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 . .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专项全国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四川省德阳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现状调查报告四川省德阳市环境保护局2007年3月1日学习.参考目 录第一章 项目概况11.1 调查目的11.2 调查范围11.3 调查工作量概述4第二章 区域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概况72.1 自然环境概况72.1.1 地理位置72.1.2 自然环境概况72.2 社会经济概况122.2.1 人口增长趋势分析122.2.2 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132.2.3 水资源的利用趋势分析132.2.4 土地资源的利用趋势分析142.3水资源利用状况调查152.4 “十一五”社会经济发展规划162.4.1 “十五”规划及其实施情况162.4.2 “十一五”规划发展目标17第三章 水环境功能区划与饮用水源保护区203.1 水环境功能区划203.2 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20第四章 饮用水源保护区生态环境调查评价224.1土地利用状况调查224.2 水土流失状况调查23第五章 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源调查评价245.1 面污染源调查分析245.1.1保护区内养殖规模及分布调查245.1.2 种植业面源污染负荷核算245.1.3 农村生活污染负荷核算265.1.4 水产养殖污染负荷275.1.5城市径流污染源调查分析275.2 点污染源调查分析295.2.1城市生活污染源调查分析295.2.2 工业污染源调查分析315.3 一级保护区内环境问题315.4 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物总量分析325.5 重大环境污染和突发事故历史统计33第六章 饮用水源地环境管理状况调查346.1 法律法规体系建设346.2 监督管理能力建设36第七章 饮用水源地环境质量调查377.1 饮用水源地水量平衡分析377.2 环境质量评价调查377.2.1评价方法377.2.2评价结果分析397.2.3 综合评价结果457.3 保护区外污染特征调查分析467.4水质变化趋势分析47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488.1 结 论488.1.1 水源地基本情况488.1.2 水源地污染源488.1.3 水源地水质评价488.1.4 监管能力498.2 建议49学习.参考第一章 项目概况1.1 调查目的水是生命之源,保障饮水安全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饮水安全问题是国家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保障饮水安全,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内容,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一项迫切任务。目前饮水安全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在水质、水量及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国务院研究饮用水安全有关问题的会议纪要(国阅200622号)的有关要求和精神,国家环保总局会同有关部委开展全国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编制工作。该工作旨在进一步掌握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加强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防治和管理能力建设,建立完善水源地保护相关技术方法、法律法规,解决目前危害饮用水安全的重大问题,切实推动我国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的全面开展,并为后续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的各项工作奠定基础。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开展全国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环发200667号)、四川省环境保护局关于开展四川省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川环发 200670号)的要求,特编制德阳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现状调查报告。通过本次调查,掌握德阳市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为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的编制提供准确、可靠的基础性数据,规划的实施等工作均具有指导性意义。1.2 调查范围德阳市的生活饮用水水源以地下水为主,少量取自地表水。本次调查涉及德阳市1个市辖区、3个县级市、2个县的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的各级保护区,共调查10个水厂的11个水源地。其中河道型水源地1个,地下水型水源地10个;保护区面积259.18平方公里,其中一级保护区1.37平方公里、二级保护区62.54平方公里、准保护区195.27平方公里。用水人口72.5万人,取水量3356.24万吨/年。具体见下表:学习.参考表1-1 德阳市饮用水水源分布情况表市、县水源地名称取水口位置水源地建设时间保护区划定时间保护面积(km2)取水量(万吨/年)类型中心经度中心纬度一级二级准设计实际市本级东郊水厂10424053107241995年5月1996年11月0.00281/328.5182.5地下水南郊水厂10423273103501995年5月1996年11月0.00281.5/219146北郊水厂10423463109381991年8月1996年11月0.00282.5/912.5547.5孝感水厂10422273110021997年1月1996年11月0.00282.8/1460255.5人民渠干渠10414003117122001年11月2006年10月0.44112.192190365地表水什邡市一水厂水源地10408323107191985年6月1998年8月0.014511.2183180.12地下水二水厂水源地1041020310751992年7月1998年8月0.0198.519.1560.12560.12绵竹市自来水公司10412523121271976年12月2006年8月0.0517.7574.181734450地下水广汉市三星堆水厂10415283101201978年6月2006年7月0.836.4440103地下水罗江县秀水河(罗江段)10429513118141988年9月1988年9月0.00281.25/547.5301.5地下水中江县继光水厂10454393111301980年8月2006年8月0.002814.8038.601070365地下水1.3 调查工作量概述通过对各地城市社会经济基础情况,饮用水水源地环境质量状况、污染源分布状况和生态及管理状况调查,完成全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质量状况、水质安全及环境管理状况评价。1.3.1调查方式目前本项目调查采用资料收集和实地调研两种方式。1.3.2调查工作量按照全国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编制培训教材的技术要求,项目调查工作包括:1、德阳市城市基础信息调查(1)城市社会、经济状况具体内容包括:l 市行政区划分,城市人口数量、结构及分布,近20年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包括工业结构资料)、国内生产总值(GDP)等方面的现状。l 收集德阳市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社会、人口及国民经济发展相关规划,如成都市社会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水利水资源规划等多个相关规划。(2)城市供水及用水状况具体内容包括:l 居民家庭用水总量、用水价格;l 集中供水量、供水人口,分散式供水量、供水人口。l 生产运行用水、用水价格。生产用水包括工业及建筑业用水,循环使用率。l 社会服务用水总量、用水价格。服务业用水包括公共服务用水、消防及其他用水。(3)水源地基础情况水源地基础情况主要针对饮用水水源地,调查水源地的基础信息、取水情况。l 饮用水水源地基础信息调查。以单个水源地为调查对象,调查包括水源地名称、地理位置及地理坐标、水源类型、取水量等。l 饮用水水源地运行状况。包括水源地类型、建设时间、工程设计采水量、实际取水量、采水方式等;水源地类型中是否属于应急水源进行注明。l 对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包括所在水系或河流水库自然属性的调查,如面积、长度、流量、水位、水深、蓄水量、降雨量等水文数据;所在流域土地利用概况、地形地貌及土壤分布概况。l 对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调查其水文地质条件,包括地下水位、岩性、地层、构造、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等情况的初步调查。2、饮用水水源地环境质量状况调查l 德阳市市本级集中饮用水水源地环境质量调查n 调查收集了德阳市市本级北郊水厂、孝感水厂、人民渠等水源地的监测统计数据,并对各水厂及其一级、二级保护区进行了实地踏勘。l 县级市集中饮用水水源地环境质量调查n 调查收集了什邡市、绵竹市、广汉市、罗江县、中江县的集中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数据。3、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水污染源调查水污染源调查包括污染源类型、污染来源及时空分布。污染源分为点污染源、面污染源和内污染源。其中,面污染源及内污染源调查主要针对水库型水源地。(1)点源污染调查主要调查饮用水水源地排污口的污染排放情况,包括工业企业、居民生活、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等污水排放口。此外,还关注其他可能造成污染的固定点源,如垃圾转运站、垃圾填埋场等违章建筑物或建设项目。其中,水源地违章建筑和建设项目的确定除成都市自来水六厂以成都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外,其它主要以四川省饮用水水源保护管理条例为依据。违章建筑情况调查:由于这次调查的自来水厂均已划定了保护区的,故调查仅限于饮用水源一级、二级保护区内。饮用水水源地排污口和污染源调查:排污口调查包括排污口名称、排入水源地污水量、污染物量、污染源类型(如生活污水、工业污水)、污染源位置。其中,污染源位置指明与水源地取水口的距离和相对方位。主要污染物以各类污染源的特征污染物为主。(2)面源污染调查针对人民渠河道型饮用水水源地流域,开展面源污染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城镇地表径流、化肥农药使用、农村生活污水及固体废弃物、分散式畜禽养殖等。其他环境问题调查包括渗坑偷排、公路等潜在源和移动源。4、饮用水水源地生态环境状况调查主要针对地下水型水库饮用水水源地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指标调查。(1)水源地流域土地利用情况调查,包括工业、交通用地,城镇(部队)、农村居民用地,农业种植用地。(2)水源涵养林、护岸林和自然湿地的面积及维护情况。第二章 区域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概况2.1 自然环境概况2.1.1 地理位置德阳位于中国四川省的腹心地带,介于东经10345至10510,北纬3031至3142之间。北邻阿坝州茂县、汶川和绵阳市安县;南与成都市青白江、金堂、资阳市的乐至为界;西连彭州;东与绵阳市涪城、三台以及遂宁市大英接壤。幅员面积5953.75km2。全市南北长162km,东西宽24至62km。德阳市是川西中心城市之一,全市幅员面积5954平方公里,人口 380万,截止2005年底,建成区面积为45平方公里,市区常住人口42万,辖旌阳区、广汉市、绵竹市、什邡市、中江县、罗江县六个县(市、区)。德阳区位优势明显,基础设施完善,地处成都平原腹地,是成(成都)-德(德阳)-绵(绵阳)高新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制造重型机械和动力设备的重要基地,是发展机械、化工、食品为主的城市。交通便利,距省会成都50公里,宝成铁路、成达铁路、成绵高速公路和国道108线贯穿境内,南有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北有绵阳南郊机场。2.1.2 自然环境概况(1)地形、地貌德阳市位于成都平原东北部,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貌界线明显,高差悬殊,最高峰位于什邡市境内的狮子王山,海拔高程为4984.1m。至永兴、汉旺一线进入平原,其间无丘陵过渡,海拔高程465750m。从西北到东南高差约4000余m,最大相对高差达4500m左右。根据地貌类型的划分标准,德阳市可划分为山区、平原和丘陵三大类地貌。山区总面积1495km2,占全市幅员面积的25.1,主要分布于绵竹、什邡两县西北部的龙门山区(海拔高程为7504984m,面积1144km2,属四川盆周山区部分)和东南部分旌阳区的通江、新中至中江县境内的集凤镇一线的龙泉山区(海拔高程6001000m,面积351km2)。西北龙门山区高山地带是茂密的原始森林,为灌木丛林和草地所布。而龙泉山区农耕较发达。中部平原区:位于龙门山与龙泉山之间,为本市的腹心地带,面积1910km2,占全市总面积的32.1,属成都平原的一部分, 海拔高程465750m,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地形平缓,地面坡降38。中部平原土地肥沃,河渠纵横,自流灌溉条件好,人口稠密,交通方便,是我市工、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东南丘陵区:位于绵远河以东的中江、罗江、旌阳区及广汉的丘陵部分。面积2549km2,占全市面积的42.8,海拔高程370550m。按地貌形态大体可分为以下三类:馒头状低丘宽谷型(分布于中江县的辑庆、南渡、玉兴,罗江县的鄢家、御营、新盛一带)、长岗台状中丘中谷型(分布于罗江县的白马附近)和驼、背、羽状窄谷商丘型(分布于中江会龙、石龙、永兴、双凤、龙台、永安、旌阳区与中江交界处、和兴、通江、蟠龙、罗江等地以及广汉市的双泉、松林等地)。各市(县、区)地貌分类幅员面积见下表。表2-1 德阳市各市 (县、区)地貌分类幅员面积表 面 积 地 (km2) 貌县(市、区)平 原丘 陵山 区合计各县(市、区)比例()旌 阳 区433212/64510.8罗 江 县/396524487.6广 汉 市51239/5519.2什 邡 市371/49286314.5绵 竹 市594/652124620.9中 江 县/1902299220137.0合 计1910254914955954100地貌比例()32.142.825.1100(2)地 质地层岩性:德阳市地层分布与地貌单元基本一致,即汉旺永兴一线以西的龙门山区出露的主要是前震旦至侏罗纪时期的老地层和岩浆岩、变质岩。中部平原区则广布第四系冲积、洪积和冰水沉积。德阳连山一线以东丘陵区则以白垩纪红色岩系为主。地质构造:德阳市横跨五个区域地质构造带,西北部为龙门山褶断带的中南段的一部分,中部为川西新华夏构造体系即成都断陷的一部分,东南为龙泉山褶皱带的一部分和德阳中江环状构造及绵阳环状构造。现分别简述如下:龙门山褶断带:由一系列北东向的褶皱断裂组成,包括三条主要断裂即茂汶耿达断裂,北川映秀断裂和江油断裂。经历多次构造运动,褶皱断裂强烈,并伴随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至今仍处于活动之中,时有地震发生。组成物质以脆性的碳酸盐岩和碎屑岩为主,沉积相当厚的古生界和中生界地层。成都断陷:为一北东向延伸的槽盆,介于上述两个构造带之间,断陷边缘局部构造密集。西部边缘为龙门山褶带的一部分,东部边缘为合兴场半环状构造,该构造由一系列箱状短轴背斜和宽缓向斜组成。中部为中央洼陷,位于南西北东向延伸的两条隐状断裂之间,在白垩系和第三系构成的凹陷构造基底之上沉积有厚达100m左右的新生代松散地层,形成平原,即川西平原的东北部。龙泉山褶皱带:由一系列北东向扭压性断层和箱状背斜、舒缓向斜组成。中江县的东南端为绵阳半环状构造的一部分。主要岩层为下侏罗系和白垩系的红色砂页泥岩互层,称为“红层”。德阳中江环状构造由两个帚状褶皱束及被改造了的新华夏系构造组成。东西一束由桐子湾弧形背斜、合兴场弧形背斜、观音场、月亮崖、张家沟等短轴背向斜和观音山压扭性断裂组成。总体向南西收敛,北西撒开,向东弯凸。西边一束由腊沟弧形背斜,任家山似箱状弧形背斜,董家沟向斜等组成,呈向北收敛,向南东撒开,向西弯凸之帚状。东西两帚状整体组成一环状。绵阳环状构造呈现在中江东南地区的为该构造的南边一束部分,表现为近东西向的背、向斜,有古井坝背斜,永安向斜。(3)气候特征德阳市处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范围内,具有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热,春季冷暖无常、秋季降温迅速,雨量丰沛而季节分配不均等特点,气候具有明显的垂直变化。气温自东南向西北随地势的升高而逐渐降低,多年平均气温为16.6至15.6;年内变化从17月逐渐升高,812月逐渐下降,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平均25.126.2;最低气温出现在元月份,月平均5.15.5。极端最高气温3739(出现在平原和丘陵区),极端最低气温-7.5(出现在山区)。多年平均积温情况:气温大于零度,平原区为57505967.9;丘陵区6105.3 ;山区(高程在8002000m)为53002721;5的统计,平原区为5060.45775.1; 丘陵区5922.4;山区4240.72342;10的统计,平原区4408.85138.5,丘陵区5296.2;山区3597.22000。本市降水量比较丰沛,雨量自西北向东南递减。区内的龙门山和龙泉山北段为两个多雨带,年降水量均在1000mm以上,其余地区在8001000mm左右。雨量分布随高程的增加而增多。山区由1100mm上升到1734.4mm;平原区950990mm,最多年为1390.6mm,最少年为553.4mm;丘陵区多年平均890mm,最多年为1466.8mm,最少年为534.5mm。年内降水多集中在79月,12翌年2月降水较少。各县(市、区)多年平均降雨量分别为:旌阳区995.0mm,绵竹1150.0mm,什邡950.7mm,广汉960.0mm,中江880.0mm,罗江县995.0mm。日照受纬度和地形地貌的影响,在平原、丘陵区年日照为998.6至1290.5小时,季节分布多集中在78月, 秋冬两季由于四川盆地云雾日数增多 ,属于少日照季节。德阳市分区气象特征值见下表:表2-2 德阳市分区气象特征值表县(市、区)地貌项目(单位)旌阳区广汉市什邡市绵竹市中江县罗江县西 北山 区中 部平 原东 南丘 陵年均降雨量(mm)995.0960.0950.71150.0880.0901.81600950.0890.0年均蒸发量(mm)1063.51104.6962.11058.41093.61070.0660.01080.01110.0年均气温()16.116.415.915.716.616.012.816.016.60年均积温589659945853575162005890295058506000无霜期(天)271284281274305272268280300日照(小时)12511260125710051310125065012561300注:蒸发资料系水面(蒸发皿)蒸发数据。(4)地下水全市浅层地下水储量为35.40亿m3,天然补给量14.46亿m3,允许开采量13.05亿m3。主要分布在平原区,山区和丘陵区地下水资源贫乏。平原区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和白垩系红层砂泥岩类裂隙水,埋深520m,易于开采。其间渠系、江河纵横交错,形成了地下水的网状补给源,地下水储量为31.09亿m3,允许开采量为10.29亿m3。丘陵地区地下水主要是白垩系、侏罗系的砂泥岩中风化带的孔隙裂隙水和江河沿岸分布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水量贫乏,储存分散。主要由降水与江河渠系补给,水动力条件差,该区的地下水储量为2.33亿m3,允许开采量为1.38亿m3。山区地下水属碎屑岩层间裂隙水,碳酸盐岩裂隙岩溶潜水,承压水与各类基岩裂隙水。山区地形零碎,一般一条沟谷亦形成一个独立的水文地质单元,碎屑岩、岩浆岩裂隙水主要由降雨和江河径流补给,地下水途径一般较短,基本呈就地补给,邻近排泄,多以泉的形式出露。据分析计算,该区地下水储量1.98亿m3,允许开采量1.38亿m3。表2-3 德阳市地下水资源分布表 单位:亿m3 项 目县(市、区)幅员面积(km2)储 存 量天然补给量允许开采量旌 阳 区6458.493.983.59广 汉 市5519.832.942.65什 邡 市8634.203.042.74绵 竹 市124610.783.072.78中 江 县22011.340.850.77罗 江 县4480.760.580.52全 市595435.4014.4613.05(4)河流德阳市境内水系发育,江河纵横,流域面积在100km2以上的河流共18条(段),总长度1129km(其中市境内长度816km),分属长江流域的沱江和涪江水系。按照江河分级管理的原则,其中属市级管理的河流共五条(段),即沱江水系的绵远河、石亭江、湔江、青白江;涪江水系的凯江。表2-4 德阳市主要河流径流特征河流名称集雨面积(km2)流域面积(km2)最大流量(m3/s)最小流量(m3/s)多年平均流量 (m3/s)多年平均径流深(mm)多年平均径流量(亿m3)境内河长度(km)绵远河410(山区)121838402.4515.57589.18117.5石亭江629(山区)160038503.221.977312.01115鸭子河626(山区)205550603.026.36343.0237.6青白江400(广汉)92210505300.8727凯江237 (安县)2600320021.44395.01108都江堰引水:都江堰经人民渠和青白江向我市输水,主要用于平坝区及丘陵区农业灌溉,其输水量约占全市农业灌溉总用水量的75,是德阳市农业灌溉的主要水源。按人民渠灌区配水原则和分水比例,经人民渠干渠、杨柳分干渠、红岩渠和青白江等渠系向境内各县(市、区)输水,最大年输水能力为16.2亿m3,全市多年平均引水总量为13.25亿m3,最小年输水量为9.8亿m3,距平变幅在25左右。年内变化比年际变化更悬殊,由于输水调配权在都江堰管理局,所以在用水安排上自主权较小,每年春灌泡田用水高峰期矛盾十分突出,特别是渠系尾端缺水严重。人民渠一般在11月下旬至12月中旬岁修停水。(5)水库目前,全市有中型水库4座(继光水库、西眉湖水库、响滩予水库、元兴水库),小型水库117座,县管以上引水渠188处,山平塘1.32万口,石河堰0.16万座,固定提灌站口0.14万处,有效灌溉面积244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74%。2.2 社会经济概况2.2.1 人口增长趋势分析20多年来,德阳市人口总数呈现缓慢上涨的势头,1983年共有人口335.68万人,从1983年至2005年全市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少生人口200万人(按70年生育水平测算);人口出生率由10.21降至6.34。2005年末,全市总人口已达到382.41万人,比1983年的335.68万人净增46.73万人,22年间增长了13.92。今后德阳市各级政府以继续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为目标,争取到2010年,全市自然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0.4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3以内,总人口387万人以内。同时,城市常住人口达到110万人以上,其中,中心城区人口达到50万人以上、广汉什邡绵竹三个片区分别达到20万人以上,中江县城常住人口达到20万以上、罗江县城常住人口达到6万。2.2.2 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十五”期间德阳市经济继续保持快速稳定增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2005年全市实现GDP462.17亿元,是2000年的1.76倍;完成财政总收入57.3亿元,是2000年的1.85倍;人均GDP12109元,比2000年提高5220元,非农产业比重由2000年的73.87%提升到79.64%;GDP总量和工业增加值在西部地级市中位居第四。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94.1亿元,比2000年增长25.3%,年均递增4.61%;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16.38亿元,比2000年增长116.42%,年均递增16.7%,工业利税82.08亿元,比2000年增长179.08%,年均递增22.78%;第三产业增加值131.57亿元,比2000年增长62.47%,年均递增10.2%,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3.3亿元,年均递增13.05%,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37.1%,比2000年提高4.6个百分点。全市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比例为20.36:51.17:28.47。根据德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超过900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3000元。三次产业结构比重达到13.25:55.03:31.72;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达到60%以上。2.2.3 水资源的利用趋势分析全市水资源由本地地表水、地下水、都江堰引入水量和过境水组成。本地水资源总量为32.46亿m 3(不包括过境水和都江堰引水),人均水资源852m3,仅为全省人均水资源2916m3的29.22%。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为不均衡,年际年内变化大,产业配置与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不相适应,特别是工农业经济发达的盆地腹部地区水资源量少,干旱、缺水情况严重。各主要江河上游水质状况较好,均为I、II、III类水质,能满足各相应功能用水要求。但部分城区河段接纳大量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和部分工业废水,使个别江段水质已降至III类水质标准以下,属有机污染。德阳市水量资源分布见表:表2-5 德阳市水量资源分布表 项 目分区幅员面积(km2)年降水量(mm)地 表水资源(亿m3)地下水资 源(亿m3)重 复计算量(亿m3)总 水资源量(亿m3)亩平水资源量(m3/亩)人均水资源(m3/人)地形山区1495120013.331.541.5413.33/6015丘陵25498708.661.531.538.66/532平原19109259.6311.3910.5510.47/534市县旌阳区/3.183.983.693.40615540广汉市/2.602.942.732.93623499什邡市/6.033.032.866.2316671451绵竹市/10.123.072.9010.3020712008中江县/7.560.860.867.56677536罗江县/2.040.580.582.04667849全市5954970.631.6214.4613.6232.4660.4852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对水资源利用要求日愈增大,根据德阳市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到2010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0.7万亩,发展工程节水灌溉面积1.44万亩,改善灌面26.37万亩,新增供水能力1.1亿m3;新增农村生活供水0.09亿m3、城市生产、生活用水1.79亿m3。为保障粮食安全、饮水安全,必须加强城镇集中式供水水源地的保护,确保在连续发生枯水年或严重水污染事件发生时城镇生活供水得以保障。扩大有效灌溉面积,提高水资源的调控能力,提高农业供水保证率。正确处理生活、生产和生态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用水关系,合理调配水资源,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2.2.4 土地资源的利用趋势分析德阳市国土面积595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98950公顷,占33.4%;园林面积17594公顷,占3.0%;林地面积117414公顷,占19.7%;牧地面积2077公顷,占0.3%;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62811公顷,占10.5%;交通用地9458公顷,占1.6%;水域面积37390公顷,占6.3%;森林面积119088公顷,占20%;其他面积30618公顷,占5.2%。2.3水资源利用状况调查德阳市城市用水主要分为居民家庭用水、生产运行用水、社会服务用水,其中居民家庭用水量占总用水量66%,其次位分别是生产运行用水占总用水量17.2、社会服务用水占16.8。德阳市城市用水具体情况见下表:表2-6 德阳市城市用水情况调查表市县居民家庭用水生产运行用水社会服务用水合计市本级(旌阳区)1900.0 164.7 315.8 2380.5 广汉市850.0 400.0 50.0 1300.0 绵竹市560.0 100.0 150.0 810.0 什邡市336.1 386.8 523.7 1246.6 中江县330.0 50.0 30.0 410.0 罗江县263.4 5.7 10.9 280.0 合计4239.5 1107.2 1080.4 6427.1 德阳市城市供水主要采用集中式、分散式供水,其中集中式供水量占总供水量的77%,供水人口占供水总人口的73%;分散式供水占总供水量的29%,供水人口占供水总人口的27%。表2-7 德阳市城市供水情况调查表 单位:万吨/年、万人市县集中式分散式合计水量人口水量人口水量人口市本级(旌阳区)151719127716279435广汉市13001200130012绵竹市4507360345010什邡市742.178.0435.710.5777.888.54中江县3509601.841010.8罗江县2803.2002803.2合计4639.1758.241732.7121.36011.8879.542.4 “十一五”社会经济发展规划2.4.1 “十五”规划及其实施情况(1)“十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完成情况“十五”是德阳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好,改革开放力度最大,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2005年全市实现GDP462.17亿元,人均GDP12109元,完成财政总收入57.3亿元,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05年全市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比例为20.36:51.17:28.47。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传统农业正向现代农业转变,2005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151.49亿元;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竞争能力显著增强,全市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77家,新增产值亿元以上企业21家,机械、化工、食品三大支柱产业的支撑作用不断加强,2005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216.38亿元,年均递增22.78%。服务业发展水平和发展规模不断提高,市场消费持续活跃,2005年全市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131.57亿元,年均递增10.2%2005年,全市城镇常住人口达到82万人,比2000年增长13.2%。新建和扩建城市污水、垃圾处理厂(站)10座。“十五”期间,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88.2平方公里,改造中低产田土37.75万亩;完成了五大江河重点段的防洪工程建设,恢复和新增工程蓄水5000万方,水利工程总蓄引提水能力达到21.3亿方米,平坝地区实现初级水利化,丘陵地区抗旱减灾能力大幅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基本完成25度以上坡耕地的退耕还林工程和天保工程建设任务,退耕还林、天保林、长防林和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取得重大成果。(2)“十五”环境保护规划“十五”期间,德阳市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以及省委省政府要求,环保工作成果显著。针对工业企业污染问题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严格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污染防治取得显著成效。德阳市、广汉市污水处理厂以及德阳、广汉市、什邡市、绵竹市垃圾处理厂也都在“十五”期间建成投入运行。同时,将自然生态保护与污染治理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在抓好重点区域、重点流域和重点污染源的治理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通过开展省级环境优美乡镇试点和生态小区建设、防治农村畜禽养殖污染、秸杆禁烧等一系列专项工作,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得到明显加强。(3)“十五”水利发展规划“十五”期间,随中央实施的财政政策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了水利投资强度增加和水利设施工程建设加快进展。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基本国策,突出水资源节约,保护与配置,加强水利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在中央和省的大力扶持下,水利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全市完成县管干支渠防渗整治402.12km;建设达标堤防77.3km;新建蓄水池7866口;U型槽防渗渠系2258.1km;治理水土流失治理面积443.29km2;建乡镇集中供水工程39处,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困难11.07万人;完成响滩子水库、元兴水库等67座水库除险加固任务,新增和恢复蓄水能力1224.37万m3。2.4.2 “十一五”规划发展目标(1)“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完成情况紧紧围绕实现市五次党代会提出的“共建大德阳,推进新跨越,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十一五”期间:经济总量上新台阶。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超过900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结构调整迈出新的步伐。三次产业结构比重达到13.25:55.03:31.72;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达到60%以上。城镇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德阳市区大城市格局基本形成,县城建设和重点集镇建设取得成效,城镇体系新格局基本形成,城市化率达到50%以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城乡生产力布局努力实现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和新村集中、土地向业主集中,城乡一体化稳步推进。经济增长方式明显改变,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自然资源投入产出率、资源循环利用率和废弃物处理率明显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以上。生态建设成果进一步巩固,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城市森林工程等生态建设成果进一步巩固,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0%以上。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地表水出境断面水质达到三类标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质量控制在55分贝以下。(2)“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十一五”期间,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根本,以强化执法监督、提高环境管理能力为核心,通过对全市重大污染物的治理,保护好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全市环境质量。到2010年确保全市重点区域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城市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农村环境质量基本保持稳定,环境法规、政策体系和监督管理能力得到明显加强;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重要生态功能保护的生态功能开始恢复,基本完成德阳作为沱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构建工作。(3)“十一五”水利发展规划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德阳市“十一五” 水利发展目标以”兼顾需要与可能,注重实效”为原则,具体如下:全面完成1座中型、4座小型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县级城市所在的城市河段的堤防全面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基本完成县及城镇的防洪工程体系,兴建清平水库,加快山洪灾害防治工程建设。为保障粮食生产安全,计划新增供水能力1.1亿m3,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0.7万亩,发展工程节水灌溉面积1.44万亩,改善灌面26.37万亩。全面解决4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新增农村生活供水0.09亿m3;加快城市供水水源工程建设,使城市的供水得到保障,计划新增城市生产、生活用水1.79亿m3。继续实施以治理水土流失为核心,基本农田建设为基础,小流域综合治理为重点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计划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50km2。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和污水管网建设,使城市污水处理率达60%,提高中水回用率。继续加强小水电建设,提高农村用电水平,逐步实现农村电气化。加快渔业发展,壮大养殖规模,农民人均渔业收入达到256.4元。第三章 水环境功能区划与饮用水源保护区3.1 水环境功能区划根据地面水环境保护功能区划分技术纲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8)中的有关内容,结合实际情况,德阳市主要河流水环境功能区划类别见下表:表3-1 德阳市主要河流环境功能类别表水系水体水域范围水质目标沱江水系马尾河与射水河马尾河射水河源头地带马尾河与射水河马尾河射水河源头以下鸭子河什邡-广汉鸭子河广汉-和兴镇石亭江什邡金河磷矿以上石亭江金河磷矿-红白石亭江红白-金轮石亭江金轮-广汉绵远河绵竹清平以上绵远河清平-汉旺绝缘桥绵远河汉旺-隆兴绵远河隆兴-黄许大桥绵远河黄许大桥-八角绵远河八角-广汉青白江广汉向阳镇-广汉出境嘉陵江水系凯江三台-罗江凯江罗江-中江入涪江3.2 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德阳市市委、市省政府一直以来高度重视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按照省政府关于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的通知(川府函200658号)要求,全市6个县(市、区)共11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已全部划定,其中绵竹市政府1996年以竹府函发199856号文划定了绵竹市自来水水源地保护区,2006年以竹府办2006113号文对该水源地保护区进行重新划定。目前,全市已进行水源保护区划分比例为100%。具体情况下表,划分文件见附。表3-2 各水源地的保护区划定情况表市、县水源地名称建设时间保护区划定时间批文文号类型市本级东郊水厂1995年5月1996年11月德府发1996118号地下水南郊水厂1995年5月1996年11月北郊水厂1991年8月1996年11月孝感水厂1997年1月1996年11月人民渠干渠2001年11月2006年10月德府发200670号地表水什邡市一水厂水源地1985年6月1998年8月什府函发199813号地下水二水厂水源地1992年7月1998年8月绵竹市自来水公司1976年12月2006年8月竹府办2006113号地下水广汉市三星堆水厂1978年6月2006年7月广府函200654号地下水罗江县秀水河(罗江段)1988年9月1988年9月罗府发199816号地下水中江县继光水厂1980年8月2006年8月江府办199884号地下水第四章 饮用水源保护区生态环境调查评价4.1土地利用状况调查(一)地下水水源地德阳市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以地下水为主,水源地的建设时间为上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源地区处于城市近郊区。保护区内土地利用类型主要农业种植用地和城镇居民用地,约占保护区面积的76%以上。德阳市、广汉市、绵竹市和什邡市均位于德阳中部平原地区,其保护区内农田种植用地主要为水稻、玉米、油菜等为主,主要类型主要为砂土、粘土。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土地利用类型主要农业种植用地,约占一级保护区总面积的79%,但德阳市市本级水源地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城镇居民用地。各地下水饮用水源地各级保护区土地利用情况具体见下表:表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燃气工程风险管理方案(3篇)
- 青马工程方案教学原则(3篇)
- 2023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任务一 阅读与思考说课稿 新人教版
- 芙蓉花苗木供应合同2篇
- 桥梁工程防火方案(3篇)
- 宁波公路工程方案(3篇)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题库试题及完整答案详解【网校专用】
- 爬架工程安装方案(3篇)
- 绿化工程越冬方案(3篇)
- 绿城模板工程方案(3篇)
- 棋牌室消防安全管理制度范本
- 2024年黑龙江冰雪体育职业学院辅导员考试真题
- 《日本武士文化介绍:大学日语文化课程教案》
- 家具厂品质管理制度
- DBJ51T214-2022四川省蒸压加气混凝土隔墙板应用技术标准
- 托业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
- DB32/T 3390-2018一体化智能泵站应用技术规范
- 2025年北京市丰台区九年级初三二模英语试卷(含答案)
- 朋友名义贷款车协议书
- 社交媒体使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 《四川天府新区直管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