干扰即可导致或加重本病发作 湿疹的 发生原因 中医认为因素 内因与体质 情志 腑脏功能失调有关系 外因主要是外感风 湿 热邪及饮食不当相关 由机体营卫虚疏 卫外不固 充斥于腠理而发病 或因饮食不 节 而伤及脾胃 使脾失健运 化热生湿 浸淫肌肤 或湿热邪气内蕴 化热动风 于皮 毛腠理而发病 亦有情志所伤 气机失和 虚风内生而致病 1 古代中医对湿疹的研究 1 1 病名论述 古代中医书籍中未清楚记载到 湿疹 此病名 但许多病情状况及现象的描述与湿疹 疾病相符 中医文献依据其发病部位和性质的特点而有不同的名称 其命名方式多种多样 包括在疮 癣 风等病名之中 1 1 1 以 疮 命名 现今所称的泛发性湿疹和古书中记载的 浸淫遍体 滋水极多者 称 浸淫疮 病 象一致 如 诸病源候论 中说 浸淫疮是心家有风热 发于肌肤 初生甚小 先痒后 痛而成疮 汁出浸溃肌肉 浸淫渐阔 乃遍体 医宗金鉴 中说 遍体生疮 形如粟 米 瘙痒无度 搔破时 津脂水 浸淫成片 以丘疹为主的又称 血风疮 或 粟疮 外科启玄 中说 凡湿毒所生之疮皆在于二足胫 足踝 久而不愈 把足踝部湿 疹叫做 湿毒疮 薛氏医案 湿疹发于头部称为 头面疮 其脐部是 脐疮 1 1 2 以 癣 命名 在中医古籍中癣与疮有时常混称 急性湿疹称 湿癣 慢性湿疹称 干癣 如 诸 病源候论 疮病诸候 湿癣候 中说 湿癣者亦有匡廓如虫行 浸淫赤湿 痒搔之多湿 成疮 是其风毒气浅 湿多风少故为湿癣也 于 诸病源候论 疮病诸候 干癣候 中 说 干癣但有轮廓 皮枯索瘁 搔出白屑出是也 皆是风湿邪气客于腠理 复值寒湿与 血气相博所生 若其风毒气多湿气少 则风沉入深 故无汁为干癣 外科正宗 中说 奶癣 因儿在胎中 母食五辛 父餐炙赙 遗热与儿 生后头面遍身发奶癣 流滋成片 睡卧不安 瘙痒不绝 1 1 3 以 风 命名 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医常用大自然界的名称 来说明一些现象 像是风的特质来去无踪 善行变数 为 阳邪 性燥裂 且风邪瘙痒 所以古人也把一些瘙痒性疾病用此命名 如 医宗金鉴 外 科心法要诀 四弯风 此证生在两腿弯脚弯 每月一发 形如风癣 属风邪袭入腠理而 成 其痒无度 搔破津水 形如湿癣 指的是特应性湿疹 外科正宗 钮扣风 中说 钮扣风皆由风湿凝聚生疮 久则瘙痒如癣 外科正宗 肾囊风 中说 肾囊风乃肝 经风湿所成 其患作痒洗浴热汤 甚者疙瘩顽麻 破流滋水 指阴囊湿疹 疡科心得集 辨乳痈乳疽论 说 乳头风 乳头干燥而裂 痛如刀割 或揩之出血 或流黏水 或 结黄脂 指乳房湿疹 1 1 4 以部位命名 依据湿疹发生的部位不同 有不一样的命名名称 头部湿疹称 头面疮 耳部湿疹 于 诸病源候论 名为 月食疮 外科大成 称 月蚀疮 外科证治全书 更名为 旋耳疮 秘传眼科龙木论 中眼睑湿疹称 风赤疮痍 诸病源候论 称脐部湿疹为 脐疮 乳部湿疹为 乳头风 外科正宗 中阴囊湿疹称 肾囊风 又名 绣球风 阴湿疮 出自 外科大成 指外阴湿疹 血风疮 病名 首见于 疮疡经验全书 是指丘疹性湿疹 外科大成 中的 四弯风 是指特应性湿疹 1 2 病因病机论述 从古代外科文献可知 前人在研究认识湿疹病因病机和其他疾病相同 是逐步深化与 俱进的 1 2 1 明清之前 最早记载皮肤疮疡病因病机是在 内经 诸痛痒疮 皆属于心 之后隋代巢元方 诸病源候论 浸淫疮是心家有风热 发于肌肤 此与 内经 相通 病疮候 痛 疮者 由肤腠虚 风湿之气折于血气 结聚所生 其发病原因则认为是风湿之气博于血 气 结聚而成 反映出内因心家血气 外因风湿热致病的思想 突显出发病特点是以外因 为主的观点 唐宋时期 对于湿疹病因病机的认识基本都是承袭其说 1 2 2 明清时期 证治准绳 总论证治 夫疥癣者 皆由脾经湿热及肺经风热客于肌肤所致也 提到发生与风湿热邪和肺脾两经相关 冯氏锦囊 妇人血风疮 因肝脾二经风热郁火 血燥所致 外科正宗 血风疮乃风热 血热 湿热三者交感而生 医宗金鉴 外科 心法要诀 中浸淫疮论述 此证初生如疥 瘙痒无时 蔓延不止 抓津黄水 浸淫成片 由心火脾湿受风而成 医宗金鉴 外科心法要诀 旋耳疮中论述 此证生耳后缝间 由胆 脾二经所致 认为旋耳疮是由胆脾湿热所致 外科大成 外阴湿疹 阴湿疮 由肾虚风热所致 外科正宗 肾囊风 肾囊风乃肝经风湿所成 第一部分文献研究 1 3 治疗论述 在古代医学书籍中 湿疹的名称很多 相关的治疗方药散落于各自的病名之下 从古 至今纪录相关外用方剂大多分为矿植物 动物药组成 剂型大部分是膏剂 散剂 洗剂等 但治疗的基本法则大都分为内治及外治方药 1 3 1 内治方药 汉代张仲景在 金匮要略 浸淫疮 黄连粉主之 治法为黄连味性寒苦 清热解 毒 凉血燥湿 治疗则为清热利湿 唐代孙思邈于 备急千金方 凡疮疥 小秦艽散 中加蛇肉二两主之 黄芪酒中加乌蛇脯一尺 亦大效 宋代 圣济总录 中提到浸淫疮 和月蚀疮的诊断和治疗 升麻汤方 升麻 大黄 黄芩 枳实 芍药各一两 炙甘草 当归各半两 上七味 粗捣筛 每服五钱匕 用水一盏半 入灯心一握 煎至一盏去滓 空一t l 晚食前温服 宋代治疗湿疹采用煮散法 以小量 频施的给药法 元代朱丹溪 丹 溪心法 春天发疮疥宜开郁为主 不宜抓破敷 诸痛痒疮疡属火 若禀受壮盛 宜四物 加黄连 黄芩 大力子 甘草 明代 医学入门 五疥证治篇 诸风湿虫癣与疥疮不 同 初起者有可下者 化脓散去黄连 金银花 穿山甲 芒硝 加赤芍 白芍水酒各半煎 临熟入大黄 露一宿 五更服 有可汗者 四物汤加荆芥 麻黄各五钱 浮萍一两 葱鼓 煎服取汗 外科枢要 中治疗阴囊湿疹用六味丸为主 佐以四生散 若脾胃虚弱者 用 补中益气为主 佐以六味丸 四生散为善 清代 医宗金鉴 外科心法要诀 浸淫疮发 火湿风 初服升麻消毒饮加苍术 川黄连 抓破津水者 宜服消风散 医宗金鉴 眼科心法要诀 风赤疮痍眦睑生 加减四物汤生地 苦参牛蒡薄荷风 当归赤芍 天花粉 连翘荆芥穗川i 芎 1 3 2 外治方药 晋代 刘涓子鬼遗方 中 记载治疗疥癣的恶疮膏 五黄膏 水银膏 元代李仲南于 永类铃方 中提到 用煅绿矾泡汤治疗烂弦风眼 陈实功于 外科正宗 肾囊风 乃 肝经风湿而成 宜蛇床子汤熏洗两次即愈 论奶癣 以文蛤散治之 或解毒雄黄散 甚则翠云散妙 论血风疮 主张内服消风散 外搽解毒雄黄散 或如意金黄散 医宗金 鉴 外科心法要诀 风疽 治疗风疽采用外搽 清竹大豆油 医宗金鉴 外科心法要诀 四弯风 生于两腿弯及两脚掏 每月一发 形如风癣 治当大麦一升熬汤 先熏后 洗 搽三妙散渗湿杀虫之药 其痒白止 缓缓取效 1 3 3 预防与养生护理 古代医家历来就重视疾病的预防和调护 养生是中医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常与预防互 为补充 为用 护理古称 将息法 最早见于 刘涓子治痈疽神仙遗论 素问 四季 调神大论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素问 上古天真论篇 法于阴阳 和于术数 饮 4 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食有节 起居有常 度百岁乃去 外科正宗 凡人无病时 不善调理而致生百病 况既病之后 若不加调摄而疾岂能得愈矣 诸病源候论 浸淫疮 其疮若从口出 流散四肢则轻 若从四肢生 然后入口者则重 此是首先提到湿疹的预后 医宗金鉴 提到浸淫疮 脉迟不食 黄水不止 此属脾败 不治之证也 说明了湿疹的坏证 外 科启玄 论小儿胎毒疮 忌发物及母乳 不然 恐难欲也 外科正宗 奶癣 儿在 胎中 母食五辛 父餐炙 尊 遗热于儿 瘙痒不绝 与 外科大成 中d j h 湿疹 敛 疮由母受胎之日 食酸辣海味太过 多生此疮 从上述两家所论可了解 医家对饮食 遗传 体质因素的重视 2 现代中医对湿疹的认识 2 1 病名 近代中医对湿疹病名 是延续古人的称号 中医文献有数种病名与现代医学称为湿疹 的表现相似 如浸淫疮 四弯风等 中医外科学书籍称 湿疮 现代医学称为 湿疹 2 2 病因病机 2 2 1 赵炳南 赵老对于此病强调形于外而实发于内 多由饮食伤脾 外受湿热之邪所致 所以 本 病的基本病理是内外湿热之邪相互搏结 从临床特点 风邪兼夹者 则游行善变 瘙痒明 显 弥漫泛发 若湿热化火 则皮损掀赤津水 因湿为重浊有质之邪 其性黏腻故缠绵不 愈 经常复发1 2 1 2 2 2 朱仁康 朱老认为 湿疹病因来源以内因为主 湿 湿从内生 脾主湿 其失健运 则饮食失 宜 热 血热内生 心经有火 心主血脉 故心绪烦扰 神智不宁 脾湿血热 湿热相结 浸淫肌肤而成疮 风 因流水日久 伤阴耗血 或湿热内蕴 复受外风 或过食辛辣香燥 之物 而使血燥生风 3 1 2 2 3 张志礼 张老指出湿疹是与风 湿 热邪相关 因先天禀赋不足 继而后天失其调养 风盛则 痒 湿热化火则皮疹红 肿 热 湿为重浊性黏滞 故病情迁延 反复发作 从治疗经验 中可了解 湿乃本病之本 与饮食不节 或过时腥发动风之物 导致脾失健运 使湿热内 蕴 复感外界风湿热邪 i 内j l 两邪相搏 充于腠理 浸淫肌肤 发为本病 病程日久耗伤 阴血 化燥生风 4 1 2 2 4 马绍尧 第一部分文献研究 马教授认为湿疹的发病机理是气候变化 外感六淫 生活环境改变 内伤七情 过份 劳累 精神紧张 情绪变化 内分泌失调 用药不当等均可引起本病发生 病理变化为禀 赋不耐 风湿热之邪客于肌肤而成 马老认为 急性者 以湿热为主 夹有风邪 亚急性 者 风邪渐去 湿热未清 慢性者 久病伤阴 湿热蕴织所致 发生于胸部或阴部者 常 与肝经湿热有相关 发于下肢且有静脉曲张者 与湿热内蕴 气滞血瘀有关 湿疹的反复 发作 是由于阴血亏虚 生风化燥 肌肤失养 5j 2 2 5 徐宜厚 徐主任认为湿疹的发病原因很复杂 主要分为外在及内在因素 外在如气候 生活环 境等均可影响其发生 内在如胃肠道功能性障碍 消化系统疾病 情绪变化等 本病发生 原因不外湿热风三者 一是湿从内生 如多饮茶 酒湿 多食鱼腥海味 五辛发物而生湿 热 多吃生冷水果 损伤脾阳而水湿内生 二是心经有火 血热内生 心绪烦恼 三是风 邪外袭 或因湿热内蕴 或因过食辛辣香燥之物 而使血燥生风 病程旷久 则会流水渗 出 伤阴耗血 徐老指出湿疹与脾湿 心火 肺热有关 6 1 2 2 6 赵纯修 赵教授认为湿疹是由内 外因相互作用而发 多由素体禀赋不足 不能耐受某些外界 刺激而产生过敏反应 内因是内蕴心火 脾湿 致禀赋不耐 外因是接触动风助湿生火热 之品 且内外因素作用使风湿热蕴结于肌肤而致病 风湿热蕴阻日久 必然灼伤津液 阴 虚则无气 气虚则无力行血 从而影响气血津液对皮肤的正常濡养作用 7 1 2 2 7 刘忠恕 刘忠恕教授认为禀赋不耐 湿热内蕴 复受风湿热邪浸淫 内外邪气相搏 发于肌肤 是湿疹的病因病机要点 其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由于饮食不节 情志所伤和外邪浸淫所 致 总之 本病的病因病机离不开一个 湿 字 8 2 3 辨证论治 2 3 1 赵炳南 赵老将成人湿疹分为热盛型和湿盛型两大类 在各个阶段湿与热的比重成为辨证的中 心问题 赵老也提到这两种类型不是截然分开的 而是相互关联和转换的 热盛型治法 清热利湿 佐以凉血 湿盛型治法 健脾利湿 佐以清热 赵老治疗湿疹的方针是标本及 内外兼治的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治则 既重视湿热的表现 又重视脾失蕴健的根本原因 是先治其标 待湿热消退之后 则理脾助运以治其本1 2 1 2 3 2 朱仁康 朱老将湿疹分为四型 湿热型 脾湿型 血热型 伤阴型 湿热型 利湿清热 可用 6 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萆藓渗湿汤 脾湿型 健脾除湿 除湿胃苓汤加减 血热型 凉血清热 祛风除湿 凉血 除湿汤加减 伤阴型 滋阴养血 除湿止痒 滋阴除湿汤 朱老指出此法看似有矛盾 一 般认为滋阴可能助湿 利湿可能伤阴 但本方用于渗水日久伤阴耗血之证 反复不愈的湿 疹及慢性阴囊湿疹 疗效较好 3 1 2 3 3 张志礼 张老将本病分为湿热并重型 脾虚湿盛型 血虚风燥型和胃肠积滞型 张老认为治疗 关键在于健脾除湿 因脾气得健 湿邪得除 则气血充盈 肌肤得养 湿热并重型 清热 凉血 利湿消肿 常用清热除湿汤加减 4 1 张老对于湿热型 热盛于湿 另创石蓝草方剂 治 法清热利湿 解毒止痒 方药 生石膏3 0 9 板蓝根3 0 9 龙胆草l o g 黄芩l o g 车前草 3 0 9 干生地3 0 9 丹皮1 5 9 赤芍1 5 9 马齿苋3 0 9 六一散l o g 脾虚湿盛型 健脾除湿 佐以清热法 方药以健脾除湿汤加减 血虚风燥型 以养血润肤 祛风止瘁 处方用养血 润肤汤加减 胃肠积滞型 主要见于小儿患者 张老指出对于小孩应少用苦寒泄下及滋补 厚腻之品 此型治疗以健脾消导为主 清热除湿 祛风止痒为辅 9 j 2 3 4 徐宜厚 徐老对治疗成人湿疹是依据皮损演变过程 结合分期要求 分四个证型施治 湿热证 多属急性湿疹 治法是清热利湿 方选萆薜渗湿汤合二妙丸加减 血热证 治宜凉血 清 热 利湿 处方为凉血四物汤加减 湿阻证 类似亚急性湿疹 健脾除湿 方选除湿胃苓 汤加减 血燥证 治宜养血祛风 清热化湿 方为大胡麻丸加减 引 徐老根据皮损不同性 质和发生的部位总结出湿疹治疗十法 这十法是清热利湿法 用药常以龙胆泻肝汤加减 清脾泻火法 方用泻黄散加减 清心导湿法 治疗以三心导赤散 散风祛湿法 方用消风 散加减 滋阴除湿法 用滋阴除湿汤加减 温阳抑湿法 用十味人参散加减 清肝化湿法 用丹栀逍遥散加减 散寒燥湿法 丹阳除湿防风汤加减 化瘀渗湿法 方剂为桃仁承气饮 子加减 滋 肾柔肝法 六味地黄饮子加减 1 0 徐老在湿疹治疗过程中 注重四个方面 标 本兼顾 内外病治 脏腑与经络 整体与局部1 1 1 l 2 3 5 马绍尧 马教授将湿疹分为血热证 湿热证 血燥证 血热证 以凉血清热利湿为主 相当于 急性湿疹 湿热证 治以清热利湿 相当于亚急性湿疹 血燥i i e 治宜养血祛风 清热化 湿 相当于慢性湿疹 1 2 j 2 3 6 邹铭西 邹老辨证论治分为湿热内蕴型 治宜清热凉血 除湿止痒 处方以龙胆泻肝汤加减i 风热型 治宜清热凉血 散风止痒 处方以消风散加减 脾虚湿盛证 治疗以固护脾胃 为先 兼以除湿 处方以除湿胃苓汤加减u 引 第一部分文献研究 2 3 7 瞿幸 瞿幸教授分为六型论治 血热湿盛型 治以清热凉血除湿止痒 多见于浸淫疮 即急 性泛发性湿疹 自身敏感性湿疹 肝胆湿热型 治以清肝利湿止痒 常见耳部 乳房 外阴及下肢 手足湿疹 脾虚湿蕴型 治以健脾燥湿止痒 见于钱币状湿疹 异位性皮炎 肝风湿热型 治以平肝熄风除湿止痒 多见于丘疹性湿疹 血燥夹湿型 治以养血熄风除 湿止痒 见于慢性皲裂性湿疹 湿瘀互结型 治以清利湿热化瘀通络 见于小腿静脉曲张 性湿疹 14 1 2 3 8 赵纯修 赵教授将湿疹分为风热蕴结证 配清热凉血药使热清血宁 解毒祛风透邪 使热从卫 气分解而来 湿热蕴蒸证 用大剂量清热化湿 淡渗利湿 祛风胜湿之品 使湿热分清 风湿热瘀证 清热解毒利湿 祛风活血化瘀并重 血虚风燥证 清余热兼配以益气养血润 燥药 赵氏在治疗湿疹的过程中 每个阶段均存在风湿热毒的变化 故清热 利湿 祛风 三法贯穿始终 1 5 2 4 治疗论述 2 4 1 内治法 任少杰自拟中药湿疹汤治疗湿疹 以清热利湿 祛风止痒为主 治疗组5 7 例 方药 为白鲜皮 黄芩 茯苓 黄柏 白术 当归 地肤子 泽泻 苦参 柴胡 甘草各1 5 9 对照组3 0 例 用维生素c 和西替利嗪片 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 4 7 4 和7 6 6 7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1 6 湿疹中医症候分型中最常见为以下四型 湿热蕴 肤证 治法是清热利湿 祛风止痒 方剂为龙胆泻肝汤 萆薜渗湿汤等 湿热浸淫证 治 法是清热利湿 解毒止痒 方剂为龙胆泻肝汤 五味消毒饮等 脾虚湿蕴证 治法为健脾 利湿 祛风止痒 方剂是除湿胃苓汤 参苓白术散等 血虚风燥证 治法为养血润肤 祛 风止痒 方剂为当归饮子 四物消风饮 养血定风汤等 1 7 2 4 2 外治法 石清泉先生认为湿疹治疗当以清热解毒祛湿为主 湿疹散方药 枯矾 炉甘石 密陀 僧 乌贼骨各三份 黄柏 冰片各一份 共研细末麻油调敷患处 每日2 3 次 有效率达 1 0 0 0 8 1 赵家成根据湿疹发病机制 拟清热燥湿 解毒止痒法 外用药方 大黄 黄芩 苦参 土茯苓 白鲜皮 川椒 枯矾等 煎煮后先擦洗患处 待药液温和后浸泡四肢患处 每次约2 0 分钟 每日3 次 赵氏用此方法治疗6 0 例湿疹 效果良好 1 9 1 司氏治疗阴囊湿 疹采用加味蛇床子汤 用法 热熏洗阴囊处1 0 2 0 分钟 早晚各一次 总有效率为9 2 2 0 1 沈氏自拟中药方治疗湿疹1 3 8 例 药用 苦参 龙胆草 黄芩 丹皮 薄荷 白鲜皮 甘 草等 治疗1 0 天为1 疗程 共治疗6 个疗程 总有效率为9 0 5 8 2 1 杨伟等采用全国名 r 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老中医李瑞吉的经验方杨布洗剂治疗肛周湿疹6 0 例 药物组成 水杨梅 布渣叶 十大 功劳各5 0 9 苦参6 0 9 荆芥l o g 冰片3 9 地肤子 蛇床子各2 0 9 每天分2 次熏洗 每 次1 0 1 5 分钟 连续使用1 周后停药 停药1 周后观察疗效 总有效率为9 3 3 3 t 2 2 1 2 4 3 针灸 素问 皮部论 凡十二经络脉者 皮之部也 是故百病之始生也 传入于府 针灸能增强体质 改善其微血管循环 提高机体抗病功能 祛风清热除湿 疏通经络 促 进湿疹的痊愈 袁秀丽等对慢性湿疹是使用毫针刺 梅花针叩刺 艾条灸方法治疗 主穴 取 曲池 合谷 足三里 血海 三阴交 配穴 大肠俞 三焦俞 脾俞 关元 艾条悬 灸 1 次 天 1 0 次为1 个疗程 每个疗程间隔7 天 总有效率9 2 7 2 3 王凤艳等用梅 花针加火罐治疗顽固性湿疹2 4 例 隔日1 次 7 次为一疗程 结果痊愈占6 6 7 显效 2 9 3 无效4 1 2 4 1 崔永强用针刺疗法辨证治疗湿疹 取主穴 曲池 血海 大椎 风湿热型加天枢 风市 风湿瘀阻型加委中 阴虚内热型加太溪 三阴交 脾虚湿困型加 足三里 除大椎穴外均双侧取穴 每周2 次 共治疗3 9 次 总有效率8 9 3 2 5 1 2 4 4 穴位注射 穴位注射又称水针疗法是通过针刺及药物的作用以调整机体的机能状态 发挥调节机 体和治疗湿疹的作用 沈志鸿等用苦参素注射液治疗各型湿疹 治疗组苦参素注射液2 0 0 m g i m b i d 对照组 1 0 葡萄糖酸钙注射液1 0m l 维生素c1 0g 2 5 葡萄糖注射 液2 0m l i v q d l o 天为一个疗程 经1 3 个疗程治疗 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 分别为8 7 和8 1 显效率则分别为6 6 和4 3 其中急性 亚急性湿疹组的用药比较结 果显示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 4 显效为8 5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 3 显效为5 2 急性 亚急性组的有效率为9 4 慢性组的有效率为7 9 t 2 6 i 王全权等采用穴位注射治疗 慢性湿疹 方法 足三里 曲池 血海穴位注射苦参素 1 天1 次 1 0 天l 疗程 总有效 率9 5 7 27 i 于胜华 李晓燕用磁化血穴位注射治疗全身性湿疹 共治疗6 8 例 方法是将 患者自身的血抽出来 用血液磁极化治疗机磁振 照射后 再将注入穴位 注入穴位为两 组交替选用 一组是大椎 曲池 血海 另一组为肺俞 足三里 三阴交 经l o 1 5 次治 疗后 总有效率9 7 1 附28 2 4 5 情志治疗 中医情志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情志与脏腑的关系 如 素问 阴 阳应象大论 云 人有五脏化五气 以生喜怒悲忧恐 情志致病规律 灵枢 本脏 言 志意者 所以御精神 收魂魄 适寒温 和喜怒者也 志意和则精神专直 魂 魄不 悔怒不起 五脏不受邪矣 说明人体正常的心理变化和精神活动有利于脏腑的功 能活动 对于防御疾病 保持健康是有益的 情志病证的预防 如 素问 至真要大论 说 清静则生化治 动则苛疾起 论述了清静养神能使人的生理功能正常 从而避免疾 9 第一部分文献研究 病的发生 情志病证的治疗 以情胜情法 转移情志法1 2 圳 情志因素导致机体发病 主要 通过破坏阴阳平衡 扰乱脏腑气机 损伤脏腑精气而致病 临床防治情志病症 应注重调 整阴阳 调理气机和补养脏腑精气1 30 中医情志学说强调人体生理 心理与社会 环境一 体的整体观 恰合了后现代生物 心理 社会 环境医学模式 而对情志生理 病理的认 识中颇显优势 3 1 1 张丽萍等提出脑 脏整体调节中 脑 统帅正常人体各脏腑功能互相协调 各司其职 精气充沛 则五脏精气应答正确 迅速而且适度 表现正常的情志反应 反之 则表现为异常的情志反应 另外 虽然脑对五脏功能具有主宰作用 为五脏之主 但五脏 功能正常与否对脑也有影响 五脏功能协调 则精气血津液化源充足 脑髓得充 神机畅 达 情志产生正常 表现为正常情志反应 若五脏功能失调或障碍 则脑髓失养 情志表 现异常1 3 引 中医学认为七情是人们正常的心理活动 但七情过极则会致病 湿疹是由于情 志内伤 气机不畅 复受风邪 所以搏于皮肤 致气血不和 导致不能营养肌肤而发病或 病情加重 临床上 病人患病后会产生不同精神状态 如对疾病产生恐惧 厌烦 对治疗 产生焦虑 怀疑等复杂心理活动 会影响治病疗效 3 小结 明代汪机说 外科者 以其痈疽疮疡皆见于外 故以外科名之 从中医文献可看出 湿疹在古代病名多见于 疮 癣 风 之中 关于病因病机的认识是不断深入的 外 因是风 湿 热为主 内因为血分的变化 与心 肝 胆 脾 肺脏腑相关 清代 医宗 金鉴 中论述治疗浸淫疮 由心火 脾湿受风而成 内服药使用消风散 治则即疏风清热 清热利湿 清热凉血 养血燥湿 此可看出医家注重养肝血 调脾胃 佐以清热 以治肝 为中心的经验 对今日治疗湿疹具有指导意义 湿疹的治疗 要根据辨证及结合不同皮肤 型态的皮损 灵活运用各种治疗措施 才能达到 致病必求其本 的目的 治疗是治愈疾 病的手段及方法 但要真正达到致病的根本目的 也要配合调护 湿疹在治疗和休养时间 患者的生活 精神 饮食等环境调摄护理是重要的 外科证治全书 古人治病 虽赖 手药 亦资手饵 药之所忌 关乎人之生死 凡病人恣啖无忌 以致证候因循反复 变态无常 说明了饮食宜禁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 古代医家对湿疹已有全面性的认知 但因湿疹病名无统一性 且病因病机 及治疗方法散落在各自章节 较无统整性 从古代文献中了解到 中医治疗是整体观念 除了内外方药外 也重视预防及调护 为今日中医临床治疗提供良好的方针 随着现代中医学的发展 于辨证上 辨病与辨证结合 整体与局部结合 宏观与微观 结合 在用药上 辨病 辨证 对症用药 治病必求其本 内经 病机十九条之 诸湿 肿满 皆属于脾 以脾为核心 即是说湿疹应以脾主运化 而去湿为关键 以 健脾化 湿 淡渗利湿 芳香醒脾化湿 清热燥湿 为主 故亚急性湿疹多与脾虚湿恋相关 治法 为健脾利湿 祛风止瘁 根据专家治疗经验不同 结合内治 外治 针灸等治疗方法 近 几年 有专家研究现代中医情志学与疾病的相互关系 从文献可知 皇帝内经 是最早记 1 0 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载中医学关于情志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 近年来中医情志理论融合现代中医学 心理学等 凸显中医学 行神合一 的整体观念 也恰好与当今生物 心理 社会医学模式 以身心并 治在情志病症的防治中颇有优势 而在现代中医学发展过程中 中医情志学方面的资料尚 未系统被整理出 还需多科学 多层次系统的研究 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验证 完善 研究二现代医学关于湿疹的研究概况 湿疹 e c z e m a 最早出现在公元5 4 3 年 源于希腊语 e k z e i n 意为 煮沸 或 起 泡 在现代 该术语指一大类疾病 它们开始是海绵形成性皮炎 可发展成苔藓化阶段 在急性期常为红色水肿性斑块 并肉眼可见小的簇状水疱 亚急性损害表现为红色斑块伴 鳞屑或结痂 以后 损害可覆盖比较干燥的鳞屑或形成苔藓化1 3 引 1 湿疹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认识 湿疹的发病原因和病理机制较为复杂 目前有些机制尚未能清楚明了 近年来许多专 家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探讨 医学科学是一个探索的过程 认真研究湿疹的发病原因和发 病机制 才能对症下药 找到理想的治疗手段 1 1 病因 湿疹的发病原因复杂 有内在与外在因子的相互作用 常是多方面的 外在因子如气 候 生活环境等都会造成湿疹的发生 外界刺激如紫外线 日光 寒热 干燥 摩擦 搔 抓以及各种化学物质 动物皮毛等 日常生活用品如肥皂 化妆品等均可诱发湿疹 某些 食物也可使某些人湿疹加重 内在因子如精神改变 过渡疲劳 情绪变化 感染病灶 慢 性消化系统疾病 新陈代谢障碍等 均可产生或加重湿疹的病情 3 4 白瑛等提出通过研究 及斑贴试验过敏原检测的临床应用 认为某些化学物质 食物 尘螨 花粉可能为皮炎湿 疹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 应注意的是对于化妆品皮炎患者及霉菌呈阳性的湿疹患者 应进一 步分别做可疑化妆品斑试 光斑试及真菌培养鉴定 以提高诊断价值 35 1 现代医学研究指出 湿疹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致 常见发病原因有以下几种 1 1 1 过敏原 刺激机体产生变态反应的物质称为过敏原 是造成湿疹的主要原因 常见的过敏原有 以下几类 食物 常见有牛奶 蛋类 海鲜产品 坚果类 豆类等 水果蔬菜以山药 西 红柿 草莓 樱桃等 药物和化学制剂 常见有内服或外用抗生素 肥皂 化妆品等 吸入 性物质 患者在进行斑贴试验中 以遗传性过敏性湿疹阳性率最高 吸入性过敏原约百余种 较常见有尘螨 花粉 动物皮毛等 1 1 2 内分泌及代谢障碍 神经精神因素对于湿疹的发生和发展也起一定作用 由于失眠 过渡疲劳 忧郁苦闷 1 1 第一部分文献研究 精神紧张等 导致机体内分泌功能失调和新陈代谢障碍 如一些学生考试前湿疹加重 月 经前或经期发作或加重 1 1 3 非致病因素 湿疹发生过程中 外界刺激 环境 气候变化 运动等物性因素 与本病相关 物理 性的刺激如出汗 摩擦 异物刺激等引起搔抓 也会使病情加重 1 1 4 感染因素 湿疹与感染病灶有一定关系 如细菌感染 消化道寄生虫 外伤引起的寄发性感染 湿疹可以因慢性感染病灶而引起 如牙龈炎 扁桃体炎等 当内脏疾病治愈后湿疹也会减 轻或痊愈 弓娟琴等探讨湿疹和特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